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新人教版
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北宋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吴C.赵匡胤 D.完颜阿骨打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A. 极力提高皇权B. 竭力削弱相权C. 削弱将帅权力D. 削弱地方势力3.北宋军事布置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是()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4.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从最初目的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割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5.下列关于宋太祖政治措施的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奠定了基本消除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B. 消除了五代战乱的根源,有利于社会安定C. 中央控制强化,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D. 造成了北宋财政危机的根源6. “黄袍加身”的典故与哪一位皇帝有关()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宋太祖7. 你能排出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吗?()(1)杯酒释兵权(2)安史之乱(3)商鞅变法(4)火药外传至欧洲A.(1)(3)(2)(4)B.(3)(2)(1)(4)C.(1)(4)(2)(3)D.(4)(2)(3)(1)8.陈桥兵变使赵匡胤了皇帝,他取代的是()A.北周B.后周C.后汉D.后唐9.下图中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高宗二、填空题1.960年,后周大将封东北的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
他就是。
2. 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有名的“”。
三、问答题北宋初年,宋太祖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什么后果?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D4.A5.C6.D7.B8.A9.A二、填空题1.赵匡胤陈桥北宋宋太祖2.宋太祖石守信杯酒释兵权三、简答题措施:①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2020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质量检测习题(包含答案解析)
2020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质量检测习题(包含答案解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 课北宋的政治质量检测习题一、选择题1.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这个人和他建立的朝代是( )A.赵匡胤北宋B.赵构北宋C.杨坚隋朝D.刘邦西汉2.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是在( )A.汴梁B.长安C.陈桥驿D.洛阳3.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A.割据军阀发动叛乱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皇族内部争夺帝位D.身居要职发动兵变4.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股肱之臣。
宋太祖时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的权力C.加大宰相的军政、财政权D.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5.下列不属于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削弱相权6.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7.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宋朝D.唐朝8.宋朝时期,为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而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相权B.派文臣做知州C.设置转运使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9.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是( )A.士人B.农民C.工匠D.商人10.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当时最受欢迎的科目是( )A.进士B.明经C.明法D.明字11.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2.6《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2.6《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财赋收归中央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3、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列措施中属经济面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C. 在地设置转运使,把地财政收归中央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4、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C 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官僚机构的膨胀D 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A. 政事堂B. 枢密院C. 三司D. 节度使7、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8、以下不属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派文官担任地长官 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9、宋朝武将受到多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10、宋太祖取得政权的式是()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11、对后周世宗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B提高了后周军队的战斗力C为北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扩大了后周的疆域12、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C.划定双的边界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13、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驿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14、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15、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的评价准确的有()①发动“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二、非选择题:16、简述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这是学者王立群对一位古代帝王的评价,他是( )A.秦王赢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B.大将发动兵变C.少数民族入侵中原D.外戚夺取皇位3.古代有一种观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哪一时期的分裂局面?(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C.五胡十六国D.五代十国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B. 陈桥驿的兵变C.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D. 五代政权频繁更替5.为加强中央集权,破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严格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定期调换军队将领④隔断将士与地方的联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宋初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①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②实施知州三年一轮换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④在中央设立多重机构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④7.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为“制其钱谷”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B.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D.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8.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控制地方军权B.强化中央君权C.集中地方财权 D.杯酒释兵权9.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 ( )A .重农抑商B .重文轻武C .和亲会盟D .闭关锁国10.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A.尚武风气盛行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C.藩镇混战割据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材料解析】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4(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一。
选择题1.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A.北宋B.南宋C.辽D.元朝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4.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皇权进一步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6.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出身文人7.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开国功臣B.皇亲国戚C.科举考试D.地方推荐8.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9.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削弱相权B.加强中央集权C.改革科举制度D.重文轻武的政策10.“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1.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及答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秦始皇B.李渊C.赵匡胤D.隋文帝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A.外戚夺权B.权臣代政C.武将兵变D.君主禅位3.北宋建立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是(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宋真宗④辽太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④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制其钱谷,发展科举”5.北宋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这一举措有利于( )A.遏制藩镇割据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办事效率D.发展社会经济6.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④北宋设立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1.“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 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 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 知州B. 通判C. 转运使D. 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A. 禁军B. 节度使C. 通判D. 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 实行行省制度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A. 分化事权B. 减少数量C. 限制自由D. 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崇文抑武2. 在我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方式很多。
北宋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的( )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外戚夺取政权3.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B.西南和西北 C.全国D.中原和南方4.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5.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D.设置转运使6.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提高武将的地位和待遇C.轻视武备乃至军队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 A.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B.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C.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D.提高进士地位8.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不包括()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9.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A.靖康之难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澶渊之盟10.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
宋太祖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A.扩大宰相的权力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加大宰相军班、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11.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选择题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2.“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
”“黄袍加身”是有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
“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A.唐朝 B.北宋 C.隋朝D.西汉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4.《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D.陈桥驿兵变5.京剧《铡美案》有句戏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附马爷细听端底……”,其中提到的“开封”即当时北宋的都城()A.东京 B.南京 C.西京D.北京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 B.司马炎C.杨坚D.赵匡胤7.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
“这一幕”发生在( )A.907年B.950年C.960年D.966年8.《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
”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9.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5、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6、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7、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8、北宋的建立者是()A 、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9、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10、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二非选择题1、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讨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材料三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ACAB CACBA二非选择题1.(1)集权中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答案见后)一、单项选择题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
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B. 赵姓起源很早C. 编者姓赵D. 宋朝皇帝姓赵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C. 朱温建立后梁D. 太祖杯酒释兵权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B. 北宋定都洛阳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C. 黄巢起义D. 隋炀帝的暴政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
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B. 李世民C. 刘彻D. 嬴政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部编人教版施。
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
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
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3 (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1.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
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有()A.分化事权B.重武轻文C.设置通判D.废除丞相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A.副宰相B.通判C.节度使D.转运使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C.重文轻武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6.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
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C.分化宰相权力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7.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A.尚武风气盛行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C.藩镇混战割据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8.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②设置副宰相③知州三年一换④地方设置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下列对这一国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B.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C.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D.不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10.“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1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12、北宋的建立时间是()A、960年B、936年C、959年D、965年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课件2
,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先__南__后__北___的统一 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点拨】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 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 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C。
【答案】C
6.【河北唐山期中】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 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阙失 ,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 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__科__举__制____。
3.宋朝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 __读__书______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 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 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 _大___官__僚__、_大__地__主___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 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C 2A 3D 4A 5C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 皇权的不断加强B. 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 丞相权力的扩大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3.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陈桥驿兵变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 唐末农民战争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4.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 开国功臣B. 皇亲国戚C. 科举考试D. 地方推荐5.简述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6.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A. 北方B. 全国C. 西南和西北地区D. 中原地区和南方7.“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史实( )A. 唐朝B. 北宋C. 隋朝D. 秦朝8.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①分割相权②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③文臣掌地方行政④控制地方财政⑤设通判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⑤9.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 兼有监察和行政权10.“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A. 统一文字B. 独尊儒术C. 创立科举D. 重文轻武1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B. 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C. 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D.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英雄”。
其中“宋祖”指的是()A.李世民B.赵匡胤C.嬴政D.刘邦2.“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大将专权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
宋太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加强地方控制C.强化中央集权D.分割宰相权力3.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拱卫京师,其目的是()A.控制军权B.强化君权C.集中财权D.重武轻文4.宋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和议B.崇尚武力C.重文轻武D.发展经济5.下列标题中,与宋太祖有关的是()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国家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6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此外,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7.北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促进交通的发展8.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9.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B.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C.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宋朝进士科的设置10.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
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2(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23小题)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B.临安C.建康D.东京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3.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A.南北朝时期B.三国时期C.春秋战国D.五代十国4.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A.唐B.明C.汉D.宋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朝代建立的情况,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C.北宋﹣﹣﹣﹣﹣960年﹣﹣﹣﹣﹣赵匡胤D.元朝﹣﹣﹣1271年﹣﹣﹣﹣铁木真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B.司马炎C.杨坚D.赵匡胤7.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8.“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A.唐高祖B.宋太祖C.宋真宗D.宋高宗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1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外戚掌权B.发动兵变C.皇位世袭D.组织农民起义11.《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1.“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 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 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 知州B. 通判C. 转运使D. 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A. 禁军B. 节度使C. 通判D. 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 实行行省制度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A. 分化事权B. 减少数量C. 限制自由D. 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 事权的分割B. 科举制的完善C. 理学的兴起D. 租佃制的发展12.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3.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二、材料解析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
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
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1)材料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宋太祖为解决“武将专权”之弊采取了哪些措施?后来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国策?(2)材料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也是“财权集中”,为此,宋太祖又是如何做的?(3)依据材料分析,为何宋代“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而唐代则不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赵区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图材料三:宋朝时期,民间流行的俗话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宋朝儿童念的《种童诗》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末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并分析其利弊。
(4)结合北宋的治国策略,谈谈我们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力,同避别领“黄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以匡胤通过一次酒宴胁利诱的,要求高阶们交出兵权.故选C.2.【答案】D【解析】从第一幅图片(汉)坐而论道到第二幅图片(宋)站议时政再到第三幅图片跪受笔录,反映了古代君主权力的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
故选:D。
3.【答案】C【解析】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转运使。
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故选:C。
4.【答案】D【解析】略5.【答案】B【解析】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故选:B。
6.【答案】D【解析】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削弱大将兵权,将调兵权统兵权分离,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派文臣出任地方官。
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的措施。
故选:D。
7.【答案】D【解析】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
故选:D。
8.【答案】D【解析】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D 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A【解析】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
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
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故选:A。
10.【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时间“北宋”,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军事大权是唐朝在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D.1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思想就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集权,这造成了机构臃肿庞杂,效率很低.故选A.12.【答案】A【解析】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故选:A。
1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北宋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相关知识的掌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利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的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官僚队伍庞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是消极的作用。
所以ABC不对,故选D。
14.【答案】(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重文轻武。
(2)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宋代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而唐在安史之乱中虽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强化中央集权。
他本是后周大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此决定军权集中,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后来这在宋王朝逐渐形成了一项基本的国策:重文轻武。
(2)本题考查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
为强化中央集权,宋代在军权集中的同时,还实现了财权集中。
为此,宋太祖采取了如下措施: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由材料“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
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
”可知,宋代把国家的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这样中央一失败,全国就土崩瓦解,再也没有办法。
根据材料“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可知,因为唐代州郡财富厚实,武器装备都有积存,所以唐在安史之乱中两京俱失后,仍然可以到处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15.【答案】【小题1】(1)材料中“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由“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利是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弊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也增加了财政支出,导致人民负担的加重。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制定国家政策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政策制定要科学合理,不能偏颇;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故答案为:(1)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