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二、实习地点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三、实习时间201x年9月24号、25号四、实习内容(一)采集昆虫1.使用工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蚜虫、木虱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分泌物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

由植物的被害状发现昆虫,如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粪便。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植物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究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并学习昆虫采集、制片、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要求1.分组进行昆虫采集及标本制作。

2.将采集到的昆虫制成干标本,并完成不同层次分类的鉴定。

3.了解不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分类特征,生活规律等。

实验过程昆虫采集1.在校园内或周边公园等环境中选择一个适宜的采集区域。

2.使用昆虫网、手抛网等器具进行昆虫采集。

采集时要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在草丛中破坏植被。

3.采集方法:对直接能看见的昆虫进行捕捉或使用昆虫网将隐藏在草丛中的昆虫网捞出。

4.将采集到的昆虫装在干燥、透明的瓶子里。

标本制作1.将瓶中的昆虫淋上酒精或醋酸,然后放进密闭瓶中浸泡2小时。

2.放入标本盒,用标本夹将昆虫身体整齐的纵向铺放。

3.将标本盒标上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科、属、种等信息。

鉴定1.鉴定昆虫的科、属、种。

2.判断昆虫是否属于害虫、益虫等不同分类。

3.对于未能鉴定的昆虫,在资料库中查找相关信息以便鉴定。

昆虫的作用1.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

2.昆虫的作用多样,如传粉、食物链的组成、土壤通气、分解有机物等。

3.昆虫的分类以及生物学特性也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昆虫的基本知识。

我们了解到,昆虫不是仅仅是害虫,还有益虫,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昆虫的分类和特征,这为我们认识自然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并培养了我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物种鉴定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采集昆虫,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同时,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提高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16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采集到的昆虫标本2. 实验工具:- 捕虫网- 毒瓶(玻璃瓶、脱脂棉、乙酸乙酯)- 镊子- 手套- 采集管- 镜子- 记录本- 相机四、实验内容1. 采集昆虫- 采集方法:采用网捕、扫捕、震落法等方法。

- 采集地点:农田、森林、湿地等。

2. 昆虫标本制作- 清理:将采集到的昆虫用镊子取出,去除杂质。

- 固定:将昆虫放入毒瓶中,加入适量乙酸乙酯,浸泡固定。

- 压制:将固定后的昆虫放入采集管中,用压板压实。

- 干燥:将压制好的昆虫标本放入干燥箱中,干燥24小时。

3. 观察与鉴定-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触角、足等部分。

- 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

- 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鉴定,确定其学名。

五、实验结果1. 采集到的昆虫种类: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昆虫标本50余种,包括蜻蜓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2. 部分昆虫鉴定结果:- 蜻蜓目:蜻蜓、豆娘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等。

- 鞘翅目:甲虫、金龟子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等。

- 双翅目:蚊、蝇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了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2. 学会了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提高了昆虫识别能力。

3. 增强了对昆虫分类学的基本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建议1. 在野外采集昆虫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昆虫。

2. 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要妥善保存,避免损坏。

3. 在观察和鉴定昆虫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判。

4. 多查阅昆虫分类学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昆虫识别能力。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

昆虫学实验报告昆虫学实验报告引言: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和解剖昆虫的身体结构,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征。

实验一:行为观察我们选择了蚂蚁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它们之间的协作行为令人着迷。

我们在实验室中建立了一个小型蚂蚁观察箱,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食物。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蚂蚁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通过释放信息素来实现的。

当蚂蚁发现食物源时,它会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引导其他蚂蚁前来寻找食物。

这种协作行为使得整个蚂蚁群体能够高效地获取食物资源。

实验二:解剖昆虫我们选择了蜜蜂作为解剖对象,因为蜜蜂是社会性昆虫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解剖蜜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

我们首先观察了蜜蜂的外部形态,发现它们具有三个身体部分:头部、胸部和腹部。

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复眼可以感知光线和运动,触角则用于感知环境和交流信息。

胸部上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这使得蜜蜂能够在空中飞行和在地面行走。

腹部则包含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器官。

我们进一步解剖了蜜蜂的内部结构,发现它们具有复杂的食管和胃,用于消化食物。

蜜蜂的呼吸系统由一系列气管组成,通过气管将氧气输送到细胞中。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蜜蜂的生殖系统,发现雄蜜蜂具有生殖器官,而雌蜜蜂则具有卵巢和产卵管。

实验三:昆虫的生态习性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我们选择了蝴蝶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观察了蝴蝶的生命周期,从卵到幼虫、蛹再到成虫的完整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密切相关。

蝴蝶的卵通常会被产在适宜的植物上,幼虫则以植物叶片为食。

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幼虫会逐渐长大并形成蛹。

在蛹的内部,蝴蝶的身体会经历巨大的变化,最终蛹会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成虫。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昆虫的行为、身体结构和生态习性。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观察昆虫步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3. 提高对昆虫的兴趣和认知。

二、实验材料1. 昆虫标本:蝴蝶、蜻蜓、蚂蚁、蜘蛛等。

2. 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铅笔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昆虫标本:在野外或家中寻找昆虫,将它们带回实验室。

(2)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显微镜、放大镜、昆虫网、镊子、记录本和铅笔。

2. 观察昆虫(1)昆虫外部形态观察①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②观察昆虫的足: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③观察昆虫的翅: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2)昆虫内部结构观察①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②观察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③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3. 记录观察结果(1)记录昆虫的名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

(2)将观察结果绘制成昆虫图。

4. 实验总结(1)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分析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昆虫的翅退化、足的节名称等。

(3)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昆虫,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身体结构、足、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2. 实验分析(1)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昆虫的足:昆虫的足分节,每节有不同的名称,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

(3)昆虫的翅:昆虫的翅有前翅和后翅,有的昆虫翅退化,如蚂蚁。

(4)昆虫的消化系统:昆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器、咽、食道、胃、中肠、后肠等组成。

(5)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气管与身体内部相连,气门与外界相通。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

昆虫有关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昆虫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了解昆虫的行为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昆虫生态学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10只苍蝇- 10个昆虫笼- 5个温度计- 10片植物叶片- 5个照明灯- 水杯、清水、食物2. 实验方法1. 将10只苍蝇放置于昆虫笼中。

2. 设立5个不同温度的昆虫笼,分别为:25、30、35、40、45。

3. 在每个温度条件下观察苍蝇的行为变化,记录活动频率和飞行能力。

4. 将10片植物叶片放置于昆虫笼中,观察苍蝇对植物的食用情况。

5. 使用5个照明灯分别照射10只苍蝇,观察苍蝇对光的反应及活动变化。

三、实验结果1. 温度对苍蝇行为的影响- 25条件下,苍蝇呈现较为平静的状态,活动频率相对较低。

- 30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飞行能力较强。

- 35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达到最高点,呈现活跃状态。

- 40条件下,苍蝇的活动频率开始下降,飞行能力受限。

- 45条件下,苍蝇基本停止了所有活动。

2. 植物对苍蝇的吸引力- 实验中观察到苍蝇对植物叶片极具食欲,大部分苍蝇主动搜索植物叶片进行食用。

3. 光对苍蝇的影响- 在暗处,苍蝇的活动频率较低,一般不进行飞行。

- 在强光照射下,苍蝇会表现出逃避光源的行为,并高速飞行。

四、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 温度对苍蝇的活动频率和飞行能力有着显著影响,较高的温度会提高苍蝇的活跃程度,但过高的温度会使苍蝇活动受限。

2. 苍蝇对植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植物叶片对于苍蝇的食物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3. 光源对苍蝇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苍蝇会在强光照射下表现出逃避光源的行为。

综上所述,昆虫的行为与环境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温度、植物和光源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昆虫的活动习性和适应能力。

本实验结果对于昆虫生态学和资源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植物和光源等因素来有效管理和控制昆虫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Experimental report document of Entomology编订:JinTai College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文档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2、篇章2:农业植物昆虫学实验实习报告文档3、篇章3: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篇章1:昆虫学实习报告文档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学习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

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201x年9月24号、25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乙酸乙酯,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植物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网底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大片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时,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昆虫的形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昆虫的识别方法,加深对昆虫分类学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类,具有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特征。

昆虫的形态结构是昆虫分类学的基础,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识别昆虫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蝗虫、蜜蜂、蝉、蝼蛄、家蝇、蝶类、蛾类、螳螂、椿象、龙虱、草蛉、金龟甲、步行虫、蚜虫、蓟马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刀、挑针、镊子、浆糊(或胶水)、昆虫外部形态挂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整体形态(1)观察昆虫的体躯: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的分节、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眼、口器、胸足和翅等部位。

(2)观察昆虫的头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头部,注意触角、眼、口器的形态和位置。

(3)观察昆虫的胸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胸部,注意胸足的形态和位置。

(4)观察昆虫的腹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腹部,注意翅的形态和位置。

2. 分析昆虫形态结构(1)触角:观察昆虫触角的形态、长度、节数和感觉器官的分布。

(2)眼:观察昆虫眼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3)口器:观察昆虫口器的类型、构造和功能。

(4)胸足:观察昆虫胸足的形态、节数、爪和功能。

(5)翅:观察昆虫翅的形态、质地、脉序和功能。

3. 制作昆虫标本(1)挑选昆虫:选择形态完整、无损伤的昆虫。

(2)制作标本:用解剖刀将昆虫的体躯、头部、胸部和腹部分别切下,用挑针将各部位固定在标本板上,用浆糊(或胶水)粘合。

(3)标注:在标本板上标注昆虫的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1)体躯分节:昆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各体段之间有明显的分界。

(2)外骨骼:昆虫具有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触角:昆虫的触角具有感觉器官,用于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昆虫分类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昆虫分类鉴定工具,如昆虫图鉴、检索表等。

3. 提高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采集的昆虫标本,包括成虫、幼虫、卵等不同发育阶段。

2. 工具:昆虫图鉴、检索表、放大镜、镊子、酒精、标签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如身体颜色、体型、翅膀、触角、足等。

2. 根据昆虫图鉴,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

3. 使用检索表,进一步确定昆虫的种类。

4. 对鉴定结果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标本,记录形态特征(1)观察昆虫整体形态,如体型、颜色、翅膀等。

(2)观察昆虫的头部,包括触角、口器、复眼等。

(3)观察昆虫的胸部,包括翅、足等。

(4)观察昆虫的腹部,包括生殖器官、呼吸器官等。

2. 初步判断昆虫所属的目、科、属(1)根据昆虫整体形态,初步判断其所属的目。

(2)结合昆虫的触角、口器、翅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科。

(3)根据昆虫的足、生殖器官等特征,判断其所属的属。

3. 使用检索表确定昆虫种类(1)选择合适的检索表,如《中国昆虫名录》。

(2)按照检索表的顺序,逐项判断昆虫的特征。

(3)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昆虫的种类。

4. 撰写实验报告(1)概述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2)详细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和鉴定过程。

(3)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实验结论。

(4)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共鉴定出10种昆虫,包括蝶类、蛾类、蜻蜓类、蜚蠊类等。

2. 通过观察昆虫形态特征,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方法。

3. 在使用检索表进行鉴定时,发现部分昆虫特征存在相似之处,需要结合其他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4. 实验过程中,发现部分昆虫标本保存不完整,影响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昆虫的认识。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设计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兴趣。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活昆虫、观察显微镜、培养皿、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等。

2. 实验工具: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报告模板等。

三、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1)观察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观察昆虫的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3)观察昆虫的翅膀、足等运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 昆虫内部器官观察(1)观察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

(2)观察昆虫的生殖系统,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3. 昆虫行为观察(1)观察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2)观察昆虫的防御、攻击等行为。

4. 昆虫生态观察(1)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观察昆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共生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目的、材料与工具,熟悉实验操作方法。

2.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昆虫,观察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记录观察结果。

4. 观察昆虫行为: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的行为,记录观察结果。

5. 观察昆虫生态:在昆虫的生存环境中观察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具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差异,如触角、复眼、口器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各异。

2. 昆虫内部器官:通过解剖观察,发现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与人体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3. 昆虫行为: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觅食、交配、产卵等行为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雄虫追逐雌虫、雌虫选择产卵地点等。

昆虫的实验报告

昆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行为特点;2. 掌握昆虫实验的基本方法;3. 分析昆虫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昆虫:蚂蚁、蝴蝶、蜜蜂、蜻蜓等;2. 实验器材:培养皿、显微镜、放大镜、量杯、计时器、温度计等;3. 实验试剂:食物、清水、酒精、碘液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观察蚂蚁的群体行为、蝴蝶的飞行特点、蜜蜂的采蜜行为、蜻蜓的捕食行为等;2. 实验昆虫的生存环境: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食物来源、栖息地等;3. 实验昆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改变昆虫的生存环境,观察昆虫行为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1)选取蚂蚁、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2)观察昆虫在培养皿中的行为,记录其活动范围、活动方式等;(3)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器官,分析其行为特点。

2. 实验昆虫的生存环境(1)观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记录其栖息地、食物来源等;(2)分析昆虫的生存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

3. 实验昆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将蚂蚁、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设置不同的生存环境;(2)观察昆虫在不同生存环境下的行为变化,记录其活动范围、活动方式等;(3)分析昆虫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的行为特点(1)蚂蚁: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分工明确,共同维护蚁巢;(2)蝴蝶:具有美丽的翅膀,飞行姿态优雅,善于捕食;(3)蜜蜂:采蜜能力强,具有社会性,分工明确;(4)蜻蜓:捕食能力强,善于飞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 实验昆虫的生存环境(1)蚂蚁:主要栖息于土壤中,食物来源广泛,如植物根系、昆虫等;(2)蝴蝶:栖息于各种植物上,食物来源为植物的花蜜;(3)蜜蜂:栖息于蜂巢中,食物来源为植物的花蜜;(4)蜻蜓:栖息于水域附近,食物来源为昆虫。

3. 实验昆虫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蚂蚁:在蚁巢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分工明确、群体协作;(2)蝴蝶:在植物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捕食、采食;(3)蜜蜂:在蜂巢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分工明确、采食;(4)蜻蜓:在水域环境中,昆虫行为表现为捕食、飞行。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校内昆虫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习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2. 昆虫分类实验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三、实验方法1.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四、实验步骤1. 采集昆虫标本,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2. 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4.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 昆虫体型大小不一,有微小昆虫,也有体型较大的昆虫。

- 昆虫颜色多样,有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

- 昆虫翅膀有膜质和鳞片两种,部分昆虫无翅膀。

- 昆虫触角形状各异,有丝状、锤状、棒状等。

2. 昆虫分类结果:- 鞘翅目:甲虫类,如蚂蚁、甲虫等。

- 鳞翅目:蝴蝶、蛾类,如蝴蝶、蛾、蚊等。

- 双翅目:蚊、蝇类,如蚊、蝇、蜻蜓等。

- 膜翅目:蜜蜂、蚂蚁类,如蜜蜂、蚂蚁等。

3. 昆虫生活习性观察结果:- 食性:昆虫食性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等。

- 繁殖方式:昆虫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幼虫生、蛹生等。

- 栖息地:昆虫栖息地广泛,有陆地、水域、空中等。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昆虫观察实验,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昆虫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同时,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七、实验心得1. 观察昆虫时,要注意细节,如昆虫的体型、颜色、翅膀、触角等。

2. 分类昆虫时,要熟悉昆虫的分类特征,以便准确分类。

3. 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第2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提高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校内昆虫观察实验。

昆虫观察的实验报告

昆虫观察的实验报告

昆虫观察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态行为,研究昆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及行为变化。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昆虫(本实验选择了蚂蚁作为被观察对象)- 饲料(糖水、水果等)-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试管、昆虫观察箱等)方法:1. 实验准备:准备好昆虫观察箱,并清理干净。

2. 观察环境:将观察箱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保持环境条件不变;另一组为实验组,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观察昆虫行为。

3. 观察方式: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节结构,以了解其特征。

通过观察昆虫的觅食、护巢、社会行为等,观察其行为特点和反应。

4. 数据收集:记录昆虫的行为变化,例如觅食速度、护巢方式等。

5. 分析与总结:结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环境条件下昆虫的适应性和行为变化。

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了蚂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变化和适应性。

实验组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光照和食物类型等的改变。

觅食行为观察在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时,我们发现蚂蚁能够迅速找到新的食物源。

当环境温度较低或光照弱时,蚂蚁觅食的速度明显减慢。

而当环境温度较高或光照充足时,蚂蚁觅食的速度显著增加。

护巢行为观察在观察蚂蚁的护巢行为时,我们发现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蚂蚁会加强对巢穴的保护,频繁出入巢穴进行检查。

而当环境温度较高时,蚂蚁减少了对巢穴的出入次数,可能是为了避免过度热量的损失。

社会行为观察在观察蚂蚁的社会行为时,我们发现在实验过程中添加一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蚂蚁之间产生争夺。

争夺行为主要体现在争抢食物资源时,蚂蚁之间会发出威胁性的姿势和声音。

结果分析通过对觅食、护巢和社会行为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需求。

例如,在觅食速度和护巢行为上对温度和光照做出了明显的变化。

2. 食物资源的限制可能导致昆虫之间的争夺行为,这表明昆虫在竞争资源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3. 本实验只观察了蚂蚁这一种昆虫的行为特征,不同种类的昆虫可能有不同的行为特点。

蝉昆虫实验报告结论(3篇)

蝉昆虫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蝉,作为昆虫界中的重要一员,因其独特的生命周期和鸣叫习性,一直以来都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蝉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以及生物习性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了解蝉的生活规律和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蝉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其分类地位。

2. 观察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其变态类型。

3. 研究蝉的生态环境,探讨其生存策略。

4. 分析蝉的生物习性,了解其繁殖、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蝉(幼虫、若虫、成虫)作为实验材料。

2. 实验设备: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皿、放大镜等。

3. 实验步骤:(1)观察蝉的形态结构,分析其分类地位。

(2)观察蝉的变态过程,分析其变态类型。

(3)观察蝉的生态环境,分析其生存策略。

(4)观察蝉的生物习性,分析其繁殖、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蝉的形态结构:蝉属于昆虫纲,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复眼和口器,胸部有三对足,腹部有气门和呼吸器官。

蝉的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保护内部器官,同时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2. 蝉的变态过程:蝉的变态类型为不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幼虫和若虫在土壤中生活,以植物根汁为食,成虫则生活在树上,以树液为食。

3. 蝉的生态环境:蝉的生存环境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

蝉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光照和温度有较高的要求。

蝉的生存策略主要包括:寻找适宜的栖息地、适应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避免天敌的捕食等。

4. 蝉的生物习性:蝉的繁殖能力较强,每年可产卵数百个。

蝉的若虫在土壤中生活,以植物根汁为食,若虫期较长,可达数年。

成虫在树上生活,以树液为食,寿命较短,一般为几个月。

蝉具有强烈的鸣叫习性,通过鸣叫可以吸引异性,同时也可以驱赶天敌。

五、实验结论1. 蝉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其幼虫和若虫可以食用,成虫的鸣叫可以提供声学信息。

2. 蝉的变态类型为不完全变态,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变态发育昆虫实验报告(3篇)

变态发育昆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过程,观察昆虫从卵到成虫的变化,探究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实验材料:1.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家蚕、菜粉蝶2.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蝗虫、蟋蟀3. 透明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记录纸、笔4. 恒温培养箱、温湿度计实验步骤:一、观察昆虫卵的发育过程1. 将不同种类的昆虫卵分别放置于透明培养皿中,观察其卵的外观特征,记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将培养皿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卵的孵化过程。

3. 记录卵孵化成幼虫的时间、形态变化等。

二、观察昆虫幼虫的发育过程1. 将孵化出的幼虫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培养皿中,观察幼虫的外观特征,记录幼虫的大小、形状、颜色、足、触角等。

2. 观察幼虫的食性、活动范围、生活习性等。

3. 记录幼虫蜕皮的过程,观察蜕皮次数和蜕皮时间。

4. 观察幼虫的生长速度,记录幼虫从孵化到成熟所需的时间。

三、观察昆虫蛹的发育过程1. 观察幼虫进入蛹期的形态变化,记录蛹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将蛹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蛹期的变化,如呼吸、运动等。

3. 记录蛹羽化所需的时间。

四、观察昆虫成虫的发育过程1. 观察蛹羽化成成虫的过程,记录成虫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足、触角等。

2. 观察成虫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活动范围、繁殖等。

3. 比较成虫与幼虫、蛹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异。

实验结果:一、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家蚕: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白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4次,进入蛹期,蛹为白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家蚕蛾,呈白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2. 菜粉蝶:卵为椭圆形,呈绿色。

孵化后为幼虫,呈绿色,有6对足。

幼虫蜕皮5次,进入蛹期,蛹为绿色,呈棒状。

羽化后成虫为菜粉蝶,呈黄色,有2对翅膀和6条腿。

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1. 蝗虫:卵为椭圆形,呈黄色。

孵化后为若虫,呈绿色,有6对足。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

做虫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掌握昆虫的饲养方法;3. 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昆虫:红蚂蚁、蝴蝶、蚊子、蜻蜓等;2. 实验器材:培养皿、镊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食物、水等;3. 实验场所:实验室、户外。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收集实验昆虫,将它们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记录昆虫的种类、数量、性别等基本信息;(3)调整培养皿的温度和湿度,使昆虫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2. 观察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1)每天观察昆虫的行为特点,如进食、休息、繁殖等;(2)记录昆虫的生长变化,如体型、颜色、翅膀等;(3)观察昆虫的变态过程,如卵、幼虫、蛹、成虫等。

3. 饲养昆虫(1)根据昆虫的生活习性,提供相应的食物;(2)定期更换食物和清水,保持培养皿的清洁;(3)观察昆虫对食物的喜好,调整食物种类。

4. 分析昆虫的生活习性(1)观察昆虫的活动时间、活动范围等;(2)分析昆虫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等;(3)探讨昆虫的生态习性、生态环境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蚂蚁(1)生长发育过程:红蚂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红蚂蚁喜欢群居生活,有明显的分工,如工蚁、兵蚁、蚁后等;(3)繁殖方式:红蚂蚁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春季。

2. 蝴蝶(1)生长发育过程:蝴蝶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蝴蝶喜欢在花丛中觅食,有较强的趋光性;(3)繁殖方式:蝴蝶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3. 蚊子(1)生长发育过程:蚊子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蚊子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以吸血为生;(3)繁殖方式:蚊子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4. 蜻蜓(1)生长发育过程:蜻蜓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2)生活习性:蜻蜓喜欢在水中捕食,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繁殖方式:蜻蜓的繁殖方式为卵生,繁殖季节为夏季。

法布尔观察实验报告(3篇)

法布尔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昆虫行为观察实验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昆虫行为,了解昆虫的生存习性、繁殖方式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0日实验地点:学校生物实验室实验对象: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昆虫,如蚂蚁、蜜蜂、蝴蝶等。

实验器材:1. 麦苗、蔬菜、水果等食物2. 实验盆、实验箱、放大镜3. 记录本、笔、相机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麦苗、蔬菜、水果等食物放入实验盆中。

2. 将实验盆放置在实验箱内,确保昆虫有适宜的生存环境。

3. 将昆虫引入实验箱,观察其行为,如觅食、筑巢、繁殖等。

4.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节,记录观察结果。

5. 拍摄昆虫的行为照片,作为实验资料的补充。

6. 每日观察并记录昆虫的行为变化,持续观察一周。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蚂蚁行为观察1. 觅食行为:蚂蚁在实验盆中寻找食物,通过触角感知食物的位置,然后将食物搬运回巢穴。

2. 筑巢行为:蚂蚁在实验箱中挖掘土壤,构建巢穴,为族群提供栖息地。

3. 繁殖行为:观察发现,蚂蚁在实验箱中繁殖后代,新生的蚂蚁逐渐增多。

二、蜜蜂行为观察1. 觅食行为:蜜蜂在实验盆中采集花蜜,将花蜜带回巢穴。

2. 建巢行为:蜜蜂在实验箱中用蜡筑巢,形成蜂巢。

3. 繁殖行为:观察发现,蜜蜂在实验箱中繁殖后代,新生的蜜蜂逐渐增多。

三、蝴蝶行为观察1. 觅食行为:蝴蝶在实验盆中吸食花蜜,补充能量。

2. 繁殖行为:观察发现,蝴蝶在实验箱中交配,产卵。

3. 变态行为:蝴蝶在实验箱中完成变态过程,从幼虫变为成虫。

实验结论:1. 通过观察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昆虫行为,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丰富的生存习性和繁殖方式。

2. 昆虫的行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栖息地等。

3. 昆虫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传粉、分解有机物等。

实验感悟: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体会到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昆虫的奇妙之处。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昆虫学的实验报告篇一:昆虫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到野外采集昆虫并制成标本,掌握野外采集昆虫的方法、了解不同昆虫的生存环境。

掌握昆虫的构造特征,学习胶球昆虫的识别方法和种类、了解昆虫与植物病虫害的隔阂。

二、实习地点白羊沟、流村、北农校园三、实习时间201x年9月24号、25号四、实习内容(一)采集昆虫1.使用工具捕虫网(活泼的昆虫一般适宜用网来捕捉)、毒瓶(在玻璃瓶中,放入脱脂棉,再滴入适量四氯化碳,制成毒瓶)、镊子、手套、采集管等。

2.采集昆虫的方法网捕:网捕主要用来捕捉会飞的昆虫,或停在真菌上的昆虫。

网捕的方法如下:当昆虫飞来,迎面用网捕捉,当虫子入网后,使网底向上甩,连虫子同坦头一齐翻到上面来,然后再用手或试管伸入网内将虫子取出来。

扫捕:此法主要用在的草丛和茂密的灌木中。

当采集者走到茂密的藏有虫子的草丛中所,用扫网在上面左右摆动,一面扫一面前进,将有许多小虫子集中到网底,或者被甩入网底,连接着胶管中。

尤其在途中采集而时间仓促的时候,得到边扫边走也可以得到许多标本。

震落法:在黄昏或中午炎热时,可用震落法采到金龟子、锹形虫、象甲、叶甲、蝽象等种类。

对于蚜虫、蓟马等小型昆虫,可以直接击落到网中或硬纸片上,也可用小毛笔收集到酒精中。

观察和搜索法:要采到需要的标本,必须切身感受昆虫的生活习性及活动场所。

有许多昆虫营隐蔽生活,在树皮下和树干内可采到天牛、吉丁虫、小蠹虫、木蠹蛾、透翅蛾、象甲和扁甲、郭公虫的幼虫或其它虫期。

蚜虫、扁果或某些蚧虫的分泌物常可为人发觉,也可根据爱食其唾液的蚂蚁、蝇或天敌瓢虫抓取的存在来采集蚜虫及蚧虫,同时也常可采到其天敌草蛉、蝎蛉、瘿蚊等;沫蝉幼虫的分泌物常在枝上形成泡沫,其自身躲在里面。

由植物的畏罪自杀状发现昆虫,如咀嚼旧式式口器昆虫为害后的植物叶片,留下常留下啃食过的痕迹和留下的病菌。

3、捕捉昆虫的时间及地点昆虫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一般来说,人烟稀少均可采集,但由于昆虫的发生期和昆虫生长季节大致是相符的,每年晚春至秋末,是昆虫活动的适宜季节,也是一年中采集昆虫的最好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小麦、油菜蚜虫调查和鉴定
姓名:班级:学号:
一实验内容
1 小麦蚜虫调查与种类鉴定
在田间观察并用毛笔扫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于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带回实验室调查并在体视显微镜下统计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以及种类,记录所调查小麦植株数量。

通过对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了解小麦蚜虫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并掌握小麦蚜虫的调查与鉴定方法,旨在预测小麦蚜虫危害蔓延情况,为及时防治小麦蚜虫制定有效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 油菜蚜虫种类鉴定
通过实验室给定的油菜蚜虫样本,随机捕获数头蚜虫,然后在体视显微镜下鉴定油菜蚜虫种类。

通过对油菜蚜虫种类的鉴定,熟练掌握油菜蚜虫的形态特征,并准确对其进行鉴定与分类,以明确当地油菜蚜虫的主要类型,旨在为油菜蚜虫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实验方法
1 小麦蚜虫调查方法
采用单对角线随机五点取样,每点固定50株(茎);当百株(茎)蚜虫量超过500头且株(茎)间差异不大时,每点可减少至20株(茎);当蚜虫量特大时,每点可减少至10株(茎)。

调查有蚜株数、蚜虫种类、有翅蚜及无翅蚜数量,并统计计算百株蚜虫量,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表1)。

表1小麦蚜虫系统调查表
注:调查地点为成都校区图书馆前小麦田,地块类型为旱水田。

2 小麦和油菜蚜虫鉴定方法
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教材,小麦和油菜蚜虫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1 小麦蚜虫种类和发生情况
根据表1可知,所取小麦植株上的蚜虫均为禾谷缢管蚜,由此可初步推测出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

在随机选取的6株小麦种,只有4株小麦有蚜虫,有蚜率达66.7%;通过调查的小麦上一共有92头禾谷缢管蚜,换算成百株蚜量为1534头。

按照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现阶段已达到防治标准。

而禾谷缢管蚜都是无翅型,且与生活阶段有关。

此阶段为小麦灌浆期,蚜虫只需要在小麦植株的叶片或茎秆上小范围活动,就可以从小麦吸食足够的汁液作为营养物质。

在南方,禾谷缢管蚜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上营孤雌生殖,不产生雌雄性蚜,以无翅成虫和若蚜在小麦根部、近地面的叶鞘或土缝内过冬。

而北方小麦即将成熟时,禾谷缢管蚜多为有翅型,此时有翅蚜可以飞离麦田,寻找新的寄主。

以上禾谷缢管蚜翅型符合一般理论,调查结果较为合理。

2 油蚜虫种类
根据油菜蚜虫的鉴定结果可知,所取油菜样本上有桃蚜和萝卜蚜两种蚜虫。

同时也可以根据油菜蚜虫种类特征可以鉴定出不同类别的蚜虫。

桃蚜,一般呈绿色、黄绿色或淡红色,腹管较细长,绿色末端有明显缢缩,背上无蜡粉,突出特征是额瘤发达,且向内倾斜。

经体视显微镜观察,可以十分容易的看到有些蚜虫的触角基部内侧有十分明显的额瘤,且其他特征也符合桃蚜的形态特征,所以鉴定为桃蚜。

萝卜蚜,背覆稀少蜡粉,额瘤不明显,腹管短粗,近末端缢缩不明显。

观察到有的蚜虫额瘤不明显,排除是桃蚜的可能,且只有背部有较少蜡粉,排除为甘蓝蚜的情况,其他特征均符合萝卜蚜的特征,因此鉴定为萝卜芽。

四结论与讨论
(1)根据小麦蚜虫调查与鉴定结果可知,成都市温江区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种是禾谷缢管蚜,百株蚜量为1534头,调查田块的发病情况已经达到常规防治标准(百株蚜量500头),而且出现麦蚜聚集的中心株,有两株小麦植株上各有近33头禾谷缢管蚜。

田间发病情况需要及时控制。

而且近日气温变化适宜麦蚜繁殖,气温继续回升,麦蚜历期缩短,繁殖加速,病情会持续加重。

此时可进行化学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10 %吡虫啉或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 ~ 15 g,或25 g•L-1的溴氰菊酯乳油15 ~ 20 mL,或40 %乐果乳油30 mL兑水30 ~ 40 kg喷雾
等。

结合治虫,每亩施硼砂100 ~ 150 g(先用热水溶解,或速溶硼)。

此外,前期预防工作应科学进行。

如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是防治早期麦蚜危害的有效措施;合理选用农药,保护利用蚜虫天敌,可以有效控制蚜虫数量;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可控制全生育期小麦蚜虫危害。

(2)根据油菜蚜虫鉴定结果可知,本地区危害取样油菜的蚜虫种类为桃蚜和萝卜蚜。

了解油菜蚜虫的种类,可以根据其生物特性进行有效防治。

主要的防治技术为药剂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防治。

不同的时期,有蚜株率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药剂处理。

当油菜结荚期有蚜株率达10 %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吡虫啉、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