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人们寻找和解释行为原因的心理过程展开。
1. 内因和外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考虑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内因指的是与个体本身有关的因素,如个人能力、意图和特质。
外因则是指与环境或外部情况相关的因素,如机遇、运气和外部压力。
归因理论认为,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会权衡内因和外因的相对重要性。
2. 归因偏差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偏差,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错误解释。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自利偏差、对别人行为的过度归因、对自身行为的过度归因等。
归因偏差会影响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 归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理论还关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原因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可控性指的是个体能否对行为原因进行控制。
人们对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对行为后果和行为者的评价。
4. 归因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经历归因过程。
归因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观察行为、推断行为原因、评估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最终产生归因结果。
归因过程是动态和复杂的,受到个体认知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因和外因的权衡,归因偏差的存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考量,以及归因过程的全过程。
了解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以及其中的心理机制。
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
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岀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三维理论(cube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凯利(Kelley,H.H.)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其理论的内容主要如下:(1)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
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②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2)要找岀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①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行为的归因。
指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的解释和推论。
(2)心理活动的归因。
指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应归结成什么原因。
(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某些情景中会产生怎样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
按照凯里的归因模式,在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知觉本人的特点)或外部原因(包括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至于到底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要依据以下三个标准来决定,即:一贯性,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是否前后一贯。
普遍性,知觉对象在其他人的身上是否引起相同的反应。
差异性,知觉者对其他知觉对象是否以同一方式做出反应。
依据以上三个标准做综合考虑,就可决定应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2)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的归因倾向。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行为分析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反之,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他就会确信不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会取得能力之外的成就,从而引发消极情感,降低期望水平,削弱学习动力。
管理心理学
成功归之于自己,失败归之于他人
3.观察位置 3.观察位置
心的人物。 心的人物。
人们往往吧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 人们往往吧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时间因素 4.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时间会冲淡一切
案例:管理者对影响晋升因素的解释
• 2. 培训与开发
• 传统意义上的培训与开发多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其实,观念的转变和情绪的调节也是培训与开发的重要职能。 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 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的。
• 紧张的工作、繁琐的程序,人与人之间长时间得不到沟通,必然会 出现分歧和误解。如果不予以重视,最终可能导致组织的智障。 尤其有三种极端的归因症状不容忽视:一是绝对化,即以自己的意 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件怀有其必定会这样或必定不会这样的观 念,一旦事件的发生与其愿望相悖时便陷入情绪困扰。二是过分 概括化,一方面对其自身进行不合理的评价。一些人面对失败或 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 是“废物”等;相反,面对点滴成功又往往“忘乎所以”。另一方 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对方很坏、一 无可取等。三是糟糕至极,即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认为一切 都完了,好象天就要塌下来了。因此,组织在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 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借助“归因疗法”转变他们的观念,调节 他们的情绪,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 美国《工业周刊》曾对大中型企业中的1300名中层管理者 进行了调查每个问题至少500人进行了回答。 • 其中两个问题涉及了归因方面的内容。一是你认为目前的 成功取决于哪些方面的原因,二是你认为阻碍你进一步晋 升更重要职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大多数管理者将他们的发展归因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在工 作中取得的成绩80%以上的中层管理者认为这两项是他们 晋升到管理层职位的最重要原因。
教育心理归因
教育心理归因教育心理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归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归因,即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或运气等因素。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类型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教育心理归因的相关内容。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解释和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对于成功的归因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对于失败的归因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根据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和智力等。
外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和运气等。
内部归因倾向于使个体对自身有更高的自信和责任感,有利于个体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提升;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责任的转嫁。
教育心理归因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来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对于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他们会明白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运气。
这样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减少对自身的自责和自卑感。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是一种用于识别有争议事务原因和责任
的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在1962年提出,它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
它认为,事件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三大要素:积极因素,负面因素以及控制因素。
首先,积极因素是原因中有利的一方,它支持事件发生,促进结果。
积极因素是事件发生或结果产生的有利主体,它不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积极因素的存在可以帮助形成和发展有利的结果。
其次,负面因素是原因中不利的一方,它阻碍事件发生,导致不利的结果。
负面因素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它可以完全阻止结果的形成,也可以通过消极的影响,减少结果的利好度。
最后,控制因素是影响事件发生和结果形成的因素,它与积极因素和负面因素类似,但是其可以影响事件及其结果,但它不是有利或不利的。
通常,在具体的事件上,控制因素大多是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因素,例如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法律法规等。
因此,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要识别有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时,除了考虑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外,还应该考虑控制因素。
通过对积极因素、负面因素和控制因素的识别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及其结果,并且可以更好地识别事件原因,从而更好地追究有关责任。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它不仅应用于法律领域,也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宗教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等。
它为有
争议事务的原因和责任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并且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
在今天的社会中,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也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内容和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说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内容和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启示:XX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划分成三个维度,有助于人们对成就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他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一个人把考试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么以后考试还会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能力是一个稳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那么以后考试就不大可能预期失败,这是因为运气是一个不稳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不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
相信自改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
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
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
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
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XX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
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与不努力大不一样。
心理学 归因
首先你先回答: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人格的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气质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型、意志型、情绪型、理智型。
能力种类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模仿和创造能力、流体和晶体能力、认知、操作和社交能力。
然后从心理学对人格的学习和了解,分析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还有什么样的能力。
以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做一个综合的分析.刚刚学过,希望对你有用。
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把成果与失败的归因分成了四种可能性,其中稳定的有能力和任务难度,不稳定的有努力和机遇;按照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划分,内部因素有能力和努力,外部因素有任务难度和机遇。
一个高成就者在归因时,归因于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所以取了成功,或者是由于能力和机遇取得成功,也可以是能力和任务难度恰当所以成功,不要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就好了。
我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有意无意的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做出解释.然而无论找到的原因是否是真正的原因,对原因的解释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它都影响了我们随后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所谓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在没有接触归因理论时,我真的不知原来自己经常做的一件最不经意的事,却能成为一门精深的学问。
举个例子,为什么最近在物理课上总是精力不集中呢?对“为什么在物理课上精力不集中”寻找原因的过程就是归因过程。
归因过程的科学定义是,人们根据一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而寻求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
可见,归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我们知道,需要对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然而行为或事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常常是不明确的,再加上归因个体的特点、生活环境等都不相同,因此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也很是复杂了.就如上面的例子,答案可能有:“我很笨,不能学会这部分内容";“由于贪玩,课上总是思想开小差”;“近期休息不好,身体不适";“前一阵受到老师的批评而闹情绪"······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恐怕几页纸都举不完。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能力。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因论
所以说,在教育工作中,归因不只作为一种对原因的推论,它还是一种教育的 艺术和方法。教师不能只操作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的归因,而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归因。恰当的归因能令学生具有不骄不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力量,对于学 业的成功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不够) ,教师及时给他们以强 化,学生增加了对其行为结果的努力归因,他们就会逐 步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增强自己学习的自强心,付出更 大努力,以便更加积极地对待哪怕是再困难的学习任务,形 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果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 稳定的、不易控制的因素(如能力) ,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 的能力和努力失去信心,对学习自暴自弃。事实证明,把学 生成绩好归因于学习能力高和刻苦努力,则使学生产生自 豪感和愉快的情绪。把学生的学习失败归因于内部低能 和缺乏努力,会引起学生的负疚感和羞愧感。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
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
响。
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
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 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 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 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 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 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 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 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 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归因理论的内容
归因理论的内容卡特尔教授在1966年首次提出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行为结果作为解释其行为的依据,而这种行为结果又由各种外在的和内部的原因引起。
同时,人们总是力图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部原因或者能力,而把失败归于外部原因或者环境。
他认为,在完成某项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包括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体素质等,称之为成就动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纳和纽厄尔于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归因理论是有效地预测犯罪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根据以下四点进行阐述的: 1、内部稳定因素与外部不稳定因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稳定性和不确定性4、内外因素在归因中所占比例不同1、归因过程,就是指把他人的行为视为内部或外部原因的过程。
2、归因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客观性原则。
3、归因的三个维度:内部稳定性(稳定);外部稳定性(不稳定);不确定性(不稳定)。
3、最有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可控制的刺激;4、最不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不可控制的刺激;5、最不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行为者自身的特点;6、最有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能力;7、最不利于改变我们行为的原因—不能力。
4、对因果关系的评价会影响到未来归因,对已发生事件的归因会影响到未来对类似事件的归因,而且往往会导致更积极的归因,也会导致更消极的归因。
5、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都会使人产生行为改变。
研究表明,当个体将外部的失败归因于他人时,会通过行为的改变来减轻对失败的责任感,如果这些行为得到了成功的强化,那么它们就更有可能持续下去。
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他人时,会在潜意识里加强对失败的责任感,从而增强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外部和内部归因所产生的行为改变具有显著的抵消作用。
6、消极的归因会产生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归因会产生消极的行为。
7、归因于成功还是失败是一个连续体,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对事情的态度并非取决于事情本身,也不仅仅是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许多实验证明,即便只看别人怎样做,你仍旧很容易受暗示左右。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研究了对行为影响的三个要素:行为表明、内因和外因。
该理论发展于20世纪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行为。
行为表明是指一种行为引起的后果,它可以主动或被动地解释和描述一种行为,反映了行为的结果。
凯利认为,行为表明非常重要,可以激发人们的动机和行动,会影响行为的发生和变化。
凯利认为,行为的发生和维持都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内因和外因。
内因可以提高行为的发生率,因为行为是由人们内在的激励所引起,而这种激励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
因此,内因可以成为影响行为的关键因素,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动机。
此外,外因也可以影响行为的发生。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认为,外部因素是由外部环境所引起的,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行为。
外因可以影响行为的发生和持续,但它的影响不会像内因那样明显和可见。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表明,行为的发生受到了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构成行为发生的框架。
因此,该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完整、客观的行为分析模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为的发生和变化。
基于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研究者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变化,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凯利的理论在不同的领域中使用,例如教育、健康促进、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这一理论可以指导研究者们以适当的方式解释和解释行为,并为有效地管理和改善情况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总之,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表明,行为的发生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受到行为表明的影响。
此外,它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助于理解行为和促进行为变化的宝贵资源。
凯利的三要素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行为和行为变化的框架,为行为改善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
海德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兼哲学家约翰·海德提出的。
海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对环境的认知和解释加以决定的。
他指出,一个人在解释环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来进行思考。
他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认知来解释新的环境,从而决定他们的行为。
海德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而定的,而这些认知和解释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模式决定的。
他认为,一个人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决定了他们对这个环境的看法,从而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他还指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模式,因此他们对环境的看法也会不同,从而决定他们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海德归因理论的认知视角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社会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他们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的影响。
因此,为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他们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
这种认知视角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改变人们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总之,海德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决定的,而这些认知和解释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模式决定的。
这种认知视角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社会
问题的方法,即改变人们对环境的解释和认知,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归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 归因理论一、人物介绍伯纳德·韦纳(B.Weiner,1935), 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研究的内容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
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
自1965年以来, 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
二、理论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他将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 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 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 不能随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 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 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
3.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 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 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
4.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工作难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 其次工作难度是稳定的, 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难度稳定, 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难度是不可控的, 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难度。
论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310《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下旬刊)总第477期一、归因概念的提出和深化归因,从范畴上来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1958)提出,此后Kelly 和Weiner等人系统化的研究将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进一步深化。
然而从实质上来说,归因是观察者对行为过程所进行的知觉和判断,目的在于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进而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未完成工作任务而遭到上级批评的员工来说,他就会利用各种线索对未完成任务这一事实和遭到批评这一后果进行原因方面的考虑,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改正。
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个体的归因过程。
二、归因理论的内容和发展1.Heider的朴素归因理论作为归因的提出者,Heider认为,对归因研究的实质就是考察个体对外界和自身的处理方式,而行为的原因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的个人原因和外部的环境原因。
倘若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倾向于不负责任,若原因在于个人,那么行动者则倾向于承担责任。
以前文提到的员工为例,倘若他认为自己未完成任务是由于工作太难,那么他就会对上级的批评感到不服气;反之,若认为原因是自己能力所限,那么他就会接受批评,加强能力的培养。
2.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Heider归因理论的一次扩充和发展。
他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即归因于行动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和归因于环境。
同时他又认为归因者对这三种解释的取舍取决于三种信息,即区别性,行动者对其他对性是否同样做出反应;一致性,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一贯性,行动者的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是否也会发生。
3.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1972年,Weiner在综合Heider的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在他看来,单纯的内外因不足以说明归因的机制,为此他提出了另外两个影响归因的维度,即不稳定-稳定,不可控-可控。
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事件和行为的原因归属的心理过程。
具体来说,归因理论关注以下研究对象:1.原因归属: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将一些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不同的原因或因素的。
原因归属可以是内部归因,即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个体自身的特质、态度或行为,也可以是外部归属,即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或情境。
2.内部归因: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自身的因素。
内部归因包括个体的能力、个性、态度、动机等内在因素,人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自身的个体特点或能力导致的。
3.外部归因: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外部的因素。
外部归因可以是环境、情境、他人的行为等外在因素,人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或影响。
4.永久性归因: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归因来解释事件或行为的永久性。
永久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具有较长时间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这可能会影响到对事件或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5.控制性归因: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通过归因来解释事件或行为的可控性。
控制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可被个体所控制的因素,这会影响到对事件或行为的责任感和行为意向。
6.自我归因: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自身的因素。
自我归因包括个体的动机、态度、能力等内在因素,人们可能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自身的内在特点,以维护个体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总之,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对事件和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心理归属过程,包括原因归属、内部归因、外部归因、永久性归因、控制性归因和自我归因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归因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解读事件和行为,并对他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做出预测和解释。
归因理论修改
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一书中内容:一、什么是归因归因就字面含义来说,是指“原因归属”: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
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信息内部加工活动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
二、什么是归因理论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知觉”或“个人知觉”的研究。
归因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
具体地说,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它可以分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研究领域:一个是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理论,主要关心人们如何进行归因?其中的认知过程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关于归因效果及作用的探讨,主要关心:不同的归因引起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哪些变化?动机理论:(百度上的)1958年,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维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维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维纳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于1955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主要用于解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是如何对外部事件进行归因的。
在维纳归因理论中,归因是指个体对于某一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维纳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事件进行归因时,会根据事件的稳定性、控制性和个体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判断和推断。
首先,维纳归因理论强调了稳定性对归因的影响。
稳定性是指事件的原因是持续不变的还是会随时间变化的。
当个体面对一个稳定的事件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当事件是不稳定的时,个体则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如果他一直都是这样表现,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是他的能力和技能所致,即内部因素;但如果他只是偶然表现出色,其他人可能会认为是工作环境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次,维纳归因理论还强调了控制性对归因的影响。
控制性是指个体是否能够控制事件发生的原因。
当个体面对一个他能够控制的事件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行为,而当事件是个体无法控制的时,个体则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
例如,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那么他将把这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行为;但如果他认为这是因为考试题目很简单,那么他将把这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
最后,维纳归因理论还考虑了个体的稳定性对归因的影响。
个体的稳定性是指个体在处理事件时的心理特点和态度。
当个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当个体具有较低的稳定性时,他们更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
例如,一个乐观的人在遭遇挫折时可能会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一个悲观的人可能会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
总之,维纳归因理论提出了稳定性、控制性和个体稳定性三个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它为我们理解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是如何对外部事件进行归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是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心理活动;其次是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过去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根据凯里的归因模式,这取决于人的知觉过程,包括知觉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交往情境。
通过考虑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三个标准,可以决定应该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归因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
因此,了解这种归因倾向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