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政治思想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与狄德罗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与狄德罗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期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事件之一,不仅在法国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革命中,有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贡献,其中卢梭、伏尔泰以及狄德罗被广泛认为是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代表。
本文将主要探讨卢梭、伏尔泰与狄德罗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一、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卢梭是法国大革命前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政治主权属于人民的观点,这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原则。
他认为,在一个正义的政府中,个人应该保持天生的自由和平等,政府的合法性应该建立在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法律约定之上。
这一思想对于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民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激发了人民争取自由与平等的强烈愿望。
卢梭还提倡民主制度,并认为合法的政府应该由人民直接参与决策。
他主张建立一种政治制度,人民可以行使主权并参与政府的运行。
这一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人民争取政治权利和民主自由奠定了基础。
二、伏尔泰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法国大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伏尔泰主张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并倡导个人权利的保护。
他曾经在其著作《论信仰的宽容》中阐述了个人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的观点,这对于法国大革命中宗教改革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伏尔泰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无论他的观点是否与主流看法一致。
他主张国家应该保护这种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为法国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和人民提供了倡导自由的强大支持。
伏尔泰还对宗教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宗教应该摆脱教权的控制,实现宗教和国家的分离。
这一思想对于法国大革命中解放教会的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新时代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卢梭契约论讲解
卢梭契约论讲解
卢梭的契约论是他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他主张社会契约的建立不是依靠暴力,而是基于人民的自愿和普遍认同。
他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生活在枷锁之中。
他批判封建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希望共同体成员人人平等,自由表达公共意见,以契约法律治理社会,这是卢梭追求的政治理想。
卢梭认为人的社会性是通过构建契约而达到社会状态,从而成为社会动物。
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前,存在一个自然状态,这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给了人们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人们无需争抢,没有霍布斯所说的竞争,也没有洛克所强调的权利。
有的只是限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是个人担心自己的幸福和自我保护,二是对自己同类遭受到苦难时的同情和怜悯,这是自然人所具有的基本的两种基本激情。
总的来说,卢梭的契约论强调人民的自愿和普遍认同,反对暴力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主张人人平等和自由表达公共意见,以契约法律治理社会。
同时,他也认为人的社会性是通过构建契约而达到社会状态,成为社会动物。
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思想
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思想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一)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1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全部政治理论的核心。
他运用历史的方法从经验和事实出发去探寻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存在规律,以便为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提供普遍适用的政治原则。
2 .“法的精神”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影响、制约它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为一种规律性。
3 .提出“法的精神”的目的:(1) 立法者掌握了法的精神中体现的原则,就能够制定出符合人类理性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理想的社会。
(2) 人民掌握了“法的精神”,就能遵纪守法,使理想的社会制度长治久安。
4 .意义。
“法的精神”强调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必然性关系,表明孟德斯鸠已从国家外部寻找国家运动的规律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孟德斯鸠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证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思想家。
5 .局限性.孟德斯鸠还没能找到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他不仅将一个国家的良法善政寄托在立法者的智慧上,而且宣扬了一种法律决定一切、法律万能的观点,认为只要有了一种好的法律制度,就可以实现理想的社会。
这表明“法的精神”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二)政体的分类1 .国家政体可以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三种。
2 .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两种。
民主政体由全体人民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贵族政体是由一部分人民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体。
3 .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人依据法律执政的政体,君主掌握最高权力。
君主、贵族阶级和政治团体是构成君主政体的三个要素。
4 .专制政体是由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政体。
5 .孟德斯鸠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实行共和政体成君主政体。
(三)政体原则1 .涵义。
政体原则可以解释为使政体行动的东西,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
它贯穿在政体之中,指导一切、推动一切,并且恢复一切。
2 .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
主要是指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的政治品德,其中心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卢梭的政治思想
立法权
一个国家最好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如彼此熟悉,了解自己的元首,同一个种 源,有共同的信仰和风俗等。
问题:国家的规模是否仅适合小规模的熟 人社会?面对幅员辽阔的陌生人社会,如 何实现公民的立法权?
生死权
社会契约的目的在于保护订约的当事者。 凡欲依靠他人的生命以保全自己的人,在
的生存,自行判断他维 持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 以便成为他自己的主人。
家庭是政治社会的模型2
“父母官”的称谓反映了一种什么 文化?
统治者与人民——牧羊人与羊群 昏君、暴君和明君 清官、贪官
家庭是政治社会的模型3
我们一切工作人员,无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们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的人民共和 国里,人民不是官的子民,而是国家 的主人;官员不是人民的“父母”, 而是人民的公仆。 ——毛泽东
应这篇征文而写的论文。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 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 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 ,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 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下,不平等就发展 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将成为转 向新的平等的原因和起点。
生平简介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 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 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 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 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 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生平简介
1749年,在看望囚禁的狄德罗的路上,他看 到了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科学和艺术 的进步起了败坏风俗的作用,还是起了改 善风俗的作用?
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政治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在政治哲学史上,卢梭最早明确地提出合法性概念,并对合法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
卢梭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极富开创性,也颇具争议性。
卢梭认为,主权者必须为公意所指导,公意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石。
人民本身就是主权者,且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然而,他同时赋予主权者以绝对权力。
一、政治合法性的内涵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政治合法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我自信能回答这个问题。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问题在于懂得这些约定是什么。
”[1](p8)这里所使用的“合法”一词,并非仅指“合乎法律的规定”,而是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其中既有道德的层面,又有制度的层面;既有事实的层面,又有价值的层面。
在卢梭的著作中,始终没有对政治合法性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在他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中,我们能管窥其政治合法性概念的基本内涵。
首先,统治者获得政治合法性的前提是缔结并遵守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的订立才使得国家的建立成为现实,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建构成为可能。
通过社会契约,搭建起了连接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桥梁。
因为,人们缔约时,每个人向全体奉献出了自身及其一切权利,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身利益。
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是全体利益的代表,人们通过它以更大的力量保全了自己的所有,人们服从集体就是服从自己。
国家唯有真正代表并不断促进公共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和强化。
①因此,公共权力合法性的获得以缔结社会契约为前提,公共权力合法性的维系以遵守社会契约为基础。
其次,合法的权力与强力有着根本区别。
“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1](p13-14)人们对强力的屈服,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而并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屈从于强力最多不过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而已。
试论洛克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试论洛克与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洛克(John Locke)和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欧洲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们对人民主权的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洛克强调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并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
而卢梭则更强调社会契约的理论,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普遍意愿和一致合意的人民。
洛克的人民主权思想可以追溯到他的著作《论人的理解》和《政府论》。
在《论人的理解》一书中,洛克提出了人人都有自然权利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并主张政府的唯一目的是保护这些权利。
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政府应该遵守一种契约来保护人们的权利。
这种契约是基于人民的自愿和共识,而不是强制性的。
洛克的人民主权思想强调了人民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
卢梭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普遍的意愿和人民的一致合意。
他认为人民自愿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以换取整体社会的利益和自由。
卢梭强调人民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政府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他主张政府应该是一个由民众选举产生的代表机构,代表人民的普遍意愿来决策和行使权力。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提倡了民主政治和人民参与决策的重要性。
洛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有一些共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和限制。
他们都主张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他们都认为人民的自由和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都强调政府应该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来自人民的一致合意和普遍意愿。
洛克和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都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强调了人民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提倡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授权。
尽管他们的思想有所差异,但都为后世的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读书心得——试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读书心得——试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卢梭在法国社会腐败和阶级矛盾尖锐背景下的产物,书中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其主旨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①据此,卢梭对其政治思想的论证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人人平等是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路径;第二,人民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第三,卢梭的政府理论。
三者环环相扣,对法国大革命乃至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一、“人人平等”是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路径“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②自由作为一项自然权利,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当人们进入政治状态后,由于各种冲突而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由。
因此,人们试图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来维护和恢复这一自然权利。
同时,卢梭认为人们在力量和才智上已经造成了不平等,因而需要通过契约的方式使得每个人在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面对生存障碍难以自存,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抵抗自然的障碍。
他们深知相互合作产生的力量必定大于单个人的力量,因而为了跨越生存障碍,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即“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③这就是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为了契约中每一个结合者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他们必须将自身的所有权利全部转让给集体。
其原因有三,首先,人们同等将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这对所有结合者都是平等的;其次,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转让自己的权利,这将使结合体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完满;最后,每个人既向所有人奉献了自己,也并没有向任何人转让自己,因为他们随时随地可以从结合者那里获得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权利。
卢梭的思想观点总结
卢梭的思想观点总结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对政治、社会以及教育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梭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哲学、社会契约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
下面将就这些方面对卢梭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卢梭的政治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来自社会契约,人们在原始状态下通过社会契约创造了政府和法律以保护他们的自由和权益。
他主张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共同意愿,政府的目的应该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公共利益。
卢梭对于政治权力的观点是相当悲观的,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很容易滥用、背离人民利益,因此他主张人民应当参与政治,对政府行使权力进行制约,同时他也主张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其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观点凸显了他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
他认为社会契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消除个人的私利和不公平。
他对财产不平等的现象深表忧虑,认为私有财产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他主张通过合理的财产分配和社会福利来达到公平与平等。
此外,他也对阶级制度持有批判态度,并主张建立一个不分阶级的社会。
最后,卢梭的教育理论是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本质和自由为目的。
他主张儿童应该按照他们的自然天性来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受到过多的外来约束和教育。
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注重观察和了解儿童的需求,并提出了“自由游戏”和“情感教育”的概念。
对于教育的内容,他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美感、创造力和社会意识。
总体来说,卢梭的思想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哲学观点强调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共同意愿,主张政府应保护人民的自由和公共利益;社会契约论观点认为社会契约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并主张消除财产不平等和阶级制度;教育理论观点认为教育应以培养人的性情和自由为目的,强调通识教育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卢梭的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卢梭的哲学近现代哲学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是近现代哲学中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
他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对于后世的社会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卢梭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近现代哲学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重要性。
一、卢梭的哲学思想概述卢梭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
他认为,理性和自由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但由于社会和个人私利的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
卢梭对现存政治秩序的批评使他开始思考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二、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一种通过人们的自愿共识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制。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模型,即主权归属于整个人民集体,而不是单独的君主或统治集团。
三、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重要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在近现代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卢梭的思想为后世的民主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人民应该成为主权的持有者,政治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的自愿。
这一观点对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卢梭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提出了重要的社会公正观。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契约来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的幸福。
这一观点在启蒙运动时期对后世的社会改革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再次,卢梭的观念激发了革命思潮。
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挑战了当时的君主制度和封建等级体系,对于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卢梭的思想为人类的道德思考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强调对内心的反省和个人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对于个体的道德自由和责任提出了新的思考。
结论卢梭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社会契约论思想对于近现代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民主理论、社会公正观和社会变革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个体的道德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梭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卢梭的民主主义哲学
卢梭的民主主义哲学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被誉为是欧洲启蒙时期的先驱人物之一。
他的政治哲学,特别是他的民主主义理念,对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卢梭的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他的民主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应用。
卢梭的人本主义卢梭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人本主义,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制度和政治机构都需要以人的利益为核心进行建立和运作。
他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并认为其不能代表人民的真实意愿和需要。
相反,他主张一种名为“社会契约”的政治理念,即认为政府是由人民自愿决定的,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
这种观点代表了卢梭强烈的民主倾向。
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卢梭的民主主义哲学亦是基于人本主义出发,他主张的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度,即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到选举和决策中,而不是将权力交给一个代表。
他认为,这样的政治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意愿和需要,保证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主张的是每个人都平等,每个人的意见和想法都应被尊重。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并在公共决策中发挥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保证决策的公正性,还能增强政府的负责任程度。
此外,卢梭还主张政治权力应该分散,不应该过于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
这样能够避免权力滥用的情况出现。
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今天的现实应用对于当今世界而言,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仍有很大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政府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和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卢梭的民主主义思想正是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如,支持直接民主制度、促进平等和自由的人权运动可以被视为是卢梭民主主义思想的现实应用。
这些运动都呼吁人民参与政治决策,并要求政府更加透明和负责任。
此外,在某些国家中,针对未能实施与民主原则相符的权力分配和权利保护,公民可能会采取实际行动,例如参与示威或是投票权的增强。
这种自发行为的根源亦是源于对民主原则的信仰。
卢梭的革命主义社会政治思想1
卢梭的革命主义社会政治思想卢梭的革命主义社会政治思想:《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Before Rousseau appeared on the literary scene in Europe, critics of the existing order had slowly been widening their orbit of interest to include the people in their plans of reform. But “the people” meant primarily the discriminated Third Estate of prosperous and respectable merchants, lawyers, and intellectuals. Rousseau is the first modern writer on politics who was of the people: the submerged, inarticulate masses of the petite bourgeoisie, the poor artisans and workingmen, the small peasants, the restless and rootless, the déclassés, for whom there was no room, and no hope, in the existing order of things.Rousseau was born of a poor family in Geneva, his French ancestors having migrated there as religious refugees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Rousseau’s mother died a few days after his birth, and his father, an impecunious watchmaker and more enthusiastic dancing master, was unable to raise Jean Jacques in any coherent fashion. From the age of twelve Rousseau was apprenticed to various masters, but he failed to establish himself in any art or trade. At sixteen he ran away from Geneva, and for the remainder of his life could claim no permanent abode anywhere.Voltaire and Montesquieu had traveled through Europe in grand style; Rousseau saw much of the continent through the eyes of a penniless, and at times hunted, vagabond, who did not always know where his next meal would come from and where he would sleep. Poverty made him commit minor thefts and larcenies, change his religion for temporary material advantage, and accept charity from people he detested….His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1755)Turning to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in society, Rousseau starts out with a passage that has a distinctly socialist and revolutionary flavor: “The first man who, having enclosed a piece of ground, bethought himself of saying This is mine, and found people simple enough to believe him, was the real founder of civil society.” The natural voice of compassion was stilled by the usurpations of the rich and the robberies of the poor, and the newborn society thus led to a “horrible state of war.” The rich then devised a plan by which they would better enjoy their power and possession without the threat of constant war.The first step was easy, to obtain agreement among the rich themselves to set up a system of law and governme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The second step, “the profoundest plan that ever entered the mind of man,” was to employ the forces of the poor for the creation of government, under which all would be protected and their possessions safeguarded: “Such was, or may well have been, the origin of society and law, which bound new fetters on the poor, and gave new powers to the rich; which irretrievably destroyed natural liberty, eternally fixed the law of property and inequality, converted clever usurpation into unalterable right, and, for the advantage of a few ambitious individuals, subjected all mankind to perpetual labor, slavery and wretchedness.In the long run, however, Rousseau foresees that from extreme inequality of fortunes and conditions spring divisions and dissensions that undermine the fabric of society and government. Despotism arises out of these disorders, but despotism is the “last term of inequality.” Popular insurrection deposes the despot, or even puts him to death: “As he was maintained by force alone, it is force alone that overthrows him.” This was strong language for themiddl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hen revolution was not thought of as yet and when free expression was curbed by both church and state.The concluding words of the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made it plain that Rousseau was not referring to hypothetical states of nature or society but to the injustices of contemporary France, “since it is plainly contrary to the laws of nature, however defined, that children should command old men, fools wise men, and that the privileged few should gorge themselves with superfluities, while the starving multitude are in want of the bare necessities of life.”His Social Contract (1762)The main concern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s the central issue of all political speculation: political obligation. “The problem,” Rousseau says, “is to find a form of association which will defend and protect with the whole common force the person and goods of each associate, and in which each, while uniting himself with all, may still obey himself alone, and remain as free as before.” In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book, Rousseau puts the same question in more dramatic form: “Man i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Like his predecessor, Rousseau uses the conceptions of the state of nature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that puts an end to it. Rousseau’s conception of man’s life in the state of nature is not quite so gloomy as that of Hobbes, nor as optimistic as that of Locke. Each man pursues his self-interest in the state of nature until he discovers that his power to preserve himself individually against the threats and hindrances of others is not strong enough. The purpose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s thus to combine security, which comes from collective association, with liberty, which the individual had before the making of the contract. But the social contract consists in “thetotal alienation of each associate, together with all his rights, to the whole community.”The total surrender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sovereign community is completely contrary to Locke and recalls Hobbes’ view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also surrenders himself completely to the sovereign. But whereas Hobbes’ subject is completely submissive to his sovereign, Rousseau reflects this kind of social peace without liberty. “Tranquility is also found in dungeons; but is that enough to make them desirable places to live in?” To renounce liberty, Rousseau says, is to renounce being a man, for there can be no obligation that is not, to some extent at least, mutual. In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man does not surrender completely to a sovereign ruler, but each man gives himself to all, and therefore gives himself to nobody in particular: “As there is no associate over whom he does not acquire the same right as he yields others over himself, he gains an equivalent for everything he does, and an increase of forc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what he has.”Rousseau shows in The Social Contract a much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civil society, as compared with the state of nature, than he showed in his earlier writings. In the state of nature, Rousseau now says, man is guided by instinct only, whereas in society he is inspired by justice and morality. Man loses through the social contract his natural liberty and an unlimited right to everything he can lay his hands on, but he gains civil liberty and property rights in all he possesses. The liberty of the state of nature is no true liberty, because it is merely enslavement to uncontrolled appetites. By contrast, moral liberty, which man acquires solely in the civil state, makes him master of himself, because “obedience to a law which we prescribe to ourselves is liberty.”These three forms of liberty progress from the lower to the higher. Natural liberty is devoid of any reflective or rational elements, and its boundary—constantly shifting—is simply the strength of the individual to assert himself. Civil liberty has a firmer and more rational foundation—the laws and rules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which determine what each member may and may not do in relation to other members. However, if liberty rises to the level of moral liberty, for in obeying laws we ourselves have made, we remain free. Whereas civil liberty creates individual rights and freedoms in relation to others, moral liberty is the only type of freedom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is free in relation to himself.….Rousseau’s conception of sovereignty differs from both Hobbes’ and Locke’s. In Hobbes’ the people set up a sovereign and transfer all power to him. In Locke’s social contract the people set up a limited government for limited purposes, but Locke shuns the conception of sovereignty—popular or monarchical—as a symbol of political absolutism. Rousseau’s sovereign is the people, constituted as a politic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social contract.Unlike nearly all other major political thinkers, Rousseau considers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 inalienable and indivisible. The people cannot give away, or transfer, to any person or body their ultimate right of self-government, of deciding their own destiny. Whereas Hobbes identified the sovereign with the ruler who exercises sovereignty, Rousseau draws a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sovereignty, which always and wholly resides in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which is but a temporary agent (as in Locke’s conception) of the sovereign people. Whereas, in Locke, the people transfer the exercise of their supreme authority,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to organs of government, Rousseau’s concept of inalienable and indivisible sovereignty does not permit the people to transfer their legislative function, the supreme authority in the state. As to th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functions, Rousseau realizes that they have to be exercised by special organs of government, but they are completely subordinated to the sovereign people, and there is no hint or suggestion of separation, or balance, of power.Rousseau’s system of government is unmitigated popular sovereignty, unmodified by competing or balancing powers; this aspect of Rousseau has always strongly appealed to adherents of radical and uncompromising democracy….….the problem of the General Will, the key conception in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He sees the body politic “possessed of a will; and this General Will, which tends alway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welfare of the whole and of every part, and is the source of the laws, constitutes for all the members of state, in their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and to it, the rule of what is just or unjust.”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the General Will, Rousseau fundamentally alters the mechanistic concept of the state as an instrument (shared by both Hobbes and Locke) and revives the organic theory of the state, which goes back to Plato and Aristotle.….The character of the General Will is determined by two elements: first, it aims at the general good, and second, it must come from all and apply to all. The first refers to the object of will; the second, to its origin. The Willof All must therefore not be confused with the General Will: “The latter considers only the common interest, while the former takes private interest into account, and is no more than a sum of particular wills.” The generality of the will is not so much a matter of numbers as of intrinsic quality and goodness. The people always will be good, but they do not always understand it, particularly when factions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independent citizen to pursue the common good. Nor can the General Will be represented, because representative assemblies tend to develop particular interests of their own, forgetting those of the community. Obviously referring to the direct democracies of Swiss city-republics, Rousseau glowingly describes how “bands of peasants are seen regulating affairs of state under an oak, and always acting wisely”….Obeying the General Will is thus the expression of the moral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and if he refuses to obey, he may be compelled to do so: “This means nothing less than that he will be forced to be free.”….Rousseau was first vindicated by the succes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opening word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We the people….” were of the spirit of Jean Jacques Rousseau.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only a few years later, the French nation discovered its communal solidarity in a new birth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popular government. Since then, the message of Rousseau has been carried to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and its vitality and persistent timeliness continue to inspire free men and free women everywhere.From William Ebenstein and Alan Eben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Plato to thePresent, 6th edition (reprint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 pp. 445-451.。
试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试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一)让.雅克.卢梭(J.J.Rousseau)生于1712年,卒于1778年,是十八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和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导师。
从17世纪末叶开始涵盖18世纪,这段时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思想家,而卢梭更是以其人民主权理论开创了政治权力合法性讨论的历史先河,给世界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却缺乏深刻的认识,实际上,深入研究和科学评判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于当代我国的政治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简要生平(一)卢梭生活的时代背景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
”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正是适应法国大革命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一切都面临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
因此我们要研究卢梭的思想,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简要生平。
卢梭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最高峰并开始转向没落的时代。
而法国在18世纪正是以农业为主的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政治上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按照法律的规定居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僧侣贵族为第一等级;世俗贵族(佩剑贵族、长袍贵族)为第二等级;农民、手工业者、手工工场主和资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96%)为第三等级。
特权阶级生活奢侈糜烂,第三等级则在政治上处于完全权的地位,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是受到封建专制政权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法国专制君主在政治上公开宣扬“朕即国家”、“法律皆出于我”等君权至上思想,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人之手,终身任职;在经济上法国专制君主横征暴敛,经济濒于崩溃;在思想上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竭力加强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禁止一切进步思想的传播;在军事上穷兵黩武,嗜战成癖,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危机。
与之同时,欧洲罗马天主教会日益成为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天主教也是法国的国教,享有各种特权和优厚待遇。
论卢梭政治哲学中的平等思想
论卢梭政治哲学中的平等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的平等思想是在反思何为不平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的理论和基础》中描述了一个自然状态,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是孤独、平等、自由、和平的,而生活在社会状态下的人们是如此不平等、不和谐。
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之间存在只存在生理上的差异,而由这种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交往,他用“孤独的”和“清闲的”这两个词来描述野蛮人的生活。
他们居无定所,任何潜在的能力都停留在粗鄙的状态,唯一所关心的事情就是自我保存,所以,他认为自然为人类所准备的社会性即人们之间因相互需要而彼此交往是多么得少,因而自然状态的不平等几乎为零。
但在进入社会状态后,由于人类彼此之间自我完善化能力的不同而带来了命运的不同,自我完善化能力较强者就会比较富有,反之,较弱者就会比较贫穷。
富有之人产生了惰性,需要同类的服侍,而贫穷的人需要同类的援助。
所以,平等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缩小财富差距。
财富的差距进一步造就了特权的产生,所以,平等的第二个条件就是要限制权力。
出于对以上问题的反思,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至于平等,这个名词绝不是指权力与财富的程度应当绝对相等;而是说,就权力而言,则它应该不能成为任何暴力,并且只有凭职位与法律才能加以行使;就财富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
”所以,卢梭所认为的平等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有一定差距的平等。
登特就曾敏锐地指出:“卢梭关于不平等的基础和特征主要体现在《论不平等》中,在书中他区分了自然的和协议的两种形式的不平等。
“”前者是说体力、健康和智力能力的差异;后者包括财富、荣誉和权威的差别。
卢梭认为前者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善意的或者无关紧要的;后者是没有合法性的、危险的和没有正当理由的。
卢梭给予后者更多的重视。
”同时,在卢梭自己看来,平等是自由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卢梭对君主制的态度
卢梭对君主制的态度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他对君主制的态度。
以下将从卢梭的观点、理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展开。
1. 卢梭的观点:
卢梭对君主制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君主制容易导致统治者滥用权力,而不顾人民的利益。
他认为君主应当服从于公共意志,而不是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
卢梭还认为,君主制下的政府机构常常导致特权阶级的出现,使社会存在不平等和不公正。
2. 理由:
卢梭之所以对君主制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基于对人类天性和政治权力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类本身具有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利,君主制常常侵犯这些权利,丧失了人民的自主性。
此外,卢梭指出,君主制容易形成个人集权的政治结构,缺乏有效的制衡和民主机制,易导致暴政和不稳定。
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卢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我们可以借鉴卢梭的观点,坚持人民的利益至上,建立有效的制衡和民主机制,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公正。
同时,卢梭所提出的社会契约思想,也提醒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平发展。
总结:
卢梭对君主制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君主制容易导致统治者滥用权力,剥夺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的观点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我们应当注重制衡和民主机制的建立,追求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卢梭政治思想
(一)卢梭的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的思想1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人类曾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过着孤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生活。
人类具有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度。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类出现不平等。
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产生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2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确认富人和穷人的状态。
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
第二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
又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
第三阶段是确认主人和奴隶的状态。
不平等达到顶点。
这时,人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又重新出现,建立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新社会。
3 .价值。
卢梭的这一思想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
在他对不平等的分析和批判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识到了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二)卢梭的平等思想1 .地位。
平等思想是卢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批判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2 .内容。
(1) 人们在财产方面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实现人们在政治上的平等。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 .内容与特点:(1) 是共同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2) 权利的转让是毫无保留的;(3) 每个人都向整个集体奉献自己,并获得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得以以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4) 人民是主权者,也是立法者,如果政府破坏了契约,人民有权取消这一契约,可以以暴抑暴。
2 .意义与局限。
社会契约论中所阐述的平等要求和以暴抑暴的光辉思想,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精神,鼓舞和启迪了法国人民,直接影响了法国革命。
但是始终未能清楚地叙述并合理解决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四)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1 .人民主权的涵义。
以社会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最高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统称为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
卢梭的历史贡献
卢梭的历史贡献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重要贡献包括:
1. 政治哲学: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先驱之一,他主张政治权利应该源自人民的自由意志,而不是通过君主或其他统治集团的权力垄断。
2. 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针对儿童的自然发展而设计的,而不是机械地填鸭式教育。
他主张让儿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并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3. 文学艺术:卢梭的文学作品,如《忏悔录》和《朱庇特关于神权和统治权的对话》等,表现出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关注。
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在于强调个性和自由,反对18世纪的传统和正统。
4. 直接民主:卢梭提出“直接民主”的理论,即人民应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而不是仅仅投票选举代表。
5. 性别平等:卢梭关注女性权益,他主张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权利和地位,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卢梭的这些贡献对于后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梭的宪政思想
卢梭的宪政思想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
本书立论的观点虽然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提出,终究起到过历史的进步意义。
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成了后来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就是第一卷要展开的中心判断。
卢梭认为,权利不来自于强权,只能是人们的约定。
这个约定是有转让条款的,但是人民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把自己的自由出让给统治者。
出让不是出卖,绝不是把自己剥夺的一无所有。
卢梭还驳斥了这样的观点:统治者可以确保人民的太平。
实际上,这太平本身可能就是人民的灾难,“在监狱里的生活也很太平,难道这就足以证明监狱里的生活也很不错吗?”专制制度中的太平就好像是监狱里的太平,这是一种以放弃自由的权利为代价的太平。
卢梭认为“即使是最强者也绝不会强得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
其中对自由的论证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对于一个放弃自己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
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最后,规定一方是绝对的权威,另一方是无限的服从,这本身就是一项无效的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他认为“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方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像以往一样的自由。
”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他把社会契约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卢梭政治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作为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人物,卢梭的名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卢梭的作品《社会契约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人们思考政治权利和政治体系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探讨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内涵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内涵1、社会契约论卢梭的主要思想是社会契约论,他认为人们原本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需要通过签订社会契约来达到统治和被统治的平衡。
卢梭认为,这个契约是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达成的,每个人都有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来参与这个契约,这也是社会契约的本质。
2、人权思想卢梭强调了人的自然权利问题,这也是他的人权思想的体现。
在卢梭看来,人的自然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包括生命、自由、财产等。
他认为,国家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权利,而不应该侵犯或者剥夺它们。
因此,他强调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反对专制和压迫。
3、自由民主思想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也是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民主制是不可分割的,并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制度,让人民可以通过选举来选出自己的代表,参与和监督国家政治决策,这样才能实现政治的自由和公正。
他反对专制主义,主张人民的参与和监督。
4、教育思想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教育需要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民主思想的培养,而不是对个体进行机械化的教育。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品质,涵养他们成为具有道德感和自由精神的公民。
二、卢梭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1、社会契约论的影响卢梭的思想对社会契约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一,也是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得到了体现,也被用来解释和支持法国大革命。
2、人权思想的影响卢梭的思想对人权思想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人权思想对于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和国际人权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卢梭主义名词解释
卢梭主义名词解释
答:卢梭主义名词解释是:卢梭主义在不同领域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在政治方面是民权思想、人人平等和自由的主张。
伦理和教育观点是崇尚朴实自然的道德,反对抽象的义务和学校的书本教育。
卢梭主义对儿童文学创作提出了审美自由度的要求:第一,顺应儿童。
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应当脱去严肃、厚重的外套,换上轻便活泼的童装,走出深沉,走出沉重。
第二,愉快原则。
认为儿童文学是使儿童感到愉快、满足的艺术品。
第三,反对灌输。
重在启发、引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张采用实物教育和直观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切身体验和生活实践中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坚决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反对强迫灌输与系统说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家庭
我们一切工作人员,无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们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的人民共和 国里,人民不是官的子民,而是国家 的主人;官员不是人民的“父母”, 而是人民的公仆。 ——毛泽东
国家
财富 私有制的产生 人类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1)穷人和富人的差异 (2)契约和法律以力量为后盾,相应的权利机构 产生,官职的设立确立了强者和弱者的区别 (3)“暴君统治逐渐抬起它丑恶的头”,专制统 治的出现
李宇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主要内容
生平 主要贡献 社会政治思想 卢梭名言
生平简介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 钟表匠的家庭。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 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 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 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 16岁独立谋生,结识了华伦夫人;出版《现 代音乐论》,销路很差 1750年论文《论艺术和科学》获头等奖
生死权
犯罪之人受死刑的道理也可依同样的看法: 我们因为不愿意被人杀害,所以同意自己 一旦做了凶手也受死刑,在订这种契约时, 我们只是想确保我们的生命,而不是想处 分我们的生命,任何订约的人都不预料自 己当受死刑。
生死权
凡侵犯社会权利的罪人,便成为国家的叛 逆者;违犯国家的法律,便不再是国家的 一份子,而且是在向国家开战。在这种情 形里,保护国家与保护个人,两者不能相 容,必需牺牲其一。审问及判决证明他破 坏了社会契约,因而不再是国家的成员了。
第五讲 卢梭的政治思 想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 雅各· 卢梭)(1712—— 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 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 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主要贡献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忏悔录》 返回
社会政治思想
1、原始的社会——自然状态 2、家庭是政治社会的雏形 3、社会契约 4、立法权 5、生死权 6、国家
两种不平等
还有哪些不平等?
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 城乡差异 行业差异 ……
卢梭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 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 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 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 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可简述如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 身和一切权力交给公共,受公益之最高的 指挥,我们对于每个成员都作为全体之不 可分的部分看待。
社会契约为免于空泛的仪式,隐含着这么 一个条款:任何人如不遵守公共的意志, 得由全体迫其遵守之。
立法权
欲定出最适合于国民的法律,须有明察人们的一 切情欲而不为任何情感所支配的上智。 治人者不应兼立法,立法者不应兼治人。 罗马十大行政官从未只凭他们自己的权威而制定 法律。他们对人民说:“我们所提议的,未经你 们的同意,不能成为法律。”因此起草法律的人 没有亦不应当有立法权;而人民纵使自愿,亦不 能剥夺其不可转移的立法权,因为依照原来的根 本契约,只有公共的意志能约束个人,一个个别 的意志是否合于公共的意志,应以人民的自由投 票决定。
生平简介
1756年,接受朋友馈赠的乡村小房子,开始 隐居生活。 背井离乡 卢梭一七七八年七月二日逝世,葬于杨树 岛。一七九四年,法国大革命五年后,遗 骸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主要贡献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 “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 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 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 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 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 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 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 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 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 要求。
我爸是李刚
自然状态的论述1Βιβλιοθήκη 野蛮人的身体是求生的唯一工具。
他唯一的注意事项就是自身的保存,他的 视觉、听觉和嗅觉非常精细敏锐。
自然状态的人类,在他们之间起初没有任 何种类的道德关系,也没有一定的义务, 所以他们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
知足常乐,没有过分的贪婪,仅仅满足自 己的生理需要即可。
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
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 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 国君制,由一人治理。
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找出 一种结合的形式,能以社会的全力保护每 个成员的生命财产,同时每个成员一方面 与全体相结合,一方面仍然可以只服从他 自己并仍然和从前一样自由。
立法权
一个国家最好的组织,应该有一定的限度。 如彼此熟悉,了解自己的元首,同一个种 源,有共同的信仰和风俗等。 问题:国家的规模是否仅适合小规模的熟 人社会?面对幅员辽阔的陌生人社会,如 何实现公民的立法权? 返回
生死权
社会契约的目的在于保护订约的当事者。
凡欲依靠他人的生命以保全自己的人,在 必要时,亦须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保全他人。 服兵役的义务。 《集结号》——冯小刚
不平等的顶点
臣民除了主人的意志之外再没有别的法律,主人除了自己 的热情以外也再没有别的规则,因此,善的观念和正义的 原理又重新消失了;这里,一切都恢复到最强者的唯一法 律上来,从而也回复到一个新的自然状态上来,但这种自 然状态和我们曾由之开始的那种自然状态有所不同,因为 一个是纯粹的自然状态,另一个则是过度腐败的结果。专 制暴君只有当他是最强者的时候才是主人,一旦人们能够 把他驱逐,他就不能抱怨暴力。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 的那种暴动,较之暴君昨天用以处置其臣民的生命、财产 的那些行为,同样是合法的行为。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 翻他。此时暴君不能怨恨他人的不公正,而只有怨恨自己 的不谨慎或不幸。举例说明
自然状态的论述
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下只有因年龄、 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的不平等,而无财 产、政治上的不平等,他们快乐地、 幸福、自由地生活着。
家庭
父亲与儿子
人的本性:保持他自己 的生存,自行判断他维 持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 以便成为他自己的主人。
家庭
家庭是政治社会的雏形?
统治者与人民——牧羊人与羊群? 昏君、暴君和明君 清官、贪官 “父母官”的称谓反映了一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