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而逾矩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孔老夫子有一段人生总结的名言,其中说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盖因孔老夫子是圣人我辈乃凡人的缘故吧,每每读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我便心生疑窦:从心所欲,焉能不逾矩?人是有欲望的,只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普世价值观等限制,欲望得以抑制,一旦到了“从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名的人,越发不得了。
妲己是苏氏的女儿、殷纣王的妃子,嬖幸于纣王。
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
纣王自进妲己之后,“从心所欲”,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荒理朝政。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六宫妃嫔三千,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
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
后纣王为周幽王所败,与他的“从心所欲”不无关系。
而周幽王呢,也步了殷纣王的后尘。
为博褒姒一笑,他“从心所欲”,点燃了只有发现敌情时才能点燃的烽火,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类“从心所欲”的事儿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说了一门亲事,但这个女子美若天仙,楚平王经不住费无忌的怂恿,于是“从心所欲”,自己占了。
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
奈何人究竟难以抵御私欲。
如果当时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即使想那么干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呢?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居然“从心所欲”,强抢了儿子的妃子杨氏。
从此,唐玄宗不理早朝,整日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忘记了国家的社稷,唐朝的国力也因此走向了衰颓。
这也许是圣上“从心所欲”得到的应有报应。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书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0而立42不惑五十而知天命62顺72从心所欲不逾句的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于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感悟。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习。
2.“三十而立”,是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
3.“四十而不惑”,是说孔子在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迷惑他的问题了,对人对事都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4.“五十而知天命”,是说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
5.“六十而耳顺”,是说孔子在六十岁的时候,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孔子在七十岁的时候,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但并没有超越规矩和礼法。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从年少时立志学习,到中年时明白人生道理和处世原则,再到老年时能听进各种意见,随心所欲但又不逾矩。
这是一个人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论语》十二章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 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 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 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 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 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 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和 《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
旧的(知识) 领悟 以 (之) 为 师 凭 (这一点)做
可以
矣。” 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 理解与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顺接连词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为政》)
就
有害而 无所得
迷惑而无所得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 (邪说的)危险。(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这,指河水
河流 流逝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
不停。”
感叹时光匆匆流逝,珍惜时光,多做有意义的事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 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
古诗孔孟论学翻译赏析文言文《孔孟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
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三十而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三十而立
【原文】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
”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有:同“又”。
(2)惑: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逾矩:逾,越过,超越;矩,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时不被外界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够听得进去并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
【评析】
孔子自述了自己的一生,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少年时学道,志在此而不厌;青年时能自立于此道,立于道而不移;壮年时心智清明不迷不惑;知天命者已穷尽其理;耳顺之人所闻皆通;心欲所为不逾矩则已在道中。
孔子告诉我们,人生修养要达到某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所成,要循序渐进,要穷尽一生。
孔子还告诉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将思想、行为都同化于道的过程,最后才能完全溶于道中。
【延展】
1、孔子说“四十不惑”,看看我们“惑”在何处?怎么能做到不惑呢?
2、你怎么看待天命呢?人定胜天成不成立?
3、要做到“耳顺”,得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
不逾矩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逾矩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逾矩”上一句是:“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是出自于先秦佚名所著的《论语十二章》。
孔子在概括自己一生学习、做人的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学习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他一生孜孜以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结果。
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要知“矩”、学“矩”。
孔子所说之“矩”,乃是周朝的礼制,孔子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它。
其次要树立远大目标,通过长期的反复磨练,使自己明辨是非,积累经验,最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
两者之间看上去是一对矛盾,要“从心所欲”往往会“逾矩”,而“不逾矩”往往又难以做到“从心所欲”。
但是,这一对矛盾却在孔子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论语中关于领导力古语
论语中关于领导力古语
论语中关于领导力的古语有: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解释:领导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年龄和经验积累才能成为真正
有能力的领导者,要有自律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2.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述而》)
解释:领导者必须具备优秀的品德,需要坚持正道,不为私
利而追求真、善、美。
3.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群情可与忠言逆之而不可使从也。
(《论语·述而》)
解释:领导者必须能够站在整个团队和组织的角度思考问题,遵循公正和真实的原则,以达到最大的功效。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为政》)
解释:领导者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坚守正道,具备高尚的
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5.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解释:领导者应当以义为先,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仅
仅追求个人利益。
6.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雍也》)
解释:领导者应该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
言行合一。
这些古语提供了对于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的有益引导,对于现代领导者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论语》十二章2015解析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圣府大门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 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 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 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 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 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 学派的经典。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 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 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 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 不逾越法度规矩。”
+
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 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 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年逾七旬,常揣度孔子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注释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实在是人生的圆满境界了!但,事实上,古稀之年的我等却未能尽然——谁个敢打包票自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呢?或许,这只是孔子的自述,谈的只是他自己?但,圣人之言,总该有普遍的意义吧?那么,我等能否,又该如何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读梁漱溟先生《重新认识孔子学说》一文,方觉茅塞顿开——只需悟透六个字,便可追寻圣人的足迹,达致人生的圆满!下面,就让我们听听梁老的论述吧:“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
我们要想明白孔子,这一条很有关系,很可帮助我们知道他。
但这些话的内容是什么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什么学呢?话很浑括,很难明白。
“三十而立”,立字怎样讲呢?很不好讲,“四十而不惑”,不惑的究竟是什么?对什么不惑?不惑两字仿佛会讲,大概就是不糊涂吧!但其内容究是什么,则非吾人所可得知。
“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天命?什么是知天命?亦不好乱猜。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什么境界?更不可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字面说似乎好讲,可是事实上更不好懂,因这是他学问造诣的顶点,是从志学,耳顺等等而来,对于那些我们尚且不懂,如何能懂得他七十岁时的进境呢?所以我们不愿随便去讲古人的话,不愿往深奥高明里去探求。
我们只注意这些话是孔子自己诉说他自己学问的进境与次第,至其内容如何,我们不愿乱猜。
在前人亦许就要讲了,什么是不惑,什么是知天命,什么是耳顺,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人都可有一个解释给你。
而我们则暂且留着不讲,先从粗浅处来看。
这些话所讲的大概不是物理学、化学,乃至政治学、教育学吧?甚至亦不是哲学吧?哲学不像是这样。
最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态度 学习
学习方法
谦虚 复习,学、思结合
对待自己 修身做人
对待他人
自省 恕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不改其乐: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学习精神。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 死而后已 三省吾身 不亦乐乎 松柏之后凋
三、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 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 污染物加以监测。
优先监测污染物: 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 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 出现频率高,有可靠检测方法。
(一)地表水监测项目
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 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湖、库)、总 磷、铜、锌、硒、砷、汞、镉、铅、铬(六价)、氟 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 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文言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orG界来讲,
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修辞: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含义
‘ 既 富矣 , 又何加焉? ’ 日: ‘ 教之。 ” ’ 其次 , 在“ 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 一 境 界 中 .心 之 所 欲 与合 理 的礼 法 规 范 的关 系是 “ 自然相
洽” , 不是以礼法规范克制、 甚 或 灭 除 人 的 自然 欲求 。 如果 有那
而 人 之 自然 欲 求 过 度 , 于 是 不 得 不 以合 理 的 礼 法 规 范 约 束 之 ; 其二 , 人 有 正 常 的 自然 欲 求 , 而礼法 规范是不合理 的 , 于 是 礼
法规范只有“ 恶” 的作用 ; 其三 , 人 之 自然 欲 求 和礼 法 规 范 都 是
这 种说 法 对 “ 从 心所欲不逾矩 ” 存在臆 断式的误释 , 在 误 释 中 错 判“ 从心所 欲不逾矩” 不 具 有 自 由含 义 , 故 本 文 试 图通 过 疏 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廓清虚妄 , 揭 示 其 所 蕴 含 的 自由精 神 。
样的现象发生 , 只可 能 有 三 种 情 况 : 其一 , 礼法规范是合理的 ,
是 一种不 假思索 “ 习惯 ” , 这种 习惯是 通过遵 守传 统礼法 . 不 断 克 制 自身 动 物 性 的欲 望 , 将 外 在 礼 法 生 硬 地 化 为 人 的一 种
本能, 其 本 质 上 与 自 由精 神 不 相 容 , 是 虚 假 的 自由 。笔 者认 为
赞赏周礼 , 表 明他 以恢 复 周 礼 为 最 高 理 想 。笔者 认 为 , 孔 子 是
在 回答 学 生 林 放 问 “ 礼之本 ” 的时候 , 说: “ 礼, 与其奢也 , 宁俭 ;
丧, 与其易也 , 宁 戚 。” 于此 可 知 , 礼 之 所 以 为 礼 在 于 它 是 仁 心 德性 的表现 , 或者说 , 礼 是 仁 心 向 外 显 发 出来 时 , 情 感 与 外 在 事 件 达 到 相 洽 的条 件 。 笔者认为 . 以“ 习惯 ” 错释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不 仅 是 文 辞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哪一学说观点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哪一学说观点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论语为政篇》的观点,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从心所欲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从心所欲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从心所欲
成语读音:cóng xīn suǒ yù
成语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成语造句: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从心所欲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近义词:随心所欲
反义词:意料之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指随自己心意办事
成语繁体:従心所慾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从心所欲成语接龙:
欲取姑予姑:暂且;与:给与。
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
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欲盖弥彰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
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欲壑难填欲:欲望;壑:深谷。
形容欲望象深谷一样,很难填满。
指贪心重,没法满足。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欲速不达欲:想要。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从心所欲的意思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所欲而逾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而法律,就是俗话中的规矩,它具有强烈的约束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时无刻的接受着它的制约和约束。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如此安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16岁的小兴,自从接触网络游戏后,就沉迷其中,经常往网吧里钻。
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的点儿了再回家。
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曾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
后来到期末,父亲才知道儿子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告知家长。
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之时,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法律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16岁的小兴因打劫而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教训是由失去青春的惨重代价换取的,一念之差使人生最宝贵最灿烂的时代在高墙电网中度过。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便是证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
在“小兴为筹网资而打劫”这个事例中,我们深深地明白:作为学生要想让犯罪远离我们,首先应该把精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力放在学习上,处处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听家长、老师教诲,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贪图享乐。
同时,学校、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子女的看管,用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正确引导他们。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设想:如果学校把小兴的情况及时告知其家长,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多点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否就能阻止小兴酿成大祸?归根结底,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归因于家长的管教不严,不给予更多的关心给自己的孩子们,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控制能力。
在此,我恳请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健康、友好的社会氛围。
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切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一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迷茫着、也苦苦追求着、探寻着我们全社会都共同拥有的准则。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不可能的。
正如小兴这样的未成年,社会上还有许多,不良未成年人应改变观念,严于律已,将自己从走向犯罪的道路上拉回正轨。
我们人人都要进行法制学习。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已,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让法律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让每一个公民都将法律牢记在心!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