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赏析及答案
纳兰性德《南乡子 秋暮村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南乡子·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呜鸡,灯火荧荧①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
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1.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
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
(2分)
2.答案:齐,布列(整齐)之意。
(1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
(1分)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
境界阔大,很有气势。
(2分)
【赏析】:
南乡子·秋暮村居,是作者纳兰性德缅怀恬静安谧的田园生活所做。
此篇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
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
其中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南乡子送述古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音与阅读答案(苏轼)

南乡子送述古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音与阅读答案(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全文(原文):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全文翻译(译文):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南乡子送述古字词句解释(意思):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
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南乡子送述古全文拼音版(注音版):huíshǒu luàn shān héng 。
回首乱山横。
bùjiàn jūrén zhǐjiàn chéng 。
不见居人只见城。
shuísìlín píng shān shàng tǎ,tíng tíng 。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yíng kèxīlái sòng kèxíng 。
迎客西来送客行。
李珣《南乡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珣《南乡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
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1。
【注释】
1.窈窕:美好、娇艳。
【译文】
乘着美丽的船舫,轻快地驶过莲塘。
歌声惊起了睡梦中的鸳鸯。
游女们互相依偎着嬉笑,身上散发着缕缕清香。
一个个比着赛着看谁窈窕漂亮,纷纷折起圆圆的荷花,遮挡那晚照的夕阳。
【赏析】
近人李冰若评此词“竞折团荷遮晚照”为“生动入画”,其实,何止“入画”,其“折”、其“遮”的两个动词的连用,连带前面的“过莲塘”“惊起睡鸳鸯”及“带香偎伴笑”的一系列画面,已使这首小词变成了一部小品,一段电影电视镜头,一组蒙太奇,或者不如说,这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场生动活泼、魅力颇具的生活实景,其声可闻,其香可嗅,其形可见。
王安石《南乡子》全词翻译赏析

王安石《南乡子》全词翻译赏析王安石《南乡子》全词翻译赏析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译文] 往事如流水再莫提起,回头啊。
[出自] 北宋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
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1:帝王之地扔在,却已过去400年曾经绚丽光鲜的衣冠已变成苍凉的坟丘,怎堪回首!江水边,孤独漫步,上了高台,回想起悠悠往事,罢了,都不问,什么也不想。
只看见窗外滚滚长江。
译文2:自古以来,这金陵就是帝王州,一片郁郁葱葱、云蒸霞蔚似锦绣。
近四百年的帝王业绩早已成为南柯一梦——这真叫人忧愁,那晋代的百官也早已化作荒冢古丘。
我尽情地绕着江边闲行赏游,登高望远,已经上到城楼的最高层还想再上一层楼。
往事悠悠,请君莫问——还是趁早回头,看那直栏横槛外的长江空自淌流!赏析: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在表面的表达昔盛今衰之感的同时,把自己非常复杂的心境,也暗含于诗作之中。
金陵城自古以来便是帝王之州,唐代刘禹锡曾作《西塞山怀古》一诗:“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然而,王安石看到的与刘禹锡所见大不相同,这里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
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是怎堪回首呀。
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
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
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南乡子原文及赏析南乡子,又称《咏史》,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辞章。
该文通过咏史赞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展现了作者对于伟大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
下面是南乡子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战国策,曰韩起兵。
燕、赵以车数百乘,宝器纐纈而随之。
晋,公子重耳自赵入关,绝不复反。
曰:何如?秦,泽州之役。
屈原丧身,斷臂而投之秦。
屈原者,名平。
赵人也。
以亲丧,自归于楚。
楚怀王宠幸重安桥,桥使人惑诛之。
圉人得之,状告左右。
左右以告楚王。
楚王曰:“何如?”对曰:“桥之功大。
”“何以言之?”曰:“杀人以亡赵。
”楚王甚悔之。
楚太子建,以楚王宠重,杀重安桥,李斯以兵事有状与楚王故,死于秦。
国人痛李斯之死甚于楚太子之死。
泽州之役者,居民也。
弟为怒。
其兄以赵历昌导秦。
秦君许之。
取泽州,以与汉中地,徙之其地。
泽州居民因居民之贫弱,逐其兄。
其兄出父疆幡,居民乃喜,戮其弟以乱其叛。
灭条侯之矢,灭妖麟之矢。
话诗,曰:“兴,泉水缺;行,树木尽。
赵谢兄弟在前面,哀泣沾我衣襟,以我道及山泽。
赵不来,虽曰巫山之峡;其弟不来,虽曰宛丘之山。
”诗之大多云:“我所赋,盛曰今之上;我所赠,盛曰今之下。
”於是陈余数数赵未有志。
凡此之十,皆不谋舆籍者也。
国人非舆籍之所赋者,多被舆籍之赋,多所赋者,不能具赋。
赏析:南乡子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历史感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文中以轻巧的笔调,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得整篇文章延续流畅,感染力强。
文章首先提到了韩起兵,燕、赵以车数百乘,宝器纐纈而随之。
这部分表达了韩起兵时的气势恢宏和影响力,展现了当时战国时期各国间的争霸形势。
接下来,作者切换到屈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舍生取义的精神。
屈原为了让国家不再受赵国的压迫,舍弃了自己的亲属和安逸的生活,投奔了楚国。
然而,屈原的忠诚和贡献,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反而被人陷害,最终丧命于秦。
屈原的故事以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忠诚和背叛对待英雄的差异。
文章最后提到了秦国夺取泽州的事件。
陆游《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陆游《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陆游《南乡子》原文及赏析
归梦寄吴樯。
水驿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
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
曾是朝衣染御香。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
却恐它乡胜故乡。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
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注释:
①吴:泛指南方。
樯:桅杆。
泛指舟船。
②驿:古时传送文书者休息、换马的处所。
这里泛指行程。
③霜:这里指白发。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奉调入京、即将离开成都时的作品。
既写出对故乡的`怀念,又流露了对成都的无限留恋。
上片是想见归途中的情景。
水驿江程,芳洲系缆。
斜阳夕照,烟树参差。
下片推想重返故乡的境况。
愁鬓点霜,故交零落,凄凉况味,反觉不如他乡矣。
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全词意境幽美,景色如画。
委婉清丽,含凄无限。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入手处仅写舟行,已含有客中愁思。
“料阳”二句秀逸入画。
继言满拟以还乡之乐,偿恋阙之怀,而门巷依然,故交零落,转不若寂寞他乡,尚无睹物怀人之感,乃透进一层写法。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南乡子》古诗词鉴赏1《南乡子》(清:纳兰性德)何处淬吴钩。
一片城荒枕碧流。
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
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
跃马横戈总白头。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释:(1)淬(cuì):浸染,此处犹言“血染”。
吴钩:兵器,形似于刀,古时吴地以善于铸造这种锋利的兵器闻名,诗词中常以“吴钩”泛指锐利的兵器,犹言“宝刀”、“宝剑”;(2)龙战地:比喻群雄逐鹿天下的战场;(3)废丘:废弃的坟丘。
赏析:此为边塞词。
上片写景,由荒凉凄冷的塞外之景联想到当年此处正是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战场,那时的“龙战地”曾是何等喧嚣、何等豪迈。
歇拍又跌入“塞草霜风”的荒凉现实。
下片抒情,转入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慨。
过片“霸业等闲休。
跃马横戈总白头”两句,道出词人真实内心:青丝会被时间染成白发,英雄壮志会被岁月磨灭,当年横戈跃马、气冲斗牛的豪情最后只能变成英雄末路的老迈。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
”大好的年华、短暂的人生,不能在追名逐利中虚度。
拜相封侯,那都不过是表面的辉煌。
君不见,多少功业彪炳一时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也只是一座座废弃的坟丘。
如果说少年时期性德亦曾有过横戈跃马、建功立业的壮志,那么侍卫生涯的身不由己让性德渐生厌倦,年华老大,昔年壮志却无一实现,从雄心勃勃的少年壮志,到升任侍卫、丧失自由后的怀疑与茫然,官场的历练并没有让性德变得世故圆滑,反而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用牺牲自我的个性作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仕途显达,对于他的人生追求而言是多么的虚幻。
性德曾对朋友如此感叹:“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
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
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
”(《与严绳孙书》)可为此词作注。
《南乡子》古诗词鉴赏2《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宋朝:苏轼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
辛弃疾的诗词《南乡子》注释及赏析

【导语】《南乡⼦》这是⼀⾸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兵的侵略⾯前不敢抵抗、昏庸⽆能。
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弃疾的诗词《南乡⼦》,欢迎阅读! 《南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曹刘!⽣⼦当如孙仲谋。
注释 1.《南乡⼦》:词牌名。
京⼝: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上,⼜名北顾亭。
2.神州:原指全中国。
这⾥指被⾦⼈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北固楼:即北固亭。
4.悠悠:长远的样⼦。
5.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
兜(dōu)鍪(móu):战⼠的头盔,这⾥借指⼠兵。
6.坐断:占据。
7.曹刘:曹操和刘备。
8.⽣⼦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
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在哪⾥呢?哪⾥能够看到,映⼊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是中原已⾮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问,惊天地,泣⿁神。
接下来再⾃问⾃答⼀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世⼈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问⼀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穷。
然⽽,“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尽的江⽔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不息,何等英雄⽓概!接下来,⾟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渲染孙权不可⼀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呢?作者⼜⾃答⽈:“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现在由⾟弃疾⼝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4分)
答: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试题答案:
(1)(4分)
【答案】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评分标准】答出“即景抒情”、“对比”、“用典”中任二点,2分。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共4分。
言之成理即可。
(2)(4分)
【答案】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评分标准】答出期盼孙权式的英雄抗击侵略,光复神州,2分。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共4分。
言之成理即可。
7.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分)
答:
8.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7.(2分)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8.(3分)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B
(3)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4分)
答:
(4)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5)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分)
(6)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南乡子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7)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4分)
答:
(8)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9)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分)
(10)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