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六大板块:
3、板块运动与地貌: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山脉
岛屿
板 块 板 块
板块移动 对地貌影响
陆陆 板 相碰 块 碰 陆海 板 相碰 撞 板块张裂
举例
边界类型
高峻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消亡边界 巨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 海岸山脉、 美洲西岸的 山脉、亚洲 消亡边界 岛弧、海沟 东部的岛弧 形成裂谷 和海洋 东非大裂 谷和红海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 气最轻水最重中间为石油 ③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因为受到张力,裂隙发育, 岩石破碎易于开采 ④利用断层找水: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或泉水出露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水库库区有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背斜是隧洞的良好选址(安全稳定性好,不易积水)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定义: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做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的分类
岩层变形:褶皱 岩层变位:断层
褶皱和断层是最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褶皱
1、定义
•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
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
变形,称为褶皱 。
2、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背斜 向斜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生长边界
【真题3】(2010·海南)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
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读图完成,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 B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真题4】(2012·上海地理)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和外力都能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在地质和地貌学中。
内力的影响:
1.构造活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
壳拓展,通过产生内部的应力和变形,可以改变地表的形
态。
例如,板块运动和地震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
成山脉、沟谷和断裂等地形。
2.抬升和侵蚀:岩石的变形和地下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地壳的
抬升或沉降,进而影响河流的流程和侵蚀作用。
抬升地区
通常具有较高的山地和陡峭的地貌。
而侵蚀作用可以削减
地表的表层岩石,形成峡谷、丘陵和阶地等地形特征。
外力的影响:
1.侵蚀和沉积:外力如风、水和冰可以进行侵蚀和沉积作用,
改变地表的形态。
河流的流动和湍急,风的侵蚀和沙漠的
漂移,冰川的移动和融化,都可以塑造地表的形态,形成
河谷、河漫滩、冲积扇、冰川谷等地貌。
2.天候和气候:天候和气候也是外力的重要因素,如风化、
化学侵蚀和冻融作用。
这些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改变岩石的结构和组成,并导致岩石的剥蚀和破坏,最终
影响地表形态。
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内力和外力通常是相互作用的,通过构
造活动和侵蚀作用来塑造地表。
例如,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可能形成山脉,然后外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改变山脉的形态。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地表形态的复杂变化。
综上所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可以通过构造活动、侵蚀和沉积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它们共同作用,塑造着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 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对地表形 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 态的影响 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互关系
运动类型 概念 运动状态 对岩层 的影响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 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 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内力作用 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来源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岩浆喷出时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 由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引起。
运动类型 概念 运动状态 对岩层 的影响
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特征
内力作用的结果: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发生大规 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 变化和海陆变迁
对地表形 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 态的影响 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相互关系 1、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主次之分。 3、全球规模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 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 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 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 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 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 下降运动,依据是石柱底部 上升运动,依据是石柱上留 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 些特征? 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见了 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向斜山
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在外力作 用下, 背斜 顶部受张力, 岩性疏松, 易侵蚀;向斜 槽部受挤压, 岩性坚硬,不 易侵蚀。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 背斜和向斜
背斜: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 中间新 两翼老
判断背斜、 向斜的主 要依据:
岩层的
新老关系
•
判断背斜、向斜的两种方法:
• 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 D.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 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 C.外力作用 D. 内外力共同作用
( 1) D (2)A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漂移学说
证据分析认为,侏罗纪以前,地球上只有 一个大陆,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被一 个泛大洋包围。侏罗纪以来便开始解体, 并漂移分开,逐渐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 局。
1、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和中观尺度的构造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要点: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向斜 下弯
中新翼老 下弯凹陷成谷
槽部挤压岩性坚硬成山
逆地貌(次生) 顶部张裂易侵蚀成谷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 岩层中心新, 向斜 ,理由是 中所示地质的构造为_____ ________。
两翼老
(2)该地区的地形为_______ 山地 ,形成原因是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 _________________ 。
张 裂
东非大裂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活动:探究1:
因修建一铁路需通过某褶皱山地,必须开凿 隧道,如果你是工程师,在背斜和向斜处,你会优 先选择在哪里开挖?
背斜
1、穹隆构造, 符合力学原理。
2、对岩层破坏 较小;施工相 对容易。
3、有利于地下 水的排放。
活动:探究2: 假如你们是地质学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地下
水寻找等方面的工作,请你解释说明储油和储水 分别是哪种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
水 雕 刻 的 幽 深
的 峡 谷
内陆湖
绵延的秦岭
耸立的青藏高原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想一想
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还是由于岁月的蹉跎不断变化所形成?
1 3
2
是与生俱来的吗?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相互关系
内 来自地球内 地壳运动, 形成高山或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读图分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
喜马拉雅山脉
岛弧
海岸山脉
红海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板块张裂
大陆板 块张裂
大洋块 张裂
裂谷
陆陆 山脉,
碰撞 高原
板块碰撞
海洋、 海岭
陆洋 碰撞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例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思考: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 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 么方向运动?
3、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理清三个概念: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 构造
地质作用:内涵很广,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所有
的作用。按照能量的来源它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 作用。
高考地理必修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必修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纲呈现]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考纲解读]1.综合思维:以某地地形地貌形成的过程、变化、影响为主线,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具体的区域考查区域所处板块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对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思维导图]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其他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岩浆喷出、冷凝形火山地貌,如富士山、活动或喷出地表成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如下图。
(2)板块的分类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板块的特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4)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拓展延伸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地震带板块位置边界类型形成的地貌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脉非洲断裂带非洲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东非大裂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红海、死海大西洋断裂带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
专题08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品讲义)-备战2023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解析版)
专题08内力作用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对于特定的区域环境,能够分析矿产、岩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针对人类利用矿产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
区域认知: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综合思维:对于给定的真实情境,能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与演变。
地理实践力:能够在野外独立辨认露头地层的岩石名称,并判断其包含的基本矿物;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考点2.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观点:(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成多个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活动;(4)世界上的地震带、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2.六大板块及其边界: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南极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印度洋板块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考点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作地质构造。
(2)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在地形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
(3)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费县第一中学
执教陈少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思考: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板块的移动与地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界活内稳”
点击思维
日本、印尼等国经常发生地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能力训练
●学案:2、5题
●读图:2004年12月26日,印尼西南海域发生9级地震在
印度洋引发了强烈海啸,请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震产生的原因。
高考链接
(2005年高考)图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a、b 、c “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再见!!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法
图示
-14-
考向一 考向二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构 侵蚀 背斜顶部易受
造 后地 张力,常被侵蚀
地貌
成谷地
貌
图示
向斜
断层
常形成谷地或 断层相对上升的
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
一侧,常成为块状 山或高地;相对下 沉的一侧,常形成 谷地或低地;沿断 层线常发育成沟
-17-
考向一 考向二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 是( )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第四纪
-18-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分析
-19-
考向一 考向二
命题立意 本题以区域地质简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构造地 貌的判定,需要结合图形、注记和文字信息三方面信息,调用地质 构造特点知识储备,图文信息解读、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要求较高。
-10-
考向一 考向二
命题立意 本题以日本火山频发为背景材料,考查板块运动的相 关知识。试题材料新颖鲜活,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世界,凸显地 理学科特点与核心素养。
答案 A
-11-
考向一 考向二
【对点训练】(2018黑龙江哈尔滨统考)下图为全球地壳运动速 度矢量(矢量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 题。
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2)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基 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部老,两翼新 向斜 向下弯曲 中部新,两翼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图中为什么地形?为什么地质构造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 成初期 ,由 于岩层受侵 蚀很小,背斜 形成山, 向 斜形成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 侵蚀 的 过程 中, 背斜顶部因受到 张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而 向斜因受挤压力, 不易侵 蚀,因而 侵 蚀程度较小
震,引发大规模海啸。P地位于( A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2.(2011· 海南地理)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 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 近(沿2 000米~3 000米 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 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 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 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 这里多火山。
你认为何处较合适,说明理由.
读图,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
的后沉积的规律。回答3~4题。 3.该地( C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4.形成图示地形的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C
断层
概念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侵 蚀,背斜部位反 而低于向斜部位, 形成背斜 成谷, 向斜成山的现象
褶皱 地质构造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岩层中心老、两翼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判 新 老关系上 断 方 图示(未被 法 侵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绥化九中高一地理课堂练习卷(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位于天山南麓的库车大峡谷,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这里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当地人称为“克孜利亚”,意思为“红色山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构成库车大峡谷的岩石类型最可能的是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2.该地区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3.下图是“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及地面景观示意图”,关于图中河谷地区地形的成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背斜顶部先受张力,后流水侵蚀而形成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
C. 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而形成
读下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图中①处河谷成因的正确叙述是
A. 断层带岩层破碎易受侵蚀形成
B. 岩层向下断陷形成
C. 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
D. 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
5.图示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A. 褶皱运动、外力侵蚀 B. 岩浆侵入作用、断层作用
C. 水平拉伸作用、岩浆喷出作用
D. 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6.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7.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
8.下图表示某河段在自然状态下河岸的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下题。
有关该河段河岸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处河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B.甲时期河岸形成时间早于乙河岸
C.河岸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D.①②③三处,①处侵蚀作用最强
9.一条河流(不考虑拐弯处)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北岸有沙洲形成,而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此河的位置和流向与图示相吻合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雅丹"
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
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
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
读雅丹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0.构成图中雅丹地貌的岩石属于
A.变质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11.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 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被称为波浪岩,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36°N,112°W)发现了波浪谷,它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
目前,美国波浪谷景区每天只发放20张进入许可证,我国波浪谷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结合材料及图A、图B,回答下列各题。
12.我国波浪谷的成因与美国波浪谷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省区(或自治区、直辖市)有波浪谷分布的是:
A.福建省B.陕西省C.新疆 D.吉林省
13.根据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浪谷分布区明显体现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基本没有内力作用的影响
B.波浪谷地区的红色砂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图4的做法可以大力倡导
C.波浪谷分布的地区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地方D.美国限制进入人口,是由于景区开发的范围太小
在内蒙古北大山地区首次发现一种花岗岩形成的石林景观,花岗岩石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一些山脊上,座座石峰,造型奇特,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
当地蒙古语称此石林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之意。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图中“石林”景观,按照成因,其岩石为
A.玄武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岩
15.图中“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地壳下降—岩浆活动—风化、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活动—风化、堆积
C.岩浆活动—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下图为“我国某地自然环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乙处
B.丙处为断层构造,隧道和水库建设应该避开断层
C.③处为河流冲积扇,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
D.④处为河口三角洲,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17.①、②两处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蒸发更加旺盛,年降水量增多
B.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C.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D.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减小
18.关于下面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图乙图
A.甲是风力侵蚀地貌,乙是流水搬运地貌
B.甲多分布在湿润地区,乙多分布在干旱地区
C.甲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D.乙地貌所在地形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小题。
19.左上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20.右上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堆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21.下图所示风向或河流流向表示不正确的是:
22.读下列地貌景观素描图,在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是:
A. B. C. D.
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A图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分)
(2)B图是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
近年由于人类等不合理的活动,
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为。
(4分)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6分)
24.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每空1分,共10分)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
甲,乙、丁。
(2)该地地壳受到了方向力的作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图中丙处岩层是由作用形成的;甲、乙、丁三处岩层相比较,最结实、坚硬的是。
(4)如图该地区发现石油,应选择甲、乙、丙何处钻探。
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隧道,应选择在(甲、乙、丙)的地下,理由是
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C
6.D
7.A
8.A
9.A
10.D
11.C
12.B
13.C
14.D
15.C
16.BD
17.BC
18C
19.C
20.B
21.B
22.B
23.
(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小,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 m向斜中心岩层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24.
(1)背斜向斜断层
(2)南北
(3)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
沉积乙
(4)甲甲上拱岩层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理由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参考答案
1.C
2.A
3.C
4.A
5.C
6.D
7.A
8.A
9.A
10.D
11.C
12.B
13.C
14.D
15.C
16.BD
17.BC
18C
19.C
20.B
21.B
22.B
23.
(1)流水沉积三角洲(平原)
(2)沙丘干旱、半干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退耕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地势起伏小,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 m向斜中心岩层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24.
(1)背斜向斜断层
(2)南北
(3)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疏松,易被侵蚀。
沉积乙
(4)甲甲上拱岩层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理由意思相近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