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

合集下载

“汤沈之争“的来龙去脉

“汤沈之争“的来龙去脉

人们提到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时,每每与元杂剧最杰出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提并论。

在“临川四梦”中思想与艺术都居第二位的《邯郸记》传奇,本事虽出自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但在汤显祖以前,已有多种以“黄粱美梦”为题材的剧本问世。

《牡丹亭》、《邯郸记》等剧作的成功之处,无疑在于汤显祖掌握了他所处时代的新的思想武器,因而显示了与前代不相同的新的精神面貌。

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成就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之后晚明清初的戏曲创作中出现了一股竞写梦境的热潮,形成了号称“玉茗堂派”的一大创作流派,并相继产生了“南洪北孔”等清代戏曲大家。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无疑是元明清戏曲史上承前启后的杰作,值得后人珍视。

明后期戏剧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步汤显祖后尘的剧作家及其创作,还包括梅鼎祚、屠隆、汪廷讷等诸多戏剧家的创作。

汤显祖以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戏剧美学,决定了他对戏剧的情感意蕴与格律声韵之关系的特殊理解,这也就牵涉到以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一场论争,戏剧史上称之为“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的焦点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

汤显祖特别强调戏曲作品的神情意趣,而不太注重唱腔音律,他的《牡丹亭》在舞台演唱上确有与音律不谐调的地方。

吴江派之沈璟、吕玉绳、臧懋循、冯梦龙等人遂对其加以修改而使之便于演出,引起汤显祖和拥护他戏曲创作主张的王思任、孟称舜、茅元仪等人的不满,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

随着“汤沈之争”的不断深入,吴江派的重要成员吕天成、王骥德对两位戏曲大师的长处和弱点,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汤词沈律“合之双美”的正确主张。

可以认为,汤显祖思想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应是清初的洪升以及孔尚任。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曾深刻的影响了《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

他用《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唤醒林黛玉的青春觉醒,作为宝黛爱情的催化剂,鼓舞了他们追求婚姻自由的勇气;他又用《邯郸记》中的“仙缘”(即“合仙”)预示了“四大家庭”之一的贾府必将由盛转衰,子孙没落,“富贵一场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

“汤沈之争”若干材料考辨程芸内容提要:“汤沈之争”曾是晚明戏曲研究一个焦点问题,迄今歧见纷纭。

本文对若干材料作了详细考辨,指出其间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疑问”,以期能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汤显祖沈璟《牡丹亭》改本晚明曲学名家王骥德和吕天成分别提供了两段有关汤显祖、沈璟关系的文字,其行文从逻辑、语意到用词都相当接近以至显示出雷同,“汤沈之争”一说之所以广为流布并形成晚明清初戏曲研究中的一种“叙事范型”,既与学人对这些材料可信度的普遍认同有关,也受制于20世纪下半叶国内政治/文化的一般情势。

参看拙文《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20世纪上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戏曲研究》第58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但倘若细究《曲律》、《曲品》成书过程,我们不应排除这两则材料有转相引述的可能——细节的差异尚在其次,它们与汤显祖《答孙俟居》、《答凌初成》、《与宜伶罗章二》等书函的凿枘之处更无法漠视,这些足以使后人在理解汤、沈真实关系时歧见纷出。

一、相关记载的矛盾及其疑问先看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本文所引《曲品》以吴书荫《曲品校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为据。

的记载: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豪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功,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以致临川。

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其志趣不同如此。

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曲律·杂论下》)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

”善乎,可为定品矣。

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

”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参考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参考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参考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参考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参考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参考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摘要:在中国封建时代昏暗的夜空中,汤显祖以情反理的世界观及由此构建的至情世界,宛如一盏明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同时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的理论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这样的两派却由于其理论的不同,展开了一场论争,文学史上称为——汤沈之争。

文中分别介绍了两派的主要成员,作品和理论,并对这场论争的起因及本质原因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临川派;至情理论;吴江派;汤沈之争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情”与“理”,是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体。

从古至今,这对矛盾体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

而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汤沈之争,在我看来,也有这样的意味在其中。

一、临川派以其代表人物汤显祖至情世界为例。

在今看来,为情而死似乎也并不陌生,可为情复生,即使是在生物科技高度发展,基因数据硕果累累的二十一世纪,也是无法做到的。

那么汤显祖所构建的至情世界,何以能在明代就熠熠闪光,并成为一朵奇葩,为后人所瞻仰?(一)社会背景1、经济基础朱元璋接手满目疮痍的明代后,采取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整顿,随之而来的手工业和城市商业渐渐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也应运而生。

当时市民阶层广泛,人数多,人员杂,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艺人、一般文人士子等。

文人士子从之前的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清高态度,转变为留恋城市与商人甚至妓女等交游,这就直接促进了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体的形成。

2、上层建筑在明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处于正统地位的是程朱理学。

它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建立了一个完整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基本观点之一是”存天理,灭人欲”。

它在民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使广大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知人论世1、生平经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出生在一个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习文的家风:高祖,曾祖,藏书,好文;祖父汤懋昭,精黄老学说,善诗文,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是个儒士,为当时著名老庄学者,在临川城创建“汤氏家塾”。

10汤沈之争

10汤沈之争

10汤沈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家。

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

后⼈称之为“汤沈之争”。

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各⾃拥有⼀批忠实粉丝,所以戏曲史上⼜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巨⼈,对戏曲格律与⽂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持论相对,发⽣过碰撞⽂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其中参与讨论。

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汤显祖和沈璟。

汤显祖以“⾄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辞上偏于绮丽,称“⽂采派”;⽽沈璟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遂称为“本⾊派”或“格律派”。

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们不约⽽同地把汤沈⼆⼈并提⽽论,如同中国⽂学史上屈宋、李杜、元⽩等两两齐名的⼈物⼀样,出现了说汤必⾔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

基于汤⽒⽂采为先、沈⽒格律第⼀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了争论,这⼀话题被⼈们定义为“汤沈之争”。

《牡丹亭》的⾳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

由于忽视对该剧⾳律的探讨,导致⼈们对这场争论⾄今尚⽆合理的解释。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韵、格律、宫调等⽅⾯,既有合理的运⽤规则,也有随意的破坏成例。

“汤沈之争”暴露了明清戏曲家对戏曲⾳律认识的不⾜。

从万历年间开始,汤显祖与沈璟等⼈曾在创作主张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辩难。

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不⼯”的主张。

汤显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要有⽂采。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我为中⼼的神情合⾄论,特别重视个⼈的感情作⽤,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PPT课件

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PPT课件
另外,汤与把李贽“童心说” 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公安三袁” 之首的袁宏道亦有来往。
.
8
【“至情”理论】
1. 宏观上,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 有情。 2. 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3. 途径上,最有效的感悟方式——戏曲
•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
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 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 之至也。”
.
10
汤显祖之墓
.
11
• 汤显祖纪念馆
.
12
【汤显祖戏剧创作】
最早的作品为万历初年所写的《紫箫记》, 未完,后于万历15年改编为《紫钗记》。 其余三剧பைடு நூலகம்《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均作于辞官以后的晚年。合 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一)《紫钗记》
• 此剧与《霍小玉传》最大的不同,是把李 益负情、霍小玉含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改 写成霍、李两情相悦,结为夫妇,李益中 状元,权臣卢太尉欲强招他为婿,使两人 久不能相会并产生误解,后有得到皇帝信 任的黄衫客相助,才重新团聚。剧中用许 多笔墨描绘霍小玉的痴情,有感人之处, 表现了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观。
第一章 汤显祖与《牡 丹亭》
汤显祖
.
2
汤显祖 (1550—1616)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自署清
远道人,晚年号茧翁。江西临川人。
与莎士比亚(1564—1617)同时。
(日)青木正儿:“东西曲坛 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汤显祖21岁中举。由于拒绝权相 张居正的笼络而落选 。直到张死后 的34岁(万历11年,1583)才中进士。
.
23
冯孝将事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再看《牡丹亭》【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呈现与《牡丹亭》有关的故事。

其一是《牡丹亭》最初的创作历程及其作者汤显祖的故事;其二是由《牡丹亭》而引发的“汤沈之争”,论争的焦点是《牡丹亭》的音律问题;其三是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牡丹热”、“白旋风”。

【关键词】扛鼎之作、“汤沈之争”、音律、中国昆曲、青春版、白先勇绪论《牡丹亭》的诞生可谓是“应运而生”,它倾注作者汤显祖太多太多地心血,遂成为汤显祖的扛鼎之作。

然而,正是这部宏伟之作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致使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

古人看重的是《牡丹亭》的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思想,宣传了人的一些正常欲求。

而在当今社会,没有了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趋势下,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正所谓“牡丹情缘”不会停。

青春版《牡丹亭》,人们赋予它新的内涵。

一、汤显祖及其《牡丹亭》(一)《牡丹亭》的问世是必然的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

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祖上四代都有文名的书香之家。

聪颖的天资和良好的家庭教养,使他二十多岁便饮誉文坛了。

但他秉性刚正,因不受宰辅张居正的笼络,在科场上屡受打击。

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之后,他三十四岁时,才考中了进士,三十五岁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以南京太常寺博士的闲官。

当时明王朝极端腐败,皇帝昏庸糜烂,官吏贪污腐化,宦官特务横行,人民苦不堪言。

万历十九年,在南京做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在百官沉寂、噤若寒蝉之时,借“星变之儆”的机会,向神宗皇帝上奏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首辅申时行等的不义及吏科都给事中杨文举等的贪赃枉法,为此被贬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

一年后,被升调为浙江遂昌知县,在任五年间。

尽力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但也看清了明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腐败与黑暗,内心对政治已深感绝望,于是在48岁那年主动辞职回乡。

“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汤显祖

“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是明代谁的名作——汤显祖

"玉茗堂四梦”之《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作者汤显祖应用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大胆冲破束缚、追求幸福的少女形象,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在汤显祖的笔下,爱情可以使人从生到死,也可以让人从死到生,具备战胜世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在著名的“沈汤之争”中,沈璟指出,汤显祖的剧本用词多有不合格律之处,应即行纠正。

汤显祖则坚持己见,认为《牡丹亭》一字不可易,否则便失了其原本的意趣。

这一问题,直到钮少雅的出现才得以妥善解决。

钮氏通过集曲对《牡丹亭》作了格正与改订,从而兼顾了文辞的格律与汤氏的才情。

人们今天听到的词韵便是在此基础上而来的,《牡丹亭》也在一遍遍打磨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牡丹亭》之所以具备大雅之美的原因,在于它反映出了能够超越生死的至情。

正如《牡丹亭》剧本的作者汤显祖所题之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超越生死之自然状态的文学化设定,使得该剧极富浪漫色彩,具备极强的感染力,易于唤起人们心目中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执著。

《牡丹亭》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几百年来,巜牡丹亭》这出戏感染了无数的后人。

《牡丹厅》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年方16,容貌秀丽。

他在游园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少年书生柳梦梅,两人在梦中成了一对恋人。

醒来以后,杜丽丽娘非常思念柳梦梅,结果得了一场大病,不幸去世了。

杜宝也带着全家人搬走了。

三年后,柳梦梅在京城赶考的路上经过埋葬杜丽娘的花园,捡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小像,不由得爱上了她。

杜丽娘的鬼魂受到感动,出来与柳梦梅相会。

最后,柳梦梅挖开坟墓,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构思严谨和描写传神。

无论是杜丽娘生前追求爱情,还是死后跟柳梦梅同居,都不曾出现杜父母出面阻挠,似乎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牡丹亭 经典唱词 汤显祖《牡丹亭》经典唱词

牡丹亭 经典唱词 汤显祖《牡丹亭》经典唱词

牡丹亭经典唱词汤显祖《牡丹亭》经典唱词【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1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3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则索要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怎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4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试述牡丹亭中情与理的冲突

论文关健词:《取丹亭》情理冲突融合论文摘要:汤显祖是我国16世纪伟大的戏剧家。

其人生经历了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思想矛盾。

他在推崇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幻想构建一个符合自已理想的伦理典范,这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表现为人物于情,理之中的变化。

通过分析《牡丹亭》人物由“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变为融合为一的原因,以求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戏剧杰作。

汤显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剧作品,其中,尤以《临川四梦》著名,而《牡丹亭》更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

要想通过《牡丹亭》探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须先从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意识说起。

一、汤显祖的人生阅历和所处时代思想氛围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聪慧好学,从小就希望通过读圣贤书,参加科举人仕来光宗耀祖。

青年时期他已崭露头角,21岁中举,曾随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的道德规范,以致影响了他后来的出人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

他先后四次赴京会试均未中进士,这与他刚直清高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人“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地位汤显祖就在其罗致之列,但他拒绝了邀请,由此名落孙山。

这段经历对汤显祖打击很大,但同时也给他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难免要付出沉重代价。

直到1582年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中了进士。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使他作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

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任无关紧要的闲职,闭门读书,同时从事诗文创作。

沈汤之争 名词解释

沈汤之争 名词解释

沈汤之争名词解释沈汤之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争,发生在明代中期的文学领域。

这场争论主要围绕着明代文学大师沈周和汤显祖两位文人的才华、作品和文学理论展开。

沈周,字少微,号蒙山,明代中期文学家、画家、书法家,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在当时颇负盛名。

他的文学作品以山水诗为代表,以清新、自然、深沉的风格著称。

他强调“意近而文,文近而意,意既高而诗既绚”,主张诗作要追求意境的精深与文辞的华丽。

汤显祖,字子昂,号晓齐,明代中期文学家,曾任福建泉州府通判。

汤显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擅长戏曲、词章、杂剧等多种文体。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描写了丰富多彩的泉州民俗风情。

汤显祖主张“直抒胸臆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强调真情实感和真实性。

沈周和汤显祖代表了当时明代文学的两个不同流派,他们分别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真情。

沈周主张凭借意境的精深和文辞的华丽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注重艺术形式的表现。

而汤显祖则注重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强调诗歌的真实性。

沈周和汤显祖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理念上。

沈周认为汤显祖的作品缺乏艺术上的精致和审美上的追求,而汤显祖则认为沈周的作品过于艳丽和空洞,缺乏真实感。

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互不认同,经常进行文学上的论辩。

沈周和汤显祖的争论不仅仅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态度和观点的多样性。

沈汤之争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沈汤之争是明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争论,围绕着沈周和汤显祖两位文人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方面的差异展开。

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沈周注重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意境的表达,而汤显祖则强调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场争论反映了当时文学界的多元化和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元视野下的汤沈之争

宗元视野下的汤沈之争

宗元视野下的汤沈之争作者:李亦辉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1期明代万历时期的汤沈之争是戏剧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桩公案,学界对此曾有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研究,但尚无研究者从宗元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整体观照,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汤、沈所争论的问题并非一个全新的理论难题,而是对在元代后期就已然解决了的文、律关系问题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重提;汤、沈二人在理论与创作上皆有以元曲为宗尚的倾向,但取径不同,沈斤斤返古,汤显祖扬弃开新,对其后的传奇戏曲的创作规范与审美趣尚都有决定性影响。

从宗元这一特定的角度来审视汤沈之争,会使我们对明后期传奇戏曲的审美趣尚及理论走向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汤沈之争的焦点是音律与词采的关系问题。

王骥德《曲律?杂论下》云:“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咋舌。

”[1]吕天成《曲品》卷上云:“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奉常闻而非之曰:‘彼乌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此可以观两贤之志趣矣。

”沈重音律轻词采,汤显祖重词采轻音律,正成对垒之势。

对音律与词采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并非始于明代后期,元代后期的文、律关系论实际上已然深入讨论并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

只是研究者多津津乐道于前者,对后者却不甚留意而已。

古代戏曲是“倚声填词”,即先有曲牌,后有曲词,曲词只有合律依腔,方能便于演员演唱;但恪守曲牌格律,又会束缚甚至阻滞作家才情的挥洒,进而影响作品的意趣神色。

是以自戏曲理论成立之初,音律与词采的关系问题便备受曲家关注。

最早提出文、律关系问题的曲家是元末的周德清,理论背景则是当时的北曲作者偏重文词、不审格律所造成的文、律关系的紧张,实即戏曲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紧张。

元代前期的曲家多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因此基本不存在文、律关系紧张的问题,据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所言,元初的“关、郑、白、马”诸名家之作皆“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

汤显祖·牡丹亭与汤沈之争
• 一、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 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 值。 • 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 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 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 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游园文本鉴赏
《游园》是《牡丹亭》 中的一出重戏。从情节看,
“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
【哲学思想】
1、“左派王学”的影响
其老师为罗汝芳,罗是左派
王学重要人物泰州学派之祖王艮
的三传弟子。王艮提出了“日用 良知说”,以百姓为主体,强调 “安身立本”、“明哲保身”。
2、李贽的影响 李贽的诸多论说 带有市民阶层强烈 的个性解放色彩。 对汤显祖产生了积 极的影响。
李贽
汤还结识了著名禅僧紫柏大 师,紫柏名真可,字达观,号紫 柏,吴江人。与莲池、憨山、蕅 益并称“晚明四大高僧”。达观 与李贽同为晚明反传统、反礼教 的斗士,被称 “二大教主”。他 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神交。
杜丽娘性格发展的三阶段
• 第一度发展: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 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 女郎。 • 第二度发展:为情而死,死后面对阎罗王 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 情深,以身相慰,历尽险阻为情而复生。 • 第三度发展: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 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 明末王思任在《牡丹亭叙》中说:杜丽娘 隽过言乌,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 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 “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 失。 • 当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 断肠而死。还有杭州女伶商小伶,演《牡 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 幸,伤心而死。
(四)《邯郸记》
• 《邯郸记》共30出。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 《枕中记》改编。写卢生一贫如洗,学成一身文武艺, 一心售与帝王家,于是得到仙人吕洞宾的帮助一枕入 梦。在梦中,他历尽悲欢离合,锦衣朝堂,忽而招致 谗言,窜死荒野。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 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 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 最后享尽荣华富贵后,一蹶而亡。一哭而醒,客店里 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 家。

在历史中解读人间对局:汤显祖《牡丹亭·闹宴》

在历史中解读人间对局:汤显祖《牡丹亭·闹宴》

在历史中解读人间对局:汤显祖《牡丹亭·闹宴》在历史中解读人间对局:汤显祖《牡丹亭·闹宴》...且在这班房里等着,打想一篇,正是有备无患。

”这里说的班房便是衙役值班之处。

后来,一百五六十年之后,《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写到大夫看病,“一时出了园门,就在守园的小厮们的班房里坐了,开了药方。

”这个班房也是家仆值班和休息之处。

再过半个世纪,著名师爷汪辉祖(1730-1807)在《学治说赘》里提到的班房,已经有了监狱的意思。

在谈论为政要点时,汪辉祖告戒官员要建立班房的“管押簿”,经常查看,他说:“管押之名,律所不著,乃万不得已而用之,随押随记。

”请注意“律所不著”这四个字。

监狱在法律上是有正式地位的,班房却没有。

班房中的关押是没有法律根据的关押,这就不能叫“白”;但这是由合法官府“万不得已而用之”的,又不能叫“黑”。

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的关押场所,正是“灰牢”。

简单地说,灰牢就是非正规监狱,用来非法关押人的地方。

我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灰牢的名称也难以统一,譬如在四川就叫卡房,有的地方叫官店,还有差馆、押馆之类的名称。

班房只是流行比较广泛的一种。

班房中关押什么人呢?据汪辉祖说,最多的是贼盗嫌疑人,还有与命案有牵连的人。

与民事诉讼有关的人也常被关押。

张集馨曾经出任四川臬司(主管刑狱的副省长),他在《道咸宦海见闻录》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记载中描绘了四川班房的规模和状况:“卡房最为残酷。

大县卡房恒羁禁数百人,小邑亦不下数十人及十余人不等。

甚至将户婚、田土、钱债、佃故被证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给稀糜一瓯,终年不见天日,苦楚百倍于囹圄。

……前此通省庾毙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

”全省每年在灰牢里关死一二千人,这意味着什么?当时,四川省每年明正典刑的处决人数不过一二百,“灰色处决”比合法处决多十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量化的判断,明白煌煌国法与灰色规矩孰强孰弱。

班房仅仅是灰牢系列中的一个大户。

这个家族还包括许多名目。

论“汤沈之争”-昆曲贵族性与市民性的交织

论“汤沈之争”-昆曲贵族性与市民性的交织

论“汤沈之争”-昆曲贵族性与市民性的交织顾聆森【摘要】发生在晚明剧坛上的“汤沈之争”是一场深刻的戏曲学术争鸣。

表面上是戏剧文学性与戏剧舞台性孰主孰次的争论,其实它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内涵。

昆曲兴起时,苏州城市经济业已起飞,市民阶层迅速崛起。

沈璟以倡导“本色”而为市民的艺术审美代言,却又以“守律”捍卫了昆曲的贵族品质;汤显祖以崇尚文采固守典雅,却又以破律反沈璟主张而行之。

“汤沈之争”显示了昆曲的社会属性—贵族性和市民性之间的对峙、互动与交织。

%The “Contestation between Tangxianzu and Shenjing”, which occurred in the later Ming Dynasty’s opera circle, is a profound academic contention about opera. Outwardly, it is a contention about the primacy between literary nature and its stage nature, but it has deeper social connotation inwardly. When Kunqu Opera prospered, the urban economy in Suzhou had already been developed. As a result, civilian stratum rose rapidly. Shen Jing represented the civilian aesthetic standards by initiating “true quality”. Meanwhile, he also upheld Ku nqu Opera’s nobility by “defending the rhythm”. Tang Xianzu, on the other hand, stuck to the elegant style by advocating literary grace, but he also held the opposite opinions of “breaking the rhythm” to Shen Jing. The contestation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en Jing reflects the social nature of Kunqu Opera—the opposition, interaction and interweaving of nobility and civilian nature.【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昆曲;“汤沈之争”;贵族性;市民性;典雅派;本色派【作者】顾聆森【作者单位】中国昆曲博物馆,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四百年前,汤显祖的不朽剧作《牡丹亭》问世,就戏剧文学而言,汤显祖直承了由昆山梁辰鱼《浣纱记》所开创的典雅风格,且又自成一派:讲究文采而不拘音律,被后人命名为“临川派”(或曰“文采派”)。

汤沈之争的具体内容

汤沈之争的具体内容

汤沈之争的具体内容
汤显祖和沈璟的争执主要围绕着《牡丹亭》的音律问题。

具体来说,这场争执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音韵、格律、宫调: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随意的破坏成例。

2. 创作思想:吴新雷在《论戏曲史上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中认为,明中叶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和文学上公安派要求“独抒性灵”反对束缚,“反映到戏曲理论的发展上”,便出现了汤显祖的创作思想,与正流行的沈璟的声律“恰恰处于互不相容的境地”。

3. 人生经历与性格:汤显祖和沈璟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也有所不同。

汤显祖自幼有“神童”之誉,十三岁就补为邑弟子,二十岁便中了乡试,是一个千里马一般的人物。

他拒绝了当朝宰辅张居正的笼络,为了维护读书人的名声和骨气,并未接受张居正的条件。

沈璟则是在一个书香门第中成长起来的,科举之路要比汤显祖顺利得多。

他宦海浮沉近二十载,官至光禄寺丞,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罢官回乡,自此醉心词曲。

综上,“汤沈之争”主要涉及《牡丹亭》的音律问题、创作思想、人生经历与性格等方面。

这场争执暴露了明清戏曲家对戏曲音律认识的不足。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戏曲史相关书籍或文献。

汤沈之争——精选推荐

汤沈之争——精选推荐

“汤沈之争”和20世纪戏曲研究范红娟内容提要:“汤沈之争”及其评价是20世纪戏曲研究界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

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戏曲研究界对“汤沈之争”的各种解说方式和评价结果,并认为:20世纪对“汤沈之争”的研究不但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向性、由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趋势,更经历了一个由研究对象到研究视角的转变。

关键词:“汤沈之争”研究视角戏曲研究一所谓“汤沈之争”是指发生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有关戏曲创作问题的讨论,由于争论关涉到当时曲坛上的两位巨擘:汤显祖和沈璟,它在当时戏曲界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想而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场论争一直被20世纪的戏曲研究者所密切关注,但却仍然是一个未达成共识的问题。

综而论之,大家探讨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汤沈之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委始末。

二、汤沈之争的性质。

三、汤沈之争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首先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这场论争?汤沈之争到底是既有的事实,还是人为的误解?1926年,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指出:‚临川天才,不甘羁靮,异葩耀彩,争巧天孙。

而佶屈聱牙,歌者咋舌。

吴江尝云:‘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托吕玉绳以致临川。

临川不怿,复书玉绳曰:‘彼乌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世所谓临川近狂,吴江近狷,自是定论‛【1】。

这是对明代传奇创作情况的把握,其中已经包含了后来研究界的所谓“汤沈之争”的描述。

吴梅所描述的汤沈之争来自于历史资料的记载。

这一段描述中引用了王骥德和吕天成的两段话,一是《曲律·杂论》:‚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

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齚舌。

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

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

‛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郁蓝生尊人)以致临川,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关于汤沈之争”的思考

关于汤沈之争”的思考

关于“汤沈之争”的思考摘要:明代万历年间的“汤沈之争”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川派的代表汤显祖与吴江派的代表沈?Z围绕戏剧创作应以“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展开旷日持久的论争。

本文试图从《牡丹亭》出发,对“汤沈之争”的起因、背景、实质以及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思考,并提出自己看法。

关键词:“汤沈之争”;牡丹亭;文?o;声律;背景;实质;影响一、导言由于汉语所特有的韵律美,在中国的整个文学理论与创作史上,历来都不乏“声律”与“文辞”的争论。

自南朝齐永明年间周?J、沈约相对系统地提出“四声八病”并创作出“永明体”诗歌后,人们就“内容”与“韵律”的侧重程度进行了不止的论争。

早在宋代,李清照针对晏殊、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词未协调音律而在《词论》里批判晏欧苏等人“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一脉相传却又不断变迁的,到戏剧创作发展繁荣的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纷歧,具体表现为“文辞”还是“声律”的论争,由于汤显祖与沈?Z在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场论争辐射的空间、时间范围与其产生的影响都相当巨大。

二、《牡丹亭》与“汤沈之争”明万历年间,戏剧界的两位著名人物汤显祖与沈?Z发生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论争,当时就引起了临川派与吴江派的激烈论争。

一直到数百年后的今天,学术界仍然就他们的论争进行争论。

然而见仁见智,至今说法纷纭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这场争端的开始是由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引起的。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原则是主张“意趣神色”,“主情”并“以情反理”,语言上讲究文采,弱化声律对戏剧的束缚。

与之相反,沈?Z的戏曲理论则更加强调格律的地位以及“本色”的语言。

在理论上,他订定《南九宫十三掉曲谱》,严格要求平仄、阴阳、用韵。

三、论争的背景与实质关于论争的背景,前人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文学史、戏剧史背景说;其二,政治、经济、地理背景说;其三,文艺美学、文艺思潮背景说;其四,哲学思潮背景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下本:“柳”梦“梅”--杜丽娘由死到生-因情而 生(人间情)
《牡丹亭》主题:以情反理。
杜丽娘体现为“至情”
【故事原型】 作者题词: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 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
李仲文事
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年仅十八之女不幸夭亡, 葬于郡城北。后张世之为太守,其子梦李女前来相 就。仲文“发棺示之,女体已生肉,颜姿如故”。 (《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法苑珠林》)
人物形象
• 1、杜丽娘的形象:
千金小姐:才貌端妍,聪慧过人。《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 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对父母非常孝顺,作 为女学生,对老师十分尊敬。
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女红过人,在衣裙上绣上成双结对的美丽 花鸟。步入充满着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对自己深闺寂寞 的无比苦恼。
• --伤春曲,感叹美貌无人欣赏,青春将逝的悲伤和哀怨。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
【皂罗袍】写杜丽娘步入后园,大自然 灿烂绚丽把杜丽娘吸引了。杜丽娘情不自禁 唱出了自己的心曲。
这是最美的一支曲子,曾让林黛玉神魂颠倒。作 者通过场景的变换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姹紫嫣 红”--绚烂的百花是如此生机盎然,“断井颓垣” --冷清的院落是如此破败荒凉,二者形成了鲜明对 比,恰如深闺小院对杜丽娘的圈禁。强烈的极不协调 的对比中,使杜丽娘不禁从心底发出感叹:“天哪, 这么美丽的春光,这么迷人的景色,叫人怎么样才能 不辜负于它呢?偌大的乾坤,那赏心乐事会落在谁家 的院里呢?
这一段自叙非常重要, 虽然这是在讲杜宝本人的仕途经历, 但是从中我们 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到汤显祖本人的影子。
讽刺科举制度
通过柳梦梅状元及第揭露科举之弊,讽刺和嘲弄的倾向十分明显。 剧中柳梦梅“二十出头, 志慧聪明”, 后来迟迟没有考中进士, 多 次感叹时运不济。《谒遇》一出中, 柳梦梅就表达了这一感叹。 柳梦梅最后高中状元,不全是因为才华横溢,更多因素是与主考官 苗舜宾有旧,如果不是谒见于前,也不可能如愿以偿。
• 当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断肠而死。还有杭州女伶 商小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伤心 而死。

冯小青,广陵人,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丈夫窝囊,大妇
悍妒,离居孤山,两年后便抑郁死去。留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至情”理论】 1. 宏观上,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有情。 2. 程度上,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3. 途径上,最有效的感悟方式——戏曲
•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
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 也。”
含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改写成霍、李两情相悦,结为夫妇, 李益中状元,权臣卢太尉欲强招他为婿,使两人久不能相 会并产生误解,后有得到皇帝信任的黄衫客相助,才重新 团聚。剧中用许多笔墨描绘霍小玉的痴情,有感人之处, 表现了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观。
(三)《南柯记》
• 《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 守传》改编。《南柯记》也是写一场人生幻梦。它着重表现 一般既有功名欲望也有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在这种丑恶的政治 中走向幻灭和觉醒的过程,同时强调了情爱对于人生的价值。
主题: 1、以情反理 2、寄托政治理想 3、讽刺科举制度
以情反理
《牡丹亭》一剧的创作意图体现在《题词》当中:“如丽娘者,乃 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 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要用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 爱情故事反映以“情”反“理”的主题。
杜丽娘性格发展的三阶段
• 第一度发展:由唯唯诺诺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 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
• 第二度发展:为情而死,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身为鬼魂而对 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历尽险阻为情而复生。
• 第三度发展: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 明末王思任在《牡丹亭叙》中说:杜丽娘隽过言乌,触似羚羊,月 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 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
• 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一书生手持柳 枝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之后,她便为相思所苦, 伤情而死。此时,杜宝转官淮安,乃葬杜丽娘于牡丹亭畔。三年后, 广州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试,路过南安,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 终日把玩。丽娘幽魂出现,又与柳梦梅相会,并得再生。丽娘复活 后,与梦梅同往淮安求其父母许婚;杜宝见了大怒,视女儿为妖孽, 诬梦梅盗掘女坟。正好梦梅得中状元,乃上书自辩,杜丽娘也登朝 申诉。终于得到皇帝承认,夫妻父女团圆。
• 剧中写淳于棼,耽于人世的功名利禄,为之所摄,终日希望出人头地。 有一天,他躺在槐树下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在大槐安国,与瑶芳 公主相爱,结成美满婚姻。同时在仕途上步步发达,任南柯太守多年, 政绩显著,自己也享尽荣华富贵,后又因公主的关系升迁为左丞相。 然而就在他志满意得之时,瑶芳公主病逝,他也因失去有力的后援, 在政敌的诬害下断送了前程,被遣返乡,于是梦醒,乃知大槐安国原 来是自家庭前大槐树下的蚁穴。但他情根未断,于是清斋燃指,终于 破生死之隔、人蚁之隔,与公主的幽魂重晤。
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 以生”的“情”,就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
• 其次,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汤显祖善于运用生动的词语来表达人物的
思想感情,或描写自然景物,以造成鲜明的形象。如《牡丹亭·惊梦》中,用 “袅”来形容晴丝的飘动,用“闲”来描述庭院之寂静,用“偷”来表达无意 中照镜见影,用“明如剪”来描绘燕语之尖利,用“溜的圆”来形容莺歌之婉 转。雨称之为“丝”,风状之为“片”,都极新奇而又确切。
4、陈最良形象:他六十多岁了,却从不晓得伤春,是个“从不曾游 过花园”的“老村牛”,也是封建礼教培植出来的活标本。他自己 的整个灵魂早已被封建礼教吞噬了,还要帮助封建统洽者去吞噬别 人。
作者用近乎漫画的笔法,写出了他的迂腐和虚伪,以揭露封建礼 教违反人性和虚伪可笑。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 首先,浪漫手法引入传奇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牡丹亭》一剧,无论在
寄托政治理想
汤显祖“在遂昌任上灭虎清盗、劝学兴教。每逢除夕、元宵, 还令狱中人犯回 家团圆或上街观灯, 成为两浙县令中政声极佳的官员。”当他辞官南下时, 遂 昌黎民代表在扬州苦苦挽留。汤显祖为百姓开办了相圃书院, 百姓也他建了供 奉的生祠。
第三出《训女》有一段自叙:“满庭芳,西蜀名儒, 南安太守, 几番廊庙, 一生名宦守南安, 莫作寻常太守看,自家南安太守杜宝, 表字子充, 乃唐朝杜 子美之后, 流落巴蜀,年过五旬, 想廿岁登科, 三年出守, 清名惠政, 播在人 间。”
2、李贽的影响 李贽的诸多论说带有市民
阶层强烈的个性解放色彩。 对汤显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贽
汤还结识了著名禅僧紫柏大师,紫柏名真 可,字达观,号紫柏,吴江人。与莲池、憨山、 蕅益并称“晚明四大高僧”。达观与李贽同为 晚明反传统、反礼教的斗士,被称 “二大教 主”。他与汤显祖有着多年的神交。
另外,汤与把李贽“童心说”运用于文学 创作的“公安三袁”之首的袁宏道亦有来往。
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 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 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 梦”、“写真”、“诘病”、“闹 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 剧照
• 《游园》刻画了杜丽娘的外在美,更注重其内涵。“可知 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大胆的表白,对大自然、自由、 生命的礼赞。
•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越发从侧面描写了杜丽娘的美貌,进 入后园,震慑了自然界。
(四)《邯郸记》
• 《邯郸记》共30出。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 卢生一贫如洗,学成一身文武艺,一心售与帝王家,于是得到仙人吕洞 宾的帮助一枕入梦。在梦中,他历尽悲欢离合,锦衣朝堂,忽而招致谗 言,窜死荒野。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 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 子孙也一齐高升。最后享尽荣华富贵后,一蹶而亡。一哭而醒,客店里 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
• 从题材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
• 《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记戏或曰政治问 题戏。
• 从审美倾向看,风情戏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 充满热情的赞颂,政治戏基点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 环境的整体否定。
• 从哲学主张和思想皈依上看,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 的旗帜。政治戏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曾可恶。
《牡丹亭》特殊的文化意义
• 一、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 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 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 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
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游园文本鉴赏
《游园》是《牡丹亭》中 的一出重戏。从情节看,“游园” 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 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

内江一女子,才色出众,一心觅快婿,读《牡丹亭》后,
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辞,女不信。一日,汤游西湖,女得知往观,
见汤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投水自尽。
• 2、柳梦梅形象:是一个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的人物。 • 一方面才华富丽,不愧为杜丽娘的理想情人。 • 另一方面又日夜盼望功名,终于博得个 “状元及第”,为叛逆的
爱情换取了一个虚伪的“金殿封赠”,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爱情草草 调和。
因此,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 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