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浅析
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
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一、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背景及意义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用于调节金融市场流动性,降低通货膨胀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现状与问题尽管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有其优点,但在实践中,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包括:调控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影响银行利润、监管不力等。
因此,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需要加强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对银行业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逐渐稳定,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对银行业的影响在经济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章将围绕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对银行业的影响展开分析,包括:银行储备管理、信贷投放、资金成本等方面。
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因此,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影响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深入探讨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包括:货币流动性、价格稳定、市场信心等方面。
五、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着逐渐加速的变革,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控也不断跟进。
本章将重点关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合考虑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和国际形势等多方面因素,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CASE 1:2016年存款准备金率降低2016年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降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国内流动性状况。
此次调控主要采取了定向调控的方式,并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带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在此次调控的带动下,随着银行贷款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明显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CASE 2: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调控不仅会对上游央行产生影响,对下游商业银行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完善。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市场利率不匹配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向央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并且规定了存款准备金的利率。
然而,这个利率并不是市场利率,因此存在着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市场利率不匹配的问题。
这也就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往往由于缴纳存款准备金给央行而导致自身利润率降低。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缺乏灵活性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灵活性。
这意味着制度不够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变化。
当市场出现波动或变化时,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规模的灵活性较低,也就限制了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能力。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利于银行业务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要求银行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这对银行的流动性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就使得银行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从而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同时,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对银行的成本和收益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市场利率不匹配的问题,我们应该优化存款准备金利率机制,使其更符合市场利率。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对存款准备金利率进行调整和改革。
另外,也可以采取分层次、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利率机制,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构、不同类型的业务,采取不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
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变化,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
这意味着央行需要在操作上更加机动灵活,以及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政策工具。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的调整和规定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等方式来提高灵活性。
为了减轻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采取更加灵活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优化存款准备金利率,或者逐步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方式。
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近年来,外汇占款持续攀升,信贷增速明显,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然而,从实践运用情况来看,该货币工具在使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文章在论述存款准备金政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实证的方式探究准备存款金调整和国内经济现况的关系,随后剖析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单位为确保有充足资金进行支付和清算而储存在央行的存款。
存款准备金占资产总额的比值即为存款准备金率,该数值由央行制定。
最初制定存款准备金主要是为了确保银行支付与清算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随后逐步转变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并得到广泛运用。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特征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政策工具,近年来得到央行的多次运用,通过该工具,能够从宏观层面管控金融机构信贷总额,控制货币供应量,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央行改变准备金率后,在短时间内货币供应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该工具的优点在于对所有金融机构发挥相同的作用,并且不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其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将会波及整个金融市场,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巨大影响,若调整不合理,将直接扰乱国内经济市场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会对部分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
根据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征,一是准备金率相对较高;二是调整高频率,小幅度;三是逆周期预期引导特征显著。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和M2实证分析(一)理论基础及数据通过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的数据建模,调整存款准备金与国内经济现况是否相匹配。
建模如下:M2 =c+β×l/r式中:M2――历年货币供应量r-存款准备金率β――-基础存款c――常数项根据模型可看出,M2和r呈负相关,且存在双曲线对应关系。
将数据代入模型,数据如表1。
(二)模型回归及检验结果通?^计算,得出以下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可看出,M2与r间并未呈预期的单一双曲线负相关关系,而是表现为螺旋上升双曲线负相关。
浅谈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
映 出银行收揽储蓄 的心态 。同时 ,中国 人 民银行的数据显示 , 2 0 1 3年 5 月的外汇 占款较 4 月大幅减少 2 2 0 0 多亿元 , 显示 出外部投机资金陆续流
出,国内流动性趋于紧张。
准备金政策较为平稳 。2 0 0 4 年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 四) 2 0 0 7年一 2 0 0 8 年 的抑制通胀阶段。为了控制物价上涨过 陕、
其次 , 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手段在我 国具有局限性 。中国人 民银行
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 ,必须将一定的资金保
留作为存款准备金 ,以满足客户随时提款的需求。随着金融制度 的发展, 存 款准备金不仅仅作为对银行业务 的约束工具 ,还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 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供放贷的资 金量增加 ,社会的货 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 , 投资和消费都 随之增长 ; 反 之, 投资和消费将相应减少。这是准备金机制的传导效用 。 准备金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比较强力的货币政策 。有关统计显示 ,在 我国 , 每提高 O . 5 %的存款准备金 , 大约可以冻结流动 l 生 资金 1 6 0 0 亿元左
( 五) 2 0 0 8年一 2 0 1 0年的应对金融危机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 经济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经济增长势头 , 央行先后几次将存款准备金率调低 。 ( 六) 2 0 1 0年一 2 0 1 1年的抑制流动 f 生 过剩 阶段。为 了应对房价上涨 和物价指数持续走高 的局面 ,央行又多次将存款准备金率调到一度达 到 2 1 . 5 %的历史最高值 。 ( 七) 2 0 1 2 年一 今的小幅度下调阶段。由于外汇 占款数量减少 , 市场 流动性不足 ,央行三次进行小幅度调整 , 存款准备金率下 降到 2 0% 并维 持至今,但相对来说仍属于较高值 。
如何评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如何评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国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进行监管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控制通胀和监管银行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评价。
首先,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维持金融稳定。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确保银行有足够的准备金储备。
当银行在发放贷款、投资等方面过度扩张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限制银行的贷款额度,从而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并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其次,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控制通胀。
通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通货膨胀率的过高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对通胀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再次,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监管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
存款准备金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这为央行了解和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了重要数据。
央行可以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储备情况,评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银行破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然而,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一些情况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设定问题。
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环境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过大或过小的调整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存款准备金制度仅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流动性风险,对于其他类型的风险可能无法有效监管,例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这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他的监管工具和制度。
综上所述,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维护金融稳定、控制通胀和监管银行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减少潜在的风险,提高监管效果。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制度灵活性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方面。
其一,存款准备金率过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这使得银行的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高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其二,制度灵活性不足。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应对金融市场变化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缺乏弹性调节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其三,监管手段单一。
目前对于存款准备金的监管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规定,缺乏灵活多样化的监管手段,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效果有限。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要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和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科学地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还应推动建立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浮动幅度,以便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银行的特点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应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
建立完善的存款准备金调整机制,支持监管部门在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情况下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还应鼓励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度充足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要拓展监管手段。
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规定外,监管部门应在监管手段上更加多元化,加强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包括提高数据披露要求,加强存款准备金的跟踪和核查,以及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应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包括建立合理的存款准备金使用制度,推动商业银行增强资本充足度,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存款准备金的流动性管理等。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制度灵活性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和监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拓展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健康发展。
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浅析
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浅析为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制度,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平滑货币市场的波动,2016年6月3日央行宣布,自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同时,按季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缴存基数也调整为上个季度境外参加银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进一步完善存准考核制度2015年9月央行发布公告,将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在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
此次改革是对上次改革思路的进一步贯彻,将上次的分子按日均、分母按时点的模式改为分子、分母全部按照日均考核。
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的演变路径如下:2015年9月11日之前:时点法。
维持期(缴准日之后到下一个缴准日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考核基数是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考核基数为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
存款准备金率=日终存款准备金余额/准备金考核基数(每旬调整一次存款准备金,准备金考核基数就是每旬末时点的余额)。
2015年9月11日~2016年7月15日:分子平均法十分母时点法。
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准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考核基准为考核期末(旬末)一般存款时点数。
存款准备金率=旬内日终存款准备金余额算数平均值/准备金考核基数(变化:分子由时点概念变为日均概念)。
2016年7月15日之后:平均法。
对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操作的评价与思考
对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操作的评价与思考理论探研lTHEoRY彳r,找对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操作的评价与思考张洁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伴随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起来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保证人民银行掌握相当数量的信贷资金:1985年改变存款准备金按存款类别缴存方式,并开始尝试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经济波动.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指令性计划,货币政策调控转向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逐渐加强.2004年为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人民银行开始逐渐加大存款准备操作力度,同时,针对信贷增长较快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较差的银行实行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丰富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和内涵.纵观二十多年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操作和调整,无论是政策操作的复杂程度还是取得的实际效果,都无法与2007年以来的实施策略相提并论,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操作已经达到能够"运用自如"调节经济的程度.对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操作的分析与评价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全球流动性过剩瞬间就演变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向金融市场紧急注资状态.而同期的中国经济也发生了剧烈的波动,2007年CP1年平均增幅达4.8%,超m年初设定的3%通胀指标1.8个百分点,~112008年25CPI增长率达到lr8.7%,但随即现了连续6个月的回落,到2008年10月CPI同比上涨仅4%.从GDP指标来看,2008年三季度增幅也由2007年的两位数回落到9%,经济增长的突然减缓迅速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为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的货币政策由2008年6月以前的"从紧"掉头转向"适度宽松",存款准备金政策也"一变再变"不断地调整,2007年10月以来,先是8次上调存款备金率5个百分点,然后反向2次下调了1.5个百分点,同时,在存款准备金制度方面继续进行完善.已经显现的效果证明,当前的存款准备金操作已能够比36.黑龙江金融2008ll.ilIl.£.--盎较恰当地接近预期目标,这一货币政策T具的运用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与货币政策调整的契合度更高一是与货币政策调整步伐的一致性增强.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由于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过大,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上半年M2增速基本上控制在17.5%的水平,确保了与2007年平均增速基本持平.近期我同CPIt~幅回落,就是前一阶段频繁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控制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的结果.2008年6月之后我同经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的局面,为释放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开始实施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25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白1999年以来,连续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首次下调.此后,2008年10月5日,又进行了十天之内的第二次下调.尽管释放流动性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与过去相比可以看f1J,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宏观调控的反映越来越迅速.■二是与利率政策调整的配套性增强.如图一所示:从"双率"调整的方向来看,"双率"调整的方向完全一致;而从"双率"调整的时间来看,每次"双率"调整的时间间隔前后都不超过10天."双率"的默契配合,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向市场传递了双重的调控信号,更增强了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图12007年9月至2008年lOll"双率"调整走势图PRoBEINTo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金融控股公司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通知》(银发[2008]195号)将金融控股公司在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可见,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控范围还在继续扩大,调整流动性的力度在进一步增强.(四)政策操作及监管模式更灵活7.60%7.40%7.20%7.O0%6.80%6.60%6.40%6.20%—I一一年期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0.0O%18.00%16.00%14.00%12.O0%10.OO%8.00%6.00%4.00%(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重要一是从货币政策环境来看:我周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多重目标因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形成,同时又没有其他指标可以取代的被迫选择,就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格局,货币政策不论是控制流动性还是增强流动性,不论是抑制通胀还是防止通缩,任何环节出现波动都会给货币政策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短期内就越不可能也不应该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进行调整,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能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是调控货币供应量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二是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来看:执行货币政策最为有效的工具主要有三个,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应当承认,利率工具是调控操作的理想选择,但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全形成,不但再贴现率作用无法发挥,甚至还在影响着公开市场的操作,所以目前利率的调控作用主要是在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上,真正的调控作用发挥不出来.公开市场操作虽然具备灵活有效的特点,但由于受银行流动性情况,市场价格以及人民银行自身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现实要求货币政策目标在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乏力情况下,不得不寄希望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配合来实现,这样看来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不可回避的选择.(三)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更完善从紧的货币政策淡出以后,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应的进行了下调,但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并没有放松.2008年6月26 一是制度实施方式灵活.2008年9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了除六大银行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低于六大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了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操作越来越灵活,针对金融运行中的特殊情况可以进行特殊调整.为释放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本意义不得不做出"让步".二是制度管理职能灵活.2008年8月份,国务院新批准的《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人民银行将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职责交给分支机构.这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管理的一大进步,从此央行可以改变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加大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及监管模式将更加灵活,更加有利于人民银行在微观,局部层面上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一)差别对象界定标准模糊.现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差别对象的界定标准,主要的目的是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行业自律性,而不是从存款规模或贷款增长方面出发来界定差别对象.根据银发[2004]60号文件规定,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实施安排规定,将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但这一调整是依据银监会2003年金融监管统计数据作的,人民银行本身没有一套确定差别的依据,也无法对金融机构的质量状况和分类标准进行调整.同时又没有与银监会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设计问题形成长效的T作机制,导致了这种差别制度和标准依据概念模糊.(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的会计科目不准确.准确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是准确的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中会计科目设计存在缺陷,使缴存制度划分不明确,营业部门难操作,柜台监管难到位.如:农村信用社2012财政性存款;2013待结算财政款项;2014地方财政库款;2015县级财政预算外存款四个会计科目本应纳入财政性缴存款管理并全额缴存,但目前却被列入一般性存款缴存范围.(j=)付息制度有待商榷.我国目前仍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这种状况是南于实际准备金率偏高, 黑龙江金融2008I廷,0A},毫引是jC:.37理论探研ITHEoRY为弥补商业银行过大的资金成本与潜在利润的损失而采取的措施.但是,这也可能产生"惜贷"的现象,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较为低迷情况下,即使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也不愿冒风险放贷,因为在央行的准备金可以取得利息收入,这无疑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对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思考(一)在制度设计上,重新确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的差别对象从存款准备金缴存的差别对象看,我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只是对不同资本充足率的金融机构做了差别对待,这种界定差别对象的标准,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加强金融监管和督促行业自律,是在用金融监管的标准,来区别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的差别对象.我们应该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方面出发,建立新的差别对象界定标准,新的界定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F1标的最终目的,以存款规模,贷款增长率以及储备性负债等方面界定差别对象,或直接细化对各种不同科目的存款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同时,在重新确定差别对象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差别比例,可以考虑对一些存款规模小的,资本充足率够标准的金融机构实行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促进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二)在制度条款上,继续完善扩大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同针对会计科月设计和具体缴存管理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缴存会计科目和存款准备金缴存管理.针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非准备类存款账户征收法定存款准备,并对金融创新产生的负债,实行法定存款准备约束,即将城市商业银行自营性理财产品产生的负债,纳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约束范围,提高存款准备金政策效率.(j)取消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释放超额存款准备金不论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还是紧缩的,都不宜采取付息制度.尤其是在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释放流动性,正是取消付息制度的最佳时机.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超额和法定准备金两步走,首先取消超额准备金的利息,然后取消法定准备金的利息.这样可以释放出超额存款准备金,让超额存款准备金逐渐缩小至零,使存款准备金率能够更加准确地调整货币供应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责任编辑:小胜基层人行开展征信管理审计的问题与建议姜航校随务,新职能同步,积极开展征信审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征信审计工作面晦的问题(一)审计依据缺乏.由于征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成立后出台了相关制度及管理办法, 但对征信工作的指导仍显不够细化.征信数据采集涉及面广,数据源分散在不同行业和部门,在信息采集,披露和使用等环节上无法可依,这使人行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开展征信审计时,法规依据支撑不足,对履职效果难以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二)技术手段落后.征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依托于高科技电子网络的支撑,为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目的,在数据的采集,查询,使用过程中,已逐步实现区域性,全国性的联网.征信业的电子化快速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只有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及时对征信管理风险发挥预警作用,而目前审计手段,方式较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项目仍然依赖手工操作,难以应对征信业务电子化快速发展的审计需求.38.黑龙江金融2008I{篆OliANG{NANC曼。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商业银行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一部分存款存放在央行,以备清偿债务或者应对风险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保障金融稳定,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1. 存款准备金率过高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于国际上的水平较高,这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抑制了银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对货币供给和信贷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制约经济增长。
2.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影响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银行更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提供贷款,而忽视了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
这使得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影响了它们的生存与发展。
3. 存款准备金制度过于僵化目前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缺乏灵活性,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会导致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时无法灵活调整资金的运作,容易造成信贷过紧或者过松的问题。
4.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金融创新的阻碍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在限制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性,阻碍了金融创新。
银行无法灵活利用资金开展新产品、新服务,也无法与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有效竞争,这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
二、完善建议1.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了减少银行的成本压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信贷,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也需要谨慎,要充分考虑到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等因素,避免对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2. 鼓励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这可以通过给予银行相应的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优惠,或者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机构等方式来实现。
3. 引入定向降准政策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较为僵化的问题,可以引入定向降准政策。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分析及政策建议
16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分析及政策建议曾磊作者简介:曾磊(1997—),男,汉族,江西吉安人,研究生学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公司金融。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要么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要么用其他政策工具代替,但在我国,却仍然在使用这一具有“巨斧效应”的货币政策工具。
因此,研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果问题,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及其效应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国准备金制度把握方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政策效应一、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分析(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中间目标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下面考察法定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的关系。
图1数据来源:wind 资讯图1是1998-2015年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及各项贷款增速的月度数据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准备金率的变动与货币供应量及各项贷款的关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1998-2005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频率较低,与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速的反向变动关系不显著;存款准备金率与各项贷款增速仅在滞后2个月之后出现非常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04;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速在滞后3个月之后出现非常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02。
这段时间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当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2001-2005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分别为7.6%、6.47%、5.38%、5.25%和4.17%,人民银行调高或者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仅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相应下降或者提高,而商业银行不必收缩或扩大信用规模就能对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
如2004年4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由2004年第一季度末的4.28%下降为第二季度末的3.75%,变动0.53个百分点,正好抵消法定准备金率变动的影响,期间货币乘数也比较稳定,因而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小。
浅析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浅析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引言存款准备金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央行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调控。
在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存款准备金的定义、作用以及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存款准备金的定义存款准备金,简称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央行的规定,将一部分存款存放在央行作为备付金的一种要求。
准备金既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保证,也是央行对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发挥着以下重要作用:1. 调节货币供给量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对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
当央行希望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经济增长时,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释放更多存款用于贷款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相反,当央行希望抑制通胀压力时,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减少货币供给。
2. 控制通货膨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市场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减少货币供给,从而起到控制通胀的作用。
3. 稳定金融体系存款准备金的设置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安全储备,保证商业银行的偿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当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稳定金融体系,维护金融稳定。
4. 预防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当金融风险逐渐累积、金融市场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预防金融风险的进一步蔓延,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运用在我国,存款准备金是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于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和金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需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前瞻性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前瞻性分析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PRR)政策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央行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必须保留的存款而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工具。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和货币政策灵活性等方面对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前瞻性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前瞻性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的资金面。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刺激经济增长;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可能抑制信贷扩张,控制通胀压力。
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具有前瞻性的宏观调控功能。
二、金融市场稳定的前瞻性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也对金融市场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能够控制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可能对银行资金形成一定的压力,推升市场利率。
在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前瞻性调控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货币政策灵活性的前瞻性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还影响着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作为央行的一项措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这种灵活性使得央行能够在宏观调控中更加主动、准确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总结起来,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和货币政策灵活性方面具有前瞻性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希望以上分析能够对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前瞻性有所了解,并为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前瞻性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并提供货币政策灵活性的保障。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金融稳定性评估与改进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金融稳定性评估与改进在金融领域,政府和央行采取措施以维护经济的稳定性和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极其重要。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作为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工具,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金融稳定性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背景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保留在央行的一种制度性要求。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对整个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产生影响。
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金融稳定性评估1. 金融风险防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抑制金融风险的发生。
通过要求商业银行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央行能够控制银行放贷额度,避免过度放贷引发金融风险。
这对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起到关键作用。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贷款利率水平,从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这有助于实现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3. 经济稳定性维护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维护经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通胀水平和汇率等。
合理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助于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预防经济波动。
三、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改进措施1. 深化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着较为僵化的问题。
为了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需要深化存款准备金率的市场化改革。
可以通过引入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银行的规模、性质和风险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引导银行体系的发展。
2. 引入宏观审慎政策为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可以考虑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要素。
这将使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更加灵活且与其他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相协调,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 加强监管与风险评估为更好地评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评估工作。
准备金考核改革后对金融机构影响分析
准备金考核改革后对金融机构影响分析改革后的准备金考核规则对金融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根据新的规则,在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时,需将对未发生违约的贷款内含的预期信用损失考虑进去,这使得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较之前增加,进而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
银行经营风险较高的领域,如个人消费贷款、汽车贷款等领域,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满足监管要求。
因此银行可能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以防范风险。
二、考核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准备金考核规则注重的是界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准备金计提比率的规定。
而新的规则不再把注意点放在“坏账”上,而是更着重关注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形势。
监管机构将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及金融政策等因素,来决定银行准备金的计提标准。
这样,就让银行更深入地与社会经济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
三、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提高新规定要求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更加注重风险把控,并通过定期的披露与报告,将有关风险和承担的责任告知公众。
这样,往往能够更有效的吸引投资者资本,提高银行信用度。
由此,银行需要加强对于风险的监测和控制,同时透明公开信息,耐心维护好市场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
四、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加快,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银行等,这使得传统银行不得不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而新规则的出台,将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和风险,因此银行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综上,新的准备金考核规则的出台,对金融机构而言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银行需要更好地处理好风险控制、信息透明、市场竞争等方面问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弘扬银行在经济服务中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2016年25期总第832期的能力。
最后要创新投资研发,突破传统的投资研发瓶颈,摒弃封闭的开发模式,塑造全新的创新环境,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
三、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方面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是潜在利润的需求,当利润提高成本降低时,会形成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中经济合算的安排。
中小企业制度的创新主要是通过对财务合约的改变形成的一种安排,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合作和利益。
企业的制度创新是一种均衡状态被打破的发展,发展的结果是趋向新的均衡状态。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包括财务的治理和财务的控制,二者需要同时进行,财务治理注重公司治理,通过利益的分配实现主体的协调。
财务控制注重内部控制,通过企业的控制措施实现企业的价值管理。
1.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的创新财务治理注重公司治理,主要通过利益的分配实现主体的协调,财务治理需要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代理关系的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与大企业不同,通常情况下都没有建立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因此,中小企业的代理关系相对单薄,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界限模糊,企业的财务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所决定的,反应了企业个人的价值取向。
因此,企业财务治理需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可以通过让关键性的资源所有者参与财务治理工作,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可以使人力也可以是物质。
目前,人力资本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让雇员参与财务治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财务治理的创新。
2.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创新企业的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在财务控制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需要重新构建财务控制体系,提升企业财务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区别于大企业,主要是指对财务效率提高的方法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的创新。
中小企业财务控制的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通过财务控制的方法实现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通过财务防线的作用,促进企业财务活动的稳定发展。
央行金融研究所专家谈存款准备金政策改革思路
央行金融研究所专家谈存款准备金政策改革思路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各国中央银行依据本国法律赋予的权力,通过规定或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进而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管理和调控制度。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长期处在较高水平,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频率和调控力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从特定时期的调控效果看,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频繁、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不仅没有引起宏观经济的过度扰动,反而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秩序,保持了货币环境的稳定。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存款准备金政策面对的货币金融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目的,也需要逐步从大水漫灌式的总量控制向精细化的结构调整转变。
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主要经济体准备金政策功能演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准备金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创新性应用,并结合国内外存款准备金政策经验,剖析了现阶段存款准备金政策改革背景及未来改革思路和方向。
主要经济体存款准备金政策演化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发展于1913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储备法》。
虽然《联邦储备法》明确要求所有成员银行以库存现金和直接存入联储银行的存款形式缴纳存款准备金,但是却没有赋予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
所以,早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保障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支付和清算需求,保证银行能够平稳渡过频发的经济危机和规避大规模破产风险。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业界普遍质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支付清算功能。
正如美联储论文描述:“实际上到1931年,美联储已正式放弃了认为存款准备金是为存款提供流动性的一个必需的或有效的来源的观点,转而认为是影响银行信用扩张的方法。
”为了适应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要求,并且保证联邦储备体系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一工具来维持一种弹性的流动性供应制度,1935年美国国会授权联储理事会可以改变任何一类或所有会员银行的储备要求,从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便由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
浅析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浅析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但是,在法律制度层面,在监管主体、权利义务的落实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另外,现实中存在对于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过度依赖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应在以后的改革中加以完善与改正。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法律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和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它主要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超额准备金,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原来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储户的利益和安全而设,现在已经转变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我国目前的存款准备金包括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和外汇存款准备金两大部分。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管理有两个重要的文件:《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18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银发[2004]302 号),外汇存款准备金的最主要文件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的通知》(银发[2004]252 号),这三个文件规定存款准备金缴存主体、缴存款范围、缴存方式以及法律责任,构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的制度框架。
第一,缴存主体。
法定存款准备金都由法人统一缴存到法人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如果中国境内没有法人由外国银行分行缴存到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第二,缴存款范围。
《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文件中规定了核定金融机构缴存款范围的基本原则是“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代理发行国债款项等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应全额划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吸收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存款及其他各项存款均作为一般存款,由金融机构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考核改革后对金融机构影响分析
准备金考核改革后对金融机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金融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准备金考核进行了改革,这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对资本金的影响准备金考核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缓解银行的资本压力,释放资金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因为之前采用的准备金制度使得银行需缴纳高额的准备金,造成了不少资本的束缚,对国内贷款和投资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改革后,银行的资本金得以增加,有助于增强银行的财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此为利好政策。
二、对信贷业务的影响具体到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准备金考核改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估计银行的风险能力,确定其准备金率。
由于风险能力的不同,不同银行的准备金率也会不同。
因此以往银行对于贷款的审批标准将更加严格,进一步提高银行的风险能力。
若在提高资本金,缓解资本压力的同时,银行将更加注重信贷风险,有助于避免不良资产风险的致命打击。
三、对于金融机构的盈利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是衡量其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准备金考核改革对于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也会产生影响。
改革后,银行的准备金率将会降低,可预期的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准备金率越低,银行能够用于经营的资金就越多,可供使用的资金大量增加。
同时,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减少坏账率的风险,从而保障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对于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金融市场是一个高竞争的市场,市场上的银行总处于竞争之中。
准备金考核改革对于市场竞争力也会产生影响。
对于那些风险较高的银行,准备金率将会增加,这将增加他们的成本。
同时,对于市场份额较大的银行,准备金率则可能会减少,从而使得这些银行对于市场的竞争力增强。
准备金考核改革将会使银行的风险评估更加标准化,这也能够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五、对于国际化的影响准备金考核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推进金融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款准备金考核新政浅析
为进一步完善平均法考核制度,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平滑货币市场的波动,2016年6月3日央行宣布,自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
的算术平均值。
同时,按季缴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缴存基数也调整为上个季度境外参加银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进一步完善存准考核制度
2015年9月央行发布公告,将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在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同时,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
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
此次改革是对上次改革思路的进一步贯彻,将上次的分子按日均、分母按时点的模式改为分子、分母全部按照日均考核。
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的演变路径如下:
2015年9月11日之前:时点法。
维持期(缴准日之后
到下一个缴准日之间的一段时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
比(考核基数是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考核基数为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
存款准备金率=日终存款准备金余额/准备金考核基数(每旬调整一次存款准备金,准备金考核基数就是每旬末时点的余额)。
2015年9月11日~2016年7月15日:分子平均法+分母时点法。
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准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考核基准为考核期末(旬末)一般存款时点数。
存款准备金率=旬内日终存款准备金余额算数平均值/准备金考核基数(变化:分子由时点概念变为日均概念)。
2016年7月15日之后:平均法。
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数平均值与准备金考
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考核金准为考核期内(两旬间)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存款准备金率=旬内日均存款准备金/每旬内日终存款余额算数平均值(变化:分子、分母均为日均概念)。
现行的存款准备率计算公式中,仅分子部分,即金融机构存入存款准备金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
平均值,分母存款考核基数仍按时点法计算。
此次调整之后,对存款准备金考核的分子、分母全部变为平均值。
进一步优化境外
人民币存准考核
为避免监管套利,央行于今年1月25日起对存放于境
内的离岸人民币存款执行正常准备金要求,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银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按季交纳存款准备金。
今年第一季度末,是确定境外人民币季末缴纳准备金存款基数的时点,为了减少需要缴纳的存款准备金,离岸银行一度争相抛售人民币资金,人民币一时间成了“烫手的山芋”,导致离岸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首次出现负值(-3.73%)。
因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整存准率考核机制的另一个原因即是为了避免离岸人民币利率水平的再次大幅波动。
凸显重日均、
熨平波动的监管思路
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早是政府向
商业银行变相征税的一种途径。
后来该制度在保障银行支付清算功能和控制货币总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
年代起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实施。
1984年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最初的“一刀切”管理模式到后来根据不同存款类型的差异化考核。
而此次考核方式从时点到日均的转变,反映出了监管机构重视日均、熨平波动的监管思路。
事实上,从近年来的一些监管新规可以看出,监管机构正在沿着重视日均、熨平波动。
2011年6月,为防止资金无
序流动,监管机构设定了月日均存贷比指标(简称日均存贷比),定义为:月日均存贷比=月日均贷款/月日均存款。
2014年9月,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共同发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约束月末、季末存款“冲时点”行为,平抑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成本。
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删去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并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进一步抑制银行冲时点的冲动,熨平市场波动。
而今年6月3日央行宣布的对存款准备金率基准的调整,对于离岸人民币市场而言,避免出现考核时点前夕的流动性过剩,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在季末的大幅波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都采用了这样的考核办法。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考核方法经历了从时点法到分子日均法、再到全面日均法,从境内监管拓展到境内外统一监管的变化,这一步步变革,也体现出了监管政策的过渡性和渐进性。
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及对策
有助于平滑市场波动。
2014年9月开始实施的存款偏离度考核,及2015年存贷比考核的取消,使得过去月末、季
末银行冲存款的冲动明显平抑。
去年9月存准率计算的分子改为日均法,今年7月起分母也将改为日均法,届时存款的时点余额将不会影响银行应缴的法定准备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缴存压力,准备金作为流动性冲击的一个来源将会有所减弱,有助于进一步熨平市场波动,稳定市场价格。
对离岸市场影响大于在岸市场。
今年1月,央行要求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银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执行正
常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是收紧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提高离岸人民币利率,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
由于按季考核,季末出现人民币抛售现象,导致离岸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出现负值。
改为平均法考核之后,缴准前大量抛售人民币的做法将有所平抑,因规避缴准而出现负利率的情况也得以遏制,有助于稳定离岸人民币资金价格及汇率。
而对于在岸银行来说,由于存准率是按旬考核,加之国内银行对存款的渴望、存款偏离度考核等因素使得其不可能在缴准前大幅抛售存款,因此对在岸市场的影响较离岸市场小一些。
对商业银行影响有限。
此次调整并没有改变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机制,只是调整了定存基准的确定标准,是对上次调整的一次微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整体对商业影响有限。
2015年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余额
为81.6万亿元,年度日均余额78.4万亿元,偏离度为3.9%。
理论上来说,新政实施后,若商业银行今年依然采取以往存款配置策略,保持与去年相当的存款偏离度,那么将少缴3.9%的存款准备金。
以工行为例,2015年末工行存放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25396.6亿元,按以上方法推算,在存款偏离度不变的情况下,工行法定缴准可下降约990.5亿元,即得以释放990.5亿元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应调整存款配置策略和相关考核机制。
新规出台后,商业银行应根据新规,调整以往在不同时点的存款配置策略(如在月末冲高存款、旬末做低存款等)和考核规则,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存款配置策略,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关注监管日益明显的“重日均、平波动”的思路演变趋势,过去考核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少。
银行经营和绩效考核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变,更加注重平日的积累和日常经营的稳健与合规,加强对存款等业务的动态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中
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同业竞争与问题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