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种 角度 对其 进 行 了解 读 。在 这 些 解 读 中存 在 一 个 基 本 的分 歧 , 即此 书是 否 为 一部 系统 的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著 作 。 笔 者 时 截 然 对 立 的 两 派 观 点 进 行 了 简单 评 析 , 以时 哲 学 的 一 般 认 识 的 视 角 ,从 追 问 、本 质 和 引导 三 个 方 面

著作 。布鲁 贝克 的 《 高等 教育 哲学 》英 文版 的书名
为 《 n tep i s p yo ih re u ain ,研 究 o h hl o h fhg e d ct 》 o o
部 系统 的高等 教育哲 学 著作 ?王 承绪先 生 在译 者 “ ( 鲁 贝 克 的 《 等 教 育 哲 这 布 高
育哲 学体 系 。①有 研 究 者 指 出 : “ 体 上 说 ,布 鲁 ” 总
育哲 学 》 ,还 是翻译 成 《 于高 等教育 的哲 学 》 关 ,我
们都 可 以看 出 ,布鲁 贝克在 写此 书 的时候是 要写 一 部 “ 学 式” 的著 作 ,最起 码从其 写作 动机 来看 是 哲
如此 。此外 ,有些研 究者 认 为 , 目前教 育哲 学 的合
维普资讯
高 教 研 究
Hale Waihona Puke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ODERN EDU CATI ON CI S ENCE
20 0 8年 第 1期
布 鲁 贝 克 的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布 鲁 贝克 《 高等教 育 哲 学 》读后 感
杨 黎 明
[ 摘 要 ]布 鲁 贝克 的 《 高等 教 育哲 学 》 一 书在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学 界 产 生 了广 泛 的 影 响 , 众 多 学 者 从 多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耶鲁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

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

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

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

2.【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几点思考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几点思考

教 育 亦 是 如 此 在 我 国 . 张楚 廷 教 授 写 的 《 高等 教 育 哲 学 》 论 其 述 的主 线 是 人 . 为 高 深 学 问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外 部 特 . 人 ” 认 “ 才 关 键 所 在 . 该把 人 的发 展 作 为 高 等教 育 哲 学 的研 究 基 点 因 应 为 教 育 作 为 培 养 人 的活 动 . 既 是 人 的一 种 生 命 存 存 的方 式 . 它 又 服 务 于 人 的生 命 存 在 . .教育 的 根 本 实 质 是 保 持 和 促 进 人 的 生 命 存 在 .生 命 存 在 既 是 教 育 的 出 发 点 也 是 教 育 的 最 终 归 宿 [ 高 等 教 育 作 为 培 养 人 的 活 动 . 样 是 以 人 的 发 展 为核 心 6 1 同
◇高教论述◇
科 技 居向导
2l 年第 0 期 01 2
读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的几点思考
康 敏 昌 ( 湖南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8 ) 1 0 1
【 摘 要 】 布 鲁 贝 克 的 《 读 高等 教 育哲 学》 笔 者 产 生 了几 点 疑 惑 , 者 针 对 布 氏 高等 教 育 的 二 元 哲 学论 , 辑 起 点 , 术 自 使 笔 逻 学 治和 学术 自由的 限度 . 高等 教 育 的 开放 对 象等 问题 . 结合 我 国现 今 大 学教 育 的 现 状进 行反 思 并做 简要 论 述 。 【 关键 词 】 鲁 贝 克 ; 布 高等 教 育 ; 学 观 哲
3 学 术 自治 和 学 术 自 由 是 否 需 要 限 度 .
布 鲁 贝 克 肯 定 了 学 术 自治 的传 统 他 认 为 “ 去 了 自治 . 失 高 等 教 育 就 失 去 了精 华 . 者 的 活 动 只 需 服从 真 理 . 不 受 任 学 而 何 外 界 的 压 力 ” 但 他 又认 为 学 术 自治 与 学 术 自南 有 一 定 的 限 度 因 为 他 认 为 “ 管 赞 成 学 术 自治 的论 据 看 起 来 是 合 乎 逻 尽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最近,我阅读了哈佛大学教授布鲁贝克(Derek Bok)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它也讨论了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如何使教育更有用,以及教育为何如此重要。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布鲁贝克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指导他们建立一种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和思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常。

学生们需要更多地去探索和探究,去发现以及创造令人惊叹的事物。

然而,在很多学校,把重点集中在成绩上,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这一点也清楚地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而不仅仅是以成绩为导向。

此外,我也认为教育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寻求共同目标的平台,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社会规则,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让他们明白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有共同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就会更容易形成友谊和联系,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外,书中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支撑。

在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它能够提高国家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为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应该是一个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

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_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_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X刘志文摘要:作者认为,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哲学及其演变的分析中,较多注意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较少关注知识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变化,忽视了导致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内部因素。

为此,作者提出建立知识价值视角,并探讨了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发展、知识的研究与传播等对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价值;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04)04-0021-03The Value of Knowledge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Liu Z hiwenAbstr act:The autho r thinks that Bruberk lays particular stress on exterior reasons such as politic,econo mic and so cial impact w hen discussin g the philosophy o 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 pment.He pays less attention to the values of know ledge,and igno res the inner reasons for the philosophy o f higher education dev elopmen t.So,the autho r adv ances to es tablish a view o f kno wledge value,and analyses the aspects affectin g the philosophy o f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the value o f kno wledge,the develo pment of kno wledge,the research and spread o f kno wledge. Key wor ds:the value o f kno wledge;p hilosophy o f higher education;Brnberk一、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0,因此,/高深学问0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在现实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学术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经费上做不到完全独立的,当然这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会上各界团体包括宗教团体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学生对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知情权的,特别是在现在,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论文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论文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摘要】《高等教育哲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学派及其重要著作进行了评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知识价值【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4-01近日通读了一遍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禁不住有想表达点“思想”的欲望。

在通才教育倡导者眼中:“职业教育传授的是经验而非知识,因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似乎是谋生。

”近年来,大学逐渐成了国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对于它的批评也是日嚣尘上。

这倒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几分相似,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将这一切写进了他的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一书里。

1 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围绕着高深学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的代表思想及其演变,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分析框架之中,存在着一个二元论的哲学基础,分别是认识论和政治论。

其观点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局限和不足:(1)从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强化了政治论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自身价值和功能发展因素的影响,弱化了认识论的价值。

布鲁贝克在论述高等学校存在的合法基础时指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所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

我们把学院和大学看作是提供牧师、教师、律师和医师的场所,这种观念是从殖民地时代继承下来的,而殖民地时代又是从欧洲继承下来的。

”从这种历史描述性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主要是从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来论述的,也就很自然地得出布鲁贝克后来提到的“政治论哲学盛行”的结论。

而很难从其中看出认识论的价值及其合理性。

(2)偏重描述性地论述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化过程,以及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哲学演化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合理性,也无法对未来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变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0篇教育哲学读书心得1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

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3)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自信心。

教育与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质和宽广的胸怀。

接受过教育的人遇事冷静,沉着,认真地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没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会遇事冲动或盲从,他们更容易被感情所辖制。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1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哲学课感悟总结报告范文(3篇)

哲学课感悟总结报告范文(3篇)

一、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哲学课程已成为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本学期,我有幸选修了《哲学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哲学课的感悟总结。

二、哲学的魅力1. 哲学启迪智慧。

哲学是一门探讨世界本质、人生意义和道德规范的学科。

通过学习哲学,我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问题,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2. 哲学丰富人生。

哲学不仅关注抽象的理论,更关注人的生活。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3. 哲学指导实践。

哲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

通过学习哲学,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会了将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哲学课的学习体会1. 教师授课方式。

本课程的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

2. 课程内容丰富。

课程涵盖了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历史发展等方面,使我系统地了解了哲学的全貌。

3. 学员互动良好。

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这种交流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四、哲学课的启示1. 增强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问题,不盲从、不迷信。

这种思维方式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 关注人生价值。

哲学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追求,更在于精神追求。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追求精神富足。

3. 坚定理想信念。

哲学课程让我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白了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将发挥自己的作用。

通过本学期的哲学课学习,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不断探索哲学的奥秘,努力将哲学的智慧运用到实际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于哲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哲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哲学的读书报告2020-10-26关于哲学的读书报告篇一:哲学读书报告今年上马哲课程的时候,听金梦兰老师提过有关哲学的一些发展,她说:“国外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联系,而中国的哲学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

之后,我便想看一些中国的哲学书籍,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内涵。

于是便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籍,以求增加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先生46-47年赴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出任访问教授期间根据其讲稿整理而成,后又经翻译为中文。

书中大致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主要思想流派的主要思想、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家们的个人经历。

冯友兰先生在开篇第二章中对中国民族的背景与特点与希腊文明相对比,做出了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精彩论述。

这一观点现在为许多人所引用,但大多是为了对比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有的更是旨在强调我们性情中的不足。

山与海确实是一精妙的比喻,但我想冯先生的本意还是在用地理的差异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对思考方式及观念造成的影响阐述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中,中国社会在先秦时代是百家争鸣,汉武帝之后儒家得官方推崇而一枝独秀,后又兼有儒道释三种思想相互争论交融,但仍以儒家思想为主。

但是既然时代不同,那么背景也不同了,思想方面,不同时期所谓的儒家的思想也就是不同了。

每个时期的思想家都有他们独立的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把新的思想藏在古训的包装下以求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大概相信古人之言是中国文化最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将中国思想的历史分为子学时代(秦代以前)和经学时代(秦汉之后)。

按照先生的观点,秦代以前,华夏大地出于诸侯纷争的阶段,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变革,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渐的扩大,旧的政治制度正逐渐瓦解,新生事物的冲击,旧的传统不能很好的驾驭国家,在探索中,必然引发新的观点,一方面由于战争或其它原因一些贵族失去了土地、财产,沦为庶民,另一方面一些平民凭借一技之长或其他原因得到贵族的宠信地位上升。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 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
引言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 著作。该书自以来,一直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者所传颂。在本次演示 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阅读该书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和感悟。

五、建议与展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价 值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理论知识是指 那些关于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实践知识则是指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 难以言传和转化的知识。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并介绍美国学者约 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 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对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高等教育学读后感

高等教育学读后感

读《高等教育哲学》有感2013412949 教育二班王忠丽最近读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它是作者对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深入研究的科学成果,是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著名学术专著。

原书1978年出版,1982年修订再版,1987年由王承绪等人译成中文版,之后一直被学者视为高等教育教育学的经典。

王承绪先生在译者前言中就给予本书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高等教育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高等教育哲学》这部著作也是时间的产物,当然也与布鲁贝克的学习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自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大学自身及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于同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作用不断提高的趋势是相互吻合的。

1924年,26岁的布鲁贝克刚取得硕士学位,就在达特茅斯学院讲授高等教育。

1928-1958年间,布鲁贝克任耶鲁大学教育史和教育哲学教授,多次讲授高等教育课程。

1958年,他出版了与卢迪合作的《转变中的高等教育》,这是一部美国高等教育的三百年史,是美国各大学高等教育史的基本教材。

1959-1969年,布鲁贝克在密执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授《高等教育思想述评》,并主持高等教育博士后研究班。

另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促成了这部经典的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过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上的很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进行理论的探讨,做出正确的回答。

过去有关教育哲学的著作,主要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同事,一般教育哲学著作往往从各派中推演出教育原理,因此,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等教育专门的哲学。

并且作者目睹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艰难时期”和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

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战后美国为保证退伍军人的权力,大力推行《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报告
二、 简 评 ( 一) 一个基点 : 高深 学 问

《 高等 教 育 哲 学 》 是 布 鲁 贝 克 对 整 个 高 等 教育 领 域 全 面 深
人研究的科学成果 . 原书1 9 7 8 年初版 , 1 9 8 7 年 由 王 承 绪 等 人 译 成 中文 版 . 之后一直被学者视为高等教育学的经典。 王 承 绪 先 生 在 译 者 前 言 中就 给 予 本 书 极 高 的 评 价 , 他说 : 这 是 西 方 第 一 本 以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为 书 名 的 专 著 ,是 作 者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工 作 五 十 余 年 的 经 验 总 结 ,也 是 作 者 对 许 多 高 等 教育 问题 进 行 哲 学思考的结晶_ 1 ] 。 这部著作 的成书背景 首先是 由于高等 教育本身 的需要 , 二 战后高等教育快速 发展 , 很 多 问题 需 要 在 哲 学 上 进 行 理 论 的探讨 , 做 出正 确 的 回答 。但 是 过 去 有 关 教 育 哲 学 的著 作 , 主 要 是 关 于 初 等 教 育 和 中 等 教 育 的 ,对 高 等 教 育 的研 究 甚 少 。 另 外 ,关 于 教 育 哲 学 基 本 是 由其 他 哲 学 中 推 演 出教 育 哲 学 , 没 有 专 门的 教 育 哲 学 著 作 ,这 些 都 不 能 满 足 快 速 发 展 的 高 等 教 育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需 要 ,因 此 迫 切 需 要 一 本 高 等 教 育 专 门 的哲 学 。 另外 , 当时 的社 会 背 景 也 促 成 这 部 经 典 的 完 成 。 作 者 目睹 了 二 十 世 纪 六 十年 代 和 七 十 年 代 美 国高 等 教 育 的 “ 艰难时期 ” 和学术界大为不满的“ 冬天”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是 有 原 因 的 , 首 先 是 战 后 美 国为 保 障 退 伍 军 人 的权 利 , 大力推行 《 退 伍 军 人 权 利法案》 。退 伍 军 人 以前 所 未 有 , 无 法 预 料 的规 模 涌 人 高 校 f 3 _ 。 大 量 学 生 涌 入 学 校 给 高 等 教 育 带 来 很 大 压力 。 另 一 个 原 因是 1 9 5 7 年前苏联 卫星成功发 射 , 给 美 国 朝 野 造 成 极 大 的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惊 和 恐慌 , 美 国政 府 把 原 因归 结 为 教 育 并 下 决 心 大 力 投 资 教 育 , 颁 布《 国 防教 育 法 案 》 , 政府大量拨款资助贫困学生 。 从 而 美 国高 等 教 育 进 入 了 黄 金 时 代 …。但 黄 金 时 代 过 后 . 美 国高 等 教 育 紧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

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有感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为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之一,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布鲁贝克更深入地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以独特性为出发点,以此来支撑它在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并且建立在认知能力的独特性之上。

他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以独特性为特征的建设体系,而这种独特性是每一个个体知识结构和社会环境都有关联的。

这种独特性反映了高等教育在提升社会能力和利用个体智慧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阐明了高等教育的普通性原理。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在综合性高效性可变性的基础上,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这种普通性也是高等教育的精神和核心内容。

布鲁贝克还指出,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模式方面也应该有所变革,以实现“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

还有,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更是深入探讨了温故学习价值的问题。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这种学习价值纳入到课程设置中,以促进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

他还认为,温故学习能够指导教育者融入社会环境、发挥智慧与能力的最佳状态,以及实现高等教育的完整性。

因此,读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它是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哲学的关键著作,尤其是它深入探讨的高等教育在实现社会考古论、普通性及温故学习价值等方面的核心问题,都对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回顾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普通化的观念,已经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而是被“教育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新宗旨所取代。

在此必须感谢布鲁贝克对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他对于高等教育作出的影响令当时的高等教育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关于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反思2019-10-04摘要:布鲁贝克的《⾼等教育哲学》是进⾏⾼等教育研究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料。

本⽂在解析、探究《⾼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作者是否提供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深学问作为⾼等教育的基点是否准确、认识论教育哲学与政治论教育哲学能否协调在⼀起以及学术⾃由与学术⾃治到底有没有限度等问题进⾏了反思并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等教育;哲学观;布鲁贝克约翰·S·布鲁贝克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等教育的著述颇丰,如《转变中的⾼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n American History)《⾼等教育政策的基础》(Bases for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等。

其中,《⾼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严谨的结构及深刻的思想,成为⾼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这本著作以⾼深学问为⾼等教育的逻辑基点,⽴⾜于美国⾼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关于⾼等教育的⼋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从哲学的层⾯进⾏了阐释与说明。

然⽽,在我们深刻领悟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应该时刻⽤辩证与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学问作为⾼等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否准确、本书是否构建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等问题还需要进⼀步的研究与探讨。

⼀、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等教育的起点是⾼深学问在《⾼等教育哲学》这本著作中,布鲁贝克认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

”[1]⽽⾼等教育的共同基点,他认为便是“⾼深学问”。

在这⾥,布鲁贝克⾸先对“⾼深学问”中的“⾼深”进⾏了界定。

⼀⽅⾯,他认为 “⾼深”是与中⼩学教育所传递的内容相对⽽⾔的。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学 》 。
的思维习惯 , 以经 验 为 主 的 办 事 方式 , 高 教 管 理 使
该 书对 中 国高 等 教 育 具 有 借 鉴 意 义 。 当前 我 国 者 拒 斥 教 育 理 论 规 律 , 恋 个 人 感 性 认 识 , 成 了 迷 造 的 高 等教 育 作 为世 界 高 等 教 育 的有 机 构 成 , 着 世 管 理实 践 活 动 的 盲 目性 对 高 教 管 理 者 而 言 , 做 有 要 界 高 等 教 育 诸 多共 性 , 国 高 等 教 育 快 速 发 展 面 对 到 从 哲 学 高 度 把 握 高 教 问 题 必 须重 视 两 个 方 面 。 中 一 的 问题 与 《 等 教 育 哲 学 》 高 中研 讨 的 问题 相 类 似 。 除 是 重 视 通 过 将 个 人 见 懈 与 公 众 理 论 比 较 对 比 中 , 建 此之外 , 们还应看到《 等教育哲学 》 我 高 自身 所 体 现 构 自己 的 相 对 系 统 理 论 体 系 以 科 学 指 导 管 理 实 践 。
维普资讯
海军院校教 育
● 陈仕 平
读 布 鲁 贝 克《 约 翰 ・布 鲁 贝 克 所 著 的 《 等教 育 哲 出 来的 哲 学方 法论 对 中 国 高 等 教育 的启 示 。 读 全 高 通 学 》 西 方 第 一部 以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为 书 名 的 专 著 , 书 , 鲁 贝 克 始 终 从 哲 学 的 高 度 对 高 等 教 育 问 题 进 是 布 该 书是 作 者 对 许 多 高 教 问 题 进 行 哲 学 思 考 的 结 晶 。 行 探讨 , 高 等 教 育 放 在 总 体 哲 学 思 想 背 景 下 加 以 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来 , 界 范 围 内 的 高 等 教育 有 了 研 讨 , 我 们 看 到 的 是 哲 学 视 野 中的 高 等 教 育 。 充 世 让 很 大发 展 。伴 随着 这 个 快 速 发 展 过 程 , 等教 育 领 分 运 用 哲 学 思 维 方 式 是 作 者 研 究 方 法 的最 鲜 鹏 特 高 域 出现 了一 系 列 亟 待 懈 决 的 重 大 问 题 , 这些 问题 将 点 。 用 哲 学 思 维 方 式 进 行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实 质 上 是 运 高 等 教育 置 于 两 难 境 地 , 困扰 着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 从 世界 观 和方 法论 的 高 度 , 观 地 看 待 把 握 高 等 教 客 这 些 问题 包 括 : 高 等 教育 推行 大众 化 战 略快 速扩 育 问题, 在 把握 高等教育 实践的一般要 求, 为人 们管 张 之 时 , 何 实 现 在增 大学 生进 人 大学 的机 会 的 同 理 和 研 究 高 等 教 育 提 供 具 有普 遍 意 义 的方 法 论 指 如 时 , 不导致 高等教育质量 的滑坡 ; 新技术革命 导 。 而 在 浪 潮 的推 动 和 国家 对 高 等 教 育 I 重 视 的 情 况 下 , t益 对 高 等教 育 管理 者 而 言 当 用 哲 学 思 维 方 式 应 高 等 教 育 以何 逻 辑 基 点 而 存 在 , 以发 展人 的理 智 来 思考 高 等教 育 问题 。对 于 高 等教 育 管 理 者 而 言 , 是 为 基 点还 是 以 国家 、 会 利 益 为 基 点 } 高 校 与 政 他 们 并 不 一 定 需 要 一 定 都 要 对 高 等 教 育 问 题 进 行 社 在 府 的关 系 上 , 如何 处 理 好 它 们 的 关 系 , 使 高 等 院 那 种形成 文字 的理论总结 , 既 但应具备对高等教育问 校 享 有 充 分 的 办 学 自主 权 , 又要 最 大 限 度地 消 除学 题 进行 理 论 研 讨 的观 念 。 看 到 高 等 教 育 有 其 自身 应 术 自治 的 某 些 负 效 应 ; 高 校 内学 术 自由 有其 存 在 的 规 律 , 高 等 院 校 中研 讨 教 育 科 学 、 求 教 育 规 在 在 探 的 合 理 性 , 学术 自由 的 限 度 又 何 在 ; 一 个 科 技 律 不 应 是 师 范 院校 的 任 务 或 是 高 等 院 校 高 教 研 究 但 在 高 度 分 化 和综 合 的 时 代 , 才培 养 类 型 上 应如 何 处 人 员的 专 利 , 等 教 育 管 理 者 也 是 高 教 理 论 研 究 的 人 高 理 好 专 才 和通 才 的 关 系 ; 者作 为 高深 学 问 的 看护 重 要群 体 。 外 , 学 此 当前 高 等 教 育 管理 者 专 业 化趋 势 , 人, 如何 在 一 个 功 利 主 义 盛 行 的 时 代里 实 现学 术道 也 需要 高 等教 育 管理 者探 求 高 教理 论 、 得 教 育 规 懂 德 的 自治 ; 学 在 履行 其传 统 的传 播 高 深 学 问 的 职 律 。 以哲 学 高 度 看待 高 等 教 育 , 利 于 激 发 高 等 教 大 有 能 之 时 , 如 何 完 成 当 社 会 的 良心 , 就公 众 心 育 管理 者 探求 理 论 的 兴趣 , 指 导 高 教 管 理 者 获 取 又 承 造 并 灵 ” 职 能 … … 正 是 对 于这 些 问 题 的 系 统 回 答 , 的 成 高 教 规律 、 论 , 理 以确 保 高 教 管 理 活 动 的科 学性 。 当 就 了一 部 高 等 教 育 的典 范 性 著 作 — — 《 等 教 育哲 前 , 些 高 教 管 理 者 在管 理 活 动 中形 成 的 就 事 论 事 高 一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docx

(完整word版)《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docx

《高等教育哲学》笔1.【耶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学院 1828 年告》,教授‘ ’和‘装’心灵两条重要原中,前者更重要,即有什么学能比一个受良好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用呢?”感想:段的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不如授人以”之意,但思可,“装”与“ ”的性并不可等同,因是独立的、被的、没有便不可得的;但“装” 是和“ ”相互依托,主互的,温故能知新,但温却不可得新,至多煮熟。

故我,大学在心灵行的同,不能坐被的心灵本身空虚,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会致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内即被忘。

基于段的点,大学在“装”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的科目⋯⋯文学与科学,因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也不会有和机会去探求的学”——可以在学院之外学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和践,而大学所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践中的与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展是及其和不定的。

知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目的,那么就不人地剥离某一知,或歧某一知,我相信知本身有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目,被接受和尊敬,作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似商、机械制造和的被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学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如果将些学科排除,我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以在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行工作的程中与践相适和接的。

2.【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史中提取的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和据基的客性;理的法而不是力的法;广的个人自由幅度。

然,高等教育以比‘不成文法’更正式的形式来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各的个性和系,心智、客、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是教育的两个段的有机合,首先是“智” 智包含所掌握的知、所体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和情感的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累,在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取的学修养、或价,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心行反,无在知的理方面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2007-06-10《高等教育哲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所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该书被誉为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这本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作了分析。

该书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习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有着重要价值。

布鲁贝克以哲学为视角,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独创性,为我国今天全面构建现代和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提供可资启发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来源高等教育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数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艰难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令学术界“大不为满”的“冬天”。

美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持着冷漠的态度。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大学生大多数为谋专业而求学,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被公认是那些专业的准备性学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不需要建立一种论证它们的哲学。

“到了19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阿姆斯·伊顿在润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托马斯·杰弗逊在他那所‘革命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开设包括实用性更强的课程向旧传统提出挑战。

”(P4-5)高等教育是以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点,还是以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沉醉于摆脱外界的束缚探索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还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辩论。

这些辩论带有局限性的观点常常无法检验一般的设想或预测,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解决方法,它要求用共同背景中的各种方法探讨解决所有的问题,即触及高等教育本质的价值观念地冲突明确地要求对此类问题作哲学性的解决,高等教育哲学由此而生。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教育哲学阅读心得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哲学阅读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1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

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

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

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

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

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

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

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

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

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

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

讲求价值中立。

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

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

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

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哲学》读书笔记1. 【耶鲁精神】“第一次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是《耶鲁学院1828年报告》,教授们认为‘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中,前者更为重要,即有什么学习能比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能将其力量移向任何方面的心灵更加实用呢?”感想:这段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意,但细思可发现,“装备”与“鱼”的性质并不可等同,因鱼是独立的、被动的、没有渔便绝不可得的;但“装备”则是和“训练”相互依托,主动互动的,温故能知新,但温鱼却不可得新鱼,至多煮熟。

故我认为,大学在对心灵进行训练的同时,不能坐视被训练的心灵本身空虚,则训练之方法无从依托更无从验证,会导致训练收效事倍功半甚至在短时间内即被遗忘。

基于该段的观点,大学在“装备”的提供中,“排除所有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强调文学与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可以在学院之外学习的科目大体包括生活常识和实践经验,而大学所强调的文学与科学是从古至今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的发现与积累的,将文学与科学与生活和实践剥离,相当于剥离了文学与科学的根基,而基于虚空的发展是及其艰难和不稳定的。

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承认其自由基于以其自身为目的,那么就不应人为地剥离某一类知识,或歧视某一类知识,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本身有优胜劣汰自我反省的能力,而在其体系中自然而然地保留的项目,则应该被接受和尊敬,作为其有机体的一部分不能被生生拆除从而有破坏知识之天然自由的嫌疑;同时,类似商业、机械制造和农业的被认为应该排除的学科,其中亦包含着在该学科发展中新生的文学与科学知识,如果将这些学科排除,我们所学的文学和科学也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更难以在进入学院之外的世界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实践相适应和衔接的。

2. 【不成文法的关系】“从各国历史中提取的这个‘不成文法’具有四个主要内容: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

显然,高等教育应该以比‘不成文法’更为正式的形式来陈述它的基本原理。

”感想:本段说到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虽以不成文的形式,但仍可以发现各项的个性和联系,心智、客观、说理、自由,其中“心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表述,在我看来,该词可以划分成心与智两个部分,也可说是教育的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智”该智包含所掌握的知识、所体验的受其影响的情感,与基于知识和情感的实践——与字面的心代表情感而智代表知识智商不同——智是一种必要的积累,在该积累之下,才能与“心”相配,此处的心,便是在大学才可获取的学术修养、习惯或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以心控智的能力,亦使智对心进行反馈,无论在知识的理论方面还是运用方面都可周全。

客观性基于“智”的客观,也基于“心”之修养中的逻辑性与诚实品质,说理是逻辑客观性的保障,而自由更是直接可以从心对智游刃有余的运用来体现。

3. 【理念】没有共同的哲学,没有一种可以通过共同捍卫其纯洁性而永世可靠的、单一的、不变的、理想的大学教育“观念”。

当今的大学和学院,为变革中的人民的多种多样的利益服务。

在这里,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而是寻找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

4. 【高深学问】“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

20世纪,大学确立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以政治论为基础。

随着像德国大学一样重视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高等教育开始主要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合法存在的依据。

由于教授变为政府和企业大亨两者的仆人,因此他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教授不再是为民主社会服务的社会改革家,而成为为民主国家服务的改革家。

??过去,在价值自由思想的指导下,他能够追求真理而不必考虑后果;可是,按照新的资格来看,真理现在有了后果,而且是价值方面的后果,那么,他还能宣称忠实于价值自由吗?”感想:关于高等教育哲学,我认为不必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即真理虽然具有了价值方面的后果,即社会这一抽象的可以作为学术概念的服务对象,化为了聚集着政治和商业的具体对象即国家,学术仍然可以忠于真理,忠于价值自由,因真理本身的讨论对象也并非虚空,其中有关于具体国家的理论,但若想其自由,则对真理进行实践的后果不应归于真理的研究者,无论是报酬还是赔偿,因对真理的实践并非在其研究者的逼迫下进行,研究者只是将真理列示,而对其适用的选择和方法的控制都是研究者之外的人来进行的,根据因果关系学说,研究者与后果的因果关系被实践者阻断,故后果本不应该由研究者来承担,故价值自由并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至于额外的嘉奖,应说明并非因真理的成果而获得,仅应是对钻研精神的鼓励,才能保证激励的纯洁性,而不会引发对利益的追逐。

在作为真理追求者的大学教授沉浸在真理中而无需考虑后果的适用情况时,作为真正将其服务作用于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等机构,亦不应只专注于实业,导致与教授学者之间产生适用衔接和鸿沟,故我认为应将学界所担心的真理与社会服务混淆的部分加于无需纯洁和自由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政府和企业等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培养一些能够理解学术而后落实为实践方案的人才,类似于智库,但较智库更开放,如此能够填平鸿沟使国家实践真理更加顺畅,又使教授们所担心的后果有了明确的归属而可以专心于价值自由的学术。

5. 【学术自治】“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他们应该是一个自治团体。

尽管赞成学术自治的论据看来很合乎逻辑,然而,我们必须记住,有时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制约着学术传统??美国和英国都不得不通过国家立法来打开自治的高等学府的铁门。

自治必然要求完全的经济独立??大学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知识之翼??保护高等教育自治,防止政府过分束缚的一个堡垒是私立大学。

为了保证管理效率,有些协调是必要的,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设施等。

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必须由专家和院外人士两方面组成,学术自治才会实际有效,没有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没有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僵化,最后就会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

由于教师是为难以确定价值的长远目标工作的,因此不可能像计算企业或商业人员的价值那样计算学者的价值,外行董事会的地位也不能拟作企业中的董事会。

一人一票,但更可取的办法是通过说服做出决定。

所有团体参与决策越广泛,就越能实现民主。

”感想:我认为,上述学术自治的模式虽然是普遍实行的,外行董事会掌握财经大权的情况下,其对学术资源在项目间的分配分歧是有资格进行仲裁的,但分歧的决定权掌握并不应过于简单,应该采取争取学术资源的项目间如当事人对陪审团的说服一样的模式,对决策者进行说服,也即对之进行科普——这个必要的环节可能会增加学术管理的成本,降低效率,此也是外行董事会的一个弊端;另外即使接受了科普,决策者仍是外行,则学术自治团体要承担决策失误的风险,如若将风险归于决策者承担,虽然会更加谨慎,但也会使决策效率更加降低甚至放弃决策,形成决策的烂尾,这是外行董事会裁决的第二个弊端。

在双重弊端下,是否应该考虑仲裁资格具备是否意味着必须由外行董事会仲裁?大学的存在归因于社会,但其开始以学术为目的存在时,便是一个有社会公众大部分都难以企及的学术个性的独立团体,如其所有决策仍必须由社会公众之代表通过最终裁决权进行许可才能行为,或进行分配,则其形象莫过于一个受到畸形管教和溺爱的孩子,发展必将受到阻碍,也正像孩子回报父母,学术团体回报给予其存在机会的社会的方式,并不必须是报之以裁决权,更实质和有益的,应该是自由决策发展后获得的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学术成果。

而在决策权的部分,作为社会代表的外行董事会之作用,应是作为一个跳出者进行客观的建议,最终的决策应是内行之间的说服来完成,在说服中,也许会收获合作。

6. 【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相互冲突:迫切需要某种社会机构能在不受控制、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

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方面最主要,学者行会必须在处理知识技术方面具有专长,进行艰苦训练。

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还是真理是形式自由的先决条件?圣奥古斯丁的假设:如果能够认识的都已经认识了,那么就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

胡克的反驳:人们可以在真理方面犯错误的社会,在道德方面优越于必须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为真理的社会。

”感想:真理是个无限大的群体,自由则是一种状态,状态可以判断是否实现,而无限大的群体却没有获得的尽头且要“像有机体和社会形式一样要不断发展,故将真理作为自由的前提,即只要发现认识的错误便终止自由,则自由便永远无法实现,而将自由这种状态作为真理的前提,在自由状态初初进入的时候,便可以开始真理的获取,并且伴随着自由程度的加强,真理的获取也在逐渐增加。

“贾斯珀斯:言论自由式所有公民的权利,无论是否是专家,而学术自由只限于学者行会。

”“琼斯:自由的基本理由完全是为了公共利益,??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

”7. 【高等教育服务对象】“影响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是:学生的才能和学术课程的性质。

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在起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青年人越来越希望获得高等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条件尽可能充分发展他的潜能,这是一种良好的公共政策、良好的政治哲学,因为可以培养出更好的公民、更有生产力的工人、更有欣赏力的闲暇利用者,等等。

但是面临着怎样合理地分配有限的剩余资源的问题。

大学入学方面的平等主义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人生来平等,要用教育维护平等;第二阶段为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为这些差别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机会。

英才主义被打破,怎样引起高等教育本身的转变?——高深的专门知识应用于复杂社会时,会出现中间水平的学问,即新型非深奥的知识成分,高等教育能否通过承认低级水平的高等教育来扩大入学对象,同时还称之为“教育”?8.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自由教育】教育本身和受教育的状态就是普通教育的主要目的,有用性只是副产品——让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能力、有理智的人,他们以后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会满足他们自己。

自由教育是非奴隶、工匠的全力过市民生活和从事国家管理的自由人的教育,课堂可以提供认识态度,而非培养德行,自由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应该留给家庭、街道、市场、政治活动场所和教会完成。

(史密斯1958)感想:理论教育是自由教育的核心,是获得心智的途径,在其中掺杂过多主观性浓厚且概念模糊的道德则不利于理智的培养,更不利于理论本身的精炼和延伸——当理论在其自身的逻辑中推论出新的内容,再从外部向非理论的道德或实践经验中适用,便会受到十分客观的成效,郎中不医自己的病,道德不参与对自己的作用,都是类似的道理,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划定的领域,能够将理论与道德隔离开,以便二者更有力的相互作用,这也是我们明确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等一系列内容之内涵与外延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