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的特质——从先秦到宋明性善论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特质——从先秦到宋明性善论的发展
说的“ 性相 近 也 , 习 相远 也 ” 这 句话 了。仁是 内在 的人性 ,
・ 争 ・ 夺


要: 性善论是儒学的重要 观念。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 , 古圣先贤给 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 断。从 孔子“ 性相
近也 , 习相远也” 到孟子“ 人 皆有 不忍人之 心” , 从 荀子性恶到董仲舒 性三 品, 从朱子 “ 性 即理” 到 阳明“ 心 即理” , 儒
家人性论 的辩 争 , 基本上就是一部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史。性善 与人性善 是 两个不 同的概 念 , 二者之 间的 关 系对 人性论 问题 来说很 重要 , 这反 映 了儒 家先 贤的思路 架构 。儒 学关 于人 性善 恶 问题 的讨论 凸显 了 中国哲 学的特质 : 求善——一脉相传 的仁 义之道和 关注内在道德性 的生命 学问。
第1 4卷
第 3期
漯河职 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u o h e V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Vo 1 .1 4 No . 3
Ma v 2 0 1 5
2 0 1 5年 5 月
下 归仁焉 。为 仁 由 己, 而 由人 哉 ? ” 颜渊 日: “ 请 问 其 目。 ”
子 日: “ 非礼 勿视 , 非 礼勿 听 , 非礼勿 言 , 非礼 勿动 。 ” “ 为仁 由 己” 可见 仁 是 内在 的 , 人人 都 有 , 人 人都 可 以 做到的; 人 们 由于 看 了、 听了、 说 了、 做了“ 非 礼” 的事 情 , 才 使人们 远离 了 “ 仁” , 所 以孔子 说 “ 克 己复礼 为仁” 。 徐复 观先生 曾说 : “ 孔子 实际是 以仁 为生 而即有 , 先 天 所有 的人 性 ” , 如 果真 是这样 , 那 么我们 就不 难理解 孔子 所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一、先秦诸子阶段(前770——前221年)(一)儒家先秦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孟子,第三是荀子。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一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中庸》和《大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立出来,跟《论语》和《孟子》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子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大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一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尔雅》,合称“十二经”。

到了宋代,《孟子》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十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十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文集)《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儒家经典又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为经书《春秋》而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子》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一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用,堪称中国传统的官方学说。

现在还有人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八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弟子们自创门派,教授自己的学说。

其中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二)墨家墨家是先秦诸子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

中国古代主要教育思想家的人性论观点简述终稿

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人性论观点及其现实启迪意义摘要: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因此人性即成为教育家进行教育研究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性论观点,现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加以梳理,以清晰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揭示其对我国现阶段人性论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启迪意义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时候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人到底该如何去教育或者说教化?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碰撞讨论之中,形成的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庞杂而各异。

而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深入挖掘其合理因素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古代教育家人性论观点的述评本文在将中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对人性论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时期。

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人性论观点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提出了多种人性论的观点。

1.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儒家开派立宗的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对人性论作以具体的论述,但其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时代,奴隶主提倡他们天生比奴隶们要优越,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为实现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提出来人性平等,为每一个人争取了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孔子也开创了教育家们对人性论探讨的先河,并对后世的人性论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墨翟的素丝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其创始人墨子对于人性的论述则可以概括为“素丝说”,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构建和谐社 会。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忠孝”,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忠诚和孝道精神。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实践和应用
儒家思想在教 育领域的应用: 注重道德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
主要观点:强调 “理”的重要性 ,认为“理”是 万物的本源和主 宰
程朱理学的发展历程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心性论:强调心性修养,主 张“存天理,灭人欲”
理气论:认为理是万物的本 原,气是万物的物质基础
知行观:认为知行合一,知 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伦理观:强调伦理道德,主 张“三纲五常”,强调家庭
相互影响: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在哲学思想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理”和“心” 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观点上有所不同。
程朱理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强调“理”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对宋明理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心”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宋明理学对程朱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心”的绝对性和普遍性,对程朱理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更加注重“理”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程朱理学与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程颐兄 弟创立,南宋朱熹发扬光大,是 儒家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历史地位: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明理学:南宋至明朝时期,儒 家思想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 理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两 大流派。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第3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200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Mar.2001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陈延庆(聊城师院马列部中国哲学所,山东聊城252000摘要: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

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儒学;理学;人性论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1-0013-04 From Conf ucianism B efore Q 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h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CHEN Y an 2qing(Chinese Philo 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LeninismDepartment ,Liaoche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Abstract :In my opini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 ong and Ming Dynasty is also the histo 2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nature in some wa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idea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2ture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their significance or disadvantage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 2ment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K ey w ords :Confucianism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human nature theory虽然神学是人学的先驱,但两者又是互为消长的,即人学的诞生是以一定程度的神学没落为前提的。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综上所述,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各阶段均是当时时代的 反映。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6月2021/6/282021/6/282021/6/286/28/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6/282021/6/28J une 28,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6/282021/6/282021/6/282021/6/28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中国儒学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中国儒学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中国儒学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宋明及清末民初迄今三个时期的嬗变。

先秦儒学可称之为“古典的或原型儒学”Classical or Primordial Confucianism 。

它以孔子的“仁学”立教,经孟子扩充后而成为后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之基本义理。

(这一部分我们的课上多有涉及,这里从略)汉唐以降,中国文化经过了佛教思想的熏染,先秦儒家的经典被重新诠释演绎。

到宋明之时,儒学早已融入了魏晋玄学和佛教的精神而称被为“心性之学”或“理学”、“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这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其以形而上的“天道”为儒家政道人伦的基础:天地为大父母,人伦德行为尽性之实践。

因此以人性契合与天道是宋明时期儒学的共同特点。

而程朱理学则将这一思路发展到了“存天理,灭人欲”这种人性与人欲的截然对立。

(这一部分可参看《宋明理学对人性问题的解说》)清代之后,心性之学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民国初年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

宋明义理之学再度被保守派高举,以期成为延续中国文化命脉的根本。

因此所谓“当代新儒学”(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就是指这第三阶段的儒学发展。

从民国初年到现在,这一当代新儒学也已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演变:第一代的代表者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和贺麟。

但被认为真正成一家之风范且影响后一辈的只有熊十力一人。

而第二代则包括钱穆、唐君毅和牟宗三等。

其中堪称表率的是皆从游于熊十力门下的唐君毅和牟宗三。

但就其影响力而言,牟宗三尤强。

所以当代新儒家常被人称之为“熊牟之学”。

在其下者又有第三代辈,即美国哈佛之杜维明、普林斯顿之余英时和夏威夷之成中英、台湾的蔡仁厚、香港的刘述先等。

当代新儒家也有称之为“新新儒家”(New Neo-Confucianism)。

他们主要吸纳宋明理学及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康德之思想而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系统。

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

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

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这两大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愈发显著。

本文将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点、相似之处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现代新儒学和宋明理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新儒学起源于20世纪,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根基,同时汲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强调人文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及社会和谐。

而宋明理学则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代表,注重天理观念、君臣纲常以及知行合一。

在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方面,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两者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新儒学中,这一思想体现在“仁爱”原则,主张以爱待人,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在宋明理学中,这一思想则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强调个人应克制私欲,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然而,两者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

现代新儒学更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强调科学方法和民主精神,提倡与时俱进。

而宋明理学则更注重形而上学和哲学思辨,追求内心的自省和超脱。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方面,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现代新儒学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鼓励人们现实问题,追求和谐与公正。

宋明理学则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精神世界的滋养。

综上所述,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共同的地位。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异同点、相似之处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汲取两者的精华,兼收并蓄,既要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重视精神世界的滋养。

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战国时期、汉朝、唐朝、宋朝等不同时代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个时期是儒家思想诞生和发展的时期。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他对教育和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仁爱”、“忠信”、“诚实”等伦理观念。

此外,他还提倡学习,认为学习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天下最大的事情。

除了孔子之外,先秦时期还有其他的儒家思想家,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宣扬“爱人之心”。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礼制和法律来约束人类行为。

墨子则提倡“兼爱”、“非攻”。

这些思想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学说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壮大。

战国时期的孔子学派主要代表是孟子和荀子,他们俩的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儒家思想家还有韩非子、李斯等人。

孔子思想主张道德、教育、政治和仁爱等方面,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强调政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孟子提出了君主立志、民下克己、天高地厚、水深火热等重要思想,使儒家思想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汉朝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成为了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伦理的重要基础。

汉朝时期的《礼记》、《尚书》、《周易》等文献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向在这个时期编写了《说苑》,系统总结了先秦和汉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人文儒学,对于研究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朝在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壮大。

唐朝时期的学者将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大乘儒”、“世俗儒”等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中国伦理思想演变

中国伦理思想演变

第一题:概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伦理思想演变的大体过程及主要学术形态与观点宏观上把握我国伦理思想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是重中之重。

具体来说,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大体过程可以概括为:“德”的观念起源于殷周时代,而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道德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的伦理学以“仁”为核心,以及而后的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原则,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道德的理论基础。

汉代董仲舒用神学目的论改造了先秦儒家学说,并宣扬“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

宋明理学,以朱熹为代表在理论上为“君臣父子”伦理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明清之际,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对理学提出批评,但仍然以“仁义礼智”为最高道德原则。

清末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道德居于统治地位。

当然,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道墨法三家思想、魏晋时代的玄学、宋代理学陆九渊等一派以及外来的佛教等也都对我国的伦理思想的发展的各个阶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孔孟儒家的主要观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

孔子主张遵循“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

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在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学与思相结合起来。

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他还认为天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顺从人民的意愿就是敬天。

主张人性本善说。

提出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思想。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荀子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对法家思想也有吸收,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提出了“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是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儒家思想被尊崇、长期盛而不衰的原因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适应 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②统治者的推崇。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 思想的优秀成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 行适应性的调整。
④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儒学家对儒学 的改造和发展。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
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
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复习目标】
1. 把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归 纳先秦儒学、西汉儒学、宋明理学及明末清 初进步思潮的内涵。
2. 理解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加深思想是为政治服务、一定时期的思想是 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认识。
3. 通过知识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对比,认识儒 家思想在继承中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先秦 (发展)
西汉
(孔孟荀)
(董仲舒)
( 创立发展
新儒学






发 展Βιβλιοθήκη ) 新活力新发展 )官 方
明清 (批判)
(进步思潮)
宋明 (理学)
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段
小结
儒学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 董仲舒改造儒学 宋明: 理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成熟

从先秦儒学与孔子私学到宋明理学与书院教育

从先秦儒学与孔子私学到宋明理学与书院教育

从先秦儒学与孔子私学到宋明理学与书院教育作者:郭雁南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2期摘要:儒学的发展和私学的演进是历史性的统一,两者相互影响和助力,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儒学于先秦时创立到经学在两汉兴起再到隋唐时式微以至宋代的重建和理学的兴起,儒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私学的演进;从孔子私学到两汉精舍再到魏晋玄谈、隋唐禅修以至宋代书院,在儒学兴与衰的几个关键转折之处,私学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儒学私学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书院教育在古代思想和教育发展过程中,儒学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要的内核。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成为官学发扬光大,经隋唐式微至宋明重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思想,也成为官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当然,儒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绝不止于官学,兴起于民间的私学的演进与儒学发展关系密切。

从儒学于先秦时创立到经学在两汉兴起再到隋唐时式微以至宋代的重建、理学的兴起,儒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私学的演进;从孔子私学到两汉精舍再到魏晋玄谈、隋唐禅修以至宋代书院,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几个关键转折之处,私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1.私学的产生私学,是中国古代民间私人创办的学校及以此为基础自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言的。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私学产生有重要的社会原因。

西周末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趋于瓦解,王权衰微导致的“学术下移”和“士人崛起”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和教育。

西周末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学术下移”,官学逐渐走向衰落,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自由的学术氛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学术下移”的同时原西周的“士人”为寻找生活尊严和政治尊严大量出走,各诸侯国成了他们的主要去向,许多“士人”成为最初的“私学”教师。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姓名:XXX 班级:10级政教班学号:20104011XXX摘要:深刻了解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分析宋明理学的传承模式和人类思维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及其表现形式,联系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文化进行必要的考量得出相关结论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宋明理学先秦儒家思想关系历史表态文化哲学学派古代社会朝代更迭思想变革正文: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儒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在这里将根据先秦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过程来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的人物。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也成为当时儒家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对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远远不止上述所说的内容,但是先秦儒家的思想对于但是的社会是极其重要的。

朝代更迭,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封建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积极改进思想文化上的不足,利用一整套理论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一、创立——春秋时期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主张:(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礼”的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礼,具体指周礼。

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二、发展——战国时期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孟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伦理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低潮——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四、正统——汉代儒学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③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薄敛省役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200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Mar.2001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陈延庆(聊城师院马列部中国哲学所,山东聊城252000摘要: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

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儒学;理学;人性论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1-0013-04 From Conf ucianism B efore Q 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h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CHEN Y an 2qing(Chinese Philo 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LeninismDepartment ,Liaoche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Abstract :In my opini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 ong and Ming Dynasty is also the histo 2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nature in some wa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idea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2ture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their significance or disadvantage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 2ment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K ey w ords :Confucianism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human nature theory虽然神学是人学的先驱,但两者又是互为消长的,即人学的诞生是以一定程度的神学没落为前提的。

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的历史过程。

与此同时,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夫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加之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人无以立的历史背景,使得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学无暇顾及遥远之“天道”,而是急于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从而铸造了儒学的“人道”品格。

儒学由孔子的“仁学”肇其端,到宋明“理学”成其大,虽然期间每一时代、每一阶段各具特点,但究其本,却始终贯穿着对人的关怀,即便是言“天道”,也无不是为了论“人道”。

这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人性理论诞生以后没有经历任何发展。

恰恰相反,在经历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长期发展以后,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无论在论证的方式方法上,还是在分析的角度与途径上都经历了更新与完善。

而众所周知,虽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由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共同构成的,但因在天人关系上,道家倾向于天的一极,儒家侧重于人的一极,所以,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

一(一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是历史的存在,也是现时的存在。

春秋末,“礼崩乐坏”、社会失序、道德失范、个人失控、人心失衡,顺乎变“无道”为“有道”的时代要求,孔子剥收稿日期:2000-10-16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中国人性论及中西比较哲学研究。

取“礼”充实“仁”,从而开出仁学世界,提出自己的人性理论。

《说文》中云,“仁,亲也,从人二”,孟子亦说,“亲亲,仁也”,指出仁本一己之德,源于血缘家族。

然孔子却由此出发,擢升其为人生大德、人人关系的基本原则。

有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猜测,“本立而道生”的归纳,均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孔子的仁是对人在家中地位的确认,是以此为起点,以国与天下为家,进而对人在国与天下中位置的肯定。

因此,仁既是行己、事上、养民、施人等活动的准则,也是这些行为所体现出的恭、敬、义、忠、恕诸德。

但长期浸染于礼乐文化中的孔子对仁的发挥又不可能摆脱“礼”的窠臼,所以,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论语・颜渊》,显示出仁与礼的置换以及仁的礼本质。

孔子以礼为仁,就是把不属于人的异己的力量看成属人的道德本质,以让人自我定位、自愿承担义务、接受命运的馈赠,这也正是以礼为仁的本义所在。

但是,人的自我意识、意志却不具道德属性,现实的我不能自己自动成为应然的我:虽然“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如果我欲不仁,也可以为不仁。

即虽然仁于民甚于水火,但民却好色胜于好德,以“生”为人生的本质,追求生命的自然延伸,有时甚至于“生以害人”,从而抛弃“杀身以成仁”的生命精神的提升。

这又迫使孔子溯“仁”于“性于天道”,自言“天生德于予”,自问“知我者其天乎”?重弹神学天→人的老调,以期再次沟通天人,搭建儒家天名德实、人道即天道的天人关系框架。

之所以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因就在于,这样既论及了人性的先天性、统一性,又指出了人的行为千差万别的原因。

但遗憾之处是孔子未能真正贯通天人,融合仁、性,接通天道与人道,更未详论“相近”之人性的内涵以及造成后天差别的根源。

不过,正是孔子的遗憾促使后人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从而为儒学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其后,孟子取仁,荀子取礼,两人各执一端,分儒学为两条不同的路向,引出两者不同的学术命运。

(二孟子的“仁也者,人也”。

孟子私淑孔子,把“杀身成仁”的价值选择定义为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并通过“性于天道”在儒学史上第一次为仁作证。

承继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孟子也认为人性是同一的,“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圣人与我同类者”[2](《孟子・告子上》。

另外,他还认为,人性之同亦即意味着人物之异,人近于禽兽的自然属性———“性”不足以区分人兽,只有人独有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制约———“命”才是人性的本质方面。

故在德、色取舍问题上,取德(仁以为人性的内容,其“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2](《孟子・尽心上》即此之谓也。

对于为何人性的内涵即为道德伦理?孟子直入人心,迈向心灵境界,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

而对于为何心是道德构成?孟子认为这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

即如他所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恶其声而然也”[2](《孟子・公孙丑上》。

由于仁本于心,人性是仁,故人性善。

因而,孟子开掘出儒家全新的心性领域。

据此,他认为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混淆了人兽界限,降人为“人形动物”,主张人之所以为不善并非本性所欲为,乃“不能尽其才”、“放其心而不知求”所致。

虽然较孔子的人性论更加系统、完善,但孟子仁、人合一的心性论也有无法掩盖的缺憾:其一,不能解释心为何具有道德功能,其人心固仁纯属假设;其二,虽然触及到人的善恶两面性,却一味突显“天使”的一面,忽视了“野兽”的一面,难以回应现实的挑战;其三,从人性善推论人的本质是道德存在,这种性→德的思路始终局限于人,但因人不是自己的最后根源,所以他又被迫像孔子一样回到天→人的老路:舜有天下是“天与之”。

尽管如此,其“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天道→人道设想,却使得由天而人的神学幻想变为哲学思维;同时,其“夫仁,天之爵也”试图升人德至天德,意在营造打通天人阻隔的另一种方式:人→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也,则知天矣”正是这种努力的表现。

(三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

作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荀子深谙孔子好德、好色的无奈,也洞晓孟子道德即心的前提脆弱,所以顺乎奴隶社会之礼向封建社会之礼转变的需要以及地主阶级隆礼尚力的要求,抓住孔子仁学的复礼本质,力论礼的合理性,以天道自41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然排除天的神秘性、道德性,以“天人之分”断绝天人交通,以“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强调人为自己立法与人的主宰力量,极力从人自身寻找礼之存在的内外根据。

荀子也继承了孔孟人性论的基础———人性的同一性,认为“凡人之性,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3](《荀子・性恶》。

而对于何谓性?他认为性乃“天之就”,“生之所以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也即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感官机能与生理需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3](《荀子・荣辱》。

一言以蔽之,乃告子之“生”,而非孟子之以“心”。

荀子认为,由于人性的实现、欲望的满足会妨碍他人、扰乱社会,即“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3](《荀子・性恶》,所以人性为恶,不具道德的意义。

也正因如此,荀子认为“古之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不正,悖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也”[3](《荀子・性恶》。

可见,荀子是从性恶的角度论证礼的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认为人不可须臾离开礼,人作为“社会动物”其本质就是“礼”,就是道德,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本能。

荀子的性恶论看似解决了礼的由来问题,但其圣王制礼作乐的直接认定却又带来新的困境:既然圣人与常人同样性恶,他们何以能“起礼义,制法度”?就算“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3](《荀子・性恶》,圣人又从何而来呢?为何只有圣人能成就自己,成为圣人?在这些问题上,他和孟子一样都滑入独断论的误区,并都以剥夺人的物欲为归宿,但不同之处是,他看到了被孟子忽略的人之“野兽”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