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宣纸泰斗——曹廷柱

合集下载

宣纸发展简史

宣纸发展简史

宣纸发展简史一、宣纸起源“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章。

并且描述了宣纸的功用,用于书画,用于摹写。

二、唐朝贡纸《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

《唐六典·卷二十八大府寺》记载“右藏署令掌邦国宝货之事……杂物州土……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

《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

以上记载说明,在唐朝,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三、最早的宣纸据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1985年前后,造纸研究所受故宫博物院委托,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和唐代韩滉《五牛图》用纸进行分析鉴定。

《游春图》托纸原料为檀皮,可能是中唐时期的物品。

《五牛图》的命纸原料是100%檀皮,当为中唐时期的用纸;背纸为20%的檀皮、80%为稻草,新托纸为50%的檀皮、50%的稻草;新托纸的质量与制造工艺与背纸相似,可能是唐朝纸,也可能是唐朝以后的纸。

据王世襄对安徽省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张即之《华严经写经册》实物分析,经册系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的宣纸,每页长11㎝,宽18.8㎝。

四、诏贡宣纸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

说明宣纸在在宋代已由朝廷下诏上贡朝廷。

且宣纸使用有一定规制,官署间的公文(公稿)不得使用宣纸。

五、江东纸贵宋代,宣纸的需求量大增,因产量有限,引起文人墨客追捧。

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

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

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古代的宣纸制作技艺是现代所无法超越的,古代的宣纸质地上乘,做工精致,可保千年不变质。

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

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

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

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

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1426年—1435年(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

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

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

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厂家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附答案解析(最新版)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附答案解析(最新版)

中外美术史考研题库附答案解析(最新版)一、单选题1.下面作品中不属于画家郭忠恕的是()。

A、《明皇避暑图》B、《江行雪霁图》C、《车栈桥阁图》D、《江行图》参考答案:D解析:郭忠恕为五代末至宋初的画家,兼精文学、书法,尤以“界画” 为世人推崇,后世评其为“一时之绝”代表作品有《明皇避暑图》、《江行雪霁图》、《车栈桥阁图》等。

《江行图》是五代南唐画家赵干的作品。

2. O在山西太原,原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

现存有圣母殿建于北宋。

A、永乐宫B、晋祠C、灵岩寺D、妙应寺参考答案:B解析:A项,永乐宫在山西芮城县;B项,晋祠在山西太原,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C项,灵岩寺在山东济南;D项,妙应寺在北京和江西南昌各有一处。

3.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的代表作。

[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研]A、范宽B、李成C、郭熙D、李唐参考答案:A解析:《溪山行旅图》是由北宋的范宽所画,墨笔绢本。

此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重要位置,顶天立地, 极具质感,造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4.新石器时代晚期的O和齐家文化就已经出现了铜器。

A、马家窑文化B、仰韶文化C、龙山文化D、大汶口文化参考答案:C解析: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器。

5.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

A、叶浅予B、丁聪C、华君武D、张乐平参考答案:D解析:张乐平,中国漫画家,“三毛之父” 15岁当学徒,体验到人间的不平和辛酸,抗战时参加“抗战漫画宣传队”,创作《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等,将“三毛”刻画得真实、生动而富有典型性,感动了千百万读者。

6.()是唐代画家孙位的人物画代表作。

A、《高土图》B、《高逸图》C、《庐山高图》D、《校书图》参考答案:B解析:孙位,晚唐画家,长于人物、墨竹、龙水,现传世有《高逸图》,藏于上海博物馆,以竹林七贤为对象,现今画上只留下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另三人嵇康、向秀、阮咸已遗失。

黄道周断碑砚真伪辨考

黄道周断碑砚真伪辨考

艺 术 品 鉴11黄道周断碑砚真伪辨考徐 璞(北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工程科 辽宁 沈阳 110016)【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619(2019)36-0011-02古往今来,世间留存的断碑砚不在少数,以黄道周(字石斋)收藏的墨妙亭断碑砚最为有名。

该断碑砚原石为北宋墨妙亭石刻之残片,上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吴越胜事,书来乞诗要,尾书溪藤,视昔过眼”墨宝,经黄道周收藏并改为砚,名曰断碑砚。

此断碑砚在黄道周殉国后流传于诸多名家之手,经清康熙年间文人泰斗朱彝尊题刻(也有吕晚邨题刻一说)“身可污,心不辱。

藏三年,化碧玉。

竹垞铭”。

该断碑砚著录于众多文章典籍之中。

由于黄道周断碑砚名气很大,至明末清初以来仿品不断,乃至不少文人墨客、收藏名家多认为其收藏的黄道周断碑砚为真品。

本人对文房类收藏颇有爱好,经对著录过及流传于世的黄道周断碑砚进行了长期的、较为深入的探究后,得到拙见:黄道周断碑砚流传至今,有据可查的有8方之多,其中收藏者不乏历史名流、大文豪、著名收藏家等,但他们曾经视为珍品的断碑砚均可能为赝品。

经过分析比较,只有极少数接近于真品。

1 黄道周断碑砚的来历墨妙亭为北宋孙觉所建。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苏轼好友。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

次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搜集湖州境内东汉以来的古代诗词文章刻石用以充实亭中。

亭建成后,孙觉致函苏轼求诗题咏,苏轼作《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寄与孙觉,并被刻石后藏诸亭内。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墨妙亭也逐渐榛芜破败。

然而,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之书法碑刻残片却于明末浮现于世。

据清人钱泳记载,墨妙亭碑刻最后“惟存东坡诗一石而已”,“后此石亦断缺不全”, 其中一片嘉靖中为王阳明谪龙场驿丞时得之,琢为“驿丞署尾砚”;“一片天启初黄石斋道周得之”,雕琢为砚,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黄道周所收藏的断碑砚了。

2 有关黄道周断碑砚的历史文献记载与辨析在文房四宝中,砚台是唯一易于保存并能够传承历史的物品。

小岭_一张宣纸的700年_雷虎汇总.

小岭_一张宣纸的700年_雷虎汇总.

086旅行家 某地Traveller_Somewhere文 / 雷 虎 图 / 阮传菊小岭:一张宣纸的700年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小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

全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小岭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地名——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087编辑/郭蓉 设计/冯岚合肥市泾县小岭1 群山环抱中的小岭村下湾组。

2 小岭村的每家每户都有宣纸的身影。

12作为宣纸发源地的小岭位于安徽泾县,无论走在何处,人们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宣纸气,就有了“不辞常做小岭人”的打算。

2014年春,我和老婆一起辞去工作,她扛着相机,我拎着键盘,开始闯入小岭。

试图和小岭人一起生活,记录下了小岭人和宣纸不得不说的故事。

庭院深深的宅院,规模宏大的纸槽遗迹,甚至随便推开一间不起眼的房门,从老妪拿出的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宣纸世家的辉煌。

旅行家 某地Traveller_Somewhere古村古纸古民风这是一个村舍分散的村庄。

奔腾的溪流在群山中流窜,在有的地方切割出一道狭长的峡谷,在有的地方冲刷出一个个山坑。

进村的水泥路跟随着溪流盘旋,而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则点缀在大小山坑间。

水泥路如长青藤一般蜿蜒,而民居则像是藤叶一般,三三两两地散落各个群山中。

车缓缓的驶入了其中一片藤叶,藤叶上的微观世界便在眼前铺开。

经好友金鑫介绍才知道,这个山坑中的村庄为下湾村。

虽然下湾以村之名,但其实只是小岭村的一个村民组。

小岭村有“九岭十三坑”之说。

九岭,是环绕在小岭村周围的九座山峰,而十三坑,以往是山凹中十三个自然村落,如今则被“收编”成村民组。

1 小岭村的老宅。

2 临水而居的小岭村簪缨组,曾经是宣纸运输出去的重要通道。

3 游走在小岭,人们还能看到用树皮来造纸这种古老工艺。

1 23088这十三个自然村落都统一以小岭之名,是曹大三后裔聚族而居的村落。

我们借宿在一个名为曹益宝的老人家中。

他家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宣纸作坊。

安素轩石刻

安素轩石刻

《安素轩石刻》是清代嘉、道年间淮南商总兼两淮盐运使、鉴藏家鲍漱芳(字席芬)汇集晋唐以来直至明代诸家法书,请扬州名匠党梦涛用近30年时间精刻而成的一套著名丛贴,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展厅。

《安素轩石刻》收有王羲之、钟绍京、李邕、赵佶、苏轼、米芾、赵孟烦、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的数卜件书法佳作,许多帖后都有名人题跋,大多是首次见诸刻石。

其中有3件《兰亭序》:一是唐勾本,一是宋徽宗临本,一是赵孟頫临本,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素有“天下行书第一”之誉的《兰亭序》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号称“书圣”的王羲之的得意之作,据传是他醉时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而成,醒后屡书不及。

《兰亭序》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写来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布局、结构、用笔各具特色、且又配合默契,组织巧妙,如同行云流水,妍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兰亭序》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千百年来为历代书家所推重。

唐太宗李世民因酷爱王羲之书法,派肖翼从辨才和尚处赚而得之,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一流书家勾摹临写,赏赐给王公贵族。

《兰亭序》真迹已殉葬于太宗昭陵之中,后世所见皆为临摹本和刻本,有上千种之多。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墨迹是唐人临写的,最早的刻本是按欧阳询临本镌刻的《定式兰亭》。

《安素轩石刻》中的唐勾《兰亭》是“领字从山”本《兰亭》(即“崇山峻岭”的“领”字上面有“山”字头),为褚遂良所摹,与现存于世的“黄绢本”《兰亭》如出一辙,仔细辨别,发现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无丝竹管弦之盛”的“弦一字之“玄”部,勾本无圈状,黄绢本第一、二折笔间作圈状;二、“或因寄所托”的“因”字,勾本完整,黄绢本仅有外框□;三、勾本“向之所欣”缺“向”字;“清流激湍”缺“流”、“激”二字;“岂不痛哉”缺“痛”字,黄绢本皆有。

这两本《兰亭》都出自褚遂良之手,但一为勾本,一为临本,勾本忠于原作,接近真迹,而临本或多或少掺杂了自家的笔法,与原作精神难免有些差异了。

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说明文《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阅读练习及答案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韩作荣“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

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

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

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

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

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

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

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

千姿百态 朗姿玉畅

千姿百态   朗姿玉畅

千姿百态朗姿玉畅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4年第03期趙之谦才华横溢,篆、隶、真、行四体皆擅,自成家数,堪称一代通才。

他赋予书法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新境界,成为晚清书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2023年12月5日,由浙江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君匋艺术院主办的2023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

一批珍贵的赵之谦书法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后改字叔,号冷君、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

赵之谦一生命途多舛,仕途不顺,全身心投入书画研究与创作,在书法、绘画、篆刻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创造了无比瑰丽的艺术世界,是晚清一位具有全面修养且有开创之功的书画家、篆刻家、学者。

赵之谦篆、隶、真、行四体皆精,卓然成派,且格调高古,被视为有清以来“一代通才”。

篆隶:遒润有致敦古婉通赵之谦早年的篆书师法邓石如,中锋用笔,结体纵长,流美飘逸,得其清丽之气。

他后期的作品在取法邓石如的基础上,吸收吴让之的风格,以魏碑笔法入篆,气势雄浑,篆书的线条变得厚重茂密,形成了自身朴茂灵秀的风格。

赵之谦的篆书遒润有致,极富个性。

从用笔上看,其横竖画的起笔往往侧锋铺毫,行笔中锋细劲有弹性,笔画多见方笔。

在结构上,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韵味,如篆书《通经五言联》中的“无”字。

赵之谦巧妙地将“欹”与“正”两种相对的审美标准融合在一起,使得“无”字既有动态的美感,又具备静态的稳重,呈现出一种欹正相生的艺术效果。

在笔画处理上,“无”字中的横画起笔处重而实,行笔流畅自如,收笔处轻而飘;在竖画和弧画的处理上,线条之间的疏密关系恰到好处。

赵之谦的篆书作品较邓石如多了一些金石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创作理念。

他将真、草、隶、篆多种笔法融于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

赵之谦隶书也颇有成就,前期亦受邓石如的影响,横画波捺长伸,略显夸张,呈现轻松闲适的姿态。

曹大三

曹大三

曹大三曹大三是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曹氏一世祖,为避战乱和爱小岭自然以及生存环境,他于宋末率部分族人自南陵县绿岭虬川迁居小岭,以蔡伦术为生业,并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研发出一套完整、系统、全面、合理的“灰碱蒸煮、雨洗露炼、日曝氧漂”的制料和“捞、晒、剪”环环相扣的宣纸制纸全过程生产工艺,从而成为中国宣纸的鼻祖。

中国宣纸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的发祥地是安徽省的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

自曹氏迁居小岭后,开创了中国宣纸制造的先河,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人口碑相传研究,学术界和泾县宣纸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工作者一致认为曹大三作为小岭曹氏一世祖,是创制中国宣纸的鼻祖。

现在的问题是,曹大三祖上延传情况是怎样的呢?他率族人从何处迁来小岭又缘何迁来小岭呢?他是如何率领族人开创宣纸制造而成为鼻祖的?笔者在以前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材料加以阐述,现就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曹氏溯源与繁衍、播迁根据《小岭曹氏宗谱》卷一之乾隆丁酉(1777)作《曹氏源流序》的辑述,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梗概:“曹氏之先出于轩辕,历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振铎国于曹,因氏焉。

传国四世至飌,始以支子分宗,历春秋时,曹进仕于鲁,其子曰刿,为鲁大夫,越五世,騋为鲁成公使蔡,因留焉。

居蔡四世,曹岷生子卹少,孔子五十岁,幼从学焉,名列贤廡,祀从圣庙,其六代孙莸为秦沛令。

生沭,沭生平阳侯参公,为汉开国名佐。

故曹氏之出其族者,宗汉平阳侯为承家始祖云,自兹而往,五世孙爽奉祀太祖妣茔于谯,因世居于马蚁街。

自汉及晋,十七世至彦,生永熙,┅┅。

元帝三年,王导、周顗荐于朝,征拜翰林中书。

明年中秋,率宗族人千余渡江居京口,后王敦叛乱,宗族因四散江南江北,分离一十八处,自是曹氏一族迁居之地广矣。

彦,一名汉,字子翁,生江都,令恭至恭子曰沛者,帝奕时为广阳令,因桓温废帝,恣遂挂冠,居泾阳殿头地,是泾阳之有曹氏,自兹始时,泾阳地尚属宣州,至隋入泾县,唐天宝六载,始建太平,仍名为泾阳乡。

清末民初制瓷名家

清末民初制瓷名家

清末民初的制瓷名家第一代: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汪藩周子善俞子明吴少萍江永源罗允夔任焕章余焕文万子铭蒋玉卿第二代:朱少泉王岐山陈子常汪章许品衡方家珍周筱松汪照藜方少溪张云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许达生。

第三代:王子卿松石戴裕成梅春高恒生安少山胡献瑞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段生茂胡仲贞吴飞麟王琦潘匋宇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三画广国华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万泰光绪年间万兴光绪年间万云岩约1910—1950年又名石山,长人物万子铭光绪年间万辅廷光绪年间子云光绪年间子珍光绪年间子环生卒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晚期,以画花鸟瓷画见长。

子良民国年间义茂光绪年间义隆光绪年间义兴光绪年间义太和光绪年间马庆云生卒时间不详,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一起咸丰-同治年间。

擅长人物瓷画,设色浅淡,人物衣饰具有水墨写意画的风采。

画娃娃,大头,细小身躯,乌黑的头发反衬出人物晕染的脸颊的润泽。

马复兴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至民国前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于家爵民国年间大吉生做四画少山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光绪晚期到民国前期,以花鸟画见长。

少山的花鸟瓷画,花朵硕大,枝条细如线条。

王少维(1862——1908年),名廷佐,字少维,安徽泾县人。

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

多以浅绛彩技法描写人物、山水,又以画猴见称。

清末供职御厂,浅绛派王恩怀王步第三子王声怀王声怀(1930-1992)王步长子,长青花。

王希怀王希怀(1932-1982)王步次子,长青花。

小岭宣纸七百年

小岭宣纸七百年

小岭宣纸七百年作者:雷虎来源:《中国周刊》2015年第09期在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小岭,是一个不起眼的名字。

全国叫小岭的村庄,可能有成百上千个。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安徽泾县小岭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地名——这里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

自公元1250年小岭曹氏始祖曹大三为躲避战乱移居小岭开始,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曹氏聚族而居的村落。

小岭村地处群山之中,少田,曹大三因地制宜,见当地盛产青檀树,就用树皮来造纸,“遂以蔡伦术为生”。

自此以后,小岭村就成为了一个以宣纸生产为营生的村落。

作为宣纸发源地的小岭,无论走在何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宣纸气息:庭院深深的宅院,规模宏大的纸槽遗迹,甚至随便推开一间不起眼的房门,从老妪拿出的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宣纸世家的辉煌。

一乡善士曹廷柱这是一个村舍分散的村庄。

奔腾的溪流在群山中流窜,切割出一道狭长的峡谷,冲刷出一个个山坑。

进村的水泥路跟随着溪流盘旋,而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则点缀在大小山坑间。

水泥路如长青藤一般蜿蜒,而民居则像是藤叶一般,三三两两地散落在各个群山中。

车缓缓地驶入了其中一片“藤叶”,“藤叶”上的微观世界便在眼前铺开。

借宿在下湾村一个名为曹益宝的老人家中。

虽然下湾有“村”之名,但其实只是小岭村的一个村民组。

小岭村有“九岭十三坑”之说。

九岭,是环绕在小岭村周围的九座山峰,而十三坑,以往是山凹中十三个自然村落,如今则被“收编”成村民组。

这十三个自然村落都统一以小岭之名,是曹大三后裔聚族而居的村落。

老人家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宣纸作坊。

作坊现在的当家人是老人的大儿子曹人强。

见到曹人强时,他正在溪流边的火炉旁蒸煮原料。

灶的上方堆满了晒干的青皮,灶下方堆满了青檀枝。

曹人强正在做的便是蒸煮青檀皮。

被我们“缘纸追艺”的热忱所动,他答应第二天带我们去村里转转。

用过晚饭时才晚上六点多钟,小山村里就不见了人影。

整个山谷中只听得到溪水潺潺中偶然夹杂的几声狗吠声。

特地开着窗,听了一晚水声。

宣纸古法的当代传承

宣纸古法的当代传承

宣纸古法的当代传承文、图/本刊记者 李 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中国画卷徐徐呈现在所有观众面前,它不仅告诉人们,当晚的演出从一幅中国画卷开始,而且还向人们展示了其载体——宣纸的魅力。

安徽省泾县有这样一个小群体,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宣纸古法制作。

整个宣纸制作工艺有100多道工序,涉及人数不到200人,真正从一而终的还不到20人。

《经济》记者走近这个群体,试图了解是什么让他们爱上这个枯燥的职业并坚守一生?摸索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独有的山泉水,决定了宣纸的制作地必须是泾县,最远也不能超过黄山。

从历史上看,宣纸的在清代发展最快,小岭曹氏世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洁白细腻的宣纸以树皮、沙田稻草为原料,经反复蒸煮、洗涤、捶打、摊晒等工序后制成,可谓“得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

在晒滩上,经过洗涤后的沙田稻草均匀地铺在鹅卵石上,有的呈米白色,有的还有些泛黄。

宣纸制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稻草一般要晒10个月,经过四次反复晒、煮,才可用于下一工序。

”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不凡,都是宣纸手艺人日积月累的妙手,其中捞纸、晒纸、剪纸尤为重要。

捞纸关系着一张纸能否成型,晒纸关系着纸能否使用,剪纸关系着纸能否顺利销售。

记者走进宣纸厂房内,捞纸工周东红说,以前宣纸厂房里大多都是曹姓的人,喊一声“曹师傅”,许多人都抬起头来。

“现在慢慢融入了各种其他姓氏的手艺人。

”1985年,周东红第一次接触捞纸,“先从抬帘开始练习。

”周东红说,捞纸这个活儿看着容易,做起来难。

通常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掌帘,一个人抬帘。

“掌帘为主,负责把握宣纸的厚薄;抬帘为辅,负责画单槽。

”纸张的厚薄和均匀度,全在于捞纸工的手感。

周东红捞纸并没有什么底子。

“三个月时间了解捞纸的各个步骤,并开始练习。

”周东红回忆说,“那时候也没觉得有啥难度,但真正出师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可能是捞纸捞多了,从量变到质变时,周东红悟出了一个诀窍——“一帘水,靠身;二帘水,护心。

江西遂川民国宣纸产地考察记

江西遂川民国宣纸产地考察记

江西遂川民国宣纸产地考察记作者:曹天生来源:《寻根》2021年第06期在宣纸发源地安徽泾县小岭,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被尊封为民国宣纸状元的曹廷柱曾到江西传授宣纸制造法,一度获得成功,后由于各种原因又停产。

其具体情况,一直未详。

戴家璋等著《中国造纸技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中说:“抗战时期,曹廷柱以其古稀之年,还受聘于江西赣州遂川县盆袒乡造纸厂,传授宣纸制造法,开江西造宣纸之先河。

”更加详细的情况,语焉未详。

不过,小岭曹氏族人口碑相传与研究专著提及的给我们留下了调查这一情况的宝貴线索。

关于遂川造宣纸的记载2016年8月1日下午,我们在遂川县地方志办蒋燕先生的帮助下,查阅到《遂川县志》中有当地造纸的记载:土纸生产,为县内民间传统工艺。

清道光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后逐渐发展成为全县一大宗土特产品,主要产区分布于碧洲、横岭、衙前、营盘圩、巾石、上坑、大汾、禾源、草林、盆珠、五斗江等10多个乡,尤以碧洲乡为县土纸生产的重要地区。

县产土纸的主要品种有:毛边纸、表芯纸、绵纸、草纸等。

民国期间,土纸生产繁荣。

民国23年(1934年),全县有纸槽668户,从业1710人,年产草纸12.8万担,表芯纸2.4万担,重纸、宣纸、粗纸各1.2万担,以及书皮纸、连史纸、楮纸等共21.79万担。

三十年代,今碧洲乡境内,有三分之一农民从事土纸生产,更优常年和季节性纸槽420个,年产土纸2.25万担,最高可达3万担。

而安之前、丰林又为全乡产量之冠。

高垣、大坑、汉坑、九姑仚、赤坑还联合建立过纸张生产运销合作社。

此中明确记载了遂川县土纸生产的起源和抗战时期各种纸张生产的地点、品种和产量等,其中提及产有宣纸1.2万担。

《遂川县志》还记载了民国时期该地宣纸生产的简要情况:民国30年(1941年),安徽难民17人,在盆珠上烟坑办起造纸厂,置有洗料、碓屋、槽房、焙屋、剪纸、堆房、晒场等设施。

以稻草和洋桃藤为原料,制造宣纸,月产100余刀,成为县内土纸生产由家庭作坊向专业生产厂家发展的开端,后因原料不足,改制书画纸,月产800刀。

宣纸鼻祖曹大三(1264一1342)的前尘往事

宣纸鼻祖曹大三(1264一1342)的前尘往事

宣纸鼻祖曹大三(1264一1342)的前尘往事产自我省泾县的宣纸,早已闻名遐迩。

宣纸已成为我省以及泾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至于宣纸的作用,正如郭沫若说的,离开了宣纸,中国的书画就无从表达它的妙味。

宣纸的发明人是谁?纸史研究界公认的说法是:泾县小岭曹氏的开山之祖、宋末元初人曹大三。

关于曹大三其人,因为文献资料的缺乏,人们一直知之甚少。

近年来,有人称发现了泾县小岭曹氏“家谱”,但公布的相关信息一片混沌。

2016年元月18日,本报记者在泾县城关绿宝街“四宝堂”见到小岭曹氏后裔曹光华先生,在他的引领下,记者找到泾县小岭村村民、曹氏后人曹洪宝,仔细查阅了曹洪宝手中的《泾川小岭曹氏宗谱》,终于揭开了宣纸鼻祖曹大三的“真容”。

曹光华出生于1954年,曾担任过泾县小岭宣纸厂、红旗宣纸厂厂长,是中国宣纸艺术大师、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提起他的祖先曹大三,他很自豪。

对这位宣纸鼻祖的相关身世,他如数家珍,但对曹大三生卒年的不同说法,他也无所适从。

2005年,曹天生著《中国宣纸史》称:“曹大三生于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卒于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

”曹天生在2014年著《千年小岭》时称:“曹大三生于宋朝理宗景定甲子五年,即公元126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逝世于元朝世祖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农历十月十一日。

”“据引我们得知,曹大三享年78岁。

”从上可知,曹大三的生卒年有四种说法,除了《泾县志》的一种说法之外,其余三种都来自曹天生。

曹大三的年龄,也相应地呈现78岁、79岁和80岁。

曹天生的说法在《泾县志》之后,按照常理,他的说法当有新的依据。

事实果不其然,曹天生称他的说法来自他亲见的、修于三年(1914)的《泾川小岭曹氏宗谱》。

记者在小岭村村民曹洪宝家看见的《泾川小岭曹氏宗谱》,正是这一年编修的。

曹洪宝是一名做豆腐的师傅,远近百姓(包括县城里的几家土菜馆老板)都知道,要买他的豆制品,必须提前几天预订。

他每天就做那么几作,从不多做。

曹庭栋(历史古琴大师个人简介)

曹庭栋(历史古琴大师个人简介)

曹庭栋(历史古琴大师个人简
介)
曹庭栋(公元1699——1785)字楷人,号六圃,嘉善人。

他"绝意进取,闭门读书",以绘画知名于时。

从小学琴,以后历考汉、唐律书,发现"论者纷纷,卒无定法。

"原因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论律者空言其理,而不能施于用;以指法授受者,能施于用,而究其理,于是住往相左。

"经过他自己的钻研,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写成《琴学内外篇》,《内篇》论"琴律正、变,倍、半之理,及定徽转调之法。

"《外篇》则"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四库存目提要》)。

宣纸得名源于

宣纸得名源于

宣纸得名源于关于宣纸的由来,据民间传说,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制纸人蔡伦死后,其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欲制出天下最好的纸来修补师傅画像的谱,以示怀念。

但是年复一年,想要的东西很难得到。

有一天,在孔丹,我看到一棵古老的檀香树躺在溪边。

因为常年被太阳冲刷,它的树皮已经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纤细干净的纤维。

孔丹拿去造纸了。

经过反复实验,它终于制成了一种极好的纸,这种纸后来被称为宣纸。

宣纸中有一名叫“四尺丹”的品种,就是为纪念孔丹而得名,一直流传至今。

另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

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

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清梅花玉版笺据《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

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名冠各地。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

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

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

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均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宣纸用于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书法比赛征稿2022答案

书法比赛征稿2022答案

书法比赛征稿2022答案
1、【判断题】“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说的是福建连城宣纸制作工艺达72道工序,所以宣纸价格昂贵。

答案:正确
2、【判断题】因为中国书法与音乐一样寓杂多于统一,讲究对称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因此中国书法也被称为无声之音。

答案:正确
3、【单选题】枕腕依靠指力写小字,提腕依靠指、腕力并用写中字,悬肘依靠哪些写大字:
A、臂力
B、指头
C、指、腕、臂力等并用
D、腕力
答案:C
4、【单选题】到了哪个朝代,隶书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方向发展:
A、秦
B、西汉
C、东汉
D、新莽
答案:C
5、【单选题】下面哪个字是品字结构:
A、林
B、木
C、森
D、树
答案:C
6、【单选题】龙门四品是《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

A、《始平公造像记》
B、《张猛龙碑》
C、《王元佑造像记》
D、《刁遵墓志》
答案: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宣纸泰斗——曹廷柱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宣纸泰斗——曹廷柱已有382 次阅读2010-10-14 09:08 |个人分类:宣纸研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清末民国宣纸泰斗曹廷柱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宣纸泰斗—曹廷柱宣纸研究摘要:曹廷柱是中国宣纸的重要传人之一,他第一个引进化学漂白剂以改进宣纸制作技艺、第一个任北洋官纸厂造纸教习、第一个带队出国做宣纸抄纸表演、担任第一任宣纸同业公会主席,他是晚清和民国时代的名副其实的宣纸行业领袖人物和泰斗,民族气节高尚。

由于他为宣纸生产技艺和宣纸国际市场的打开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愈益受到纸乡人们的怀念。

关键词:曹廷柱宣纸泰斗晚清民国在中国宣纸发祥地——安徽泾县小岭,只要一提起清末民初的曹廷柱,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宣纸发展史上,由于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而被奉为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宣纸泰斗。

笔者根据家乡老一辈宣纸工人师傅们的介绍,又查阅了一些材料,在2000年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宣纸》第二版中对曹廷柱生平和事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评价,希望引起宣纸行业人士的注意和学术界的关注。

现在又过去十年了,我越来越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廷柱可能会于我们更加渐行渐远,盛世治史,我们在宣纸业大盛的当代,应当去寻回昔日为宣纸业做出关键性贡献的类如曹廷柱这些人士,这不光是学术的追求,也是精神家园的一种寻找。

一、曹廷柱的简要生平与家世2006年春节期间,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和肩负着的历史责任感,我特地到曹廷柱的家乡—小岭双岭坑去走访曹廷柱的后人。

曹廷柱的后人很多,但留在本地的已经很少。

我等一行人在其后人的带领下,参观了曹廷柱位于村口附近的旧居,特别是参观了其旧居的地下室,地下室很壮观,以块石垒成,十分坚固,出口处十分隐蔽,主人告诉我们,那是为躲避兵灾和寇祸而专门建立的。

关于曹廷柱的其他情况,在家的后人几乎是一问三不知,当我提出要拜谒曹廷柱墓的时候,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问:你们家祖上是赫赫有名的,你们家的这座房子我虽然年轻时来参观过,但还不知道有这个地下室呢?答:过去一般是不让人家知道的,保密。

问:我查了家谱,知道曹廷柱的生年,但是哪年去世的呢?答:答:曹廷柱因生病于1941年皖南事变那一天去世。

问:请带我们去看看曹廷柱的墓地好吗?答:我们也不知道具体在那儿,只知道在对面山上。

问:(当时心中误以为他们是不肖子孙,笔者不高兴起来,于是问)难道你们连这样一位老祖宗的墓地都没有做好吗?不是有碑吗?你们很兴旺的一家人呀?答:据长辈们告诉我们,事情是这样的:我的祖父长期生病,到去世前特别凶,没办法,去世后,请阴阳师傅来看,说是不能直接下葬,犯了60年的“空”,如果直接下葬,对子孙后代不利。

问:那怎样处理这件事?答:按照阴阳师傅的要求,只能将尸体厝棺,以后也不能“检精”,随他去,据说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子孙繁荣兴旺。

问:那后来呢?答:厝棺腐烂后,未曾检精,于是塌落,形成随地葬,长期以后,我们只知他老人家就在那个山上,究竟在哪一块也就不知晓了。

后来,我们也就不问了。

问:嗷,原来是这样。

走访曹廷柱孙裔后,我又向双岭坑其他年长者了解情况,大家都说曹廷柱是村子里的骄傲,是曹姓人楷模,但对其生平事迹也是知道大者,而不知具体。

查《小岭曹氏宗谱》,其中记载曹廷柱的情况:“守仁公子廷柱,乳名廷魁,字砥臣,号励图。

前清候选州同衔。

光绪癸卯年(1903)两江总督刘坤一委使日本国,第五次内国劝业博览会参考员。

生于清同治壬申年十二月十六日时。

生女一,许翟氏,卒于清光绪戊子年十月十五日寅时。

继娶胡氏瑞兰,生于光绪丙子年正月二十日辰时,生子二:伦五、黼五;女一,保贞,字邑庠生,县议员陈书次子冠群。

朱氏厝茶柯坑,沈氏厝金盆照月形。

” 根据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记载了曹廷柱的生年为1872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经查为1873年1月14日),其父为曹守仁,曹廷柱,字砥臣、号励图,并有前清候选州同衔。

1903年受两江总督刘坤一委使日本国第五次内国劝业博览会参考员。

还记载了曹廷柱妻妾并部分子女的情况。

由于《小岭曹氏宗谱》是民国之初的1914年印行的,以后则没有续编,因而曹氏家族以后的编年谱系则至今告缺,包括曹廷柱家在内的所有小岭曹氏后人自民国初年以后的均未得接续登谱,就笔者所知,曹廷柱还有一个女儿叫曹琴仙,在20世纪80年代还在丁桥小学教书,和笔者曾在一个单位,现退休住泾县县城。

曹廷柱在所著《履贞公传》中为其叔祖父曹履贞做传中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为使读者了解曹廷柱说自己经历的背景,不妨全文照录:“公生清同治朝永泰,其讳履贞,字柱之,同砚再叔也,为人性厚重,遇人浑混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果决,与余同砚时,每当吟读之暇,尝与诸友步履山水间,摩娑古松,沿清溪登斗室,纵谈今古,或吟诗,或饮酒,争相唱和,而公退然其间,不动声色,众皆称为长者。

后数年以小试未遂,乃束装外游,援例入太学,由河工保巡检特授山东菏泽县典史。

岁己亥,余因先严逝世,家务蝟集,不获,己去儒就贾,往来沪滨,为江南商务局刘世衍观察知遇,荐与两江刘坤一制军委赴日本博览会考察实业。

回国道经曹州,谒公署,晤叙平生,作竟夕之谈。

适菏泽县尹汤履仁君在座,顾公而言曰,曹君一介清廉,诚可为官界模范,余初颇疑其言谀,未敢遽信,迨至公事堂,见有阖邑士民公赠匾额悬于署颜曰“勤慎廉明”。

又有德政牌列于旁,题曰“清如水,明如镜,恩如山,德如海”。

以是知汤君之言果非虚誉,越数年,余奉直隶按察使司周学熙委任北洋官纸厂教习。

时公署泰安军廉迁署临朐右堂。

余南归绕道青州,与公畅谈曰,余大有奋发之意,不料别数日,公遂病,竟不起,卒于临朐任所,囊无余赀,客其丧于临朐,不能归,幸其地民俗厚,闻公丧,无远迩,争往赙之,然后共德配张宜人始得扶柩归故土,呜呼,公是年寒窗,十年作吏,正可有为,乃不获展其底蕴,仅留其名于异地,徒以贫归,是可慨也,夫是可敬也夫。

” 根据这段曹廷柱的撰文,虽然记叙的是其叔祖父曹履贞在山东为官如何清廉为官的事迹,但其中也谈到曹廷柱自己的一些经历,即1899年,曹廷柱的父亲去世,为了养家,于是弃儒从商,往来于上海等沿江沿海城市经营贸易,后来为江南商务局刘世衍观察知遇,推荐给两江刘坤一制军,刘派其到日本博览会考察实业。

回国后又过了几年,也就是1903年后,曹廷柱奉直隶按察使司周学熙委任到北洋官纸厂任教习,也就是教授造纸的专家。

另据家乡长辈们传告,宣统年间(1909—1911),曹廷柱同董必武、萧保星等人东渡日本,究竟有未随同董必武等人参加在东京等地的同盟会活动等,具体情节,有待来日考证。

1926-1931年间,曹廷柱任泾县宣纸公会会长。

抗战时期,以其古稀之年,还受聘于江西赣州遂川县当时的盆袒乡造纸厂,传授宣纸制造法,开江西造宣纸之先河。

后归里,于1941年初病殁。

二、曹廷柱对宣纸业发展的贡献一是东渡日本考察日本职业制造,引进造纸化学材料,改进宣纸原料加工,使宣纸生产周期缩短。

清光绪十八年(1892),曹廷柱时年20岁,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指派第一次赴日本考察纸业,见日本手工造纸采用“洋碱”和漂白粉,缩短了原料制作时间,而且应用又较便当,返国后,他在小岭极力提倡改宣纸老法生产用桐碱为洋碱;改旧法漂白为新法漂白,并亲自指导如何运用洋碱和漂白粉。

经他力倡和亲自指导,小岭等地名槽户慢慢开始使用洋碱和漂白粉。

当时所用漂白剂,主要是进口的漂白粉精。

漂白粉精亦称漂粉精,主要化学成分是次氯酸钠(NaOCI),它是一种强氧化性的漂白剂,形为米黄色粒状,极不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逐渐分解氯化钠、氯酸钠和氧。

在遇光和加热时,分解尤为迅速。

由于价格较为昂贵,一般不常用,加用以漂白要求灰分低的浆种,为可溶性纸浆。

宣纸纸浆要求灰分特别低,所以要用漂白粉精对纸浆进行漂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漂粉精并非制宣纸必须之原料,但可用于补救劣质纸料之色白与缩短制造过程。

在1893年前宣纸的有关报告。

1893年后,开始采用进口日本的太阳牌漂粉精、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月牌纯碱,以后又有美国的花旗纯碱。

进入•20•世纪,•还采用湖南常德所产纯碱、•天津永利公司所产三角牌纯碱。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改用德国铱厘东漂白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美国漂粉。

建国后逐步全部使用国产漂白粉。

由于旧时碱和漂白粉价格高昂,它占到宣纸成本的7%左右,虽然使宣纸的出售价格有所提高,•但资金少的作坊就往往因无力购用而只好生产对漂白无特别要求的黄料宣纸。

这种黄料宣纸呈黄色,主要用来作仿古字画和制作折扇用,价格较为低廉。

碱和漂粉的使用,在当时大大缩短了宣纸生产的周期,由更早时期的18-24月的生产周期缩短到9-10月。

而这一切后来的改进,都是始于曹廷柱的。

这在白寿彝主编之《中国通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

“在出国学习西方机器造纸技术的同时,我国少数著名的传统手工纸生产人员也有到国外参观学习的,对手工纸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清光绪十八年(1892)安徽泾县小岭的曹廷柱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赴日本考察纸业,探求改良传统手工造纸之法。

曹廷柱见日本手工造纸均用洋碱蒸煮原料,用漂白粉漂白纸浆,效果显著,使用方便,归国后即提倡用进口洋碱和漂白粉代替原来使用的桐碱蒸煮原料和日光漂白,此后逐渐在宣纸和其他手工纸生产中得到推广。

” 二是受聘担任北洋官纸厂教习,为北洋官纸厂的创办和发展效力。

1900年,经八国联军洗劫,原有近40年积累的天津近代工业被破坏无遗。

为重新振起天津的工业,袁世凯和周学熙决定首先由官府带头投资。

1905年2月,由直隶工艺总局由官银号贷款银20万两率先开办了北洋官造纸厂,初设于迁安县,后迁至天津。

第二年,又相继开办了许多铁工厂等,不仅为天津及附近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设备,而且效益上好,年销售额达六七万两白银。

直隶工艺总局为培养技术人才,在工厂中附设图算学堂,同时先后六次派人去日本考察工业学堂、工厂、织布、造纸、商品陈列等等。

笔者暂时无缘差得曹廷柱在北洋官纸厂任教习的具体情况记载,但可从一则论述中得到曹廷柱在北洋官纸厂的印证。

“周学熙派人赴日本考察日本造纸厂的原料及技术,后采用宣城造纸法,安置游民100余人,在当时规模是不小的。

” 这里的“宣城制造法”的说法,是因为泾县桂宣城管辖,实为泾县宣纸制造法,曹廷柱其时已经是宣纸行业的大腕,要采用宣城制造法,曹廷柱任教习是当之无愧的。

还有一层原因,为何周学熙要在北洋官纸厂采用宣城制造法呢?显而易见,这与周学熙是安徽人也有关系,周学熙是安徽人,他当然了解安徽宣纸之著名。

三是担任泾县宣纸同业公会主席一职,为泾县宣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维护宣纸行业从业人员的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到民国时期,为了协调宣纸生产、销售等各种关系,又由于国内新式商人团体出现的影响,泾县商会正式成立于民国7年(1918),属当时省实业厅领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