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

合集下载

“那段历史让我们无地自容,德国永久担责”

“那段历史让我们无地自容,德国永久担责”

冰上光脚经历3天死亡旅程拉斐尔·埃斯拉伊89岁现居法国恐怖经历:拉伊1944年1月被逮捕,随后被送往奥斯维辛。

当时他曾与自己约定,一定要活下来,后来才发现到来的是另一种恐怖。

1945年1月,埃斯拉伊被从奥斯维辛转移,开始了一场死亡旅程。

被挑选出的都是体弱的囚犯,他们穿着布鞋在冰上跋涉,布鞋坏了就光着脚走。

脚很快肿起来,每踏一步,血迹斑斑的脚底便和冰面黏在一起。

“他们的脚会冻住,然后便跌倒”,埃斯拉伊说,“纳粹士兵会马上用枪抵住他们的头,扣动扳机。

”他说,“我见到那么多,也记着那么多,但那3天的死亡旅程是最恐怖的”。

现时忧患:埃斯拉伊表示,最近四五年,在学校给年轻人演讲时会有人不耐烦,说听够了这些,“这让我感到非常可怕”。

昨天是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联合国所设定的第10个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昨天,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在柏林举办活动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活动。

默克尔发表讲话说:“德国人对当年的犹太人大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让我们无地自容。

我们一如既往地负有责任,让更多人知晓当时的残暴行径,让那一段记忆清晰地刻在人们心里。

”默克尔同时提到,反犹主义以及所有类似形式的种族主义都应该被扼杀在萌芽阶段。

同一天,波兰、法国、匈牙利、美国等举行了纪念活动。

多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也来到波兰南部城市奥斯维辛,向人们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

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110万人在此被杀害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由纳粹党卫军头目希姆莱于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

共囚禁过数百万人,其中约110万人被夺去生命,受害者主要是波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犹太人。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

在郊外一片阴森森的建筑里,战士被震惊了:7000多名形容枯槁的囚犯、数百具尸骨、1.4万条人发毛毯、近8吨重的头发以及巨大的毒气室、焚尸炉……反思历史>德国:从惊世一跪到永久担责日本:在和平道路上越行越远二战后,以真诚和谦卑的姿态直面历史成为德国长年不懈的坚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拓展延伸
二战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时间也 将冲淡人们的记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冤魂还在徘徊帝国主义的魔爪还在延 伸新的战争也将继续发生我们作为 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呢
牢记历史血泪
南京大屠杀后日 军在活埋中国平民
南京市区被日机无 差别级轰炸后的惨景
军国主义魂灵的复苏
靖国神社
小泉在靖国神社内参拜
学好本领保家卫国
布热金卡的大门:阳光明媚、白杨婆娑、儿童追逐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 恐怖终生难忘
毒气室与焚尸炉:
表情茫然
头发、鞋子、牢房: 停止脚步浑身发抖
灰砖建筑物不孕实验地 锁门的否则羞红脸 长廊墙上照片 死囚:表情木然;姑娘:温和微笑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感到窒息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一读了课文和了解背景资料后问大家对 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七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 时里面只剩下七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二00多名儿童
一九四七年七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 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 史一九七九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六0年前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人工厂 今天它还在默默滴着血泪男人、女人、老人、儿童没人能 逃脱魔爪就算幸存下来的也终日守着痛苦梦魇无法自拔绞 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还有死难者的声声哀鸣和仓库 里的遗物还在诉说着集中营的惨绝人寰
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 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 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
对生命的残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合作学习内容探究
四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 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 什么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表情的变化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奥斯威辛,这个名字如同一个沉重的石块,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是二战时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的一个集中营,也是这个黑暗时期最恶劣的象征。

奥斯威辛是一个“新馆”,看似寻常,实则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亲人,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与生活剥离的恐怖岁月,最终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当跨过奥斯威辛的大门,我仿佛就进入了一个噩梦般的世界。

高高的围墙,铁丝网、铁门、铁条,无处不在,如同高墙将残酷和残暴隔绝在外。

冷风呼啸而过,带来凄凉寒冷,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历史。

一座座落满了石头的建筑群,承载着无数的惨痛回忆和残忍场景。

一面砖墙上还陈列着一副副遇难者的相片,那些纷乱无序的面容,似乎都在诉说着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与恐惧。

走进“死亡之厅”,我愈发感受到了那种恐怖和绝望。

墙上的照片映入眼帘,那些饱受摧残的囚犯们像一张张骷髅一样的面孔扎入了我的心。

贫弱而病态的身体,萎靡的表情,仿佛在向我诉说着,时光流转,岁月荏苒,但这里的恶魔般的景象却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烈火焚身的惨叫声仿佛回荡在耳边,让我的灵魂也一阵颤抖。

在这无尽的中,人们遇到了种种折磨,人类尊严和尊重尽失。

在这黑暗的地方,人们走入了一个个破旧的瓢泊,他们的幸福和希望都成了泡影。

童年的逐渐离去,年华的消逝,使人不禁让人深思。

这是一出人间惨剧,也是人类的耻辱。

血泊中耸立着的烟囱,是纳粹对人类文明最大的亵渎和侮辱。

那些冒着升腾的烟塔,昭示着它每天为了造成数以万计的生命荼毒、害怕还在发动。

墙上纪实着无数条条乾枯的命运与悲剧。

死亡和折磨,随时进入漆黑的夜晚,挥之不去的是那种为恶劣交易所带来的罪恶感。

阵阵阴冷的风声在耳边恍惚响起,似乎是遇难者们在哭泣,又仿佛是他们的精神飘向天空,在寻找着希望之光。

我忍不住颤抖,泪水涌上了眼底。

奥斯威辛不仅是人类灵魂的煉炉,也是对人类尊严的针砭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在无辜与恐怖的交织中结束了。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每一次提到奥斯威辛,我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个全是铁丝网和火炉的钢铁城堡。

那里曾是纳粹侵略者虐杀犹太人的地方,现在是一座悼念纪念馆。

我始终感到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个地方带给我的震撼和恐惧。

我走过了纪念馆里的每个展览厅和房间,看到了犹太人和其他囚犯们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的残酷待遇,我想象不出这有多么可怕。

展览厅内填满了图像、文件、照片和遗物,上面刻着人们的名字和他们做的事情。

我不能停止思考,即使这是70年前的事情,犹太人为什么要被如此残忍地对待?德国纳粹策划杀戮犹太人灭绝种族的计划被称为“最终解决方案”,这场浩劫被称为“大屠杀”。

奥斯威辛大屠杀是受害者数目最多、死亡人数最多的屠杀事件。

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战俘和其他囚犯们都被送到这里,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并被严重虐待。

我们在那里的时候,太阳大雨碰面,那就像是天来哭泣着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失望。

但是进入了那个永远的黑暗,人的心灵更加的可怕。

我们走过绞架和刑台、煤井和苦役场,看到无数的犹太人头骨和骨头,我的嗓子紧闭着,我不敢让我自己流泪。

我认为最让人震撼和心痛的是子弹壕,这是一坑坑洼洼的地方,是纳粹侵略者枪杀无辜犹太人的地方。

即使现在,这坑子弹壕还有多半已经堆满人骨,已经深埋在地下。

我不能想象站在坑边的纳粹军队的心态是什么,以及一个个被残忍杀害的犹太人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悲剧之一,而奥斯威辛则是大屠杀中最为惨痛的一部分。

当我在这个地方时,我感觉自己被这种残忍所淹没。

现在,我们必须铭记这个地方的历史和那些无辜死者,并认识到这种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不能接受。

奥斯威辛是一个人性的严峻考验。

我们必须要学会当我们下次去奥斯威辛时,控制自己的感情,保持理智,因为唯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想起那些无辜死者,建立一个更加仁慈和公正的社会。

抹不去的黑色记忆

抹不去的黑色记忆

抹不去的黑色记忆——“二战”德日法西斯暴行揭露及战后审判的反思摘要:每当掀开二战的历史,总是让人对德日法西斯的罪恶行径痛恨不已。

虽然战后通过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一些罪大恶极的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我们仍然要高度警惕,不能让悲剧再度重演。

如果有一天真的再有邪恶势力兴风作浪的话,那就请记住二战时期尤利塞斯•S•格兰特的一句经典格言:“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关键词:二战纳粹暴行审判你能把“浴室”和杀人联系在一起吗?我想你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可在二战中德国纳粹建立的死亡集中营里——最有名的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无数无辜的犹太人就是被带进了所谓的“浴室”——其实是毒气室里,遭遇集体残忍的杀害,“他们人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的,到处都湿漉漉的。

他们互相抓着、掐着想爬过巨大的铁门,一直到死还不松手。

”死后这些人的尸体被焚毁。

这就是疯狂的希特勒极力推行的残暴的种族灭绝政策,他宣称日耳曼人才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无生存价值和予以消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毫无人性、令人发指、毛骨悚然的政策下,600万犹太人被以各种残忍的方式杀害。

除此之外,残暴的法西斯还疯狂的虐待战俘,让他们做苦力、做试验品,惨绝人寰。

就拿苏联战俘来说,人数最多,共大约575万人,其中大部分(约380万人)是在德国发动对苏联的几次大包围中,即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第一阶段被俘的。

1945年盟军解放战俘营中被俘的人员时,生还的苏联战俘只有100万人。

对待这么多战俘,初期德国人认为“战俘死的越多,对我们越好”,致使许多战俘没有粮食吃,被活活饿死;也有在被押送途中由于劳累,跟不上队伍,被随时枪决;下雨下雪,战俘睡在露天里,被疾病和寒冷折磨死。

后期当“闪电政策”在苏联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德国开始把这批数量可观的战俘用作解决战时各种军备供需、后备劳动力的问题,他们在兵工厂、矿山和农场中劳动,待遇依然很苛刻,只能维持一息生计。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世界上最黑暗的角落伫立着一座静默的纪念碑,它被命名为奥斯威辛。

通过门洞的身躯穿行似乎闻到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的血腥与苦难。

那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记忆,它穿梭于岁月之间,使得奥斯威辛永远不会被遗忘。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统治下最大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辜的生命在这里被戕害,他们的痛苦与恐惧填满了这片土地。

当我站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无法想象当年的恐怖景象。

空荡的监狱犹如黑洞,吞没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铁丝网的伤疤仍留在原地,不断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残酷。

奥斯威辛,不仅仅是一座纪念碑,更代表着历史的警醒和人类的反思。

走进这里,我仿佛穿越到历史的那个黑暗时期。

铺在地面上的沙土使得我的脚步沉重,压抑的气氛深深地附着在我的身上。

走在狭小的牢房前,我感受着囚犯们曾经的心情。

在无尽的黑夜里,没有温暖的阳光,没有亲人的问候,他们渐渐沉湎于绝望与死神的威胁。

奥斯威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警示。

无论是那些被迫害者,还是那些加害者,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这段历史负起责任。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通过反思历史,我们才能理解并改变现实。

当我浸润在这片历史的土地上时,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和平与尊严的珍惜之情。

奥斯威辛是一个警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的地方。

纪念碑上镌刻的“永远不要忘记”告诉我们,岁月可以改变,但历史不能被掩盖。

对于人类来说,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像。

那些参观奥斯威辛的人,不仅仅是为了怀念那些不幸遭难的人,更是要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保护和平与尊严。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深邃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

让我们珍惜和平,尊重人权,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无论是种族、国籍还是宗教,我们都应该团结在一起,抵制战争与仇恨,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奥斯威辛,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和平的呐喊。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让我们一起默念那些惨痛的回忆,为和平而努力。

战争之痛与和平之殇

战争之痛与和平之殇

战争之痛与和平之殇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短暂的一百年,更是波澜壮阔的一百年。

在这一百年中,科技成就层出不穷,生产力突飞猛进,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这一百年里还有另一个永恒的话题:战争与和平。

正是在这一百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迄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世界大战越是惨烈,人类越是渴望和平。

战争之痛,使我们认识到和平是全人类最大的福祉。

这段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教育最感性最丰富的素材库,因此在教学中素材的选取是比较容易的。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光影或者文字数字材料让学生感知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和破坏,形成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认识。

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我们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态度,还有方法。

教师对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直接决定了文本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

充满愤怒、振臂高呼、同仇敌忾是一种态度;冷静思索、不疾不徐、理性剖析也是一种态度。

战争是痛彻心扉的,但客观上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战争与和平一定是对立的双面吗?和平带给我们的全是美好吗?带着这样的认识和反思,我想从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和平主义教育—战争之痛与和平之殇。

选取的材料主要是图片,如战争之痛奥斯维辛之痛——愿噩梦从此不再奥斯维辛,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死亡工厂”。

如今,66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顾与这座集中营相关的一串串数字的时候,依然震惊,依然悲愤,依然不能忘记……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其中有12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关于这一死亡数字,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110万人。

)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大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我曾听过许多关于奥斯威辛的故事,这个被历史铭记的地方,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所建的集中营。

在这片土地上,有太多太多无辜者被迫经历着人间地狱,他们经历了不堪想象的痛苦和折磨,最终魂归黄泉。

这些故事似乎在挥之不去的魂灵中扎根,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对于奥斯威辛,人们常说“要让记忆流经奥斯威辛”,那么,当记忆真的流经奥斯威辛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钢铁般的意志会成就伟大的力量。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了那些坚韧不拔的幸存者,他们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可以活下去。

在奥斯威辛这片土地上,他们的面孔或许被饱经风霜的岁月刻上了沧桑,但他们眼中的咬紧牙关、顽强拼搏的目光却依旧坚定而光芒四射。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让那些幸存者在死神蔓延的阴影中寻找到生的希望,也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

历史告诉我们,不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深深的自责会引发对人性的思考。

在奥斯威辛这片土地上,发生了那些让人心寒的人间悲剧,鲜红的鲜血在斑驳的历史长河里渗透开来。

那些无辜的生命被夺走,那些无辜的灵魂被践踏,那些无辜的心灵在无尽的虐待中扭曲。

当我们回望历史,不禁问自己:人性究竟是何种存在?在那些发生在奥斯威辛的惨剧中,难道不是人性的最大败坏吗?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我们被迫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也让人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更加坚定正义与尊严的旗帜,我们时刻铭记着,那些被夺去生命的人永远不会被世人遗忘,而对于那些罪行终究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必然会激发起对和平的向往。

在那片寂寞的土地上,每一座铁丝网后面都有着一个个残破的灵魂,每一片黄土之下都沉睡着鲜活的鲜血。

二战时期那场人间浩劫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无数无辜的生命在这场浩劫中悲剧性的离开了人世。

这些无辜者既没有享受到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没有享受到世界和平的时刻,他们唯一的结局就是默默的离去,永远的告别。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高一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走进奥斯威辛,脑海中的记忆不禁开始流动,一段段痛楚的历史在眼前展开。

站在集中营的大门前,仿佛可以听到当年那些叠罗汉般被迫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虐待声。

奥斯威辛,这个充满血和泪的地方,成为了人类悲剧的象征。

漫步在奥斯威辛的石板路上,似乎可以看到曾经奔跑着、挣扎着的旧影子。

那些镣铐声、哭泣声、呻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萦。

这是多么残酷的一段历史啊!我们是多么幸运地生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面对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忘记,更不能无动于衷。

奥斯威辛,是欧洲纳粹集中营中最大、最残酷的集中营之一。

在那里,无数的犹太人、政治犯、战俘和其他被纳粹视为“威胁”的人类,都被禁锢在这个地狱般的角落。

他们被迫劳动,被饥寒交迫,被大规模屠杀。

在奥斯威辛的火焰中,无数鲜活的生命在漫长而痛苦的岁月中熄灭。

这些生命永远无法回来,但我们有责任将历史记住,将那段黑暗的岁月告诉后人。

奥斯威辛见证了人的无尽残忍,也见证了人的巨大勇气。

在这个地方,不仅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也出现了勇敢的抵抗。

一些纳粹的囚犯秘密组织反抗活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自由而战。

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将一直生存下去。

这种勇气和坚持,让我们深深地感动,也要让我们铭记。

回眸历史,不仅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痛苦和悲伤,更为了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拥抱和平,推动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奥斯威辛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它提醒我们不能重蹈覆辙,不能让种族歧视、仇恨和暴力再次统治世界。

而这个责任,从我们每个人身上开始。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奥斯威辛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教育。

不仅要了解历史的真相,更要学会承担责任,传承和平。

我们应该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推动世界朝着包容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将历史记住,永远铭记那些曾经在奥斯威辛中受苦的人们。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是我们前行的引路人,也是我们成长的助力,更是我们珍藏的宝贝。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word文档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word文档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当无辜者在一方,而罪人们在另一方时,这叫作什么?”“我不知道,小姐。

”“动动脑筋,傻瓜。

”“我不知道,小姐。

”“如果人们将一切毁灭,一切都已失去,但太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旧清新……”法国电影艺术家戈达尔在其故事新编《芳名卡门》的结尾处写下的这段对白,使我无法释然。

卡门小姐──一位美丽、热情、任性、富有女性特有生命直觉的女孩子,身饮冲锋枪弹,躺在血泊中,以最后一丝生命的气息,提出了两个在我解答不了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个人的生存都受到度两个问题的严峻拷问。

然而,死者毕竟已经死去,活着的人在死者的问题中活着,而且,太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旧清新……今年一月,我第一次看电影《芳名卡门》,正值十世纪的苦难标志之一──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之际。

卡门小姐的临终提问,使我想到在奥斯维辛惨遭不幸的成千上万死者。

“解放”一词的意义已显得苍白无力,它毕竟无法让死者复活,亦不能保偿无辜者遭受的折磨。

在奥斯维辛死去的无辜者中,不知有多少年轻美丽的少男少女。

奥斯维辛的罪恶不仅是西方人的耻辱,也是中国人的耻辱;奥斯维辛的不幸,不仅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中国人的不幸。

因为,它是人类犯下的罪恶;而且是有知识的人犯下的罪恶;亦是人类所遭受的不幸,因而是属所有人的不幸。

只要是生存着的人,都无法摆脱它的阴影。

中国人同样处身于卡门式的带有绝对普遍性的问题之中。

我们与奥斯维辛苦难的关系,绝非所谓国际主义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existenzial)的问题。

奥斯维辛事件以后,西方思想通过哲学。

神学和各种文艺形式,一直在沉痛地反思奥斯维辛的罪恶和不幸。

卡门式的问题尽管是至今无法回答的,却也是不可搁置的。

活着的人当与无辜死者同在,难道我们与奥斯维辛以后的苦难反思无关吗?一、奥斯维辛以后在西方的思想著作中,“奥斯维辛以后”(After Auschwitz)已成为一个专门术语。

以此为题的专著,就我所见,不下十余种。

记住奥斯维辛

记住奥斯维辛

记住奥斯维辛作者:朱晓琳来源:《杂文选刊》2015年第03期反思与警惕——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七十周年而发。

1945年1月27日,一支苏联红军坦克部队开进了波兰南方小城奥斯维辛。

战士们看到在大片被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地上,有许多来不及燃烧的柴堆,上面交错搁放着尸体。

远处简陋的长条形木头房子里,陆续闪过几个身穿条纹囚服骨瘦如柴的人影,红军战士这才明白他们找到了恶名远扬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那些柴堆和尸体,是法西斯纳粹逃跑时来不及毁掉的杀人证据。

当年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就决定完整保存下这座人间地狱,至今整整七十年了。

几年前的暑假,我来到波兰南方古城克拉科夫。

自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著名的二战博物馆以来,克拉科夫每天都有许多班次的火车开往那座小城。

去奥斯维辛对所有参观者而言,是一种对人性的再认识,或是接受一次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而非休闲旅游。

从克拉科夫到奥斯维辛约六十多公里,老旧的火车跑了三个多小时。

我很想知道脚下这条铁路当年是否也运送过犹太人?1940年至1945年,全欧洲曾有无数条铁路通向波兰,终点站便是奥斯维辛。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博物馆之一,入口处没有售票窗口。

来这里的人们是为了吊唁惨死于纳粹之手的四百多万亡灵,这是一种寻觅人性的举动,不需要买票。

我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口,那扇曾经许多次从电影或老照片上看到过的拱型铁门上方,镌刻着一句当年法西斯纳粹用来欺骗犹太人的话:劳动换取自由。

一张黑色大理石桌上放着打开的人名册,共有一尺多厚,是那种老式打印机打出来的,其中记载了四十几万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徒姓名。

法西斯纳粹在毁灭这些生命之前,居然心安理得地制作花名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受害者还算是幸运的,几十年后当他们的亲人后辈来到奥斯维辛,至少可以知道他们究竟魂归何处。

而另外无数消失在焚尸炉里的冤魂,则永远收不到亲人们寄托的哀思。

在一间用巨型玻璃墙隔出的展室内,堆放着几千双男女老少穿过的鞋子。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世界历史上有许多个令人痛心的地方,而奥斯威辛集中营则是其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之一。

作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立的大规模集中营之一,奥斯威辛见证了千千万万无辜生命的殒灭,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教训和人性的黑暗。

回顾历史,我们应当用记忆来铭记这个地方,并通过记忆来保护我们的未来。

奥斯威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奥斯威辛市,它包括三个主要营地,分别是奥斯威辛I 灭绝营、奥斯威辛II 集中营和奥斯威辛III 奴工营。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将这里建立为一个庞大的囚禁和灭绝犹太人的体系。

据统计,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被杀害的人们多达100万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犹太人,还有其他种族和政治犯。

奥斯威辛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残忍的暴行。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囚禁者们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他们挤在狭小破旧的木屋中,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来维持生存,疾病、饥饿和疲劳不断侵袭着他们的身体。

在奥斯威辛I 灭绝营,大规模的屠杀和毒气室使数以百万计的无辜人们在短短时间内失去了生命。

奥斯威辛II 集中营则被用作强迫劳动和大规模执行死刑的地方。

奥斯威辛III 奴工营则是纳粹德国为了自己的战争产业需要而建立的。

在这个残酷的地方,人类的尊严和权利被践踏得粉碎,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了纳粹统治的牺牲品。

记忆是弥足珍贵的。

通过记忆,我们能够了解历史的真相,认识到人类的错误和罪恶。

当我们想起奥斯威辛,我们应该深深地反思人性的黑暗面。

奥斯威辛告诉我们,仇恨、歧视和暴力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危险的,它们能够将人类推向一个无边无际的深渊。

通过记忆奥斯威辛,我们应该保持对和平、公正和尊严的追求,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我们应该珍惜和平与友爱,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除了记忆,教育也是保护未来的关键。

我们应该将奥斯威辛的历史纳入学习的内容,将其作为人类罪行的警示。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传承历史的智慧,教导新一代学生不要重蹈覆辙。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粉碎魔窟──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获得解放。

席卷波兰的苏联军队今天看到了数千名纳粹虐待狂的牺牲品。

战士们走进带刺铁丝网围起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现了5000名囚犯,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所有这些人都呆滞,瘦弱不堪。

这些囚犯是幸运者、幸存者。

纳粹分子为保留“纯粹的日耳曼民族”,将无数名囚犯窒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

毒气是在1944年11月停止使用的。

1月早些时候,最后一批犹太囚犯从柏林来到这里。

该集中营的最后一次死刑是在6日进行的,4名犹太人被控犯有收藏炸药罪。

她们全是年轻姑娘。

在纳粹分子知道苏军的进逼是不可阻挡的时候,便将6万名囚犯集合起来,逼迫他们向德国方向行进。

那些经受不起征途的艰辛的人,要么遭受毒打,要么被
杀掉。

苏联红军解放集中营时,这里堆放着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

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阅读理解及答案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阅读理解及答案

《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阅读理解及答案《为了音乐,请你留下来》阅读理解及答案⑴二战期间,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关着一个年轻的小提琴爱好者沙尼克,他被关进集中营已有两年了。

两年中,他从未停止“拉”小提琴,虽然没有琴,也没有琴弓。

在集中营枯燥乏味而又时刻被死亡窒息的漫长日子里,白天,沙尼克做苦工,到了晚上,等其他的囚犯都睡下了,他将腿从床边垂下来,抬起下巴,双手摆出拉琴的姿势,开始“演奏”舒曼、勃拉姆斯和莫扎特的乐曲。

⑵黑暗中,沙尼克可以“听见”欢快的音符在他周围的空气里跳动……⑶这天深夜,沙尼克正在忘我地练琴,一群新来的囚犯被关进了他所在的囚室。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叫马斯特的囚犯把目光投向沙尼克,从他的眼神里,沙尼克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你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动听。

是的,沙尼克可以肯定,他从马斯特那里得来的就是这个信息,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又真的发生了。

后来,沙尼克向新来的囚犯打听到,马斯特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犹太籍小提琴演奏家。

⑷沙尼克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子以来,没有人能够听到他演奏的乐曲,没有人能够与他产生共鸣。

如今,马斯特来了,他的知音来了,这是上帝连给他的礼物,第二天晚上熄灯后,沙尼克坐在床边轻声呼唤:马斯特……⑸没有回音。

⑹沙尼克只好放弃了找马斯特交谈的念头。

他坐在床边,伸手抬臂,又开始如痴如醉地“演奏”小提琴。

他用想象中的琴弓拉了舒曼的一段悠长而跌宕的慢板,接着又突然变成勃拉姆斯的一段快速的回旋曲。

他闭上眼睛欣赏着,感受着……当沙尼克睁开眼睛,他已经演奏完了莫扎特的一个短而急促的乐章。

突然,沙尼克的手臂停下来了,他发现马斯特正侧卧在床铺上,面向他,闭着双眼,手指随着冥冥之中沙尼克的音乐在床板上轻轻叩着节拍。

发觉沙尼克的“演奏”突然停止,马斯特睁开了眼睛,对正看着自己的沙尼克竖起了大拇指。

⑺第三天晚上,马斯特和沙尼克坐在各自的床沿边,两手悬空,一起拉起了科莱利的乐章。

他们拉出的音符如同交错在一起的两根玫瑰藤蔓,在结尾的一个音符上盛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八上语文学探诊答案

八上语文学探诊答案

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学习目标1.阅读(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以便更快、更好地了解事件梗概。

(3)感受战争,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

(4)学会抓住关键性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5)抓住新闻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加强课内外联读,学会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时事新闻,会概括新闻标题。

(6)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心感受、体验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场景,写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2.写作(1)积累描写景物的精彩语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注意景随情移,情景相生,切忌游离地写景。

(2)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3)学习本单元通过选取感人的题材,描写感人的因素,达到感人的效果的写作手法。

(4)学习本单元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

3.口语交际(1)加强复述训练,学会概括复述和详细复述。

概括复述力求准确、简洁,详细复述力求生动、传神。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品味,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围绕某一事物或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且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学法指导1.单元聚焦本单元以战争为题材,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

毛泽东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是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作品高屋建瓴,大气磅礴,今天读来仍荡气回肠。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它诗一般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很好地体现了孙犁小说的特点。

西蒙诺夫的《蜡烛》让我们感受到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感受到了它散文诗般的语言。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让我们感受到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主题。

2.阅读建议(1)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了解历史背景。

高分作文范文-奥斯维辛集中营

高分作文范文-奥斯维辛集中营

高分作文范文-奥斯维辛集中营
我看了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被称作“死亡集中营”的地方——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原本是波兰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镇,但却因二战纳粹德国建立的集中营而名扬中外。

这个集中营的作用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杀人。

这样一个集中营在六年内竟杀掉了400多万犹太人!
这个集中营是充满噩梦充满恐惧的,看着纪录片中的一幕幕景象,一个个照片,我惊呆了。

纪录片里有像一卷麻布一样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原料竟然是头发!有些头发还被织成毛毯袜子,这让我很困惑。

不仅如此,犹太人的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则被卖给农民做肥料。

那些死人的鞋子堆积在一个地方,都是些破旧的鞋子,原来好鞋子都被送去给前线的士兵了,我感到很吃惊,他们用着死人的头发、脂肪、骨灰、鞋子,不觉得很残忍么?而法西斯给出的答案是——不会浪费任何一样可利用的东西!
这些只是最后的结局,而过程更让我触目惊心,他们杀人的地点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浴室。

当人们被骗去浴室“洗澡”的时候,房门被死死关住,投放了“齐克隆B”……等门打开后,景象更是惨不忍睹。

关押囚犯的地方是一栋楼,里面有许多“站牢”,站牢中没有门,犯人只能从60厘米的小洞钻进去,这是对人格的一大侮辱!
看完纪录片,我震撼了,这样一个杀人浴室每天可以结束上千人的生命,她们是无辜的,但是却依然逃不出纳粹的残暴。

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悲剧,令许多无辜的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还好我们身边现在没有了那些令人可怕的噩梦。

我们不仅仅要享受和平,更要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不让那令人恐惧的噩梦再次呈现!。

《奥斯维辛集中营》观后感

《奥斯维辛集中营》观后感

《奥斯维辛集中营》观后感作为二战期间最残酷的集中营之一,奥斯维辛对世界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个曾经吞噬了数百万人的地方,如今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警示,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最近,我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是一个沉重而令人难以置信的体验。

开始时,我感到脆弱和不安,因为我不确定我是否能承受住那些残忍的历史。

但是,当我走进那个集中营,我立刻被生与死之间突兀的对比所震撼。

我走在回廊上,看到整个行程过程中所呈现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看到的是大量纪念碑和墓地。

这是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纪念碑,其中包括那些在奥斯维辛中心集中营和所有附属营中失去生命的人们。

走下楼梯进入展览馆,我看到了更多的展览板、照片和物品,这让我更加生动地领会到了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每个展品都有着一个独特的故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当时集中营中的人民所经历的困境。

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厨房。

在这个厨房里,餐具、塑料外套和其他物品摆放的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是,当我听到当年囚犯们超负荷工作和缺乏食物的情况时,这个厨房显得无比荒谬。

更加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巨大的灰烬殿,里面包含了比我能想象的要多得多的人的骨灰。

走到犹太人区时,我被展示的视频所震撼。

这里有一扇门,上面写有“地狱门”的字样,它标志着到达大规模毒气室的开始,那里的人们被分为男性、女性和儿童,上了虚假的“淋浴房”,然后毒气袭来。

在这个展览室里,我听到了关于那些在这里失去生命的人们的故事,这让我感到格外沉重和难过。

整个馆内,我最让人悲痛和充满敬意的部分是向死刑墙的前进。

站在那里,我可以想象被囚禁者如何被赶到这里,在那些惨淡地望着自己命运不幸的人面前被枪杀。

在这个地方,个人的悲剧与整个国家的灾难相互交织,令我感到深深的敬意。

在客栈的对面,我去了乐队站台。

在这里,我的感触与在维特斯韦勒集中营时不同。

在维特斯韦勒集中营,这个音乐舞台令人感到不仅仅是震惊,更多的是感动。

但是,在奥斯维辛,我的感觉是震撼和不安。

那些苦难岁月中微存的光芒

那些苦难岁月中微存的光芒

那些苦难岁月中微存的光芒----读《苦难记忆》有感纵观人类苍茫的历史长河,奥斯维辛,都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过于沉重的话题。

它就像是一个标志、一个障碍,伫立在那里,躲不过去,避不开来,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性的问题。

奥斯维辛,不仅仅存留于历史记忆中,更是我们如今需要去理解去剖析去解决的一切。

奥斯维辛解放四十五周年,并不代表这个痛苦的记忆已经告一段落,可以悄然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被忘却,相反,我们应该铭记这一痛苦的记忆,去勇敢的面对它给现有的世界带来的种种精神上亦或是物质上的挑战,去面对它对人类世界的既成规则与观念的冲击。

《苦难记忆》中谈到了对历史的责任感,人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奥斯维辛不再重复。

这就使得面对正视历史,剖析奥斯维辛,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事情。

奥斯维辛毫无疑问对于既成世界的种种规则构成了挑战,面对人性,面对人的生存论,人是否应当存在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索,去解答。

本令人不可想象的事,就在历史的某刻真实的上演,人类悖离本性的自我残杀,自我灭亡,更是对人得生存意义构成了威胁和挑战。

只有彻底的重视分析,弄清奥斯维辛的种种方面的原因与背景,或许才能避免在今后的人类历史中悲剧的再次上演。

文中还提出“无辜负疚”这么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关于强行抉择带给人们的负疚感,以及被动地拥有负疚感的人们无法获得幸福的问题。

文中提到人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做出选择,而自由的抉择又是不存在的,人本性追求自由,当自由抉择收到限制,人不得不去放弃一些东西时,负疚感会随之而来。

而相应的,人生来即有拥有幸福的权利也受到了侵犯。

犯下罪恶的人,却缺失负疚的意识。

罪恶产生的源泉即是缺少负疚感,而无辜的受害者,却被动地承受了那些内疚。

无辜负疚的产生,向已然被意识形态败坏了的人性品质提出了无声的挑战。

苦难岁月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少见,人类从远古时期到原始社会,历经封建王朝,直至现代社会,苦难一词,始终未曾远离人们的生活。

而像奥斯维辛这样,由人类一手造成,人性扭曲残害同类的苦难,却是极为少见的,也给人的生存权提出了极大地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记忆──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而作“当无辜者在一方,而罪人们在另一方时,这叫作什么?”“我不知道,小姐。

”“动动脑筋,傻瓜。

”“我不知道,小姐。

”“如果人们将一切毁灭,一切都已失去,但太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旧清新……”法国电影艺术家戈达尔在其故事新编《芳名卡门》的结尾处写下的这段对白,使我无法释然。

卡门小姐──一位美丽、热情、任性、富有女性特有生命直觉的女孩子,身饮冲锋枪弹,躺在血泊中,以最后一丝生命的气息,提出了两个在我解答不了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个人的生存都受到度两个问题的严峻拷问。

然而,死者毕竟已经死去,活着的人在死者的问题中活着,而且,太阳还在升起,空气仍旧清新……今年一月,我第一次看电影《芳名卡门》,正值十世纪的苦难标志之一──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四十五周年之际。

卡门小姐的临终提问,使我想到在奥斯维辛惨遭不幸的成千上万死者。

“解放”一词的意义已显得苍白无力,它毕竟无法让死者复活,亦不能保偿无辜者遭受的折磨。

在奥斯维辛死去的无辜者中,不知有多少年轻美丽的少男少女。

奥斯维辛的罪恶不仅是西方人的耻辱,也是中国人的耻辱;奥斯维辛的不幸,不仅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中国人的不幸。

因为,它是人类犯下的罪恶;而且是有知识的人犯下的罪恶;亦是人类所遭受的不幸,因而是属所有人的不幸。

只要是生存着的人,都无法摆脱它的阴影。

中国人同样处身于卡门式的带有绝对普遍性的问题之中。

我们与奥斯维辛苦难的关系,绝非所谓国际主义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existenzial)的问题。

奥斯维辛事件以后,西方思想通过哲学。

神学和各种文艺形式,一直在沉痛地反思奥斯维辛的罪恶和不幸。

卡门式的问题尽管是至今无法回答的,却也是不可搁置的。

活着的人当与无辜死者同在,难道我们与奥斯维辛以后的苦难反思无关吗?一、奥斯维辛以后在西方的思想著作中,“奥斯维辛以后”(After Auschwitz)已成为一个专门术语。

以此为题的专著,就我所见,不下十余种。

如法国哲学家利科(P.Ricoeur)所言,当今哲学面临恶的决定性挑战。

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T.W.Adorno)是最早将“奥斯维辛以后”作为一项哲学课题提出来,也是在这种苦难反思中最富有深度的哲学家之一。

阿多尔诺的名言:Nach Auschwitz ibt es keine Gedichte mehr(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至今仍未失去鸣声悲切的分量。

阿多尔诺感到,奥斯维辛对他首先是个人自身的主体性痛苦,尽管阿多尔诺在纳粹时代流亡美国,末曾尝过集中营之苦,他仍然感到奥斯维辛关涉自己个人生存的理由。

他对自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奥斯维辛以后是否还有理由让自己活下去?在奥斯维辛以后继续活下去,已多少使冷漠成为一种主体性原则,怀疑意识作为对野蛮经验的必然反应,也具有了正当性。

然而,当人们由生命所迫继续活着时,就必须负起一种责任,使奥斯维辛不再重复。

作为哲学家,阿多尔诺把这种责任引入其形而上学的思考,并把奥斯维辛作为其哲学的基本经验来看待。

《否定辩证法》一书中,“形而上学的沉思”一章的开章标题即是“奥斯维辛以后”。

阿多尔诺认定:奥斯维辛既是惶然失措、深受伤害的世界过程之密码,是从深渊中发出声响的一个苦涩的词,也是历史哲学和认识论的密码。

在这一密码中,生活世界接近了预知的恐怖。

哲学理应认清这种恐怖,但它却显得那么软弱乏力。

奥斯维辛既无法通过推理逻辑从概念上来把握,人们也无法为之找到哲学的安慰。

不仅如此,在阿多尔诺看来,奥斯维辛也是近代文明失败的公开证明,是一切致力于完美世界的构想彻底失败的标志,奥斯维辛对历史的成就和理想的未来都投下了永不消退的阴影。

在此阴影之下,哲学的思辨理性只能处于绝望与痛苦之中,它已明显不能把握人类的苦难和不幸,而被迫只能把社会和历史中的苦难和不幸客观地描述出来,由此才能表达出渴求拯救的主体冲动。

只有记忆的力量和由悲哀与痛苦构成的情状,才是希望的超验之光的酵素。

奥斯维辛不仅迫使哲学不能从表面现象理解历史材料,而是要摸清历史发生的深隐结构,而且迫使哲学之思禀具一种绝对必要的品质:以苦难记忆为基础的主体意志。

唯有如此,哲学才能在已被践乱了的存在踪迹中寻到自己的生存位置。

二、无辜负疚奥斯维辛以后,活着的和将要活着的人的生存是负疚的。

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负疚,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负疚,正如奥斯维辛是生存论上的苦难和耻辱记号,而非一种地域性或民族性的苦难和耻辱记号。

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记号意味着,二十世纪的罪恶和野蛮是独特的。

以世界理想和人类未来为口实制造的苦难和不幸,已抹去了人的存在基础。

一旦我们记起那些无辜的死者,那些被毁灭了的年轻美丽的生命在一方,而罪恶的人们在另一方,我们暗遣年华的生存就受到质询。

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我看过不少。

《索菲的抉择》提出了令我至今困思的一个问题:无辜负疚。

尽管这部作品在描写集中营中不堪卒睹的折磨方面,远不如《为时间演奏》(Piaying for Time)更为凌挫折挽,甚至也不是以描写集中营为主题,但它提出的问题相当尖锐:人的无辜负罪及其对迟来幸福的影响。

在被送往集中营的路上,纳粹强令索菲将自己的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交出,要把他们送往死亡营。

索菲竭力想说明自己的出身清白,甚至以自己的美貌去诱惑纳粹军官,以图能留下自己的儿女。

纳粹军官告诉她,两个孩子可以留下一个,至于留哪一个,让索菲自己选择。

索菲几乎要疯了,她喊叫着,她根本不能作出这种选择。

纳粹军官的回答是:那么两个孩子都死。

在最后的瞬间,索菲终于喊出:把儿子留下。

索菲的抉择使我对萨特先生的自由的抉择说感到抑止不住的厌恶。

索菲的抉择表明这种学说至少在生存论上是不真实的。

当存在的结构因某些人的作恶而在本体论上带有罪恶性时,自由的抉择是不存在的。

卡夫卡很懂得这一点,甚至即便从存在结构的自然本体论性质来看,自由抉择也是不存在的。

人的生存必须抉择,而入又置身于生存的裂伤之中,抉择必然是负罪的,尽管是一种无辜的负罪。

索菲的抉择应从隐喻形态来理解,其涵义远远超逾了事件本身。

深深爱着索菲的那位青年作家,希望与索菲远奔他乡,圆成幸福。

人毕竟只能活过一次,任何幸福的机会都暗催残岁。

索菲知道这一点,但她忆述了这段苦难记忆,拒绝了幸福。

体现在索菲这次抉择中的负疚感,源于对无辜不幸的苦难记忆。

令人震慑的是,它是无辜的负疚!尽管索菲是苦难的蒙受者,是无辜不幸者,她仍然要主动担起苦难中罪的漫溢。

索菲觉得,她已不是一个好母亲,她已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权利。

在汉语语境中,生存品质已被败坏,以人类的解被者自居,以历史的推动者自居,以新世界的制造者自居,连罪责应负的负疚都没有,谈何无辜的负疚!负疚感的缺失,显明了精神质素中最基本的惜感之丧失,这正是罪恶产生的根源之一。

我们能说无辜负疚作为一种精神品质与我们毫不相干吗?《索菲的抉择》末尾那段长时间的索菲特写镜头,我永生不会忘记:泪早已流尽了,干涩的双眼仍张得大大的,在盼望看什么。

这是苦难记忆的标志。

印在这张茹苦蒙辱、涩泪无端的脸上的无辜负疚,向已然被意识形态败坏了的人性品质提出了无声的挑战。

三、爱与死描写苏比波集中营的电影,我看过两部。

一部是写实性的,另一部是艺术性故事片。

我更有感于后者,它提出了受苦中的爱的问题。

苏比波集中营之闻名,不仅因它是仅次于奥斯维辛的大死亡集中营之一,更因在那里曾发生过一次真实的大逃亡事件。

电影《逃离苏比波》就以这次逃亡事件为题材。

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让人颤栗。

在死亡集中营里,异死不是未确定的偶然,它是已确定的现在必然;不是人将走向异死,而是异死已走向人。

如果仅从生命的自然形态来看,一切已不复存在。

以致正义、良善、爱在异死的阴影中更显得无凭无端。

尽管正义、良善、爱已被历史罪恶和意识形态颠倒,以至于诸多现代主义者对它们的怀疑、解构和嘲弄不无理由,然而在死亡集中营里,却仍有人不忍抛掷正义、良善和爱。

例如:在一个集中营里,十多位难友排成一行,站在其余难友面前,他们曾企图逃离,不幸没有成功。

现在正等待现场枪决,当众难友之面,以“杀一儆百”。

其中一位年轻的难友突然昏倒在地,他承受不了这种异死。

这时,一位牧师走出难友群,申请代替年轻人被枪决。

他被允许了。

在爱面前,异死丧失了骇人的力量。

还有另一种爱。

犹太姑娘丽莎在集中营里爱上了一位俄国中尉,她热情大胆地向这位俄国战俘表示自己的爱情。

俄国中尉总是回避这位姑娘,这不是因为在死亡集中营里谈恋爱显得荒唐,而是因为在遥远的俄土有他的妻子和儿女。

直到策动逃离暴动发生的前一天夜里,俄国中尉才轻轻吻过犹太姑娘一次。

第二天,犹太姑娘被枪弹打死了。

她没有能越过集中营铁网与附近树林之间的那片开阔地。

她毕竟是孱弱的姑娘,从背后射进她体内的机枪子弹,使她轻轻匍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

俄国中尉活下来了。

像许多其他有幸逃离的难友一样,他成了审判纳粹刽子手法庭的见证人。

但他也是死亡集中营里爱的见证人。

我不知道俄国中尉心里是否曾有过悔意,懊悔自己在集中营里不曾回答犹太姑娘的爱,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地爱她,感到对不起这位在异死的阴影中爱他的姑娘。

爱是真实之发生,而非伦理的规则。

伦理规则应以爱的宗教为基础。

在爱的宗教中,被钉十字架的爱打破了一切由自然构成的法则,它在神性的死中战胜了自然性的死,在自然性的死中复活了真实的爱。

在被钉十字架的爱之肯定和否定──对生命中之肯定的肯定和对生命中之否定的否定中,爱支撑着每一位活着的人无根无据的残身。

人毕竟是人,他既非不死的,也非不朽的。

爱应在生之中战胜死,补偿性的爱不在。

四、走进无辜在电影《逃离苏比波》中,有一幅画面令人震慑:集中营焚尸炉的烟囱矗立在美丽的田野上,背景是绚丽的太阳,空气是那么透明清新……你觉得这不谐调吗?你觉得集中营的焚尸烟尘污染空气吗?可是,大自然没有提出抗议,它仍然以自己美丽的身躯为人间罪恶提供背景,不曾为人间苦难洒过一滴泪水。

一切自然性的存在从来就对人间罪恶和人所遭受的无辜不幸默不作声,它们没有也无法对一切伤害提出指控,更不曾也不能抚慰不幸的悲惨,以至于罪恶和不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不仅大自然如此,历史也如此。

如果人的生息最终是建立在自然或历史之上的,人间罪恶和人之不幸就会是自然而然的。

只有超自然、超历史的神圣存在,才构成了对人间罪恶的绝对否定,才能抚慰人所遭受的无端不幸。

只有当人的生息在超自然、超历史的神圣怀抱之中有一席之地人间罪恶和人之不幸才不会是自然而然的。

从近代到现代,人类思想醉心于人之存在的自然性延长:制造技术及其组织、扩大语言覆盖面,并试图从中找到或确立人的终极在性。

人是劳动的生物、人是语言的生物、人是社会存在的生物。

结果怎样呢?在二十世纪,人类面对种种杀人机器,技术化的杀人机器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杀人机器,哑然失语,束手失措。

奥斯维辛的罪恶就是在技术化和一种特定的话语系统中发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