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视角下的自豪和羞愧情绪研究

合集下载

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

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

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通过对1040名中学生施测问卷,建立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表明:1)自尊与内疚和羞耻呈显著正相关,归因方式与内疚或羞耻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是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之间的中介变量,归因方式对自尊的直接作用大于对内疚和羞耻的直接作用,对内疚和羞耻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3)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标签:内疚;羞耻;自尊;归因方式1 问题的提出作为人类高度社会化的负性自我道德情感体验,内疚和羞耻既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它们都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探讨一些主要变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对人们更好的理解负性情绪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人格之核心的自尊是人本能性的生命需要,实现着人各种需要间的和谐性调节。

目前中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自尊是在对自身价值进行判断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1]。

归因方式是个人的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进行评价的依据。

自尊的高低、归因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内疚和羞耻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尊研究的重点被放在引起伴随抑郁情绪的、包含自我的认知因素上。

Harter和Renouf(1990)研究发现,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自尊与沿着从愉快到抑郁的连续发展的情绪高度相关(r=0.72~0.80)。

国内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了自尊与情绪的相关[2]。

高自尊的人能够经受失败的考验而继续努力,而低自尊的人则容易在失败中丧失信心放弃努力[3];自尊对心理症状和羞耻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4];自尊与羞耻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5]。

个体特定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都与其认知特点有关。

作为自我道德情感的内疚和羞耻,由于人们对环境事件或个体行为的认知评价或归因的差异,其产生的频率和可能性也不一样。

Weiner(1985)在他的归因理论中提出,内疚与羞耻情感与原因的控制性有关:羞耻与不可控制归因相联系,内疚则与可控制性归因相关[6]。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2011年心理学硕士考研题:10分两个学生参加考试:一个得到100分,另一个不及格。

考100分的说是自己学习刻苦,不及格的说自己没有数学细胞。

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两个学生将来学习的行为及其原因考100分的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与自己的努力,这是内部-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他会继续努力学习,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这是内部-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他讲会自暴自弃,不会为数学努力,成绩也不会有提高。

(5分)因为维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每个维度对动机有重要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维度,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如果归因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

如果将失败归因内部,则产生愧疚感,归因于外部,就觉得运气不好。

如果将成功归因与可控制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动力。

(5分)举例说明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答:案例 : 某某聪明,特点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都有侥幸心理,希望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考的不理想归因于运气不好。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_高丽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_高丽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高丽1,张向葵1,2,田录梅*(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目的:探讨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方法:以216名大学生为对象,运用Rosenberg 自尊量表(SES)筛选出1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诱导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①t检验中,低自尊的归因方式平均分为14.69,高自尊被试的归因方式平均分为12.93;②在方差分析中,对于被试失败前后焦虑差,自尊和归因方式的主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分别为F (1,118)=7.56,P <0.01,F (1,118)=4.83,P <0.05,F (1,118)=5.44,P <0.05。

结论:自尊与归因方式均能起到缓冲失败后不良状态焦虑情绪的作用,两者在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

【关键词】自尊;归因方式;状态焦虑;失败诱导;大学生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1-0111-03Influence of Attributional Style on Different Self-esteem Levels of Individual ’s State AnxietyG AO Li ,Z HANG Xiang-kui ,TIAN Lu-mei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ttributional style on individual ’s state anxiety after failure.Methods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was applied to select 122subjects from 216college students.The question was solved by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quiry with an experiment,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t -test and ANOVA.Results :①From t-test,the mean score of low self-esteem subjects ’attributional style was 14.69,and that of high self-esteem is 12.93;②From ANOVA,the anxiety difference,the main effect of self -esteem,attributional style and their interactive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respectively F (1,118)=7.56,P <0.01,F (1,118)=4.83,P <0.05,F (1,118)=5.44,P <0.05.Conclusion :Both self -esteem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may have effect on reducing negative state anxiety,but there is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self-esteem and attributional style.【Key words 】S elf-esteem ;A ttributional style ;S tate anxiety ;F ailure-inducement ;C ollege students【基金项目】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通讯作者:张向葵;*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焦虑(anxiety )指个体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1]。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教育心理学:归因

教育心理学:归因

教育心理学:归因在教育领域中,“归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也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归因呢?简单来说,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和推断。

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他可能会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学习,也可能认为是题目比较简单,或者是运气好。

同样,如果成绩不理想,可能会觉得是自己没好好复习,或者是老师教得不好。

归因方式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强调个人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性格等;而外部归因则侧重环境、运气、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如果学生倾向于内部归因,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那么他们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会更有信心和动力,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求成功。

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坚韧的品质。

相反,如果学生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的情绪,甚至可能放弃努力,陷入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

外部归因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

有时候,适当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有利因素,如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指导等,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外部支持的重视。

然而,如果过度依赖外部归因,将失败都归咎于外部条件,比如抱怨老师出题太难、考试环境不好等,就会阻碍学生从自身找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除了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能力,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外部因素的辅助作用,避免他们骄傲自满。

而当学生遭遇失败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改进,下次就有可能成功。

比如,有个学生在数学考试中进步很大。

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这次的进步非常明显,这离不开你这段时间的刻苦努力,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主动请教问题。

同时,我们的课堂学习氛围也为你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归因理 论
“ 归 因”是指人们对 自己或他人行为 的成功或失败的原 因的 解释或推论 。通 俗地 讲 , 人 们找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 因就是归 因 。 自从本 世纪五十年代海德提 出归 因理论 以来 , 归 因理论 以独 特的考察方 式成 为社 会心理学领域 的重要分析路径 , 被用来解释 和推测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过程及行为原因。它是指人们对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 具体地说 , 就是观察者对他 人的行动 过程或 自己的行 为过程进行的 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通过归 因来 预测 、评价 人们 的行为 , 以便对环境 和行 为加 以控制 。在教育实 践 中, 学生对 自身行为 的归 因直 接影响情绪变化及长期行为的成 功与失败。将归 因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 , 并提出正确 的归 因模式 , 对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广角 l Wi d e R n g [ e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 中的探 索
张琦 卉 浙 江理 工 大 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3 1 0 0 1 8
摘要 : 归因理论是 社会心理 学 中的重要 理论 。本文就 归因理论进行 一 定的阐述并指 出在教育 实践的应 用。
关键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归 因; 教育
( 二) 不 同的归因方式 产生不 同的 期待 学生反应快 、成绩好归因为 能力高— —教师会 经常期望该生 在学 习上成 功。学生反应慢 , 归因为能力差—— 教师 会不 自觉地 期 待该生在学 习上失败 。这种归 因导 致教师对 “ 较差” 的学 生 产生两种对 待 : 第一 , 给予他们较少的注意 。第二 , 给予过度的同 情 。而对于 “ 优生” , 多次 的成 功容易导 致他们骄傲 自大 , 所 以 应根据优生这 一特点 , 对归 因方式做适当调整 , 例如把偶尔的失败 归 因于 能力 和努力 , 促使他们严格要 求 自己, 精益求精 , 冷静和清 醒 。因此, 归因的运用应 因对象不 同而异 。

国内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业情绪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研究学业情绪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学业情绪的概念、维度划分、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内容梳理。

其中,维度划分包括两维度和多维度的探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因素、学业成就、归因等,并总结了目前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的研究思考与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学业情绪提供支持。

关键词:学业情绪;测量;影响因素一、引言情绪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行动的非智力因素,不少研究者在1998年“情绪在学生学习与成就中的作用”会议后开始着手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绪的影响与机制作用等问题。

由于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心理学界对学業情绪的界定、结构成分等缺乏统一认识和评定标准,本文试图对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二、学业情绪的概念德国心理学教授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

我国学者进一步扩展“学业”涵义,认为学业情绪不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日常作业和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

三、学业情绪的结构与测量(一)两维度:积极与消极大部分学者们根据愉悦程度将情绪划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Pekrun、ravaja 依照愉悦度与唤醒度把学业情绪划分为四类,分别是:积极高唤醒促使活动的正性情绪;积极低唤醒会抑制活动的正性情绪;消极高唤醒促使活动的负性情绪;消极低唤醒抑制活动的负性情绪。

这与Russell提出的情绪环状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学业情绪的测量不同于单一情绪的测量,它更加复杂与综合,已有的研究工具也非常有限,主要包括问卷法、形容词核检表法以及投射测验等方法。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Pekrun等人在2005年编制出版的学业情绪问卷。

该问卷共232个项目,涉及三种学习情境及9种具体的学业情绪,24个分量表,采用5点计分。

国内不少学者对AEQ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并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习者编制了相应的学业情绪问卷,其中董妍和俞国良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分问卷信度α系数在0.785~0.915,分半信度在0.71~0.82。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答: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

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独立的。

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于他的能力强或任务容易等稳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期望,如果将来给予同样的任务他还会做得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于他心情好或机遇好等暂时因素造成的,那么就不会期望他将来还会做得出色。

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再一次成功的盛会和失败行为承担责任的原因是,他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度模式。

“他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控制和非控制的轨迹归结为四个因素的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韦纳认为,每个维度有重大影响的动机。

在内部和外部尺寸,如果成功,是由于内部因素,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的动机,以改善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因为内部因素,会产生羞耻的感觉,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会生气的。

尺寸稳定,如果成功的稳定因素,是由于产生的自豪感和动力改善,由于不稳定的因素,它会产生侥幸心理。

失败的原因的稳定因素,将有绝望的感觉。

失败的原因的不稳定因素,会生气的。

尺寸可控,如果成功,是由于不可控因素将是积极的成功,由于不可控因素,你不会有多大的力量。

将失败,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将继续努力工作,由于不可控因素。

会绝望,会由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由于内部因素,如能力与努力一定会成功,他将是值得骄傲的,和满意度,减的满意感,信心和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良好的运气和其他外部原因。

中学生归因方式对羞耻体验程度的区别分析

中学生归因方式对羞耻体验程度的区别分析
- 141-
体验的影响.内控成功归因得分是在成功情境下归
因于能力和努力因子的分数之和袁外控成功归因得
分是在成功情境下归因于背景和运气因子的分数
之和袁而内控失败归因得分即是在失败情境下归因
于能力和努力因子的分数之和袁外控失败归因得分 则是在失败情境下归因于背景和运气因子的分数
之和.
2.2.2 羞耻的评定
讨不同归因方式对羞耻体验的区别研究袁其中自变
量为不同归因方式袁外控成功尧外控失败尧内控成
功尧内控失败袁依变量为羞耻体验程度袁分为易羞耻
组袁不易羞耻组.其中不易羞耻组样本数为 117袁易
羞耻组样本数 117袁总样本观察数位 234.
表 1 Box 共变量矩阵相等性检验对数行列式
羞耻组别

Rank
Log Determinant
燕认为羞耻是指个体运用内化了的标准尧规则或目 标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认知评价袁当对自我本 身做出消极评价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道德或 不被别人接受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羞耻产生于 道德自我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袁对个 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的养成尤为重要[2].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分析袁推断出 行为背后原因的过程.Lew is 认为易羞耻者归因 模型袁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尧持久 的尧整体的袁而把好事件的原因归结为他人的尧暂时 的尧局部的.王登峰和钱铭怡研究表明个体羞耻感 与心理控制源有显著相关袁外控者较内控者羞耻感 体验更强烈[3][4].梁进龙研究表明汉族中学生的羞耻 感更多受到个体内部尧稳定尧不可控的归因即能力 归因的影响[5].上述羞耻与归因之间关系有相似的 结论袁也有不太一致的地方.研究结果大都根据相 关尧回归分析得来袁归因方式是否是影响羞耻的重 要因素袁 归因方式是否可以区分羞耻体验程度袁值 得深入探究.

内疚和羞愧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内疚和羞愧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内疚和羞愧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内疚是一个人觉察到自己对所作的消极行为负有个人责任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的情绪体验。

内疚作为典型的道德情绪,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并具有较高的亲社会性。

而羞愧是由于个体的不良行为违背了某种社会标准时产生的一种不光彩、无地自容的体验。

羞愧情绪体验更痛苦更强烈,它使个体更加关注别人的评价,产生逃避或敌意的行为倾向,恶化了个体的人际关系。

而羞愧也代表了一种自我检查和内在激励的能力,会促使积极的自我控制。

内疚和羞愧是一对重要的道德情绪,探究两者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就能对内疚和羞愧的道德功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解释,并对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研究一和研究二关注内疚和羞愧的产生机制的问题,以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内疚和羞愧事件来诱发情绪,测量内隐和外显的责任心,以及归因方式来探讨其与内疚和羞愧情绪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对自我形象的关注来探讨其与羞愧情绪程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道德事件中,责任心和内疚程度呈正相关,责任心越强,对事件的内疚程度就越大;责任心越强,对事件责任的归因越倾向于内归因;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越倾向于产生内疚情绪;归因中介了责任心和内疚之间的关系。

在道德事件中,责任心和羞愧程度呈正相关,责任心越强,对事件的羞愧程度就越大;责任心越强,对事件责任的归因越倾向于内归因;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越倾向于产生羞愧情绪;归因中介了责任心和羞愧之间的关系;自我形象与羞愧之间也存在正相关,越注重自我形象,在加入外界眼光之后,越容易产生羞愧。

研究三通过控制被试与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亲人,同学,陌生人)来探讨心理距离对内疚和羞愧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影响内疚和羞愧的情绪,对于越亲近的人,在做错事情之后更容易产生内疚;而对于越疏远的人,在做错事情之后更容易产生羞愧。

社会心理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社会心理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

A:心理规律B:心理现象C:心理现象及其规律D: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答案:D2.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潘菽B:严复C:梁启超D:高觉敷答案:D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B:做力所能及的事C:成名成家D:事业心强答案:D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斯金纳B:冯特C:罗斯D:弗洛伊德答案:B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行为B:个体心理C:社会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答案:C6.()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97B:1908C:1879D:1924答案:B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实验法的优点有()。

A:偶然性大B:实验情境影响大C:可验证性强D:因果关系明确E:外部效度高答案:CDE8.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

A: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B:社会心理学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C:社会心理学是与社会学、心理学极为相近的一门学科D: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到现在短暂的历史E:社会心理现象独特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答案:ACDE9.1908年()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A:心理学家麦独孤B:心理学家奥尔波特C:心理学家勒温D:社会学家罗斯答案:AD10.社会心理学实证分析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A:从思辨转向观察研究B: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C: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D: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社会化是指()的过程。

A:获得职业技能B:由社会人转变为自然人C: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D:学习社会知识答案:C2.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上的问题。

A:角色冲突B:角色矛盾C:角色期待D:角色认知答案:B3.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

教育心理学:归因

教育心理学:归因

教育心理学:归因
勤思范老师:869417568
摘要:
如果将失败归因内部因素,学生会感到自责、内疚和羞愧。

如果归因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和愤怒。

韦纳认为,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1)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如果将成功归为内部因素,个体才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成功是源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学生感到的是感激而不是自豪。

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内部因素,学生会感到自责、内疚和羞愧。

如果归因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和愤怒。

(2)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

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和目前的结果一致,即成功者预期以后的成功,失败者看到的是以后的失败。

但如果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则对以后的成败预期影响较小。

(3)所投入的努力。

如果学生认为失败是因为不努力导致,他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

若将失败归因缺少能力,即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那他就很容易放弃。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

故当活动成功时,个体倾向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反之,活动失败时,归因于一些不可控的原因,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中学生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中学生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中学生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张佳妮;彭洋洋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科学》
【年(卷),期】2012(027)007
【摘要】本研究采用情景式自豪感问卷、归因问卷对35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1.中学生自豪感与能力,环境,努力三种归因方式都存在显著相关。

2.在成败归因中,自豪高低分组在能力、环境、努力三种归因方式间都有显著差异。

3.不同性别中学生的自豪感与归因的相关有差异。

4.初、高中生的自豪感与归因的相关有差异。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张佳妮;彭洋洋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2
【相关文献】
1.藏族、汉族中学生归因方式和羞耻感关系研究 [J], 梁进龙;李磊;崔新玲;魏骊臻
2.年级归因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 陈四光;韩佳红;安献丽
3.中学生师生关系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J], 罗帅; 王国芳
4.中学生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J], 祝丹丹
5.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J], 冯晓杭;张向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生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中学生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的积极 性 ;如果 把成 功归 因于外 部 的 ,不稳 定 的 、
为此 ,调查中学生的 自豪感与归因方式的关
不 可 控 的原 因 ,易使 人产 生意外 和感 激 的心情 等 , 系 ,可 为教 育指导 提供依 据 。
作者简 介:彭洋洋 ,湖南 师范 大学教育科学学 院。
2 9

归 因 于他 个人 能 力 或努 力 的结果 时 所 产生 的一种 失败行为结果归因为可控制 的原因,如努力时可

积极 的主观情绪体验【 I 】 0 能会引起羞愧 ;而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内部低能时, 恰当的归因能提高个体的 自 豪感 ,影响学业 则可 能 引起 学生 的 自卑 感 。 成功和人格倾 向嘲 。韦纳认为,人们通常从三个维 自 豪感属于 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 。中学阶段 度 :稳定性、可控性 、内外性来对事件进行归因 是学生 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自豪感这种 自 当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 、稳定的、可控的原因时 , 我意识情绪对其 自我意识及行 为有重要的调节作 可使人感到 自豪和满意 ,有助于提高工作 、学习 用 。
卷分为两个项 目,分别是考察被试对成功的归因
本研究的被试取 自 长沙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二年 与对失败的归因,每个项 目有八个选项 ,八个选 级,每个年级抽取两个班,共计 40 0 人。测后获得 项分别可归为下三种归因方式 :能力的归因、外 有效问卷 3 5 5 份。其中男生 18 , 8 人 女生 17 在环境 的归因、个人努力的归因。 6 人。
学范畴的研究 。
中学生 自豪感与归 因方式的关系
张佳妮 彭 洋洋

要 :本 研 究采 用情 景 式 自豪感 问卷 、 归 因 问卷 对 35名 中学生进 行 了调 查 。结果 显 示 :1中学生 5 . 自豪感 与能 力 ,环境 ,努 力三种 归 因方式都 存在 显著 相 关 。2在 成败 归 因中 , . ,自豪 高低 分组

归因理论的介绍分析

归因理论的介绍分析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动机理论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Principle of covariation),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2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归因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归因理论3三维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它关系到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

而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影响着个体的动机水平、目标选择和行为坚持性。

归因理论则认为,个体对行为结果的因果知觉会直接影响其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

探讨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及归因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初步测查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状况,并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假设大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归因方式会对这一关系产生影响。

同时,研究还将对不同群体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及归因差异进行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本研究发现尽管已有研究证实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对于三者关系的深入探讨仍显不足。

本研究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共分为几个部分。

将对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进行初步测查。

接着,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及归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三者影响关系模式。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归因状况,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7期 235归因理论视角下的自豪和羞愧情绪研究杨 素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1摘要:自我意识情绪是人类情绪中具有社会性的重要情绪类型。

其中自豪和羞愧是效价相反的两类典型自我意识情绪。

文章从归因理论的视角入手,对自豪和羞愧情绪进行探讨,重点探讨引发自豪、羞愧情绪的机制,分析归因理论对自豪情绪和羞愧情绪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有效利用归因理论调解情绪。

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意识情绪;自豪;羞愧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6-0235-021 导言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关注归因视角下的情绪研究。

研究发现归因方式能够引发个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带来不同的影响。

对于自我意识情绪也是如此。

从归因视角对自豪和羞愧情绪进行探讨,将对个体的心理及情绪调节有重大意义。

2 自我意识情绪情绪是人们对某个对象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是多种思想、感觉和行为引发的综合心理状态。

它是源自于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生活学习条件以及他人的行为的情感感知,在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还对人们学习工作的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情绪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通常认为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外界环境,即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他人情绪与动作、自我情绪与动作、情景刺激,因为哭泣而产生了悲伤,因为身体剧烈颤抖而产生了惧怕;其次是心理因素,即心理状态的变化,如认知评价、记忆、想象、个体需要与预期的关系,当客观事物对个体起作用时,个体将把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预期、需要进行认知评价;最后是生理因素,即个体生理状态的变化,如个体身体状况、生理反应等。

坎农和巴德提出,情绪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达尔文指出“儿童在三岁左右就会出现自我意识,害羞、内疚和羞耻等情绪伴随着意识的出现而产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类情绪反应,更是对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自身这个问题的一种反应。

”自我意识情绪是比基本情绪更加复杂和高级的情绪,它是在对个体自身逐渐产生认识的过程中因不断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感。

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内疚,尴尬,嫉妒,骄傲,自豪等,其典型特征是“自我”的参与,他是需要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过程参与的情绪类型。

自我意识情绪对自我意识的伤害或加强有直接关系,在调节个体思想情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表征、自我觉察、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自我意识情绪必须有自我评价的参与,当个体感觉到他们的行为按照规则进行或没有按照规则进行时才会感受到自我意识情绪,例如自豪、羞愧。

当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竞赛冠军时,产生自豪情绪。

稳定的自我表征能力、对该表征进行的观察、反思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主要基本特征。

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情绪的自我归因。

当情绪的自我表征激活并引起自我关注以后,情绪归因就开始了。

当情绪指向自我、归因于个体因素时,就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归因在社交成就领域对个体认知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

同时,自我评价与自我归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自我情绪归因影响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情绪的产生是受个体内部影响还是外部环境影响,这是情绪有效归因的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接受或社会地位受到威胁时会不自觉得被引发。

例如当考试成绩较差,个体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降低了,进而产生羞愧情绪。

自豪和羞愧是自我意识情绪中效价相反的两类典型情绪,自豪是个体把成功事件归因于内部因素即自身能力和努力而产生的结果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主观情绪体验。

而羞愧是个体不满意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及表现,缺少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而对自己产生的消极情绪。

3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韦纳提出归因过程的基本模式,为五部分组成。

第一是因果前提,即影响归因的因素。

影响归因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其中,环境因素又分为情境特点、特定线索等而个人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归因偏差等。

第二是归因,即解释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包括努力、机遇、能力、任务难度、身心状态、他人反应。

第三是原因成分,又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可控性,即行为能否被控制,第二个维度是原因起源,即原因是内部还是外部产生的,第三个维度是稳定性,即行为产生的因素是否具有稳定性。

第四是心理结果,认知结果和情感结果共同构成了心理结果。

成功期望是认识结果的主要表现,如当成功期望成为现实时,产生自豪情绪。

原因的起源影响情感的结果。

第五行为后果,希望和情感决定行为,而动机的强度影响行为,这一动力作用最终通过情绪变化表现了出来。

4 自豪和羞愧的归因角度分析自豪的成因是个体有超出期望的自我评价,而羞愧的成因则是个体有低人一等的自我评价。

影响自豪和羞愧的产生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4.1 主观因素包括个体信念和归因方式。

4.1.1 个体信念个体从有意识时代开始,受经验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信念。

正能量的生活信念是产生自豪感的根源,负能量的生活信念则是产生羞愧情绪的根源。

自豪者通常有一种“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念,构成了一种“我可以--强化--成功”的模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增强自豪感。

而羞愧者有一种“我不行”“我不可以” 的信念,构成了一种“我不行-强化-失败”的模式,形成恶性循环,加深失败者的羞愧感。

4.1.2 归因方式有自豪情绪的个体大多把成功或失败的因素都归结为内部因素,而羞愧情绪较严重的个体则总是把成败归结为外部因素。

4.2 客观因素包括社会评价和个体经验。

4.2.1 社会评价研究证实,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判断与外部社会对个体的态度评价息息相关。

积极的社会态度与评价导致自豪的自我认知,使个体产生自豪情绪。

消极的社会态度与评价导致消极的自我认知,使个体产生羞愧情绪。

4.2.2 个体经验当个体的成功的积极经验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产生自豪情绪,并一直保持。

相反,当个体总是有残酷的失败经历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心理防线被击溃,羞愧情绪随之而来。

5 在归因视角下,合理调控情绪对成功事件做出积极的内归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情绪,对失败事件做出内在、全面而稳定的归因则会让个体感到羞理论与方法236 2015年7期愧。

个体自我评价时,当自己的中介价值率小于社会的中介价值率时,就会产生羞愧情绪;反之,产生自豪情绪,而自豪与骄傲情绪仅一步之遥。

根据不同的归因方式,Lewis 提出获得成功后所体验的自我意识情绪可分为骄傲与自豪。

骄傲源于对整体自我的评价,是放大的自信;而自豪来自对特定行为的评价,是对具体行为结果的积极情绪体验。

羞愧情绪的极端表现就是自暴自弃,而若是自豪情绪的极端表现将会导致个体因骄傲而目空一切。

极端的自我意识情绪影响下较容易让个体产生极端的思想或引发极端的行为,进而对个体本身带来伤害。

合理调控情绪需要从归因的角度寻找有效的方法。

5.1 加强归因训练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学会正确的归因,正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会归因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我认识的过程。

通过归因训练使个体在培养认识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观念。

归因训练首先需要培养自觉的归因意向,当事件发生时要能够主动进行多角度归因;其次,寻找正确而积极的归因角度,在具体活动中不仅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与别人行为原因的关系,而且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加精准地知己知彼。

因此,对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与矫正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个体长期习惯于消极的归因方式,必然会引发消极的自我意识情绪,导致消极心态,阻碍健康人格成长。

比如那些已经习惯不敢直面失败的人,他们没有应对困难的信心,往往会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身先天不足,而对于获得的成功则归因于任务简单或者是运气、机遇好。

长此以往,这种消极的归因、错误的方式成为一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essness ),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健康。

个体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动力。

当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非可控的因素时,例如运气、机遇、任务难度等,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自豪感降低;当个体对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时,例如个人努力、能力高低等,并不一定能够使自我效能感降低,而羞愧感增强。

对自我效能感的控制能够激发个体合理的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练习得以提升,就如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仅仅地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与受训者相似的榜样,对受训者及时给予积极正确的归因,引导受训者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逐渐提高的能力,提升受训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而能够引导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避免消极情绪带来的伤害。

5.2 赞扬、自我暗示及激励调控合理适度的羞愧情绪能促使个体不断进步,而长期处于羞愧心境下也必然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坏。

羞愧情绪常常伴随着自我评价过低,个体容易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担心自己笨拙,在意他人的评价。

长期的羞愧情绪会令个体表现出消极防御的姿态,如孤僻、自欺欺人、焦虑不安等,个体变得敏感,斗志消磨,兴奋度减低,更有甚者还会引起生理或心理失调和病变。

个体需要通过习得积极的归因方式,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去改善羞愧情绪。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信念”,经常进行积极暗示的人,会在内心不断的鼓励自己“我能行”“我可以”,会把困难和问题看成是机会和希望;经常进行消极暗示“我不行”的人,会把希望和机会看成是问题和困难。

所以,学会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归因,坚持心理上的积极暗示,对于改变心态至关重要。

经常持久的积极暗示,让自豪融于潜意识中,心理暗示才有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经常使用肯定句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学会将注意力从自己的劣势上转移开,自己喜欢自己,通过改变形象来改变自己。

用可以达到目标的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多进行社会交往等。

激励调控通过自我激励的办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例如,工作学习失败,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产生强烈的羞愧感时,采取自我激励的办法,把成败看成是对自己的考验,把别人的嘲讽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从而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消极不良情绪转向。

5.3 改变认知角度,合理释放情绪羞愧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失败的事件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羞愧情绪,为免受其伤害,个体应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认知角度灵活的看待问题。

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不把自己的意识束缚于对挫折或失败的消极认知中,“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对消极情绪应找到合理方式及时进行疏导释放,不可长期处于消极心境中。

实践证明,这是改变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

同理,当个体把对成功的归因指向个人的努力、天赋、能力等方面时,自豪情绪油然而生,然而,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在进行内归因时过分强调自我的作用,全然忽视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如事件本身的难易程度等,则可能陷入骄傲情绪进而阻碍个体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