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说主张: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主张: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如老鹰教小鹰飞翔,老猫教小猫抓老鼠等。

从这个学说开始,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拓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2. 古代那些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三、四、五三个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共同作用论(马克思主义)四个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和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五个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 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7.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1902年颁布,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实施。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描述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儿童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

3.知觉和注意力:知觉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关注力的能力。

了解知觉和注意力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智力和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测试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内在需求。

理解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

6.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7.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记忆是保存和回忆所学内容的能力。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8.教育评估和测量:教育评估和测量是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水平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9.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10.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特殊教育是为这些学生提供特殊支持和教育服务的领域。

了解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支持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1. 发展心理学发展阶段分析: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等。

2.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3. 记忆的分类和运作:包括感官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记
忆的编码、存储、检索等。

4. 学习策略:包括组织信息、联想、重要性判断等。

5. 知觉和知觉错误:包括认知失调、因果错误、沉没效应等。

6. 情感:包括情感的种类、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

7. 社会发展:包括人际交往、道德发展等。

8. 智力和智力测量:包括智力的不同类型、智力测量的方法和工具等。

9. 个体差异:包括个体差异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等。

10. 教学策略:包括个别化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等。

11. 学习与动机:包括学习动机、动机调节等。

12. 公平与公正:包括公平感知、反歧视教育等。

13. 学业困难和学习障碍:包括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和干预等。

14. 教育干预:包括干预的类型、干预的制定和实施等。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深入探讨研究者的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等诸多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 研究和认知- 研究: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 记忆:将信息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能力。

- 认知发展:指个体的知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过程。

- 智力与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在认知能力方面的综合表现,而智力测试是评估智力水平的工具。

2. 情感和动机- 情感:指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主观体验。

- 情绪与情感调节:情绪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情感调节指个体如何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 动机:指个体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其行动并追求目标。

- 功利动机和成就动机:功利动机是为了实现外在奖励而做出的努力,成就动机是为了个人成就感而从事行为。

3.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在心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

- 天赋与环境:个体差异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差异,包括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惯等方面的差异。

4. 教育与评估- 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 评估:评估学生的研究成绩和发展水平。

- 教育干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干预个体的研究和发展,帮助其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的精华版,涵盖了学习和认知、情感和动机、个体差异以及教育与评估等重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探讨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存储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习惯和反应,重视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例如,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惩罚和奖励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如注意力、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信息处理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来实现的,也强调学习者的动机和目标设定对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观学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2.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策略和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策略:如讲授、示范、导引、讨论、合作学习等。

-教学评估方法:如考试、测验、观察、作业等。

-教材选用和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如提问、讲解、演示、指导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主要的发展理论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分为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发展。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将个体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成功解决这些任务和危机有助于健康的心理发展。

4.教育评估和个别化教育:教育评估是指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系统性评估,以制定适当的教育干预措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3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

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初中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0岁以后)(成年晚期)学习理论1.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虽然时间不过百余年,但是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却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有许多深刻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论著中也蕴涵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裴斯泰洛奇(J.H.Pestalizzi,1746-1827)、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等更是提出了许多教育心理学观点和主张。

为了让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章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1、能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作出适当的评价;2、能陈述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3、能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能列举教育心理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任务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分为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

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家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1、准备性原则2、图式3、同化4、顺应5、平衡6、客体永恒性7、自我中心 8、集体独白 9、守恒 10、集中化与去集中化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3、皮亚杰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5、新皮亚杰理论,以及新皮亚杰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区别和联系16、最近发展区 17、自我中心言语 18、支架式教学19、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20、支架式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维果茨基的发展观的区别和联系22、发展危机2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发2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异同点25、经验论、先验论、建构论,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6、自我意识 27、自我概念 28、自尊30、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3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3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33、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34、吉尔吉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35、情绪智力36、学习风格及其对教学的意义37、认知风格37、科尔勃的关于学习风格的两维坐标理论38、常见的学生认知风格差异及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39、性别角色认同40、刻板印象与刻板印象威胁41、性别偏向42、双性化第三章1、教师的角色2、教学效能感3、教师控制点4、所倡导的的理论、所采用的理论,以及两者的区别和关系,以及区分两者对教学的意义5、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实验研究6、自我应验效应7、维持性期望效应8、教师专业发展9、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以及两者的区别10、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11、微格教学12、反思13、反思的成分、反思的环节、反思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如何指导教师进行反思14、职业倦怠15、情绪衰竭16、去人格化17、低个人成就感18、教师职业倦态的主要特征19、教师职业倦态的形成因素及其对策第四章1、学习的界定2、学习的作用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4、智慧技能5、认知策略6、加涅的学习层级说7、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与分类形式及其对教育的启示8、内隐学习 9、外显学习10、终身学习、远程学习、机器学习、真实性学习11、真实性智力活动12、大脑发展的关键期、特异化和可塑性第五章1、经典性条件作用2、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条件作用、中性刺激3、狗分泌唾液的实验程序4、消退5、分化、泛化,以及两者的区别6、自然恢复7、高级条件作用8、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9、小阿尔伯特恐惧实验及结论10、联结主义11、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箱实验程序及其结果12、桑代克的学习律13、斯金纳箱实验的程序和结果14、操作性条件作用及其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和联系15、强化、正强化、负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16、惩罚、Ⅰ型惩罚、Ⅱ型惩罚17、普雷马克原理18、强化程式19、不同类别的强化程式,以及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应遵循的原则20、消退与维持21、操作性条件作用和经典性条件作用中分化和泛化的异同点22、程序学习23、行为塑造24、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观25、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26、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27、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28、班杜拉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实验研究第六章1、苛勒的黑猩猩实验和实验结论2、顿悟说3、托尔曼的迂回路径实验以及结论4、符号学习理论5、潜伏学习6、潜伏学习实验以及实验结论7、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8、编码系统9、学习结构10、发现学习11、结构教学观及其原则1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及其理论不足之处13、有意义学习14、惰性知识1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6、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7、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8、上位学习19、下位学习20、组合学习21、接受学习22、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23、先行组织者及其作用24、讲授教学的原则25、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26、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27、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对学习过程所分的阶段28、讲授教学第七章1、建构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2、几种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3、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4、学习共同体5、个人建构主义及其基本观点6、激进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及其缺陷7、生成学习理论8、初级知识获得和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异及其教学启示9、乔纳森提出的知识获得的三个阶段10、随机通达教学及其理论依据11、认知灵活性理论1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观点13、内化14、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以及两者的区别15、分布式学习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16、情境性认知17、情境性学习18、认知学徒制19、抛锚式教学20、支架式教学21、内在学习22、外在学习23、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的意义学习的区别24、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25、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第八章1、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3、动机、兴趣、需要、期待、诱因、态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耶克斯--道德森定律5、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6、外部动机7、内部动机8、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对教育的意义10、自我效能感11、效能期望12、结果期望1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和形成因素13、成就动机理论14、期望--价值理论(趋向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倾向)15、控制点16、内控、外控,及其对个体的信念的不同影响17、归因18、韦纳的归因理论19、韦纳的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20、能力实体观21、能力增长观22、表现目标23、掌握目标24、任务卷入的学习者25、自我卷入的学习者26、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27、自我价值动机28、自我价值理论29、自我决定30、内化动机31、自我决定理论32、学习结果的反馈应遵循的原则33、习得性无助及其相关的实验研究34、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35、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在学习动机观点上的差异第九章1、知识2、知识的功能3、模式识别4、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以及三者间的联系5、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化6、知识的表征7、命题8、命题网络10、结构良好领域知识11、结构不良领域知识1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14、表象15、命题与表象的区别16、图式及其特征17、脚本18、产生式19、知识建构的机制20、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21、特征表理论22、原型理论23、原型24、概念的结构25、不同类型的概念26、获得概念的形式27、概念形成28、概念同化及其形式29、范例理论30、布鲁纳的概念形成实验及其理论31、概念学习的方式32、概括不足33、过度概括34、概念关系图35、错误概念36、概念转变37、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38、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中概念转变的条件39、如何促进学生错误概念的转变40、迁移 41、顺向迁移 42、逆向迁移 43、正迁移44、负迁移 45、近迁移 46、远迁移 47、低通路迁移48、高通路迁移 49、特殊迁移 50、非特殊迁移51、不同类别的迁移及其区别和联系52、形式训练说53、相同元素说和共同要素说,以及两者的区别54、概括化理论并结合实验(水下打靶实验)说明55、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56、转换--关系理论及相关实验57、现代迁移理论58、如何“为迁移而教”第十章1、技能及其特点2、技能和知识、技能和习惯的区别及联系3、动作技能、心智技能,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4、专门心智技能5、一般心智技能6、技能的作用7、动作技能的特点8、粗大技能 9、精细技能 10、连贯技能 11、不连贯技能12、封闭性技能 13、开放性技能 14、动作程序图式15、波斯纳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16、冯忠良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模型1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8、动作技能的遗忘进程及其与记忆的遗忘进程的比较19、练习曲线20、练习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21、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五阶段模式22、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23、心理模拟法的过程第十一章1、问题的分类3、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以及两者的区别5、问题解决6、问题空间7、传统观点、信息加工观点以及现代认知学派观点的问题解决的模式8、问题表征9、算法式10、启发式11、手段--目的分析,及其与爬山法的区别12、一般问题的解决过程13、功能固着 14、反应定势 15、酝酿效应1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7、批判性思维18、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9、专家和新手的区别20、几种不同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21、创造性思维22、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区别与联系2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2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5、脑激励法26、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第十二章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2、麦克卡对学习策略的分类3、元认知及其成分4、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和策略5、认知策略6、元认知策略7、资源管理策略8、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9、自我调节学习10、复述策略11、前摄抑制和前摄促进12、倒摄抑制和倒摄促进13、过度学习14、复述策略15、精细加工策略16、总结精细加工策略,并举例说明17、组织策略18、总结组织策略,并举例说明19、元认知知识20、元认知控制21、元认知计划策略22、元认知监控策略23、元认知调节24、时间管理策略25、学业求助策略(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26、总结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并举例说明27、PQ4R法28、几种有代表性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第十三章1、品德2、品德的结构3、品德发展的实质4、社会规范学习5、对偶故事法6、道德两难故事法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不同阶段的区别8、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9、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情感理论10、自居作用11、内疚12、移情 (共情)13、亲社会行为14、社会学习理论关于道德研究的三个经典实验及其结论15、模仿学习16、冯忠良关于品德内化过程的三阶段论1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18、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19、品德综合培养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具体说明其中一种方法20、不良行为21、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矫正不良行为第十四章1、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表达法3、认知目标表达法4、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及其评价方式5、情感目标水平及其学习结果6、动作技能目标水平7、任务分析8、行为--内容矩阵表9、教学模式10、直接教学11、直接教学的教学过程及其适用条件12、探究学习13、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模式14、基于问题学习(PBL)及其特征15、在PBL中,如何向学生呈现问题的情境16、PBL的基本环节17、合作学习18、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19、几种合作学习模式20、个别化教学21、程序教学22、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24、掌握学习、独立学习26、适应性教学27、几种主要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28、几种主要的课堂空间设计形式,并分析其利弊29、三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各自优缺点30、认知负荷3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影响因素32、教学媒体33、计算机辅助教学第十五章1、课堂管理2、课堂氛围3、课堂的特征4、课堂管理的阶段5、课堂管理的目标6、教学时间的4个层次7、参与结构8、如何设计课堂规则和程序9、在开学前几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老师10、问责制11、团体警觉12、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投入学习13、如何预防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14、如何处理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15、如何应用后果来消除不良行为16、学生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17、行为矫正及其具体程序18、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19、整班代币强化20、集体绩效系统?21、如何矫正不良行为第十六章1、学习评定2、学习评定的功能3、如何通过学习评定结果来激励学生4、课程本位评定5、几种学习评定的模式及其特征6、布鲁姆提出的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以及三者的异同7、常模参照评定、标准参照评定,以及两者的区别8、良好评定的指标9、如何根据评定方式来进行教育决策10、标准化测验11、标准化测验的类型12、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13、几种常见的成就测验14、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15、标准化测验的新进展16、教师自编测验及其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构造性反应题21、教师自编测验的题目类型和具体的试题形式22、真实性评定及其类型23、概念图24、案卷分析25、操作评定26、几种不同的评定结果的方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2.学生的学习:
•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 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 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
•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 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 果的分类: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 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 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2)实验法:在 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 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 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3)调查 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 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一种方法。(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 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 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 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 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 (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 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 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①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 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 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 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 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关键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发生的。

例如,经典条件反射,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实验,表明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可以产生新的条件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则是由斯金纳提出的,强调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行为。

比如,当学生表现出色得到表扬,他们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而当他们犯错受到批评,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应主动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发现学习来获取知识。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指出,新知识应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传递的,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交流和讨论,共同构建对知识的理解。

情境认知理论也属于建构主义的范畴,它强调学习应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以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和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应提供学习资源和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和成长。

这种理论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人价值,主张培养“完整的人”。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源于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学生因为对数学的热爱而主动学习数学,这种动机是内在的,具有较强的持久性。

2、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如奖励、分数、表扬等。

虽然外在动机在短期内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但过度依赖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引言概述: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学科,它旨在了解和解释学习、教学以及教育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教育评估、教育心理咨询和教育心理干预等五个大点展开阐述,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

正文内容:一、认知发展1.意义:认知发展研究帮助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的形成。

2.内涵: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基本认知过程以及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高级认知过程。

3.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心理学等。

二、学习理论1.意义:学习理论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观念的学习等。

3.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4.社会认知理论:包括模型学习理论和自我调节学习等。

5.构造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知识。

三、教育评估1.意义:教育评估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的效果,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2.评估方式:包括标准化测试、综合评估和教师评估等。

3.评估内容: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社会情绪等。

4.评估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个案研究等。

四、教育心理咨询1.意义:教育心理咨询帮助教育工作者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其整体发展和心理健康。

2.咨询技巧:包括倾听、尊重、激励和探索等。

3.咨询领域:包括学业咨询、职业咨询、社交咨询和情绪咨询等。

4.咨询模式:包括个体咨询、小组咨询和家庭咨询等。

五、教育心理干预1.意义:教育心理干预帮助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干预内容:包括学习技能训练、心理疏导和行为管理等。

3.干预策略:包括个体化教学、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等。

4.干预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尊和社交能力等来评估干预效果。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应用科学。

它涉及学习理论、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由巴甫洛夫提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 操作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侧重于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为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

-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知识在大脑中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互动和社会文化参与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1. 认知特征- 智力水平:影响学习者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 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者偏好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如视觉、听觉或动觉。

- 先验知识: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有重要影响。

2. 情感特征- 自我效能感:学习者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 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成效有显著影响。

- 情绪状态:情绪波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果。

3. 社会文化背景- 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 社会支持:家庭、同伴和社区的支持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有积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直接教学- 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适用于需要掌握特定技能或知识点的情况。

2. 探究式学习- 学习者通过提问、探索和研究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 学习者在小组内协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促进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关键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形成的。

例如,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狗在听到铃声与食物同时出现多次后,仅仅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操作条件反射则是由斯金纳提出,他认为通过奖励或惩罚可以增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比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予表扬,那么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就可能增加。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应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奥苏贝尔则提出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传递的,而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是简单地记住公式,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构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对数学的好奇心驱使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

外部动机则来自外部的奖励或压力,如为了获得好成绩或避免家长的批评而学习。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目标设定等。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更愿意投入学习。

而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结果的看法,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那么他们会更有动力继续努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可能会降低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三种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情感、动机以及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前运算阶段(2至7岁)- 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近端发展区- 脚手架教学3.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发现学习- 知识结构三、学习动机1.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兴趣、好奇心- 外在动机:奖励、评价2. 自我决定理论- 能力、关联性、自主性、胜任感3. 目标导向理论- 学习目标定向与表现目标定向四、学习与记忆1. 记忆的三个阶段- 编码- 存储- 检索2.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3. 有效记忆策略- 重复练习- 组织化学习- 深度加工五、情感与社会因素1. 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情绪状态- 学习兴趣2. 社会互动与合作学习- 同伴影响- 小组合作3. 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六、教学策略与评估1. 直接教学- 教师引导- 结构化课程2. 探究式学习- 问题解决- 批判性思维3. 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持续跟踪学习进展- 学习成果的评价七、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空间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2. 个性化教学策略- 识别学生优势智能- 适应性教学八、教育技术的应用1. 电子学习资源- 在线课程- 互动软件2. 远程教育- 网络课堂- 虚拟实验室九、结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理解学习者心理活动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教育者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动机、情感和社会因素,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1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一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也是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 、学与教过程的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3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宏观模式: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0—2岁,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前运算(2---7岁,泛灵论。

自我中心主义,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具体运算(7---11岁,获得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形式运算(11---成人)4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之间可能有差异,教育要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他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期限,从发展的观点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开始某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和教育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建立在正在开始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5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1 信任对怀疑(0—1.5岁)头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取、组织和应用新知识。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形成的,认知主义学派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思维活动,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影响等。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如何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他们思维方式的演变。

其中,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3.情绪与动机:情绪和动机对学习和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动机则是学习行为的推动力,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4.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关注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以及如何训练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与评价:教学和评价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评估方法应能准确评价学习效果。

6.特殊教育需求:特殊教育需求的学习者包括有学习困难、情绪行为障碍、身体残疾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理解和帮助特殊教育需求的学习者。

8.课堂管理与纪律:教育心理学关注如何管理课堂,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有效处理学生之间的纪律问题。

9.个体差异与多元智能: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智力、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教学应根据不同智力类型的学习者的需求进行。

10.转型期和职业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青少年和大学生转型期的特
点和需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况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五大要素,三大内容(简答)学与教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2选择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作业阶段8反馈阶段二,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使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三,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的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并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和反思,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有效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育心理学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标志心理学诞生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0-1950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1960-1970)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年)(简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2实验法(它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有两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3调查法(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谈话法,问卷法等)4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填空)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14,15-25岁)又称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在某一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是没有影响。

如已有研究指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恰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康拉德.劳伦兹是生物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机制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简答)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概念,头脑中进行的可逆的逻辑思考”表象性思维”特征: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思维的可逆转性,其标致是守恒观念的形成)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特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简答/论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核心概念)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教育意义:A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B他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人格的含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人格发展5个时期,1口腔期(从出生到12至18个月)2肛门期(从12,18个月到3岁)3性器期(从3岁到6岁)4潜伏期(从5岁到12岁)5生殖期(从12岁到成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岁-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6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方面内容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里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主要有1场依存和场独立2冲动型与沉思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1感官-思考性(掌握型学习者)2感官-感受型(人际型学习者)3直觉-思考型(理解型学习者)4直觉-感受型(自我表达型)智力差异: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吗,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分为1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以上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分为一,性格特征差异(,1对客观世界的态度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二,性格类型差异,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学习的概念,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特征,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5学习是指过程非结果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环境的适应行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的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3个体的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4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与泛化相反,刺激的分化指只对条件刺激作用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

与泛化相反,刺激的分化指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

桑待客的常识错误的经典实验及学习的是知识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他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概念:自发地反应,因为强化的伴随而是反映概率增加机体。

正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是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成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惩罚,如果行为之后的结果使反应发生的概率或者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惩罚.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观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一,A学习观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布鲁纳把认知的生长看作是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个体在认知生长的过程中,要经过三种不同的表征阶段a动作表征阶段b映象表征阶段c符号表征阶段)2学习的实质使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等组成的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赋予意义,形成概念化的结构,以便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编码系统)2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3学习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把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使学习变得容易,有利于记忆学科知识,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以及儿童的智力发展.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亦即外部条件,指学习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具备恰当的知识)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在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之前,是否有一个发现的过程.接受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原则:渐进分化原则指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该遵循一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别,按层次渐进分化的原则./综合贯通原则指在组织安排教材时,除了从纵的方面遵循,还要加以组织,整合,协调,融会贯通)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2学习观: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1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方法)2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是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学)3探究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4合作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种类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自我和外界)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泊尔对动机的分类:1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的需要)2自我提高内驱力(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