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合集下载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孟论学》原文和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三、选题设计
研究方法:
(1)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人物生平及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
(3)查阅资料,熟悉其代表作兄及风格。
(4)分析比较二人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异同及原因。
参读书目:
(1)魏正申《陶渊明评传》。
(2)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

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

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他认为自己的学习、修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直到七十岁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自述反映了他学而不倦的精神,实际上也是教导弟子们致力于学习和修养,不可懈怠。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

是说十五岁有志于学术。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家境贫寒,所以十五岁才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学问。

孔子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曾经为人放牧过牛羊,也为富人管理过帐簿,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最后竟成了中国最博学的大学者和思想家,这中间有多少屈折辛酸的经历,后人未必知悉呢。

他追求的是人格而不是事业,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

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孩提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实。

但梦想慢慢会褪色,追求不久会止步。

一般来说,二十岁之前进步是最快的,二十岁到三十岁很多人也还会有发展和突破。

四十岁之后还有长足进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现在大学校园里面,好多年轻人终日里闲逛、网聊、游戏甚至玩偷菜这种无聊东西,二十岁的年纪就如此空虚无聊。

难道他们没有了追求,不准备有任何进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太可悲了。

二十岁都不进步,难道三十岁、四十岁会发生令人期待的奇迹吗?不会的,二十岁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深的空虚甚至屈辱。

孔子常告诫弟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个人不重视修养,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被人厌弃的人,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结了。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06《〈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6《〈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06 《〈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2)四十而不惑.(3)故旧不遗.(4)天下有道则见.2.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4.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替迷惑,疑惑遗忘出仕做官 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3.(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4.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示例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讲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友善。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他应该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他的行为不会超出规矩的范围。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为政》。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境界:当一个人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历练后,他应该能够做到内心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他也能够遵守社会规范,不做出越轨的行为。

这种境界需要一个人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修养才能达到。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成熟、稳重、内敛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追求。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论语》为政篇解读(2.1至2.12)

《论语》为政篇解读(2.1至2.12)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 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譬如北辰 众星拱之
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 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5)格:守规矩。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 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 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 规矩了。”
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 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 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礼记·学记》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中的《为政》。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耳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就是“心”静如止水,任凭千言万语投进来,都激不起任何波浪。

通常来讲,就是任何言语都能接纳。

“从心所欲,不逾距”指孔子在七十岁前后这个阶段,达到了“从心所欲”且“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希”。

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的寿命相对较短,不象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也很常见。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孝”的观念很强,对老人的行为极为宽容。

对七十岁的老人,通常就“随他去吧”,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

但孔子之言恰是到了七十古来稀之年,能够随心所欲,也要不越过该有的起码的规矩。

【扩展】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2、关于孔子的《论语-为政篇》。

表面上论述人一生的修养,但在本篇中,以“政”为主题,本章的宗旨亦是围绕“政”在说事。

人生是一大“政”,人生每一阶段亦有每一阶段之“政”。

十五岁阶段,应以“志于学”为“政”;三十岁阶段,应以“立于道、合于道”为“政”;四十岁阶段,应以“不惑于道、见道”为“政”;五十岁阶段,应以“知天命、得道”为“政”;六十岁阶段,应以“耳顺、养道”为“政”;七十岁阶段,应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

以上人生每一阶段之“政”亦是大原则,具体要求还需要深入辨析,反复琢磨。

接下来,就是再从“学”的具体关系行为辨析“政”的内涵和要求。

国学宝典《论语》:为政第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为政第二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为政第二原文翻译为政第二【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含义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含义
的、 无 可选择 的陈 旧之礼 , 因而孔 子的 “ 从心 所欲 不逾矩 ” 只
‘ 既 富矣 , 又何加焉? ’ 日: ‘ 教之。 ” ’ 其次 , 在“ 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 一 境 界 中 .心 之 所 欲 与合 理 的礼 法 规 范 的关 系是 “ 自然相
洽” , 不是以礼法规范克制、 甚 或 灭 除 人 的 自然 欲求 。 如果 有那
而 人 之 自然 欲 求 过 度 , 于 是 不 得 不 以合 理 的 礼 法 规 范 约 束 之 ; 其二 , 人 有 正 常 的 自然 欲 求 , 而礼法 规范是不合理 的 , 于 是 礼
法规范只有“ 恶” 的作用 ; 其三 , 人 之 自然 欲 求 和礼 法 规 范 都 是
这 种说 法 对 “ 从 心所欲不逾矩 ” 存在臆 断式的误释 , 在 误 释 中 错 判“ 从心所 欲不逾矩” 不 具 有 自 由含 义 , 故 本 文 试 图通 过 疏 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廓清虚妄 , 揭 示 其 所 蕴 含 的 自由精 神 。
样的现象发生 , 只可 能 有 三 种 情 况 : 其一 , 礼法规范是合理的 ,
是 一种不 假思索 “ 习惯 ” , 这种 习惯是 通过遵 守传 统礼法 . 不 断 克 制 自身 动 物 性 的欲 望 , 将 外 在 礼 法 生 硬 地 化 为 人 的一 种
本能, 其 本 质 上 与 自 由精 神 不 相 容 , 是 虚 假 的 自由 。笔 者认 为
赞赏周礼 , 表 明他 以恢 复 周 礼 为 最 高 理 想 。笔者 认 为 , 孔 子 是
在 回答 学 生 林 放 问 “ 礼之本 ” 的时候 , 说: “ 礼, 与其奢也 , 宁俭 ;
丧, 与其易也 , 宁 戚 。” 于此 可 知 , 礼 之 所 以 为 礼 在 于 它 是 仁 心 德性 的表现 , 或者说 , 礼 是 仁 心 向 外 显 发 出来 时 , 情 感 与 外 在 事 件 达 到 相 洽 的条 件 。 笔者认为 . 以“ 习惯 ” 错释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不 仅 是 文 辞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作者:冀永义来源:《前线》2024年第06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看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在世最高境界。

后学读这个典故,每每欣羡,以为至人。

然而后人羡慕的,往往是孔子的“从心所欲”,对“不逾矩”则重视不够。

潜意识里,好像都有一种不被约束的希望,如鲲化为鹏,“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如鸿鹄展翼,“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存在,而是具体地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既然不能“遗世而独立”,就要遵守现实世界中的纪律规矩。

反观孔子,他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也恰恰是因为心中有矩,有不能逾越不敢逾越同时也不想逾越的敬畏。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包含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食鱼而望有车,有车而望养家,甚而“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不满足就有弹铗之怨。

可是客观资源总是稀缺,假如人人从心、事事随意,这个世界就成了你争我夺的战场。

不依规矩,难成方圆,欲望和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有法律法规来规范、来调整。

领导干部掌握一方权力,可以调动许多资源,则更要有“不逾矩”的警省,克制“从心所欲”的冲动。

因为领导干部的“从心所欲”,很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

新编京剧《廉吏于成龙》有句唱词“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則自焚”,那么谁来“遏”?怎么“遏”?除了修身自省,还要靠党纪法规硬性约束。

讲到“从心所欲”和“不逾矩”的关系,想起庄子《养生主》里提到的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为什么庖丁能如此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前提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心所欲。

而且,尽管他解牛多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还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论语十二章释文

论语十二章释文

论语十二章释文《论语》十二章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包含了孔子在道德、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

以下是《论语》十二章的释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释文: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释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释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解释:
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处: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关于规矩作文范文

关于规矩作文范文

关于规矩作文范文孔子所言,七十则随心所欲不逾矩。

此乃是阅尽世事千般,才达到的境界。

在规则框架内,亦是自由随心。

事实上,墨守规则,亦为人所遵循的大道。

---题记独木桥上的打破常规,看似合作共赢,实则后患无穷。

倘所有选手都做如是选择,皆成功渡过,要如何评定最终胜负结果,这样的比赛,又何以称之为竞技。

有规则秩序安规则,不可或缺。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正是格外强调了这种规则意识。

人民依照所立契约,将权力赋予政府。

一旦政府违背契约,人民便有权更换乃至暴力某它。

规则,是世界运行的准则。

文有定法,律有常规。

规则构成世界。

在自然界,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遵循四时更替的规则;大江东去,星汉西流,亦遵循物理的规则;在人类社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亦遵循社会发展规则。

生活中的有形法律与无形道德亦是支撑社会运行的规则。

规则让万物并行不悖,井然有序,格外安然。

无规则有危难而规则一旦被违背,世界必将混乱不堪。

康德言,世上有两样东西越想便越觉令人敬畏: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将道德准则与光辉灿烂的星子并列,足见规则的永恒价值。

走路,你不守规矩,你的生命将受到威胁;比赛,你不守规矩,你的修养将受到质疑;做生意,你不守规矩,你的诚信将受到打击;做人你不守规矩,你的人格将受到轻贱。

同样,你漠视了大自然的法则,沙尘暴会肆虐你的家园;你藐视了法律的尊严,铁窗囹圄会伴你终生。

当今社会,不遵规则之事正在啃噬和挑战着良好的公共秩序。

刘青山、张子善、文强、王宝军等诸多贪富污吏,哪个将法律置于心间?瘦肉精、毒胶囊、地沟油,又有哪个商家将道德悬于头顶?诚如泰戈尔所言,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阴影投射在自己面前。

贪官污吏、黑心商家选择背对规则竞争,那么,铺在其利行之路上的,必然有自己造就的阴影,前途一片黯淡。

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起来,那么整个社会都将笼于暗夜之中。

破规则失人心规矩的形成靠的是人,规矩的遵守靠的是人,规矩的传承靠的还是人。

《论语》名句赏析

《论语》名句赏析

《论语》名句赏析《论语》名句赏析《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论语》名句赏析,欢迎阅读。

《论语》名句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9.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学习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他一生孜孜以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结果。

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要知“矩”、学“矩”。

孔子所说之“矩”,乃是周朝的礼制,孔子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学习和实践它。

其次要树立远大目标,通过长期的反复磨练,使自己明辨是非,积累经验,最终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

两者之间看上去是一对矛盾,要“从心所欲”往往会“逾矩”,而“不逾矩”往往又难以做到“从心所欲”。

但是,这一对矛盾却在孔子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虽然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若屈伸呼吸文言文翻译

若屈伸呼吸文言文翻译

夫人之呼吸,若屈若伸,若聚若散,盖自然之理也。

夫屈者,气之收敛也;伸者,气之舒张也。

聚者,气之凝聚也;散者,气之消散也。

是以呼吸之间,动静相间,刚柔相济,而生命得以维持。

古之圣贤,皆深知呼吸之妙,故能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之所以能达此境界,盖因其深知呼吸之理,能随时调节,使气顺心宜。

夫屈伸呼吸,非一日之功,须臾之间,气机流转,如丝如缕,如波如涛。

故有识之士,必勤于调息,以养其气。

调息之道,首在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顺。

次在绵绵若存,若有若无,勿令断绝。

如此,则呼吸之间,气如悬丝,绵绵不绝,而生命之根,得以滋养。

屈伸呼吸,亦如人之情感,喜则伸,怒则屈。

喜则心旷神怡,气自舒张;怒则心烦意乱,气自收敛。

故喜怒哀乐,皆须调息以和之。

然喜怒哀乐,又非一日之积,须平日养成平和之气,方能在呼吸之间,随遇而安。

夫屈伸呼吸,与人之健康密切相关。

气之升降,如水之流动,若水之停滞,则必生疾。

故养生之道,在于调息。

调息之法,在于顺应自然。

自然者,无为之谓也。

无为而治,则呼吸之间,无病无痛。

屈伸呼吸,亦如天地之运行。

天有阴阳,地有刚柔。

阴阳相济,刚柔相合,天地之道得以行。

人之呼吸,亦应天时,随四时变化。

春温而舒,夏热而散,秋凉而敛,冬寒而藏。

若能顺应四时,调息以和,则身体康健,精神焕发。

夫屈伸呼吸,非但养生之道,亦为修身之术。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修身之道,在于养气。

养气之道,在于调息。

调息之道,在于顺应自然。

故屈伸呼吸,实为修身之本。

总之,屈伸呼吸,乃自然之理,养生之要。

人能知其理,顺其道,则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延年益寿。

若不能知其理,逆其道,则疾病缠身,短命早逝。

故君子宜深思屈伸呼吸之理,以养其身,以全其生。

译:《若屈伸呼吸论》人的呼吸,犹如屈伸,聚散,这是自然的道理。

屈者,是气的收敛;伸者,是气的舒张;聚者,是气的凝聚;散者,是气的消散。

《论语》里孔子说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论语》里孔子说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论语》⾥孔⼦说的天命指的是什么?短短⼀部《论语》,粗粗数来⾄少有七、⼋处讲到“天命”,⾜见孔⼦对天命的重视了。

孔⼦的天命观作为他的⼜⼀个重要思想,贯穿于整部论语的始终。

⾸先,孔⼦是从⾃⾝的经历,肯定天命的客观存在的。

孔⼦说:“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2·4)。

意思是:我⼗五岁起⽴志于学习;三⼗岁能够⾃⽴了;四⼗岁做到了不被外界所迷惑;五⼗岁才懂得天命;六⼗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论,不觉得不顺了;七⼗岁能随⼼所欲⽽不会越出规矩。

可见,孔⼦在五⼗岁之前,并不知道“天命”⼀说,这可以⽤孔⼦五⼗岁之前的所践所⾏来佐证。

五⼗岁之前的孔⼦⼀⼼想恢复“周礼”,⽤⾃⼰的仁义道德那套道理周游列国,四处游说,结果却是到处碰壁,弄得灰头⼟脸,只得⾃⼰嘲笑⾃⼰“惶惶如丧家之⽝”。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原来,直到孔⼦五⼗岁,学⽣商瞿告诉孔⼦去学周易,他才从周易中悟出道理:原来是“天命不可违”啊!孔⼦感叹道:“加我数年,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论语·述⽽7.7》)如果再给我多活数年,⽤五⼗岁学习《易经》得来的思想处世待物,就可以没有⼤过错了呀!从此,孔⼦“罕⾔利,与命与仁。

” (见《论语·⼦罕》9·1 与:赞同、肯定),不仅极少谈利益,⽽且对天命和仁德赞赏有加。

今⼈多有引⽤“五⼗⽽知天命”者,误以为每个⼈只有活到了五⼗岁才会知道什么是天命,其实不然。

“五⼗⽽知天命”,只是孔⼦对⾃⼰⼀⽣主要⼏个时间段的深刻总结。

从孔⼦发出的感叹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对于⾃⼰迟⾄五⼗岁才知道“天命”⼀说是颇为后悔的,以⾄由衷地发出再让他多活⼏年的呼声。

孔⼦真是⼀个可亲⼜可爱的⽼头⼉!然⽽,对于何为“天命”,论语却始终未作正⾯述及。

只是在《⼦罕9.9》中讲到:“凤鸟不⾄,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的⼀种神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所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解释
(2009-07-04 13:15:47)
转载▼
标签:
分类:哲理
孔子
随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杂谈
孔子<论语> 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从十五岁开始确立一个志向——我一定要好好的学做人,做一个君子。

(做一个同志们都认可,自己又不吃亏的这么一个好人。


二:三十而立
到了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

乃至为人处事的理念,都已基本确立。

(但还不是很稳定、很牢固。


三:四十不惑
到了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这些思想理念已经坚定不移,牢固扎根了。

不再受外界的“迷”而“惑”了。

四:五十知天命
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易经。

从中探寻宇宙生命的本原。

并以天地之道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孔子学易,应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当然,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做人有多难!年纪一把了,看了这么多的书,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

才既谦虚也很恳实的说“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

五:六十耳顺
做人做到六十岁了,修到什么境界了呢?耳顺。

这个很难啊。

人家说我几句不是,甚至令我难堪的话,我耳顺了。

我能做到不嗔、不烦。

这可是真修养啊。

耳顺不是当没听到,当成耳边风了,那是逃避。

而是一种非常虚怀的,非常坦然的面对、纳受。

人性中,嗔习可说是最不易除。

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了,在我看来,孔子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意味着孔子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对方是什么个性的,也不论对方是什么地位的。

都能很融洽的相处。

心中有一个恒定的尺度不变,但在交往相处中不拘泥于形式,没有一个固定套路,没有一个死板形式。

此即“外圆内方”、“和而不同”是也。

可以想象,在与一般老百姓交流中他会显得颇有乡土味,说着市井话,或拉拉家常,或谈论着世俗风情而没有距离感。

与达官贵人交往则又焕发出儒雅绝伦,含精敛芒的学者风范。

当然也会因人而异,法无定法嘛。

但是这些“从心所欲”的变化都不会逾越法规、规矩、伦理、礼仪。

在我的感觉中,这是一位亲切的、可爱的、可敬的老人。

给人有一种很想和他亲近的感觉。

而决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老“教授”或者是看上去就很清高,威而不怒样子的圣人。

对照这六个阶段,我们又处在什么层次上呢?
说到这里,联想到时下一些精英名流的表现,不禁然想起了一句话:“人们往往只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却不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

”(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