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

合集下载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其有效利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充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场景,是每个学校和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

一、校园公共空间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它承载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活动。

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可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方面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习效率:校园公共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图书馆、自习室等场所的设计和管理能够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拓展交流空间: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开展交流和交往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学生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综合素养: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帮助他们开展体验式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校园公园、体育场馆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和享受大自然的场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方式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学校和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多样化的空间设计: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场所。

例如在图书馆中设置小型讨论室和休闲阅览区,为需要小组学习和放松休闲的学生提供空间。

2. 合理规划场所功能: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各个场所的功能需求,确保各个场所的功能齐全,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

例如学生活动中心应包括举办活动的场地、休闲娱乐区域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打造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成长5篇

打造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成长5篇

打造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成长5篇第1篇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书香文化建设。

书香校园不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育人环境。

在书香校园中,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书香文化有关,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染使得学生在学校中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知识资源,培养出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优秀的品质。

那么,如何打造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成长呢?一、建设图书馆,打造阅读空间。

图书馆是书香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精神殿堂。

学校应该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空间,同时配置丰富的图书和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图书馆不仅仅是书籍的存放场所,更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交流和分享中心,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专题讲座等。

二、邀请作家讲座,体验文学氛围。

书香校园需要不断地引进文学名家和作家进行讲座和交流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作家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学校还可以开设文学赏析课程,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三、开展读书活动,树立榜样。

学校可以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一同参与。

通过亲子共读、阅读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增强阅读兴趣。

学校还可以举办阅读角逐、读书报告会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校可以给阅读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奖励,树立榜样,促进全校学生积极参与书香校园的建设。

四、注重美育教育,培养审美情趣。

书香校园不仅是文化的堆积,更需要美育的注脚。

学校可以邀请美术家进行画展、举办美术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领略艺术的机会。

学校还可以将美育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开设经典文学课程,传承传统文化。

书香校园需要传承经典文化,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经典文学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思想,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作者:许鹏浩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07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促成学生内在建构活动的发生与完成。

这个目的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的。

课程一词最早从拉丁语延伸出来,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动词形式意为“奔跑”,因此,开发课程就像为学生开辟能够奔跑的跑道。

为了弥补传统中小学课程结构相对统一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校通过发挥“四力”来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教育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

一、发挥顶层课程的设计力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因此,在顶层设计课程时,应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1.基于学情考虑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课程对人生发展有用,什么课程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为校本课程的设置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筛选课程资源,形成课程开发模块。

2.基于校情考虑课程设计应基于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了解教师的特长与爱好,发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

需要引进社会资源时,应考虑经费是否充足、教学时间是否冲突、学生能否适应外聘师资等因素。

3.基于办学理念考虑课程顶层设计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融合。

我校基于“以生为本、德学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厚德笃学”校训,开设了“生涯课程”“厚德课程”“笃学课程”三大类校本课程。

生涯课程以社团课程为抓手,根据校情、教情,每周三、五下午各两节课,开设符合学生学情和个性的选择性自主课程,如创客、网球、书法、足球、铜管乐队、风筝、健美操、田径、声乐、趣味实验、车模、乒乓、羽毛球、剑桥英语、青青蔺草文学社、国学等52种校本社团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搭建学生发展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美国的孩子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而中国的孩子则带着等待的头脑进入课堂。

”可见,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探索、思考、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达成素质。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多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以漫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创设人人参与的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

漫谈教学的模式,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自主发挥联想,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断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一模式,首先需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愿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中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因为在和学生相处中,师生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我在行动上放下架子,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相处;学习交流中,我注意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以学生为友,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可亲、可近,消除神秘感、畏惧感,从而愿意和我交流。

在漫谈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和后进生的交流、探讨,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我作为参与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面对面平和地与其交谈,像亲密无间的朋友用和善而信任的目光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他们对专题问题的自我见解,这加强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使我们师生间的关系犹如伙伴。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的好处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的好处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的好处现如今,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更加容易陷入忙碌的学习生活,缺乏对文学的兴趣与了解。

因此,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举措。

参加文学讲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并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的好处。

一、开阔视野参加文学讲座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文学作品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参加文学讲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背景、文化和思想的人们所创造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二、提高文学素养参加文学讲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聆听专业人士的解读和探讨,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技巧。

他们可以学到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培养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敏感性。

这些文学素养将使学生更加能够聆听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并能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文学作品往往涉及一些复杂的主题和情节,要理解其内涵,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并进行批判性思维。

参加文学讲座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不仅是阅读和接受作品,还要学会主动思考和质疑。

通过与讲座专家和其他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借助多样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

此外,文学作品还常常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参加文学讲座,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分享,探索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才华和表达能力。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学术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

参加文学讲座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在活动中与其他同学、讲座专家及其他参与者进行互动交流。

此外,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也需要学生发展自身的情感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文学讲座,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开展拓展性实验 发展学生学习力

开展拓展性实验 发展学生学习力

开展拓展性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力《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的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过:“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拓展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材、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实验专题,由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并操作实施,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活动。

初中化学教材(沪教版)中的“活动和探究”共有60项,在实验活动的设计中,没有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实验习题”,对实验基本技能的练习要求也没有具体的指派。

这就给学生和老师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老师可以灵活开展拓展性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力。

一、拓展实验探究,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利用新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拓展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从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题,如果事先把制取方法、操作要点、成败关键一一告诉学生,虽然增加了成功系数,但学生对其缺乏新鲜感,实验操作很容易走过场,这就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

所以我们为学生准备了注射器、锥形瓶、烧杯、试管、漏斗等多种实验仪器和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让学生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时装置的选择,同学们认真地摆弄各种仪器,时而组合,时而拆卸。

在进行交流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设计实验装置。

有的同学找来代用品:家庭装修用的大理石、碎瓷砖、小石料、碳酸饮料、鸡蛋壳、珍珠等。

老师肯定的语气、赞许的目光,给予那些有创意的学生极大地鼓励。

探究实验不局限于实验该怎么做,更注重于实验还可以怎么做?还可以做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跳跃性,更有发展性,从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023年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收获(模板16篇)

2023年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收获(模板16篇)

2023年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收获(模板16篇)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一语文课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改也在稳步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课改给语文教育带来的变化和提升。

在课改中,我发现了一些可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语文课改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过去,小学语文课程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但在新的课改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音频资料、视频资源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语文课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通过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其次,语文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词语的记忆和语句的默写,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一种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只有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因此,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与他人进行有效地交流。

再次,语文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去,小学语文课程注重的是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新的课改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还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后,语文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作为一门涉及到语言、文学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新的课改中,我们注重学生对文化典籍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讲解文化知识、组织文学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改给我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到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源等内容。

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字化教材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化教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建立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数字化教育的核心工具,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在线分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作业的在线批改等功能。

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机构需要加大对教学平台的投入力度,建立先进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数字化教育为教育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模式选择,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混合式教学、在线直播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教育机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数字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希望未来教育能够更加数字化化、智能化、人性化,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这里文章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案例或者调查数据来支撑观点】。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品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本人就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那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二、设计生活化场景,在活动中自主建构: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上课交流,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

在快乐之旅的教学中,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的礼貌用语、日常的礼节,并体会讲礼貌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

三、拓展学习内容,为学生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

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从学生发展看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1. 引言1.1 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们进行学习、交流和休闲的场所,更是塑造他们个性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与同学们交流互动,建立友谊和团队意识。

这种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图书馆、自习室和实验室等学习空间中,学生们可以安静地进行学业上的探索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

这种学习环境的营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

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们学习、交流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塑造他们个性和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环境。

有效利用校园公共空间,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学生发展与校园公共空间学生发展与校园公共空间密不可分,校园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校园公共空间不仅是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更是各种活动的举办地和社交交流的平台。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校园公共空间,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活动场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校园公共空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的场所,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些空间中,学生可以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文艺表演、讲座演讲等,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

校园公共空间还是学生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 正文2.1 学生活动与校园公共空间学生活动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校园公共空间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整合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积极整合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积极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我校地处古典家具一条街成为再现老北京古文化风采的重要景观和北京市重要旅游文化风景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很多外国参观团、考察团和旅游团队来参观古家具街后,都会带着好奇心走进校园参观、了解北京的基础教育。

如何把这个资源转变成学生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空间,怎样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开展好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服务,就成为我们近些年来一直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课题。

恰逢其时,2006年底我校与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学校被批准为北京市定点旅游单位,可以随时向国际友人开放。

2010年我校又与国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设立的“世界中国之家”建立了联系,通过参与欧盟的成员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

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课内外、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师生欢迎国际友人走进校内,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我校成为北京市旅游局参观点后,每年接待外国参观团、考察团和旅游团队几十个。

许多中外宾客在参观了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后,走进了我校。

他们被我校古朴的校园文化景观所吸引,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师生的文化修养所折服。

2011年2月10日,虽然还在寒假中,但在这一天我校师生热情的接待了来自德国的教师团到我校的参观交流活动。

活动中德国的老师们与我校的领导和教师针对中、德两国的教学方式、学校设置的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不仅使双方对两国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增进了中、德学校之间的友谊。

学生们也参与了交流活动,他们不仅用流利的英语向德国的老师们做了自我介绍,还向德国的老师们了解了德国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们朴实、大方的礼仪风范赢得了德国教师的高度赞赏。

交流结束后在校长的陪同下德国教师团参观了我们的教学楼、教室、教师办公室,他们对学校的校园文化感到十分赞叹。

参观中他们还针对课程设置、学生教育、办学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询问,还向校长了解朝阳区的学校的情况。

巧用《拓展空间》 助力学生发展--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巧用《拓展空间》 助力学生发展--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三 、 引 导 理 性 思 考 ,锻 造 思 维 品 质 《拓 展 空 间 》栏 目 教 学 不 应 仅 限 于 学 习 时 间 与 空 间 的 拓 展 ,更 应 注 重 对 学 生 思 维 的 拓 展 。 此 类 《拓 展 空 间 》多 为 理 解 思 辨 型 栏 目 ,为 学 生 提 供 两 个 及 以 上 不 同 观 点 ,甚 至 是 正 反 对 立 的 观 点 ,旨 在 培 养 学 生 全 面 、辩 证 分 析 问 题 能 力 ,锻 造 思 维 品 质 。 例 如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四 课 第 一 框 “尊 重 他 人 ”《拓 展 空 间 》栏 目 — 几 位 学 生 对 “尊 重 ”有 不 同 的 认 识 : “爱 护 动 物 尊 重 生 命 ”“尊 重 大 自 然 ”“尊 重 民 族 历 史 文 化 ”。 教 材 主 体 知 识 阐 述 尊 重 对 个 人 、国 家 、民 族 的 重 要 意 义 ,以 及 从 自 身 做 起 重 视 他 人 、平 等 对 待 他 人 、换 位 思 考 、欣 赏 他 人 ,从 而 做 到 尊 重 他 人 。 但 是 ,教 材 主 体 观 点 也 仅 限 于 对 他 人 的 尊 重 ,《拓 展 空 间 》栏 目 则 是 对 教 材 主 体 观 点 的 深 化 ,以 此 拓 展 学 生 思 维 ,使 学 生 明 白 尊 重 不 只 是 对 人 的 尊 重 ,对 待 生 命 、大 自 然 、历 史 文 化 等 ,我 们 都 要 心 存 敬 畏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可 引 导 学 生 表 达 态 度 ,也 可 引 导 学 生 发 散 思 维 ,深 度 思 考 教 材 知 识 ,真 实 表 达 个 人 观 点 。 又 如 ,八 年 级 下 册 第 六 课 第 五 框 “国 家 司 法 机 关 ” 《拓 展 空 间 》栏 目 — 司 法 活 动 是 否 应 受 到 舆 论 影 响 ? 学 生 对 “司 法 机 关 应 独 立 行 使 职 权 ”有 所 认 知 ,但 现 实 生 活 情 况 复 杂 ,对 司 法 机 关 能 否 独 立 行 使 职 权 ,学 生 心 存 疑 惑 。 教 学 时 ,可 设 计 一 场 辩 论 赛 ,让 学 生 分 正 反 方 进 行 辩 论 ,通 过 观 点 碰 撞 ,懂 得 社 会 舆 论 对 司 法 活 动 的 影 响 具 有 两 面 性 :一 方 面 ,恰 当 听 取 社 会 舆 论 , 有 利 于 司 法 机 关 倾 听 民 意 ,接 受 人 民 监 督 ,彻 査 事 实 真 相 ,以 保 障 公 民 的 合 法 权 益 ,维 护 司 法 公 正 ;另 一 方 面 ,社 会 舆 论 中 不 乏 少 数 人 随 意 发 表 不 符 合 事 实 的 意 见 ,混 淆 视 听 ,干 扰 司 法 公 正 。 故 此 ,我 们 要 学 会 辩 证 看 待 社 会 舆 论 ,准 确 辨 别 ,深 人 分 析 。 “真 理 越 辩 越 明 ”,经 过 自 主 辩 论 ,学 生 理 解 了 教 材 观 点 ,学 会 了 全 面 看 待 问 题 ,发 展 了 辩 证 思 维 能 力 。 四 、 延 展 教 学 场 域 ,促 进 全 面 发 展 在 教 学 中 ,教 师 可 通 过 组 织 小 组 调 研 、模 拟 法 庭 、 社 区 调 查 、名 人 访 谈 、主 题 板 报 、演 讲 比 赛 、朗 诵 比 赛 、 主 题 班 会 等 实 践 活 动 ,充 分 利 用 学 校 、家 庭 、社 会 资 源 ,延 展 教 学 场 域 ,将 道 德 认 知 外 化 为 道 德 行 为 ,将 德 育 融 人 社 会 大 课 堂 ,注 重 学 生 亲 自 参 与 和 体 验 ,增 强 自 我 认 知 与 实 践 能 力 ,从 而 深 化 思 维 、提 升 品 位 。 教 师 在 运 用 实 践 型 《拓 展 空 间 》栏 目 时 ,可 适 当 与 教 材 其 他 栏 目 结 合 ,遵 循 “知 识 生 成 一 情 境 理 解 一 实 践 拓 展 ” >> 教 学 路 径 ,引 导 学 生 在 实 践 中 深 化 对 教 材 知 识 的 理 解

给学生拓展出自主发展空间论文

给学生拓展出自主发展空间论文

给学生拓展出自主发展的空间【摘要】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师角色;主动学习;主体意识;行为方式【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58-0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要从“讲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1 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展示“龟兔在圆形的跑道上赛跑的画画。

小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想一想特别像什么?”引出钟表的认识。

学生们一下子被画面吸引住了,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

另外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

如学习《分数的认识》时,在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后,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学生提出问题,另一组学生回答,然后交换提问,由对方回答。

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学习空间

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学习空间走在小语教学论坛里,看着许多陌生而又熟悉的字眼:深度语文、诗意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情智课堂,感觉自己产生了高原现象:在新老课程分水岭间两顾彷徨,老课程正在被我抛弃,而新课程又正在抛弃我。

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而现在让我留连的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课堂。

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市陶研会并认真研读了《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之特质》和《生活教育》等教育理论,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从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极富时代价值的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一线教师留下的宝贵财富。

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实践,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应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这门开放性的学科因其承载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光荣使命,注定要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世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语文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的身影。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经常忽略或者不甚了解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发现生活,从而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首先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寻找语文教学与生活中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如在教学《放飞蜻蜓》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捉几只蜻蜓进行观察。

蜻蜓虽然是学生经常见到的昆虫,但是学生对它们却不甚了解,这次观察活动让学生非常兴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拓展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

拓展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

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空间是哲学术语,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

广义地理解,学习空间既指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一种外部环境;又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容纳度,一种内部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真正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充分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自由广阔的空间中,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心理空间。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学生对某一活动的心理容纳程度,即是否乐意参与这一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各自角色的转变。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平等的交往,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自由,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就不会产生逃避的需要,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彰显学生个性。

真正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意愿的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面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孩子。

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回答得圆满时,用恳切的语言伴以赞许的目光:“真棒!真爱动脑筋!”对有创意的回答更是面带笑容用响亮的语言加以肯定:“你真聪明,这个想法好,老师欣赏你!"……当有的学生不敢发言时,我就鼓励他们:“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说错也没关系,敢说就说明你已有进步。

”对于答错的孩子,我并不急于判断,而是面对别的孩子:“你们还的别的想法?谁愿意交流一下?"经常指导激励,现在我们班9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争取机会.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抓住机会,为学生创设一切学习空间

抓住机会,为学生创设一切学习空间

抓住机会,为学生创设一切学习空间积极有意义的“学习空间”是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实践、体验合作、体验创新等自我发展的一种“机会”,一种外部环境。

它以学生学习状态的开放度为标志,以课堂中宽容、友好、真挚的氛围,师生间打开心灵,彼此信任的交流、探索、求知为表现特征。

学习空间本应属于学生,然而,传统的“教师本位”专制课堂模式,扼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充分展示。

久而久之,就使得学生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

因此,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努力创设以学生获得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发展良好情商为教学目标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唤起学习欲望,实现有意义学习、创造性学习,从而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特级教师顾泛沅老师曾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中国古代教育家也推崇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因此,为达到这样的教学最高境界,我主要采用以下措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最大的学习空间。

一、在开放式问题情境中营造学习空间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是创设体验性学习空间的前提。

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动因,新《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况中去进行体验、探索,在体验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数学活动课《谁的设计方案最佳》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某小学正在扩建校园,在人行道两旁有一块500平方米的空地要铺设草坪。

某劳动基地可以提供以下两种草源: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种草源呢?面对这样的信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的解决也往往是殊途同归。

(1)家境较好的同学认为:为了让学校更美,全部种上普通草,每两年换一次,按10年一个周期计算,要花费8.5×500×(10÷2)=21250元。

提高班级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班级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班级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202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之年,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班级而言,班级积极性的高低,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如何提高班级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成为了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欢乐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班级积极性的基石,是一个班集体能够自我激励的源泉。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欢乐、和谐、团结的课堂氛围,鼓励同学间自主交流,积极沟通,使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班级运动会、文艺比赛等,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拓展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先进、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拓展教学手段,采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标志性特征。

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知识的延伸,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如何寻找、获取、整理、应用知识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提升。

四、育人之初,德育为本班级文化是班级高低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

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做人先做好人”的道理,这是班级发展的牢固基石。

五、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在学校教学之外,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例如图书馆、教育机构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外出学习,探究世界,增加自己的见识。

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总之,提高班级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位教师的精心指导和贯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班级的整体性和个体特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堂。

转变教学方式 拓展学习空间

转变教学方式 拓展学习空间

转变教学方式拓展学习空间作者:蓝菊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9期多年来,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和发展。

但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式”的影响,仍然存在“一言堂”教学。

究其原因,教师始终把学生当做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个体。

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发现、研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下面就笔者的见闻和感受谈一谈。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要善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保持适度的沉默,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真正沉浸在文本之中。

如在分析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郝叟为什么要来听课?我觉得以前的郝叟就是今天的小弗郎士。

” 问题提出来后,许多学生大笑起来,认为这个问题毫无探究的价值。

我事先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如果我否定了这个问题,授课的内容就会顺利地完成,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可能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于是我决定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快一场激烈的讨论开始了。

“他与镇上的其他人一样,是来给韩麦尔先生送别的,感谢韩麦尔先生多年来的教育付出。

”“他是为了纪念最后一课。

”“从他带来的《初级读本》来看,他是来为自己补课,补上以前没有学好的法语基础。

”“小弗郎士本是一个贪玩、不爱上学的人,但在最后一课的感染下,他开始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认真学习法语。

郝叟一定也觉得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法语,现在应该在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好好学一学语音了,所以他大声地拼读那些字母。

” “郝叟老头就是几十年前的小弗郎士,他同时也是无数阿尔萨斯人的代表。

”“所幸的是郝叟觉醒了,连顽童小弗郎士也觉醒了,阿尔萨斯人的解放之日不会长远了。

”“这正是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新《课标》明确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应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通过评价来为学生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趋力呢?我们认为必须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自我评价和反思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自主学习是反思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看法之后,反思才能进行。

而通过反思,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在不断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看法,或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受和新异的结论。

因此,倡导自我评价和反思,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自我感觉良好,对己欣赏,对人挑剔。

尤其是我们的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在评价别人时,又往往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年级越低,这种情况就越明显,自己有同样的不足还要告别人的状,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

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促使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善于用别人的思维点燃自己,用别人的观点匡正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进而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高,对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会有无从着手的感觉。

加强师评、互评,也能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1、教师的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

如:学会分析比较,找出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异同;当自己的认识与他人有差异时,又应如何有理有据地进行陈述,来说服对方或自圆其说。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评。

如:初学课文时,自己是否读通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新词;再读课文时,是否能领悟主要内容;课文学完后,是否领悟了中心、领悟了写法。

学生课外拓展方案

学生课外拓展方案

学生课外拓展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生课外拓展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是指在学生在完成学校教育课程的同时,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其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学生课外拓展方案。

一、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学生课外拓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习、阅读、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课外拓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了解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体能。

同时,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艺术培养艺术培养是学生课外拓展的另一重要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音乐、舞蹈、美术等不同的艺术培养活动。

通过艺术培养,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五、科技创造现代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高。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工作坊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创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是学生课外拓展的另外一方面。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语言培训班或者国际交流项目,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语言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国际交流的机会,为将来的留学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七、创业体验创业体验是学生课外拓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创业训练营或者创业比赛,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通过创业体验,学生可以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挑战,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领导能力。

八、心理辅导在学生课外拓展的过程中,心理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空间是哲学术语,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

广义地理解,学习空间既指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一种外部环境;又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容纳度,一种内部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真正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知识的记忆”,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充分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自由广阔的空间中,学生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学生心理空间。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学生对某一活动的心理容纳程度,即是否乐意参与这一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要实现各自角色的转变。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平等的交往,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自由,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就不会产生逃避的需要,学生才会愿意敞开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彰显学生个性。

真正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意愿的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面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孩子。

常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回答得圆满时,用恳切的语言伴以赞许的目光:“真棒!真爱动脑筋!”对有创意的回答更是面带笑容用响亮的语言加以肯定:“你真聪明,这个想法好,老师欣赏你!”……当有的学生不敢发言时,我就鼓励他们:“只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说错也没关系,敢说就说明你已有进步。

”对于答错的孩子,我并不急于判断,而是面对别的孩子:“你们还的别的想法?谁愿意交流一下?”经常指导激励,现在我们班9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争取机会。

3、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火花。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依次出示:(1)用铁丝围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剪、折再量);(2)圆形纸片的周长如何测量?(不能剪、折,在直尺上转动一周);(3)圆形游泳池的周长怎样测量?(不能转动,用卷尺测量);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一一解答,学生已面露得意之色。

这时教师出示一根短绳,一端拴有小球,甩动另一端,(4)这个小球甩动形成的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至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继而进一步研究圆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最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均处于思维的兴奋状态。

二、优化学习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习材料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和内容。

学习材料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不能成功,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果过易,思维强度不够,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善于分析学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

1、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以静态的方式来呈现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经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掩盖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课本”作为知识呈现载体的缺陷所在。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中“平均数问题”是学生首次接触,对“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是理解的一个难点,书本是这样呈现的: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

这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这样的呈现方式,直接呈现了知识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和发现,学生很难理解“移多补少产生平均数”的本质。

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1)创设情景:师:有一个长方体容器,用3个闸门把它四等分(如图所示),里面盛上了高度不同的水。

(2)启发想象:师:如果抽掉闸门,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小结:抽掉闸门,水就会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最终水面高度趋于相等,这个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

象这样,几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这样的安排,化静为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交流与探索的空间。

2、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而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材料,还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应追求“大气”,要增大问题的坡度,让学生有更多探索和发现的空间,但同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让学生通过努力摘得到“果子”。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提供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教材上的要求)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来研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底和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然后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教学的问题有:(1)难道一定要两个三角形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一个三角形行不行?(2)就算是用两个三角形来拼,学生自己会挑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而实际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在好多种: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略);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略);可见,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地突破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上例中,我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学习材料:其中有完全相同的、不相同的三角形若干,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来研究转化后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在学生进行经历尝试的失败、艰苦的思考、同伴的帮助下,最后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引入开放式数学题材要引入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用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这是一道条件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综合开放题。

学生通过操作、测量、想象等一系列努力,想出了4种围法,即4种面积与周长。

(1)长7厘米,宽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3)长5厘米,宽3厘米;(4)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

至此,教师还应追问:你能从这几种围法中发现什么规律?①无论何种围法,周长不变。

②最简捷的围法:16厘米的一半是8厘米,即长、宽之和为8厘米,这样能分解出几种不同的组合,即能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③在几种围法中,长、宽数字越接近,面积越大,其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这时,若将原题中的“16厘米”改为“14厘米”或“18厘米”,再让学生解答,学生则很快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孕伏了新的知识与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优化学习过程,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1、非线性的教学流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较多是以线性的形式体现,教者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强调“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教学完全是顺着教师的预先设计的进程进行。

非线性的教学流程应该是多维、灵活、开放、活动的,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而动态生成的。

学科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性,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则决定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新的生成性目标的非预设性,非线性的教学流程为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因为只有经过了独立的探索,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才能产生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对别人的意见作出判断,给予评价,而不致于因从众心理,而成为某些优势学生的“一言堂”,数学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中心,只有通过同伴的优化整合,学生个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才能转化为小组合作的成果。

而现实问题是,教师重视并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而往达不到满意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二是不善于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作出积极的响应。

因此,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拓展学生合作的空间,显得相当重要,教师应该恰当把握学生小组学习的时机,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敢于放手又善于指导,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

3、开放式的学习途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但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但并非是唯一的学习途径。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社会这个环境中,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已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内,而应该把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的“大课堂”。

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来自于书本,也不纯粹由老师提供。

应及时引导学生收集和发现,作为学习的素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学生收集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百分数材料:如衣服上的标签、颜料上的包装、药品的成分等等,作为学生课中学习的材料。

其次,学习学习的场所不仅仅在课堂,应及时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延伸到课外。

例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画正字收集运动数据”的方法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从身边生活中找出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来,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阐明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种有价值的方案,如:“对练塘镇各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小学生收看电视节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等等。

在谈到“对练塘镇各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的统计与分析”时,学生们说:上学安全问题一直是老师、家长和社会关心的问题,影响学生上学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道路问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道路的车流量急增,我们在上学期间经常遇到交通堵塞、车辆相撞的事件发生,特别是在几个路口,如校门口、练塘大桥、十字路口等,这样的现象还相当多,所以我们想调查这方面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