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羲之尺牍释文

合集下载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十七帖》之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郗司马帖》是著名法帖《十七帖》丛帖的第一通尺牍,3行,26字。

因《郗司马帖》首行有“十七日先书”一语,《十七帖》之名即由此而定。

【书法赏析】1、变化从心。

《郗司马帖》局部相比《十七帖》其他诸帖,如《省别帖》《诸从帖》等等,《郗司马帖》首行即作变局,行轴线左旋右盘,如风吹杨柳。

第二行和末行的行气则平铺直叙,但字本身的欹侧变化仍与首行呼应。

审视其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变化从心,神融笔畅。

2、动静得宜。

《郗司马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3、云水胸襟。

《郗司马帖》的作者王羲之其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刚正真诚的骨鲠个性,是以简炼安详的笔墨形式实现的。

在临习和欣赏《十七帖》时,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的内在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右军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

《十七帖》之二《逸民帖》《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

写於永和十—年(二五五)。

4行,39字,草书。

帖中,王羲之申言:“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王羲之曾於二十八岁许推迁不拜护军将军,有报殷浩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此帖似重申夙志。

可能是由於友人来函劝其再次出仕,所以在这封复信中说:“您怎么又这样劝说呢?对我来说,这简直象听到梦语一般!”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书法赏析】1、章草之韵。

《王羲之尺牍》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尺牍》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尺牍》原文及译文一、姨母帖【原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gòu,读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

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译文】十一月十三日,王羲之叩首、叩首。

突然得到姨母逝世的噩耗,巨大的悲痛如摧心剥肝一般使我的精神不能承受。

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我感到五脏六腑被悲惨阻塞并反复发作,不能一一细说。

王羲之叩首再拜。

二、平安帖【原文】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译文】我这里大致安好。

修载(王耆之)来此已十多天了。

诸位亲朋近日将要集会,我想明天大家都会到来。

您不能前来参会,增加了大家的遗憾和感慨。

三、何如帖【原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译文】王羲之禀告:不知道贵体近来怎样?这么晚给您回信,奉告近况。

羲之我腹内寒冷,甚是无奈。

不久再向您报告。

羲之再次告白。

四、奉橘帖【原文】奉橘(jú,读局)三百枚。

霜未降,未可多得。

【译文】奉上橘子三百个。

因为尚未下霜(多数尚未成熟),所以所得数量不多。

五、快雪时晴帖【原文】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译文】羲之叩首。

一场痛快的小雪之后又很快放晴,真好啊!想您身体安康吧。

曾想访问未能成功,心中郁结不快。

我体力不佳,不能细说,非常抱歉!王羲之顿首再拜。

六、孔侍中帖【原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译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告:最近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一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

(写该信时)我还不知道领军得了病,现在补充问候。

七、忧悬帖【原文】忧悬,不能须臾(yú,读鱼)忘心。

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译文】我很担忧,且一刻也不能忘怀。

因此,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派人取得有关的信息。

王羲之报告。

八、频有哀祸帖【原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

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释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释文

孙过庭《书谱》原⽂及释⽂孙过庭《书谱》原⽂及释⽂夫⾃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观。

”可谓钟、张云没,⽽羲、献继之。

⼜云:“吾书⽐之钟张,钟当抗⾏,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

然张精熟,池⽔尽墨,假令寡⼈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今不逮古,古质⽽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淳醨⼀迁,质⽂三变,驰鹜沿⾰,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质彬彬。

然后君⼦。

”何必易雕宫于⽳处,反⽟辂于椎轮者乎!⼜云:“⼦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于⾪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美,⽽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真则长草,虽专⼯⼩劣,⽽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轻⼦敬之书。

⼦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于敬⼜答:“时⼈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称胜⽗,不亦过乎!且⽴⾝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曾参不⼊。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墙!后羲之往都,临⾏题壁。

⼦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羲之还,见乃叹⽈:“吾去时真⼤醉也!”敬乃内惭。

是知逸少之⽐钟张,则专博斯别;⼦敬之不及逸少,⽆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纪。

有乖⼊⽊之术,⽆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安;纤纤乎似初⽉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然之妙,有⾮⼒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帖文大意为:您近来身体转好了吗?自立秋以来,我的健康状况欠佳,现在仍未康复。

近来还很少食肉,经常吃面食,还是欠佳,仍旧疲因病苦。

服散已久,如此也难以求得安泰。

不能脱离世俗,却有非分的欲求,或许因此招致病苦弊害。

在王羲之诸多尺牍中,特别是问疾、自况的尺牍中,屡屡察见所陈服食之事,病害之苦。

此帖所谓“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正是王羲之所患诸多病害肇端於服食的自状。

“欲求分外”是指王羲之服食以求养生长寿的欲念。

此帖亦收刻于《大观帖》、《绛帖》、《宝晋斋法帖》、《二王帖》、《澄清堂帖》。

或有将此帖与乐著帖(又称《县户帖》、《乡里人乐帖》)合为一帖。

据帖文文义,分作两帖为宜。

王羲之《转佳帖》翻墨本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拓本
9行,62字。

草书。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附释文版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王羲之《转佳帖》高清附释文
释文:
•君顷就转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

顷还少啖脯,又时啖面,亦不以为佳,亦自劳弊。

散系转久,此亦难以求泰。

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

皆如君言。

清和帖译文和释文

清和帖译文和释文

清和帖译文和释文《清和帖》(大观帖)王羲之书《清和帖》,草书四十字。

《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均收刻此帖。

《宣和书谱》王羲之草书帖目著录《清和帖》有四本,又有《清和》等帖的记载。

“清和”一词羲之尺牍中多见,故难以确认此帖是否为《宣和书谱》所载之本。

此帖释文曰:“适耆十五日问,清和为慰。

复得南后问不?想二庾速至,云始兴奴屯结,令人邑邑。

想无所至耳。

还具示问。

”因为此帖文字有不甚清晰处,故这一释文是有相当多的争议的:“适耆”,或释作“适知”“适始”“适吾”;“二庾”,或释作“二康”“二庚”;“速至”或释作“速王”“速主”;“云始”或释作“之始”;“令人”或释作“今人”;“屯结”或释作“长就”;等等。

情况之复杂,在王羲之的法帖中是罕见的。

学者们争来争去,也只是盲人摸象一般各逞己见。

因为既然文字不能通解,那么对此类模糊的草书释读只能夹杂着相当程度的推测。

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六甚至据此评判曰:“右军草书无不中规合矩,此帖字多荒率,格亦不遒,当是伪书。

米老目为真,殆过。

”“大段此帖摹拓多误。

”古人的考释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姚鼐,上文引用的就是《惜抱轩全集》卷二的释文。

姚鼐并考订曰:“王耆之,今《晋书·王廙传》内不载其名,《世说新语》注云,耆之字修载,荆州刺史廙子,仕中书郎、鄱阳太守。

此帖正在其鄱阳时,右军盖与其兄胡之等书,故首举其名也。

鄱阳在金陵之南,故云得南后问不?又地与永兴相近,故忧其地有屯结。

吾得拓本,奇字颇明,而从来释者多误。

此帖字殊妙,而虚舟讥为荒率,皆不可解也。

”姚鼐释第二字为“耆”,在写法上也最能接近,史料上也勉强说得通。

帖中的“二庾”,则或指庾亮、庾冰兄弟。

程穆衡《淳化阁帖考释》云:“二庾,庾亮、庾冰也。

始兴,王导所封爵也。

史载亮尝欲举兵入除,王导以郗鉴不同而止,及并继导,颇任威刑,此必欲致导奴于法,故云然。

”这里暂不作史学上的严密考证和探索,仅就字面意思,结合姚鼐等人的考释,此帖大意应是:恰好收到王耆之十五日的来信,彼处清静和平,甚为宽慰。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X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X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X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刚、不久前。

【8】信:实在、确实。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观察。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X 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X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X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X,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X草犹当雁行〔6〕,然X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假设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X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X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X 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与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王羲之书法作品释文

王羲之书法作品释文

王羲之书法作品释文王羲之作品释文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永兴帖廿二日羲之报:近得书,即日乂得永兴书,其慰。

想在道可耳。

吾疾故尔沉滞。

忧悴解日。

面近,不具。

羲之报。

极寒帖旦极寒,得示。

承夫人复小咳,不善得眠,助反侧,想小尔,复进何药?念足下犹悚息,卿可不?吾昨暮大吐,小啖物便尔,旦来可耳。

知足下念。

王羲之顿首。

二谢书云帖二谢书云,即以七日大薮,冥冥永毕,不获临见,痛恨深至也。

无复已已。

武妹修载在道,终始永绝,道妇等一旦哀穷,并不可居处,言此悲切,倍剧常情,诸不能自任。

未遂面缘,抚念何已,不具,羲之顿首。

官奴帖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

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乂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

痼病少有差者,忧之撫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

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

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姨母帖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增慨。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孔侍中帖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行穰帖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董其昌审定并题宣和时收右军真迹,行穰帖其一也。

以淳化官帖不能备载右军家书,而王著不具玄览,仅凭仿书谡版故多于真迹中挂漏,如恒公帖米海岳次为王书笫一,犹在官帖之外,余可知已,然人间所藏不尽归御府,即归御府或时代有先后,有淳化时未出而宣和时始出者,亦不可尽以王著为口实也,此行穰帖在草书谱中诸刻未载,有宋徽宗庙金标正书,与西升经圣教序一类,乂有宣和政和小印,其为庙店私藏无疑,然观其行笔苍劲兼籀纂之奇踪,唐以后虞褚诸名家视之远愧,真希代之宝也,何必宣和谱印传流有据方为左券耶?初月帖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晋书·王羲之传》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晋书·王羲之传》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一带)太守。

王羲之书法作品释文

王羲之书法作品释文

王羲之书法作品释文(1)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在其当世已享盛名,朝野上下视若珍宝,收集编次蔚然成风。

宋明帝时,命大臣虞等寻集宝迹,除猥录美,装成‘二王’书录,计十一帙一百一十五卷。

梁武帝诏令朱异、徐僧权等鉴定题签‘二王’书法,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卷。

可惜由于战乱频仍,至隋唐之际,‘二王’书迹已多有散失。

唐太宗贞观年中(六三八年左右),河南公褚遂良奉命在良中禁西堂临写王书,趁机录出《右军书目》,计正书五卷十四帖,行书一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

唐咸通至乾符年间(八六-八七九年) ,张彦远《法书要录》中特集《右军书记》一卷,记录王羲之书帖四百六十五条。

降至宋代,由于种种原因,‘二王’书迹散失殆尽。

元代以后‘二王’真迹无存。

现在可以记录的,一是唐代的摹临本,一是唐宋以来的摹刻本。

不少书帖已难考真伪。

本志只能依据流传有绪的墨本和丛帖,予以录存。

有墨本者,不录刻本;有早期刻本者,不录晚期刻本。

一小楷刻本和临本乐毅论①越州石氏本,拓本。

高23厘米,宽13.5厘米×4。

存29行,354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②安思远本,拓本。

高28.6厘米,宽16.2厘米×4。

存29行,353字。

美国安思远藏。

黄庭经①唐人临本,墨迹。

60行,1181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②越州石氏本,拓本。

高23厘米,宽13.5厘米×4。

存23行,167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③安思远本,拓本。

高28.5厘米,宽15厘米×6。

计83行,1189字。

美国安思远藏。

东方朔画赞①唐人临本,墨迹。

存31行,529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②越州石氏本,拓本。

高23厘米,宽13.5厘米×3。

存30行,516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曹娥碑①墨迹本。

高32.9厘米,宽54.2厘米。

计27行,420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②安思远本。

高28.6厘米,宽16.2厘米×6。

美国安思远藏。

临钟繇《宣示表》计18行,298字。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

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

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

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⑸。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

为一字,数体俱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

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⑼。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

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

最全王羲之法帖(带释文)

最全王羲之法帖(带释文)

最全王羲之法帖(带释文)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

他的书法流传甚多,但都是双钩摹本及刻本。

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

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其中《兰亭序》被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

王羲之适知十五日帖译文及注释

王羲之适知十五日帖译文及注释

王羲之适知十五日帖译文及注释
此帖是王羲之尺牍中涉及到时人最多的一件。

计有太常、司州、领军、大奴等四人。

太常乃王彪之(三零五——三七七),王彬第二子,其为太常一职,在永和十一年(三五五)七月。

司州乃王胡之(修龄),王廙第二子,他曾被任命为司州刺史,因为病重而一再辞让,未到任就逝世了,时在永和十二年(二二五六)。

领军乃王洽,字敬和,(三二三——三五八),王导第三子。

大奴乃王劭,王导第五子。

四人皆王羲之从兄弟。

以四人的职任和辞世的时间计,此帖的书写时间,早不过永和十一年七月,晚不过升平二年(三五八)。

帖文大意为:刚接到王彪之、王胡之、王洽等二十五、六日的来信,均安好。

王胡之近已康复,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其他亲人都平安。

王劭已经返回吴郡。

希望能够见到他。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

然帖中第三行“庆庆”,《右军书记》作“庆之”。

《大观帖》、《澄清堂帖》、《玉烟堂帖》亦收刻。

释文:適太常、司州、鎮軍諸人廿五六書,皆佳。

司州以為平復,此慶慶可言。

餘親親皆佳。

大奴以還吳也,冀或見之。

适得书。

知足下问。

吾欲中泠。

甚愦愦。

向宅上静佳眠。

都不知足下来门。

甚无意。

恨不暂面。

王羲之。

知欲东。

先期共至谢吴处。

云何欲行。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十七日先发的书信,郗司马未去,今日有得到阁下的书信,非常高兴。

先发之信已经说的很清楚,今只又副简短几个字?郗?xī?(古读chīㄔˉ)?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南省沁阳县。

?姓。

?慰去马具足逸民帖【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 我以前在东山的时候差不多也看过不少好山好景。

我要隐逸之民的想法已经好久了,阁下你最近回我信时怎么对我的想法不与关注,尽谈些不着边际,似梦中的话语呢?没有机会当面表达的向往只情真是令我叹息。

仅凭着封书信怎么说的清楚呢耶?yé?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独不怜公子姊耶?”。

是耶非耶?。

?古同“爷”,父亲。

?矣?yǐ?文言助词(a.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如“由来久矣”,“悔之晚矣”;b.表示感叹,如“大矣哉”)。

?耶?yē?〔耶稣〕基督教的创始人。

等??观悉粗梦民何叹龙保帖【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迟舅耳至隔平龙丝布帖【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兹送上丝布做的单衣一件,聊表一点心意。

《丝布衣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四通尺牍积雪凝寒帖【释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慨?kǎi?情绪激昂,愤激:愤慨。

慷慨。

?叹息,叹气:慨叹。

感慨。

?豪爽,不吝啬:慨允。

慨诺。

慨然。

顷?(頃)qǐng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碧波万顷。

短时间:顷刻。

有顷。

少顷。

俄顷(很短的时间)。

刚才,不久以前:顷闻。

顷接来信。

冀jì希望:冀求(希望得到)。

冀幸。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2.姨母帖《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4.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王羲之法帖21《儿女帖》译文,气势畅达,劲敛朴茂。

王羲之法帖21《儿女帖》译文,气势畅达,劲敛朴茂。

王羲之法帖21《儿女帖》译文,气势畅达,劲敛朴茂。

儿女帖
【释文】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过此一婚,便得至彼。

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

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一母(正室郗璇,字子房)所生,都已结婚,只剩最小的一个(王献之)还没结婚。

只等这一婚事完成,就可以到你那里(蜀地)去。

现在内外孙总共有十六人,眼前颇觉安慰。

足下你对我家的情意很盛,所以把这些情况一一都告诉给你。

《儿女帖》又名《同生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十九通尺牍。

草书,5行,50字。

王羲之在《儿女帖》叙及一待小儿王献之办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见老朋友周抚,并游历蜀地。

行书古今之冠——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赏析

行书古今之冠——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赏析

行书古今之冠——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赏析
文◎赵磊
导读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玄学兴盛,其融合老庄思想,形成新的思想潮流,在士人阶层广泛流传,受此影响,士人多追求自由清淡之风,常栖身山水间,寻找心灵上的净土。

在这种思想潮流的影响下,书法艺术在此期间也得以大放异彩,魏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镇,“书以晋人为最盛”,此言确有道理。

王羲之的行书一直备受欢迎,可谓古今之冠,此《平康帖》传为羲之行书尺牍刻帖,其尺牍书法书写自然,最能体现魏晋书法之风韵,且许多作品有书体杂糅的现象,此帖也是,文以行书为主,兼有少量草字。

也有不少人认为《平康帖》并非羲之真迹,是伪作,比如米芾、王澍等皆是此观点,王澍虽然对此帖的真伪产生质疑,但仍有着很高的评价,称其:“风力遒厚,雅有正骨”。

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版本一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肃府本》中:
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版本二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东京大学藏本》中:
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版本三
此版本收录于《刘园集帖》中:
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版本四
此版本收录于《淳化阁帖·关中本》中:
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版本五
此版本收录于《宝贤堂集古法帖》中(日本国立图书馆版):
王羲之书法尺牍《平康帖》版本六
此版本收录于《宝贤堂集古法帖》中(哈佛大学版):
【释文】
夫人遂善平康也,足下各可不?冀行復面,王羲之頓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王羲之尺牍释文
任亚文
1《姨母帖》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顿首。

6《二谢帖》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7《得示帖》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吾亦劣劣。

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

迟散。

王羲之顿首。

8《频有哀祸帖》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0《孔侍中帖》,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12忧悬帖》释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13《寒切帖》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

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15《远宦帖》释文: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

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

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18《平安帖》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20《何如帖》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20《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
22《初月帖》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26《妹至帖》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26《行穰帖》释文:‘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

立俟。

王羲之白。

28《游目帖》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32《旃罽胡桃帖》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 、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

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

释文……回近之,未许□□□。

知我者希,此有成言。

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34《瞻近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40《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

至为简隔也。

41《快雪时晴帖》,释文: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

佳想安善。

未果。

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君倩。

43《汉时帖》略。

45《初月二十五帖》释文初月廿五日羲之顿首此年感怀兼哀奈何奈何念足下穷思弥深冈极难居各得足下书为慰力及不次王羲之顿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