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分析并解读《蜀相》的诗意、结构和韵律。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会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的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诗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的把握。

杜甫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认识。

古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含义。

提问:“蜀相”在杜甫的诗中代表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蜀相》,感知诗文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蜀相》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思考深度等。

4.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作业,如诗文解析、心得体会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杜甫《蜀相》原文。

相关杜甫诗文的选集。

5.2 多媒体资源:诸葛亮历史形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古典诗词朗诵视频。

5.3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生平、诗歌评论的网络文章。

古典文学鉴赏的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相》。

学会对比分析,将《蜀相》与其他唐诗进行对比,领会其独特之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诸葛亮辅佐蜀汉王朝的英勇事迹及其逝世后的哀荣。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2.2 诗文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探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蜀相》全文。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

对比分析《蜀相》与其他唐诗的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蜀相》,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搜集其他唐诗,为对比分析做准备。

5.2 课堂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引出《蜀相》这首诗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5.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

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4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开展对比分析,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能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3. 对杜甫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的学习笔记和问题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的了解和诗歌的初步感受。

2. 诗歌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 诗歌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和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投影】简介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解析《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1.2.2 诗歌解析:分析《蜀相》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蜀相》并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蜀相》的注释和翻译。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的《蜀相》文本。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式:学生朗读和讨论的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创作练习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尝试自己创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和《蜀相》的资料,如诗词鉴赏、历史评论等。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相》全诗;(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高审美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诗歌中作者情感的把握;(3)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理解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蜀相李冰的敬仰之情;(2)分析诗歌的结构布局,体会诗歌的起承转合;(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寓情于景、对比映衬等。

4. 诗歌赏析:(1)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3)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蜀相》全诗;2. 结合课文,深入研读杜甫的诗歌作品;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蜀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蜀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蜀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蜀相》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经典方法。

“以意逆志”意为读者可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诗人的本意;“知人论世”强调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作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蜀相》是杜甫于公元760 年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很多师生的解读停留在凭吊武侯、叹惋自身层面,认为该诗在表达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歌颂之情的同时,抒发了诗人自我叹惋仕途、感伤人生的情怀。

事实上,该诗属于“诗人论史”之作,蕴含了诗人常有的对“崇高”和“彼岸”的思索,包含了杜甫对人生求索、官场仕途、民本思想、非战主张、历史英雄等的慨叹,既有风雨漂泊的辛酸,也彰显了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引导学生大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象征主义的角度解读其深刻的内涵,师生可飨曲径通幽之精神盛宴。

二、学情分析学习个性上:喜欢独立思考,张扬自我,追求标新立异,不满足于人云亦云。

学习方法上:关注问题,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但常常浅尝辄止。

学习能力上:迁移能力强,善于触类旁通,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以颔联为突破口,探究全诗意蕴。

2. 用辩证思维深入审视、评鉴历史英雄。

3. 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治学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多角度领略诗歌情怀。

教学难点:从象征主义角度解读诗作内涵。

五、教学过程【导入·先声夺人】1. 教师活动。

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引入话题: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让我们走进《蜀相》,感悟杜甫的冷峻和衷肠。

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

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

蜀相教学教案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蜀相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

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一)知人论世(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5、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和《蜀相》的背景知识。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杜甫生平简介《蜀相》诗歌的形式和结构诗中的意象与寓意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相》诗歌的形式和结构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寓意诗歌的艺术特色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杜甫生平、诗歌背景和艺术特色。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案例分析法:分析《蜀相》的具体词句和结构。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诗歌文本、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杜甫和《蜀相》的信息。

文学作品选读:提供相关的杜甫诗歌,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杜甫和《蜀相》的背景知识。

第二步:分析诗歌的形式和结构,讲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第三步: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四步:总结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4.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

诗歌品鉴:学生展示自己对《蜀相》的分析和欣赏,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衡量。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评论文章的质量来衡量。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

自我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杜甫《蜀相》原文及注释杜甫生平介绍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6.2 教学材料PPT课件笔记本和书写工具相关文学作品选读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表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教案建议安排2-3课时进行教学。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蜀相》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3 诗歌主题探讨: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即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意象分析、修辞手法鉴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探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杜甫的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4 诗歌解析: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诗歌:要求学生抄写《蜀相》诗歌,加深对诗歌字词的理解。

5.2 作文练习:以“我心中的蜀相”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蜀相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和抄写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蜀相》教案(精选8篇)

《蜀相》教案(精选8篇)

《蜀相》教案(精选8篇)《蜀相》教案篇1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蜀相/杜甫》教学设计(黑龙江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这首诗。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感。

(3)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3.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诗人背景、意象分析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诗人背景,准备相关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

3. 教学器材: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相关图片和音乐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文化内涵。

(3)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和文学价值。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1.2.2 诗歌分析:诗句的意义和结构。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蜀地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2.2 阅读与分析:学生自读《蜀相》诗歌,理解诗句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和解读。

2.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第三章:诗歌鉴赏与创作3.1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和文学价值。

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

3.2 诗歌创作: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以“蜀地”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拓展与深化4.1 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比较: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蜀地或杜甫诗歌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和艺术特色。

4.2 实地考察或文化体验:安排学生参观杜甫草堂或其他相关文化遗址,感受诗歌背后的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文化体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5.2 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蜀相》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能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意分析和诗歌手法技巧。

2. 体会诗中的情感,领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手法技巧的鉴赏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蜀相》,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中的关键字词、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鉴赏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手法技巧,如意象运用、节奏和韵律等,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students experience the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 poem.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蜀相》,并写一篇关于诗文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鉴赏方法,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了提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文。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蜀相》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难点】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教学方法】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

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

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

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导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

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

《蜀相》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1

《蜀相》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1

3.2《蜀相》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品味诗歌语言,揣摩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形象,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诸葛亮下面有一幅对联,你们来猜一猜,写的是谁?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出示目标1.了解杜甫,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品味诗歌语言,揣摩作者情感。

三、预习检测1、学生介绍杜甫,是为“知人”。

学生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其他学生和老师补充,是为“论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政治理想彻底落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此环节中我把平时常规的作家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查资料,了解杜甫的思想、生活经历、诗歌风格及成就地位。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为课堂探究、课后写颁奖词做准备,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品味鉴赏【在理解鉴赏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把诵读作为鉴赏的主要手段,为了循序渐进地理解诗歌,设计了本诗鉴赏“三读”。

让学生在读中提高鉴赏能力、得到审美熏陶】一)初读诗歌通其意1、听录音名家朗诵。

【此环节播放了朗诵名家瞿弦和的配乐朗诵,主要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2、自由读,要求对照注释读懂大意: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联诗的意思。

(老师先示范第一联,后面的由学生说)【这个环节显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在老师的示范归纳后,学生还是很轻松地完成了后面三联诗的内容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 “三顾 ”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 “开济 ”,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指辅佐刘禅继位。 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 落脚点在 “天下计 ”和“老臣心 ”。“天
随堂检测 (8min)
(可使用 PPT 等附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 题。
倦夜
杜甫
巩 固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课后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
作业
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能否改成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

不能。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用
“尽 ”“皆 ”传达的是高兴
的心情。用“自” “空”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
互助解决 (12min)
无人倾听,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
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 是个 贤相 。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 “尽智 ”。下联突出他为刘备父子尽忠, 彰显其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品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 以下 因素:其一 ,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 “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 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其二 ,当时安史之乱 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 缺乏忠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 的“贤相 ”风范。 点拨 4: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 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 必然会 “泪满襟 ”。
3、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呢 ?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
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4、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颈联、尾联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 森森 ”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蜀相 ”,却从 “丞相祠堂 ”写起,有何用意? “柏
设问, 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 “丞相祠堂 ”写起,而题为 “蜀相 ”,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 仰慕和钦敬。一个 “寻 ”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 ”一词, “森森 ”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

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
赏 【这类诗歌的赏析要点】 析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要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 点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 指 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 导 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
! 。此联
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
一路鸟空鸣。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陆游的《书愤》 :
下计 ”说明他的雄才大略。 “老臣心 ”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 “英雄 ”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
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教师点拨 解疑
(12min)
点拨 3: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 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 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 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 什么选取 “天下计 ”和 “老臣心 ”这两点呢?
太白中学“问题式”教学实验教案
编写: 张月劳
课题
杜甫《蜀相》
审核
时间 2011.11.9
课时 共 1 课时 ,第 1 课时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目学 标习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 重
学习过程
自主 解决 (8min )
1、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
誉为“诗圣” 。
2、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 表达能力。著有《杜工部集》 。
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答案: 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案: 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生成问题
课 后
教学效果


教学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