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26讲 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
初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
初中数学竞赛培训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竞赛教程》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3.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竞赛的基本题型和解题方法;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内容:1. 数论基础;2. 几何题型;3. 函数与方程;4. 逻辑推理;5. 数学竞赛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学基础知识,如数论、几何、函数等;2. 介绍数学竞赛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论基础(10分钟)1. 复习数论基本概念,如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等;2. 通过例题讲解数论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如数字推理、质因数分解等。
三、几何题型(10分钟)1. 复习几何基本概念,如点、线、面、角等;2. 讲解几何题型的解题方法,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3. 分析几何题型的常见陷阱,提醒学生注意。
四、函数与方程(10分钟)1. 复习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2. 讲解函数和方程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如函数图像分析、方程求解等;3. 引导学生掌握函数和方程的解题技巧。
五、逻辑推理(10分钟)1. 讲解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递推、归纳、逆向思维等;2.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逻辑推理,提高解题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六、数学竞赛技巧(10分钟)1. 讲解数学竞赛的解题技巧,如分类讨论、转化求解等;2. 分析数学竞赛中的常见错误,提醒学生注意避免;3.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思维方式。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3.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2. 学生是否能掌握数论、几何、函数等基本知识;3. 学生是否能运用逻辑推理和竞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4.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教案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发现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 学生互相讨论,解答教材中的例题。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逻辑关系。
2. 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教师挑选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拓展提高(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给出一些竞赛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竞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简单的测验,检验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应用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提高环节,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8.1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与技能: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 过程与方法: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解的认识,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师准备:ppt 课件学生准备:复习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相关内容 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通过实例建立了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大家回忆一下。
二、地毯花边的宽x(m)满足方程 估算地毯花边的宽地毯花边的宽x(m),满足方程 (8―2x)(5―2x)=18也就是:2x 2―13x+11=0 你能求出x 吗?(1)x 可能小于0吗?说说你的理由;x不可能小于0,因为x 表示地毯的宽度。
(2)x 可能大于4吗?可能大于2.5吗?为什么?(3)完成下表(4)你知道地毯花边的宽x(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三、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 (x+6)2+72=102也就是x 2+12x ―15=0 (1)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范围吗? x 0 0.5 1 1.5 2 2.52x 2―13x+11 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ax 2+bx+c-0(a ≠0) 2、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8—2x)(5—2x)=18,即222一13x 十11=0.注:x>o ,8—2x >o ,5—2x >0.从左至右分别11,4.75,0,―4,―7,―9 地毯花边1米,另,因8―2x 比5―2x 多3,将18分解为6×3,8―2x=6,x=1 (x 十6) 十7 =10 ,即x 十12x 一15=0.所以1<x <2. x 的整数部分是1, 所以x 的整数部分是l ,十分位是1.。
八年级数学学案26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
NO .26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一.学习目标: 班级: 姓名:1.通过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得到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公式.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能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二.自学指导:(1)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2)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的根是由方程的各项系数,,a b c 决定的,当240b ac -≥时,它的实数根是x =,这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把各项系数的值代入这个公式,若240b ac -≥,就可以求得方程的根,这种方法叫做公式法.(3)讨论:当042≥-ac b 时,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情况____________;当240b ac -<时,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 (4) 例题: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① 2724x x -=- ② 1(3)(2)22x x -+=归纳: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若系数不是整数,则及时把系数化为整数;②写出,,a b c 的值,并代入计算出24b ac -的值;③若240b ac -≥,则代入求根公式2b x a-±=,写出方程的解. 三.自学检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① 2210x x +-=② 28x -=-③ (21)(3)6x x +-=- ④1(1)(4)62y y -+=-编号:26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当堂训练 .3.21 班级: 姓名:1.把方程243x x -=化为一般形式为 ,其中a = ,b = ,c = , 24b ac - = .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124x x -+=; (2)231x +=;(3)2(5)250x x -+=;(4)22(1)13y y +-=;(5) 2173022y y --+= (6)2125504x x -+=。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黄冈赛”一等奖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教学设计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及应用,在本章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解法,初步体会了一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具备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对于本章的基础知识,学生已大致掌握本节课以梳理、巩固基础知识为起点,重点解决在学生中存在的易错点与混淆点;实际应用是方程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往往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以此为重点,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加深对建模思想的理解为此,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经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②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确定题目中蕴含的等量关系;并且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③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让学生经历将多种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一题多解等过程,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①通过对方程的认识、一题多解的思维展示,发展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品质;②在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基础知识重现;第三环节:情境中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构建知识结构活动内容:在授完本章新课知识后,让学生重新回顾本章内容,整理出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理清各板块内容间的联系此活动内容在上课前一天布置,让每一位学生都提前做好准备上课时,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网络进行全班展示,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总结查缺补漏同时,教师展示一下本章的框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活动目的:学生在整理本章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回顾本章的重点内容,细细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转化”思想,找寻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活动的实际效果:基于对学生两年来的不间断训练,绝大分学生可以对本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注意点详细地总结出来,只是呈现形式略微不同但也有少数同学只是泛泛地停留在书本上的定义、黑体字上,对于更深入的内容总结不到位,这部分同学在教学中往往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同学,需要我们教师从各方面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㈡本章的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㈢本章的难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基础知识重现内容:以投影形式展示一组基础题目,内容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其中,1、2小题采取口答形式,第3、4小题对比来做,体会其中的方法,第5小题采取3个同学分别板演、其他同学纠错、教师集中规范的方式来解决1、当m 时,关于的方程m -112+m x 5m=0是一元二次方程2、方程m 2-12m -11=0,当m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 时,是一元一次方程3、将一元二次方程2-2-2=0化成a 2=b 的形式是 ;此方程的根是4、用配方法解方程289=0时,应将方程变形为A42=7 B42=-9㈠ 问题情景---- —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a 2bc=0a,b,c 为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⑴ 直接开平方法 ⑵ 配方法 ⑶ 公式法a 2bc=0 a ≠0,b 2-4ac ≥0的解为: a ac b b x 242-±-=,理解运用判别式 2、解法: 3、应用 :其关键是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C42=25 D42=-75、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 42-1615=0 用配方法解2 9-2=22-6用分解因式法解3 +12-=1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目的:上述这一组题目主要目的是巩固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理解、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其中,第1、2小题对比,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理解;第3、4小题均是对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方法也是后续“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此处,也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第5小题设置三道小题,分别限定方法让学生来解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熟练方程的解法实际效果:对于第1题,学生普遍掌握比较好,但对于与之对比的第2题,有部分同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何时是一元一次方程,更是没有思路,通过这两道题的对比,使学生对方程的定义更加深了理解,也明确了判断一个方程是何类方程时,不仅要关注未知数的次数,还要注意系数;对于第5小题中的第3小题,部分学生直接用分解因式法来做,这也是本题设置的一个重要意图:当方程中等式右侧不为0时,不可以直接用分解因式法来做,而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再具体选用方法通过这几道题,让学生关注了方程中的易错点,对于今后的学习也作了部分铺垫第三环节:情境中合作学习内容:在本环节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实际问题:利润问题、简单动点问题、周长一定的面积问题作为例题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题目,其中的1、3小题作为例题,2、4小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题目,仿照例题的分析方式小组合作完成,第5题作为师生互动的题目选择第1题作为例题规范板书,其余题目只需分析、列方程即可对于第1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成本为多少2“如果以20元/支的价格销售,每月可以售出200支”在本题中的作用是什么3“售价每上涨1元就少卖10支”的作用4利润的表达形式有哪几种5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在用一种方法解决完本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其它的思路,进行一题多解对于第3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点,AC=8m ,点/s ,点Q 移动的速度是10cm/s ,几秒后△85,BC=8m ,点/s ,几秒后△,三边外围用篱笆围起,栽上蝴蝶花,共用篱笆40m ,1 花圃的面积能达到180m 2吗A BCP Q C B P Q A2 花圃的面积能达到200m 2吗3 花圃的面积能达到250m 2吗如果能,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4 你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求出花圃的最大面积吗此时,篱笆该怎样围5 如果想在花圃中栽种两种不同的蝴蝶花,需要在花圃中再加一道篱笆,若不想改变篱笆的总长度,那么,此时花圃的最大面积会是多少,篱笆该怎样围目的:让学生熟悉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中的几种主要模型,明确解决各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寻题目中蕴含的等量关系;另外,这几种问题情景也是在二次函数中频繁出现的实际问题,若在此处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势必会对学习二次函数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效果:将1、3两道小题作为例题,学生彻底理解透彻后,本章的基本应用学生已大致掌握,数学建模思想初步形成在第2题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各组针对“用于购进这批衬衫的资金不多于1500元”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个无用的条件;有的同学认为在解题之初,要结合进价来用;有的同学认为按常规思路解决完问题之后,用来确定最终的解的合理性各种想法的提出,真正展现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第四环节:巩固提高内容:重点放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上,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设置实际背景比较全面其中3、4小题表面上看类似,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对比来看;第5小题为后续学习的二次函数作铺垫;第7题为一道经典的中考真题,让学生感受一下中考的氛围1、新园小区计划在一块长为40米,宽为26米的矩形场地上修建三条同样宽的甬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且横向、纵向互相垂直,其余部分种花草若要使甬路的面积占矩形场地面6511米,则根据题意, 可列方程为2、由于家电市场的迅速成长,某品牌的电视机为了赢得消费者,在半年之内连续两次降价,从4980元降到3698元,如果每次降低的百分率相同,设这个百分率为,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3、王老师假期中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聚会时,所有到会的同学都互相握了一次手,王老师发现共握手435次,则参加聚会的同学共有多少人设参加聚会的同学共有人,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4、初三、三班同学在临近毕业时,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照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以表示纪念,全班共送了1640张照片,如果设全班有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1640 B -1=16401=1640 -1=2×16405、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21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若每件商品售价为元,则每天可卖出350-10件,但物价局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价的20%,商店要想每天赚400元,需要卖出多少件商品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6、用一块面积为888cm2的矩形材料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要求盒子的长为25cm,宽为高的2倍,盒子的宽和高应为多少7、一艘轮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201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处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 正南方向B处,且AB=处按原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轮船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请说明理由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实际效果: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具体分析,学生再次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为下学期二次函数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体现了教材螺旋式上升的设计意图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内容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方面:1整节课的感悟:如在解决概念性题目时,要注意领会概念的实质含义;在计算时要做到细心;对于学过的内容,自己要及时进行梳理等等;2解决问题时所用到的方法;3对于某个知识点的困惑;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最大收获目的: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情感的感悟,力争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本节课学有所获实际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每个同学的感受也揭示了各自的良好学习方法,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听讲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本节课中涉及的所有题目在课下进行分类整理,留作资料;。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初二分册) - 副本
初二数学竞赛班讲义第一讲因式分解(一) (1)第二讲因式分解(二) (10)第三讲实数的若干性质和应用 (17)第四讲分式的化简与求值 (26)第五讲恒等式的证明 (34)第六讲代数式的求值 (44)第七讲根式及其运算 (52)第八讲非负数 (63)第九讲一元二次方程 (73)第十讲三角形的全等及其应用 (81)第十一讲勾股定理与应用 (90)第十二讲平行四边形 (101)第十三讲梯形 (108)第十四讲中位线及其应用 (116)第十五讲相似三角形(一) (124)第十六讲相似三角形(二) (132)第十八讲归纳与发现 (153)第十九讲特殊化与一般化 (162)第二十讲类比与联想 (171)第二十一讲分类与讨论 (180)第二十二讲面积问题与面积方法 (188)第二十三讲几何不等式 (197)第二十六讲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 (222)第二十七讲列方程解应用问题中的量与等量 (230)第二十八讲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数学问题(一) (239)第二十九讲生活中的数学(一) (247)第三十讲生活中的数学(二) (254)复习题 (260)自测题 (268)自测题一 (268)自测题二 (270)自测题三 (271)自测题四 (273)自测题五 (274)复习题解答 (276)自测题解答 (304)自测题一 (304)自测题二 (309)自测题三 (314)自测题四 (321)自测题五 (327)第一讲因式分解(一)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等数学之中,是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因式分解方法灵活,技巧性强,学习这些方法与技巧,不仅是掌握因式分解内容所必需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本讲及下一讲在中学数学教材基础上,对因式分解的方法、技巧和应用作进一步的介绍.1.运用公式法在整式的乘、除中,我们学过若干个乘法公式,现将其反向使用,即为因式分解中常用的公式,例如:(1)a2-b2=(a+b)(a-b);(2)a2±2ab+b2=(a±b)2;(3)a3+b3=(a+b)(a2-ab+b2);(4)a3-b3=(a-b)(a2+ab+b2).下面再补充几个常用的公式:(5)a2+b2+c2+2ab+2bc+2ca=(a+b+c)2;(6)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7)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正整数;(8)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偶数;(9)a n+b n=(a+b)(a n-1-a n-2b+a n-3b2-…-ab n-2+b n-1),其中n为奇数.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根据多项式的特点,根据字母、系数、指数、符号等正确恰当地选择公式.例1 分解因式:(1)-2x5n-1y n+4x3n-1y n+2-2x n-1y n+4;(2)x3-8y3-z3-6xyz;(3)a2+b2+c2-2bc+2ca-2ab;(4)a7-a5b2+a2b5-b7.解 (1)原式=-2x n-1y n(x4n-2x2n y2+y4)=-2x n-1y n[(x2n)2-2x2n y2+(y2)2]=-2x n-1y n(x2n-y2)2=-2x n-1y n(x n-y)2(x n+y)2.(2)原式=x3+(-2y)3+(-z)3-3x(-2y)(-Z)=(x-2y-z)(x2+4y2+z2+2xy+xz-2yz).(3)原式=(a2-2ab+b2)+(-2bc+2ca)+c2=(a-b)2+2c(a-b)+c2=(a-b+c)2.本小题可以稍加变形,直接使用公式(5),解法如下:原式=a2+(-b)2+c2+2(-b)c+2ca+2a(-b)=(a-b+c)2(4)原式=(a7-a5b2)+(a2b5-b7)=a5(a2-b2)+b5(a2-b2)=(a2-b2)(a5+b5)=(a+b)(a-b)(a+b)(a4-a3b+a2b2-ab3+b4)=(a+b)2(a-b)(a4-a3b+a2b2-ab3+b4)例2 分解因式:a3+b3+c3-3abc.本题实际上就是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证明前面给出的公式(6).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公式(a+b)3=a3+3a2b+3ab2+b3的正确性,现将此公式变形为a3+b3=(a+b)3-3ab(a+b).这个式也是一个常用的公式,本题就借助于它来推导.解原式=(a+b)3-3ab(a+b)+c3-3abc=[(a+b)3+c3]-3ab(a+b+c)=(a+b+c)[(a+b)2-c(a+b)+c2]-3ab(a+b+c)=(a+b+c)(a2+b2+c2-ab-bc-ca).说明公式(6)是一个应用极广的公式,用它可以推出很多有用的结论,例如:我们将公式(6)变形为a3+b3+c3-3abc显然,当a+b+c=0时,则a3+b3+c3=3abc;当a+b+c>0时,则a3+b3+c3-3abc ≥0,即a3+b3+c3≥3abc,而且,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如果令x=a3≥0,y=b3≥0,z=c3≥0,则有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z.这也是一个常用的结论.例3 分解因式:x15+x14+x13+…+x2+x+1.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有16项,从最高次项x15开始,x的次数顺次递减至0,由此想到应用公式a n-b n来分解.解因为x16-1=(x-1)(x15+x14+x13+…x2+x+1),所以说明在本题的分解过程中,用到先乘以(x-1),再除以(x-1)的技巧,这一技巧在等式变形中很常用.2.拆项、添项法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逆运算.在多项式乘法运算时,整理、化简常将几个同类项合并为一项,或将两个仅符号相反的同类项相互抵消为零.在对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时,需要恢复那些被合并或相互抵消的项,即把多项式中的某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或者在多项式中添上两个仅符合相反的项,前者称为拆项,后者称为添项.拆项、添项的目的是使多项式能用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例4 分解因式:x3-9x+8.分析本题解法很多,这里只介绍运用拆项、添项法分解的几种解法,注意一下拆项、添项的目的与技巧.解法1 将常数项8拆成-1+9.原式=x3-9x-1+9=(x3-1)-9x+9=(x-1)(x2+x+1)-9(x-1)=(x-1)(x2+x-8).解法2 将一次项-9x拆成-x-8x.原式=x3-x-8x+8=(x3-x)+(-8x+8)=x(x+1)(x-1)-8(x-1)=(x-1)(x2+x-8).解法3 将三次项x3拆成9x3-8x3.原式=9x3-8x3-9x+8=(9x3-9x)+(-8x3+8)=9x(x+1)(x-1)-8(x-1)(x2+x+1)=(x-1)(x2+x-8).解法4 添加两项-x2+x2.原式=x3-9x+8=x3-x2+x2-9x+8=x2(x-1)+(x-8)(x-1)=(x-1)(x2+x-8).说明由此题可以看出,用拆项、添项的方法分解因式时,要拆哪些项,添什么项并无一定之规,主要的是要依靠对题目特点的观察,灵活变换,因此拆项、添项法是因式分解诸方法中技巧性最强的一种.例5 分解因式:(1)x9+x6+x3-3;(2)(m2-1)(n2-1)+4mn;(3)(x+1)4+(x2-1)2+(x-1)4;(4)a3b-ab3+a2+b2+1.解 (1)将-3拆成-1-1-1.原式=x9+x6+x3-1-1-1=(x9-1)+(x6-1)+(x3-1)=(x3-1)(x6+x3+1)+(x3-1)(x3+1)+(x3-1)=(x3-1)(x6+2x3+3)=(x-1)(x2+x+1)(x6+2x3+3).(2)将4mn拆成2mn+2mn.原式=(m2-1)(n2-1)+2mn+2mn=m2n2-m2-n2+1+2mn+2mn=(m2n2+2mn+1)-(m2-2mn+n2)=(mn+1)2-(m-n)2=(mn+m-n+1)(mn-m+n+1).(3)将(x2-1)2拆成2(x2-1)2-(x2-1)2.原式=(x+1)4+2(x2-1)2-(x2-1)2+(x-1)4=[(x+1)4+2(x+1)2(x-1)2+(x-1)4]-(x2-1)2=[(x+1)2+(x-1)2]2-(x2-1)2=(2x2+2)2-(x2-1)2=(3x2+1)(x2+3).(4)添加两项+ab-ab.原式=a3b-ab3+a2+b2+1+ab-ab=(a3b-ab3)+(a2-ab)+(ab+b2+1)=ab(a+b)(a-b)+a(a-b)+(ab+b2+1)=a(a-b)[b(a+b)+1]+(ab+b2+1)=[a(a-b)+1](ab+b2+1)=(a2-ab+1)(b2+ab+1).说明 (4)是一道较难的题目,由于分解后的因式结构较复杂,所以不易想到添加+ab-ab,而且添加项后分成的三项组又无公因式,而是先将前两组分解,再与第三组结合,找到公因式.这道题目使我们体会到拆项、添项法的极强技巧所在,同学们需多做练习,积累经验.3.换元法换元法指的是将一个较复杂的代数式中的某一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并用一个新的字母替代这个整体来运算,从而使运算过程简明清晰.例6 分解因式:(x2+x+1)(x2+x+2)-12.分析将原式展开,是关于x的四次多项式,分解因式较困难.我们不妨将x2+x看作一个整体,并用字母y来替代,于是原题转化为关于y 的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问题了.解设x2+x=y,则原式=(y+1)(y+2)-12=y2+3y-10=(y-2)(y+5)=(x2+x-2)(x2+x+5)=(x-1)(x+2)(x2+x+5).说明本题也可将x2+x+1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今x2+x+1=u,一样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试.例7 分解因式:(x2+3x+2)(4x2+8x+3)-90.分析先将两个括号内的多项式分解因式,然后再重新组合.解原式=(x+1)(x+2)(2x+1)(2x+3)-90=[(x+1)(2x+3)][(x+2)(2x+1)]-90=(2x2+5x+3)(2x2+5x+2)-90.令y=2x2+5x+2,则原式=y(y+1)-90=y2+y-90=(y+10)(y-9)=(2x2+5x+12)(2x2+5x-7)=(2x2+5x+12)(2x+7)(x-1).说明对多项式适当的恒等变形是我们找到新元(y)的基础.例8 分解因式:(x2+4x+8)2+3x(x2+4x+8)+2x2.解设x2+4x+8=y,则原式=y2+3xy+2x2=(y+2x)(y+x)=(x2+6x+8)(x2+5x+8)=(x+2)(x+4)(x2+5x+8).说明由本题可知,用换元法分解因式时,不必将原式中的元都用新元代换,根据题目需要,引入必要的新元,原式中的变元和新变元可以一起变形,换元法的本质是简化多项式.例9分解因式:6x4+7x3-36x2-7x+6.解法1 原式=6(x4+1)+7x(x2-1)-36x2=6[(x4-2x2+1)+2x2]+7x(x2-1)-36x2=6[(x2-1)2+2x2]+7x(x2-1)-36x2=6(x2-1)2+7x(x2-1)-24x2=[2(x2-1)-3x][3(x2-1)+8x]=(2x2-3x-2)(3x2+8x-3)=(2x+1)(x-2)(3x-1)(x+3).说明本解法实际上是将x2-1看作一个整体,但并没有设立新元来代替它,即熟练使用换元法后,并非每题都要设置新元来代替整体.解法2原式=x2[6(t2+2)+7t-36]=x2(6t2+7t-24)=x2(2t-3)(3t+8)=x2[2(x-1/x)-3][3(x-1/x)+8]=(2x2-3x-2)(3x2+8x-3)=(2x+1)(x-2)(3x-1)(x+3).例10 分解因式:(x2+xy+y2)-4xy(x2+y2).分析本题含有两个字母,且当互换这两个字母的位置时,多项式保持不变,这样的多项式叫作二元对称式.对于较难分解的二元对称式,经常令u=x+y,v=xy,用换元法分解因式.解原式=[(x+y)2-xy]2-4xy[(x+y)2-2xy].令x+y=u,xy=v,则原式=(u2-v)2-4v(u2-2v)=u4-6u2v+9v2=(u2-3v)2=(x2+2xy+y2-3xy)2=(x2-xy+y2)2.练习一1.分解因式:(2)x10+x5-2;(4)(x5+x4+x3+x2+x+1)2-x5.2.分解因式:(1)x3+3x2-4;(2)x4-11x2y2+y2;(3)x3+9x2+26x+24;(4)x4-12x+323.3.分解因式:(1)(2x2-3x+1)2-22x2+33x-1;(2)x4+7x3+14x2+7x+1;(3)(x+y)3+2xy(1-x-y)-1;(4)(x+3)(x2-1)(x+5)-20.第二讲因式分解(二)1.双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时,我们常用十字相乘法.对于某些二元二次六项式(ax2+bxy+cy2+dx+ey+f),我们也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例如,分解因式2x2-7xy-22y2-5x+35y-3.我们将上式按x降幂排列,并把y当作常数,于是上式可变形为2x2-(5+7y)x-(22y2-35y+3),可以看作是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对于常数项而言,它是关于y的二次三项式,也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为即-22y2+35y-3=(2y-3)(-11y+1).再利用十字相乘法对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分解所以原式=[x+(2y-3)][2x+(-11y+1)]=(x+2y-3)(2x-11y+1).上述因式分解的过程,实施了两次十字相乘法.如果把这两个步骤中的十字相乘图合并在一起,可得到下图:它表示的是下面三个关系式:(x+2y)(2x-11y)=2x2-7xy-22y2;(x-3)(2x+1)=2x2-5x-3;(2y-3)(-11y+1)=-22y2+35y-3.这就是所谓的双十字相乘法.用双十字相乘法对多项式ax2+bxy+cy2+dx+ey+f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是:(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ax2+bxy+cy2,得到一个十字相乘图(有两列);(2)把常数项f分解成两个因式填在第三列上,要求第二、第三列构成的十字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的ey,第一、第三列构成的十字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的dx.例1 分解因式:(1)x2-3xy-10y2+x+9y-2;(2)x2-y2+5x+3y+4;(3)xy+y2+x-y-2;(4)6x2-7xy-3y2-xz+7yz-2z2.解 (1)原式=(x-5y+2)(x+2y-1).(2)原式=(x+y+1)(x-y+4).(3)原式中缺x2项,可把这一项的系数看成0来分解.原式=(y+1)(x+y-2).(4)原式=(2x-3y+z)(3x+y-2z).说明 (4)中有三个字母,解法仍与前面的类似.2.求根法我们把形如a n x n+a n-1x n-1+…+a1x+a0(n为非负整数)的代数式称为关于x 的一元多项式,并用f(x),g(x),…等记号表示,如f(x)=x2-3x+2,g(x)=x5+x2+6,…,当x=a时,多项式f(x)的值用f(a)表示.如对上面的多项式f(x)f(1)=12-3×1+2=0;f(-2)=(-2)2-3×(-2)+2=12.若f(a)=0,则称a为多项式f(x)的一个根.定理1(因式定理) 若a是一元多项式f(x)的根,即f(a)=0成立,则多项式f(x)有一个因式x-a.根据因式定理,找出一元多项式f(x)的一次因式的关键是求多项式f(x)的根.对于任意多项式f(x),要求出它的根是没有一般方法的,然而当多项式f(x)的系数都是整数时,即整系数多项式时,经常用下面的定理来判定它是否有有理根.定理2的根,则必有p是a0的约数,q是a n的约数.特别地,当a0=1时,整系数多项式f(x)的整数根均为a n的约数.我们根据上述定理,用求多项式的根来确定多项式的一次因式,从而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例2 分解因式:x3-4x2+6x-4.分析这是一个整系数一元多项式,原式若有整数根,必是-4的约数,逐个检验-4的约数:±1,±2,±4,只有f(2)=23-4×22+6×2-4=0,即x=2是原式的一个根,所以根据定理1,原式必有因式x-2.解法1 用分组分解法,使每组都有因式(x-2).原式=(x3-2x2)-(2x2-4x)+(2x-4)=x2(x-2)-2x(x-2)+2(x-2)=(x-2)(x2-2x+2).解法2 用多项式除法,将原式除以(x-2),所以原式=(x-2)(x2-2x+2).说明在上述解法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多项式的有理根一定是-4的约数,反之不成立,即-4的约数不一定是多项式的根.因此,必须对-4的约数逐个代入多项式进行验证.例3 分解因式:9x4-3x3+7x2-3x-2.分析因为9的约数有±1,±3,±9;-2的约数有±1,±为:所以,原式有因式9x2-3x-2.解 9x4-3x3+7x2-3x-2=9x4-3x3-2x2+9x2-3x-2=x2(9x3-3x-2)+9x2-3x-2=(9x2-3x-2)(x2+1)=(3x+1)(3x-2)(x2+1)说明若整系数多项式有分数根,可将所得出的含有分数的因式化为整系数因式,如上题中的因式可以化为9x2-3x-2,这样可以简化分解过程.总之,对一元高次多项式f(x),如果能找到一个一次因式(x-a),那么f(x)就可以分解为(x-a)g(x),而g(x)是比f(x)低一次的一元多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对g(x)进行分解了.3.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应用很广泛,这里介绍它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在因式分解时,一些多项式经过分析,可以断定它能分解成某几个因式,但这几个因式中的某些系数尚未确定,这时可以用一些字母来表示待定的系数.由于该多项式等于这几个因式的乘积,根据多项式恒等的性质,两边对应项系数应该相等,或取多项式中原有字母的几个特殊值,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出待定字母系数的值,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作待定系数法.例4 分解因式:x2+3xy+2y2+4x+5y+3.分析由于(x2+3xy+2y2)=(x+2y)(x+y),若原式可以分解因式,那么它的两个一次项一定是x+2y+m和x+y+n的形式,应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m和n,使问题得到解决.解设x2+3xy+2y2+4x+5y+3=(x+2y+m)(x+y+n)=x2+3xy+2y2+(m+n)x+(m+2n)y+mn,比较两边对应项的系数,则有解之得m=3,n=1.所以原式=(x+2y+3)(x+y+1).说明本题也可用双十字相乘法,请同学们自己解一下.例5 分解因式:x4-2x3-27x2-44x+7.分析本题所给的是一元整系数多项式,根据前面讲过的求根法,若原式有有理根,则只可能是±1,±7(7的约数),经检验,它们都不是原式的根,所以,在有理数集内,原式没有一次因式.如果原式能分解,只能分解为(x2+ax+b)(x2+cx+d)的形式.解设原式=(x2+ax+b)(x2+cx+d)=x4+(a+c)x3+(b+d+ac)x2+(ad+bc)x+bd,所以有由bd=7,先考虑b=1,d=7有所以原式=(x2-7x+1)(x2+5x+7).说明由于因式分解的唯一性,所以对b=-1,d=-7等可以不加以考虑.本题如果b=1,d=7代入方程组后,无法确定a,c的值,就必须将bd=7的其他解代入方程组,直到求出待定系数为止.本题没有一次因式,因而无法运用求根法分解因式.但利用待定系数法,使我们找到了二次因式.由此可见,待定系数法在因式分解中也有用武之地.练习二1.用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1)x2-8xy+15y2+2x-4y-3;(2)x2-xy+2x+y-3;(3)3x2-11xy+6y2-xz-4yz-2z2.2.用求根法分解因式:(1)x3+x2-10x-6;(2)x4+3x3-3x2-12x-4;(3)4x4+4x3-9x2-x+2.3.用待定系数法分解因式:(1)2x2+3xy-9y2+14x-3y+20;(2)x4+5x3+15x-9.第三讲实数的若干性质和应用实数是高等数学特别是微积分的重要基础.在初中代数中没有系统地介绍实数理论,是因为它涉及到极限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中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中学数学里没有实数的概念及其简单的运算知识,中学数学也将无法继续学习下去了.例如,即使是一元二次方程,只有有理数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用的.因此,适当学习一些有关实数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仅是为高等数学的学习打基础,而且也是初等数学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本讲主要介绍实数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其应用.用于解决许多问题,例如,不难证明:任何两个有理数的和、差、积、商还是有理数,或者说,有理数对加、减、乘、除(零不能做除数)是封闭的.性质1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写成有限小数(整数可以看作小数点后面为零的小数)或循环小数的形式,反之亦然.例1分析要说明一个数是有理数,其关键要看它能否写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证设两边同乘以100得②-①得99x=261.54-2.61=258.93,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对四则运算是封闭的,而无理是说,无理数对四则运算是不封闭的,但它有如下性质.性质2 设a为有理数,b为无理数,则(1)a+b,a-b是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在实数集内,没有最小的实数,也没有最大的实数.任意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全体实数和数轴上的所有点是一一对应的.在实数集内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运算,其结果仍是实数(即实数对四则运算的封闭性).任一实数都可以开奇次方,其结果仍是实数;只有当被开方数为非负数时,才能开偶次方,其结果仍是实数.例2分析证所以分析要证明一个实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件极难办到的事.由于有理数与无理数共同组成了实数集,且二者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所以,判定一个实数是无理数时,常常采用反证法.证用反证法.所以p一定是偶数.设p=2m(m是自然数),代入①得4m2=2q2,q2=2m2,例4 若a1+b1a=a2+b2a(其中a1,a2,b1,b2为有理数,a为无理数),则a1=a2,b1=b2,反之,亦成立.分析设法将等式变形,利用有理数不能等于无理数来证明.证将原式变形为(b1-b2)a=a2-a1.若b1≠b2,则反之,显然成立.说明本例的结论是一个常用的重要运算性质.是无理数,并说明理由.整理得由例4知a=Ab,1=A,说明本例并未给出确定结论,需要解题者自己发现正确的结有理数作为立足点,以其作为推理的基础.例6 已知a,b是两个任意有理数,且a<b,求证:a与b之间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即有理数集具有稠密性).分析只要构造出符合条件的有理数,题目即可被证明.证因为a<b,所以2a<a+b<2b,所以说明构造具有某种性质的一个数,或一个式子,以达到解题和证明的目的,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例7 已知a,b是两个任意有理数,且a<b,问是否存在无理数α,使得a<α<b成立?即由①,②有存在无理数α,使得a<α<b成立.b4+12b3+37b2+6b-20的值.分析因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不可能把一个无理数的小数部分一位一位确定下来,这样涉及无理数小数部分的计算题,往往是先估计它的整数部分(这是容易确定的),然后再寻求其小数部分的表示方法.14=9+6b+b2,所以b2+6b=5.b4+12b3+37b2+6b-20=(b4+2·6b3+36b2)+(b2+6b)-20=(b2+6b)2+(b2+6b)-20 =52+5-20=10.例9 求满足条件的自然数a,x,y.解将原式两边平方得由①式变形为两边平方得例10 设a n是12+22+32+…+n2的个位数字,n=1,2,3,…,求证:0.a1a2a3…a n…是有理数.分析有理数的另一个定义是循环小数,即凡有理数都是循环小数,反之循环小数必为有理数.所以,要证0.a1a2a3…a n…是有理数,只要证它为循环小数.因此本题我们从寻找它的循环节入手.证计算a n的前若干个值,寻找规律:1,5,4,0,5,1,0,4,5,5,6,0,9,5,0,6,5,9,0,0,1,5,4,0,5,1,0,4,…发现:a20=0,a21=a1,a22=a2,a23=a3,…,于是猜想:a k+20=a k,若此式成立,说明0.a1a2…a n…是由20个数字组成循环节的循环小数,即下面证明a k+20=a k.令f(n)=12+22+…+n2,当f(n+20)-f(n)是10的倍数时,表明f(n+20)与f(n)有相同的个位数,而f(n+20)-f(n)=(n+1)2+(n+2)2+…+(n+20)2=10(2n2+42·n)+(12+22+…+202).由前面计算的若干值可知:12+22+…+202是10的倍数,故a k+20=a k成立,所以0.a1a2…a n…是一个有理数.练习三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为什么?5.设α,β为有理数,γ为无理数,若α+βγ=0,求证:α=β=0.第四讲分式的化简与求值分式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与分数相类似,例如,分式的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即分式只有在分母不等于零时才有意义;也像分数一样,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一性质是分式运算中通分和约分的理论根据.在分式运算中,主要是通过约分和通分来化简分式,从而对分式进行求值.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分式的具体特征灵活变形,以使问题得到迅速准确的解答.本讲主要介绍分式的化简与求值.例1 化简分式:分析直接通分计算较繁,先把每个假分式化成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再化简将简便得多.=[(2a+1)-(a-3)-(3a+2)+(2a-2)]说明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将假分式写成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例2 求分式当a=2时的值.分析与解先化简再求值.直接通分较复杂,注意到平方差公式:a2-b2=(a+b)(a-b),可将分式分步通分,每一步只通分左边两项.例3 若abc=1,求分析本题可将分式通分后,再进行化简求值,但较复杂.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解法.解法1 因为abc=1,所以a,b,c都不为零.解法2 因为abc=1,所以a≠0,b≠0,c≠0.例4 化简分式:分析与解三个分式一齐通分运算量大,可先将每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化简.说明互消掉的一对相反数,这种化简的方法叫“拆项相消”法,它是分式化简中常用的技巧.例5 化简计算(式中a,b,c两两不相等):似的,对于这个分式,显然分母可以分解因式为(a-b)(a-c),而分子又恰好凑成(a-b)+(a-c),因此有下面的解法.解说明本例也是采取“拆项相消”法,所不同的是利用例6 已知:x+y+z=3a(a≠0,且x,y,z不全相等),求分析本题字母多,分式复杂.若把条件写成(x-a)+(y-a)+(z-a)=0,那么题目只与x-a,y-a,z-a有关,为简化计算,可用换元法求解.解令x-a=u,y-a=v,z-a=w,则分式变为u2+v2+w2+2(uv+vw+wu)=0.由于x,y,z不全相等,所以u,v,w不全为零,所以u2+v2+w2≠0,从而有说明从本例中可以看出,换元法可以减少字母个数,使运算过程简化.例7 化简分式:适当变形,化简分式后再计算求值.(x-4)2=3,即x2-8x+13=0.原式分子=(x4-8x3+13x2)+(2x3-16x2+26x)+(x2-8x+13)+10=x2(x2-8x+13)+2x(x2-8x+13)+(x2-8x+13)+10=10,原式分母=(x2-8x+13)+2=2,说明本例的解法采用的是整体代入的方法,这是代入消元法的一种特殊类型,应用得当会使问题的求解过程大大简化.解法1 利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分式问题.(1)若a+b+c≠0,由等比定理有所以a+b-c=c,a-b+c=b,-a+b+c=a,于是有(2)若a+b+c=0,则a+b=-c,b+c=-a,c+a=-b,于是有说明比例有一系列重要的性质,在解决分式问题时,灵活巧妙地使用,便于问题的求解.解法2 设参数法.令则a+b=(k+1)c,①a+c=(k+1)b,②b+c=(k+1)a.③①+②+③有2(a+b+c)=(k+1)(a+b+c),所以 (a+b+c)(k-1)=0,故有k=1或 a+b+c=0.当k=1时,当a+b+c=0时,说明引进一个参数k表示以连比形式出现的已知条件,可使已知条件便于使用.练习四1.化简分式:2.计算:3.已知:(y-z)2+(z-x)2+(x-y)2=(x+y-2z)2+(y+z-2x)2+(z+x-2y)2,的值.第五讲恒等式的证明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主要有整式、分式与根式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因式分解的知识与技能技巧等等,因此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是学好初中代数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介绍恒等式的证明.首先复习一下基本知识,然后进行例题分析.两个代数式,如果对于字母在允许范围内的一切取值,它们的值都相等,则称这两个代数式恒等.把一个代数式变换成另一个与它恒等的代数式叫作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证明,就是通过恒等变形证明等号两边的代数式相等.证明恒等式,没有统一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变形技巧,使证明过程尽量简捷.一般可以把恒等式的证明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附加条件的恒等式证明;另一类是有附加条件的恒等式的证明.对于后者,同学们要善于利用附加条件,使证明简化.下面结合例题介绍恒等式证明中的一些常用方法与技巧.1.由繁到简和相向趋进恒等式证明最基本的思路是“由繁到简”(即由等式较繁的一边向另一边推导)和“相向趋进”(即将等式两边同时转化为同一形式).例1 已知x+y+z=xyz,证明:x(1-y2)(1-z2)+y(1-x2)(1-z2)+z(1-x2)(1-y2)=4xyz.分析将左边展开,利用条件x+y+z=xyz,将等式左边化简成右边.证因为x+y+z=xyz,所以左边=x(1-z2-y2-y2z2)+y(1-z2-x2+x2z2)+(1-y2-x2+x2y2)=(x+y+z)-xz2-xy2+xy2z2-yz2+yx2+yx2z2-zy2-zx2+zx2y2=xyz-xy(y+x)-xz(x+z)-yz(y+z)+xyz(xy+yz+zx)=xyz-xy(xyz-z)-xz(xyz-y)-yz(xyz-x)+xyz(xy+yz+zx)=xyz+xyz+xyz+xyz=4xyz=右边.说明本例的证明思路就是“由繁到简”.例2 已知1989x2=1991y2=1993z2,x>0,y>0,z>0,且证令1989x2=1991y2=1993z2=k(k>0),则又因为所以所以说明本例的证明思路是“相向趋进”,在证明方法上,通过设参数k,使左右两边同时变形为同一形式,从而使等式成立.2.比较法a=b(比商法).这也是证明恒等式的重要思路之一.例3 求证:分析用比差法证明左-右=0.本例中,这个式子具有如下特征:如果取出它的第一项,把其中的字母轮换,即以b代a,c代b,a代c,则可得出第二项;若对第二项的字母实行上述轮换,则可得出第三项;对第三项的字母实行上述轮换,可得出第一项.具有这种特性的式子叫作轮换式.利用这种特性,可使轮换式的运算简化.证因为所以所以说明本例若采用通分化简的方法将很繁.像这种把一个分式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式和的形式,是分式恒等变形中的常用技巧.全不为零.证明:(1+p)(1+q)(1+r)=(1-p)(1-q)(1-r).同理所以所以(1+p)(1+q)(1+r)=(1-p)(1-q)(1-r).说明本例采用的是比商法.3.分析法与综合法根据推理过程的方向不同,恒等式的证明方法又可分为分析法与综合法.分析法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寻求在什么情况下结论是正确的,这样一步一步逆向推导,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一旦条件成立就可断言结论正确,即所谓“执果索因”.而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顺向推理,得到所求结论.证要证a2+b2+c2=(a+b-c)2,只要证a2+b2+c2=a2+b2+c2+2ab-2ac-2bc,只要证ab=ac+bc,只要证c(a+b)=ab,只要证这最后的等式正好是题设,而以上推理每一步都可逆,故所求证的等式成立.说明本题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分析法.例6 已知a4+b4+c4+d4=4abcd,且a,b,c,d都是正数,求证:a=b=c=d.证由已知可得a4+b4+c4+d4-4abcd=0,(a2-b2)2+(c2-d2)2+2a2b2+2c2d2-4abcd=0,所以(a2-b2)2+(c2-d2)2+2(ab-cd)2=0.因为(a2-b2)2≥0,(c2-d2)2≥0,(ab-cd)2≥0,所以a2-b2=c2-d2=ab-cd=0,所以(a+b)(a-b)=(c+d)(c-d)=0.又因为a,b,c,d都为正数,所以a+b≠0,c+d≠0,所以a=b,c=d.所以ab-cd=a2-c2=(a+c)(a-c)=0,所以a=c.故a=b=c=d成立.说明本题采用的方法是综合法.4.其他证明方法与技巧求证:8a+9b+5c=0.a+b=k(a-b),b+c=2k(b-c),(c+a)=3k(c-a).所以6(a+b)=6k(a-b),3(b+c)=6k(b-c),2(c+a)=6k(c-a).以上三式相加,得6(a+b)+3(b+c)+2(c+a)=6k(a-b+b-c+c-a),即8a+9b+5c=0.说明本题证明中用到了“遇连比设为k”的设参数法,前面的例2用的也是类似方法.这种设参数法也是恒等式证明中的常用技巧.例8 已知a+b+c=0,求证2(a4+b4+c4)=(a2+b2+c2)2.分析与证明用比差法,注意利用a+b+c=0的条件.左-右=2(a4+b4+c4)-(a2+b2+c2)2=a4+b4+c4-2a2b2-2b2c2-2c2a2=(a2-b2-c2)2-4b2c2=(a2-b2-c2+2bc)(a2-b2-c2-2bc)=[a2-(b-c)2][a2-(b+c)2]=(a-b+c)(a+b-c)(a-b-c)(a+b+c)=0.所以等式成立.说明本题证明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因式分解.分析本题的两个已知条件中,包含字母a,x,y和z,而在求证的结论中,却只包含a,x和z,因此可以从消去y着手,得到如下证法.证由已知说明本题利用的是“消元”法,它是证明条件等式的常用方法.例10 证明:(y+z-2x)3+(z+x-2y)3+(x+y-2z)3=3(y+z-2x)(z+x-2y)(x+y-2z).分析与证明此题看起来很复杂,但仔细观察,可以使用换元法.令y+z-2x=a,①z+x-2y=b,②x+y-2z=c,③则要证的等式变为a3+b3+c3=3abc.联想到乘法公式:a3+b3+c3-3abc=(a+b+c)(a2+b2+c2-ab-bc-ca),所以将①,②,③相加有a+b+c=y+z-2x+z+x-2y+x+y-2z=0,所以a3+b3+c3-3abc=0,所以(y+z-2x)3+(z+x-2y)3+(x+y-2z)3=3(y+z-2x)(z+x-2y)(x+y-2z).说明由本例可以看出,换元法也可以在恒等式证明中发挥效力.例11 设x,y,z为互不相等的非零实数,且求证:x2y2z2=1.分析本题x,y,z具有轮换对称的特点,我们不妨先看二元的所以x2y2=1.三元与二元的结构类似.证由已知有①×②×③得x2y2z2=1.说明这种欲进先退的解题策略经常用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中.总之,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恒等式证明的关键是代数式的变形技能.同学们要在明确变形目的的基础上,深刻体会例题中的常用变形技能与方法,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练习五1.已知(c-a)2-4(a-b)(b-c)=0,求证:2b=a+c.2.证明:(x+y+z)3xyz-(yz+zx+xy)3=xyz(x3+y3+z3)-(y3z3+z3x3+x3y3).3.求证:5.证明:6.已知x2-yz=y2-xz=z2-xy,求证:x=y=z或x+y+z=0.7.已知an-bm≠0,a≠0,ax2+bx+c=0,mx2+nx+p=0,求证:(cm-ap)2=(bp-cn)(an-bm).第六讲代数式的求值代数式的求值与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代数式是先化简再求值,特别是有附加条件的代数式求值问题,往往需要利用乘法公式、绝对值与算术根的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根式的性质等等,经过恒等变形,把代数式中隐含的条件显现出来,化简,进而求值.因此,求值中的方法技巧主要是代数式恒等变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下面结合例题逐一介绍.1.利用因式分解方法求值因式分解是重要的一种代数恒等变形,在代数式化简求值中,经常被采用.分析 x的值是通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给出的,若解出x后,再求值,将会很麻烦.我们可以先将所求的代数式变形,看一看能否利用已知条件.解已知条件可变形为3x2+3x-1=0,所以6x4+15x3+10x2=(6x4+6x3-2x2)+(9x3+9x2-3x)+(3x2+3x-1)+1=(3x2+3x-1)(2z2+3x+1)+1=0+1=1.说明在求代数式的值时,若已知的是一个或几个代数式的值,这时要尽可能避免解方程(或方程组),而要将所要求值的代数式适当变形,再将已知的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会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答.例2 已知a,b,c为实数,且满足下式:。
八年级数学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9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9篇一元二次方程 122.1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4.态度、情感、价值观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关键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去括号,得:40-16x-10x+4x2=18移项,得:4x2-26x+22=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去括号,得:x2+2x+1+x2-4=1移项,合并得:2x2+2x-4=0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三、巩固练习教材p32 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证明:m2-8m+17=(m-4)2+1∵(m-4)2≥0∴(m-4)2+1>0,即(m-4)2+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六、布置作业1.教材p34 习题22.1 1、2.2.选用作业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2[教材分析]中学阶段我们研究的多项式函数中有二次函数,研究的几何图形中有二次曲线。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教师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一元二次方程,它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后续学习更高阶数学的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财务计算、物理运动等,因此,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基础知识,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一元二次方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将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考。
例如:“某个物品的价格是10元,如果卖家将价格降低5元,那么售价与成本价相等。
求这件物品的成本价。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答典型案例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示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且长方形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初中数学必备技能: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初中数学必备技能: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必备基础。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在生活中也非常广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同时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通过例题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代表什么,方程的解代表什么。
同时,对于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构建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
2.讲解解方程的方法通过讲解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不同的解方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含参方程,可以单独进行讲解和练习。
3.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提供大量的应用题,帮助学生从实际中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增强对方程的感性认识。
通过让学生通过构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基本的解方程技能,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一些拓展题和思维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在开始教授一元二次方程之前,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未知数、系数、常数项等。
同时,还要介绍一些基本的符号,如(+)、(-)、(×)、(÷)、(=)、(>)和(<)等,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其用法。
2.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汽车行驶的距离,来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通过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和图像法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和方法。
3.应用题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不同的应用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和具体。
4.拓展和思维题通过一些拓展和思维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年级数学竞赛教案
八年级数学竞赛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数学竞赛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八年级数学竞赛的题型和要求。
2. 提高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教学内容:1. 数的性质与变化2. 代数表达式3. 方程与不等式4. 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变化5. 数据分析与统计教学步骤:第一课:数的性质与变化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复习数的性质,如整数的分类、有理数的性质等。
3. 练习:提供一些数的性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理解。
第二课:代数表达式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代数表达式的概念。
2. 讲解:介绍代数表达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3. 练习:提供一些代数表达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转化和简化代数表达式。
第三课:方程与不等式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介绍方程与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3. 练习:提供一些方程与不等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解方程和不等式。
第四课: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变化1. 导入: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变换规律。
3. 练习:提供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理解。
第五课:数据分析与统计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数据的分析引出数据分析与统计的概念。
2. 讲解:介绍数据分析与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提供一些数据分析与统计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评估:1. 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设计一套模拟数学竞赛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评估他们的竞赛水平。
教学资源:1. 数学竞赛教材和习题集。
2. 数学竞赛模拟试题。
3.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3.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竞赛技巧。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标准形式及其解法。
2.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一般形式和标准形式。
(2)教师通过示例,介绍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解法。
(3)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探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探索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ax² + bx + c = 0),并解释a、b、c的含义。
2.教师通过图示、教具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3.教师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等,并举例说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如果将长增加3米,宽增加2米,那么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求原来长方形菜地的长和宽。”
2.学生尝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可能会发现无法直接求解,从而产生疑问。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其中未知数的平方项,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和求解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3.教师强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作业本上写下学习心得。
1.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提高作业的准确性。
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协助教师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组合作完成一道拓展题,题目如下:“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比它的边长多6米,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要求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在作业本上记录讨论过程和最终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了解其一般形式和特点。
2.学会使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等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熟练运用。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并运用所学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掌握判别式的应用。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他们需要面对新的挑战和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在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3.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十五章习题1、2、3,其中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公式法的应用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各种解法的掌握。
5.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和解法。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一元二次方程,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百校联赛”一等奖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7章第一节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 2bc = 0(a ≠0)及相关的概念,并会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习题。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是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节内容设置了丰富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为接下继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会辨认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地教学,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3、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会辨认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2-5=36,同学们,还记得这种方程叫做什么方程吗你能说说这种方程的特点吗2、多媒体出示:你能根据题意,列出下列问题中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吗问题1:把面积为4平方米的一张纸分割成如图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两部分,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m ,可列出方程 ²3=4问题2:某蔬菜队2022年全年无公害蔬菜产量为100t,计划2022年无公害蔬菜的产量比2022年翻一番(即为200t)要实现这一目标,2022年和2022年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应是多少设这个对2022-2022年无公害蔬菜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可列出方程:10012=200即22-1=0学生思考,探究方法,列出方程。
教师针对疑问给于指导,并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初二数学复习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初二数学复习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正文开始)初二数学复习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引言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帮助初二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二、基本概念1. 一元二次方程以形如ax^2 + bx + c = 0的形式表示,其中a、b、c 为实数,且a≠0。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使能够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1. 因式分解法a) 将一元二次方程完全因式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形式,然后根据零乘积法则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5x + 6 = 0,将其因式分解为(x + 2)(x + 3) = 0,然后根据零乘积法则,可得x + 2 = 0或x + 3 = 0。
b) 对于无法直接因式分解的方程,可以通过特殊公式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6x + 9 = 0,通过观察可以得知其等式两边可以分别写成(x - 3)^2 = 0,从而得到x - 3 = 0。
2. 完全平方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求解。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解可以表示为x = (-b ± √(b^2 - 4ac)) / 2a。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直接计算出方程的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2x - 3 = 0,代入公式我们可以得到x = (2 ± √(4 + 12)) / 2。
四、实例分析1.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x^2 + 6x - 16 = 0。
a) 因式分解法:将方程分解为(x + 8)(x - 2) = 0,得到x + 8 = 0或x - 2 = 0,即x = -8或x = 2。
b) 完全平方公式法:根据公式,代入a = 1,b = 6,c = -16,可以计算得到x = (-6 ± √(36 + 64)) / 2,化简后可得x = -8或x = 2。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篇)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一、复习提问: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二、探索新知1.情境导入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23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2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2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2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2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815 ×500=907 500(斤)=90.75(万斤).三、例题学习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初中八年级数学培优竞赛辅导讲义全册(213页)
初中八年级数学培优竞赛辅导讲义(共213页,按住ctrl键点击目录直接跳转到对应章节)第1讲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第2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12)第3讲轴对称及轴对称变换 (17)第4讲等腰三角形 (25)第5讲等边三角形 (37)第06讲实数 (43)第7讲变量与函数 (50)第8讲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55)第9讲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 (64)第10讲一次函数的应用 (69)第11讲幂的运算 (81)第12讲整式的乘除 (87)第13讲因式分解及其应用 (94)第14讲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101)第15讲分式的化简求值与证明 (109)第16讲分式方程及其应用 (118)第17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26)第18讲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39)第19讲勾股定理 (146)第20讲平行四边形 (158)第21讲菱形与矩形 (167)第22讲正方形 (175)第23讲梯形 (185)第24讲数据的分析 (194)B AC D EF 第1讲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考点·方法·破译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全等三角形性质: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②全等三角形对应高、角平分线、中线相等;③全等三角形对应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有:SAS ,ASA ,AAS ,SSS ,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HL 法;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关键,就是证明两个三角形满足判定方法中的三个条件,具体分析步骤是先找出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或角,再根据选定的判定方法,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相等的边或角,再设法对它们进行证明;5..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条件,有时能直接进行证明,有时要证的两个三角形并不全等,这时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的方法有:平移、翻折、旋转、等倍延长线中线、截取等等.经典·考题·赏析【例1】如图,AB ∥EF ∥DC ,∠ABC =90°,AB =CD ,那么图中有全等三角形( ) A .5对 B .4对 C .3对 D .2对【解法指导】从题设题设条件出发,首先找到比较明显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由此推出结论作为下面有用的条件,从而推出第二对,第三对全等三角形.这种逐步推进的方法常用到.解:⑴∵AB ∥EF ∥DC ,∠ABC =90. ∴∠DCB =90. 在△ABC 和△DCB 中AB DC ABC DCB BC CB =⎧⎪=⎨⎪=⎩∠∠ ∴△ABC ≌∴△DCB (SAS ) ∴∠A =∠D ⑵在△ABE 和△DCE 中A DAED DEC AB DC =⎧⎪=⎨⎪=⎩∠∠∠∠ ∴△ABE ≌∴△DCE ∴BE =CE ⑶在Rt △EFB 和Rt △EFC 中BE CEEF EF=⎧⎨=⎩ ∴Rt △EFB ≌Rt △EFC (HL )故选C . 【变式题组】 01.(天津)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 .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 .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 F C E DB D .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02.(丽水)已知命题:如图,点A 、D 、B 、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 =BE ,∠A =∠FDE ,则△ABC ≌△DEF .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03.(上海)已知线段AC 与BD 相交于点O , 连接AB 、DC ,E 为OB 的中点,F 为OC 的中点,连接EF (如图所示).⑴添加条件∠A =∠D ,∠OEF =∠OFE ,求证:AB =DC ; ⑵分别将“∠A =∠D ”记为①,“∠OEF =∠OFE ”记为②,“AB =DC ”记为③,添加①、③,以②为结论构成命题1;添加条件②、③,以①为结论构成命题2.命题1是______命题,命题2是_______命题(选择“真”或“假”填入空格).【例2】已知AB =DC ,AE =DF ,CF =FB . 求证:AF =DE .【解法指导】想证AF =DE ,首先要找出AF 和DE 所在的三角形.AF 在△AFB 和△AEF 中,而DE 在△CDE 和△DEF 中,因而只需证明△ABF ≌△DCE 或△AEF ≌△DFE 即可.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找出证明它们全等的条件.证明:∵FB =CE ∴FB +EF =CE +EF ,即BE =CF 在△ABE 和△DCF 中, AB DCAE DF BE CF =⎧⎪=⎨⎪=⎩∴△ABE ≌△DCF (SSS ) ∴∠B =∠C在△ABF 和△DCE 中, AB DC B C BF CE =⎧⎪=⎨⎪=⎩∠∠ ∴△ABF ≌△DCE ∴AF =DE【变式题组】01.如图,AD 、BE 是锐角△ABC 的高,相交于点O ,若BO =AC ,BC =7,CD =2,则AO 的长为( ) A .2 B .3 C .4 D .5A B C D O FE A CEFBD02.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90°,AE 是过A 点的一条直线,AE ⊥CE 于E ,BD⊥AE 于D ,DE =4cm ,CE =2cm ,则BD =__________. \ 03.(北京)已知:如图,在△ABC 中,∠ ACB =90°,CD ⊥AB 于点D ,点E 在AC 上,CE =BC ,过点E 作AC 的垂线,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AB =FC .【例3】如图①,△ABC ≌△DEF ,将△ABC 和△DEF 的顶点B 和顶点E 重合,把△DEF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时AC 与DF 相交于点O .⑴当△DEF 旋转至如图②位置,点B (E )、C 、D 在同一直线上时,∠AFD 与∠DCA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⑵当△DEF 继续旋转至如图③位置时,⑴中的结论成立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解法指导】⑴∠AFD =∠DCA⑵∠AFD =∠DCA 理由如下:由△ABC ≌△DEF ,∴AB =DE ,BC =EF , ∠ABC =∠DEF , ∠BAC =∠EDF ∴∠ABC -∠FBC =∠DEF -∠CBF , ∴∠ABF =∠DEC在△ABF 和△DEC 中, AB DE ABF DEC BF EC =⎧⎪=⎨⎪=⎩∠∠∴△ABF ≌△DEC ∠BAF =∠DEC ∴∠BAC -∠BAF =∠EDF -∠EDC , ∴∠FAC =∠CDF∵∠AOD =∠FAC +∠AFD =∠CDF +∠DCA∴∠AFD =∠DCAAFECB DAE第1题图A BCDEBCDO第2题图B (E )OC F 图③DA【变式题组】01.(绍兴)如图,D、E分别为△ABC的AC、BC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DE折叠,使点C 落在AB边上的点P处.若∠CDE=48°,则∠APD等于()A.42°B.48°C.52°D.58°02.如图,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的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BC≌△DEF B.∠DEF=90°C.AC=DF D.EC=CF03.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种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图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⑴求证:AB⊥ED;⑵若PB=BC,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例4】(第21届江苏竞赛试题)已知,如图,BD、CE分别是△ABC的边A C和AB边上的高,点P在BD的延长线,BP=AC,点Q在CE上,CQ=AB.求证:⑴AP=AQ;⑵AP⊥AQ【解法指导】证明线段或角相等,也就是证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三角形全等.经观察,证AP=AQ,也就是证△APD和△AQE,或△APB和△QAC全等,由已知条件BP=AC,CQ=AB,应该证△APB≌△QAC,已具备两组边对应相等,于是再证夹角∠1=∠2即可. 证AP⊥AQ,即证∠PAQ=90°,∠PAD+∠QAC=90°就可以.证明:⑴∵BD、CE分别是△ABC的两边上的高,∴∠BDA=∠CEA=90°,∴∠1+∠BAD=90°,∠2+∠BAD=90°,∴∠1=∠2.在△APB和△QAC中, 2AB QCBP CA=⎧⎪=⎨⎪=⎩∠1∠∴△APB≌△QAC,∴AP=AQE FBACDG第2题图21ABCPQEFD⑵∵△APB ≌△QAC ,∴∠P =∠CAQ , ∴∠P +∠PAD =90° ∵∠CAQ +∠PAD =90°,∴AP ⊥AQ 【变式题组】01.如图,已知AB =AE ,∠B =∠E ,BA =ED ,点F 是CD 的中点,求证:02.直距离MA 为am ,此时梯子的倾斜角为75°,如果梯子底端不动,顶端靠在对面的墙上,此时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NB 为bm ,梯子倾斜角为45°,这间房子的宽度是( )A .2a bm + B .2a bm - C .bm D .am03.如图,已知五边形ABCDE 中,∠ ABC =∠AED =90°,AB =CD =AE =BC +DE =2,则五边形ABCDE 的面积为__________演练巩固·反馈提高01.(海南)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度数是( )A .72°B .60°C .58°D .50°02.如图,△ACB ≌△A /C /B /,∠ BCB /=30°,则∠ACA /的度数是( )A .20°B .30°C .35°D .40° 03.(牡丹江)尺规作图作∠AOB 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 、OB 于C 、D ,再分别以点C 、D 为圆心,以大于12CD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OP ,由作法得△OCP ≌△ODP 的根据是( )AECBA 75° C45° BNM第2题图第3题图D第1题图a αcca50° b72° 58°A .SASB .ASAC .AASD .SSS 04.(江西)如图,已知AB =AD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 ≌△ADC 的是( )A . CB =CD B .∠BAC =∠DAC C . ∠BCA =∠DCAD .∠B =∠D =90°05.有两块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板△ABC 和△BDE ,将它们的一个锐角顶点放在一起,将它们的一个锐角顶点放在一起,如图,当A 、B 、D 不在一条直线上时,下面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 △ABE ≌△CBDB . ∠ABE =∠CBDC . ∠ABC =∠EBD =45° D . AC ∥BE06.如图,△ABC 和共顶点A ,AB =AE ,∠1=∠2,∠B =∠E . BC 交AD 于M ,DE 交AC 于N ,小华说:“一定有△ABC ≌△AED .”小明说:“△ABM ≌△AEN .”那么( ) A . 小华、小明都对 B . 小华、小明都不对 C . 小华对、小明不对 D .小华不对、小明对07.如图,已知AC =EC , BC =CD , AB =ED ,如果∠BCA =119°,∠ACD =98°,那么∠ECA 的度数是___________.08.如图,△ABC ≌△ADE ,BC 延长线交DE 于F ,∠B =25°,∠ACB =105°,∠DAC =10°,则∠DFB 的度数为_______.09.如图,在Rt △ABC 中,∠C =90°, DE ⊥AB 于D , BC =BD . AC =3,那么AE +DE =______10.如图,BA ⊥AC , CD ∥AB . BC =DE ,且BC ⊥DE ,若AB =2, CD =6,则AE =_____. 11.如图, AB =CD , AB ∥CD . BC =12cm ,同时有P 、Q 两只蚂蚁从点C 出发,沿CB 方向爬行,P 的速度是0.1cm /s , Q 的速度是0.2cm /s . 求爬行时间t 为多少时,△APB ≌△QDC .DA C .Q P.BA E FB DC 12.如图, △ABC 中,∠BCA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 ⑴求证:AE =CD ;⑵若AC =12cm , 求BD 的长.13.(吉林)如图,AB =AC ,AD ⊥BC 于点D ,AD 等于AE ,AB 平分∠DAE 交DE 于点F , 请你写出图中三对全等三角形,并选取其中一对加以证明.14.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板ABC的直角顶点C 放在直线l 上,从另两个顶点A 、B 分别作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 、E .⑴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⑵若DE =a ,求梯形DABE 的面积.(温馨提示:补形法)15.如图,AC ⊥BC , AD ⊥BD , AD =BC ,CE ⊥AB ,DF ⊥AB ,垂足分别是E 、F .求证:CE =DF .16.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会全等? ⑴阅读与证明: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显然它们全等;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钝角三角形,可证明它们全等(证明略); 对于这两个三角形均为锐角三角形,它们也全等,可证明如下;已知△ABC 、△A 1B 1C 1均为锐角三角形,AB =A 1B 1,BC =B 1C 1,∠C =∠C 1.求证:△ABC ≌△A 1B 1C 1.(请你将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⑵归纳与叙述:由⑴可得一个正确结论,请你写出这个结论.ABCDA 1B 1C 1D 1D B A C EF A E B F D CAEF C DB 培优升级·奥赛检测01.如图,在△ABC 中,AB =AC ,E 、F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AE =AF ,BF 、CE 相交于点O ,连接AO 并延长交BC 于点D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 A .4对 B .5对 C .6对 D .7对02.如图,在△ABC 中,AB =AC ,OC =OD ,下列结论中:①∠A =∠B ②DE =CE ,③连接DE , 则OE 平分∠AOB ,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03.如图,A 在DE 上,F 在AB 上,且AC =CE , ∠1=∠2=∠3, 则DE 的长等于()A .DCB . BC C . ABD .AE +AC04.下面有四个命题,其中真命题是( )A .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B .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 有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 . 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05.在△ABC 中,高AD 和BE 所在直线相交于H 点,且BH =AC ,则∠ABC =_______.06.如图,EB 交AC 于点M , 交FC 于点D , AB 交FC 于点N ,∠E =∠F =90°,∠B =∠C , AE=AF . 给出下列结论:①∠1=∠2;②BE =CF ; ③△ACN ≌△ABM ; ④CD =DB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___.(填序号)07.如图,AD 为在△ABC 的高,E 为AC 上一点,BE 交AD 于点F ,且有BF =AC ,FD =CD .⑴求证:BE ⊥AC ;⑵若把条件“BF =AC ”和结论“BE ⊥AC ”互换,这个命题成立吗?证明你的判定.08.如图,D 为在△ABC 的边BC 上一点,且CD =AB ,∠BDA =∠BAD ,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AC =2AE .09.如图,在凸四边形ABCD 中,E 为△ACD 内一点,满足AC =AD ,AB =AE , ∠BAE +∠BCEABE D CF第6题图2 1AB CE N M3 21ADEBC FADECOA E O BFCD 第1题图B第2题图第3题图AB C DEAEBDC=90°, ∠BAC =∠EAD .求证:∠CED =90°.10.(沈阳)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 和DBE 按图①方式摆放,其中∠ACB =∠DEB =90°,∠A =∠D =30°,点E 落在AB 上,DE 所在直线交AC 所在直线于点F .⑴求证:AF +EF =DE ;⑵若将图①中△DBE 绕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且0°<α<60°,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②中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并直接写出(1)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⑶若将图①中△DBE 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β<180°,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③你认为(1)中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此时AF 、EF 与DE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新课内容: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结合例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3)课堂活动:设置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回答,了解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理解程度。
(2)作业批改: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能力。
(3)小组评价: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求解方法,特别是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
2.难点: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其在求解过程中的作用。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并正确求解。
(3)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图形、生活中的优化问题等。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演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求解方法。
(2)设计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对于难点内容,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2)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a.某工厂生产两种产品A和B,已知生产一个产品A需要2小时,生产一个产品B需要3小时。若工厂一天工作8小时,求该工厂一天最多能生产多少个产品A和产品B。
初中八年级初二数学教案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学案教案 2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平方根的意义。
(2)、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理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
(4)、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直接开平方法及配方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掌握配方法。
(1) 想一想:
你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7=0吗?
(2)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6x= 1
(2)x2=6-5x
三.运用新知,练习巩固。
1.练习:解下列方程:
(1)、(x+4)2=3;
(2)、(3x+1)2=-3。
2.填空:
(1)、x2+6x+=(x+)2;
(2)、x2-5x+=(x-)2;
(3)、x2+ x+=(x+)2;
(4)、x2-9x+=(x-)2
3.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教学反思:
学生对能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特征不能较好地分别清楚。因而在运用过程中,不够熟练。特别是需要运用整体思想变换的题目,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问题。课外辅导中应加强训练。
2、x2-3=0;
3、x2+16=0;
4、x2=0。
一、自学检测与新知引入: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144=0; 2、x2-3=0;
3、x2+16=0; 4、x2=0。
二.探索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辅导(八年级)教学案全集第二十六讲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整数根问题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实根情况,可以用判别式Δ=b2-4ac来判别,但是对于一个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说,要判断它是否有整数根或有理根,那么就没有统一的方法了,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解,当然,经常要用到一些整除性的性质.本讲结合例题来讲解一些主要的方法.
例1 m是什么整数时,方程
(m2-1)x2-6(3m-1)x+72=0
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整数根.
解法1首先,m2-1≠0,m≠±1.Δ=36(m-3)2>0,所以m≠3.用求根公式可得
由于x1,x2是正整数,所以
m-1=1,2,3,6,m+1=1,2,3,4,6,12,
解得m=2.这时x1=6,x2=4.
解法2首先,m2-1≠0,m≠±1.设两个不相等的正整数根为x1,x2,则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
所以m2-1=2,3,4,6,8,9,12,18,24,36,72,即
m2=3,4,5,7,9,10,13,19,25,37,73,
只有m2=4,9,25才有可能,即m=±2,±3,±5.
经检验,只有m=2时方程才有两个不同的正整数根.
说明一般来说,可以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如果比较容易求的话),然后利用整数的性质以及整除性理论,就比较容易求解问题,解法1就是
这样做的.有时候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得到两个整数,再利用整除性质求解,解法2就是如此,这些都是最自然的做法.
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
a2x2-(3a2-8a)x+2a2-13a+15=0
(其中a是非负整数)至少有一个整数根,求a的值.
分析“至少有一个整数根”应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都是整数根,另一种是一个是整数根,一个不是整数根.我们也可以像上题一样,把它的两个根解出来.
解因为a≠0,所以
所以
所以只要a是3或5的约数即可,即a=1,3,5.
例3设m是不为零的整数,关于x的二次方程
mx2-(m-1)x+1=0
有有理根,求m的值.
解一个整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有有理根,那么它的判别式一定是完全平方数.令
Δ=(m-1)2-4m=n2,
其中n是非负整数,于是
m2-6m+1=n2,
所以 (m-3)2-n2=8,
(m-3+n)(m-3-n)=8.
由于m-3+n≥m-3-n,并且
(m-3+n)+(m-3-n)=2(m-3)
是偶数,所以m-3+n与m-3-n同奇偶,所以
说明一个整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整数根或有理根,那么它的判别式一定是完全平方数,然后利用平方数的性质、解不定方程等手段可以将问题解决.
例4 关于x的方程
ax2+2(a-3)x+(a-2)=0
至少有一个整数解,且a是整数,求a的值.
解当a=0时,原方程变成-6x-2=0,无整数解.
当a≠0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它至少有一个整数根,说明判别式
Δ=4(a-3)2-4a(a-2)=4(9-4a)
为完全平方数,从而9-4a是完全平方数.令9-4a=n2,则n是正奇数,
要使x1为整数,而n为正奇数,只能n=1,从而a=2.要使x2为整数,即n-3|4,n可取1,5,7,从而a=2,-4,-10.
综上所述,a的值为2,-4,-10.
说明本题是前面两种方法的“综合”.既要用判别式是平方数,又要用直接求根.有时候,往往是几种方法一同使用.
例5 已知关于x的方程
x2+(a-6)x+a=0
的两根都是整数,求a的值.
解设两个根为x1≥x2,由韦达定理得
从上面两式中消去a得
x1x2+x1+x2=6,
所以 (x1+1)(x2+1)=7,
所以a=x1x2=0或16.
说明利用韦达定理,然后把参数消去,得到的是关于x1,x2的不定方程,而求解这个对称的不定方程往往是容易入手的.
例6求所有有理数r,使得方程
rx2+(r+1)x+(r-1)=0
的所有根是整数.
分析首先对r=0和r≠0进行讨论.r=0时,是关于x的一次方程;r≠0时,是关于x的二次方程,由于r是有理数,处理起来有些困难,这时用直接求根或用判别式来做,均不能奏效.可用韦达定理,先把这个有理数r消去.
解当r=0时,原方程为x-1=0,所以x=1.
当r≠0时,原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设它的两个整数根为x1,x2,且x1≥x2,则
消去r得
x1x2-x1-x2=2,
所以(x1-1)(x2-1)=3.
例7已知a是正整数,且使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2(2a-1)x+4(a-3)=0
至少有一个整数根,求a的值.
解将原方程变形为
(x+2)2a= 2(x+6).
显然x+2≠0,于是
由于a是正整数,所以a≥1,即
所以 x2+2x-8≤0,
(x+4)(x-2)≤0,
所以-4≤x≤2(x≠-2).
当x=-4,-3,-1,0,1,2时,得a的值为1,6,10,3,
说明从解题过程中知,当a=1时,有两个整数根-4,2;当a=3,6,10时,方程只有一个整数根.有时候,在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中,如果参数是一次的,可以先对这个参数来求解.
例8 已知方程x2+bx+c=0与x2+cx+b=0各有两个整数根x1,
x2
(2)求证:b-1≤c≤b+1;
(3)求b,c的所有可能的值.
解 (1)由x1x2>0知,x1与x2同号.若x1>0,则x2>0,
(2)由(1)知,x1<0,x2<0,所以x1≤-1,x2≤-1.由韦达定理c-(b-1)=x1x2+x1+x2+1
=(x1+1)(x2+1)≥0,
所以 c≥b-1.
同理有
所以 c≤b+1,
所以 b-1≤c≤b+1.
(3)由(2)可知,b与c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
(i)c=b+1.由韦达定理知
x1x2=-(x1+x2)+1,
所以 (x1+1)(x2+1)=2,
解得x1+x2=-5,x1x2=6,所以b=5,c=6.
(ii)c=b.由韦达定理知
x1x2=-(x1+x2),
所以 (x1+1)(x2+1)=1,
所以x1=x2=-2,从而b=4,c=4.
(iii)c=b-1.由韦达定理知
所以
综上所述,共有三组解:(b,c)=(5,6),(4,4),(6,5).
练习二十六
1.填空:
(1)方程x2+px+1997=0恰有两个正整数根x1,x2,
(2)已知k为整数,且关于x的方程
(k2-1)x2-3(3k-1)x+18=0
有两个不相同的正整数根,则k=____.
(3)两个质数a,b恰好是关于x的方程x2-21x+t=0的两个根,
(4)方程x2+px+q=0的两个根都是正整数,并且p+q=1992,则方程较大根与较小根的比等于____.
(5)已知方程(a2-1)x2-2(5a+1)x+24=0有两个不相等的负整数根,则整数a的值是____.
2.设m为整数,且4<m<40,又方程
(x2-2(2m-3)x+4m2-14m+8=0
有两个整数根,求m的值及方程的根.
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m-17)x+m-2=0
的两个根都是正整数,求整数m的值.
4.求使关于x的方程a2x2+ax+1-7a2=0的两根都是整数的所有正数a.
5.求所有的整数a,使得关于x的二次方程
ax2+2ax+a-9=0
至少有一个整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