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
从心所欲焉不逾矩孔老夫子有一段人生总结的名言,其中说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到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盖因孔老夫子是圣人我辈乃凡人的缘故吧,每每读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我便心生疑窦:从心所欲,焉能不逾矩?人是有欲望的,只是受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普世价值观等限制,欲望得以抑制,一旦到了“从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问题会接踵而来,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名的人,越发不得了。
妲己是苏氏的女儿、殷纣王的妃子,嬖幸于纣王。
她墨云秀发,杏脸桃腮,眉如春山浅黛,眼若秋波宛转,胜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
纣王自进妲己之后,“从心所欲”,朝朝宴乐,夜夜欢娱,荒理朝政。
有一天,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六宫妃嫔三千,聚集在鹿台下,纣王命令她们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
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
后纣王为周幽王所败,与他的“从心所欲”不无关系。
而周幽王呢,也步了殷纣王的后尘。
为博褒姒一笑,他“从心所欲”,点燃了只有发现敌情时才能点燃的烽火,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这类“从心所欲”的事儿在中国历史上举不胜举。
楚平王给儿子太子建说了一门亲事,但这个女子美若天仙,楚平王经不住费无忌的怂恿,于是“从心所欲”,自己占了。
从此在内心留下了内疚和阴影,以致不得不在后来处处弥缝,陷入无休止的被动之中,最终杀亲子屠良臣,闹得不可收拾。
奈何人究竟难以抵御私欲。
如果当时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约束,即使想那么干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呢?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居然“从心所欲”,强抢了儿子的妃子杨氏。
从此,唐玄宗不理早朝,整日沉湎于男欢女爱之中,忘记了国家的社稷,唐朝的国力也因此走向了衰颓。
这也许是圣上“从心所欲”得到的应有报应。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作者:冀永义来源:《前线》2024年第06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子看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在世最高境界。
后学读这个典故,每每欣羡,以为至人。
然而后人羡慕的,往往是孔子的“从心所欲”,对“不逾矩”则重视不够。
潜意识里,好像都有一种不被约束的希望,如鲲化为鹏,“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如鸿鹄展翼,“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的存在,而是具体地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既然不能“遗世而独立”,就要遵守现实世界中的纪律规矩。
反观孔子,他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也恰恰是因为心中有矩,有不能逾越不敢逾越同时也不想逾越的敬畏。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包含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食鱼而望有车,有车而望养家,甚而“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不满足就有弹铗之怨。
可是客观资源总是稀缺,假如人人从心、事事随意,这个世界就成了你争我夺的战场。
不依规矩,难成方圆,欲望和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有法律法规来规范、来调整。
领导干部掌握一方权力,可以调动许多资源,则更要有“不逾矩”的警省,克制“从心所欲”的冲动。
因为领导干部的“从心所欲”,很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
新编京剧《廉吏于成龙》有句唱词“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則自焚”,那么谁来“遏”?怎么“遏”?除了修身自省,还要靠党纪法规硬性约束。
讲到“从心所欲”和“不逾矩”的关系,想起庄子《养生主》里提到的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为什么庖丁能如此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前提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心所欲。
而且,尽管他解牛多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还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_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_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古代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极为讲究,诗句通常很凝练,表达上有较大的跳跃性,故而在解读古诗的过程中,合理的想象是不可或缺的。
想象本来应是一种从心所欲的心理活动,可以无拘无束、无边无际,然而在理解诗句时,想象必须有一个“度”,必须基于诗意而合乎情理,也就是要“不逾矩”。
古诗鉴赏题的解答在许多情况下也离不开想象,而漫无边际的不合理的想象,往往将答题者的思路引入误区,从而导致错答,因此,把握解题过程中想象的“度”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度”应该怎样来辨明呢?�典型例题(20xx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错答列举错例一这一联写渭北春天来临,树木欣欣向荣,江东日暮时分,白云自由飘荡,形象地表达了对李白诗歌的赞美之情。
其中用了比喻手法,把李白诗歌比做“春天树”和“日暮云”,突出了“清新”“俊逸”的特点。
错例二诗人眼看渭北冬去春来,树又变绿了,于是遥望李白所在的江东,想见那里日暮时云儿四处飘散的情景: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友人离散的感慨。
诗句中用了象征手法,“树”和“云”都有象征意义。
错例三春天一到,杜甫看到渭北原野上的树一片青葱;江东日暮,李白还在夕阳映照的云下吟唱友谊:此情此景含蓄地表达了时光流逝却不能冲淡友情的思想。
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又意蕴深长。
�错因分析错例一在想象“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所写的情景时,完全没有考虑到诗后对“渭北、江东”的注释,而又错误地联系了上一联的内容。
从心所欲_不逾矩——英汉翻译之我见
从心所欲,不逾矩——英汉翻译之我见英汉翻译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之上的。
从句法层面讲,英语是形和句式hypotactic syntax, 而中文是一意和句式paratactic syntax。
这点往往被译者忽略,结果使用欧化的长句,名词前面有很长的定语,句子像野草滋蔓无度。
董乐山先生翻译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出版社)就是这样的典型。
他的译文准确,但很累人。
越是强调形似,往往越是不能译出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
下面一句话的中译文紧扣原文,却没能使原文语义显豁。
作者用Lowland trees 与pine做对比,从而突出后者。
译文中须要强调的是原文中的条件句。
Lowland trees may lean to this side and that, though it is but a meadow breeze that bends them ; or a bank of cowslips from which their trunks lean aslope. But let storm and avalanche do their worst, and let the pine find only a ledge of vertical precipice to cling to, it will nevertheless grow straight.低地上的树木会东倒西歪,虽说使它们弓腰弯背的,不过是草地上吹过的一阵阵微风;或者,它们的躯干歪倒到一边,不过是由于一排野樱桃的影响。
可是,尽管风暴和雪崩恣意摧残,松树所能依附的只是峭壁上一块凸出的岩石,它依然长得笔挺。
改译:即使草地上吹过的一阵阵微风,低地上的树木就会弓腰弯背,东倒西歪;即使不过是由于一排野樱桃的影响,它们的躯干歪倒到一边。
但是任凭风暴和雪崩恣意摧残,哪怕松树所能依附的只是峭壁上一块凸出的岩石,它依然长得笔挺英语的长句完全可以译成中文意和的流水句,同样也不失其逻辑性,如许国璋先生译的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顺应内在之心的指令,也不会破坏外在之规矩。
或者直白一点就是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这句话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意味着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人生才不会后悔。
还包含了不倚老卖老,要与时俱进的意思。
遵守规定,不依仗年迈就违反规定,这就是“不逾矩”,也就是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认同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
虽然白发苍苍,可是又彬彬有礼、淡定从容,或许就是一个优雅的老人最好的状态。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谈美从心所欲不逾矩读后感
谈美从心所欲不逾矩读后感朱光潜先生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在美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超级舒服的状态。
就好比跳舞,你看那些厉害的舞者,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地舞动,每个动作都像是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充满了创造力和激情,但又不会让人觉得乱七八糟,完全符合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美感要求,这就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啊。
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对美的高级驾驭能力。
比如说我们装修房子,很多人想把自己喜欢的元素都一股脑地塞进去,结果搞得像个杂货铺一样。
但要是懂得从心所欲不逾矩呢,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风格、颜色、小物件巧妙地组合起来,既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品味,又不会破坏整个房子的和谐美感。
这就像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地挥洒创意,同时又遵循着美的规律。
再说到穿衣打扮吧。
有时候看到一些人,穿得那叫一个花枝招展,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全往身上招呼,感觉像是把时尚杂志都披在了身上,这就是只追求“从心所欲”,却没有考虑到“不逾矩”。
而那些真正的时尚达人呢,他们能够在遵循基本搭配原则的基础上,巧妙地加入自己的个性元素。
在经典的黑白配里,加一条色彩鲜艳又独特的围巾,或者戴一个特别的小配饰,瞬间就把自己的风格凸显出来了,这就是在美这件事上达到了一种平衡。
这部分内容也让我想到,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
像梵高的画,他的笔触那是相当的豪放自由,感觉就像是随心所欲地在画布上涂抹,但这些看似疯狂的笔触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色彩、线条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并没有违背艺术的基本法则。
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的这个观点,就像是给我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清楚在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道路上,怎样才能既释放自己的天性,又能遵循美的原则,不搞得乱七八糟。
它让我明白,美不是一种刻板的规定,也不是毫无节制的放纵,而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就像一场精心编排却又充满惊喜的演出。
从心所欲不逾矩范文
从心所欲不逾矩范文《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古以来,人们都探索人性的边界,寻求如何在行为准则与自由意志之间找到平衡。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核心原则:我们应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追求内心的欲望,但又不能违背道德与伦理规范。
在这个范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个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做到。
首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应当有权利追寻自己的欲望和兴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我们必须时刻谨记,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
例如,一个人有权利追求富有挑战性的职业,但不能通过不当手段来获取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个人欲望的同时,我们也要始终遵循伦理道德的指引,保持道德品质。
其次,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对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将会导致混乱和破坏。
一个稳定的社会需要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个人的行为。
只有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和实现潜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对个人也起到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它教会人们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追求自己的欲望。
社会中的道德约束通过向人们灌输道德价值观,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些人由于个人欲望过强,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往往会违背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
例如,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违背了公共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样,一些犯罪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
这些行为违背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了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遵循道德规范的意识,并教导他们如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孩子养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
吴齐南先生文章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体会年逾七旬,常揣度孔子之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注释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实在是人生的圆满境界了!但,事实上,古稀之年的我等却未能尽然——谁个敢打包票自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呢?或许,这只是孔子的自述,谈的只是他自己?但,圣人之言,总该有普遍的意义吧?那么,我等能否,又该如何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呢?读梁漱溟先生《重新认识孔子学说》一文,方觉茅塞顿开——只需悟透六个字,便可追寻圣人的足迹,达致人生的圆满!下面,就让我们听听梁老的论述吧:“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
我们要想明白孔子,这一条很有关系,很可帮助我们知道他。
但这些话的内容是什么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什么学呢?话很浑括,很难明白。
“三十而立”,立字怎样讲呢?很不好讲,“四十而不惑”,不惑的究竟是什么?对什么不惑?不惑两字仿佛会讲,大概就是不糊涂吧!但其内容究是什么,则非吾人所可得知。
“五十而知天命”。
什么是天命?什么是知天命?亦不好乱猜。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一种什么境界?更不可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字面说似乎好讲,可是事实上更不好懂,因这是他学问造诣的顶点,是从志学,耳顺等等而来,对于那些我们尚且不懂,如何能懂得他七十岁时的进境呢?所以我们不愿随便去讲古人的话,不愿往深奥高明里去探求。
我们只注意这些话是孔子自己诉说他自己学问的进境与次第,至其内容如何,我们不愿乱猜。
在前人亦许就要讲了,什么是不惑,什么是知天命,什么是耳顺,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人都可有一个解释给你。
而我们则暂且留着不讲,先从粗浅处来看。
这些话所讲的大概不是物理学、化学,乃至政治学、教育学吧?甚至亦不是哲学吧?哲学不像是这样。
高一抒情习作范文:从心所欲不逾矩 (2)
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曾提倡人们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在告诫人们,我们不能只受秩序的驱使,在秩序平衡的前提下,可以有一些创造性的想法,此所谓自在生活。
我认为所谓秩序,不仅仅指的是法律,也指自然规律。
人不能墨守成规。
诚然没错,但是也不能忽略秩序。
例如古罗马人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法律秩序,建立这样的秩序是为了保证人民的个人利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讨论我们忽视秩序,则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混乱而又荒谬。
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是循规蹈矩,做事迂腐死板。
餐饮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就突破了原先被认为是真理的牛顿经典力学是个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如果人们仅仅是墨守成规,那我们将会变得死板,迂腐,不会有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证秩序平衡的前提下,同时也有一些创造性的想法,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秩序不完全是正确的,从目前看来,就自然的客观规律才是一定正确的,而且她的可能存在一些谬误。
我是大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虽然仰慕他的老师柏拉图,但是当他发现他老师所提出的真理是错误的,他坚决选择了反对,而不是盲从。
其次,真正的秩序是在建立于打破之间的循环中逐渐完善的,他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时主张法家思想,但是后来因被证明是暴政,人们将这个制度推翻。
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在近代被认为是含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并不可取。
人们在近代更加推崇民主自由的思想,由此可见,人为确立的秩序是会发生变化的啊。
另一方面,他也是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要在秩序中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如此才能有所发展,因为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是秩序的建立者或者补充者,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无意间观察到的天花板上摇晃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的规律,他在原先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时,向人们揭示了这个规律,是对原有人们所发现的物理秩序的一个补充。
那如何遵守秩序的同时又不受其局限呢?那我们首先要熟悉现有秩序,明白他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合适的,然后这又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判断里,以及开阔的思维。
莫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题)
莫言《从心所欲不逾矩》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题)(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14分)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
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
”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摭谈小语阅读解题策略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摭谈小语阅
读解题策略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句话来自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
它提醒我们,要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致,不要超越自我的底线。
在小语阅读解题中,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首先,在做小语阅读解题前,要先理清思路。
不要一看到文章就直接开始做题,因为你需要先弄清楚文章的主旨,找出关键词,然后再去查找相关的信息。
其次,要按照小语阅读解题的步骤进行。
比如,在阅读文章之前,先通读每一道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并做好标记,这样可以使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
最后,要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即在做题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文章的精髓,不要对文章中不重要的细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免浪费时间。
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与规范的平衡之道
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与规范的平衡之道“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篇》。
这句话的含义是:随着心的欲望,不超越规矩。
它表达了一个人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又遵守道德和法律的意思。
以下是一些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1. 随心所欲是自由的象征,表示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不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但是,这个自由并不是没有约束的,它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道德准则,不能任意妄为。
2. “不逾矩”是指一个人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不能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3. 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平衡。
一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但是必须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不做出格的事情。
4. “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
它鼓励人们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保持一种谦虚、谨慎、自律的态度,不断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总之,“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又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的意思。
它强调了内心的自由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平衡,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律自省的人生态度。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含义
‘ 既 富矣 , 又何加焉? ’ 日: ‘ 教之。 ” ’ 其次 , 在“ 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 一 境 界 中 .心 之 所 欲 与合 理 的礼 法 规 范 的关 系是 “ 自然相
洽” , 不是以礼法规范克制、 甚 或 灭 除 人 的 自然 欲求 。 如果 有那
而 人 之 自然 欲 求 过 度 , 于 是 不 得 不 以合 理 的 礼 法 规 范 约 束 之 ; 其二 , 人 有 正 常 的 自然 欲 求 , 而礼法 规范是不合理 的 , 于 是 礼
法规范只有“ 恶” 的作用 ; 其三 , 人 之 自然 欲 求 和礼 法 规 范 都 是
这 种说 法 对 “ 从 心所欲不逾矩 ” 存在臆 断式的误释 , 在 误 释 中 错 判“ 从心所 欲不逾矩” 不 具 有 自 由含 义 , 故 本 文 试 图通 过 疏 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廓清虚妄 , 揭 示 其 所 蕴 含 的 自由精 神 。
样的现象发生 , 只可 能 有 三 种 情 况 : 其一 , 礼法规范是合理的 ,
是 一种不 假思索 “ 习惯 ” , 这种 习惯是 通过遵 守传 统礼法 . 不 断 克 制 自身 动 物 性 的欲 望 , 将 外 在 礼 法 生 硬 地 化 为 人 的一 种
本能, 其 本 质 上 与 自 由精 神 不 相 容 , 是 虚 假 的 自由 。笔 者认 为
赞赏周礼 , 表 明他 以恢 复 周 礼 为 最 高 理 想 。笔者 认 为 , 孔 子 是
在 回答 学 生 林 放 问 “ 礼之本 ” 的时候 , 说: “ 礼, 与其奢也 , 宁俭 ;
丧, 与其易也 , 宁 戚 。” 于此 可 知 , 礼 之 所 以 为 礼 在 于 它 是 仁 心 德性 的表现 , 或者说 , 礼 是 仁 心 向 外 显 发 出来 时 , 情 感 与 外 在 事 件 达 到 相 洽 的条 件 。 笔者认为 . 以“ 习惯 ” 错释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不 仅 是 文 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学常识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 是敬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 《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字词
论语 (lún)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传不习乎 (chuán)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亦:也。 自:从。 而:但是。
习:实习(温习) 。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 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 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天。 谋:办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忍受。 不改其乐:一种贫贱不能移的学习精神。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身:自己。 为:替,给。
忠:尽心尽力。 交:交往。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 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有”通“又” 。 立:立于礼,做事合乎于礼,能站住 脚。 不惑:不受迷惑,学问已经很渊博了,不会受迷惑。 天命:天道流行的精理。 从:随。 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 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 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 度之处了。”
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从心所欲不逾矩》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14分)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
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
”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
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
、
自
有
没
,
,
,
。
中国 传 统 的 翻译 理 论
, , 。
,
把 翻 译 标准 定得
,
“
” ,
“
” 。
“
” ,
“
” ,
有 信
“
“
” ,
又何 以 谈 美
”
, ,
“
” 。
所 以 我们 可 以说
。
,
很 严 不 肯改 变 可 是 翻 译 活 动 的演 化 又 迫 使 它 以变 应 变 佛 经 译 者信守 案 本而 传 不
。
“
距 离 信手 拈来 却恰 到 好 处 正 面 看 译 文 并没 有脱 离原 作 反 过 来看 原 文 包 含 在 译作
, ,
,
,
。
里
。
。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 你
。 ,
,
。
巧妙 的 翻译 因难
。 ,
,
译者 也 可 以分 为 不 同的层 次
者和 经 验 丰 富的 翻 译家
是不 同 的
”
。 , ,
初涉 翻 译
,
,
原 作 的 文 学性 以
了 就 会 逐 渐 形 成 风 气 再成 为新 的传 统
月卜
翻译 的技 法 已 经 十
时 至今 日
“
“
文 饰 早 已 由破 例 而 习 惯 由
” ,
”
分熟 练 会心
, , ,
,
对 诗 化 的语 言 与语 言 的 诗 化 已 早有
, ,
习惯 升 为 再创 造
”
可 以 与西 方 人 所 讲 的 再
从心所欲不逾矩
至社会安全问题都值得重视,不能玩忽懈怠,更不能总是以生命为代价来敲响警钟。
(2)从伤者的行为层面来看,可以认同“对不守规则的反思”这一观点,从女子无视园区规则的行为延伸到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乱闯红灯、乱过马路、乱插队、公众场合吸烟、“医闹”等不守规则的现象,从而提醒人们增强规则意识。
(3)从网友议论层面来看,可以针对“更有将愤怒指向老虎”的观点展开议论,指出面对问题要理性思考,认真反思,而不要调侃,更不要恶意中伤。
康德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最让我心生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女游客无视规则,私自下车,被老虎咬成重伤;救人者不听劝告,鲁莽追随,被猛虎撕咬致死。
他们从心所欲,却违反了规则,终究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
规则制订出来,就是要人们去遵守的,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幻想着能打破规则?难道只有那样做才算冲破束缚的牢笼?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可以!过马路不看红绿灯而看人流,可以!中国式过马路嘛!毒馒头、毒胶囊,可以!毒奶粉和地沟油早都证实了:中国人的胃是铁打的!教育孩子要长心眼儿,钻空子,可以!正应了那句“谁遵守规则谁才是傻子”……就是在无数个“可以”中,规则被打破了,道德也就沦丧了。
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把那些“心照不宣”的“可以”奉为圭臬,而将白纸黑字的“规则”抛弃荒野呢?只是因为心中的欲望早已冲破了捆绑着他们的绳索——规则。
既然那颗心已被猪油蒙住了,有了看似坚强的外衣,就迫不及待地想主宰一切,丢掉了最后一点操守,自然也就允许那些“可以”渐渐蚕食自己。
人都有趋利性,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持所有人的本性。
然而,太多的规则并没有让所有人习惯它、遵守它。
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短短一句,反映了圣人【优秀范文】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考生17毕生的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
欲望,本是人人都有;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阅读附答案
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
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
”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
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所欲不逾矩
莫言
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
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
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
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
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
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
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
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有人注意到了,便向县太爷汇报。
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
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
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
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
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
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
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
”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
”
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一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
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
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
..
(2)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不但字好,词也好。
于是众人刮目相看
....
2.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
(2分)3.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
”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
(2分)
4.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进行赏析。
(3分)
⑴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
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
⑵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5.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
(4分)
6. “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7.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3分)
【答案】
1.(1)本意是接待不周。
文中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瞧不起
(2)因字好,词也好使乡绅们震惊,改变了态度,变得十分尊重
2.①先祖参加县太爷的社饮受到慢待,后一展书法技艺,令众人刮目相看。
②先祖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其招待不周只写了三个字,待东家厚礼上门,才在家中写出第四个字,与另三个字风韵、气势、大小丝毫无差。
3.哼,打量我衣衫破旧便如此慢待我,我倒要看看你们腹中是否同身上一样锦绣辉煌,待会儿便叫你们见识我的本事!
4.【答案一】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
通过“甩、提、挥洒”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先祖在粉壁上挥毫泼墨的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先祖书法技艺的精湛。
【答案二】两者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
通过“端、饮、瞅、摆弄、捏弄”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的将泥人张一边饮酒一边捏泥人的场面描绘出来,表现了泥人张捏泥人技艺的精湛。
5..写字:通过长期的练习,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论是在纸上还是墙壁上,抑或是隔着远距离补写,都能够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是谓“从心所欲”。
做人:身具傲骨,贫贱不移,面对乡绅大户不折节弯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是谓“不逾矩”。
6.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低劣的纸墨笔砚反衬更能突出其高超的书法艺术;事情的成败不取决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主管的努力。
7.行云流水的毛笔字不仅赏心悦目,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修身养性,锻炼我们的耐心与毅力,磨砺我们的心境,更能使我们品味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