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归因与决策

合集下载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
3.此外,还强调文化等因素在成败归因上 的重要性。
泰勒和克洛科的社会认知归因理论
根据已建立起来的社会图式对人的行为进 行相应的解释和归因。
协变性原则
打折扣原则: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 在时,某个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减少的 倾向。
扩大原则:尽管存在着阻碍某行为出现 的因素,但该行为发生,因此增强了该 行为发生潜在原因的重要性。
原因解释
“自利归因”(自我服务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 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自我服务偏见具有文化的差异性,在个人 主义取向的文化中比集体主义取向的文 化中表现更强。
(2)显著性与获得性 (3)歪曲
泛化 综合标定 过滤 极化思维 自责 个人化 看透他人心思 控制错觉 情绪性推理
还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行动。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 推论过程。具体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 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 因果解释和推论。
行为表现的原因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归因理 论之父”,自称“幼稚”或“通俗”的 心理学。
归因训练的方法:
1.错误归因训练 2.再归因训练 (1)团体发展法 (2)强化矫正法 (3)观察学习法
3.再归因训练法的步骤 (1)选择对象 (2)实施干预 (3)效果测量
2、动机性偏差: (1)自我服务 (2)自我设阻 (3)社会比较 3、性别偏差 (1)动机上的偏差 (2)观念上的偏差 (3)环境上的偏差
含义: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 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分类: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 普遍、特殊;本性、情境
测量:量表、问卷
含义: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 归因技能,消除归因偏差,形成比较积极的归 因风格。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1. 归因理论的概念和作用归因理论是一种描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释外部事件的模型。

它关注个体如何推断其它人和自己的行为,根据事件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个人特质、意愿、才能)或“外部因素”(比如工作环境、随机事件)。

归因理论的作用在于,通过揭示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判断偏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推理事件原因和结果,预测和解释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从而加深沟通和交流的意义和效果。

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适用于各种研究设计和实践场景。

2. 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模型有多种归因理论,但运用最广泛的是海德和凯利(Heider & Kelley)于20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初提出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这个理论提出,个体根据三个基本的原则,来解释和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1) 手段和目的性原则:个体相信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手段和决策性。

如果行为似乎大力度与所达到的结果不符,那么此时应该认为这种行为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限制或者影响。

2) 相似和比较原则:个体通常比较看似相似的行为或事件,以此来获取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

将看似相同的行为进行比较后,围绕相似性的所观察到的变化来判断行为的影响因素。

3) 成功和失败的原则: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因此,归因理论也获得了开发智力和承认实践的大力支持,因为我们借助于归因器的更灵活运用从成功或失败中提取教训。

归因理论提出三种典型的归因模型,即:1) 内外归因模型:根据事件所涉及的规模或难度,在外部和内部因素之间进行归因,所以这也叫导致模型。

事件涉及的规模越大、难度越大,个体就倾向于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

2) 人际关系归因模型:将是否喜欢或憎恶某个人的感情因素纳入考虑,通过个人对他人的情感响应确定行为的归因。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主题班会课件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主题班会课件


讨论与分享 好东西要一起 分享哦!
用1分钟时间回想一下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 成功或者失败的事情; 与小组成员一起分享交流一下当时的情景;
分析当时自己对成功或者失败是如何归因的? 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觉得当时 怎样归因会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小组内分析总结合理归因的方法;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分享本组成果。
因素来源
内 外 √ √ √ √ √
可控性
可控 不可控 √
稳定性
稳定 √ √ 不稳定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其他
√ √
√ √
归因理论观点 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 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 能力和努力等内部 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 因素时,他会感到 激发内在的动力;而 骄傲、满意、信心 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 十足,动力增强; 难或运气不好时,产 而将成功归因于任 生的羞愧则较少,也 务容易和运气好等 不会再去努力争取成 外部原因时,产生 功。 的满意感则较少, 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 下次就不一定努力。 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 (能力)时是最大的障碍。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

不一味埋怨外部环境,要多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 我责任感和信心; 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改 变或太难改变的原因; 培养自己积极的思考模式,多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分析 问题,相信自己! 合理归因的目的不是为失败找借口,而是寻找努力的方 向,不是一味自责,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完善。



《将军抽签 “神将帮 助你们赢得战争的胜利” 庆功会上,将士们说:“如果没有神,我们将不能 取得胜利,让我们为神而干杯。” 将军说:“勇敢的将士们,你们才是赢得这次胜利 的决定力量,没有神帮助我们,我们完全靠自己, 让我们为自己干杯吧!”

05归因与决策

05归因与决策

2.影响相应推断的因素
(2)非共同性效应(noncommon effects)
非共同性即是独特性,它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 因素,非共同性因素越多,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 高。 • 比如:某女工喜欢把长发披在肩上(屡劝不改就 特别了),说明她对长发有心理上的情节,那么 为安全起见,要么给她换一个可以披长发的工种 ,要么让她辞工,否则这也是安全隐患。
和行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44,1958)是归因理论的创 始人。 主要观点: 1.每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 观点,并由此建立自己的“朴素心理学”。也就是说,每 个人天生具有对事物归因的本性。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行为的原因解释。
(1)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 待、接受的。 社会要求是决定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行为的 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的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 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 比如:某员工在上班时间没有睡觉,这个表现并不 能说明他的素质高;相反他睡觉,则表明他的素质 低。
(三)归因风格与控制点的区别 1.归因风格是一个描述个人归因倾向,强调怎样
归因; 2. 控制点是对控制自己行为的力量位置的把握, 强调归于哪一点。
(四)归因风格的测量
通过相关量表来测量。典型的量表有: • 罗特的内外控量表(I--ES) • 诺威奇---斯特里克兰的控制点量表(NLCS) • 克兰多尔的智力成就责任心问卷(IAR)
二、决策理论
(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同处境下该如 何选择才最为理性的学问。)
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着重于不确 定情 境下的决策问题。决策者在做出“最佳决策” 时,要使“决策风险”最小,损失最小,利益 最大。

组织行为学培训系之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培训系之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ppt课件
与分析,便于我们决策并制定措施。但是其也 有不足,如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根据一 些外在的现象对人进行分类(如物以类聚,人 以群分);甚至有的时候会限制我们的思维, 会让我们失去机会! (鲨鱼与小鱼的故事)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角度或出发点)
➢ 态度 ➢ 价值观 ➢ 动机 ➢ 需要 ➢ 兴趣 ➢ 经验 ➢ 期望 ➢ 个性特点
13
小资料:关注点 健身俱乐部销售业绩业绩较差
,各部门之间常见原因分析。(市场 部、会籍部、教练部、客服部)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
(1)大小法则 (2)强度法则 (3)对比法则 (4)动感法则 (5)重复法则 (6)新颖法则
15
影响知觉的因素:情景
1. (1)时间(出现时机、持续时间) (2)工作环境(大会表扬) (3)社会环境(会籍顾问岗位评价)
22
22
1、首因效应: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 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若第一印象较好,对 今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即使后来表现 的差一点,会较容易得到人们的谅解,若印象不好, 很难改变!
23
23
讨论
• 俱乐部管理人员应保持什样的形象? • (店长、各主管和一般员工分别讨论)
• 他认为,在现实中,人们一般把成功 或失败作四种归因: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 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工作难度大 小,四是运气的好坏。
三个维度
内外因 稳定性
可控性
讨论
因素归类
内因 ------------------------------------------- 外因
努力、能力
任务难度、机遇
稳定 -------------------------------------------- 不稳定

社会心理学解读集体行为和决策

社会心理学解读集体行为和决策

社会心理学解读集体行为和决策集体行为和决策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参与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对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认同、归因理论和群体思维等角度解读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心理过程与效应。

社会认同是解读集体行为和决策的重要理论之一。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内化。

在集体行为和决策中,个体倾向于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保持一致,通过与他人的类似行为来获得社会认同感。

例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发现,当参与者被告知其他人都选择A选项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A选项,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归因理论也可以解释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心理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行为时会寻找一种原因或解释,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信息。

在集体行为和决策中,个体往往会将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归因于群体的决策,而不是个人的决策。

这是因为个体认为群体决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例如,在团队决策中,个体可能会认为决策是基于集体智慧和专业知识的结果,因此更容易接受和支持群体的决策。

群体思维也是解读集体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概念。

群体思维指的是在群体中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模式。

在群体思维中,个体更倾向于寻求共识和一致,减轻个体责任感和风险承受。

因此,个体在集体行为和决策中可能会降低对信息的评估和批判性思考,而更多地依赖于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这可能导致决策过程中的群体偏见和错误。

例如,在讨论一个重要问题时,群体中的意见一致可能会导致忽视其他不同的观点和选择。

除了上述心理过程外,社会心理学还研究了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和效应。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指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例如,在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的群体中,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可能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

此外,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和期望也会对集体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当群体中的社会规范鼓励团队合作和共享资源时,个体更倾向于采取合作性的行为和决策。

OB2知觉、归因理论和个人决策.ppt

OB2知觉、归因理论和个人决策.ppt

刻板印象
❖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聊天,这时跑过 来一位小孩,急冲冲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 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 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 你知道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吗? ❖ 曾对100个人测试过这个问题,但是100人中只有2
人答对了,并且这2人都是孩子,局长是个女的, 吵架的是局长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另一个是局 长的爸爸,孩子的外公。 ❖ 刻板印象:局长是男性!
❖第二个题目重点考察求职者的心理投射,求职者 一般会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推测别人。
投射效应在管理中的应用
❖2、编故事法 ❖目的:使谈话对象的掩饰性降低,使谈话内容更 为真实。
❖麦克利兰编故事实验:
❖有一幅画,画中一个人坐在工作台前,工作台上放 着合家欢照片,要求被试者根据画中相关的内容编写 故事。要求被试者编写关于这些图片的故事,以此测 量被试者的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会编出着眼于取得成就或达到目 标的故事;成就需要低的人编出着眼于日常生活的故 事。
定型效应
(5)投射效应 P32
❖ 投射效应也叫假定相似性偏见,即人们在在推测 别人的动机和意图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 的内心想法为依据。(以己度人)
❖ 世人皆好 ❖ 世人皆坏
投射效应案例
❖ 佛印PK苏轼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我看你像一摊牛粪。 ❖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你错了。佛家说‘佛
OB2知觉、归因理论和个人决策.ppt
内容提要
知觉
决策
什么是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影响知觉的因素?

第六章归因与决策

第六章归因与决策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
(一)归因原则
1.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执照协变性原则,个体应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 寻找特殊结果与原因的联系。假如一个特殊原因在 许多不同的情境下都与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原 因不出现,则结果也不出现,那么就可把结果归于 那个特殊原因。
2.打折扣原则(discounting)
第六章 归因与决策
第二节 归因风格与归因训练 一、归因风格及其测量 (一)定义
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指个体在 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二)分类
内部的与外部的, 稳定的与不稳定的, 普遍的与特殊的, 本性的和情境的。
第六章 归因与决策 第二节 归因风格与归因训练
第一节 归因及其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44,1958)是归因 理论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1.每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 观点,并由此建立自己的“朴素心理学”。也就 是说,每个人天生具有对事物归因的本性。 2.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评价: 1.海德理论中对原因的划分是归因的基础; 2.提出许多基本问题,引发出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 思考。
第六章 归因与决策
第一节 归因及其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E.E.Jones &K.E.Davis, 1965)的 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1.基本假设
如果个体的行为是有意的,且是由持续一致的重要 意图产生的,并不会随情境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 行为就是稳定而富含信息的,是与其特有的内在个 性相一致的,并由这种内在的个性特质所引起。这 种从行为推断个性本质的归因方式就称为“相应推 断”。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归因与决策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第一节归因及其理论一、什么是归因(attribution)含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具有动机的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中所包含的评价成分。

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也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

●举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的心理活动归因。

人们的行为活动归因。

归因的主要内容人们未来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归因与生活为何归因:解释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控制的需要——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生活中的归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生活中助人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归因医疗临床上的应用——沮丧情绪的克服、抑郁患者的治疗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交叉的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一)海德的归因理论理论核心:内因外因是归因中的基本向度。

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认为人们须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的多变化的社会中生活。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概论

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概论

41
(一)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encoding)指从一堆 信息中选出有关信息。有意义的问题通常给我们 呈现大量信息,但其中只有部分信息与我们的问 题解决和判断有关。
点击进入小实验
42
42
(二)选择性合并
表2-3中每行中带有相应年代的一个个带有特色的名字,都是一个 彼此独立的信息,将每行综合起来看,表2-3就成为了我们了解社会 变化的一面镜子。
调查发现职场帅哥美女 收入比丑员工高12%
丑女贝蒂(右)和她的大帅哥老板(左)
29
近因效应
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揉
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
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 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 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 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 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 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 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 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 通知书如期而至。
可控性
努力
任务难度、机遇、 能力
38
小资料:领导归因模型
米切尔等人的领导归因模型指出,领导者对下属行为原因的解释, 尤其是对下属工作绩效的归因影响着管理措施的采用。例如,归因时, 领导者会先观察下属的绩效,然后试图理解为什么下属的绩效符合、 超过或低于期望和要求。由于低绩效是管理控制的比较敏感的问题, 领导者会格外认真地进行归因分析。领导者将根据一致性、一贯性和 特殊性等三类信息对低绩效进行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并根据区分的结 果采取相应对策。领导者对下属的归因经常犯基本归因错误,即个体 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低估外在因素的影响,高估内部 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 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 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 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 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 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 的结论;
二、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 1896.02.18- 1988.01.0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 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生于奥地利 维也纳,逝于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
他1920 年在哲学家 A.迈农指导下获得奥地利
格拉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柏林大 学心理研究所学习,期间曾听 M.威特海默、 W.苛勒和 K.勒温的讲课。1930 年赴美国,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 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 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 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 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 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 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 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 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 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 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 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
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 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曾再在中小学生中做过
一些调查,其结果与韦纳的结论近似,但有一 些我国的特点:1、我国中学生理想的归因模式
是按下列主次顺序排列的:努力、方法、能力、 教师讲课水平、家庭环境、任务难度和运气。2、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 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 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 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 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 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 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 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海德使用两个原则总结人们通常所做的归 因解释。
( 1)共变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 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 因,这个结果就不会发生。
(2)排除原则: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 为,就排除个人归因,反之亦然。
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 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 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 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 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 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 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 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 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认为,在 寻求行为的原因时 ,或者把它归于环境(外因)或 者把它归于个人(外因)。如果归于环境,则 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 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四)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当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 可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 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 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事情发 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 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 帮助、兴趣的、等方面的原因。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是韦纳 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 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 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 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 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 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 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 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第五章 归因与决 策
本章要点:
1、了解各种归因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实质含 义,认识导致各种归因偏差的主要因素 2、掌握不同归因风格和决策风格的主要特 点 3、熟悉归因训练和决策树建立的基本过程 和方法
第一节 归因及其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 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 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 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 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 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 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 于外部。
社会图式是过去经验的积累,这些图式帮 助我们组合所遇到的社会刺激。根据社会 图式,我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物可以建立 一个整合的看法,许多缺失的信息也可以 根据社会图式来加以补充。
三、归因原则与归因偏差
成绩好的重点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多的
考虑到能力的因素,而后者则更多考虑个人的 勤奋。3、对别人的评价注重勤奋因素,而对自 己则注重能力因素。4、归因中有年龄因素的作
用,总体上对努力的作用都高于对能力的归因,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能力的作用逐渐重视
(五)泰勒和克洛科的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泰勒和克洛科提出了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他们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事物如何运转 操作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所谓的社会图 式。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往往决定我们 对于所面临的环境的不同解释,即影响我 们的归因。社会图式可分为三类:有关社 会事件的图式;有关社会人物的图式;有 关角色的图式。
凯利对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 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 们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 和解释。但是,他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 们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是指他过分强调 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 式,脱离了普遍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人们实际上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式所要求的 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 为,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 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 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观察,收集 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 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联系,根 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 对行为结果经济、迅速地做出归因,而并 不象统计学家那样对信息资料进行繁琐的 分析。这也就是凯利所说的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 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 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 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 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即低 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 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 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 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 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 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 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 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 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 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这样,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 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 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 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 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 3个:
①非共同性效应: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 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 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 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 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 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 行动是由于凉。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 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
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 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 为的原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 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 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 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供职于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学院, 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家 K.考夫卡研究实验室的
成员,主要从事该城的克拉克聋人学校的研
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人际关系心理 学》一书中。1947 年受聘于堪萨斯大学任 古根海姆研究员。1960-1961 年受聘于奥
斯陆大学担任富布赖特研究员,并任斯坦福
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杜克大学的访问教授。 1966 年从堪萨斯大学退休以后,他继续社 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凯利还研究了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比如,尽管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它可以解释下面情况: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 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 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个体还有一种倾向 于是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 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这称为 自我服务偏见。由此表明,对员工的绩效评估 可能会受到归因偏见的影响。
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 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 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 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三)凯利的三维(度)归因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 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 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 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 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