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

合集下载

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我国现在形式与政策分析电信学院通信1002班xxx xxx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中国的文化安全、周边环境、国际形势,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下面我就分条阐述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党在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

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

从经济上浅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

从经济上浅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

从经济上浅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浅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摘要】当前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流形势,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缓和,我国目前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在国际的发展态势良好。

但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稳定因素,有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

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

在国际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下,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全面理性的认清中国面临的具体的国际安全形势,对于我国的经济平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国际安全多变复杂一、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当前的国际局势总体势态良好,但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

目前,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安全领域问题并存,并且趋于形式的多样化和交织,冲突摩擦依然不断。

(一)战争和局部冲突在全球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下,全球重大武装冲突日益减少,传统的安全领域危险相对降低。

但是局部的冲突不断发生,安全形势动荡不安。

冲突原因主要有霸权主义的地区干涉、民族宗教问题争端、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遗留、新时期的海洋领土的等资源的争夺等等,非常的复杂和难以调解。

很多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彻底消除,不确定因素加剧。

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撤离伊拉克使海湾地区的形势稍显平伏,伊朗核问题不断升温,造成海湾局势的极度不稳定性。

在国际呼吁和平的同时,埃及乱象又生,随着埃及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埃及局势动荡不安,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秩的秩序。

同时利比亚发生武装动乱,随后北约对利比亚进行了空袭,利比亚局势日益复杂。

当随着卡扎菲的被捕身亡后,利比亚的局势趋于平稳,但叙利亚争端又起。

目前非洲的局势异常混乱,国际安全形势严峻。

在春节期间,我国位于苏丹工人被劫持,立刻引发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多方凯旋下安全救出。

但是非洲安全形势的严峻对中国的对外发展毅是造成很大的影响。

冲突的字眼在2011年里不断闪现,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毅然确立。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际的安全形势对于中国的影响也越来也大,正确的处理国家局部争端对于中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

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

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学院:通信学院目录一、令人担忧的我国现在周边安全形势二、令人怀念的我国周边环境形势的缓和时期1.新中国成立后的周边安全形势逐渐缓和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面临的国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①、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②、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③、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三、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1、美国对我全的综合性威胁2、日本对我全的潜在威胁3、印度对我全的严重威胁4、朝核危机对我全的直接影响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6、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四、中国的对策(一)淡定从容,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事(二)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五、参考文献:(一)《人民日报》(二)《凤凰军事网》(三)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四)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全战略选择(五)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分析摘要:我的祖国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处亚洲东部,西邻中亚,东濒太平洋,南面东南亚、印度半岛,北临俄罗斯。

坐拥国土960多万平方公里,西依亚洲腹地,东望太平洋,傲立于世界,五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称霸于东亚,震动着世界。

也许由于这些原因,不知从何起遥隔地球另一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开始歪曲中国,导致很多国家对我们充满着仇恨,尤其是在当今,一些国家对我们仍不有好,东瀛跳梁小丑日本对钓鱼岛虎视眈眈,菲律宾一直垂涎黄岩,越南两眼冒光的盯着我们的石油北部湾……….我们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新一代的炎黄子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处境,本篇拙作分析了我国的形势,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包涵。

关键字:周边形势周边关系共同发展走向对策正文:一、令人担忧的我国现在周边安全形势在我们的东面,有美国的两条铁链拴住中国,就是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

第一岛链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岛屿组成,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由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组成,它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等国的后方依托,又是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

论我国安全形势 800字

论我国安全形势 800字

论我国安全形势 800字我国安全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面临着内外各种威胁和挑战。

从内部来看,我国面临着内部分裂、民生问题、生态环境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威胁。

从外部来看,我国面临着中美贸易争端、台湾局势、东北亚局势等方面的安全挑战。

这些安全威胁和挑战都需要我国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国面临着内部分裂的安全威胁。

在我国,分裂势力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分裂势力的活动变得更加猖獗。

分裂势力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了国家安全,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分裂势力的防范和打击,建立健全的防范和打击分裂势力的机制和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其次,我国面临着民生问题的安全威胁。

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的问题,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就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不公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建立完善的民生保障机制和措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此外,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安全威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就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例如,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包括沙漠化、湿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威胁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最后,我国面临着网络安全的安全威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面临着各种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的威胁,这些威胁可能会对国家机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改革感悟心得体会(3篇)

改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的变革,深受鼓舞,也收获颇丰。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对改革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改革让生活更美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回想过去,我国还是一穷二白的国家,人民生活贫困,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1. 住房条件改善。

过去,我国住房条件十分简陋,许多家庭只能住在狭窄的平房里。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许多家庭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 医疗条件改善。

改革开放前,我国医疗资源匮乏,许多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如今,我国医疗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医院设备先进,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3. 教育条件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如今,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改革推动国家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进步。

1.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这一成就得益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2. 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3. 文化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国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4. 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我国的安全形势

我国的安全形势

我国的安全形势
我国的安全形势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
文化等多个方面。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首先,我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安全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际社
会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各种安全威胁也日益突出。

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地区冲突等问题给我国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投资、人员往来等活动也为我国的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

其次,我国面临着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
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增多。

同时,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也给我国的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加强安全防范和应
对能力。

首先,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事实力,确保国家安全。

其次,加强社会稳定和治安维护,加强对各种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安全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意识,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总之,我国的安全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
措施,全面加强安全防范和应对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希望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共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良好,主要经济体(如美国、中国、印度、欧盟等)总得来说是保持增长的。

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战略性的资源价格不稳定、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和挑战.此外,全球热点地区矛盾持续、恐怖主义活动的不时发生、核威胁等现状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与风险.关键字:风险经济发展机遇挑战中国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①。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已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

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了解该趋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全球产业调整转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②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

王晓琴论文——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走向

王晓琴论文——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走向

我国周边安全王晓琴一、摘要:1、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2、我国未来周边形势不容乐观(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二、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挑战对策三、正文:一、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非常严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被迫进行过6次对外战争,先后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中苏关系紧张恶化、东西方“霸权国”的威胁等。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相继访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出现缓和,紧张形势暂时缓解,然而安全威胁并未消除。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当时安全形势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来自敌对势力的军事入侵危险始终存在。

总结以下四种现状:现状一,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

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

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

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

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现状二,新型核力量崛起我国周边,既对我构成威胁,又成为引发连锁反应或外来干涉的现实条件。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式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式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式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自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着形势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要求。

在国内方面,我们经历了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进程加快、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等一系列重要变革。

在国际舞台上,全球治理格局出现了深刻变化,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面临较大挑战。

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判断,积极应对。

首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过去几年里,我们推动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同时削减了过剩产能。

这些努力导致了经济结构的重塑,使我国经济在发展前景和活力上焕发出新的希望。

以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次,改革开放进程加快是另一个重要变化。

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关键所在。

自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改革,优化了投资环境,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这些改革措施为外资吸引和国内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不断提升了我国整体竞争力。

第三,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是我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之一。

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稳定精准的扶贫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坚决行动,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减少,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真正的发展成果。

在国际方面,全球治理格局的深刻变化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保护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受到质疑,国际合作面临着压力。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体系的完整和公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自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我们要做到头脑清醒,科学判断,积极应对,努力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脱贫攻坚,同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作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是确保新增财富让大多数人共享的关键。

30年来,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始终如一。

进入新时期,根据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方针,出台了系统配套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

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

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

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

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

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

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

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11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篇1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环境在总体上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

所以,每位大学生都应当成为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自觉维护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认真学习、掌握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知识;始终保持警惕,提高鉴别力,在对外交往中,既珍惜个人友谊,又牢记国家利益。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也是一个对人类来说十分重要的话题。

有的人可以平安度过一生,而有的人生命中却遍布荆棘,处处充斥着天灾人祸。

4月15号是国家安全教育日,为了加强我们大家的安全意识,学校组织我们大家看了安全教育影片,通过观看影片我也有一些自己心得体会。

生命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也是一个至关重大的话题,无论是谁,都要珍爱生命,不可掉以轻心。

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安全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是生命的奠基石,也是欢乐的阶梯,所以我们要时刻敲醒安全的警钟,多一份安全思想,少一份事故危机。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掌握自救知识,树立安全意识,让生命的乐章悠扬,让青春的梦想飞翔。

大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心得体会篇2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应有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个人亟需正视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简要介绍校园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防范方法和避害技巧,并阐述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展示了各种安全案例和标志。

我国国家安全

我国国家安全

浅析我国安全问题国家安全,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安全环境在总体上有很大改善。

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安全问题。

一、我国安全问题现状(一)中印边境的划界争端中印边境主要是东中西三段,西段地区在中国新疆,这部分在我们控制之下,但中段和东段12.5万平方公里的地方还在印度的控制之下。

印边境划界的事实是中印双方从来没有划清过边界,都是各说各话,但印度属于实际占领。

现在印度问题又有了一个大背景,就是美国和俄罗斯争相控制印度,使其成为遏制中国的一个工具,印度在南亚的作用对美国来说,相当于日本在东北亚、以色列在中东,这比它直接干涉中国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印度也想借助美国、俄罗斯、英国这些国家来制衡中国。

(二)中亚局势阿富汗战争是2001年10月份爆发的,起因是美国认定“9•11”事件是基地组织策划和实施的。

阿富汗和中国有条瓦罕走廊,有一条50多公里的边境线,这也是当年唐玄奘取经时走过的路。

2001年底、2002年初我国国内有一个比较高层的会议,对阿富汗对中国的影响做了一个分析判断。

美国打阿富汗表面上说是反恐,但实质是借“9•1”广进军中亚腹地,然后从新疆和西藏侧翼对中国进行战略震慑,同时对俄罗斯的腹地进行战略震慑。

此外,美国还在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设立了军事基地,对我国西部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将来如果美国对伊朗作战,这些地方也可以作为前沿基地。

(三)中朝边境存在的一些风险中朝边境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中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二是朝鲜一意孤行挑战底线,万一发生战争,大量难民涌入,对中国边境构成很大的威胁;三是中朝兄弟友谊源远流长,老一代革命家喜欢送座山、送个岛,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

将来南北朝鲜统一或者朝美建交时,那些山呀岛呀都是潜在的危险,不可低估。

(四)我国海上安全形势在海上安全形势方面,主权岛屿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洋权益被侵犯,海防纵深被压缩,海上通道被控制。

感悟祖国发展心得体会(3篇)

感悟祖国发展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有幸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深感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谈谈对祖国发展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祖国发展的辉煌历程1. 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复兴的道路。

2. 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实现了这一目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祖国发展的感悟1. 党的领导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领导是祖国发展的根本保证。

2. 改革开放是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正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科技创新是支撑。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 民族团结是基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祖国发展的基石。

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人民群众是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祖国发展的主体。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三、心得体会1. 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感自豪。

十八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基于对历史经验与现实机遇及挑战的深刻洞察,是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一、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应对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自然风险、外部风险的能力极大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兴国之要.在欣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牢固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坚定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命力与吸引力,更加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做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环顾当今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格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趋于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难度加大.但和平、合作、发展仍然是世界主流,世界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与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体制效力、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的空间与潜力巨大.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既是过往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也是未来发展应遵循的一个基本要求.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顽强奋斗、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发展.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论断,是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理论实践的总结,是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它体现了科学历史观与合理价值观的统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是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如果我们只是从物的角度看待生产力,离开了人来看待生产力,必然导致生产方式上的以物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结合,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宽阔内涵的概念,是一个近似现代化的概念.发展的内涵除了经济增长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增长与环境的协调.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地永续发展.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当今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的困难与问题还大量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平衡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3.准确把握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主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是执政党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深化理论认识的结果,也是面向现代化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世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诸多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和矛盾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滞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包括生产力发展途径与方式的转变,又包括社经济、社会、环境关系的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客观上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调整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反映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价值与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诸多严重制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因素.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较少,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客观上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消耗总量较大,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严重.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消耗总量较大.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我国钢铁、铜、镍、铝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8%、33%、28%和24%;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7%,略高于美国.我国生产占世界不到9%的GDP总量,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单位GDP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大.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2007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的倍,美国的倍,日本和德国的倍.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与我国现阶段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有重要关系.据科技日报2010年12月26报道,2009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的产量过高,钢材产量亿吨,超过世界产量50%;水泥产量亿吨,占世界份额50%;电解铝产量将近130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60%;煤炭产量30多亿吨,占世界份额近50%;化肥产量6600万吨,占世界份额35%;塑料产量万吨,占世界份额近50%;玻璃产量亿重量箱,占世界份额50%.终端产品方面,汽车占世界份额25%;造船占世界份额%,新接订单占世界份额60%;微机产量亿台,占世界份额60%;彩电产量近1亿台,占世界份额48%;冰箱产量近6000万台,占世界份额60%;空调产量8000多万台,占世界份额70%;洗衣机产量近5000万台,占世界份额40%;产量6亿多部,占世界份额50%.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严重.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排放量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当于世界平均的倍,美国的倍,德国的倍,日本的倍.居住环境不容乐观.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空气中颗粒物含量相当于世界平均的倍,日本的倍,美国的倍;森林覆盖率为22%,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美国和日本则达33%和68%.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美国国外救灾办公室和疫情研究中心估计,2009年,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居世界之首,损失达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13%. 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规模很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环境保护部2011年6月3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我国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但环境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占%.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仍较重.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49个,占%,酸雨程度严重或较重降水年均pH值小于的城市有107个,占%.公报同时显示,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此外,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局部地区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2经济结构不合理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弱,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表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和追赶阶段的明显特征.2000年至2010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而同期名义GDP增长率则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平. 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中国的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净增加+存货净增加占当年GDP比重为%,当年GDP的增速为8%;在经过了10年间不断的投资之后,2010年,中国的资本形成总额占当年GDP的比重已经高达%,而同年GDP的增速也不过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远远高于世界20%的平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边际拉动效用较10年前大幅下降. 经济发展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较大,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较高.1980—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提高到%,同期,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由%提高到%.在产业结构上,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薄弱.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高于世界28%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占比为43%,低于世界69%的平均水平 .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含量相对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上处于低端位置.在进出口结构上,加工贸易、资源性和高耗能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高,尽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大,但从中所得的收益相对较小,而且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在城乡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城市化率相对较低,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均不如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略高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庞大的农村人口规模给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的就业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地区差别较大,贫困人口较多.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GDP为3744美元,居世界第106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0%,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我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89位,人均GDP为5414美元.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资料,2010年,在31个省区市中,有10个地区人均GDP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高于世界8594美元的平均水平,接近于高收入国家12196美元的平均水平;有21个地区人均GDP处在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中,其中云南、甘肃、贵州不到2000美元.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按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标准统计,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有亿人之多.2.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经济发展,是与普通百姓利益福祉密切相关的发展,也是不断承载民生新期待、实现民生新愿景的发展.正如发展没有止境,民生改善也没有止境.改革开放以来,民生状况在极大改善的同时,各类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投入相对不足、收入差距拉大等也日益凸显.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存在的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1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较低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支出和其他占GDP的比重为%.2009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约为6 %.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GDP总量的%,而美国社保支出占GDP比重在%左右,瑞典和芬兰甚至分别达到了35%和38%,OECD国家平均为%.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远低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而社会保障支出中的绝大部分又用于城镇居民,这使得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大大地高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明显.作为公共产品,社会保障能否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需要十分重要.但当前的财税体制促成了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域差异.2007年人均社保支出最大值上海1475.9元是最小值贵州188.2元的7.8倍.社会保障水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吻合,反映了居民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2公共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按照这一纲要,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2000年就应达到4%.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2008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009年为,2010年为3.66%;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而同期,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为%,世界平均水平为%.以人均GDP来比较,2010年,我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美国为%,日本为%,韩国为%,俄罗斯为%,巴西为%.义务教育年限我国为9年,而德国为13年,美国、英国为12年,日本为11年. 同时,公共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使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城市占据了过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远远将农村甩在后面;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却不得不面临人才流失、教师短缺、教学设备不足的困难.这种状况的长期性,直接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和城乡之间的代际公平.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2010年,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只占17%.多数位于省会城市的超级中学垄断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名额.3公共医疗服务投入相对不足1997—1998年,在低收入国家中公共卫生平均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而中国的这一比重还不足其一半,仅为%.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对全球191个国家的卫生体系表现进行了评估,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居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排在第188位,为全世界倒数第4位. 2006年,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而发达国家在6-9%之间;在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中,个人支出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59%降到2006年的%,而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75%以上.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2008年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城镇居民1990年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年消费支出的2%,1995年为%,2000年上升为%,2005年为%,但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为7%.这一比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家庭消费中医疗保健支出也相对较高,2005英国医疗保健支出在家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为%、法国为%、德国为%、意大利为%. 居民个人用于医疗服务的支出负担相对较重,居民预防性储蓄居高,抑制了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使“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2006年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在2006年和2011年的同类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皆排在第二位.4收入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严重影响居民消费能力.从2000到2008年,住户部门在国内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中的比重由%下降为%.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使得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 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由1990年的%降至2007年的%;政府消费由1990年的%提高至2007年的%.GDP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国GDP以平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在GDP初次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以前劳动者报酬比重一直在50%以上,到2004年降至%,2005年降至%,2006年降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1996-2009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加了约00元,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却仅净增长约3200元.在不考虑其他福利差距的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倍扩大到了倍以上.若考虑城市居民享受了更多的社会福利,则差距将会更明显. 收入差距过大意味着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这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消费是有限的.2007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不同收入组别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为%,而最高收入户仅为%;农村居民低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为%,而高收入户仅为%.5劳动力配置结构不合理。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_踏上强国之路_第1框_坚持改革开放课时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_踏上强国之路_第1框_坚持改革开放课时练习(含解析)

坚持改革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义乌从一个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县城一跃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以有形的市场模式演绎出无形的经济发展潜力,创造出一个个商业奇迹。

这说明( )A. 市场经济只在义乌起作用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C.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非常完善D. 义乌已经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作用。

根据材料义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说明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B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A. 市场经济只在义乌起作用说法太绝对了,是错误的。

C.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非常完善说法是错误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

D. 义乌已经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说法不符合问题,不选。

所以正确答案是B。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确立了________的基本经济制度。

(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 健全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以A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B. 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说法是错误的,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C.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我国的分配制度,不是基本经济制度,所以不选。

D. 健全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我国的分配原则,不是基本经济制度,所以不选,所以正确答案是A。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下列做法直接体现了这一点的是( )①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③依法严惩贪污腐败分子④举行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四个尊重的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

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

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学习《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五篇大学生新入职培训心得六篇

学习《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五篇大学生新入职培训心得六篇

学习《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心得体会五篇【篇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国家安全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

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制度安全和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坚持国家安全观,忧患意识记心头。

增强忧患意识,首先要增强“忧国意识”,有国才有家,这是大多数人都懂的道理,我们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牢记国家历史,居安思危,积极主动地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其次要增强“忧民意识”,我们要时刻将人民安全放在心头,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平安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坚持国家安全观,要心怀感恩。

最近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00名缉毒警察壮烈牺牲;最近,四川凉山森林大火,30名救火英雄壮烈牺牲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为什么有平安定的生活?这不就是因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吗?当下我国国家养老保险越来越完善、合作医疗报销比率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脱贫攻坚胜利在望等等,这不就是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最好的证据吗?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心怀感恩,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时时刻刻为国家长治久安默默付出的英雄们。

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全力保障国家安全。

【篇二】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保证国家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

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系统、全面地定位和把握国家安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

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

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

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

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

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

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简要概括为三“多”。

一是邻国多。

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界,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5个国家接壤,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11国为邻,是世界上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

二是大国强国多。

包括以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幅员广阔型、经济发达型、人口密集型国家。

不仅如此,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都在我国周边地区,除中国之外世界上6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4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

三是问题多。

主要是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意见分歧大。

例如,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我国周边。

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差距较为悬殊。

领土、文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冲突愈演愈烈,印巴冲突尚未彻底解决,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方兴未艾,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纷争不断,教派冲突摩擦不断。

(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

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

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

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

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

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

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

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

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

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

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朝鲜半岛影响我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斗争和朝核问题,其中朝核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

首先它可能导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或者对朝鲜进行制裁。

其次它可能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

再次它可能导致日本全力寻求突破和平宪法,扩大军备,开启核武之门。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因为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

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严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南海争夺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

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

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7个岛屿,我国台湾控制其中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其中的50多个岛屿。

其中,越南占据岛礁29个,控制海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发现了东南亚最大的油田,储量2至4亿桶。

菲律宾占据13个岛礁,控制海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产石油35万吨。

二是有关国家加强控制和军事准备。

越南反复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成立南沙地方行政机构,还准备向南海占领岛礁移民。

越南海军专门组建了应付南海突发事件的“海上快速作战旅”。

2002年还组织10多次以南沙作战为背景的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菲律宾设立卡拉延市政府,将部分占领南海岛礁划归其管辖,军事上组建了西部联合特混部队,专门负责南沙方向的巡逻和作战任务,2002年举行了5次以南海作战为背景的军事演习。

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行动,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进行作战准备。

三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倾向日益严重。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

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联手借助国际舆论压我就范,企图使南沙问题争议多边化、国际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国完成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除美国外,日本、印度也积极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

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

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