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审美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的美学

西村清和* 梁艳萍* 杨玲译

(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美学芸術学研究室日本东京113-0033)

[摘要]:关于大众文化本文希望更多地是从美学的视角进行探讨,分析高雅趣味解体之后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审美关系;审视大众文化的奇趣现象以及应时之作应有的审美地位;阐释艺术复制品与拷贝文化的审美价值,进而梳理其中的存在样态,使接受者更多地了解有关大众文化的美学存在与形式。

[关键词]大众文化美学艺术奇趣

一.艺术与高雅趣味的解体

从日常生活的审美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时代,恐怕可以说,现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今天人们的“审美(aesthetic) ”行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艺术。我们每一天都在消费着美的形象——照片、电影、电视机和录像机等媒体影像所带来的、充斥于我们生活空间的各种各样的影像形象;堆积在超市里的商品包装和广告形象;唱片和CD、精美的彩色印刷的复制形象;其形式的多样且数量的巨大是我们过去所无法想象的。这种情形的出现,势必会带来审美经验的实质性改观。一方面,艺术与作品这类语词的意义失去了其原有的鲜明轮廓(意味);另一方面,庞大的形象带来审美消费的日常化,这种情形,使得高雅的艺术与庸俗的日常生活、高级与低级、原创与应景物品、高雅趣味与低俗趣味之间的审美规范溶解,相互渗透。这种情形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精英与普罗大众之间界限的消融。在近代欧洲,以“艺术”来代表“真正文化”的社会中,是以少数贵族、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为开拓者,通过启蒙广大民众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把这一活动称之为“启蒙工程”[①][P.27]可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消费社会和知识信息社会发展成熟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种社会都是属于大众的。

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是探究美的“美的技艺”。例如被人们称之为“天才”的个人,不是去模仿、剽窃过去已有的事物,而是凭借自己的精神和想象力来“独创”新的作品,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称之为创造。艺术不仅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而且也是人的精神“自我表现”的产物。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与纯粹的商品之类的——仅仅在实用性方面才是有价值的物品——截然不同,艺术品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具有其自身固有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能够通过陶冶鉴赏者的修养和趣味,提高鉴赏者应具备的人性和道德来体恐怕今天的我们所熟知的,包括关于艺术与作品的这种思维方式,所有这一切均在地域上源自于欧洲、在时间上源自于近代,这一切本身是并非超越时代与民族是普泛的、不言自明的。

与艺术(art)一词相对应的,古希腊文中的特克奈(techne),拉丁文中的阿勒斯(ars),在文艺复兴以前,通常是指“手工艺·技艺”,因此绘画、雕刻等作为一种与人工制作有关的艺术,一般并不认为与工匠的技艺有什么特别的不

同。尽管发展到17世纪后半叶,诗歌、戏剧、绘画、雕刻、建筑以及音乐和舞蹈等逐渐独立起来,但是,它们在以“美”与“和谐”为目的,给我们带来快乐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因此,它们被统一命名为“美的技艺(美术fine arts, beaux arts)”。这一称谓在18世纪固定下来,到19世纪发展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一词。

作为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的界说——“趣味”这一概念也诞生于近代。17、18世纪法国规范化的“高雅趣味(bon gout)”一词,是以巴黎为中心的城市贵族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所拥有的高雅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他们视野中理想的绅士、淑女的形象,即他们所认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性的规范。因此,与此相对的平民大众的“低俗趣味(vulgar)”,即低级趣味,作为人性价值的根本的缺失,其成为美的同时也成为道德非难和阶层拒绝的同义语。陶冶“高雅趣味”与普遍人性的场所,最初是宫廷的社交场所,以沙龙为中心的美术展览。发展到1792年法国大革命后,议会决定将卢浮宫及其收藏的皇家美术珍品向公众开放,则是作为近代制度确立下来的美术馆。开放美术馆,试图通过陶冶普通民众的审美鉴赏力,提升人类精神的普遍性,这是启蒙工程的象征性事件之一。

二.大众社会的奇趣现象

近代社会将趣味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人们都是基于美丑、善恶的普遍基准来辨识世界(存在)的。虽然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判断,但只要是人,无论是谁都会在人的类本质方面拥有共同之处。可是,由于现代社会,人的阶层性已经解体,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拥有同等教育水平、同等信息的知识、信息社会。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贵族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主张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的社会中诞生的,即人在接受美的教育的过程中培育自己的趣味;通过对不同的个人趣味之间的相互批判、相互认同,进而形成新的统一见解,这种见解逐渐为一种新的习惯和规范认同为一种传统稳固下来。趣味与教养是在文化这个具有整体性的背景中,社会与个人二者的相互作用的根本性问题。所谓的鉴赏者与批评家的工作,就是融通每个人的个人趣味与社会的规范趣味这两个层面的关系的。他们是这样的、既拥护已经成为传统的特定的趣味体系,又倡导以新鲜的个人趣味为基础形成新的趣味体系的群体。i[i]但是,如果将我们所说的趣味判断或美的价值判断,看作如眼前所见的能动的复合的过程,进而将贵族精英们所阐释的“高雅趣味”,认定为如他们自己引以为傲的、(仅仅属于小众的)决不可能属于普罗大众的话,那么,即使是我们今天将大众文化作为自己的审美环境的而培育的自身的趣味,仅仅片面地贬低为平民的和大众的、甚至是低俗或通俗的“低级趣味”是不应该的。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出现的被称之为现代主义、先锋派的艺术运动,代表了意欲与近代的审美艺术的僵化和颓落相抗衡,重建本已有之的纯粹艺术的斗争的前沿,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美国的美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而言,先锋派也代表着与那种将所有的一切都置于生活之中消费的、通俗的大众文化相对抗的战斗的前沿。格林伯格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杂志封面、插图、广告、通俗的/煽情的小说、漫画、通俗音乐、踢踏舞、好莱坞电影等所代表的复制品。过去与“正式文化(formal culture)”没有关联的民众,作为劳动者(工人)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