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合集下载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_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_束定芳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_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_束定芳

2013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5,2013(总第182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82·修辞学大视野·本期话题:域外经验和中国学术特约主持人:谭学纯教授主持人语:中国修辞学科的形象重建,需要全球视野,拒绝学术孤岛上的自言自语。

域外的文献资源和思想资源,可以提供角度不同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修辞学研究对域外理论的依附。

本期发表的一组文章,意在倡导中国修辞学研究借鉴域外同类研究的学术智慧,同时保持理论的清醒: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分析国内外各相关学科隐喻研究的优长得失,及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中可见各学科研究目标、理论范式、对隐喻的观察角度和解释层次。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在当代中国话语处于国际话语体系弱势地位的背景下,提出兼有中国立场和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探讨中国话语理论方向和具体路径。

《论佩雷尔曼的“普遍受众”观念:一种新修辞的视角》,涉及“普遍受众”理论关联的哲学与修辞学视域,或可启迪广义修辞学所论修辞哲学层面更为深入的探讨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由于各学科的研究目标不同,理论范式不同,其对隐喻的关注角度和程度也就不同。

认知语言学是为了揭示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知对语言结构和使用的影响;修辞学研究的是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和方式对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而语用学意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关系。

束定芳隐喻学

束定芳隐喻学

束定芳隐喻学隐喻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究的是一个文本中隐藏的意义,而束定芳隐喻学则是隐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接下来,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束定芳隐喻学的相关内容。

步骤一:理解束定芳隐喻学的含义束定芳隐喻学,是指通过对比和类比,在不同的语境中分析某个事物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束定芳”是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束带有表示束缚、约束之义,而芳草代表着春天、新生等美好的事物。

步骤二:分析束定芳隐喻学的成因束定芳隐喻学的产生与人们对事物之间不同的联系性的感知有关。

在隐喻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特殊的关系和联系,而束定芳隐喻学,则是将这些联系更加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相比于直接表达,隐喻的表达方式更具有表现力,更符合人们的印象和认知。

步骤三:解析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方法在束定芳隐喻学中,研究者会往往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段,将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对比、联系。

例如:“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这是常见的一个隐喻,通过将玫瑰和爱情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表达出爱情的美好和浪漫。

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者会进行类似的思考和探究,通过不断地比较和联系,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意义。

步骤四:应用束定芳隐喻学的意义束定芳隐喻学在语言学、文学及传播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中,隐喻可以加深表达者与听者之间的理解和认知,为交流提供更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与方式;在文学及传播领域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作品或者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受众的共鸣情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结论束定芳隐喻学在语言学、文学及传播等领域中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和类比,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个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受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章、作品等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

近二十年来汉语存在句研究回顾与展望存在句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但建国前由于各家都在忙于建构汉语语法体系,所以存在句只是在讨论别的问题时被顺带提及。

建国后,语法学界掀起一场汉语主宾语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谈到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里(这时)来了一个人”这些我们现在看来是存在句的句子。

经过这次讨论,存在句才真正地从其它研究对象中独立出来。

一、研究回顾文革后,大陆语言研究逐渐复兴,存在句的研究在此期也得到蓬勃发展,并走向深化。

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一是对汉语存在句的共时研究有新的进展;二是相关的历时研究也开始初露端倪,并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一)共时研究1.存在句本体研究进一步深入首先,定性上,一些学者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和配价理论对存在句继续进行本体研究,尤其是高顺全(2005)、潘文(2006)等人对与存在句性质密切相关的句首主语的语法性质取得一些新的认识。

高顺全提出了“非典型主语”的结论,认为存现句中处所词的主题性质非常明显,如果认为语义成分(主事/施事)语法化而成的主语是典型的,语用成分(主题)语法化而成的主语是非典型的,那么存现句中的处所词语都可以看成是句子的主语,只不过是非典型的。

潘文依据对主语的认识,即主语不仅要与做谓语的动词在语义上有选择关系,而且还要位于动词之前,认为存现句中有一部分是主谓句,一部分是非主谓句。

其次,定量上,存在句的分类更加细化。

学者根据动词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存在句划分出许多下位句式,如张学成(1982)把“台上玩着把戏”这样的句子列为“动态动词句”。

宋玉柱(1988)和聂文龙(1989)分别做了进一步分类,宋氏根据动词体态分作两类:一类“进行体的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进行体,后边带助词“着”;另一类“完成体动态存在句”,动词表示完成体,后边带“了”。

聂氏则把动态句分为能同趋向动词自由组合的“位移类”和不能组合或有限组合的“非位移类”。

另外,静态存在句的范围也被扩充,宋氏先后将“定心谓语存在句”“名词谓语存在句”“经历体存在句”“范围谓语存在句”纳入静态句系列。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3.2.2 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原型是范畴内最典 型的成员。 2.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 起。 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 4.范畴是围绕其原型建立起来的。
3.3 意象图式
Mark Johnson (1987) defines an image schemas a recurring, dynamic pattern of our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and motor programs that gives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to our experience.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 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 和结构。
Part 2 Development both home and abroad
1975-1985 保罗· 凯; 罗丝;塔尔密; 费尔默 Geeraerts (杰拉茨) 1986-1995 1989:第一届国际认知 语言学大会;1990: 《认知语言学》杂志,国 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基石性著作:《认知语法 基础》《女人,火与危险 的事物》 1996- 稳步发展 塔尔密《试论认 知语义学》;认 知语言学研究会
局限性
1.过分强调结构之间的独立性,而在很大程度 上忽略了它的系统性,完全否定结构之间的可 能“转换”关系。 2.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因此用语法 手段表示的语义范畴是非常有限的。 3.在语音研究上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 4.认知语言学的“建筑图”要复杂得多,关键 是没有一定的程式规矩,让学者无从下手。
6
Joan L. Bybee
研究兴趣: typology usage-based model 主要著作: Frequency and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2001)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述评

《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述评
基本原理 及其 理论依 据的基 础上 .从认知 和语 言研 究两方 面论述 了认知语 言学 的独特 贡献 认 知研 究 的主要 贡献体
学 范式 的反 思性 批评促 使 “ 认 知语 言学未来 螺旋 形理 论上
升 和发展 ” ② 。 该 书的 出版对 认知语言 学“ 克 服理论局 限 , 绕开 理 论 困境 。 找 到新 的理 论 突破 方 向和路 径 ” 具 有 重要 意义 。 另 外 ,认 知语言 学本身 具有 多学科 交融 的本 质 , 《 认知 语言
握 传统 观 念认 为认 知 语 言学 与 生 成语 言 学 完 全对 立 的关
系? 认知语 言学在前进 道路上面 临着哪些挑 战? 未来 发展前 景 和方 向如何 ?这些 问题 亟待 解答 。 王馥芳 教授 2 0 1 5 年 出版 的《 认 知语 言学反 思性批 评 》 一 书 既 以新颖 独特视 角为认知 语言 学研 究者 和学 习者释 疑解 惑 .又给认 知语 言学从婴 幼儿期 到青 少年期 的发 展做 了较 为深 刻的理论 反思和再反 思 本 书首创 以“ 反思性 整体批评
阐释 . 指 出 三者 既相互 对立 又 相互 交 叠 . 共 同构 成 “ 语 言学 理论一族 ” 关系. 各 自描 述和解 释语 言 的某 些方 面 。此新颖
见解为认 知语 言学 范式 反思性整体 批评确立 了“ 支 点” 第 四章 “ 认 知语 言学 之 独特 贡献 ” . 在 阐 明认 知语 言学
范式理论 关系 的基础上 阐述并 明确 了认知 语言 学在语 言学
体 系 中的理论地 位 作者 首先 讨论 了对三 种语 言学研 究范 式 之 间的理论关 系持有 的 四种较 为普遍 的观 点 : 扬弃观、 对 错观、 功 过观和共通 观。并且 以霍 金和蒙洛迪诺 ( 2 0 1 1 ) 提 出

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

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

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摘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学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不同学科相互借鉴成了许多交叉学科,认知语用学就是认知与语言交叉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本文将对近十年来认知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归纳,并浅谈自己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研究;概述作者简介:王梦莉(1995-),女,汉族,甘肃金塔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XX)-30--01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的一门学科,关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综述已有很多,有对认知语言学整体研究进行综述的,如赵艳芳(20XX),也有对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某一语言现象研究进行综述的,如朱丽燕(20XX)、薛旭辉(20XX)等。

本文将通过对知网20XX-20XX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的187篇文章进行整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的变化做一个科学的分析,期望对认知语言学初学者有所帮助。

1.研究文章的选取本文所选取的187篇文章总被引数为1611,总下载数为xxxx,篇均参考数为32.98,篇均下载数为809.5,下载被引比为93.96%,通过以上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所选文章质量较高,从下载引比可以看出93.96%的读者在下载文章后会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产生共鸣,表现出对文章的认可同时也说明本文所选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主流。

2.认知视角下语言学发展的趋势2.1总体趋势通过所选文献的发文量可以看出从认知视角下对语言学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20XX年以后尤其是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年均论文发表量超过20篇,20XX年发文量历年最高,20XX年(截至7月)总体趋势上看有望突破20XX 年的发文量。

2.2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所选的187篇文章关键词出现次数的搜索得知除了认知语言学之外,隐喻、转喻、构式和构式语法、概念整合理论、体验式教学、任意性、象似性、意象图式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异同的思考

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异同的思考

对于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异同的思考传统语言学(相对于认知语言学而言)对语言的研究可以分为传统语文学时期和现代语言学时期。

传统语文学时期研究的是零散的语言思想、语法、语言单位,语言不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依赖于政治历史等,因而我们并不将其看做真正对语言的研究,下文不再重点论及;现代语言学时期语言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索绪尔分离了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使语言学专注于纯的语言的研究;继而的结构主义流派和乔姆斯基虽然对其有所发展和突破,但都是对纯的语言的研究;韩礼德的功能主义将语言的研究从内部转向外部,进而将两者结合。

以上是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说主要是对语言本身的研究,研究语言的符号系统,语法语音词汇三大部分。

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及基本假设:因其注意的焦点在语言本身,故认为语言是自足的认知系统,独立于其他的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中,通常将研究分为三大块,语音语法词汇,各个部分界限分明,较为独立;语言的表达实际上是词汇这些材料在语法框架结构中的排列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语法逻辑等理性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过程对语言进行研究,实际上是结合认知、思维之后的语言研究。

人的思维不能鲜明地划分界限,所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地综合,没有把所有的知识很具体的分裂开来。

它从认知角度出发,因而形成了自己的假设:语言表达能力要结合其他的认知能力,形成一个系统;句法和词汇、语义不可分割,共同服务于我们的语言;语言表达不仅需要一定的形式逻辑而且要参照个人的知识系统,同一句话在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不能单纯地说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有绝对的对立与区别,不同的确存在,但是不是本质上的差别。

因为二者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举一个例子,对于一元钱而引起的官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小钱官司浪费司法资源;小事能忍则忍的做法是否合乎当下;服务行业的形象价值等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事情从不同角度看都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应抱着这样的态度,不必苛求,任何看法观点都是可以并行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束定芳

束定芳

束定芳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主编,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

同时,担任海外语言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TESOL Quarterly编委。

198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研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修一年。

2000年2月至2000年8月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讲授课程
1996年起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现代语义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等课程
学术成果
专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现代语义学》(2000)、《隐喻学研究》(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2004)等;
编著:《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语言的认知研究》(2004)、《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2005)、《认知语义学》(2008)、《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2009)、《隐喻与转喻研究》(2011)等;
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资助。

个人荣誉
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

近20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近20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第40卷第5期V〇1.40 No.5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0年5月20日May 20 2020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5.018近20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刘梦瑶刘旋(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为梳理国内认知语言学整体发展脉络,借助C 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法,可视化方式分析中国 期刊网中1998—2017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相关研究的CSSCI期刊及博士论文,共计1 854篇。

结果显示:国内认知语言学发文量先迅猛增长后趋于稳定,研究热点涵盖概念隐喻、体验哲学、构式语法等;国内认知语 言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和实证研究,尽管成果落后于国外研究,但在汉语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开始走 “本土化”路线;未来国内认知跨学科研究将突破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克服内省法弊端,发展多元化实证 研究。

总体来说,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炽热趋势,力争与国际研究接轨。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本土化”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853 (2020) 05-0036-04认知语言学是近30年来国际语言学界新兴的 一个语言范式。

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认知语言学起步,该研究已在国内学界掀起势不可挡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或致力于梳理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和热点m,或系统阐释国外认 知语言学研究方法[2],为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提 供了良好的外部参考[3]2°_23。

但也发现,国内研 究引进、跟风居多,系统勾勒国内该领域研究热点、反思研究现状成果较少,且结论缺乏严谨性。

如 陈传显调查了国内2004—2009年7种外语类刊物 登载的认知语言学论文,发现与国际成果相比,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相对落后[4]。

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2021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家通过总结前人的观点,汲取研究成果,并对他们认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设想,共同推进语言的研究和发展。

因此,语言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对各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

一、语言学研究发展历程 赵世开认为,语言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代:传统语言学或称“语文学”(公元前 5 世纪到 18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19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20 世纪上半叶);生成语言学(20 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

1.传统语言学。

主要是对词汇的意义进行解释,只是一种前语言学时期的理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

2.历史比较语言学。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属关系,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比较来寻找共同来源。

刘润清在《西方语言学流派》中概括了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提出人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大量语言现象的研究,证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整个19 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 ,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着力于需找语言的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事实,因而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二、20世纪语言学三大革命的回顾和反思 语言学史上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是 20 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20 世纪前六十年,语言学研究主要是索绪尔倡导的结构主义倾向,以描写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特点、结构关系为主。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TG 学派)从描写语言行为转为解释人的语言能力,关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这是对结构主义学派的一次变革。

之后的认知语言学从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出发,强调认知、现实、语言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另一场革命。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20年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20年
篇 。表 1与表 2的统 计 在 总体 上 能 够 反 映 我 国 近 二 十年
言学的理论和研究 成果。2 0 0 1年我 国举 行 了“ 首届 全国
认 知 语 言 学研 讨 会 ”20 ;0 4年 3月 , 认 知 语 言 学 在 线 ” “ 网 站 建 立 ;06年 , 国 认 知 语 言 学 学 会 成 立 。至 今 , 知 20 中 认
汉语 教 学 研究 。
① 2 本 CSI 2 S C 期刊分为两类 。1 中国 、 国语言类期刊为: 教学与研究 、 . 外 外语 现代外语 、 当代语言学 、 国语 、 外 外语 界、 中国翻译 、 中
国外语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外语 电化教学、 外语教学 、 国外外语教学 、 外语学刊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 ;. 2 汉语言学类期 刊为: 中国语 文、

CS I S C 语言学核 心期 刊所 收录 的论文 。共检索 到符合 要 求 的认知语 言学论 文共计 19 4 9篇 , 过对论文研究方 向 通
的定 量 和 定 性 整 理 , 果 归 纳如 表 1 结 。
届 国际认知语 言学大会 ( usug G r n 99 的召 D i r , emay18 ) b
语 言 学 在 我 国 掀 起 了如 火 如 荼 的 研 究 热 潮 。 我 们 以 “ 认 知 ” 关 键 词 或 中 文 摘 要 , 索 19 为 检 90—20 0 9年 问 ,2本 2
随 着 计算 机 时 代 的到 来 , 知 科 学 应 运 而 生 , 及 计 认 涉
算机 自然语 言理解 、 人工智 能 、 言学 、 语 心理 学 、 系统论 等 多种学科。2 O世纪 8 O年代末 , 认知语 言学初步形成。第
[ 中图分类号]H 0 0— 6

基于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基于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基于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再思考作者:刘小权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2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认知科学及语言规律本身的了解、熟悉和深入研究,我国国内认知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探讨深入发展,认知语言学其自身发展亦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就认知语言学在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状况作一简单回顾,明确指出认知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研究价值取向多元化等亟需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认为,在今后深入的研究探索中,研究所需术语须适度适时进行必要而有益的相对统一。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术语统一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026-02近年来,以认知语言学为典型代表的认知科学在国内外得以迅猛发展,尤其是自2003年7月ICLA(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在西班牙召开了第八届研讨会之后,“一股认知语言学的强劲风潮从北美和欧洲大陆刮向了全世界,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1],进而越来越得到普遍承认。

正如赵艳芳指出的:“20世纪末,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认知语言学成为必然。

”[2]迄今,认知语言学已经逐步成为主流学派,近二十几年来,一大批学者奋斗在这一领域,各类著作和论文如雨后春笋,数量猛增[1]。

一时间,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转而投向认知语言学以及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规模蔚为壮观。

但在这看似兴盛热闹的背后,却也存在诸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不少是难以为之盖棺定论的难题。

究其原因,纵向上,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其诞生、发展壮大到如今逐渐广为认可接纳,短短不过几十年时间(一般认为,认知语言学发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坚实发展,近二十年方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横向上,认知语言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其特有的理论基石架构也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如同其他学科门类的发展历程一样,必然会遇到种种诘难与问题。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陈传显【摘要】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国内七种主要语言学和外语类刊物2004-2009年间所登载的认知语言学论文,利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这些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尽管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但研究方法与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定性研究比例过高,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过低。

这种状况不利于该门学科的健康发展,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应逐渐转向实证研究。

%Methodology plays a vit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y discipline.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China'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tudy,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by searching in CNKI and applying Excel software,is conducted on related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04 and 2009 in seven major periodicals on linguis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s.The research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China's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the international one: majority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don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while empirical research is prevailing in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research.Empirical research serves as a guarantee for the obj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research findings.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 to turn to empirical approach i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3)001【总页数】6页(P26-30,34)【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作者】陈传显【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认知语言学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

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述评

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述评

国内认知语义学研究述评张明辉;崔香宁【摘要】近四十年来,认知语言学以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基础和语言观引领语言研究走向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表现为研究数量较多、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为深入.对国内认知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原型范畴观、隐喻观、转喻观等进行梳理,分析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综述价值,对后人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9页(P90-98)【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原型范畴;隐喻;转喻【作者】张明辉;崔香宁【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认知语言学是近四十年在语言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语言学流派,其基于体验哲学和功能主义的语言观,广泛吸收了认知活动的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常常受到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动,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是与人在和客观现实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相对应。

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认知语义、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研究内容。

至今为止,认知语义学研究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内容较为深入,因此,其研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研究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我们对其成果加以梳理归纳,以为后人提供纲举目张之便。

国内认知语义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

除了以“认知语言学”为名的著作中都包括大量的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外,还有专门系统介绍认知语义学的理论著作,如束定芳的《认知语义学》[1]、张辉的《认知语义学研究》[2];更多的是将认知语义学理论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如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3],赵亮的《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研究》[4],朱小军的《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5],曾建彬的《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6],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物性形容词认知语义拓展的限制与动因》[7],刘辉修的《基于认知语义框架的同义词研究》[8],刘振平《形容词做状语和补语的认知语义研究》[9]等多部专著。

束定芳谈英语教学改革

束定芳谈英语教学改革

束定芳谈英语教学改革近年来,社会上以及外语学术界有关外语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存的外语教育体制和外语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是,外语教学究竟应该朝什么方向改革,如何进行改革,许多人可能还心中无底。

本文试图从外语教学的一些特殊规律以及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环境出发,提出我国外语教改应该朝“适当推迟,缩短周期,强化训练,专业提高”的方向进行试验,以此全面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水平和公民使用外语的总体水平和能力。

由于英语是我国开设范围最广、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外语,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外语教改主要是指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我国外语水平和外语教育现状分析由于英语已经实际上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英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在欧洲大陆,几乎每个国家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都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能流利地使用英语。

尤其是在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其大学教师英语水平之高,完全可以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撰写学术专著。

实际上,这些国家的语言专家在某些方面对英语的研究水平甚至超过了英、美。

在英国,语言教育,尤其是语言教材和工具书的出版和版权交易,已成为其重要的产业,每年为国家赢得非常可观的财政税收。

每年英国派往世界各地从事英语教学的人数成千上万,每年寒、暑假到英国短期进修英语的大、中学生更是不计其数,这不但为英国社会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大大提高了英语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李岚清副总理曾经在一次外语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印度的投资环境在许多方面其实不如中国,但由于印度国民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因此近几年外资企业在印度对高新技术(尤其是电脑软件的开发)的投资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

我国外语教育的历史并不长。

从清代正式设立同文馆教授外语算起,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

但我国外语教育的成就是巨大的。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外语院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交和翻译人才以及外语师资。

应该说,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水平是比较高的,是非常成功的。

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意义、机遇与创新--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

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意义、机遇与创新--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束定芳

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意义、机遇与创新--访上海外国语大
学教授束定芳
《英语学习》编辑部;束定芳
【期刊名称】《英语学习》
【年(卷),期】2022()5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当前我国外语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基础外语教育,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推动基础外语教育创新?如何激发教师的发展活力?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英语学习》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束定芳,我们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英语学习》编辑部;束定芳
【作者单位】不详;上海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外语专家徐珺、周世范、束定芳教授应邀先后来我校讲学
2.高等学校外语学刊研究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联合推出“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平台”(光盘版)
3.专家眼里的基础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4.外研社与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全国外语特色学
校教育研究会、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战略合作协议5.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成功举办 2008年中央电视台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奥运服务行业教师组)全国总决赛首届全国基础英语教育“明”师论坛第三届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管理与教学研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现代外语(季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

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

1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

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

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图1六种主要语言学刊物认知语言学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统计(1988至今)1988-19981999-20032004-2008215801215172010016027211101280960320120000210110101122486时间国内专著(总计97部)总量概述认知语法认知语义认知语用隐喻应用类型学语法化论文集引进著作(总计15部)总量认知语法概述认知语用隐喻认知语义类型学应用总计112表1国内认知语言学专著出版、引进情况束定芳2492据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引用索引(CSSSCI )统计,“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下)的引用率达68次(1998年-2007年)。

相似的发展趋势。

在最初约十年时间里,国内仅出版了两部认知语言学方面的著作。

但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专著和引进著作的数量都稳步增长,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

学者们从认知语法、隐喻、认知语用、语言类型学等多个角度,结合我国语言、文化的特点,对认知语言学各分支、流派进行概述、应用和反思,并逐步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之中(见表1)。

依据这二十年间的论文、专著的数量及其涉及的主题范围和研究方法,我们将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粗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初步引进与应用阶段(1988-1998);(2)多方位介绍与发展阶段(1999-2003);(3)发展、反思与国际化阶段(2004-2008)。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个阶段并非界限分明、相互独立,而是一个彼此交错、同步发展的过程。

1.1初步引进与应用阶段国外认知语言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1975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 分校举办的语言学暑期班上宣读的四篇论文,分别是Kay 有关颜色词的研究,Rosch 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Talmy 对多种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方式的讨论和Fillmore 关于“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的论述。

我国语言学界从认知视角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始于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中后期。

最早进行尝试的是旅美台湾学者戴浩一。

他以汉语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完全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了汉语语法现象,这一新动向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也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外语言学》连续3期刊载的对戴文的译介(1988,1990,1991)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的开始。

自此,国内语言学界开始了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持续关注,早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外认知语言学奠基之作的评介和相关理论综述。

对重要著作和文章的评介是研究成果和理论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期刊论文中,这类文章占了相当的比重,也为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沈家煊对《认知语法基础》的评介,石毓智对《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一书的评介等。

(2)汉语语法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直接应用。

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序、词类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启发,能解释一些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不好解释或不能解释的问题。

如陆俭明(1988)针对类似“盛碗里两条鱼”成立,“*盛碗里鱼”不成立的语言现象,指出“一定的语法范畴(数量范畴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一定的句法结构都会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沈家煊(1995)则用“有界”和“无界”的概念解释了数量范畴为什么会对这类双宾结构起制约作用。

而且,沈家煊引入“有界”和“无界”的概念来划分词类,对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这三者加以概括,说明词类划分背后的认知理据。

另外,刘宁生(1994)对汉语空间关系表达的研究等都是直接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决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争议问题。

这期间的专著———《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张敏1998)和《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计算分析》(袁毓林1998)也主要是引介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并用以解释一些具体的汉语语法现象。

(3)隐喻、原型理论的介绍与应用。

原型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亚里斯多德范畴观和隐喻观,对于认知语言学核心主张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我国认知语言学发展初期隐喻和范畴观相关研究也占了相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250对较大的比例,如袁毓林(1995)应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束定芳(1996,1998)对隐喻的本质、工作机制的探讨等。

1.2多方位介绍与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约1999-2003年),随着研究成果数量和涉及的主题范围的扩展,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进入了多方位介绍与发展阶段。

论文、专著的数量大幅增长,涉及的主题范围迅速扩大,各类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1)论文专著数量大幅增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短短5年的第二阶段(1999-2003),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论文260,专著15)远远超过了第一阶段11年(1988-1998)的总数(论文11,专著2)。

正是在这期间,沈家煊(1999a )、石毓智(2000,2001)、束定芳(2000)、熊学亮(1999)、张辉(2003)等十几本专著相继出版,极大地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应用的发展。

同时外研社和北大出版社也通过引进版权出版了一些重要的认知语言学原著,如Langacker (1987)的《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s ofCognitive Grammar )、Ungerer 和Schmid 合著的《认知语言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Cognitive Linguistics )等,为中国研究者和学习者直接研读原著提供了方便。

(2)主题范围迅速扩大。

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第一阶段的主题较为集中,主要探集中在汉语语法认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隐喻和转喻等方面。

相比之下,在第二阶段,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关隐、转喻的探讨激增,评介类文章、认知语用、认知语义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语法化、概念合成、心理空间、认知语言学在翻译、文学、教学、词典学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3)各类学术会议与学术讲座相继举行。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也在各类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中得到体现。

2001年,首届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与会代表70余人;2003年,第二届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与会代表100余人,心理空间理论创始人Fauconnier 应邀到会发表主题演讲;2004年,第三届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代表200余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Langacker 和构式语法代表人物Goldberg 应邀参加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同年4月,隐喻认知理论的奠基者Lakoff 应邀在我国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高校进行了为期两周左右的巡回演讲。

5月,神经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Lamb 应邀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认知功能语言学讲习班”。

1.3发展、反思与国际化阶段2004年以后,一方面,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论文、专著的数量和涉及范围都稳步上升,同时各类研讨会和主题学术会议也有所增长。

2006年5月,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成立,Fauconnier 和Turner 到会发表主题演讲。

11月,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第一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Talmy 应邀到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2007年5月,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束定芳图2第二阶段(1999-2003)与第一阶段论文、专著数量(1988-1998)对比251讨会在湖南大学召开,Langacker,Geeraerts,Tsur,Panther等到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