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分歧与融合

合集下载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

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重点分析三个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新制度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应用领域,我们将揭示它们如何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我们将总结这些新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政治科学领域,制度一直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上,政治学家们主要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而较少关注制度背后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结构,更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因此,新制度主义应运而生,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制度问题。

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制度的历史演变和路径依赖,认为过去的制度选择对当前的政治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制度主义则关注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制度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从个体行为出发,探讨个体如何在制度框架下做出最优选择。

这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各有侧重,但都试图超越传统制度主义的局限,为政治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个流派进行详细介绍和评价,以期对政治科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二、政治科学概述政治科学,亦称为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变迁的学科。

它旨在理解政治权力的分布、运行和影响,以及这些权力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政治科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理论、政府体制、国际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政治经济学、公共政策等。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上,政治科学倾向于使用定性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着重于描述和解释政治现象。

然而,近年来,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政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新制度主义主要三大流派

新制度主义主要三大流派

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几个流派。

各派之间差异很大: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首先产生于美国国会研究,其原因是理性选择理论在解释政治现象时存在局限。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种假设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导致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多数,即阿罗不可能定律,但在现实之中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多数,为了解释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转向了对制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这一流派,诺斯被视为理性选择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探讨制度问题,以个人理性的假设为基础通过演绎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变迁和影响的规律。

它仍假定人是理性的,追求财富最大化,但这种追求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产生的前提是合作,但合作往往是难以进行的,“囚徒困境”就被用来描述合作的困难性,交易成本的出现是难以合作的结果,合作产生于危机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和多轮博弈中,但危机情况和多轮博弈中产生的合作会遇到“搭便车”和欺骗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监督,加强监督就会产生交易成本,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就成为必需,制度的作用如温加斯特(温格斯坦)所说为行为者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激励,使行为者遵守制度,从而实现行为者的自我实施,进而实现制度的自我实施。

2、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是从社会学组织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主要有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

在他们的著作《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中对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政治学提出了批评。

社会学制度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倾向于比政治科学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打破了制度与文化概念之间的界限;强调制度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提供行为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模板、范畴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制度就不能解释世界和其他人的行为;采用某一制度,是因为它提高了组织或其参与者的社会合法性。

对新制度学派的评价

对新制度学派的评价

对新制度学派的评价引言新制度学派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强调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制度学派进行评价,重点探讨其理论贡献、实证研究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贡献1. 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核心是制度的重要性,它强调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机制设计的影响。

相比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新制度学派更注重于分析制度如何塑造人们的行为、交易和组织。

这一理论贡献突破了以往对于市场的理性分析,使得经济学理论更接近现实。

2. 分析制度的制造成本新制度学派提出了“制造成本”这一概念,将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成本纳入经济分析框架。

制度的制造成本包括监管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选择成本等,通过对这些成本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的演化和优化。

这一理论贡献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实证研究1. 有效预测经济演化新制度学派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制度变迁和经济演化的研究,新制度学派揭示了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增长、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变迁路径的理论和模型,能有效预测和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

2. 拓宽研究范畴新制度学派的实证研究不仅关注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其他领域的制度变迁。

比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

这种拓宽研究范畴的做法使得新制度学派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制度对于社会和经济的作用。

三、应用价值1. 政策指导新制度学派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制度的影响因素和变迁路径的分析,可以指导政府和管理者进行制度设计和改革,优化经济环境,提高社会效益。

2. 组织管理新制度学派对组织行为和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制度的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可以优化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和决策机制,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四、局限性分析1. 无法解释长期发展新制度学派相对特定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解释长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提要: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

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传统制度研究行为主义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一、背景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近代以来,制度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开始包括国家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领域。

总的说来,制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政治形式与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某种政治形式来实现某种政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传统制度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基本稳固的前提下开始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

政治学家开始把关注政治现象的焦点由制度建构、制度解释、制度设计转向了公共政策,即具体的政府过程研究上去;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研究方法的挑战。

规章制度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演进与发展反思

规章制度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演进与发展反思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演进与发展反思〔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持续推进了制度分析的理论前沿,但在自身学科属性的基本议题上仍存在疑义。

一部分制度研究者在此背景下摆脱狭隘的政治科学立场,从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贯通的角度,思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以及新论题同旧传统的关联。

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在内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四个流派,在其演进发展中受多个学科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科学板块构造作用之下,呈现出多重焦点、层次分化与领域延展的特点。

在学科定位及流派演进基础上作出综合反思,可以发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愈加关切超越政治科学内部流派细分的格局并致力推进不同制度研究取向的交汇融合,围绕内生制度变迁、观念和话语分析以及修辞制度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理论阐释,兼重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研究途径并在建构机制和时序分析的方法论领域颇有建树。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流派演进,发展反思,政治科学〔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3-0090-06新制度主义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在制度分析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并于80年代经过政治科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奠基性文献的梳理界定而形成身份自觉意识。

政治科学的新制度主义经历了传统制度研究的推陈出新并从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迈进,在研究领域扩展和内容深化方面取得可观成就,其各流派在累积现实解释力的同时致力于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由此逐渐成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

一、社会科学视野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起源按照通行观点,马奇与欧森发表于1984年的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的组织因素》,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霍尔与泰勒发表于1996年的论文《政治科学与新制度主义三个流派》,则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三分法赋予权威依据。

这两篇论文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设定了核心研究领域,提出了受到普遍认可的解释逻辑,但是基于政治科学角度审视新制度主义的确立及演进,仍面临亟待澄清或深入阐释的一系列问题。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基本流派分析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基本流派分析
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看来好的制度意味着规范的整合性能创造集体价值和共同伦理为政治认同提供基础并提高组织应对挑战完成任务的能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审视是一种规范主义上的社会行为分析
政工 论坛

41 ・
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7 ) 摘 要: 新制度主 义是在批 判行为主义和理性 选择理论 的基 础上 , 吸收 经济 学等 其他 学科 的制 度理论基 础上产生的。本文分析 了新 制度 主义政治学的三个基本 派别 , 即理性选择 制度 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与社会 学制度主 义。 关键 词 :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 历 史制度主义 ; 社会 学制度主义 在西方政治学说发展 的历史过程 中, 政治学作为一 门独立 的学 制度与个体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 强调在制度的产生过程 中权力的 科诞生后 , 对制度 的探究始终是学科 的研究重 点内容。新制度主义 非对称性特征 ; 在分 析制度的建立 和发展 过程时 , 强调制度路径 的 的 日渐发展为人们带来关于制度全新的理解 和探究视角 。 随着新制 依 赖特征 和政治生活 中的意外后果现象 ; 尤其 关注将制 度分 析与能 度学派 的研究领域和分析途径的不断拓展 , 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加入 够产 生出政治后果 的其他因素整合起 来进行政治分析 。观念 、 制 度 到这一行列之 中, 越来越多 的问题开始纳入新制度 主义 的视 野。但 与个体理性之 间的复杂互动过程 , 是历史制度 主义在分析政治事件 是, 政治科学 中的新制度 主义 并不是一个统 一的派别 , 其 内部流 派 时的基本变量 。” 众多 , 西方学者对 于各个流派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最著名 的分类 总之 , 历史制度 主义重视 国家 的制度结构 、 文化 特质 , 主要运用 是彼得 ・ 豪尔和罗斯玛丽 ・ 泰勒提 出的 , 他们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 政治 学研 究的传统方法 , 特别是历 史观察和定性分析 方法 , 以制度 制度主义 、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流派 。这三 大 为核心研究历史上或现实世界 中发生 的重大问题。 与新 制度经济学 流派都将制度作 为政 治研究核心 , 认为制度是政治学研究和政治行 关注某项具体的制度安排不 同, 历史制度主义感兴趣的是在重大事 为产生最好 的出发点 。 件背后起 作用 的多项制度之 间的共同性关系和历 时性关系 。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3 社 会 学 制 度 主 义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 , 制度不是 中立 的 , 是可 以创设 的 , 是人们 自 社会 学制度 主义是从社会学理论中发展 而来 的。 从社会学角度 己选择 的最终结果 。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 在坚持把理性 的个人作为 研究 , 用习惯 、 认知 的社会学概念去解释制度。将政治科学化 , 以科 分析起点 的基础上产生 的。 该理论认为所 有的政治行为都发生在一 学 、 实证 的方法去研究政治行为、 政治过程。 包括 以数理化方式研 究 问卷统计分析等。 在社会学制度主义看来 , 制度与文化是 一 定 的制度背景之下 , 所 以要 对政治现象提供 充分的解释 , 就必须 对 政治学 , 制度进行分析 。对制度的形成 , 理性选择制度 主义一般 持一 种功能 对 同义词 。组织实际上是一种文化 , 因此组织具有对行动者 的教育 组织可以影响人 的偏好 。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 , 制度变化是非 主义 的解释 , 即考虑到行 为者是理性 的 , 因此一旦对 制度产生 了某 功能 。 常困难的 , 而一旦发生 了变化 , 其效果将是 持久的 。制度 变化源 于 种逻辑上的需要 , 它就会被创造 出来 。 理性选择 理论的特点是 ,它建立在一 系列人 的行 为假设基础 “ 价值的冲突” , 但不能简单地从环境 的变化 中预见 。社会学制度 主 上, 由理性选择偏好 , 将政治看 作是 一系列集体行为 的困境 。 理性选 义反对有 目标 的、 理性 的设计制度 。社会学制度主义分析 了制度对 认为“ 适当性逻辑是政治行动 的基本逻辑 ; 个人行 择制度主义三个 基本 假设 : “ ( 1 )个体是 政治过程的核心行动者 , 个 个人行为 的影响。 体展开理性行动的 目标是个人效 用最大化 ; ( 2 )制度是形塑着个体 动是通过规则或 日常惯例 而制度化 的过程 ; 历史积淀下来的规则对 制度虽然带来秩序但制 行为 的规则 集合体 ,组织 或制度 的历史很 少或几乎不会 有什么影 于那些不处于历史阶段的人照样具有影 响 ; 响, 新设计 出的制度能够轻易带来行为的改变 ; ( 3 ) 个体对于制度 能 度也潜在 着冲突 、 矛盾 、 混淆 , 所 以偏离与统一 , 标准化与多样 化并 够做 出理性的反应 , 并且大多数个体都会 以同样 的方式对制度做 出 存 ; 规则 网络或在规则 内的关系是由信任来支持的 。 ” 在社会学制度 主义看来 , “ 好” 的制度意味着规范的整合性能创造集体价值和共 同 反应” 。 为 政治认 同提供基 础 , 并提高 组织应对 挑战 、 完成 任务 的能 理 性选 择理论认为个人与制度之 间的作用是 双向的 :一方面 , 伦理 , 制度通过 塑造人的行为影 响政策结果 ,制 度构成 了一种 “ 策略 背 力 。 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文化 审视 , 是一种规范主义上的 景” ; 另一方 面 , 个人 也塑造 了制度 , 制度是 基于个人 的需 要才被创 社会行为分析。“ 恰当性逻辑” 作为政治行为 的基本逻辑 , 认 为人的 造 出来 的 , 个体通过制度的创 新提高收益水平 。 总之 , 理性选择制度 主义 以个人 作为基本 的分析单元 ,把制度安排 作为 主要 的解释变 行为是“ 遵从规则 ” 的行 为, 而这些规 则反 映了历史 经验和特定的价 并且 以人们 的理解和信任为基础 。当规则所反 映的价值 与社 会 量, 来解释和预测个人行为及其导致的集合结果 。 它认为 , 个体追求 值 , 制度就会通 过学 习和适应 逐渐 发生 调整 。社 会 效 用最 大化 的偏好是外生于制度的 ; 个 体的行为以计算“ 回报 ” 为基 产生矛盾和冲突时 , 础; 制度 的功能在 于增进个体 的效用 , 因此 人们通过对制 度的重新 学制度 主义解 释 了广泛 的价值 系统对于个体行 动者 所产生 的指 导 设计实现制度 的变化 , 等等。 理性选择理论通过演绎 、 推论 的方式研 意义。 参考文献 究 政治现象 。其理论根本上认 为行 为者为实现其 价值而创设 的结 [ 1 ] 【 美】 格林 , 沙皮 罗. 理 性选择理论 的病 变——政 治 学应 用批 判[ M】 . 果, 制度设计是出 自政治者对 自身利益追求功利部分 。 桂林 : 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 0 o 4 . 2 历 史 制 度 主 义 美1 盖伊 ・ 彼 得斯. 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 M 何俊 志 , 任 军锋 , 历史制度 主义结合 了理 眭选择与社会学制度 主义 。 它是对正式 『 新制度主 义政 治学译文精 选. 天津 : 天 津人 民 出版 社 , 制度 的研究 , 主要研究 制度 与个人行 为的关系 , 源 自于结构 功能理 朱德 米编译. 2 o0 7. 论。 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研究各种制度因素对政策选择和政府表现 的 持久影 响。历史制度 主义对“ 制度 ” 的定义非常宽泛 , 它认为制度不 【 3 ] 卓越 , 张珉 . 新制度 经济学与政治学新制 度主义的 三个流派【 J 】 . 教 仅包括正式 的组织而且包括非正式 的规则和程序 。与此 同时 , 它不 学与研 究 , 2 0 0 7 ( 1 1 ) . 4 ] 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 著选【 M] . 北京 : 中国经济 出版社 , 1 9 9 8 . 仅强调制度结构性的一面 , 还强调其观念性 的一 面。历史制度主义 I 5 1 杨瑞龙. 我 国制度 变迁方式转换 的三阶段论【 J ] . 经济研究 , 1 9 9 8 ( 1 ) . 的基 本假设是 ,围绕着稀缺资源 而展开竞争 的各个 集团之 间的冲 『 6 1 樊纲. 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 方式[ J ] . 经济研 究, 1 9 9 3 ( 1 ) . 突, 构成了政治过程的核 心所在 。正是 由于各个 国家存在着制度 的 『 差异 , 才导致具 有类 似倾 向和组织 能力 的各 国内部的集团和个体之 间的竞争 , 产生出差异性 的政 治后果 。 历 史制度主义 的特 征是 : “ 倾 向于在相对广泛 的意义上来 界定

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企 业是“契约结构”,企 业的本质是降低交易成 本,提高生产效率。
研究方法
重视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引入交易成本、产权等概念分析经济问题 主张政府与市场共同调节经济活动
PART 5
演化制度经济学派
产生背景
演化制度经济学 派产生于20世纪 70年代

新制度主义: 关注制度安排 和交易成本, 强调产权、合 约和组织的重
要性
演化经济学: 强调经济系统 的动态性和演 化过程,关注 历史、路径依
赖和多样性
比较与评析: 三大流派各有 优缺点,应结 合实际情况选 择合适的理论
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的比较与评析
单击添加标题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于供需均衡和边际分析,强调市场效率 和资源配置。
核心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 强调市场机制的 自发调节作用, 认为经济能够通 过供需关系自发 达到均衡状态。
新制度经济学: 强调产权和制度 对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认为制度 是经济发展的内 生变量。
演化经济学:强 调经济系统的演 化过程,认为经 济发展是一个不 断试错、学习和 适应的过程。
研究方法
新古典制度经济学:以个体主义 为研究方法,强调市场机制和个 体行为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该学派注重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和案例来验证理论。
演化制度经济学派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该学派注重理论构建和模型推导,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的内在机制和演化过程。
PART 6
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理论观点的比较与评析
新古典主义: 强调市场机制 和供需关系, 追求效率与竞

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

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

2008年 第9期WWW.W8818.COM学术探讨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文/王珍珠摘 要:新制度主义是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

本文简要分析了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并进一步介绍了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背景;流派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9-0252-01一、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在探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这一问题上,国内有两位学者的意见较有参考价值,一位是朱德米,另一位是何俊志。

他们认为从理论渊源上说,要探讨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必须结合整个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进行。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此,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传统制度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基本稳固的前提下开始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

政治学家开始把关注政治现象的焦点由制度建构、制度解释、制度设计转向了公共政策,即具体的政府过程研究上去;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研究方法的挑战。

20世纪30、40年代西方政治学发生了一次范式转换——行为主义革命,即政治学家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已经不再满足于政治学中的宏观、静态、规范、描述式的研究方式,在批判传统制度研究主要从逻辑上推演并建构政治制度,在语言符号上充满了价值描述和评估,忽略了个体在制度建构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行为主义决心将政治学建构为可验证、可量化、动态的科学。

际制度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际制度理论流派及其争论
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例如,九
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援助帮助了墨西哥
和东南亚度过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理论层面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
义的国际制度理论各有优劣。新现实主义强调理性行
为者的实力和相对收益,认为国际制度只是起调节的作
用。它过于强调霸权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决定作用。新自
的一个工具,这是因为:(1)国际制度实际体现了霸权试
图建立的规则和秩序。(2)国际制度是霸权秩序的一部
分。(3)国际制度从意识形态上使霸权秩序合法化。(4)
国际制度有助于边缘国家的精英同霸权国家的合作。
(5)国际制度有助与减少边缘国家对霸权的反抗。因此,
通常是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霸权国家
来收益,也可能会放弃。例如,弱国可能会首先考虑与
强国合作而产生对后者的依赖;强国也可能会考虑与一
个具有潜在威胁力的国家合作会导致后者威胁自己的
能力增强。(3)对霸权国家在国际制度中的作用存在争
论。新现实主义流派认为,霸权国是制度的建立和维持
者。自由主义流派承认霸权国在建立国际制度中的作
用,但认为霸权国并不是合作或制度出现与维持的首要
持下,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承担了行使国际道
义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发展
中国家强调本国的发展权,难以接受发达国家人权高于
主权的观点。联合国和国际人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为
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阐述自己观点的论坛。(3)在经济方
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制
结构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体系的根本组织原则,即无
政府原则,二是政治单位(国家)间的力量分布状况;政

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上陷入持久的危机,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自发平衡的市场理论与经济现实严重脱节,正统经济学日益丧失解释力。

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缺陷,一是孤立的个人主义假设,一是完美的市场假设。

在这样的假设之下,新古典经济学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有机的经济过程加以处理,随机和偶然因素被排除在分析体系之外,使得经济理论发展为一门类似于数学、物理学的学科。

凯恩斯主义革命引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思想,然而其后的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形式化处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想,却丢弃了凯恩斯关于风险、不确定性与预期等革命性的思想。

并且,新古典综合的这种理论范式在后来很长时间里都作为经济学的主流得以保持与巩固,使得整个经济理论的根基并未有根本性的触动。

(注:参阅贝尔和克里斯托尔主编《经济理论的危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制度经济学就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生物学等多种视角漫谈经济和社会问题,将经济分析的核心转向制度,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

20世纪初,凡勃仑的制度分析曾在美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

凡勃仑所开创的制度分析学派,在康芒斯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光大。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度经济学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一大学派,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也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件被称为“制度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非主流学派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重新兴起。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新”制度经济学,分别是以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Neo-institutional EC onomics”,及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的“New-institutional EC conomics”。

简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

简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

简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作者:王晶玉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1期摘要:新制度主义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济学中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在80年代又从经济学领域扩展到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

概括了西方新制度主义的主要三大理论流派,包括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

并由此总结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特点。

关键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22-02新制度主义是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经济学中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在80年代又从经济学领域扩展到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

西方新制度主义者是在对行为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基础上,否定了旧制度主义用静态的眼光看制度及其忽视对制度的动态分析。

新制度主义者反对行为主义者只注重过程,不注重制度的研究,批评、修正了行为政治学,倡导政治学与现实政治相关联,以加强应用性研究为宗旨。

新制度政治学的“新”体现在:新制度政治学创新了“制度”的内涵,包括了传统的正式制度,如法律、组织等,也囊括了人类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风俗,这就深化了我们对政治制度的理解;新制度政治学打破了旧制度主义从整体主义观研究政治制度,而且从制度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现象。

新制度政治学没有像行为主义那样否定政治价值对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而是将各种形式的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制度支撑着政治价值观;新制度政治学也借鉴自然科学定量分析、动态研究的方法,并结合传统政治制度学的定性、静态。

规范理论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完善了西方政治学方法论体系。

目前,对新制度主义流派的划分有七分法、四分法、二分法,学术界公认的是彼得·霍尔和罗斯马丽·泰勒的三分法,他们在美国《政治学研究》杂志上共同发表的“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学派”中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三个主要流派。

研究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研究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

140925 政治其它论文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政治学所包含的新制度主义流派的发展时间比较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政治学派研究的主体之一。

虽然包含了历史制度、理性选择、社会学制度等多种新制度主义流派,但是不同新制度主义流派之间的视角差异较大,如果从直观的角度看,可以分别从不同理论的角度来讨论新制度主义。

从新制度主义政治研究流派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一些更深的层面来分析这些分歧,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新制度主义在层次分析方面所存在的分歧点1.新制度主义功能与结构方面的问题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制度的连接机制表现比较明显,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拟定相关制度的形式,展现不同微观社会背景下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将相同物质的功能结合到一起。

Alexander Hicks曾经也提出了与其相关的理念,认为新制度主义研究中确实存在不同分析层次以及不同分析视角,这种视角主要表现在理性选择制度和社会学制度这两方面的差异,且差异十分典型。

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陆续提出了各种新制度主义的根本性内在分歧,但是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定论。

虽然这部分专家学者已经认清了问题的核心,但是尚未解决。

新制度主义在分析层次上存在一些分歧点,这些分歧点目前都集中在逻辑适宜性和逻辑结果这两个方面。

新制度主义在适宜、后果这两方面的逻辑层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而且在对制度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制度分析与理论构建模式不同,可能会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的制约。

选择性理论属于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理论,侧重于工作制度主义内容,产生在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项目当中。

虽然和主流的各种新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互违背的地方,但是二者之间依然可以通过一些理论进行假设,同时这也属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方式,让结果更加满足其偏好。

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学研究开始确立,并且在确立之后,其方法论也开始占据优势,因为目前我国在进行相关社会学研究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来构建社会要素及相关发展问题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个人行动塑造问题。

新制度学派贡献及借鉴

新制度学派贡献及借鉴

新制度学派的研究中,变量的 选择和控制往往是一个难题。 由于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结果产 生影响,因此很难将所有变量 都纳入考虑并加以控制。
由于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和 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 经验性,不同学者在进行实证 研究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而影响理论的可重复性和可 信度。
组织合法性
新制度学派强调组织的合法性,即组织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认可的规范、价值观和信仰。 这种观点对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学者们深入探讨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作用。
组织社会学
新制度学派对组织社会学的贡献表现在对社会结构和制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研究。该学派 强调社会结构和制度对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我们对 组织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
THANKS析
新制度学派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制度环境。新制度学派关注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则等对于社 会组织的影响。它分析了制度环境对于社会组织的行为、决策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社会组织在制度环境下的运作机制和发 展规律。这一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环境对企业行为 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管理中,管 理者应该关注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 了解并适应相关的法规、政策和社会 文化等,以便更好地制定和执行企业 战略。
要点三
企业文化
新制度学派强调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 中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价值观、 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引导,激发员工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绩效和 竞争力。

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

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

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比较与评析在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当中,制度学派有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之分,其中,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虽然不是主流学派,但在现在社会十分热门,而新制度学派是一个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小流派,在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此二流派虽然同是以“制度”的角度对经济进行分析,但是,此二流派的分析方法和主要思想以及对当代经济学的影响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新制度学派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简述1.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加尔布雷斯、缪尔达尔,他们的思想构成新制度学派的主要内容。

在英文中新制度学派被称作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为了与科斯等人的新制度经济学相区别,在国内成为新制度学派,或后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学派出现于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中出现的“滞涨”现象,而且凯恩斯学说忽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因素的研究,在此时,作为反对凯恩斯的新制度学派在旧制度学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旧制度学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新制度学派和旧制度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都强调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学派继承了旧制度学派将心理因素、法律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但新制度学派更强调制度与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更多地从制度、结构方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而且,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已经超出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内容,其理论主要有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理论、新工业国与权利分配论、二元系统论,以及缪尔达尔所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2.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是以科斯、诺斯等人的理论为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英文中称为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s在国内一般就被成为新制度经济学。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6页 ) 上 6 早的来到 了我 的办公室。 妈妈对儿子说 :小 林 的妈妈 说 . 您一定是 误会 了孩 子的意思 了,小林是个好 孩 “ 。 林, 当着老 师的面 , 妈妈 就问你 一句 : 这个 学到底 是给 谁上 子 . 你 你就把他 交给 我吧。 的?” 小林还是一言不发 , 妈妈 着急 了 。你说 , “ 在学校不好好念 以后的 日子里 , 我们的小林长大 了. 现在已经就是初三 了, 书, 你一天天 的学是给谁上 的? 忽然小林抬起了头 , 脸冲着我 , 各个方面都 有进步 。偶 尔我的同事跟我 开玩笑 。 老师 . 真 尹 你 大声 的说 : 我是给老 师上的 , “ 就是给 她上的 j” 我一下子 愣住 行 。 听说你们班的 学生的书都是给你念的哩 J个个劲头 蛮足 的 了. 母亲猛的给了儿子一 巴掌 。 等我反应过来 。 没 小林 已经跑 出 吗 ! 是啊 , 啊, 笑了见笑 了! 我忙着点头应答 . 是 见 ” 心里却乐 了办公室 , 母亲在后面追 了出去 。 开 了花 !唉 , 不对 呀 , 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生活的更有意义呀 ! 目送他们 母子俩远去 . 我许 久 回不过 神来 , 里说不清 楚 赶快 得开班会 了 , 心 主题 是‘ 青春在学 习中闪光> 让 还是‘ 让理想 是什么滋味。有愧疚 , 有迷惑最后涌 上心 头的竟是一股莫 名的 照亮我们的人生》 呢?再说吧…… 欣 喜。一篇课 文 . 磕磕 巴巴的一个一个字 的单 崩到有些连 贯 从 虽然我们 的小林 父母不 在身边 ,祝福我 们的小林 天天进 的朗读 , 再到最 后较熟练 的背诵 , 小林每 天都 比别 的同学付 出 步 . 永远快 乐 !
侯 东 晓
( 东北 大学文法 学院
【 摘 要 】 新制度主义是 当代 西方政 治学的一种新

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分歧与融合

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分歧与融合
中图分类 号 : D 0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1 5 0 2 ( 2 0 1 3 ) 0 6 — 0 0 0 5 — 0 6
“ 新 制 度 主 义 ”一 词 最 早 是 美 国 人 马 克 ・ 图 尔 Ma r c R. T o o 1 ) : i  ̄其 1 9 5 3年 的 博 士 论 文 《 新 制 度 主 义
从 新 制 度 主 义 的 三 大 流 派 及 其 分 歧 以及 新 制 度 主 义 诸 派 别 间 相 互 融 合 趋 势 的 角 度 对 新 制 度 主 义 理 论 加
以评析 。

在 总 体 上 ,新 制 度 主 义 是 一 种 研 究 理 论 的 统 称 , 其 中 包 含 多 种 派 别 ,学 者 们 对 此 有 诸 种 不 同 的 看 法 。 如普 林 斯顿 大学教 授威 廉 ・ R・ 克 拉克 ( Wi l l i a m R .
P . O l s o n ) 于 1 9 8 4年 在 《 美 国政治科 学评 论 》 发表 《 新 制 度 主义 : 政治 生活 中的组织 因素》 一 文 之 后 。此 后 二 十 多 年 ,作 为 一 个 理 论 流 派 的 新 制 度 主 义 得 以 迅 速 发 展, 一 些学 者甚 至将 新制 度 主义 的演 进视 为二 战 以后 西方 政治 科学 的第 三次 革命 , 即“ 范式 革命 ” 。本 文拟
2 0 1 3年第 6期
NO. 6. 2 0 l 3






2 01 3~11 N0 v, 2 01 3
TH EO R Y AND M O D ERNI ZATI ON
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 的分歧 与融合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作者:郭金鹏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三大流派,即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这三大流派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通过对其制度变迁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加深对新制度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一)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孕育于社会学界的制度研究传统,在政治科学领域中发展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其重视“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可供人选择的行为都深受规则和制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是对特定制度和规则的遵从。

认为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实际上是受到背景限制的理性,坚持修订社会科学中的整体主义观点。

社会学制度主义在进行关于制度理论的规范研究时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得益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学术资源和它本身对于规范性和认知性要素的重视。

同时,它所具有的缺陷与弊端也使它得到诸多批评,首先,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制度”的界定“过于宽泛并模棱两可”,不仅正式的制度,结构,规范等也被划入制度的范畴,同时其对制度和组织的区分不够明确,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其次,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主张在许多情境下略显无力,“它们在制度创设或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承载着不同利益的行动者之间权力冲突的重要性”[1]。

其三,一些社会学者提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文化和认知的强调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社会学长期以来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传统。

[2](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致力于对国会问题的研究,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拓展和进步,为政治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的方法。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理性人假设”法,其认为利益的最大化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多种动机中最稳定的因素,它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个体层面研究政治行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政治学理论,它主张政治制度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有所不同,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制度主义,而是在重提制度的学术意义的同时,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的经验主义方法,使得其研究工具更为丰富。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变迁等方面。

其中,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三个主要流派。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制度变迁是由历史事件所驱动的。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强调个人在政治行为中的理性选择,认为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选择最有效的制度。

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受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一反西方主流经济学视制度为常量,只研究既定制度下微观经济活动的方法,主张制度及其变迁对经济绩效产生决定性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于制度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分析等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总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学理论,它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和推动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摘要】新制度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种新理论,本文主要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阐述新制度主义的三个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制度;流派新制度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8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其内部流派众多。

如盖.彼德斯把新制度主义分为规范性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实证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国际制度主义7种。

克拉克教授认为新制度主义只有两个流派或两种分析路径,即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新制度主义和以结构为基础的新制度主义。

而在学术界最普遍被接受的分类方法是由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提出的把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流派。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界关于历史制度主义内容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有学者认为“制度是与组织和正式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和惯例相连的。

”[1]其范围涵盖宪政秩序、官僚体制内的操作规程和对工会行为起管制作用的一些惯例。

也有学者认为“制度变迁一般来说可内生地归因于制度本身的运动所引发的变迁。

更进一步说,制度变迁也可归因于技术变迁,政治变迁和观察到的组织失灵。

制度变迁也可以由人口的增长而引发。

”[1]但是制度变迁是渐进的,是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的创新,而非对制度作全面的理性设计。

还有学者认为,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而路径依赖“由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规模经济和与现存组织相联系的范围、合作的失败,以及分配问题而引发。

”[2]彼得·豪尔与罗斯玛丽·泰勒认为,历史制度主义具有四个明显特征:(1)它倾向于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2)它强调在制度的运作和产生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3)它注重分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意外后果;(4)它关注将制度分析和能够产生某种政治后果的其他因素的整合研究[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分歧与融合作者:谭融郝丽芳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06期摘要:新制度主义是在对行为主义理论方法加以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将制度引入政治学研究的。

新制度主义中的诸流派在制度内涵、研究层面、研究角度和对本体论的认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其中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主要流派从不同研究维度入手,揭示人类行为及其与制度间的互动关系,在对政治现象的解释上各有特色。

这三个流派在发展中既有所不同,又显现出融合的趋势,使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拓宽,从而推动了政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6-0005-06“新制度主义”一词最早是美国人马克·图尔(Marc R. Tool)在其1953 年的博士论文《新制度主义哲学:凡勃伦、杜威和康芒斯》中提出的。

而新制度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理论的提出,则是自美国学者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和约翰·奥尔森(Johan P. Olson)于1984年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发表《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之后。

此后二十多年,作为一个理论流派的新制度主义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学者甚至将新制度主义的演进视为二战以后西方政治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即“范式革命”。

本文拟从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分歧以及新制度主义诸派别间相互融合趋势的角度对新制度主义理论加以评析。

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新制度主义是在对行为主义理论方法加以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将制度引入政治学研究的。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二战以前的制度主义研究过于重视政治结构、法律框架和程序规则等,过于注重描述,“常常用静态的眼光看待制度而忽视制度的动态运作过程”。

[1]与传统制度主义相比,新制度主义的“新”体现在既关注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又吸收行为主义动态、过程和定量化的研究方法,[2]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在分析角度上都进行了研究范式的更新。

在总体上,新制度主义是一种研究理论的统称,其中包含多种派别,学者们对此有诸种不同的看法。

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廉·R·克拉克(William R. Clark)倡导两分法,将新制度主义区分为以行动为中心的和以结构为基础的两个派别。

[3]盖伊·B·彼得斯(Guy B. Peters)在其《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一书中提出七分法,认为新制度主义包含有规范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利益代表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主义七个派别。

[4]西蒙·雷奇(Simon Reich)在《制度主义的四副面孔》一文中从政策领域的角度将新制度主义区分为四个流派。

[5]R.A.W. 罗德斯(R.A.W. Rhodes)等在《牛津政治制度手册》中则将新制度主义区分为规范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和网络制度主义五个流派。

[6]美国学者彼得·豪尔(Peter A. Hall)和罗斯玛丽·泰勒(Rosemary C. R. Taylor)在1996年发表的《政治科学和三个新制度主义流派》一文中提出三分法,将新制度主义区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个流派。

[7]这一划分颇具影响,得到学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以下对新制度主义中最具影响的这三大流派加以分析。

(一)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的兴起源自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政治学集团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代表人物有西达·斯科克波尔(Theda Skocpol)、斯文·斯坦默(Sven Steinmo)、凯瑟琳·瑟伦(Kathleen Thelen)和P·埃文斯(P. Evans)等。

这一流派接受集团理论关于围绕稀缺资源的竞争集团间冲突构成政治问题核心的观点,同时寻求对不同国家间差异性的解释;认同将政体视为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所形成的结构的功能论观点,但更注重组织结构在构成集体行为及产生差异性结果中的作用。

历史制度主义者从历史的角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因果分析,将历史视为一种过程,强调历史对于现实、过去对于现在的影响。

历史主义者认为,脱离历史情境的制度研究是不全面和没有意义的。

政治制度在发展变迁中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时间序列和关键时刻。

与其他流派相比,历史制度主义更接近传统的制度政治学。

正如保罗·皮尔森(Paul Pierson)在研究欧洲问题时所说:“历史制度主义是历史的,它认为政治发展必须被理解为一种随时间而展开的进程;它是制度的,它强调现时进程的许多当前含义存在于制度之中,不管这些制度是正式的规则、政策结构还是非正式规范。

”[8]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对历史制度主义概括了四点:(1)倾向于在相对广泛意义上界定制度与个人行为间的相互关系;(2)强调在制度产生和运作过程中权力的非对称性;(3)强调制度建构和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意外后果;(4)尤其注重将制度分析和能够产生某种政治后果的其他因素整合起来加以研究。

[7](49)豪尔和泰勒的概括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历史制度主义流派的特点。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源自美国国会研究。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单纯从偏好角度考虑问题,则新的国会多数应该能够推翻以往对方占多数所通过的议案,从而产生一种循环现象。

然而现实中国会的立法过程却表现出相当大的稳定性,由此提出“阿罗不可能定律”。

①因此他们通过制度因素来说明立法者在现实立法过程中所面临的集体行动困境。

此种解释从微观角度入手,对理性选择理论加以选择性吸收,通过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行为与制度之间搭建起一种特有的分析框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马修·D·麦卡宾斯(Mathew D. McCubbins)、加里·考克斯(Gray Cox)、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A. Ostrom)、埃利娜·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和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等。

基于这一流派中不同的研究视角,又可区分为代理模式、制度的博弈论模式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制度模式。

诸种模式均假定:“个体是整治过程中的核心行动者,个体展开理性行动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在这种视角下,制度是形塑着个体行为的规则集合体,但是,个体对于这些由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激励和约束能够作出理性的反应。

”[7](78)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拥有一套典型的行为假设,认为行动者有固定偏好,其行为在满足偏好的过程中具有通过算计而产生的高度策略性。

(2)将政治看成一系列集体行动的困境;个体单纯追求偏好最大化采取的行动在集体层面上带来的往往是次优选择;其他人能否做出补充性制度安排具有重要作用。

(3)采用经典的算计途径来解释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强调对政治结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策略性行为的作用。

(4)通过演绎方式推导出一种模式化规范的制度功能,用来解释制度的存在。

[7]( 56~57)制度的创建被认为是行动者为实现自身价值,在合作中获利的过程,从获利的角度解释制度的产生。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源于社会学组织理论。

这一流派重视文化的作用,将制度形式与程序解释为文化实践模式传播的过程。

针对理性选择分析模式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社会学制度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制度会影响行为者基本偏好或自我认同,乃至影响行动者对策略的选择。

社会学制度主义中认知和规范的制度解释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基础相对立,显现为制度主义传统在社会学中的延续和发展。

它超越理性,通过组织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程序或象征,使制度性实践在组织之间或国与国之间传播。

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制度创建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在总体上,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特点表现为:(1)所界定的制度很难与组织明确区分,不仅包括正式规则、程序和规范,还包括为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

(2)强调制度与个体行动之间的高度互动和同构性特征。

对社会学制度主义者而言,制度不仅是策略性算计,还影响个人行为偏好和自我身份认同。

个体与制度之间有一种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互动,个人有时甚至根据此种实践理性进行制度模板的修订。

(3)采用“文化”的独特方式解释制度的起源与变迁。

文化环境中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合法性的作用促使组织进行某项制度或实践模式选择,即使有时对组织目标的达成产生的是负作用。

文化不再仅仅是共享的价值和态度,而是已经成为制度本身,成为可以直接为行动提供模板的规范和象征。

[7](59~61)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内在研究路径的不同,又被区分为规范制度主义、组织分析中的新制度主义和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三个变体。

[9]代表人物分别为詹姆斯·马奇(James G. March)、保罗·J.迪马乔(Paul J. DiMaggio)和倪志伟(Victor Nee)等。

二、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的内在分歧新制度主义三大理论流派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都关注制度的起源变迁和制度与行为间的互动关系,每个流派也都试图阐明制度在决定社会和政治后果上所扮演的角色。

尽管如此,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之间又存在差异。

以下就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间三个方面的分歧加以分析。

(一)制度内涵的差异新制度主义者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纳入制度研究,但不同流派在制度内涵的界定上却不尽相同。

瑟伦和斯坦默在《构建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比较分析》一书中将制度理解为构成政治行动者行为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规则与程序,选举制度、政府间关系、政党体制结构、诸如工会类的经济结构和组织形态等均属此类。

[10]在很大程度上将制度界定为“嵌入政体或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规则、规范和惯例”,范围包括从宪政秩序、官僚体制的操作规程到对工会行为和银行—企业关系起着管制作用的一些惯例等,[7](48)将制度与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和惯例相连接。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将制度定义为“对理性构成限制的规则集合体”,制度建立起某种“政治空间”,“正是在这个空间之内,相互依存的政治行动者才得以展开行动”。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学者通常从两个不同层面对制度加以研究,一种视制度为固定不变的和外生性的;另一种视制度为内生性的。

[7](96)社会学制度主义的产生可追溯到涂尔干的结构理论和韦伯的合法性理论。

在那里,对作为制度的组织理性以外的符号方面的关注来自组织社会学理论,所适用的基本假设是:“制度是一种意义系统,在制度内,组织和个体的行为依赖于意义的注入以及符号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