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合集下载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意境” “形神兼备”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
具有一种使人感动 的特性。它意味着 一种精神性快感。 这种快感不同于生 物本能的满足,而 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和升华。
(四)无功利性
1、主体的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现实 功利性考虑被忘却,在对 美对象的静观中获得自由。 2、客体的无功利性 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 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 观察者注意的中心。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巷 戴望舒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我希望飘过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一、美的本质广义来讲,美的本质是快乐或快感。

因为存在美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快乐(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反之,不能够给人快乐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难与美联系到一块。

但狭义来说,美主要指“视觉感官方面”的快乐或快感而言的。

二、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

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

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

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

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

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

三、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

美的特征主要有1、客观社会性。

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

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

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

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

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四、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

第二章 美的本质A

第二章 美的本质A
第二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上)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美的本质问题为什么难以解决 西方学者对于美的认识 中国学者对于美的认识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价值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 至今还未有圆满答案的问题,也是传统美 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
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 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讨,历代哲学一直 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蔡仪先生提出美是事物的典型性,但是有
人问他,典型的癞蛤蟆、典型的苍蝇美不 美,则很难回答了。
美的本质问题是回答美的共同规律问题,
而美的现象世界,都是个体的、差异的存 在。这种美的现象的丰富性、差异性和本 质的同一性、普遍性的矛盾,决定了美的 本质问题的难解性。
第二、美的事物都具有相对性特征,它处

席勒在题为《美》的诗歌中说:‚你万古
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正是在这形式的 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

美的个别的具体的形式是比较容易感受 的,但那是无边无际各不相同的,因此, 其中所蕴含的‚统一‛,即美的普遍性、 美的本质,是很难寻求的。
当人们从这一种美的形式中似乎找到了对
美的品质的说明时,却会发现不能用它来 说明另一种美的形式的品质。

这一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哲学家、美 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他是西 方现代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1929年 移居英国,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研究员和教 授。维特根斯坦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批判。
自从维特根斯坦对传统美学所做的批判 后,美学家几乎再也没有人敢说美的本质, 再也没有人胆敢宣称自己找到了‚美是什 么‛这个令无数哲人殚精竭虑的问题的答 案。 不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学的 研究又回到了对艺术的定义问题的讨论。 曾经被批判为‚没有意义‛的传统美学关 于美的理论又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美的本质和特征》课件
具有形式美、内容美和精神美。
美的表现形式
自然美
风景、动植物和大自然都展现了 自然美。
人文美
文化艺术、历史建筑和日常生活 中都蕴含着人文美。
技术美
工业产品、数字产品和设计作品 都展示了技术美。
美的品味
文化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背景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具有重要影响。
价值观念
个人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对 美的品味。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和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结语
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和创造美,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美的意义以及美的表 现形式。美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赞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是美?
1 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客观存在。
2 美的意义
美在于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美的特征
客观美
具有顺序美、韵律美和协调美。
主观美

第二章:美的实质与特征(上)PPT课件

第二章:美的实质与特征(上)PPT课件
[详论: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的问题是:什么是美?而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 前者是美本身的定义,后者是个别美的事物。希庇阿斯看不出这两个问题的区别, 认为这个问题小得很,小得不足道。他的第一个答案是: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但是后来他又不得不同意苏格拉底的观点,存在着许多彼此迥异的美的对象,比 如漂亮的母马,神在一个预言里都称赞过它;漂亮的竖琴也是美的;打磨得很光、 做得很圆、烧得很透的汤罐同样是美的。希庇阿斯把美的具体表现和美的本质混 为一谈,而苏格拉底感兴趣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使得所有这些东西 成为美的:“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 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 一门学问。”希庇阿斯的第二个答案是:“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然而一 个有名的雕刻家不用黄金而用象牙去雕女神的面目,并用石头雕它的身体。第三 个答案是:“恰当的就是美的。”然而恰当不能使本身不美的东西变成美的。例 如,合适的衣服可以装饰人,但是如果他本身其貌不扬,衣服也就不能使他成为 美的。最后,柏拉图慨叹道:“美是难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一系列对话, 提出并阐释论证了“美是什么”[ (古希腊) 柏拉图著 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P180]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希庇阿斯是 古希腊的诡辩家,以专教诡辩为职业。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有名的大哲学家,知识 渊博,机智而善辩。苏格拉底非常讨厌希庇阿斯的庸俗浅薄。一次苏格拉底以讨 教的形式向希庇阿斯发起诘难,对希庇阿斯所说的关于“美是什么”问题的解答 进行反驳。最后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 那么,美的奥秘何以如此难解呢?
1、从审美客体来说,美一方面是发展、变化甚至是稍纵即逝的,使人难以捉摸; 另一方面,美的事物又分别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和科学等不同领域, 存在着不同的形态,而在每一形态内部又千变万化、丰富多彩,难以做一个统一 的介定标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 • • •
序 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一.对西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1、奴隶制时期的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 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 团体。他们认为抽象的数是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数的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 ③关于“乐”的作用: 关于“ •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 下安宁。强调感化作用。 •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 •
叶—20世纪) 20世纪)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哲学手稿》中,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①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谈劳动与美的关系,他 说:“ 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 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什么是劳动异化?


• 二、中国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 • • • • • •
先秦美学思想(道、儒美学)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①里仁为美(与仁人交往)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政治理想与审美境界 ③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兴观群怨 ④内容与形式统一: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⑤审美尺度: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美学原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2. 3.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西斯廷圣母像》与“臭水沟”

3、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感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医学美学重点

医学美学重点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所赋予客体对象积极、正面、肯定的以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品格或特质——对称、协调、统一与和谐2、美的基本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2、美的特征自然美的特征:形式重于内容,具有多样性。

社会美的特征:内容重于形式,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艺术美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科学美的特征:理性的内在美,反映宇宙美的规律,真和美的统一,绝对和相对性4、形式美的含义:指社会和自然中构成事物外在形的物质材料属性(色彩、声音、形体等)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

5、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色彩、声音、形体6、形式美自身特定的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多样统一等7、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各部分之间的应用法则: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

整体上的法则应用:多样统一、对比和协调。

8.美感与审美的概念及其特征:(1)美感——概念: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狭义是指审美感受,既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审美关系时,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综合心理反应。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它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不断积累丰富和提炼审美经验,逐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观念。

——特征:直觉性、愉悦性、超越性。

(2)审美——概念: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知和能力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特征:直觉性、流变性、普遍性、差异性。

9.审美的功能:调节功能、美育功能、激励功能10.医学美学的含义:是一门以医学与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医学和美学审美及其规律为对象,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和美学原理的结合,来研究、维护、修复和再朔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与美学交叉的新兴学科。

11.医学美的含义:指人体美和人体健美,以及对人类特殊美的维护、修复和再朔的医学实施和医学理论,其核心是体美。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2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特性

而不强调以情动人,因此它富于哲学的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的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的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相关,也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的美学文章开始的;随后,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发
表文章,对他人的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发了中国当代美
对朱的批判成了美学讨论的导火索。朱对蔡的批评作了反 批评,李泽厚既批评朱也批评蔡。《文艺报》、《人民日 报》、《哲学研究》等报刊陆续发表了黄药眠、蔡仪等人的 文章,对朱光潜解放前的美学思想进行批评。就在批评朱光 潜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分歧。其最集中、最热烈的是关于 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新建设》、《学术月刊》等重要刊 物也加盟,参加讨论的有近300篇论文,对于这个问题,大 体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法”,把“无法”与“有法”、“规矩”与“变化”融通一体。
第四,反对一味模仿古人提倡“因情生文”。
第五,注意艺术形式的把握。在绘画艺术中讲究笔墨情趣,
重视线条的变化与表情。
从对美本质的探讨看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首先,西方美学史在探讨美的本质时,直接与世界观联系
起来,中国则是很朴素的,直观的。
其次,中西方美学的范畴不同,中国美学史上有许多美学
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等,是西方美学史上所未
有的。
最后,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不象西方美学那样完整,没有
庞大的独立的美学系统,它特别强调一个“情”字,在剖析美
的事物和美感体验时,往往从情出发、抒之以情、以情作结;
西方美学往往偏重一个“理”字,它在剖析美的对象和美感结
构时,经常从理出发、析之以理、归之以理,它重视以理服人,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第二章、美的本质

第二章、美的本质

“美是客观的”之理论背景
1、亚里士多德 (1)美在物体的形式安排与体积. 不同于老师柏拉图的理式论,认为美在个别的事物中,主要在 “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 响,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数、比例;自己又影响后代直到17、 18世纪.) (2)承认摹仿的美,认为艺术创作就是摹仿. “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 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诗比历史更真实.
批判过程中,批判者也产生了分歧.黄药眠批朱光潜,则蔡仪发表《评“论 食利者的美学”》批评黄药眠,李泽厚又在《人民日报》发表《美的客观 性和社会性》批蔡仪和朱光潜,朱光潜也在《人民日报》上进行反批评.美 学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学术界、文艺界都参预进来了.这一次美学大 讨论持续了9年,近百人参加讨论,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影响很大.形成了四 大美学流派.
1、柏拉图的理式说
世界存在的依据也来源于理式.“理式说”.如柏 拉图论爱情,柏拉图式爱情;可以看出他的 理式说。
1)爱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人原本生活于理 式世界,是男女两性同体的,后因犯罪被下降到 尘世,因世人保留有对上界理式世界的记忆,所 以人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1、柏拉图的理式说
2)柏拉图式爱情.从爱某一个美的形体开始,明白形 体美的形式是不变的;关注心灵的美,跟从美的心灵 受道;关注行为制度的美;重视各种学问知识的美,最 后达到最高的学问——以美的理式为对象的知识. 《罗丹论艺术》 “美貌能保持很久吗?”他答:“变化很快.我并不是说女 人好像黄昏的风景,随着太阳的沉没而不断改变,但 是这个比喻几乎是对的.真正的青春,妙龄贞洁的青 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不可侵犯的青 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

第二章_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_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丑的相互转化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是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 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形式是 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Bell Heaulmiere

啊,残酷的衰老, 你为何把我凋零得这般早? 教我怎不悲哀! 现在啊,教我怎能苟延残喘! 想当年,唉,往日荣华, 看我轻盈玉体, 一变至此! 衰弱了,瘠瘦了,干枯了, 我真欲发狂: 何处去了,我的蛾眉蝤颈? 何处去了,我的红颜金发? …… 现在是人世的美姿离我远去, 手臂短了,手指僵了, 双肩也鸵起, ,唉,早已瘪了, 腰肢,唉,棉般的腰肢, 只剩下一段腐折的枯根!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的三方面:
就对象体现规律看是真,就对象符合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看是 善,就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看是善,就体现人的自由创 造的形象看就是美; 真善美的结合以实践为基础; 自由创造虽然以真善为前提,但并不等于真善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美的概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理式 唯一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黑格尔的美学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和辩证法的基础上。 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抽象的思想要借助感性形象来体现。 B: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理念:绝对精神,最高的真实——内容 • 感性显现:外形,其结果是一件艺术品——形式
八仙过海
全真教
①“道”是宇宙万物的 本体和生命; ②道是“无”和 “有”、“虚”与 “实”的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 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 曰道” 。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逍遥游
①无所用其用而只以自身为用的精神的自由 超脱; ②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③游的目的是要达到“妙”的境界:去人复 天,与天相和,与道合一。
具体操作上:“心斋”、“坐忘”
A:消解生理欲望; B:消解心与物相接时的智识活动; C:消除物我二元对立; D:消解技术对心的制约。
柏拉图学园遗址
回提纲
(2)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 《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回提纲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Socrates
S 美 是 什 么 ?
P.K.
Hippi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 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齐物》)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 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 之。”(《至乐》)
要点:动物的“审美活动”,其对象不过是同种属异 性的性特征,而不是美;其感受实际上是基于生理本 能的性感,而不是美感。动物基于性本能展示其种属 特征的行为,同人类的审美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 是生理的,自然的、本能的,后者则是心理的、社会 的、有意识的。创造美,欣赏美只能是人类所独有的 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它预示认识史和美学史上又一次重 大飞跃,即从关于客体的单向的认识转向 从主体到客体互动的双向作用中达到对对 象本质的认识,美的本质认识从客观论向 主客观统一论、主观轮转变。
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几种观点
1、客观论有唯心论的客观论和唯物论的客 观论。柏拉图是唯心论的客观论的代表; 唯物论的客观论代表是毕看法
1、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出现了一次 美学大讨论。
2、代表人物有朱光潜、蔡仪、吕荧、高尔太、 李泽厚等学者,
3、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美的本质问题
(一)、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
1、主要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 2、吕荧:“美是一种观念。” 3、高尔太:“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 活” 。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 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 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 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自然现象? 审美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还是某种动 物也有的行为?这是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 前首先要解决的。

美学原理No.2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No.2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章 美的本质
1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问题的提出
美是什么?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提出美是指 “美本身”,所谓“美本身”就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 的共同本质。
一般来说,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从精神方面去寻找美 的本质,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唯物主义者则从客观事 物中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38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审美对象应该是这样一 种存在:它既有可感的物质形式,又有一定 的意味;既有确定的、清晰的、有限的一面, 又是模糊的、丰富的、无限的。是物象与意 味、清晰与模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9
40
秩序中的美 ——《 圣维克多山 》
圣维克多山位于法国南部塞尚家乡附近。在这幅画里,我们从一处长着冷杉 树的丘陵上向那座山眺望。画中充满有力的线条,塞尚用这些线条组织作品。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 的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4
3.从物质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古希腊开始,有些哲学家注意到美的事物与形式因素 的联系。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
亚里士多德: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即整一。 博克:美是能打动人的本能的客体的性质,即美就是物
体中能够引起爱的性质。如:小、柔滑、融成一片、明 亮等。美不在比例、适宜、完善。 狄德罗:美是关系。有三种关系:实在关系和实在美、 察知关系(相对美)、想象关系(相对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美的事物可以唤起愉悦, 世界上最可爱的是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似离奇的话实在不错;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 似离奇的话实在不错;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
有关丑的三个范畴
范畴一:人类学范畴 范畴一:
从人类学角度看,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 从人类学角度看,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离 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把握和理解。 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把握和理解。 对于不能感觉丑的原始人而言,丑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对于不能感觉丑的原始人而言,丑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而不会称为现实的感性存在, 而不会称为现实的感性存在,人必须首先在人生实践之中形 成鉴别美丑的感觉能力, 成鉴别美丑的感觉能力,丑才可能从混沌的世界之中分离出 来。
小结:什么是丑? 小结:什么是丑?
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 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 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 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 是与美相比较、 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 的生活样态, 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1.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活、对 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活、 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活 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2.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 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 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 于恶; 于恶; 3.形式丑 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等。 畸形、 形式丑 畸形 毁损、芜杂等等。
罗 丹 的 雕 塑 《欧 米 哀 尔 》
美与丑
美和丑相互依存
“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践;不覿虎豹之蔚、则不知犬羊之 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践;不覿虎豹之蔚、 质漫。 ——( 质漫。”——(晋)葛洪 “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 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现, 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 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黑暗 与光明相共。 ——雨果 雨果( 克伦威尔> 与光明相共。”——雨果(《<克伦威尔>序》) “这个商业的国度,美,是一种商品,可以拿来做骇人听闻的交易。大 这个商业的国度, 是一种商品,可以拿来做骇人听闻的交易。 研究和小嘴儿可以买卖;鼻子和脸蛋儿都标有再精确不过的市价。 研究和小嘴儿可以买卖;鼻子和脸蛋儿都标有再精确不过的市价。某种 酒窝、某种痣点,代表着一定的收入。 ——左拉 陪衬人》 左拉《 酒窝、某种痣点,代表着一定的收入。”——左拉《陪衬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 道德经》 《道德经》
第二节 美和真善
赵州桥
“望之如初 月出云, 长虹饮涧。”
水立方
思考:你知道哪些符合真善美的艺术?
美与善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美以善为前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 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 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区别:1.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没间接与功 利相联系;2.善不讲形式,美注重内容与形 式的统一;3.善是意志活动(功利、目的) 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
美丑的相互转化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是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人是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人是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 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 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形式是 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美与真的关系
联系:美产生于人的实践,以对真的认识和 掌握为前提。 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 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 由创造的生动形象;2.真是求知的对象,引 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 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 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一 种情感观照的对象。
赛 马
什么是丑?
完善的外形……就是美 相应不完善就是丑。因此, 就是美, 鲍姆嘉通:“完善的外形 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因此, 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恶。 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恶。”
谷鲁斯(Karl Groos ,1861—1946)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美学 )德国哲学家、
美和丑 什么是丑? 什么是丑?
荷迦兹(William Hogartu,1697—1764)英国画家、艺术理论家、 ( , )英国画家、艺术理论家、
美学家。著有《美的分析》 美学家。著有《美的分析》 ) ——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 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 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 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善美是同一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的三方面:
就对象体现规律看是真,就对象符合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看是 善,就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看是善,就体现人的自由创 造的形象看就是美; 真善美的结合以实践为基础; 自由创造虽然以真善为前提,但并不等于真善 在欣赏美的时候,我们注意的并不是它能达到人的某种功利 目的,也不是从客观对象上找出它的某种规律,即不注意它 的真和善,而注意的是从对象上直观自身,也就是从对象的 感性特征中观照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
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Bell Heaulmiere
啊,残酷的衰老, 你为何把我凋零得这般早? 教我怎不悲哀! 现在啊,教我怎能苟延残喘! 想当年,唉,往日荣华, 看我轻盈玉体, 一变至此! 衰弱了,瘠瘦了,干枯了, 我真欲发狂: 何处去了,我的蛾眉蝤颈? 何处去了,我的红颜金发? …… 现在是人世的美姿离我远去, 手臂短了,手指僵了, 双肩也鸵起, ,唉,早已瘪了, 腰肢,唉,棉般的腰肢, 只剩下一段腐折的枯根!
家 :“丑这个范畴是在什么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 西。” ),意大利哲学家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历史 , ),意大利哲学家、 学家, 美是成功的表现, 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美是成功的表现,丑是一种不成 功 的表现。 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 就失败的艺术作品而言, 的表现。 “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就失败的艺术作品而言,有一句看来 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
范畴二: 丑不是一个永恒、 范畴二:社会历史的范畴——丑不是一个永恒、 丑不是一个永恒
有 关 丑 的 三 个 范 畴
抽象的概念,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 抽象的概念,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对于 不同时代的人而言,丑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不同时代的人而言,丑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我们今天对于 丑的理解,也显然是一个丑在社会和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果。 丑的理解,也显然是一个丑在社会和历史中不断发展的结果。
范畴三: 范畴三:美学范畴——丑是一个在当代愈来愈受到
重视的审美形态与范畴,同时, 重视的审美形态与范畴,同时,也成了当代人类审美实践活动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 (1853年)——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 年 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 究丑的美学专著, 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 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