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1895-1927)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1895-1927)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20030401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性变革时期。
在这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之中,社会习俗无疑也经历了巨变,学界对此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然关于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这一重大区域性课题,尚无专文论及。
鉴于此,本文即拟对其作一系统考察,以期从另一个侧面掌握湖南近代化的演进过程。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阐明本文写作缘由及时空跨度。
第一部分,探讨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的动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冲击;政治变革的推动;社会心理和观念的改变。
第二部分,概述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习俗的变迁;新式习俗的衍生;社会风气的移易。
第三部分,总结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及近代化意义:起步迟,但发展快;理智与盲目并存;习俗演变与政治变动的互动。
结语部分,简述习俗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应以是否适应湖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为尺度,正确引导当今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
关键词:湖南社会习俗清末民初演变近代化AbstractChinaunderwentahistoricalperiodoftransitionfromtraditionalsocietytomodernsociety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Inthetremendoussocialchangesofeconomy,politicsandculture,SOCialcustomsundoubtedlyalSOwentthroughgreatchanges.TheacademiCCircleshaveobtainedrichfruitsinthiSresearchfield.However,therehasbeenrlospecializedthesiSthatdiSCUSses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HunanProvince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isthesiSwillgiveasystematicstudytoitSOthatwecancomprehend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inHunanfromanotheraspect.Thef01lowlngiSthemaincontentofthethesiS.TheintroductioniSaboutthereasonsofwritingthethesiSandthespansoftimeandspace.Thefirstpartanalyzeswhygreatchangesofsocialcustomstookplace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lashofwesterncivilization:theimpetusofPoliticaltransformation:thechangesofsocialpsychologyandconcept.Thesecondpartprobesinto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Hunan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echangesoftraditionalcustoms:theformationofnewcustoms;thetransitionofthegeneralmoodinsociety.Thethirdpartsummarizesthemainfeaturesofthecustomarychangesanditssignificanceofmodernizationinthatperiod:latebeginningbutfastdevelopment:coexistenceofreasonandblindness:interactionoftheIIcustomarychangesandthepolitictransformation.Theconelusionsketches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customarychangesandsocialdevelopment,andpointsoutthatweshouldguidecorrectly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today’SHunanaccordingtotheSOCialdevelopmentofeconomy,politicsandcultureinHunanProvjnce.Keywords:HunanSocialCustoms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ChangesModernizationIlI引言习俗,即风俗习惯,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载:“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1.剪发辫(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
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1.改称谓(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1、禁缠足(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PPT课件2 (共26张PPT)
服饰的变化
女士服饰
•旗袍----旗袍是属于“长袍”类的女装,是由远古秦汉
时代的“深衣”演绎而来的,历经唐、宋、元、明、清 几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起先是指男女通用的长袍,后 来到了近代就成为女子的专利了。清朝时的旗袍宽大、 平直,长可至足,而且多用绣花滚边修饰。到了20世纪 20年代,辛亥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传统苛刻的礼 教和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加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旗 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新式旗袍在乱世妆扮中 开始酿成,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的长度变短, 腰身收紧,领子变高并且系扣,线条分明,成为极有东 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风范的改良旗袍。
• 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 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B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 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D ) • A.西服的引进 •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抢答
• 1.以前,有什么习俗? • 留长辫、缠足、跪拜礼、翎 顶补服 • 称呼:老爷、大人、少爷、 小姐…
古代的人们信儒家,男子与一样蓄发不 剪,或披散于肩,或束于发顶,这种 汉民族的风俗经历了四千年,没有太 大的变化。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剃掉 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辫的。宋朝时的 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人 的发式就是同金人一致的,因为他们 同出于女真族。
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D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 辫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 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PPT课件(1)
•
7、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俞敏洪
•
•
8、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
17、生命不在长而在于好,只要每一次尽力的演示,都值得鼓励与喝采。
•
9、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
•
10、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 • •
14、事实上是,哪个男孩女孩没有做过上天入地、移山倒海的梦啊,只不过在生活面前,很多人慢慢放弃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所以他们沦落为失去梦想的人;而有些人,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从来没有放弃梦想,于是,他们成为永葆青春梦想、永葆奋斗激情的人、能够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人。——徐小平
15、第一,有梦想。一个人最富有的时候是有梦想,有梦想是最开心的。第二,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坚持的人却非常少。阿里巴巴能够成功的 原因是因为我们坚持下来。在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里,我们还在,是因为我们坚持,并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有时候傻坚持比不坚持要好得多。——马云
• • •
16、“梦想”是一个多么“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词啊。在很多人的眼里,梦想只是白日做梦,可是,如果你不曾真切的拥有过梦想,你就不会理解梦想的珍贵。——柳 •
21、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 22、胜利贵在坚持,要取得胜利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饱尝了许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成功。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晚清丧葬风俗的变迁
晚清丧葬风俗的变迁周婷婷(中国民族博物馆)论文提要:丧葬作为人生礼仪重要的一部分,其风俗从古至今有很大发展,不同时代丧葬礼俗不尽相同。
到了晚清社会,中国长期关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外国诸多的思想、文化、习俗传入中国,中国人的意识也在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中发生了巨变,此时丧葬风俗在西俗与中俗、旧俗与新俗的冲突与交汇中有了诸多变化,呈现出了较先进的近代风俗。
在此,笔者以晚清丧葬习俗的变迁为题,对晚清丧葬习俗出现的诸多变化进行了论述。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制度上分析了太平天国对丧葬礼仪的改革;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了丧葬习俗在晚清的变化,如谈到了新旧丧葬讣文、新旧丧葬仪式、违制,又如谈到了晚清全国几个重要城市的丧葬风俗和民间出现的有关丧葬习俗的新内容;最后,笔者分析了晚清丧葬风俗变迁的原因及局限性。
总之,丧葬习俗在晚清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变迁。
关键词:晚清、丧葬风俗、变迁、西潮丧葬风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丧葬风俗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民俗之一,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它的演变是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
到了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晚清社会,丧葬礼俗受到西俗的冲击,在旧俗与新俗、中俗与西俗的冲突与融合中实现了一定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内容,这较以前可谓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目前,我国史学界对晚清丧葬风俗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成果不多。
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就教于诸同仁。
晚清之初的丧葬是由明代礼仪与满族固有的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
如清代许多墓葬形式与明代极为相似,这反映了“清承明制”之一面;又如清代丧葬中的“接三”习俗,它则是源于满族传统礼俗。
但是,到了晚清,丧葬风俗不再固守传统礼仪习俗,它在特定时代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本文笔者仅谈一谈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对丧葬风俗的改革和在西潮影响下中国民间丧俗的具体变化,以及笔者对晚清丧葬风俗变迁的一些浅薄认识。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改变
称呼:先生、女士、同 志、君、你我他、同 学…
剪辫子、禁止缠足、握 手、下跪(求婚)、
孙大总统令:革除旧有称呼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 前清官厅称呼。文称:官厅为治之机关,职员乃 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 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 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 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 清官厅来恶称
服饰的变化
女士服饰
•旗袍----旗袍是属于“长袍”类的女装,是由远
古秦汉时代的“深衣”演绎而来的,历经唐、宋、 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起先是指男 女通用的长袍,后来到了近代就成为女子的专利 了。清朝时的旗袍宽大、平直,长可至足,而且 多用绣花滚边修饰。到了20世纪20年代,辛亥 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和风 化观念丢在了一边。加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旗 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新式旗袍在乱世 妆扮中开始酿成,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 的长度变短,腰身收紧,领子变高并且系扣,线
条分明,成为极有东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风 范的改良旗袍。
•尤其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 迎,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 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在传统与现 代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 近时代和生活,变得经济便利、美观 适体。深受中国女性的喜爱, 成为独 具中国特色的服饰,自30年代起,旗 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 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 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 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清末中国民俗变迁研究--近代史
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研究摘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 这种变动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 而且也反映在婚姻、丧葬、宗教和服饰等方面。
在这段动荡的时代里,因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正文: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新旧杂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新旧风俗交织在一起,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新,也未必是完全的旧,往往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并陈的格局。
”并且这一变化与国家和社会的发达进步紧密相连,成为了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场变革。
一、清末婚姻制度的变迁。
(一)婚姻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婚姻形态也是多种方式并存。
当时最普遍的婚姻形态有早婚、童养婚、买卖婚、包办婚、姑舅表婚、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等等。
早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到了民国初年,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官方政策的推动,上述婚姻形态在东北地区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青年男女开始追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这一时期出现两种新的婚姻形式即自由婚和同意婚,这是两种双方在经济、生活、感情等各方面保持均衡,不受外力支配的正常婚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两种婚姻形式渐唱主角。
(二) 传统媒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有所增强。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婚姻从来不是男女当事人的事情,而仅仅是一种宗族延续的方式,所谓“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配完全包办代替,“父母之命”成为几千年男女婚嫁手续的定则。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家长独断的主婚权利受到冲击,男女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嫁有了相对自由的权利。
传统婚姻的成立,除履行“父母之命”外,还须通过“媒妁之言”。
媒妁在婚姻的成立过程中,不仅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所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2、中国近代风俗变迁
柯昌有
中国近代风俗变迁 一、服饰 二、发式 三、脚与鞋
晚清男装:长袍马褂
民国男装:中山装
四个口袋: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五粒纽扣、五个口袋——五权宪法(行政权、立法权 、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左右袖口三个纽扣——三民主义和平等、自由、博爱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 分子 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清代女装:旗袍
清末旗袍 (宽松肥大)
民国时期改良旗袍 (体现女性曲线美)
新中国成立后 的流行干部服
“文革”流行绿军装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追求舒适、个性
80年代的流行-飞机头、长鬓 角、蛤蟆镜、长风衣、喇叭裤
健美裤
现代服饰:多元化
“刘胡兰头”
麻花辫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九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的课件 ppt
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
从然 形 娘 当 ” 宫如 , 用 时 始 内仙 并 帛 五 于 到子 在 缠 代 五 民凌 六 足 李 代 间波 尺 , 后 南 皆, 高 使 主 唐 仿故 的 脚 喜 ( 行称 金 纤 爱 公 。“ 制 小 音 元 两 三 莲 弯 乐 93 宋寸 花 曲 和 7 时金 台 如 美 期 莲 上 新 色 97 正” 跳 月 , 5 式。 舞 状 他 年 缠以 , 及 令 ) 足后 飘 弓 寞 。 。
20年代旗袍的变化
20年代初期旗袍样式
(从文样刺绣上比前代简 略,衣身也短些)
20年代中期的样 式
20年代末期旗袍样 式(彩秀曲襟低领 旗袍)
思考 1 :发式、服装的变化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发式、服装的变化表面看是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中国 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 映;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改变了人们 的思想,而且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意义:1,剪发辫:有利于改变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 产生了巨大影响,理发业取代了过去单调的剃头业,成为 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
易服饰: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满足了人们不同的 审美要求。
3、改称谓
王 老 爷 早
李大人 早啊
辛亥革命前 称谓 大人 老爷 的变化 老太爷 少爷
辛亥革命后
先生 某君 官职 同志
4、废跪拜
辛亥革命前
礼节 请安、 作揖 的变化 跪拜、 拱手
辛亥革命后
鞠躬礼、脱帽礼、 握手礼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l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了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当时政治的改革密切相连的,又是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代兴起于晚清,高涨于民国的社会习俗的嬗变并不是即时出现的,它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诸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的社会习俗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
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而言,这种合力则更多的源自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而至。
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的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
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
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习俗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写照,又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
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
早在l 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
《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辛亥革命与民族觉醒PPT课件
限制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
禁锢人的思想 限制人的创新能力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后陋习的废除 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有着重 大的社会价值,推动了中国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
社会习俗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 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 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 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 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始走 向近代化。
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装束的变化: 剪发辫 易服饰 称谓礼节的变化:改称谓 废跪拜 女权的变化:禁缠足 倡女权
装束的变化
辛亥革命前 发式 服饰 辛亥革命后
剃发留辫
黄袍、马 褂、长袍
发型多样
西服、褂袍、 中山装、长衫、 褂裙旗袍
清朝男子发辫
思考:这些装束的变化有什么好 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61、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生存下去的人。 62、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原来爱的太深,心有坠落的感觉。 63、命运不是一个机遇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问题;它不是我们要等待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实现的东西。 64、每一个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65、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66、淡了,散了,累了,原来的那个你呢? 67、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 68、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而一向努力奋斗,坚韧不拔的人会走向成功。 69、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70、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71、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 72、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73、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4、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75、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76、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7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78、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79、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80、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81、偶尔,只需要一个鼓励的微笑,就可以说服自己继续坚强下去。 82、年轻是本钱,但不努力就不值钱。 83、一时的忍耐是为了更广阔的自由,一时的纪律约束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84、在你不害怕的时间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85、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86、天赐我一双翅膀,就应该展翅翱翔,满天乌云又能怎样,穿越过就是阳光。 87、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88、钕人总是把男人的谎言当作誓言去信守。 89、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90、要战胜恐惧,而不是退缩。
9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①清代通行的礼节:拜、作揖、请安、拱手。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教学重点
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教学难点
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启示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 新生活运动负面标志人物——韩复渠
• 新生活运动推行到山东,山东王韩复榘奉令行事, 很快成立了新生活运动指导委员会。他想把山东 变成新生活的模范省。
• 公务员形象规定 • 妇女穿着不得有伤风化
六、妇女的解放
• 由1890年代发端的女性解放思潮一直持续不断,现代社会 的种种萌发,也正肇端于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寻求社会空 间和心灵解放。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女性确实实现了 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 倡女权(“天下兴亡,匹妇有责”-《民立报》) • 职业女性纷纷出现(教师、服务员、文员、空姐、 女警等) • 女性的才能及风采被认可。
• 一、清末新政 • 二、民国初年 • 三、20世纪30年代
一、清末新政
• 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废除满汉通婚禁令的 “懿旨”,宣称“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 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
满族新娘照
•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准官民自由剪发。 • 下诏劝禁女子缠足。 • 把女学纳入教育改革的进程,使女子教育获得合 法地位。
剪了辫子 的梅兰芳
•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 以行政命令剪辫
短发林徽因
• 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 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 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 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 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 即《服制》。该法令大胆地将西式服装引进中国, 将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也被定为民国男子 的半正式礼服。 • 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民初的政治社交场合。
课题研究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
交通工具更新
“黄鹄”号(1865年) 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 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
轮船招商局 (1872年设立)
交通工具更新
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 出现(20世纪初)
(2)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渴望按照自己的阶级意识改造中国,要以 资产阶级精神改造人们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3)文化因素
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维新派就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进步口号,并成立 “无足会”、“戒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改良风俗的团体。以及新文化 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潮都为民国风俗的变迁提供了思想基础。
西餐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时期饮食,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
文化。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第二
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另一种传统
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辛亥革命后,外来饮食文化也传入了中国,西餐开始在中国日益流行,请
吃西餐已经成为买办、商人与洋人、客商交往的手段。 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
构比较单一。但由于大批俄国人的进入,西方饮食文化随之出现。在天津、重庆、 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糕点店逐渐取代了饽 饽铺、茶食店的称号,糕点品种日趋丰富。各大食品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产品做 宣传。例如上海冠生园在《大公报》上连续登载广告,雀巢公司也为其麦精粉做 广告。
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马褂初始产生不可考,兴于明末盛于清,为清代的“行装”
之褂
改变
改良旗袍是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 效仿男穿子长袍,并且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交通的革新
• 1、航运:虽成立轮船招商局,但外国轮船仍占橿 大优势。 • 2清末京张铁路修通后的北京西直门火车站站内场景( 、铁路:在甲午战后,为对抗外人攫取路权,加 1908年) 強兴筑。而到民初则速度较缓。 • 3、电报:(有线电报)自強运动時期,已建立若 干干线。(无线电报)最先于广州附近设立,但 限军用。
• 蒋宋婚礼使白色婚纱风靡上海滩 • 集体结婚让人耳目一新
丧礼
• 近代中国承袭晚清惯例,称殡葬服务行业为杠业, 服务机构为杠房。店铺内备有丧车、丧杠、棺罩、 仪仗鼓吹、殡仪服饰等物,或租赁或出售,并承 办殡葬服务。 • 以土葬为主,丧事取儒佛道相混杂之礼仪。
• 西方殡葬服务方式传入,其中对中国殡葬领域影 响较大的是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的建立。 • 关于火葬,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它受到禁止。 自西方文化传入,火葬又被从外输入。 • 在殡葬礼仪上,袁世凯政府于1912年8月17日发 布民国《礼制》,规定丧礼为脱帽三鞠躬,尔后 历代政府的官方丧礼均遵从之 。民间现仍 用叩头 礼。
西方服饰的冲击
• 随着衣袖变短,手套、手笼开始兴起,中国大地 上刮起一股强劲的崇洋风,冲击着清末社会。
流行更广的则是西式皮鞋和东洋 发式,此外,眼镜、怀表、洋伞、 文明棍、手提包等,亦做为装饰 品为时髦女子所钟爱,还有西式 花边,西式钮扣等也流传很快。
“文明新装”的登台 • 1918年,从知识界传出了服装要归真的疾呼,提 出了“男子去长衫,女子去裙子”的口号。文明 新装由此诞生。这种新装首先在女学生中流行, 清纯、朴素的形象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到“五 四”时期,白衣黑裙已成为学生典型的装束了。
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二、饮食的革新
• 与西方的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最早接触西式 饮食的中国人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大体上说, 国人对西式饮食的印象有三:一是腥膻和生 冷;二是使用刀叉给人以一种“野蛮杀伐” 的印象;三是西方人对于吃过于随便,不够 “文化”。
• 同时,西式饮食文化中的“文明”的饮食礼 仪让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对此有详细
郑毓秀(1891年3月20日-1959 年12月16日),别名苏梅,女, 广东省广州府新安县(今属深圳 市)人,清末、中华民国革命家、 政治家、法官、律师。她曾多次 参与刺杀晚清政府要人,她还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 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 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 长与审检两厅厅长。
的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 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者为最上,最近 女主人左手者次之,最近男主人左手者又次之, 其在两旁之中间者更次之……及进酒,主人执杯 起立,客亦起执杯,相让而饮……食时,勿使餐 具相触作响,勿咀嚼有声,勿剔牙。进点后,可 饮咖啡,食果物,吸烟,并取席上所设之巾,揩 试手指、唇、面,向主人鞠躬致谢。”
第二节 社会风俗的演变
• • • • • •
衣(外在形象) 食 住 行 礼仪 妇女解放
一、 服饰的革新
• 发式
•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 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 •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 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剪了辫子 的梅兰芳
•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 以行政命令剪辫
短发林徽因
• 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 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 女子装饰像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 女”,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 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服饰法令, 即《服制》。该法令大胆地将西式服装引进中国, 将燕尾服确定为大礼服,西装也被定为民国男子 的半正式礼服。 • 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于民初的政治社交场合。
六、妇女的解放
• 由1890年代发端的女性解放思潮一直持续不断,现代社会 的种种萌发,也正肇端于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寻求社会空 间和心灵解放。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女性确实实现了 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
• 倡女权(“天下兴亡,匹妇有责”-《民立报》) • 职业女性纷纷出现(教师、服务员、文员、空姐、 女警等) • 女性的才能及风采被认可。
袁世凯(宫保)电报套及电报译电
4、电话:首在南京兴设,后得到广泛发展。 5、邮政:初由海关兼办,后以各国商人在华办理邮 务,为维护邮权,总理衙门于光绪二十二年正式 设立邮政,仍由海关办。宣统年间,脫离海关独 立。 6、公路:建设较迟。 7、航空:开办航空学校,培养人才。
慈禧坐过的汽车 晚清烟台开埠期间的信封
• 上图;民国女警 • 左图;民国空姐
张 爱 玲
• 金陵大学女子运动会
燕京大学女子棒球队
• 民国影星 • 周璇 • 民国时装模特
女学生职业服饰的出现
• 随着清末兴办女学,女学人数逐渐增加,加之女 权运动的兴起,同男子一样去读书成为当时城市 女性的新生活。具有一定职业特色的学生装走上 服饰舞台。 • 此时,大多数女学生的装束是:上身着没有任何 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一辫,时髦一点的 头戴鸭舌帽或者有帽檐的分瓣帽。女学生以新颖 统一的着装,成为当时社会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群 体。
• 营养搭配 • 饮食制作方式
三、建筑的革新
• 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出现西化趋向。在鸦片战争后 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点。 •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 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 半西式住宅。
• 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 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 ;在青岛, 上海里弄 “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 ;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 天津民国旧居 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 沈 里弄房屋。
五、礼仪的革新
• 中国人的人生礼仪中,以婚礼、丧礼最为隆 重。 • 婚礼
“文明结婚” :“戒指为定,大媒作见证人,最要 紧,结婚书呀,双方盖定”,“郎才女貌两情 愿”。
蔡元培主持制定《婚礼草案》 。
《婚礼草案》的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 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
• 当时一些女性活动家也常西装革履着男子服饰。 她们这样做都意在装束方面抛弃女性服饰打扮, 认同男性,追求男女平等。在革命者的影响下, 女扮男装成为女性风靡一时的流行装束。
• 据载,“光宣之间,沪上中人竞效男装,且有翻 穿干尖皮袍者”。大街上常有妇女披西式男大衣, 川 戴西式猎帽,“徒步而行,杂稠人中,几不辨其 岛 芳 为女矣”。 子 • 北京闻名一时的肃亲王善耆的大格格保书航, “常越闺范”,女扮男装,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 • 一些青楼女子炫异矜奇,有的也“喜作男儿装 束”。沪妓赛月,“冬则狐裘风帽,秋则团扇轻 衫”,居然“空心大老官模样”,引得逐臭之夫, 趋之若鹜。
毛氏中山装
女子服饰的变迁
• 清末民初,女学兴起、女权运动也反映到了女子 服饰上。从秋瑾式女人男装的装扮,到蓝衣黑裙 的女学生制服,以及受留日女学生影响演变出现 的束腰紧身、元宝高领、微露小臂的“文明新 装”,女子服饰的发展冲破了封建樊篱对女子的 种种规范。
女扮男装
• 秋瑾在《敬告姐妹们》中指出,那种“足儿缠得小小的, 头儿梳得光光的”的生活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被奴 役的生活。
三、20世纪30年代初
• 新生活运动
•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了一场 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 • 新生活运动,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 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 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 新生活运动历时15年之久,是蒋介石最重要的政 治手笔。
蒋介石欲通过新生活运动恢复中国故有道德,求民族复兴 的目标未实现,但是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道德风尚和 卫生习惯产生了影响。
• 新生活运动负面标志人物——韩复渠
• 新生活运动推行到山东,山东王韩复榘奉令行事, 很快成立了新生活运动指导委员会。他想把山东 变成新生活的模范省。
• 公务员形象规定 • 妇女穿着不得有伤风化
晚清女校的美丽大脚 女 子 学 堂
不缠足的满族老太太
二、民国初年
•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存在的短短3个月中, 颁发了一系列扫除风俗之害的令示。 • 严禁买卖人口,禁止体罚,解放贱民,禁止赌博, 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谓,限期剪辫,劝 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
晚 清 上 海 妓 女
• 废跪拜(代以鞠躬) • 禁止贩卖人口、”猪仔“,通令蛋户、惰民 等享有公权、私权。
以“礼义廉耻”为中心准则,从改造国民的 日常生活着手。
食:食具须净,食物须洁; 衣:洗净宜勤,缝补残破,拔上鞋跟,扣齐纽扣; 住:剪甲理发,沐浴勤加,和洽邻里,同谋公益; 行:乘车搭船,上落莫挤,先让妇孺,老弱扶持;
• • • •
目标:三化。 “反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 “反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生产化” “反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生活来已久,讫今尚未除去, 最大原因在食物的营养不讲究。” • 徐珂说得更加直截了当:“饮食为人生之必要,东方人常 食五谷,西方人常食肉类。食五谷者,其身体必逊于食肉 类之人。……吾国人苟能与欧美人同一食品,自不患无强
盛一日。”
•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后者对前者既有吸收又有排拒:吸 收的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科学”、“文明”的 成分;排拒的是它“野蛮”的成分、不合中国民 俗的成分。
晚清民国时期社 会风俗的变迁
移风易俗
•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 乐记》 • “事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 • 晚清以来,移风易俗汇集成近代社会思潮。
第一节 政府改良社 会风俗的举措
• 移风易俗,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相结合。 • 近代史上,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运动有 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