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问题1
卢梭之问
卢梭简介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精彩摘要:【卢梭的思想】卢梭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
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一切现实的制度,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都必须在理性法则面前接受审判,凡是不能证明其合理性的,都应该被推翻,这是法国启蒙运动最核心的精神遗产,也是所有近代激进主义最核心的思想。
现代社会人类出现平等化趋势,人与人之间都差不多,“凭什么你管我”的问题就需要重新回答,卢梭思想中一个很核心的观念是“公意”,他大概是近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早的感觉到现代政治对人民主权的要求。
卢梭作为法国启蒙运动最激进的代表,人类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性,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英国启蒙强调人的理性有局限性,人不要对自己的理性能力估计过高。
因此,西方对卢梭的看法不一样,一派喜欢卢梭,一派喜欢洛克,英国学者认为卢梭的结果就是希特勒,而洛克的结果就是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是对卢梭的典型描述。
【卢梭之于中国】以前总结卢梭思想得与失,往往直接指向卢梭与集权体制的关系,虽然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不能说卢梭直接培育专政,培育了希特勒这样的人。
卢梭的政治理想排斥利益,诉诸绝对的公意,这样的政治制度又如何解决人基本的利益诉求呢?如何实现一个好的理想和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最后落实到每一个人,使他的利益和理想都能得以实现,个体权力不被国家主权架空,是卢梭留给我们的思考。
对于卢梭,我一直比较矛盾,他追求平等、正义、纯粹心灵,非常美好,确实符合人性,困惑就在于如何用合适的手段追求美好的东西,如果没有有效衔接,会经常面临人性的悲剧--追求美好的东西,往往导致较为灾难的结果。
改革30年,由于存在社会不公和制度缺陷,使得我们很容易从卢梭思想中找到一些精神诉求。
卢梭关于沉默与鸣叫的事例
卢梭关于沉默与鸣叫的事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卢梭的沉默与鸣叫观点
2.事例背景
3.事例解析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1.卢梭的沉默与鸣叫观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提出了一个关于沉默与鸣叫的观点。
他认为,人在面对不公和不平等时,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选择鸣叫。
沉默,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鸣叫,是为了寻求正义,揭示真相。
2.事例背景
这个观点源于卢梭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在卢梭的时代,法国社会等级森严,言论不自由。
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卢梭不断挑战权威,为社会公正而奋斗。
然而,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攻击和指责。
在一次宴会上,卢梭被一位贵族妇女公然侮辱。
面对这种羞辱,卢梭选择保持沉默,没有与对方争辩。
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沉默比争辩更有力量。
3.事例解析
卢梭的沉默,并不代表他认同对方的观点,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言论不自由,公开表达与权威不同的观点,可能会招致更大的麻烦。
卢梭的沉默,是他在不公和不平等面前的自我保护。
然而,在面对真正的不公和不平等时,卢梭选择鸣叫。
他通过写作,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呼唤社会改革。
他认为,只有通过揭示真相,才能推
动社会进步。
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卢梭关于沉默与鸣叫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在面对不公和不平等时,我们应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式,既要保护自己,也要为正义而奋斗。
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沉默,是为了避免无谓的争端;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鸣叫,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
论述题:卢梭 夸美纽斯
卢梭是法国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他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代表作《爱弥儿》1)自然教育的含义:A针对传统封建教育残害人性,违反自然的弊端,他提出自然教育,其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B他指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应以自然的教育为核心,使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要培养自然人,不同于公民与国民,指的是a身心和谐发展、能自食其力,c道德高尚d能力和智力都极高的新人e还是为自己而活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人。
3)自然教育的原则A正确看待儿童。
把儿童看成儿童,而不是小绅士,小大人,成人的玩物。
B给儿童充分的自由。
他倡导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的教育。
4)自然教育的实施卢梭按照儿童年龄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A婴儿期(0—2)体育为主,健康的体魄是智育的前提也是自然教育的基础。
B儿童期(2—12)感觉教育为主,十二岁之前不主张读书,而是培养视听等感官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可以用自然后果法对儿童进行德育。
C少年期(12—15)智育为主,教育内容主要是一些有用的能促进智力发展的知识,教育方法主要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另外他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
D青春期:德育为主。
德育主要包括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情感的培养要从自爱到他爱再发展到博爱;行为的养成则需要身体力行和艰苦锻炼。
1)从学生观来看,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自然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敢于突破传统的人3)从教师观来看,教师要从一味的灌输知识转变为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4)从课程观来看,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夸美纽斯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做中学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创造力卢梭是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夸美纽斯是捷克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的《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还卢梭以本来面目——关于卢梭启蒙教育思想中若干问题的探究
根本 的假设来关怀我 们 自己,那么卢 梭的学说便 马 可能 出现不 同的结果 。因被赋予 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 将会 导致个人发展 的差异 。 社会不平等 上表现为一种完全是 当代 的、生气 勃勃 的探讨 问题 条件 的差异 ,
的方式 。也就是说 , 卢梭问题具有 了思想史 的价值 。 不是源 自个人 天赋 , 而是源 自政治体制 。 所 以卢梭 叹 道 : “ 从那 时起 ,我 的眼界 因为研究伦理学史 而大大 对这些 问题 的表述 往往只有从某 一历史角度来 看才 而且 , 无论 是重要而可 以为人所理解 的 :然 而它们 的内里却依 地展 开了。我 已看 出一切都 归源于政治 , 然与我 们那样 切身相关 。” [ 3 ] 3 2 2 0世纪 6 0 年 代之后 , 我们 作什么样 的解释 ,一个 民族 的面貌完 全是 由它
作者 简介 : 顾彬 彬( 1 9 7 4 一) , 女, 江 苏南通 人 , 南通 大学教 育科学 学院讲 师 , 教育学博 士 ; 丁锦宏 ( 1 9 6 6 一) , 男, 江 苏南通
人, 南通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教授 , 教育学博士 。 基 金项 目: 江苏 省教育 科学 “ 十二 五” 规划 青 年专项课 题 ( c — e / 2 0 1 1 / 0 1 / 0 6 ) ; 江苏 省教 育厅 高校 哲学社 会 科学 基金 项 目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0 — 0 9 5 . 6 5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3 5 9 ( 2 0 1 3 ) 0 4 — 0 0 9 9 — 0 6
在 中国近百年现代 化社会 转型历程 中,卢梭一 教育 ” 模 式又一次被抬 出来 , “ 救救孩 子” 的呼声 此起
卢梭问题“跋”
跋1953年的时候,我对在1932年卡西勒发表其划时代的论文之后,围绕让-雅克·卢梭进行研究的文献作了一番考察,发现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日益兴盛。
查尔斯·W·亨德尔(Charles W. Hendel)和罗贝尔·德拉泰二人的重要研究皆带有卡西勒解读卢梭的方式的印记,他们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十年过后,我抓住两次机会又看了一下迅猛增长的研究文献,印象同样很深。
1在推理缜密的三卷书当中,让·盖埃诺巧妙地探察了卢梭遗留下来的大宗的和零散的自传性资料——书信、出版著作和卢梭所有的自白,他试图在书中重建卢梭的真实生活。
事后之见未必聪明,盖埃诺显然是在避免这种情况,他灵巧地(有时甚至是逐日逐日地)追踪卢梭的经历,以发现在卢梭一生当中的每个紧要关头,对于成其为让-雅克·卢梭来说,什么是肯定十分重要的。
2盖埃诺雄心勃勃的这项事业为卢梭在其大名鼎鼎、影响巨大的《忏悔录》里留给后人那精心打造的形象提供了必要的矫正。
盖埃诺用所有留存下来的证据耐心地复原卢梭的生活,这标志着在对卢梭的分析中出现了一个朝内的转向。
这并不意味着冷落了卢梭发表的著作,而是将其融入他整个的存在。
另有一项对于卢梭其人的内蕴的探索也许更惹人注目,而且很可能也更有影响,它就是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对于卢梭如何成其为卢梭这个问题的研究,这项研究声名卓著,而且也理应如此。
3与卡西勒一样,斯塔罗宾斯基发现了卢梭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但与卡西勒不同的是,他主要是在卢梭极度私密的经历中昧暗、隐蔽的幽邃之处发现这种统一性的。
斯塔罗宾斯基就这样将学术分析中心理学的、移情的风尚发扬光大。
当然,卡西勒并没有对卢梭的内心生活视而不见,但他有意侧重于卢梭行世的文本。
在斯塔罗宾斯基看来,当卢梭是个小男孩时遭遇了为他日后饱受摧残折磨的生活——以及工作——打下伏笔的第一次创伤。
这是一件表面上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人指责卢梭弄坏了一把梳子,这并不公正,但卢梭却无法说服指责者梳子坏了并非因他之过,卢梭遇到了他澄澈的良心与一个愚钝而不友善的世界给他那自认清白的存在所设立的阻隔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关于卢梭评价的几个问题
蒙 思想 家 马克 思 曾称赞说
17 5 3年
,
。
:
“
卢 梭 不断 避 免
。
寻求
“
幸福
。
”
他 从事 过仆 役
家庭 教师
。
、
向 现 存政 权作 任 何 即 使 表 面 上 的妥 协
,
”
②
乐 谱沙 写 员 生 活经历 接触
, ,
、
私 人 秘书 和流 浪卖 艺 等
这种
卢 梭还撰 写 了他 的最立 要 的名 这标 志
开始
聚 米 米 米 米 义 兴 只 米 米 义 滚 兴 米 米 米 兴 米 浓 米 兴 米 兴 米 米 米 义义 米 米 只 兴 米 浓 米 米 米 火 兴 火
1
3
页
。
页
6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2。
,
19
2 年第 1 版 8
。
(
)
郑观应
:
《 察唐少林 中尽移 民开垦事 》
。
,
) 郑观 应
:
《 商务 》 篇 ,
,
但 有些 西 方 资产阶 级 学 者 却 借 假 禁 欲主 义
,
他 的 恩想对 法 国大革 命起 过 重 大 的 指 异 作 对 后来 世 界各国 的 资产 阶 级 革命 也有 很
。
此 攻 击 卢 梭是
①
。
让 我们 简
。
述一 下 卢 棱 的 生 平 自幼 丧 母
, ,
以 弄 清事实 的 真 相
大影 响
《
。
日趋 加 淡 i扭 如J期
。
波 旁 工 朝 的 君 主 专制 统 治
关于卢梭的常考知识点
关于卢梭的常考知识点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代表作《爱弥儿》卢梭是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常考题目如下:1.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这一观点源自于()A.《爱弥儿》B.《教育漫话》C.《普通教育学》D.《大教学论》2.《爱弥儿》的作者是()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洛克3.“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的。
( )A. 洛克《教育漫话》B.卢梭《爱弥儿》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自然主义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培养目标: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爱弥尔》是由以下哪位教育家所著()A.捷克的夸美钮斯B.法国的卢梭C.美国的杜威D.法国的赫尔巴特2.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杜威B.斯宾塞C.卢梭D.爱伦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卢梭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学校教育由国家掌管。
对受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
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
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卢梭属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系所:教育学系专业名称:教育史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导师:邓明言副教授论文作者:牛媛媛学号:YS01}2011$2}}4年5月上海让·雅克·卢梭(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兼瑞士籍的伟大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摘要木文选择卢梭作为研究课题是基于他对儿童及儿童权利的关注。
现代社会处于急剧变革和转型期,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保持和发展儿童固有的天性,不流失自我。
这不仅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论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卢梭所处的时代、《爱弥儿》的创作过程和卢梭教育思想的性格特征。
任何一个思想的产生与时代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都发生了变革性的影响:《爱弥儿》的创作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并且与卢梭的生平密切相关,同时他还借鉴吸收了诸多前辈教育家的思想,当然与他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卢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无不带有天赋人权说、浪漫主义及自然主义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1)消极教育。
由于人性木善,孩子获取幸福的需要以及人的自然发展性,卢梭提出消极教育的思想。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消极教育的几个特征。
(2)智育和劳育。
首先分析智育开展的基础,接着具体探讨智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始终要遵循“需要”和“效用”法则。
启发式的方法、学习与道德的契合、直观的实物教学都成为卢梭教学方法的特色。
而智育和劳育共同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真正的独立地位。
(3)德育和情感教育。
儿童最初只是单个人接受指导,等到与他人发生一些社会关系后,道德才开始产生。
友情、同情、情欲的产生,这些情感都是在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情感的发生发展成为德育主要的内容和形式。
专制下的启蒙(必修三)
卢梭
狄德罗
维度二:归纳上述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 都主张人的自然权利 都主张实行法治 都反对封建神权和封建王权
都崇尚理性
维度三:指出上述启蒙思想家思想的独特点
思想之剑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 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 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 剑。 ——拿破仑
思想之剑
1649年1月30日。伦敦, 清冷而阴暗。 广场中间的断头台上, 刽子手举起了明晃晃 的大斧,对准查理一 世的脖子用力砍去, 一颗曾戴过王冠的头 颅立即滚了下来。
理性之光
…
霍布斯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狄德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维度一: 从整体上把握启蒙思想家政治思想的逻辑联系
理性之光
• 材料五: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 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 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 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 卫你说话的权利。 —— 伏尔泰语录
泽被世界: •对亚非拉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 ···
删
中世纪君权神授论
3、定理之二:
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论
不仅猛烈地批判,还进一步指出统治者的权力 来源与和人民的契约,当统治者用人民赋予他的 权力来奴役和压迫人民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手段 推翻他。 联系法国大革命现实的封建王权、设问不要统治者
思想之剑
攻 占 巴 士 底 狱
思想之剑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 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 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 皆为非法。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 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 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选自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最新-2018高考语文阅读素材世界名著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素材 精品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1第一卷我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是否有某种合法的而又明确的政权规则. 在这一研究中,我将努力把权利所许可的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起来,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我还没证明我的题旨的重要性,就着手探讨本题. 人们或许会问,我是否是一位君主或一位立法者,而要来论述政治呢?我要回答,不是;而且正因为如此,我才要论述政治.假如我是君主或者立法者,我将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来空谈应该做什么事了;我会去做那些事情的,不然,我就会保持沉默.作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公民并且是主权者的一员,无论我的呼声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是多么微弱,可是对公共事务的投票权就足以使我有义务去研究它们. 我每次对各类政府进行思索时,总会十分欣慰地在我的探讨之中发现有新的理由来热爱我国的政府!-- 62社会契约论第一章第一卷的题旨人是天生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认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种变化是如何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使得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呢?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假使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由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可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了.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所以人民就有理由来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们的自由就是毫无理由的了.”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决非出自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问题在于懂得这些约定是什么. 可是在谈到这一点之前,我应该先确定我所要提出的东西.第二章论原始社会任何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 7社会契约论3然而孩子也只是在需要父亲养育的时候,才依附于父亲. 一旦这种需要停止,自然的联系也就解体. 孩子解除了他们对父亲应有的服从,父亲解除了他们对孩子应有的照顾后,双方就都同等地恢复了独立姿态.如果他们继续结合在一起,那就不再是自然的,而是志愿的了;这时,家庭本身就只有靠约定来维系.这种人所共有的自由,乃是人性的产物. 人性的首要法则,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如果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此起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我们不妨认为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就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并且,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的,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在家庭中,父子之爱就足以报偿父亲对孩子的关怀了;但是在国家之中,首领对他的人民没有这种爱,于是发号施令的乐趣就取而代之.格老秀斯否认人类一切权力都应该是为了有利于被统治者而建立的. 他以奴隶制为例. 他最常用的推论方式,一贯是凭事实来确定权利. 人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更能自圆其说的方式,但也不见得对暴君更为有利.按格老秀斯的说法,到底全人类是属于某一百个人的,还是那一百个人是属于全人类的,仍然是个疑问;而且他在他的全书里似乎倾向于前一种见解的;而这也正是霍布斯的说法. 这样,人类便被分成一群群的牛羊,每群都有它自己的-- 84社会契约论首领,首领保护他们是为了要吃掉他们.正犹如牧羊人的品质高于羊群的品质一样,作为人民首领的人类牧人,其品质也就同样地高于人民的品质. 据费龙的记载,卡里古拉皇帝就是这样推理的,他从这种类比竟然做出结论:君王都是神明,或者说,人民都是畜牲.这位卡里古拉的推论又复活成为霍布斯和格老秀斯两人的推论. 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置了. 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了.奴隶们在枷锁之下丧失了一切,甚而丧失了摆脱枷锁的愿望;他们爱他们自己的奴役状态,好比优里赛斯的同伴们爱他们自己的畜牲状态一样. 因而如果真有什么天然的奴隶的话,那只是因为已经先有违反了天然的奴隶. 强力造出了最初的奴隶,他们的怯懦将使他们永远当奴隶.我没有谈及亚当王或者挪亚皇,也就是那划分了全世界的三大君王的父亲,虽然有人认为在他们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像萨土林的儿子一样的行为. 我希望人们能感谢我的这种谦逊;因为,作为这些君主之一的一个直系苗裔,可能还是长房的后代,何以知道考订起族谱来,我就不会被发现是全人类合法的国王呢?无论怎样,人们决不会不同意亚当曾经是全世界的主权者,正如鲁滨逊只要他是那荒岛上的唯一居民,便是岛上的主权者一样. 并且这种帝国还有这样的好处,即国君可以安享王位,不必害怕叛乱、战争或者谋篡.-- 9社会契约论5第三章论最强者的权利即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于是就出现了最强者的权利. 这种权利表面上看来像是讥讽,但实际上已被确定为一种原则了. 可是,难道人们就不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名词吗?强力是一种物理力量,我看不出强力的作用可以产生什么道德. 向强力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并非一种意志的行为;它最多不过是一种明智的行为罢了. 在那种意义上,它才可能是一种义务呢?姑且假设有这种所谓的权利. 我认为结果也不外乎是产生一种无法自圆的胡说. 因为只要权利由强力形成,结果就随原因而改变;因而,凡是凌驾于前一种强力之上的强力,也就接替了它的权利. 如果人们不服从而能不受惩罚,人们就可以合法地不再服从;而且,既然最强者总是有理的,故问题就只在于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最强者. 而这种随强力的终止便告消灭的权利,又算是什么权呢?如果必须用强力使人服从,人们就不必根据义务而服从了;因而,只要人们不再是被迫服从时,他们也就不再有服从的义务. 可见权利一词,并没有使强力增添任何新东西;它在这里完全没有意义.你应该服从权力. 假如这即是说,应该向强力屈服,那么这条诫命虽然很好,却是多余的;我可以担保它将永远都-- 106社会契约论不会被人破坏的. 一切权力都来自上帝,这一点我承认;可是一切疾病也都来自上帝. 难道这就是说,应该禁止人去请医生吗?假使强盗在森林的角落里抓到了我;不仅是由强力我必须得把钱包交出来,而且如果我能藏起钱包来,我在良心上不是也必须把它交出来吗?因为毕竟强盗拿着的手枪也是一种权力啊.那么,就让我们承认:权利并非由强力构成,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这样,就最终要回到我的原始的问题上面来.第四章论奴隶制既然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各种合法权威的基础.格老秀斯说,假如一个个人可以转让自己的自由,使自己成为某个主人的奴隶;为什么全体人民就不能转让他们的自由,使自己成为某个国王的臣民呢?在这里有不少含糊不清的字样是需要解说的. 那我们就举转让一词为例. 转让就是奉送或者出卖. 但一个使自己作另一个人的奴隶的人并不是奉送自己,而是出卖自己,至少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活. 但是人民为什么要出卖自己呢?国王远不能供养他的臣民,反而只能是从臣民那里得到他自身的生活供养;用拉伯雷的话-- 11社会契约论7来说,一无所有的国王也是活不成的. 难道臣民在奉送自己人身的同时,还以国王也攫取他们的财产为条件吗?我看不出他们还有什么可保存的东西了.有人说,专制主可以为他的臣民确保国内太平. 即使算是这样;但如果专制主的野心所引起的战争,如果专制主无餍的贪求,如果官吏的骚扰,这一切之为害人民,更有甚于人民之间的纠纷的话,那么人民从这里面得到什么呢?如果这种太平的本身就是人民的一种灾难,那么人民从这里面又能得到什么呢?监狱里的生活也很太平,难道这就能证明监狱里面也很不错吗?被囚禁在西克洛浦的洞穴中的希腊人,在那里面生活得也很太平,但是他们只是在等待着轮到自己被吞掉.说一个人无偿地奉送自己,这恐怕是荒谬的和不可思议的. 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无效的,就只因为这样做的人已丧失了自己健全的理智. 说全国人民也都这样做,那就是假设举国皆狂了;但疯狂是不能形成权利的.既使每个人可以转让其自身,但绝不能转让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生来就是人,并且是自由的;他们的自由属于他们自己,除了他们之外,其它人人都无权加以处置. 孩子在到达有理智的年龄以前,父亲可以为了他们的生存、为了他们的幸福,以孩子的名义订立某些条件;可是却不能无可更改地而且毫无条件地把他们奉送给人,因这种奉送违反了自然的目的,并且超出了作父亲的权利. 因此,要使一个专制的政府成为合法,就必须让各世代的人民都能作主来决定是承认它还是否认它;可是,那样,这个政府也就不再成其为专制-- 128社会契约论的了.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而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对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补偿的. 这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最后,规定一方是绝对的权威,另一方是绝对服从,这本身就是一条无效的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对一个我们有权向他要求一切的人,我们就并不承担任何义务;这难道不是清楚明白的事吗?难道这种既不等价又无交换的唯一条件,它本身不就包含着这种行为的无效性吗?因为,无论我的奴隶有什么样的权利反对我,既然他的一切都属我所有,而且他的权利也就是我的权利;那么,这种我自己反对自己的权利,难道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了吗?格老秀斯以及其他一些人,从战争里籀引出来了这种所谓奴役权的另一个起源. 依他们说,征服者有杀死被征服者的权利,但是被征服者可以以自己的自由为代价来赎取自己的生命;据说,这种约定似乎要更合法得多,因它对双方都有利.但是很明显,这种所谓杀死被征服者的权利,无论如何不会是战争状态的结果. 唯其因为人类生存于原始独立状态的时候,彼此之间绝不存在经常性的关系足以构成和平状态或者战争状态;所以他们就天然地绝不会是仇敌. 构成战争的,乃是物的关系而非人的关系. 既然战争状态不能产生于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而只能产生于实物的关系;所以私人战争,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这就既不能存在于还根本-- 13社会契约论9没有出现固定财产权的自然状态之中,也说不能存在于一切都处于法律权威之下的社会状态之中.个人之间的殴斗、决斗或者冲突,这些行为根本就不能构成一种状态.至于被法兰西国王路易第九的敕令所许可的、但被“上帝的和平”悬为禁令的私人战争,那只是封建政府的滥用职权,如果它曾经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违反自然权利原理并违反一切良好政体的荒谬的制度.因此,战争绝非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与个人绝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于也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他们不是作为国家的成员,而只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最后,只要我们在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不可能确定任何真正关系的话,一个国家就只能以别的国家为敌,而不是以人为敌.这项原则符合一切时代确立的准则,以及一切文明民族的经常实践. 宣战不只是向国家下通告,尤其是下通告于它们的臣民.外国人,无论是国王、是个人或者是整个民族,不向君主宣战就进行掠夺、杀害或者抢劫臣民的,那并不是敌人,而只是强盗. 即使是在正式的战争之中,一个公正的君主尽可以占有敌人国土上全部的公共物质,但是他尊重个人的人身和财富;他尊重自己的权利所依据的那种权利. 战争的目的是摧毁敌国,人们就有权杀死对方的保卫者,只要他们手里有武器;但是一旦他们投降,不再是敌人或者敌人的工具时,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而别人对他们也就不再有生杀之权. 有时,不杀害对方的任何一个成员也能消灭一-- 1401社会契约论个国家.战争决不能产生不是战争的目的所必需的任何权利.这些原则并不是格老秀斯的原则. 这些原则不是以诗人的权威为基础的,而是来自事物的本性,并且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至于征服权,则它除了最强者的法则之外,就没有任何其它的基础. 如果战争根本就没有赋予征服者以屠杀被征服的人民的权利;那么,这种他所并不具有的权利,就不能构成他奴役被征服者的权利的基础. 唯有在不能使敌人变为奴隶的时候,人们才有杀死敌人的权利;所以,把敌人转化为奴隶的权利,就绝不是出自杀死敌人的权利. 从而,使人以自己的自由为代价来赎取别人对之并没有任何权利的生命,那么就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了.根据奴役权来确定生杀权,又根据生杀权来确定奴役权,这难道不是显然陷入了一场恶性循环了吗?即使假定有这种可以杀死任何人的可怕的权利,我也认为一个由战争所造成的奴隶或者一族被征服的人民,除了只好是被迫服从之外,对于其主人也根本没有任何义务. 征服者既然攫取了他的生命的等价物,故对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恩德;征服者是以对自己有利可图的杀人来代替了毫无所得的杀人. 因此,征服者远远没有在强力之外获得任何权威,战争状态在他们之间仍然继续存在着;他们之间的关系,其本身就是战争的结果,而战争权的行使则是假设并不存在任何和平条约的. 他们之间也有过一项约定;但是即便有过,这一约定也决非消灭战争状态,而是假定战争状态的继续.因此,无论我们从哪种意义来考察事物,奴役权都是不存在的;不仅因为它是非法的,而且因为它是荒谬的,没有-- 15社会契约论11任何意义的. 奴隶制和权利,这两个名词之间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 无论是一个人对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人对全体人民,下列的说法都是毫无意义:“我和你订立一个担负完全归你而利益完全归我的约定;只要我高兴的话,我就守约;而且只要我高兴的话;你也得守约.”第五章论总需追溯到一个最初的约定即使是我接受了以上我所曾反驳过的一切论点,专制主义的拥护者们也还是无法前进一步的. 镇压一群人与治理一个社会,这两者之间也永远存在极大的区别. 即使分散着的人们一一相继地被某个个人所奴役,不管他们的人数可能有多少,我在这里就只看到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民和他们的首领;那只是一种聚集,假如人们愿意这样称呼的话,而不是一种结合;这儿既无公共幸福,也无政治共同体. 这个人,即使他奴役了半个世界,也永远只是一个人;他的利益脱离了别人的利益,就永远只是私人的利益. 如果这个人最后灭亡,他的帝国也就随之分崩离析,如同一棵橡树被火焚烧后就消解而化为一堆灰烬一样.格老秀斯说,人民可以把自己奉送给一位国王.然而,照格老秀斯的说法,在把自己奉送给国王之前,人民就已经是人民了. 这一奉送行为的自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假设有-- 1621社会契约论一种公共的意愿. 所以,在考察人民选出一位国王这一行为以前,最好还是先考察一下人民是通过什么方式而成为人民的. 因为后一行为必然先于前一行为,所以它才是社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如果根本就没有事先约定,除非选举真是全体一致的,不然,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抉择这一义务又从何而来呢?同意某一个主人的一百个人,又怎么有权为根本不同意这个主人的另外十个人进行选举呢?多数表决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确立,并且假定至少是有过一次全体一致的同意.第六章论社会公约我设想,人类曾达到过这种境地,在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经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 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如果人类不改变其生存方式,也就会消灭.然而,人类既然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的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使它们共同协作.这种力量的总和,必须由许多人的汇合才能产生;可是,-- 17社会契约论31既然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他又怎么能致身于力量的总和,而同时既不致妨害自己,又不致忽略对于自己所应有的关怀呢?这一困难,就我的主题而言,能够表述为下列的词句:“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它能以全部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这一契约的条款乃是这样地被订约的性质所决定的,以致于就连最微小的一点修改也会使它们变得成空洞无效;从而,尽管这些条款也许根本没被人正式宣告过,然而它们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在普天之下都是为人所默认或者公认的. 如这个社会公约一旦被破坏,每个人就立刻恢复了他原来的权利,并在丧失约定的自由时,也就又重新获得了他为了约定的自由而放弃了自己的天然的自由.这些条款无疑也可以全部归结为一句话,即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因为,首先,每个人都把自己整个地奉献出来,所以对于所有的人条件便都是同等的,而条件对于任何人既然都是同等的,便没有人想要使它成为别人的负担了.其次,转让既然是毫无保留的,所以联合体也就会尽可能地完美,而每个结合者也就不会再有什么要求了.因为,如果个人保留了某些权利,既然个人与公众之间不能够再有任何共同的上级来裁决,而且每人在某些事情上又是自己的裁-- 1841社会契约论判者,那么他很快就会要求事事都如此的;所以自然状态便会继续下去,而结合就必然地成为暴政或者是空话.最后,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根本没有向每个人奉献出自己;而且既然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让渡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因而,假如我们抛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间,这种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用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的数目就等于大会中所有的票数,而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及其意志.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之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乃称它为政权. 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但是这些名词经常互相混淆,彼此通用;只要我们在以其彻底的精确性使用它们时,知道加以区别就够了.-- 19社会契约论51第七章论主权者从上述公式中可以得出,结合的行为包含着一项公众与个人之间的相互规约;每个个人在可以说是与自己缔约时,都被两重关系制约着:即对于个人来讲,他就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而对于主权者来讲,他就是国家的一个成员. 但是在此却不适用民法上的那条准则,即每个人都无需遵守本人对自己所订的规约;因为自己对自己订约,和自己对自己只构成其中一部分的全体订约,两者之间区别很大.这里必须指出:由于对每个人都须就两重不同的关系加以考虑的缘故,所以公众的决定可以责成全体臣民服从主权者,然而则不能以相反的理由责成主权者约束其自身;因此,主权者假如以一种为他自己所不得违背的法律来约束自己,那便是违反政治共同体的本性了. 既然必须就唯一的同一种关系来考虑自己,所以就每个个。
卢梭的自然规律案例分析题
卢梭的自然规律案例分析题在课文中写到:有个朋友来访时,常看见他在家里一边吸烟一边讲学。
我总觉得很奇怪,便走上前去询问原因。
卢梭回答说:“这就是爱弥儿教育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啊!”可是细心地你会发现,对于这句话,每次阅读都只记住了“大概”两字,似乎没有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出的真正意思。
而当初老师给予的评语却是:此处有一点小瑕疵,但还不影响整体观感……那究竟如何才能理解这句话呢?或许只有从卢梭的《爱弥儿》开始重新寻找线索吧。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部落,最早诞生于北美洲大陆。
它起源于一场名叫大荒野的战争。
人们靠着血缘、部族关系聚集在一起抵御外敌侵略。
后来由于发展迅速,终于演变成了今天五花八门的国家和民族。
难道正像卢梭口中所描述的那样:某个村庄被灭掉之后又兴建另一个村庄,这些新的居民全部都是父母与兄弟姐妹,没有一个孩子吗?其实不然。
仔细翻看历史,各朝代虽无明确的制度约束,但几乎都设立过类似的机构,主管军事与经济发展。
比如周朝的六卿制度、汉朝的刺史制度等。
如果当时他所统治的区域没有产生部落向氏族转化,而只停留在社会底层的话,也就不会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了。
因为卢梭坚持用人工方法饲养动物,所以同事认为这是在破坏生态平衡。
可是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生存环境恶劣的时候,应该以恶制恶;环境良好的时候,则应该以善待善。
假使狮群过多捕食鹿群,鹿群吃饱了无力反抗,狮群会放弃追逐吗?若真这样做了,则大草原将失去其本身特性。
况且,就算没有狮子,豹、虎之类猛兽又怎肯轻易放弃眼下进食的美餐呢?这是什么问题呢?是你真正弄懂“爱弥儿”了吗?从字面上理解,“爱弥儿”指的是尚未长大成熟的男女青年。
简单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社会生活。
正因为他们尚未成年,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就必须借助教师和父母的帮助,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生活技巧和遵守日常礼仪。
从深层次角度来讲,在卢梭的眼里,他希望用教育去改造现有的社会秩序。
卢梭对儿童叙述设计的问题
卢梭对儿童叙述设计的问题卢梭关于儿童天性中包含主动自由、理性和善良因素的结论,以及他呼吁保护儿童纯真天性、让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主张,在当时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传颂和封建专制者们的切齿痛恨。
其原因归根到底在于他的思想适应了时代的潮流,代表了社会进步的心声,预含了丰富的现代意义。
也就是说,卢梭的思想既是他那个时代要求的产物,又具有着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
实际上,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儿童观的更新是人类教育的发展由古代中世纪教育转向近代教育的关键之一。
没有新的儿童观,也就没有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
在卢梭之前,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子们如拉伯雷,就曾激烈地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后来的弗兰西斯·培根及洛克等等,也都对旧教育茶毒儿童的罪行进行过有力的鞭答,并先后提出过自然教育的主张。
至于与卢梭同时代的法国启蒙学者们更是当时申张理性、讨伐封建教育的主将。
然而正如卢梭所言:“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
”23不过卢梭所言未必全对,例如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夸美纽斯等就曾试图建立一整套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只是那时社会经济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尚未充分进步,他们的不太成熟的新观点是超前于社会发展的,曲高和寡,一时难成气候;后来的启蒙主义者们虽然重视以教育作为启蒙的工具,力主普及教育和国家办学并追求实用学问等,但也确实没有提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更未能象卢梭这样从观察、分析、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来揭发旧教育的恶劣和论评儿童天性解放的迫切性。
卢梭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依儿童身心成长特点进行教育的新出发点、新思想体系和新的实施方案。
就其“返回自然”这一点来说,也比夸美纽斯的“模仿自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更少神秘的宗教色彩。
关于卢梭的思考题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卢梭思想的思考题,可以用来深入研究他的观点和思想:
1. 社会契约理论:
- 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契约形成社会和政府。
你认为社会契约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有何启示?
2. 自然状态vs. 社会状态:
- 卢梭描述了人们原初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情形,并对社会状态提出了一些批评。
你对他关于人类在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中的看法有何看法?
3. 教育观点:
- 卢梭提出了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的观点,强调儿童应该在更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你认为他的教育观点对现代教育体系有何启示?
4. 不平等的起源和影响:
- 在《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探讨了不平等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你如何理解卢梭关于不平等的分析,以及他对社会正义的看法?
5. 良民教育:
- 卢梭提出了他的“良民教育”观点,强调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你认为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中是否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6. 宗教和道德:
- 卢梭对宗教和道德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你对他关于宗教与道德关系的看法有何评论?
7. 女性地位:
- 在他的作品中,卢梭对女性地位和性别关系提出了一些观点。
你认为他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看法在当代社会中是否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这些思考题旨在引导对卢梭思想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你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或兴趣展开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试题参考答案
卢梭的《爱弥尔》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3.B【名师解析】卢梭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
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
4.C5.C6.B7.A【名师解析】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要培养“自然人”,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于其代表作之中。
而“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实验,并于1947年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绅士教育思想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和谐教育思想历史渊源较长,马克思等倡导和谐教育。
8.B9.D【名师解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张培养“自然人”,其代表作是《爱弥儿》。
故正确答案为D。
10.B【名师解析】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认为出自造物者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
还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提倡要高度尊重儿童。
因此,“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的教育家是卢梭。
二、简答题1.参考答案教育名著《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
书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
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
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教育学易错题之卢梭来找茬
教育学易错题之卢梭来找茬关于卢梭的知识点在教招考试中比较常见,但是很多同学由于知识储存有限,容易和相似知识点产生混淆,所以今天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卢梭的易错考题,供大家参考。
1.(单选)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包括( )。
A.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B.发现教学的基木因素是奖励与惩罚C.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包括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D.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1.【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卢梭的发现教学论。
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选项B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CD。
2.(单选)被称为儿童的发现者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杜威B.卢梭C.夸美纽斯D.罗杰斯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卢梭。
在西方学生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卢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被称之为儿童的发现者。
他首先扭转了把未成年学生当作成人对待的学生观。
卢梭认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和自由,要非常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兴趣。
选项A,杜威提出了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 、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选项C,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他的《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选项D,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判断)自然后果法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预,不强迫,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对其进行惩戒。
( )3.【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卢梭的观点。
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
他认为幼儿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当幼儿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成人不给幼儿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幼儿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他们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他们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已完成1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斯大林和希特勒是谁的结果?•A、孟德斯鸠•B、洛克•C、卢梭•D、尼采我的答案:C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卢梭出生于1712年•B、卢梭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十分熟悉•C、卢梭曾经创作过音乐•D、托尔斯泰认为卢梭极其虚伪。
我的答案:D3“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你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是谁的名言?•A、孟德斯鸠•B、洛克•C、卢梭•D、伏尔泰我的答案:D4“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话是谁说的?•A、伏尔泰•B、卢梭•C、马克思•D、孟德斯鸠我的答案:B5经典哲学著作《西方哲学史》的作者是?•A、黑格尔•B、康德•C、罗素•D、叔本华我的答案:C6以下不属于卢梭的著作的是?•A、《新爱洛伊丝》•B、《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C、《忏悔录》•D、《老实人》我的答案:D7卢梭最自豪的是:他是日内瓦的公民而不是一个臣民。
我的答案:√8卢梭曾被认为是民主和自由的敌人。
我的答案:√9托尔斯泰认为卢梭是一个虚伪的人?我的答案:×10海德格尔说“他出生,他思考,他写作,他死了”这句话是用来评论亚里士多德的?我的答案:√11法国的宗教以加尔文教为主。
我的答案:×12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
我的答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二)已完成1《浮士德》的作者是:•A、康德•B、歌德•C、波德莱尔•D、卢梭我的答案:B2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的是()。
•A、《科学革命的结构》•B、《论科学与艺术》•C、《论法的精神》•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我的答案:B3卢梭的第一篇论文叫什么?•A、《爱弥儿》•B、《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C、《论科学与艺术》•D、《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我的答案:C4关于“百科全书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它产生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卡西尔对“卢梭问题”的继承与超越——兼论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
卡西尔对“卢梭问题”的继承与超越——兼论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摘要]:本文通过对启蒙运动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卢梭苦苦挣扎的困惑与矛盾,而卢梭的困惑被卡西尔总结为“卢梭问题”。
卡西尔继续沿着卢梭的“回到大自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进一步的深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哲学观。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可以看作是对“卢梭问题”的继承与超越,文章通过对这一继承和超越的论述,展现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对当前中国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启蒙运动;“卢梭问题”;卡西尔;文化哲学一、“卢梭问题”之前“卢梭问题”是产生于启蒙理性本身之中的,要考察“卢梭问题”首先要了解启蒙理性的渊源。
对于启蒙理性卡西尔曾经指出:“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有赖于前数世纪的思想的积累,这一点是当时的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的。
启蒙哲学只是继承了哪几个世纪的遗产;对于这一遗产,它进行了整理,去粗取精,有所发挥和说明,但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独创观点加以传播。
”卡西尔认为启蒙哲学仅仅具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此并不是去评价他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启蒙理性产生有其历史的渊源。
作者认为启蒙运动于产生两个历史传统:其一是西方社会以一贯之的理性传统;其二是西方社会的宗教传统。
首先,始于赫拉克立特经过柏拉图发展的“逻各斯”,开启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弥久不衰,在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柏拉图的“不懂几何学的莫入”中间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发展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整个西方从上到下完全笼罩在理性主义的统治之下,对于科学几乎达到的几近崇拜的地步。
尽管在中世纪,宗教统治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丝毫不影响理性的权威,比如对上帝的信仰如果不经过理性的证明和确立,那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所以为了确立对上帝的信仰宗教也必然要借助于理性。
尤其是经过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的论证,人类社会更是进入一个理性高扬的时代,到了启蒙运动几近达到了高潮。
其次是宗教的传统。
卢梭Emile的五大讨论
卢梭Emile的五大讨论
1、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
2、自然与文明对立
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3、自由和平等的理想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和平等。
4、教育观点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爱弥儿》集中阐述了这一思想。
5、生活观点
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问题一、我要来谈谈让-雅克·卢梭问题。
而说其是个问题,这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假设,即卢梭的个性与思想世界还没有缩减为仅仅是历史事实,使我们除了完全照直理解它、描述它以外便无事可做。
即使是在今日,我们也认为卢梭并无一种有着单一论点的、已然确立起来的学说,我们无法通过复述与评论来轻易地将它记录下来并将之安置到诸种哲学史中去。
诚然,已有数不胜数的专著正是这样来描述卢梭学说的;但较之卢梭本人的作品,所有这些看上去都是那么冷冰冰而毫无生气。
只要深入到卢梭的作品之中,只要由此重建作为一个人、一位思想家和一名艺术家的卢梭的形象,不管是谁,都会马上感到,人们惯常给出的“卢梭学说”只是思想的抽象图解,而要把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内在的丰沛,它几乎无能为力。
此处,我们面前所显现的并不是固定而明确的学说,毋宁说,它是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的思想运动,这种运动的力量之大,情感之强烈,使得只要有它在,人们似乎就无法藏身于“客观的”历史沉思的宁静之中。
一次又一次,它将自己强加在我们头上,一次又一次,它让我们沉醉其间,身不由己。
卢梭,这位思想家与作家,他给他那个时代施以了无与伦比的力量,而之所以能够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那个世纪里人们将形式的建立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日臻完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卢梭却再次使形式这一概念那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
无论在那时的文学,还是哲学和科学当中,18世纪都停留在一个固定而明确的形式的世界里。
事物的实在根源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保证并决定了它们的价值。
这个世纪为事物的精确无误而欣喜,为它们分明的轮廓与确定的界限而高兴,这个世纪将划出如此精准界限的能力视为人类最高的主观力量,同时也将之看成是理性的基本能力。
卢梭是不仅质疑这种确定性,而且撼动其根基的第一位思想家。
他拒斥并彻底打破塑造了伦理学、政治学和宗教,还有文学与哲学的种种模式——他这样做,冒着使这个世界又一次沉沦于其原始的混沌,沉沦于“自然”状态的危险,因此也可以说,他是冒着将之弃于混乱不堪的危险。
但正是在他自己召唤来的混乱之中,他特有的创造力受到考验并得以证明。
因为现在开始有了一种受新冲动驱策,由新力量决定的运动。
这一运动的诸多目标起先还在黑暗之中;抽象地孤立起来看便无法描绘出其特征,人们也不能预先将它们料想为给定、落实的终点。
在卢梭力图这样预料时,他从未超出暧昧不清、而且时常是自相矛盾的表述。
对他而言,已经确定的,也是他用思想和感情的全部力量抓住的,不是他趋向的那个目标,而是他所追随的那种冲动。
他有胆量顺从这冲动:他用完全一己之思想、感情和激情的动力,来反对那个世纪本质上静止的思想模式。
他的动力在今日仍然让我们心醉神迷。
即使对于我们来说,卢梭的学说不仅仅是学术好奇心的对象,也不纯然是哲学研究或历史研究的对象。
一旦我们不再满足于考察它的后果,而是用其根本的假设来关怀我们自己,那么卢梭的学说便马上表现为一种完全是当代的、生气勃勃的探讨问题的方式。
卢梭向他那个世纪提出的问题绝对没有过时;这些问题没有被简单地“解决掉”——即便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
对这些问题的表述往往只有从某一历史角度来看才是重要而可以为人所理解的:然而它们的内里却一点也没有丧失其当下的相关性。
纯粹由历史探究所描绘出来的肖像模糊不清,以上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理所当然的结果。
在对传记的细节之处作了最为彻底的研究之后,在对历史背景与卢梭学说的渊源作了无数调查之后,在深入分析了他作品的所有细节之后,我们本应指望至少可以澄清他天性的基本特点,或是其著作中大体保持一致的基本意图。
但即使只是对研究卢梭的文献扫上一眼,都会让人大失所望。
特别近些年来,本已是庞然大物的研究文献,又因为一些重要的大部头著作而膨胀。
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这些作品——例如(此处仅提一些最重要的名字),倘若我们将最近艾伯特·欣兹(Albert Schinz)的《让—雅克·卢梭的思想》(La Pensée de Jean-Jacques Rousseau, Paris, 1929)中对卢梭的描述,和于贝尔(Hubert)及马松(Massom)1的作一比较——解释中那尖锐无比的矛盾便马上显现出来。
矛盾并不局限于细枝末节与无关宏旨之处;相反,它关乎对于卢梭的天性及见解的根本看法。
有时候,卢梭被描绘为现代个人主义唯一真正的先锋人物,他捍卫无拘无束的感情自由,捍卫那“心灵的权利”,在构想这项权利时他是如此不羁,竟将所有的伦理责任、将义务的一切客观戒律都统统抛弃。
举例来说,卡尔·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就认为,卢梭的道义(morality)“是自然人的道义,这自然人没有通过服从道德律而将自己提升至自决(self-determination)的客观真理的程度。
这种道义为善,也偶尔作恶,二者皆出于其主观的一时兴起;但它往往将恶说成是善,因为据称恶乃是发轫于那善良心灵的感情之中的。
”2但通常针对卢梭的指责,与之正好相反,却也是同样的理直气壮。
他被视为一种国家社会主义(State Socialism)的奠基人和拥护者,这种国家社会主义为了团体而彻底牺牲了个人,并将个人硬塞进固定不变的政治秩序,在其中,个人别说行动的自由,甚至了连良心的自由都没有。
关于卢梭的宗教信仰与取向的意见分歧之大,就像对于他伦理与政治信念的看法一样。
对《爱弥尔》当中“萨瓦牧师的信仰自白”的解释最是五花八门。
有些人看到的是18世纪自然神论在其中登峰造极。
而另一些人则提请大家注意它与“实证”宗教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还揭示出将“信仰自白”与卢梭成长于其中的加尔文宗信仰联系起来的线索。
3马松最近在《让-雅克·卢梭的宗教》中对卢梭的宗教有全面的论述,但其也未能避免将卢梭的宗教感情及见解整个纳入天主教教义当中的悖论,未能避免声称他就是信仰天主教的悖论。
在马松看来,不仅在卢梭与与宗教之间,而且在卢梭与天主教信仰之间,存有着一种真正的、深厚的,却也是太长时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联系。
试图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这对传统的概念来衡量卢梭的思想世界,就会得出同样模糊不清和游移不定的判断。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那个圈子里流行赞美理性,卢梭却掉过头去,转而诉诸“感情”与“良心”那更加深厚的力量——这些都不可否认。
而另一方面,恰是这位“非理性主义者”在其与启蒙思想家(philosophes)及法国启蒙运动之精神的搏斗最为激烈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话:“关于上帝,人们所能形成的最崇高的观念乃是单纯奠基于理性之上的。
Les plus grandes idées de la diviniténous viennent par la raison seule”4并且,也正是这位“非理性主义者”,被康德认为不亚于牛顿,并被他称为道德世界的牛顿。
想一想判断之间的这些分歧,我们就会立即认识到,既不能从这些范畴,也不能指望着从这些范畴来真正阐明卢梭的天性。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只有不为一切成见与偏见所动,再次转向卢梭的著作本身——如果我们让它符合其自身内在法则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话。
然而,除非我们将卢梭的作品回溯至其人生起点,回溯至作品在他个性中的根源,否则对其作品这般的追根溯源是不可能的。
卢梭和他的著作紧紧地纠结在一起,谁要是想将二者分开,就肯定会切断其共通的血脉,而对双方都造成伤害。
我的目的确实不是坚称卢梭的观1【勒内·】于贝尔,《卢梭与<百科全书>:试论卢梭政治思想的形成》(【René】Hubert, Rousseau etl’Encyclopédie: essai sur la formation der idées politiques de Rousseau, Paris, 1928); 【皮埃尔-莫里斯·】马松,《卢梭的宗教》(【Pierre-Maurice】Mason, La Religion de J.-J. Rousseau, 3vols.; Paris, 1916)。
特别参见【艾伯特·】欣兹对马松观点的批评,“让-雅克·卢梭的宗教思想及近来关于它的解释”,《史密斯学院现代语言研究》(“La Pensée religieuse de Jean-Jacques Rousseau et ses récents interprètes,”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Modern Languages, V ol. X, No. I, 1928)。
2卡尔·罗森克兰茨,《狄德罗的生平与著述》(Diderot’s Leben und Werke, Leipzig, 1866),II,75.3除去其他人之外,【古斯塔夫·】朗松也强调,卢梭在根本上持新教-加尔文教的观点。
参见他的《法国文学史》,22d,ed. (Paris: Hachette, 1930), pp. 788ff.4“萨瓦牧师的信仰自白”,《爱弥尔》,第四卷,(“Profession de foi du vicaire savoyard”, Emile, Livre IV, Hachette ed,. II, 267)念世界缺乏独立于他个人的生存形式与个人生活之外的意义。
毋宁说,我在这里想要捍卫的是正好相反的假设。
我所要力图展示的是:卢梭的基本思想虽说直接源于他的天性与个性,但却不会被他的个性所局囿、所束缚;这一思想在其成熟、完善之时,将一种对问题的客观表述摆在我们面前;这种表述并非仅仅对他或他那个时代有效,而是十足分明而确定地包含着一种内在的、严格客观的必然性。
但这一必然性并不是以抽象概括与系统孤立的面目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它是从卢梭的天性,这个个人的第一因当中渐渐浮现出来的,可以说,它首先必须从这个第一因当中挣脱出来;而要赢得它,必须一步一步来才行。
卢梭常常反驳以下想法:一种思想只有从一开始就表达得系统明白、刀枪不入,才会具有客观的价值与有效性;他愤怒地拒不认为他应当服从于诸如此类的体系的强制。
卢梭既在理论领域,也在实践领域作对;这既是为了发展思想,也是为了经营生活。
对于这类思想家来说,不能将作品的内容与意义和个人生活的根基割裂开来;在一再的反射与相互的映照之下,每一方只有和对方在一起,并在对方之中,才能够被人理解。
卢梭抵达巴黎的时候已年近30,在这一刻,他才开始有独立的精神的发展。
在这里,他的思想自觉第一次被真正唤醒。
从那一刻起,孩提与青少年时代在他身后远去,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对卢梭来说,它们只是回忆与思慕的对象——是的,这种思慕直到卢梭年暮时仍在他心头萦绕不去,而且依然如此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