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气候图表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世界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变化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张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在这张地图上看到哪些不同的颜色或图案?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简要介绍气候的概念,即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引出本课主题——《世界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初步感知世界气候的多样性。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启发式的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气候类型的识别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典型的气候类型图(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引导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强调气候类型命名的依据,如热带雨林气候因其高温多雨而得名。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气候类型图,讨论并总结各气候类型的特点,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图表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气候类型的识别方法,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二、气候类型的分布教师行为:•再次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并尝试分析其分布规律。

•强调气候分布与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规律。

过程点评:•通过地图标注和规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气候分布规律的理解,提高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教师行为:•选取一两个典型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详细讲解其形成原因,涉及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因素。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课题:《中国地理》——第四课《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师姓名:张老师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1课时5. 日期:2021年10月25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

2. 难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授(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张老师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并解释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的关系。

(2)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张老师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发布等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3. 案例分析张老师以“城市规划”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张老师布置了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一张家乡地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参与度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 教学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功能,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合理:张老师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改进措施1.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文档10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文档10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文档10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初一地理听课记录的资料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初一英语听课记录》授课教师:李春梅学生:初一《3》班授课内容:Module 11 Until 1 Body Language授课时间:2015年6月5日上午第三节课前板书Module 11 Until 1 Body LanguageTeaching procedureBefore class11.The teacher divides the class into 2 teams.During class:1. Learn the new words according to picture.2. Read the words after the teacher.3.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ay about the greet ways of different countries.4. Show time: choose the note and act out it.5. Match the picture and write down the number.6. Listen and match the picture with the nationality.7. Finish the chart.8.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9. Translate the words into English.10. Listen and read loudly after the tape.11. Practice in pairs.HomeworkRead and complete the table with the contest form of thewords from the box.听课反思1. 板书工整。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世界上主要的语言种类及其分布区域,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类型、教义及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尊重与理解,培养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并标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区域,每种颜色代表一种主要语言或宗教的分布范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地图上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什么吗?它们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尝试猜测不同颜色的意义,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启发性问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新课的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世界的语言教师行为:•介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几种语言(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并展示每种语言的分布区域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言的分布特点,如为何某些语言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分布区域图,并尝试总结每种语言的分布特点。

•分组讨论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地图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主要语言的分布特点,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二、世界的宗教教师行为:•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历史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区。

•展示不同宗教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如教堂、清真寺、寺庙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图片,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以及它们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色。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初中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一、课程概述本次七年级地理课程主要探讨了地球的结构和地貌,以及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地理意识。

二、课程重点1、地球结构:老师详细讲解了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并使用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地貌特征:在课堂上,老师对地球的海陆分布、地形地貌以及地貌的形成进行了讲解,让学生对地球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陆地与海洋:老师通过对比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三、课程亮点1、互动讨论: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实地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附近的山区和河流,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地貌的特征,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教学: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四、课程反思1、需要加强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讲解,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以免学生产生困惑。

2、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措施,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3、应安排更多的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个人感悟通过这次地理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地理知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保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建议与展望1、建议学校增加地理课程的课时,以便教师更全面地讲解地理知识。

2、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实地考察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展望未来,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地理知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环境,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这次七年级地理课程让我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和地貌,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通用6篇)“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世界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钻石独播剧场收视纪录等纪录。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通用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篇1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

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

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听课记录;时间:XX年X月X日地点:XX中学初一(1)班科目:地理中图版教学内容:经线纬线课前准备: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主讲人:何佩琼听课人:罗海燕复习(读书1分钟左右),课前五分钟(学生自觉上台讲新闻)(复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做一个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指导学生正确放置地球仪后边指边引导学生回答:转动的轴叫()上面的点叫()下面的点叫()中间最大的周长叫()。

又如何表示地球的大小呢?(学生回答:平均半径、最大周长、表面积)■观察活动教师边问,学生边答。

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再找到喜马拉牙雅山,再仔细看地球仪上有文字、数字等。

(提问)地球仪上还有许多线,这些线叫什么呢?(学生回答:经线纬线,横的是纬线,竖的是经线)(提问)我们如何描述呢?我们已经知道了一条的纬线,就是赤道。

(学生回答:纬线与地轴垂直)(提问)地球仪上的纬线只有一条吗?无数条。

(提问)如何区分?(学生回答五花八门)](讲述)我们只要给它标度数就可以了,南极点北极点定为90°,赤道定为0°,除了赤道同一度数的有两条,怎么区分呢?(学生回答)(讲述)我们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北纬标识为N,南纬标为S,(练习)如何写出南纬30°?(学生反应很热烈,积极举手)(小结)英文写在后,写成30°S.(练习)写出北纬60°.■观察活动:南北回归线和赤道这三条虚线。

(提示去极点要准备棉衣,去赤道地区要准备夏装)(讲述)我们把地球不同纬度分成了高中低纬。

(展示)用图片示意高中低纬的范围。

(讲述)经线确定,也是先确定一条本初子午线,再确定其它的经线。

我们确定哪一条为经线中的“大哥大”呢?初中地理课听课记录中学地理评课笔记听课记录;时间:XX年X月X日地点:XX中学初一(1)班科目:地理中图版教学内容:经线纬线课前准备: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主讲人:何佩琼听课人:罗海燕复习(读书1分钟左右),课前五分钟(学生自觉上台讲新闻)(复习)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做一个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七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地理听课记录本学期的地理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加深了解。

老师通过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这个学期内对地理课程的听课记录。

第一节课:地理学科的介绍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理学科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随后,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理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第二节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

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椭球形状和自转、公转运动规律。

老师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等现象,使学生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三节课: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并引导学生们讨论了大气层的组成和作用,水圈的分布和循环规律。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生物的影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

第四节课: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分析了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地图绘制,学生们对地球的陆地和海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认识到地球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公平的现象。

第五节课:地球的人口和城市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剖析,学生们对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规律和城市化的影响有了深入了解,认识到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地球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第六节课:地球的环境问题老师介绍了地球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

通过多种资源展示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地球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以及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吗?为什么一年之中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呢?”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初步答案。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材料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自转教师行为:•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约24小时)。

•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时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转对时间的影响,如时区的划分和时间的计算。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观察地球仪的演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理。

•分组讨论自转对时间的影响,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地球的公转教师行为:•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365.25天)和轨道特点(近似椭圆形)。

•使用动画或模型展示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形成。

•引导学生分析公转对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或模型演示,理解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形成。

•小组讨论公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3篇初一地理听课记录1今天,我参加了由xx中学组织的“改变课堂提问、营造学生全面参与氛围”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观摩了波航中学地理教师杜静老师精心准备的《澳大利亚》这一节课。

杜静老师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非浅。

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一、呈现情境,导入教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杜静老师讲《澳大利亚》时,首先展示了一组有关澳大利亚的国徽、自然景观的图片,学生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导学案。

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组织的到位。

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之类的语言导入,应尽量将课程的导入设计地巧妙一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本次听课活动中,杜静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初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初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

她讲解《澳大利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时所选取的例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自然也能提高。

三、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听课活动,杜静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

她注重问题设计地启发性。

例如杜静老师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殖业发达?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3篇第一篇: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本次地理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一个略扁的椭球体。

接着,老师讲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日夜交替与季节变化的影响。

通过简单的实验,我们看到了地球自转的效果,太阳表面上由此产生的视运动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随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地球公转的实验,并解释了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原理。

通过这堂课,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第二篇:气候与气象今天的地理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气候与气象的知识。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气象的研究方法和气象因素的分类。

接着,我们了解了常见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和降水等。

通过观察气象仪器测量结果和日常天气预报,我们了解到不同气象要素对天气的影响。

同时,老师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即将到来的天气。

通过这堂课,我对气候和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三篇: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我们今天地理课的内容是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地理资源的分类和特点,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

我们了解到地理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老师重点讲解了地理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取得和利用地理资源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并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地理资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这三堂地理课让我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气候与气象,以及地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知识不仅扩充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生活的地球。

通过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人。

地理听课学习记录(六篇)

地理听课学习记录(六篇)

4、结合完整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3种类型,讲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圈层,其中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转移;5、指出水循环中的任意环节,请学生回答;6、布置学生在草稿纸上自主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随机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绘图7.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5活动8.从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归纳水循环的意义3.阅读活动内容,思考P56的4个问题并作答4.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及其后果。

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理解事物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四、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生理解记忆五、布置练习在PPT上给出习题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习题,没有完成的在课后继续完成,课后还将完成对应的练习册。

巩固提高,学生加强对新知的学习板书设计总体评价: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师问:梁龙所属的侏罗纪属于什么代?师问:中生代属于什么宙?师问:显生宙与元古、太古、冥古宙有何区别?师:前寒武纪时期距今的时长、动物演化状况、植物演化状况、代表物种和生物事件?播放幻灯片;指导学生将表格空白区域自行补充(三)地质年代的划分依据和地质年代表的记忆师问:“地质年代”的划分有何规律?让学生识记其自行制作的“地史学简表”,并要求学生描述其“地史学简表”的内容从“地史学简表中”归纳出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迅速识记“地史学简表”,并且尝试去描述“地史学简表训练学生分析信息,从信息中寻找规律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记忆规律,即时记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此外,提供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其自身动力与外部压力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三、课堂练习课本第19页的活动题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历史总体评价:本节内容正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但是无论培养哪种观念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节内容的特点更是“内容为王”的典型。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地理听课评课记录评课内容本次地理课程是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活动的内容。

老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的原理以及地震的成因等知识点。

课堂上还进行了实验演示,通过让学生模拟地壳的运动来加深他们对地壳活动的理解。

听课评价1. 教学目标明确老师在课前明确了今天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壳活动的特点。

这样的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目标,并且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研究。

2. 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方式呈现抽象概念和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效果。

3. 实验演示加深理解老师设计了地壳活动的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地壳的运动。

通过亲自动手的参与,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

实验演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4. 互动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老师促使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

5. 知识点讲解详细老师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地震成因等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结合实例和图表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老师对于学生的问题也进行了及时的解答,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6. 课堂管理良好老师在课堂上保持了良好的纪律和秩序,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课堂上的氛围轻松而活跃,学生们积极发言和参与课堂活动。

改进意见尽管本节地理课非常成功,但我认为在一些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1. 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和任务型研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

2. 在课堂最后加入一个小结环节,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

总结本节地理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和互动式教学等策略,使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3篇

初一地理听课记录3篇初一地理听课记录1今天,我参加了由xx中学组织的“改变课堂提问、营造学生全面参与氛围”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观摩了波航中学地理教师杜静老师精心准备的《澳大利亚》这一节课。

杜静老师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非浅。

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一、呈现情境,导入教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例如,杜静老师讲《澳大利亚》时,首先展示了一组有关澳大利亚的国徽、自然景观的图片,学生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导学案。

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组织的到位。

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之类的语言导入,应尽量将课程的导入设计地巧妙一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本次听课活动中,杜静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初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初中地理听课心得体会。

她讲解《澳大利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时所选取的例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自然也能提高。

三、以问题为起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听课活动,杜静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

她注重问题设计地启发性。

例如杜静老师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殖业发达?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七大洲和四大洋,掌握它们的基本地理位置关系,了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全球视野和尊重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地球仪,从教室的一端缓缓走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有哪些大块的陆地和海洋?”•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地球形状和大小,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地球仪,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为新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一、认识大洲和大洋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逐一介绍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强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等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在地图上找出并标记各大洲和大洋,尝试记住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分组讨论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过程点评:•多媒体展示与地图结合,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小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同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二、巩固练习教师行为:•设计一系列互动问答和填图练习,如“请指出非洲东临哪个大洋?”“请画出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等。

•邀请学生上台操作,并给予及时反馈和纠正。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互动问答和填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间相互检查作业,提出改进建议。

过程点评:•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有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初中地理听课记录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视频,观察其中的天气现象,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二、新课讲解讨论活动一:怎样描述天气问题1:谈论今天的天气,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样来描述天气的?问题2: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天气?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天气情况。

小结:描述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扬尘等天气状况。

讨论活动二:天气有什么特点?问题:思考下面的话分别说明了天气有什么特点?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短时间内变化快);东边日出西边雨(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夏天暴雨前后:暴雨前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后天边出现彩虹(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生:(总结)天气的两个特点(承转)正是因为天气的多变,孕育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才使大自然尽显无穷魅力,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天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讨论活动三:天气对人类的影响?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你们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问题2(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农民伯伯,司机叔叔,游客,军人,你喜欢什么天气?讨厌什么天气?为什么?(结合课本及课件,分别从农业、交通、商业、军事等方面举例)(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为了趋利避害,人类从远古时期就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的规律。

由于科技水平低下,古人发出“天有不测风云”的叹息,如今时代不同了,明天的天气会怎样?气象小姐,先生三言两语就能给你说个明明白白,那么天气预报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讨论活动四:明天的天气怎么样?问题 1..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通常的方法是什么?问题2.你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吗?课件展示,归纳总结。

问题3:虽然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浅显易懂。

你会看报纸、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吗?出示课件讲解。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听课科目:地理听课时间:2014年12月2日第一节听课班级:凯里十中初二(3)班任课教师:杨勇林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过程: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1、概念2、特点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

第二,风向的判断。

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投影下面的表格:天气气候概念区别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初中地理听评课记录表

初中地理听评课记录表
生:逆时针。
师:从南极上空观察呈?
生:顺时针方向。
师: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生:24小时,即一天。
师:地球自转产生了:(1)昼夜更替(2)时间的差异。
(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启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五)教师提问为什么美国纽约的姨妈和在北京的畅畅互致问候的时候会有时间的差异?
学生作各种回答。教师总结: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
(六)教师让学生总结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收获,并总结整理板书内容。
三、地球的公转
(一)学生朗读课文
(二)教师讲解: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公转周期:一年
3、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三)通过读图,教师指导学生识记
1、
日期
节气
季节
月份
3月21日前后
春分

3、4、5
6月22日前后
夏至

6、7、8
9月23日前后
秋分

9、10、11
12月22日前后
冬至

12、1、2
2、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四)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关地球公转的知识。
四、教师小结本课的内容。
评价与建议
1.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楚,板书整洁,教学环节清楚,提问恰当,时间安排紧凑,教师示范性强。
2.《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内容较多,有些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接受较慢,教师在第一课时内指导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把五带的划分放在了下一个课时。在讲解四季形成内容时,做到浅显易懂,重视现象描述。
听评课记录表科目授课教师时间 Nhomakorabea班级
听课人
备注
英语
杜雪寒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授课教师:xx科目:语文听课时间:xx课时听讲课题:蜜蜂指路听课地点:xx班级听讲记录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蜜蜂怎样可以指路呢?恳请同学们念课文。

阐明课题:“指路”就是什么意思(开路)二、自学生字新词⑴读准生字的读音⑵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景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韵头课文:课文主要谈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倍增句法说一说。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王莎莎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遣去找他的人无此,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听讲评析课堂中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中,要把指导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授课教师:xxx科目:语文听课时间:xx课时听讲课题:生命的药方听课地点:xx班级听讲记录[由整理]一、情境导入师:今日我们研习的课文里面也存有一个xx病患者。

患者的名字叫做德诺,他才十岁。

德诺找出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使我们一齐来到课文《生命的药方》(出具课题)二、通读,初次感悟问题找出“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念明白的?念课文,建议:把语句念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①读准字音②读懂词语2、想一想课文中找出的“生命的药方”就是什么?3、交流板书:快乐、友情“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

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欢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三、引经据典课文,深入细致体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道德诺一生最小的病其实就是寂寞呢?恳请同学们韵头课文,至文中回去找出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造血(xuè)意外染上了xx病,伙伴们全都躲藏着他。

(1)指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
听课科目:地理
听课时间:2014年12月2日第一节
七年级地理听课记录(3)班
任课教师:杨勇林
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进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
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

第二,风向的判断。

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小小天气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温和多雨②阴雨绵绵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