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每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而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二、选书范围1.《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著名政治宣言,明确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入门之作。

2.《资本论》:这是马克思的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3.《哲学大纲》:这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学批判》:这是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

三、考试要求1.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考生需准确掌握著作的主要论点和理论观点,把握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2.分析著作的时代背景:考生应了解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思想观点。

3.领会著作的核心思想:考生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4.掌握著作的批判精神:考生应能够辨析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5.运用著作的理论分析问题:考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运用著作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建议1.精读经典著作:考生应当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学习相关辅助材料:考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解读、注释和评析,帮助理解著作的内容和背景,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3.参加讨论和辩论活动:考生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和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2、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

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说明实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改变自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认识观念无法改变自身,因此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革命性、批判性6、生产活动更体现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劳动,所以人的本质是劳动。

7、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历史唯心主义:环境决定人—制度决定人—意见支配一切—英雄史观8、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又指出其局限性: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局限性:陷入宗教唯心主义(上帝现实化、人化)9、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错误: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以致于不能认识宗教的根源,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10、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把人的本质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个体,犯了出发点错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犯了方法论错误。

11、[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阶级性。

“市民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指共产主义社会,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不是真正的社会,扬弃了私有制的社会,人类互归的社会。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重点总结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重点总结

一、选择题()1、费尔巴哈撇开人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的本质,其理论的前提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A、个体 B、种族 C、民族 D、"类"()2、费尔巴哈唯一了解的宗教是()A、天主教B、基督教C、东正教D、犹太教()3、导致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内在矛盾是()A、政治和宗教B、黑格尔理论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C、体系与方法D、形而上学方法与辩证法的体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远古是以()形式表现的。

A、灵魂的不死B、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C、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5、《实践论》、《矛盾论》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尤其是()错误。

A、教条主义B、宗派教C、经验主义D、党八股()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 )。

A.人类社会历史B.整个物质世界C.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D.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B.有否高尚的理想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9、万物皆备于我”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0、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的分泌物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具体性D.抽象性()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劳动力价值的过程的统一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二零零八年三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①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1、《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内容阐释:《提纲》阐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这种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样的人本质并不能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不能科学地解释宗教感情。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并进而揭示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解析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性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人作为群类,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

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就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手工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重点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科学的实践观、“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2.《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前提和方面、新世界观的概括、共产主义的论证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两个决不会”
4.《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异同、费尔巴哈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5.《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人本身”的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理论
7.《资本论》:资本的原始积累、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8.《论粮食税》:俄国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9.《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思想、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和历史局限、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思想
10.《反杜林论》:论证哪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
11.《怎么办》:革命的理论的重要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辩证关系,新型政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马列原著复习重点

马列原著复习重点

马列原著复习重点马列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合称,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和丰富。

学习马列原著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时代特征、认识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进行复习,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马列原著的学习要点。

首先,我们需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推动而实现的。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在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时,要关注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等重要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重点学习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在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时,要关注帝国主义和资本输出、文化输出、全球化等重要内容。

此外,学习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时要重点关注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机器、民主与专政、暴力与无产阶级革命等重要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重点学习马列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战略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

在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时,要关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策略等重要内容。

另外,学习列宁的《怎么办》时要重点关注党的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政党作用等重要问题。

此外,还应重点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丰富。

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如群众路线、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等。

学习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要了解革命意志和大规模革命行动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20世纪马列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尤其是在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要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建设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学习马列原著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时代特征、认识历史规律至关重要。

通过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列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20世纪马列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可以更好地掌握马列主义的精髓,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是由王德峰编著的一本哲学读本,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和思想。

以下是王德峰的笔记摘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是其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物质的交往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关注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以上是《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笔记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非常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导言研面一、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

同济大学四平路[本篇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征。

二、考核要点:正门(一)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同济大学四平路(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336260 37(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济武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112室一、本章学习篇目:2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03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辅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研[本章重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观点。

共济网二、考核要点:同济(一)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的必然性院(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研(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共(五)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及其基本观点(六)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系统论述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二、考核要点:(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二)《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论述(三)《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四)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新贡献第三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本章重点]: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

二、考核要点:(一)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二)剩余价值理论(三)资本积累理论(四)资本流通理论(五)经济危机理论(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的论述(七)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现实意义第四章科学理论的拓展一、本章学习篇目: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恩格斯:《致弗·梅林》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内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本章重点] :如何更加系统、完整和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题收集的老师笔记与重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题收集的老师笔记与重点

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是什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问题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哪些?句子1、“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

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3、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4、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

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句子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3、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词解释:1)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活动是指真正人的活动,即实践。

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这里是指实践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2)感性的直观:指不经过概念判断、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即感性认识,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直觉和意象,它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它的特点是生动性、直接性,由于与感性世界相联系,故称之为感性的直观。

3)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

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这里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有产者。

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狭义地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4)直观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说法,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直观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它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人的认识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和规律,而忽略了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化的人类:人的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6)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一、考试用书《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郑祥福等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也可使用其它教材)。

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2、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辨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3、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4、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四)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点的论述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五)毛泽东《实践论》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3、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六)毛泽东《矛盾论》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七)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3、如何理解“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八)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九)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三、考试题型本课程考试试卷包括概念题、简述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等题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马克思一生的业绩:(1)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2)他参加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办报纸、参与各种工人组织中的工作、创立第一国际。

2、马克思如何继承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1)马克思坚决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2)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

(3)他加深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3、马克思如何创立了政治经济学?(1)他继承了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社会再生产、经济危机理论。

(4)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4、马克思如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揭示的结论,并彻底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

(2)无产阶级革命要求推翻上层建筑。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6、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

7、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8、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第一篇:绪论[掌握内容]1、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体系设想:马克思:最大核心——资本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态列宁:国家与革命斯大林:论语言问题[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毛泽东等所发展的学说体系。

它包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阶级、社会、国家等等主义的思想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其中,无产阶级≠农民、劳苦大众)(3)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分为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即原则与方法。

它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最一般的规律.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能知道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指出了“范式”,它是核心还是价值观。

(2)先进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个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最主要的体现是辩证法。

(4)崇高的社会理想(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根源、个人条件.其中,社会历史根源:包括生产高度社会化(产业大军的出现)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了两大基本阶级。

阶级根源:包括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有分散走向联合(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三大历史事件([英]宪章工人运动、[法]里昂工人起义、[德]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认识根源: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包括从收集资料到整理资料、三大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进化论),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阶级理论.--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怀论);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法国(傅里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欧文)—-阶级理论—法国的历史学派.个人条件:马克思(犹太人),民主主义党派,生在律师家族,知识渊博有先进的意识和社会的(立场)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着作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

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所形成的一种由理论到理论, 由思想到思想, 由文本到文本的关于真理性的空洞的真论, 这种真论只相信《圣经》所说的话是唯一的真理, 凡是符合《圣经》的就是真理, 反之就是谬误, 这种从理论出发并将它绝对化的观点就是经院哲学, 也可叫“空洞的争论”2.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不合理性的批判, 创造了一种与以往的所有哲学完全不同的新的世界观或本体论, 即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或实践本体论完成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本体论转向。

社会静态结构:即社会有四大要素两大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私有制社会都是由这两个矛盾构成, 人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历史的存在状态, 都必须从这种基本结构出发。

3.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为表达自己哲学的本质特征, 以区别于其它一切形态的哲学所使用的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 “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进一步规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形式正式出现。

5.实践的唯心主义: ①马克思把意识分为“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权力属于前者, 哲学等属于后者。

实践的意识(社会权力)作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如市民社会)的反映, 也是第二性的东西。

②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的条件下, 社会权力必然要独立化(统治阶级化, 政治化), 同它的经济基础相对立。

③这个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就是“实践的唯心主义”, 即剥削阶级的国家。

其中, “唯心主义”指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剥削;“实践的”指这种剥削的手段是具有普遍强制性的暴力(Gewalt,权力)。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旧唯物主义的缺陷1.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就是直观形式3.不懂得实践的意义4.忽视了人可以在客观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二、唯心主义的缺点1.出想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却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2.从思维活动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的抽象的发展了,表面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实践活动排到实践之外。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全部是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人与环境中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填空)1.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问题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五、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一)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二)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不是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

社会关系,社会属性的差别是其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带来的确定的了,进而也就相应确定了人与人之间本质差别之所在。

2.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即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历史进程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将随之社会历史条件二不断发展变化。

(三)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功绩及局限功绩1.把宗教本质归结为人的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2.揭示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把宗教拉到世俗来,即宗教不再神秘。

3.他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

局限1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了具体历史环境和人的实践,犯了出发点的错误。

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的历史产生发展来解释人的产生发展,而没有把人的发展是历史产生的发展,陷入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经典选读>复习资料一、填空1.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4.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5.关于费尔巴哈始终贯穿一个思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界观。

6.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

7.关于感觉问题-------理论本质问题。

8.关于费尔巴哈是一部对人类本质作出科学规律的著作。

9.《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有同样的历史地位。

10.资本论研究背景是以英国作为研究背景。

二、原文理解材料:1.工人没有祖国。

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祖国,即资产阶级自己的国家,国家机器作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资产阶级所有的。

工人没有祖国,就是说,工人不掌握国家机器,国家不是工人自己的国家,工人没有自己的国家。

既然没有祖国,当然“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工人生活在一个个资产阶级国家的区域内。

他们只是从国家机器掌握在谁手中、国家的主人是谁的角度来考察,说明工人不掌握国家机器,没有自己的国家的事实。

“工人没有祖国”论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祖国、民族观念上的根本区别,揭露了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欺骗性,点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

“工人没有祖国”论,正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伟大口号的重要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国家和民族学说、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必须掌握的。

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答: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指每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他们看来,以往所有社会的缺陷都在于在那些社会中人类整体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即使不是牺牲全体个人,至少也要牺牲一部分个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

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典著作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

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但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

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3)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相异化。

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4、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与私有制(1)从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

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

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

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5、异化理论在当代西方学者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着力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等,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批判,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普遍性,说明了其社会的病态性质。

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为唯物史观的创立起奠基作用:把人类劳动引入社会历史,初步找到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生产发展史。

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结合,为唯物史观找到坚实基础把社会历史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对历史发展规律与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阶级与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初步论证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仍是用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论证人类历史进程,批判资本主义与论证共产主义的方法不够全面科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对立的深层次原因与本质论证不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和环境关系的错误的理解,提出了实践在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想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

这形成二律背反:前提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结论是人决定环境和教育。

无法解决?马克思提出解决办法。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

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

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

2,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产生了两个错误。

第一,他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过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第二,费尔巴哈只从自然属性去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他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类”的构成要素规定为“理性、意志和心(爱)”。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性”是指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人,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简要分析《形态》中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15分)答:(1)《形态》中确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2)理解“现实的个人”有两个关节点:一是自然和历史。

另一个是个体和类。

“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前者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后者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必然要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的。

(3)“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科学抽象意义上的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的规定。

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P17—P21):现实的人与其活动及其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方式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系的基础(P21—P3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也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历史的总前提决定的四个具体前提或四种活动P(P25—P26):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B、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已经得到满足的,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C、人口的生产活动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D、生产方式的生产活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4)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市民社会),进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法)与观念上层建筑(哲学、艺术、道德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1)彻底批判唯心史观错误,第一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系统阐述,由此标志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基本形成。

(2)对经济学与历史科学也具有革命意义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四、《共产党宣言》的当代理论价值✓《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在当代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一)关于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理解经济全球化具有指导意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各国经济走向联合的现实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p77)可见,正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本国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导致了生产关系领域的扩张和变革。

在《宣言》中,马恩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变动不安的时代特征及其背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资产阶级开始并由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停变革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着阶级的对立与冲突,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权利的不平等,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必然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为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