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捣衣 鉴赏

合集下载

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南乡子原文及赏析南乡子,又称《咏史》,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辞章。

该文通过咏史赞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展现了作者对于伟大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下面是南乡子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战国策,曰韩起兵。

燕、赵以车数百乘,宝器纐纈而随之。

晋,公子重耳自赵入关,绝不复反。

曰:何如?秦,泽州之役。

屈原丧身,斷臂而投之秦。

屈原者,名平。

赵人也。

以亲丧,自归于楚。

楚怀王宠幸重安桥,桥使人惑诛之。

圉人得之,状告左右。

左右以告楚王。

楚王曰:“何如?”对曰:“桥之功大。

”“何以言之?”曰:“杀人以亡赵。

”楚王甚悔之。

楚太子建,以楚王宠重,杀重安桥,李斯以兵事有状与楚王故,死于秦。

国人痛李斯之死甚于楚太子之死。

泽州之役者,居民也。

弟为怒。

其兄以赵历昌导秦。

秦君许之。

取泽州,以与汉中地,徙之其地。

泽州居民因居民之贫弱,逐其兄。

其兄出父疆幡,居民乃喜,戮其弟以乱其叛。

灭条侯之矢,灭妖麟之矢。

话诗,曰:“兴,泉水缺;行,树木尽。

赵谢兄弟在前面,哀泣沾我衣襟,以我道及山泽。

赵不来,虽曰巫山之峡;其弟不来,虽曰宛丘之山。

”诗之大多云:“我所赋,盛曰今之上;我所赠,盛曰今之下。

”於是陈余数数赵未有志。

凡此之十,皆不谋舆籍者也。

国人非舆籍之所赋者,多被舆籍之赋,多所赋者,不能具赋。

赏析:南乡子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历史感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文中以轻巧的笔调,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得整篇文章延续流畅,感染力强。

文章首先提到了韩起兵,燕、赵以车数百乘,宝器纐纈而随之。

这部分表达了韩起兵时的气势恢宏和影响力,展现了当时战国时期各国间的争霸形势。

接下来,作者切换到屈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舍生取义的精神。

屈原为了让国家不再受赵国的压迫,舍弃了自己的亲属和安逸的生活,投奔了楚国。

然而,屈原的忠诚和贡献,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反而被人陷害,最终丧命于秦。

屈原的故事以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忠诚和背叛对待英雄的差异。

文章最后提到了秦国夺取泽州的事件。

南乡子译文及赏析

南乡子译文及赏析

南乡子译文及赏析南乡子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保留较为完整的文人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其悲凉、婉约的情感表达和妙趣横生的艺术表现方式,深受读者的喜爱。

下面将为您带来南乡子的译文及赏析。

南乡子辞君去九重,江南忆久别。

初日照红妆,曲江柳泪垂。

朝云乍拂地,酒旗背黄旗。

歌思苏子行,诗思刘伶醉。

折柳寄前川,莲间待晚晞。

忍书思夜雨,防书唱晓莺。

百花认公子,和露湿青青。

且向金门寺,莺啼寒更清。

译文:告别君王,离开九重宫阙,我怀念着江南的日子,那是我们分别已久。

初升的朝阳照在我的红装身上,曲江的柳树上也有泪水低垂。

朝云像是初次触地,酒旗上字迹已经褪色。

我唱起了苏子的歌,写下了刘伶醉驾的诗。

我折下的柳枝寄往前川,莲花池中等待夜晚的露珠。

我忍不住想写信给你,却担心被夜雨打湿。

我留心着信使,希望他听到黎明时莺鸣的歌声。

百花都认同你是公子,和露湿润着青草。

我要去金门寺,那里莺鸣的声音更加清脆。

赏析:南乡子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和意象的运用,让读者产生了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初日照红妆和曲江柳泪垂来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伤和留恋之情。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人的感情变得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朝云乍拂地和酒旗背黄旗来表现出作者对别离的无奈和痛苦,并以苏子和刘伶为形象化的代表,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对往事的留念。

诗人还通过折柳寄前川和莲间待晚晞等手法,将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希望付诸于物,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远离故土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期待。

最后两句“百花认公子,和露湿青青。

且向金门寺,莺啼寒更清。

”展示了诗人对别离之后的自我安慰和寄托,在金门寺中寻找寄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将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深情而哀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别离的思念和对将来的期待,展示了温庭筠优美的诗才和对爱情的诠释。

南乡子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佳作。

千古传唱《捣衣》篇——赏析谢惠连《捣衣》诗

千古传唱《捣衣》篇——赏析谢惠连《捣衣》诗
对 在 时光 之 流 里 奔 涌 不 息 的 生命 的无 限
捣 帛染 色 .一 直 写 到 按 照 男 子 昔 日的
身 材 裁剪 缝 制 。此后 。 出现 了 一大 批 捣
衣 诗 。汉 乐府 中有 无 名 氏的 < 衣 曲》 捣 , 六 朝 有 曹 毗 、 惠连 、 衍 、 僧 孺 、 谢 萧 王 柳 恽 、 子 瘴 等 的 < 衣 》 , 代 有 王 温 捣 诗 唐 湾 、 白、 甫 、 李 杜 白居 易 、 禹锡 、 郊 刘 盂
学 现 象 .这一省 扬州 大学 文 学院 中 国古 代 文学 专业 ● 江苏 生 活 中的 物 事 一 经 诗 人
作家 的 手笔 . 变 得 格 外深 切 动 人 , 便 绚丽 多 姿起 来 。本 文所 选 这 首 南 朝 宋 陈 时 期 诗 人 谢 惠 连 的< 衣 > , 捣 诗 属 这类 题 材 的较 早 作 品 ,被 选 人梁 太 子 萧 统所 编 的 < 文
它 承 前 描写 秋 气 而来 。引 出对 皓月 当空 下深 闺 中的思 妇 们 的 活动 的描 述 。 么 , 们 究竟 在 做些 什 么 呢? 美 那 她 “ 人 戒 裳 服 , 饰 相 招 携 。簪 玉 出北 房 , 端 鸣金 步南 阶 ” 原 , 来 . 们 穿 戴 好 衣 服 , 约 着 一 同 去某 个 地 方 , 们 将 她 相 她 去 向 哪里 呢? 吕延 济 注 日 :簪 玉 , 饰 也 ; “ 首 鸣金 , 佩饰
长 , 妇 女 相 约 , 起 白 帛下 庭 , 到 从 卷 写
中 涌 动不 息 , 《 经 ・ 从 诗 豳风 ・ 月 》 捣 七 到<
衣 》 到 当 代 诗 人 流 沙河 的< 再 就是 那 只 蟋 蟀 》 这 肃 肃 、 烈 的 秋 虫 之 声 感 动 过 无 , 烈 数 诗 人 的心 灵 。 泻 出如 此 浓 烈 的 诗 情 : 流

唐诗捣衣意象

唐诗捣衣意象

唐诗“捣衣”意象分析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捣衣”为意象名篇佳作为数不少,这些作品大都是描写夫妇或情人相思相忆之情,抒发妇女思念征戍边塞的丈夫之感。

唐诗捣衣意象主要着眼于表达寂寞惆怅的宫愁闺怨之绪、缠绵悱恻的思乡念亲之感和羁旅漂泊的怀友悲己之情。

关键词:捣衣民俗;捣衣内涵;捣衣意象一、“捣衣”概况㈠“捣衣”民俗起源诗经《周南·葛覃》有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①葛,即古人制衣原料苎麻,砍来苎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

《荆州记》中亦云:“秭归县今,有屈原宅,女嬃庙,捣衣石犹存。

”②从李白《黄葛篇》诗中知,直到唐时,民间的衣料依然是沿用苎麻。

③《诗经》多采春秋诸国之风,而屈原、女嬃则为战国时期人物,由此可以推断“捣衣”之俗则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㈡捣衣民俗入诗最早将捣衣民俗带进文学创作的是西汉班婕妤的《捣衣赋》:“投香柞,扣玟砧,择鸾声,争凤音”的描绘④。

赋中描写班婕妤被谗打入冷宫,秋寒仍不忘皇恩旧情,月夜捣帛,亲手缝制。

把捣衣这一单调枯燥而又沉重的劳动描写的典雅端庄,折射出宫怨思妇的现实生活感受。

捣衣意象直接启迪了后人创作,六朝时期,描写捣衣民俗的诗歌开始盛行起来。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捣衣诗当属东晋诗人曹毗的《夜听捣衣》:“寒兴御执素,佳人理衣拎。

冬夜清且水,皓月照堂阴。

纤手叠轻素,朗柞叩鸣砧······”六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捣衣诗歌的题材范围从狭隘的宫怨发展为范畴较为宽泛的闺怨诗。

南朝宋之谢惠连的《捣衣》、齐之谢朓的《秋夜》、梁之柳恽的《捣衣》、惠侃的《咏独杵捣衣诗》、王僧孺的《捣衣》、费昶的《华观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萧衍的《捣衣》、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等等。

六朝人的民歌里,亦多有“捣衣”的记录,如吴歌《子夜四时歌》、《秋歌十八首》里:“佳人理塞①《诗经》②李昉:《太平御览》(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8页。

辛弃疾的诗词《南乡子》注释及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南乡子》注释及赏析

【导语】《南乡⼦》这是⼀⾸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兵的侵略⾯前不敢抵抗、昏庸⽆能。

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弃疾的诗词《南乡⼦》,欢迎阅读! 《南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曹刘!⽣⼦当如孙仲谋。

注释 1.《南乡⼦》:词牌名。

京⼝: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上,⼜名北顾亭。

2.神州:原指全中国。

这⾥指被⾦⼈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北固楼:即北固亭。

4.悠悠:长远的样⼦。

5.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

兜(dōu)鍪(móu):战⼠的头盔,这⾥借指⼠兵。

6.坐断:占据。

7.曹刘:曹操和刘备。

8.⽣⼦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

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在哪⾥呢?哪⾥能够看到,映⼊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是中原已⾮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问,惊天地,泣⿁神。

接下来再⾃问⾃答⼀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世⼈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问⼀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穷。

然⽽,“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尽的江⽔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不息,何等英雄⽓概!接下来,⾟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渲染孙权不可⼀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呢?作者⼜⾃答⽈:“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现在由⾟弃疾⼝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王安石《南乡子》注释与赏析

王安石《南乡子》注释与赏析

王安石《南乡子》注释与赏析词牌名南乡子,唐教坊曲名。

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

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

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

接下来,店铺为您介绍了《南乡子》注释与赏析,希望你喜欢!原文: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①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

③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④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⑤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

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

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

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作者独自一个人绕着江水边上行游,然后登上高楼。

“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

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

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实现强民富国的愿望,而现在,只能是“绕水游”而已,慨叹之声,达于纸上。

《杜甫诗选捣衣》(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捣衣》(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捣衣》(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诗选捣衣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捣衣【原文】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1。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2。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3。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4。

【注释】1这两句极深刻沉痛,这是积攒太多痛苦才说出来的话。

诗人借助思妇之口,开口就说「亦知戍不返」,悲凉之意毕现。

因为安史之乱,官兵死亡的非常多,家人也知道征戍的人几乎不能生还。

一落笔就关乎时事,让人读来就觉得全篇字字都是深情,字字都是苦情。

砧,指捣衣石。

2这两句说明思妇捣衣的心情。

一是因为天气寒冷,二就是分别时间比较长。

3这两句承上面而来,说明思妇不辞辛苦地做棉衣是为了送给那征戍的丈夫。

熨:指用火斗把布帛烫平。

倦:疲劳。

塞垣:指思妇丈夫征戍的地方。

4这句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表明思妇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实际上这正是思妇爱情和苦心的传达。

君:指所有欣赏这首诗的人而言。

【译文】卫戍边疆,知道你不会回到家门。

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

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我不辞捣衣的劳苦,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我在家中用力捶打,你能听到响彻天外的声音。

【赏析】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诗人借助一个捣衣戍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此诗前六句是托为戍妇之语,末二句则是诗人直接走出来表述的,是杜甫闻砧有感时事而作。

杨慎《丹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

」按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衣。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则唐时捣衣仍为二人对立,但不必拘于二人。

此诗选取的画面虽小,但是背后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却是发人深省的,非常深刻。

《捣练子》词牌解析

《捣练子》词牌解析

《捣练子》词牌解析捣练子一、词牌简介:捣练子,词牌名,押平声韵,有单调和双调两体。

《太和正音谱》注“双调”。

一名《捣练子令》。

又名《咏捣练》、《捣练子令》、《夜如年》、《杵声齐》、《夜捣衣》、《剪征袍》、《望夫妇》。

宋人黄舆所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此为词名。

典范词作:南唐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北宋贺铸《捣练子·收锦字》等。

钦定词谱共有223阙例词。

二、例词及词谱:(一)单调27字,五句三平韵捣练子·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中仄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二)双调38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捣练子·李石红粉里,绛金裳。

一卮仙酒艳晨妆。

醉温柔,别有乡。

清暑殿,藕风凉。

鸡头擘破误君王。

泣梨花,春梦长。

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中,中中平(韵)。

三、词牌特点及要求:1、单调句式:33777格式。

双调句式:33733格式。

2、起句三字句宜用对偶,标准平仄谱的'中'表示'可平可仄',其它平仄一字不可变。

3.该词牌和平起平收的七言绝句十分相似,只是起句由七字改变成两个三字句,再在三字句的平仄上略加变化,比较如下:捣练子中仄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言绝句(平起平收式)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所以,在写作上完全适用绝句的起承转合的布局写法,又可像例词一样一气直抒,连贯而下。

四、例词赏析:捣练子令·深院静作者: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五、赏析:“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

《捣衣》原文赏析

《捣衣》原文赏析

《捣衣》原文赏析《捣衣》原文赏析1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翻译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注释嚬蛾:即蹙眉,皱眉头。

嚬:即“颦”。

蛾:指蛾眉。

离居:分居。

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

在纸张发明或通行前,古人多用一尺见方的绢写信,故云“尺素书”。

开缄:开拆(函件等)。

狂夫:称丈夫的谦辞。

狂:一作“征”。

交河: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

双燕:一作“双鸟”。

中洲:洲中。

青丝骑:用青丝为饰的马。

一说指骢马。

青丝:指马缰绳。

红粉楼:女子居处。

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

南乡子·捣衣(纳兰性德)

南乡子·捣衣(纳兰性德)

南乡子·捣衣(纳兰性德)捣衣(纳兰性德)原文南乡子捣衣鸳瓦②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③怯空房,且拭清砧④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注释】①捣衣:古人洗衣时以木杵在砧上捶衣,使之干净,故称。

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 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

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②鸳瓦:即鸳鸯瓦。

参见《菩萨蛮》(春吹散湘帘)注③。

③支枕句:谓空房独处,将枕头竖起、倚靠,不免生怯。

④清砧:即捶衣石,《溟》: 半扇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屋外的瓦当上已结了一层薄薄的清霜,屋内孤灯下,我对着准备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伤。

都说戍边在外的人受尽苦寒,相貌容易消瘦,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细细打量。

如果今夜梦中可以相遇,一定一定要紧紧握住执手相望。

孤单单衾寒,孤单单的空房,不如趁着月光再来到河边浣洗一遍他的衣裳。

深秋寒意重,孤单独夜长,月下捣衣,声声清砧,敲打着思念与凄凉。

蓦然回首,发现月已挂上西南方向,想着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拥而眠,不由得更加让我欲断肝肠!捣衣是古词中常见的题目,所写都不离征夫怨妇的内容。

本首词也是如此,词从怨妇的角度写来,写她的自伤、怯空房、凄凉,以至断肠的怨恨之情。

层层写来,情致幽婉凄绝。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

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

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

留有子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优势云接地阴.丛菊两开异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冬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是.怀念故园的心境.此诗结尾,诗人将浓烈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罕有的一组意象:冬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超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冬衣.刀尺和砧声,反应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以家庭为临盆单位,知足穿衣之需的状态.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嫩熨贴,做成的衣服才干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腻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进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落后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妇女白日一般忙于筹划家务,照顾孩子,晚上才有余暇时光为家人预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请求不高,所以多于穷冬光降之前的秋夜进行.冷风冷月下中断不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示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感.“冬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恰是杜甫听到白帝城中捣衣之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预备为亲人缝制御冬衣物时激发的怀乡之情.在与人的日常生涯关系最为亲密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重要地位.“衣”不但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商定俗成的情感切口,贮存着怀念.希望.关怀.迷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硕的人文内在.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绸缪深淳的人文音乐.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禁不住怀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竭的离情别绪;漂白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忆家庭的暖和,更增加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关怀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光用于怀念远离故乡的亲人.单调悠久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怀念之情起到凝集与强化的感化.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干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罕有的意象之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军装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鸳绮裁易成,龙家书难见.(乔知之《从军行》)飞鸿影里,捣衣砧外,老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惫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固然劳顿,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哀痛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旧音书迷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怀念之情.不合的时期,不合的面庞,在统一轮秋月下反复着雷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类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李白的《半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金风抽丰吹不尽,老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夫君罢远征?月光覆盖着全部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视觉意象的空明广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识,无人可以或许逃出这支绸缪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更有那吹不尽的金风抽丰从远古吹向将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统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夫君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配合的心声.李白仿作的这首平易近歌情感真淳深挚,意象单纯光鲜,说话平易流利,是从人的心中天然流出的音乐,好像天籁之音.无需多层次的描述,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很多俏丽的容颜是它的布景,连绵的时光深化了它的内在.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但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是以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前面提到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本身旅居流浪中对故乡的怀念.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许多: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沿.(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他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他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神往家庭的暖和,怀念捣衣的母亲或老婆,也伤感本身单身流浪的命运.与思妇诗有所不合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存眷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履行者.捣衣可以在他人家的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超出障碍,缭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比拟之下,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金风抽丰.鸣雁等更具组合才能,更宜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古典诗歌发明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造就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观赏才能,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诗化音响.它不但沾染.激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堂诗人,也往往爱好把这种声音作为本身的诗歌的布景音乐,表达各种庞杂的情感: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傍晚院落,凄凄惶遽,酒醒时旧事愁肠.何堪长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行喷鼻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境.(林景熙《夜意》)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平易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劳动妇女用性命谱写的蜜意乐章.若干俏丽的性命,在捣衣的砧声中年轻凋零,“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对生涯的希冀与希望,也诉说着她们的苦楚与快乐,执著与坚韧.。

南乡子辛弃疾词赏析

南乡子辛弃疾词赏析

南乡子辛弃疾词赏析
《南乡子》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宋代抒情词诗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仍被普遍推崇和传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面旗帜,而其中的词赏析也是民间艺术宝库的瑰宝,也正因此,得以一直流传至今。

首先,从创作的内容上来说,《南乡子》以抒情的语言对乡间的气息进行表达,深刻洞察了乡间农民的悲情,这同样展现出辛弃疾高度的内心体验和文学特色。

此外,辛弃疾在写作《南乡子》时,考虑到不同的气氛,充分利用了乡间的景色,使得文章中每个字都充满抒情的情怀,从而彰显出辛弃疾的哲人之笔。

其次,在词赏析中,《南乡子》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的乡间气息,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利用词藻,赋予词空间以生机,以情感点缀其中,使得文章充满着朴实而又深厚的情调。

比如,“桑之未落,其叶蓁蓁”,“落霞与孤鹜齐飞”,“垒处萧萧秋月间”,这样抒情的词句既可以启迪读者的思维,又能擦出历史的痕迹,艰苦而悲壮的农奴的日子,激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最后,我们要感叹辛弃疾的文学创作能力及其诗歌艺术的精湛,正是他让《南乡子》的经典之路走得更远,流传至今,唱响千百年。

总之,辛弃疾的《南乡子》以其细腻抒情的诗句及词赏析,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推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好的贡献之一。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南乡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抒情词诗之一,它的词赏析深刻地描绘出乡间气息及悲壮的日子,从而
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推崇和传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文学及其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乡子古诗词赏析

南乡子古诗词赏析

南乡子古诗词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南乡子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名词。

南乡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字。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禹善,号南乡子,唐代文学家。

他的文字清新优美,思想深邃。

作为唐代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对南乡子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南乡子的《浪淘沙·北国风光》这首词。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为背景,描绘了北方的美景,展示了南乡子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

词的开头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种写景的手法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北方冬日的深寒和瑰丽。

接着,南乡子用“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形容长城的壮丽和宏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词描绘了大江东流不息的景象,以及随着历史的长河,众多英雄人物的兴衰,使人对历史和人生产生了深远的思考。

其次,我们要介绍南乡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陋室铭》。

这首词以南乡子自己的居室为写作素材,表达了对贫寒生活的豁达和乐观态度。

南乡子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词表明了他对于窘迫环境的豁达和对个人才华的自信。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词则传达了南乡子对于自己的无私追求和独特个性的认同。

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南乡子的居室,赋予了一个平凡的小角落以文化的厚重和内涵。

最后,我们来欣赏南乡子的一首优美的古诗——《木兰花慢》。

这首诗以南乡子对木兰花的赞美为主题,通过对花的细腻描写,展示了南乡子对于美的领悟和表达。

他描绘了木兰花的娇艳和芬芳:“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通过对花的描绘,南乡子传达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情和无奈。

整首诗以优美的词句表达了对木兰花的倾慕之情,体现了南乡子细腻的感受和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能力。

南乡子的古诗词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优美的词句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他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他豪放派作家的风采。

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

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原词、注释、翻译与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原词】:南乡子・捣衣①纳兰性德鸳瓦②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

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③怯空房,且拭清砧④就月光。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

月到西南更断肠。

【注释】:①捣衣:古人洗衣时以木杵在砧上捶衣,使之干净,故称。

明杨慎《丹铅总录・捣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

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②鸳瓦:即鸳鸯瓦。

参见《菩萨蛮》(春风吹散湘帘雨)注③。

③支枕句:谓空房独处,将枕头竖起、倚靠,不免生怯。

④清砧:即捶衣石,杜甫《溟》:“半扇开烛影,欲掩见清砧。

”【翻译】:屋外的瓦当上已结了一层薄薄的清霜,屋内孤灯下,我对着准备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伤。

都说戍边在外的人受尽苦寒,相貌容易消瘦,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细细打量。

如果今夜梦中可以相遇,一定一定要紧紧握住执手相望。

孤单单衾寒,孤单单的空房,不如趁着月光再来到河边浣洗一遍他的衣裳。

深秋寒意重,孤单独夜长,月下捣衣,声声清砧,敲打着思念与凄凉。

蓦然回首,发现月已挂上西南方向,想着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拥而眠,不由得更加让我欲断肝肠!【赏析】:“捣衣”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目,所写都不离征夫怨妇的内容。

本首词也是如此,词从怨妇的角度写来,写她的“自伤”、“怯空房”、“凄凉”,以至“断肠”的怨恨之情。

层层写来,情致幽婉凄绝。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捣衣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捣衣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捣⾐诗》原⽂及翻译赏析《捣⾐诗》原⽂及翻译赏析1 捣⾐诗 孤衾引思绪,独枕怆忧端。

深庭秋草绿,⾼门⽩露寒。

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

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

⾏役滞风波,游⼈淹不归。

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寒园⼣鸟集,思牖草⾍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

鹤鸣劳永欢,采菉伤时暮。

念君⽅远游,望妾理纨素。

秋风吹绿潭,明⽉悬⾼树。

佳⼈饰净容,招携从所务。

步栏杳不极,离堂肃已扃。

轩⾼⼣杵散,⽓爽夜碪鸣。

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

踟蹰理⾦翠,容与纳宵清。

泛艳回烟彩,渊旋龟鹤⽂。

凄凄合欢袖,冉冉兰麝芬。

不怨杼轴苦,所悲千⾥分。

垂泣送⾏李,倾⾸迟归云。

赏析/鉴赏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苹,⽇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

他的这⾸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诗》中“亭皋⽊叶下,陇⾸秋云飞”⼀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古⼈在裁制寒⾐前,要将纨素⼀类⾐料放在砧⽯上,⽤⽊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

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

”可见古代捣⾐的具体情景。

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

因此诗⼀开头便从感叹⾏⼈淹留不归写起:“⾏役滞风波,游⼈淹不归。

”古代交通不便,南⽅⽔⽹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滞留不归的⼀个重要原因。

⼥主⼈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彩。

两句中⼀“滞”⼀“淹”,透出游⼦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

上句是思妇捣⾐时眼中所见之景。

亭皋,⽔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叶下”化⽤《楚辞·九歌·湘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归来⽽“⽬眇眇兮愁予”的情景。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

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

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

“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

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元代诗词鉴赏:南乡子

元代诗词鉴赏:南乡子

元代诗词鉴赏:南乡子简介元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其中,南乡子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诗集,集合了许多元代诗人的优秀作品。

本文将对南乡子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解读。

背景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帝国建立的中国王朝。

在这个时期,元代文化蓬勃发展,诗歌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南乡子编选自元代后期的《新编散曲》,收录了270首诗歌作品。

作者风格南乡子涵盖了许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

其中包括山水田园、爱情抒怀、对时事社会的思考等等。

不同作者有着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整个诗集充满变化与多样性。

例如,《登天台》是一首以描绘山水为主题的诗歌,作者通过生动细腻地描绘起伏山峦、奔腾江水,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神秘感。

而《夕阳箫鼓渔船唱》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通过描述农民劳作、渔夫撒网、温暖的晚霞等情景,表达了对朴实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艺术手法南乡子中许多诗歌使用了特定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1.感官描写:通过形象、色彩和声音等感官元素的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景。

2.比喻与隐喻:运用比较和象征性语言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并引起读者联想与思考。

3.对仗与押韵:运用平仄抑扬、音节重复和字音相近等手法,使诗句更具节奏感且易于记忆。

影响与价值南乡子作为元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诗集,不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展示了元代时期的文化风貌、社会变迁和人们的内心感受,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此外,南乡子中的一些作品也成为经典名篇,被广泛传诵。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情感表达方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元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南乡子是元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

通过对其中诗歌作品的鉴赏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社会、思想与文化,并欣赏到优秀诗人们创造出来的美妙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捣衣鉴赏
南乡子·捣衣
顾贞观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

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

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捣衣,即将衣服置于石上,以木杵捶击,使之松软,乃是古人缝制衣裳的一道卫序。

故而,古代诗人常常以此为题,通过思妇捣衣的描述,来表达征夫思妇之相思、怨苦。

这首词,虽亦用传统题目,但却有其特定的情境与良苦之用心。

那就是要借此以表达对挚友吴兆骞的思念和感情,吴兆骞与文坛齐名。

私交甚厚,不料却因江南乡试作弊案牵连,为仇人诬陷,被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

手足知己,遭此大难,诗人自是牵挂于怀,忧绪百端。

但是当时是个动辄得咎的年代,江南形势十分险恶,所以只得借这“捣衣”旧题,从吴氏之妻万采真的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词的上片,集中描绘思妇捣衣之苦情。

“嘹唳”,响亮凄清之声,陶弘景《寒夜怨》有谓“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

“阶除”二字,均为台阶之意。

整个上片,全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

你听,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满阶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风呼啸。

这一切静夜传响,声声真切,真是纵有“西风吹不断”。

如此环境氛围,思妇岂不是倍加凄苦孤单、倍加凄切伤心?更有甚者,在这凄苦的秋声中,还要加上自己不停的捣衣声。

一声声饱含着自己的凄苦辛酸,一声声寄寓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关切,正所谓“中有深闺万里情”。

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

“片石”两句承上,先写捣衣之后,夜深、石冷、霜凝之状,可见思妇是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

“今夜”以下,是写征夫归梦:今夜远戍边关之人定会在乡思的归梦中,分明看到妻子频呵着纤纤双手带月前迎国。

当然,也可解作梦夫归来,自己呵手出迎。

两地相思一样情,这种梦幻中的相会是夫妇双方的期盼,是他们遥相思念的心灵感应。

全词平实如话,但却深情情韵。

细细读来,如闻酸楚凄凉的捣衣之声!如见梦中相会的具体情景,也可体味出对远遣之友的深切同情。

令人读罢不禁叹息歔欷,一掬同情之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