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图1六种主要语言学刊物认知语言学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统计(1988至今

1988-1998

1999-2003

2004-2008

2158012151

7

2010

0160

272

111

0128

096032012000021011

010112

24

86

时间国内专著(总计97部)

总量概述认知语法认知语义

认知语用隐喻应用类型学语法化论文集引进著作(总计15部)

总量认知语法概述

认知语用隐喻认知语义类型学应用

总计

112

表1国内认知语言学专著出版、引进情况

束定芳

249

2

据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引用索引(CSSSCI )统计,“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下)的引用率达68次(1998年-

2007年)。

相似的发展趋势。在最初约十年时间里,国内仅出版了两部认知语言学方面的著作。但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专著和引进著作的数量都稳步增长,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学者们从认知语法、隐喻、认知语用、语言类型学等多个角度,结合我国语言、文化的特点,对认知语言学各分支、流派进行概述、应用和反思,并逐步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之中(见表1)。

依据这二十年间的论文、专著的数量及其涉及的主题范围和研究方法,我们将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粗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初步引进与应用阶段(1988-1998);(2)多方位介绍与发展阶段(1999-2003);(3)发展、反思与国际化阶段(2004-2008)。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阶段并非界限分明、相互独立,而是一个彼此交错、同步发展的过程。

1.1初步引进与应用阶段

国外认知语言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1975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 分校举办的

语言学暑期班上宣读的四篇论文,分别是

Kay 有关颜色词的研究,Rosch 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Talmy 对多种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方式的讨论和Fillmore 关于“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的论述。

我国语言学界从认知视角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始于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最早进行尝试的是旅美台湾学者戴浩一。他以汉语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完全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了汉语语法现象,这一新动向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也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外语言学》连续3期刊载的对戴文的译介(1988,1990,1991)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开始。自此,国内语言学界开始了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持续关注,

早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国外认知语言学奠基之作的评介和相关理论综述。对重要著作和文章的评介是研究成果和理论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期刊论文中,这类文章占了相当的比重,也为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沈家煊对《认知语法基础》的评介,石毓智对《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的评介等。

(2)汉语语法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直接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序、词类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启发,能解释一些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不好解释或不能解释的问题。如陆俭明(1988)针对类似“盛碗里两条鱼”成立,“*盛碗里鱼”不成立的语言现象,指出“一定的语法范畴(数量范畴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一定的句法结构都会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沈家煊(1995)则用“有界”和“无界”的概念解释了数量范畴为什么会对这类双宾结构起制约作用。而且,沈家煊引入“有界”和“无界”的概念来划分词类,对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这三者加以概括,说明词类划分背后的认知理据。另外,刘宁生(1994)对汉语空间关系表达的研究等都是直接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决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这期间的专著———《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张敏1998)和《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计算分析》(袁毓林1998)也主要是引介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并用以解释一些具体的汉语语法现象。

(3)隐喻、原型理论的介绍与应用。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亚里斯多德范畴观和隐喻观,对于认知语言学核心主张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在我国认知语言学发展初期隐喻和范畴观相关研究也占了相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