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卞之琳诗歌中中国传统诗歌同西方象征主义的交融
“化古”与“化欧”--论卞之琳对东西方诗歌的继承与借鉴
“化古”与“化欧”--论卞之琳对东西方诗歌的继承与借鉴赵东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5)006
【摘要】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在20年代初期白话诗和4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试从卞之琳对中国古典主义精神的继承以及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借鉴来阐释其诗歌艺术.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赵东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从本土经验向度上论当代诗歌的地域化与化古——以黄斌诗歌为文本对象 [J], 刘洁岷
2."化土":在"化古"与"化欧"之间——以卞之琳为例 [J], 颜同林
3.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卞之琳诗艺赏析 [J], 杨华
4.张枣在"化欧化古"上对卞之琳的继承和创新研究 [J], 吴索伦嘎
5.张枣在“化欧化古”上对卞之琳的继承和创新研究 [J], 吴索伦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卞之琳诗歌的传统文化因素
卞之琳诗歌的传统文化因素摘要:作为现代诗人的卞之琳,其诗歌创作一度被认为过度借鉴西方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特色,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导致其诗风艰难,晦涩。
然而当我们仔细鉴赏和分析卞之琳的诗歌过后,会发现其诗风更倾向于朦胧,含蓄,其特色也更多的是接近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特色。
是对中国传统人文资源的利用和吸收。
其诗歌的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以及表达的情感认知,都深受古典诗词以及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卞诗古典诗词传统精神卞之琳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师从于徐志摩,闻一多,同时也受到了艾略特等英美现代派诗人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现代派的痕迹,但卞之琳诗最终摆脱西方现代派诗歌晦涩的命运,就得益于他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以及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吸收,“化古”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在卞之琳诗歌中对传统人文资源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借鉴于我国古典诗词。
其诗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甚而一些字句都与我国古典诗词有密切的关系。
二,深受传统人文精神的影响。
道家的哲学思想,儒家的士大夫精神以及佛学的“禅”都对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从整体诗风来看,卞之琳的诗是含蓄的。
每读完他的诗歌总会给人无限的遐想,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他情感的流露不是直白的、赤裸裸的和盘托出,而是力图将情感情绪寄托在客观的形象上,以客观来暗示主观,寻求主客体之间的对流和融合。
因此他常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结合起来,形成一连串的意象,然而卞之琳所抒发的情感总是在这些意象中躲躲闪闪、藏而不露,就自然的定格了一种朦胧的风格。
卞之琳这种诗风的形成,和他那丰厚的古典诗词文化底蕴有关,他自己也曾说过他酷爱古典诗词。
卞诗含蓄委婉的风格,则是从整体上对古诗词的把握和学习。
初读《断章》,我们会对那简单的诗句会心一笑,以为心领神会,但是反复阅读,仔细思考过后,就觉得越是觉得作者的思想是那样的不可捉摸。
短短的几行诗句,简单的意象,却跳跃着作者得千思万绪。
卞之琳诗歌的知性色彩
摘要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诗歌象征哲思玄理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其诗作蕴涵丰富,具有冷峻的特色。
诗人的笔触伸向宇宙、人生、历史、自我、社会,在冷峻客观中隐藏着哲学思索,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而且深受徐志摩诗风的影响,注重自我感情的宣泄。
他还善于借鉴法国象征派与英美现代派诗艺,并汲取了中国古诗的营养,创造了新的诗歌境界,形成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深邃的哲理卞之琳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阅读其作品可看到哲理的天光,从而感悟到卞之琳诗作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卞诗的相对性哲理。
比如《圆宝盒》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一种相对性哲理。
诗中作者把“圆宝盒”比作“珍珠―宝石―星”,贯通了全诗,突出主题。
也就是说,“圆宝盒”可以像“珍珠”那样小,但它能反映硕大的世界;也可以像“星”,远看像镶在天空的细小的“宝石”,但实际上有的“星”要比地球大好几倍、甚至千百倍,这就体现了相对性哲理。
象征主义诗歌强调借助具象表现抽象,通过有限表现无限,在一刹那表现永恒,因此诗人幻想获得“圆宝盒”,也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创造力。
用圆宝盒作为象征意象,表达相对性哲理,体现智慧之美。
诗人幻想用晶莹色泽的“圆宝盒”,表现丰富复杂的大千世界。
诗中还说:“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吞食。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创造力。
当你带着“圆宝盒”,在“蓝天的怀里”,待到象征、情感和意象结合的“桥”出现的一刹那,就显示出真理的光辉。
《断章》中“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两句,画面美与哲理性相交融,蕴含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的相对关联关系的哲学性思考。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句诗深刻地揭示人、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性。
融古化欧自成一家_卞之琳诗艺赏析
由于条件所限, 笔者日常接触最多的 大众媒体形式是广播。 一部半导体携带方 便,信息及时,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知识 和乐趣。 可是在听广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播 音员或者主持人的“口误”被我“不幸”听 “中 到。 比如说颇有权威的国家级某电台的 国之声” 是我最喜欢听的节目之一。 前不久 某女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的时候把 “这都 表现, 第一, 就是意境的融化, 即善于将古 典诗词的意境现代化。 这种例子在他的创 《无题 》 作中比比皆是。例如 : “ 我们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 以感谢你 必用渗黑纸轻轻的掩下 & 叫字泪不玷污你 写给我的信面。 ” 在这一首诗里, 卞之琳融入了李商隐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摧成墨未浓 ” (李 《无题 》 商隐 第十首 ) 的意境, 把爱情的微 妙和含蓄写得十分逼真和动情。 卞之琳“化古 ”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 传统诗歌艺术要素的汲取。 他曾把传统诗 词的特质概括为:诗的评议必须极其精 练, 少用连接词, 意象丰满而紧密, 色泽层 迭而浓淡入微,重暗示忘说明,言有尽而 意无穷。 这些要素几乎都渗透到卞诗的艺 “古典派 ” 术风格中去了。他甚至以 自居, 其实就是指这种明净、 严谨、 完美、 凝重的 艺术作风,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带着或多或 少的传统因素。无论是意境上, 还是语词 上、技巧上,他的诗歌讲究工整对偶,如 《断章 》 “绝句 ” 一首 , 被誉为现代 。 总之,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虽然以新诗 的面目出现, 但他的大多数新诗都已在古 典诗词的艺术中淘洗过、浸润过,因而可 !!
“非个人化 ” 地追求 的戏剧抒情效果, 取得 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来着重分析 《一个闲人 》 一下卞之琳的 : 太阳偏在西南的时候, + 一个手叉在 背后的闲人 + 在街路旁边,深一脚,浅一 脚 + 一步步踩着柔软的沙尘。 + 沙滩上脚印不算太少 + 长的、 短的、 杂 的都有 + 一个人赶了过去又一个 + 他不 管, 尽是低着头, 低着头 + 啊哈, 你看他的手里 + 这两颗小核桃, 多么滑亮 + 轧轧的轧轧的磨着…… + 哎! 磨掉了多少时光。 我们认为, 卞之琳首先设置了一个颇 “太阳偏西 + 一 具戏剧性的情景和场面, 即 个闲人 + 街路边,沙滩上的脚印 + 磨得滑 亮的核桃 ” 。 戏剧讲究的是动作。 只有在这 样特定的情景和场面中, 诗的戏剧化动作 才得以实现。那么, 如何在诗歌中追求戏 剧性的效果呢? 关键在于对叙述时态的处 理。确切地说,就是如何在诗歌中描写 “现在时 ” “戏 动作。 利昂・塞尔利安曾说: 剧现在时是从时间和地点上让事件更接 近读者, 使事件犹如在戏剧中更具直接 ”$ 在这首诗中,现在时的即刻性动作 性。 “手叉在背后 + 深一脚, 浅一脚 + 一步步 如 踩着 + 低着头 ” 等, 充分体现了戏剧化, 即 从主观的态度到客观的态度, 从作者个人 情感的介入到超然的写作态度, 从作者作 为叙述者到作品中人物变成叙述者。 卞之琳还将西方现代小说叙述视点 灵活多变的技巧引进诗歌创作, 在诗歌创 作中运用多种叙事口吻和叙事眼光, 因而 形成一种结构上角度变换、 层次交错的新 颖表达方式。 他曾进一步探索自述与客观 叙述, 独白、 旁白和对话, 自我与角色, 情 与景,人与事与物等错综组织在一起,形 成一种人称视点与情思层次不断转换的 《春城 》 多维结构体式,如《西长安街 》 、 、 《尺八 》 等, 这些诗篇的叙事视点和主体不 是固定的, 其中角色纷呈、 声部交错、 复调 抒唱,显示了一种宏大的艺术气魄,展现 了特殊的戏剧效果。 三、 中国古典诗学 有论者已经指出, 卞之琳的创作历程 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 (/% 年代末到 #$"0 年前后 ) ,卞之琳诗歌 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很浓, 这是因为他深受 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此后, 他的诗风 开始向古典和传统回归。 在向古典复归的 同时,卞之琳诗中的现代主义依然存在, 而且与传统结合得更加紧密。 其实无论前 期后期,中国古典诗词、古典主义对卞之 琳的诗歌创作都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卞之琳在“化古 ”的方面有两个突出 !"
卞之琳的《断章》读后感
卞之琳的《断章》读后感卞之琳的《断章》是一首令人深思的现代诗歌,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场景,从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被诗中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所吸引。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很常见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欣赏风景。
然而,卞之琳的笔触下,这个简单的场景变得有些复杂。
下一句“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将我们的视角从桥上的风景转移到楼上的人,他们正在看着你。
这个转变是如此突然,让人有些惊讶。
这就像是一个瞬间的时间冻结,让人感觉到了两个不同视角的存在。
这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类似场景。
我们常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而忽视了其他人的视角。
就像站在桥上的人只看到了风景,而忽视了楼上的人正在看着他。
这种忽视可能让我们错过许多重要的信息,甚至误解他人的意图。
接下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是一个非常美的画面。
明月照亮了夜晚,也照亮了窗子,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然而,下一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却让我感到一丝无奈。
这就像是一个循环,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别人也装饰了你的梦。
这个循环让人感到人生的相互依赖和联系。
这种相互依赖和联系让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们都在彼此影响,彼此依赖。
就像站在桥上的人和楼上的人相互注视一样,我们也在相互影响和依赖。
这种相互影响和依赖有时会让我们感到困惑,但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技巧和形式方面,卞之琳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这种现代诗风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陌生的是它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深度。
这种现代诗风让我对现代诗歌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诗歌并不只是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是要通过独特的技巧和形式来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想起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就像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卞之琳之《对照》赏析
卞之琳之《对照》赏析卞之琳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是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卞之琳诗艺的最大特色就是融古化欧,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和英美现代诗派的创作风格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风格。
卞之琳的《对照》就是融合法国象征主义诗歌风格的一首代表作品。
然而这首诗歌又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西方象征主义有意割断诗行与诗行,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联系,留下大段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形成朦胧多意的诗歌意境。
卞之琳在《对照》中暗藏着诗歌的隐形联系,这种隐蔽结构让读者能够有完整的意象结构,也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线索。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第一句“设想自己是一个哲学家”这是为整首诗铺设的大前提,即是设想,并非真实,哲学家成了一个限定身份,紧接着是第二句“见道旁烂苹果得到安慰”第三句“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这两句是有因果联系的,也是一个哲学家看世界的独特视角的展现。
第四句“学远塔,你孤立山头对晚霞,这是一个哲学家应有的姿态,孤独而沉思,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紧接着第五六句”今天却尝了新鲜的葡萄。
酸吧?甜吧?让自己问自己.”这两句点出了诗歌的题目“对照”,尝了新秋的葡萄与独立远山对晚霞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是遗世独立的哲学家的态度,一个却是充满生活小喜悦的小细节,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有将这两种生活融合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人生。
第七句和第八句这样写道“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懒躺在泉水里你睡了一觉。
”为这首诗做了一个很好的收尾,在新秋的酸甜里不免有些淡淡的回忆,也许是关于人,也许是关于物,但这都不重要,在泉水里睡去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就像有人曾经写过:让我就这样沉睡在四月的春天里。
我想这两者所表达的应该是同一种况味吧。
这就是卞之琳的《对照》,不管是以一个哲学家的态度看待生活,还是欣喜与生活的点滴,我们都应该沉睡在四月里,美好而充满期待。
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的开题报告导语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其早期的诗歌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蕴含着对西方文学的深情。
虽然卞之琳并没有直接受到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指导,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本篇文章将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角度,探讨其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并分析卞之琳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当中。
正文一、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概述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主要代表诗人有马拉美、梅特林克、普朗德等。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强调的是诗歌的想象性和表现手法,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精神体验。
象征主义的诗歌特点是主题抽象、语言高度象征和哲理深邃,表现出一种哲学性和精神性的美。
二、卞之琳早期诗歌的特点卞之琳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
卞之琳所对抗的恰恰是现代文明给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卞之琳的诗歌富含意象和感情,表达着一种抒发自我情感和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这一方面也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共通之处不少。
三、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体现在其对诗歌主题、想象和语言表现形式的影响上。
1. 对诗歌主题的影响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抽象且富有哲理,注重内在精神性的体验。
这与卞之琳早期诗歌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呼应。
如卞之琳的《送钱穆先生之巴黎》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怀念之情:积士凭城际,深山草木朦胧间。
青天共长日,白云共短廷闱间。
今朝送一客,任道程遥几千。
2. 对诗歌想象的影响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强调诗歌形象的创造和独特感受的表达。
对此,卞之琳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也很明显。
比如卞之琳的《春茶》中,描写了一个优美的茶园景象,诗歌中深刻展现出对于春茶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之情,同时,也呼应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和意象深入。
夏吟改后论卞之琳化古化欧之得失
刊《星星▪诗歌理论》2013年5期论卞之琳诗歌“化古化欧”之得失夏吟关键词:卞之琳化古化欧戏剧性叙事象征主义晦涩摘要:卞之琳诗歌有“化古化欧”中西融合的特点,本文对卞之琳的诗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卞之琳诗歌在“化古化欧”上的得失,认为卞之琳的诗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和西方现代派诗的戏剧性叙事手法上有较高成就,而在运用典故和模仿西方象征主义诗时却常造成诗的晦涩难懂。
卞之琳的诗被认为是“化古化欧”多层面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派艺术传统。
他的诗有的耐读且传播广,有的却被公认为晦涩难懂,包括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李健吾、朱自清、闻一多等对卞之琳诗的解读,也被他本人认为是“误读”或“全错”。
卞之琳晦涩难懂的诗在“化古化欧”上做得不到位,“化古”未化开给他的少数诗造成了东方的晦涩,化“欧”未化开给他的少数诗造成了西方的晦涩,更有少数诗有着“东方”和“西方”的双重晦涩,造成阅读上的困难、解读上的错误和传播上的狭窄。
一、化古:《断章》、《距离的组织》、《投》的阅读比较卞之琳写于1935年的《断章》,卞之琳自己说: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1]写于1935年的《距离的组织》,他自己注解到:“这首诗‘涉及时空的相对关系’、‘实体与表象的相对关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相对关系’、‘存在与觉识的关系’”[2]可见,这两首诗题材都涉及“时空意识”和“相对观念”,又都使用了蒙太奇手法。
但仅有四句的《断章》却得到普遍认可和较好传播,而《距离的组织》却被公认为“晦涩难懂”的诗。
《断章》是两幅澄明画面的组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如诗人余光中所说:寥寥四句,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
……这首诗前两行在写景,后两行由实入虚,写景兼而抒情。
[3]《断章》以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交换,“你”和“风景”互换,“你”和“明月”互换,“窗子”和“梦”互换,让人很快进入了发散性顿悟思维空间。
卞之琳诗歌“知性”解读论文
卞之琳诗歌“知性”的解读摘要卞之琳的“知性诗”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他的诗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知性美”,正确地把握卞之琳的“知性诗”要将其放入现代派中西诗学融合的创作背景中,运用阐释学方法来解读。
这将使卞之琳诗歌的解读走出历史窠臼,不断拓展卞诗新的生命空间,而在卞诗及其阐释学解读本身中已包含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卞之琳知性诗阐释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卞之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新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音尘集》、《十年诗草》等诗集。
他的诗在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固有的诗歌传统相互融合的同时,特别具有冷静的哲思与深邃的智慧,从而与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的“主情诗”形成鲜明的区别,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一直以来,卞之琳“主知性”的诗歌也使不少人难以接受,认为他的诗晦涩、难懂,是在零度情感中玩弄观念的一种文字游戏。
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卞之琳呢?笔者认为,必须正确分析把握卞之林“知性”诗歌的内涵,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将其放入现代派诗歌创作的大环境中予以观照,透过开阔的文论视野对其进行阐释学的创造性解读,这样才能挖掘出卞之琳诗歌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不得不去思考。
(由于1938年后卞之琳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转向”,而其前期作品已基本被公认为其代表作,故本文以下所谈及的主要是卞之琳1938年以前创作的诗歌。
)一卞之琳诗歌的“知性”1937年,金克木在他的《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一文中将30年代“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潮称为“新的智慧诗”,并指出“以智慧为主”的诗与“说理诗”、“哲理诗”不同,是一种以“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为特点”的“智慧诗”。
这正是针对现代派卞之琳等人的诗作所做的概括。
卞之琳也曾说过他在创作时“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这是其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影响所致。
知性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
融古化欧 自成一家——卞之琳诗艺赏析
融古化欧自成一家——卞之琳诗艺赏析卞之琳,是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诗歌作品以古典风格为主,兼有现代意蕴,被誉为“融古化欧”的代表人物。
她的诗歌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性、高超的技艺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国内外文学界广受好评,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对卞之琳的诗艺进行深入的赏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诗歌作品。
一、卞之琳的诗歌特点卞之琳的诗歌作品既有传统的古典风格,也有现代的意蕴,这是她诗歌的最大特点。
她的诗歌深受唐宋诗歌的影响,既有唐诗的豪迈和奔放,也有宋词的柔婉和细腻。
她还受到了欧洲古典诗歌的影响,因此她的诗歌也具有欧洲古典诗歌的特点,如意象丰富、意蕴深刻、形式多样等。
卞之琳的诗歌作品思想性很强,她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她的诗歌也表现出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她的诗歌作品兼具多种文化元素,如古希腊神话、佛教、道教、儒家等,体现了她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卞之琳的诗歌技巧也很高超,她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她的诗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她的诗歌还常常运用音韵和节奏,使诗歌更加优美、和谐。
二、卞之琳的代表作品1、《石榴树》《石榴树》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以一棵石榴树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开篇即写出石榴的形象,通过对石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接着,诗歌通过对石榴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认为,石榴树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人类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通过对石榴树的描写,作者传达了一种向上、积极的生命态度。
2、《春雪》《春雪》是卞之琳的另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歌以春雪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开篇即写出春雪的形象,通过对春雪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纯洁的氛围。
融古化欧的诗人——卞之琳
鉴赏融古化欧的诗人——卞之琳张玲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摘要:卞之琳是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的杰出诗人代表,他融古化欧,在接受了以后期象征主义为主的诗歌的影响,又将这种影响通过接受与变异之后,与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相融合而巧妙地汇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取众家之长,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具智慧与哲理的诗风,在3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卞之琳;诗歌传统;象征主义;诗风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其诗风融古化欧,他上承新月派,中出现代派,下启九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包含了诗人相当复杂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乏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的诗歌传统相融合的诗人。
那么卞之琳便是这一过程中“中西融合”的体现,古典诗歌传统与西方象征主义在卞之琳的诗歌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广田也曾指出这一点,他说:“作为一个诗人,卞之琳在其思维方式上,感觉方式上,不但是承受了中国的,而且也承受了外国的,不但是作品内容上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
”[1]但不同于同时期(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何其芳等创作的主情派诗歌,卞之琳创作的是主智派诗歌,注重诗歌的理趣和哲思。
首先从卞之琳的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来看,卞之琳在回归我国诗歌关注现实的传统,同时也具有宋诗的理趣。
卞之琳早期的诗歌,较多表现当时社会现实,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的小人物,以及描写城镇“灰色景物”的诗。
如《一个闲人》中那个把手中小核桃磨得滑亮的闲人,在诗人看来正是一天天地磨掉自我的生命。
“啊哈,/你看他的手里,/这两颗小核桃,/多么滑亮,/轧轧的轧轧的磨着,/磨着,/唉!/不知磨过了多少时光?”卞之琳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北平市民的空虚、萎缩的精神状态。
又如《叫卖》中,“小玩艺儿,/好玩艺儿,/唉!/又叫人哭一阵。
”早期的卞之琳总是擅长从凡人小事入诗,从平常的生活画面挖掘深刻的哲理。
再如《苦雨》、《过节》等作品,既有对平凡小人物的空虚可怜的人生的同情,也有对他们无奈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和讽刺的态度,但其实诗人却是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对超越现实的当下社会和人生的冷峻幽深的哲理沉思。
从卞之琳《登城》看传统与现代诗学的互动
从卞之琳《登城》看传统与现代诗学的互动作者:呼振楠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7期摘要:卞之琳的诗作融合传统汉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兼具古典诗特色和现代性因素。
本文以卞之琳诗《登城》为例,从传统诗和现代诗两个视域对其展开细读,发现传统与现代诗学之间的互动,从而对新诗现代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登城》古典诗现代诗互动■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新诗写作极富现代性的时刻,一边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一边也有意接通中国古典诗的传统。
在众多现代诗人中,卞之琳的诗作融合了传统汉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兼具古典诗特色和现代性因素。
《登城》写于1932年,是卞之琳的早期诗作,诗中传统与现代因素交织相融,体现出传统诗学与现代诗学的转换和互动,在卞诗中很有代表性。
本文将从《登城》的两种解读中展开探讨。
朋友和我穿过了芦苇,走上了长满乱草的城台。
守台的老兵和朋友攀谈:“又是秋景了,芦苇黄了……”大家凝望着田野和远山。
正合朋友的意思,他不愿揭开老兵怀里的长历史,我对着淡淡的斜阳,也不愿指点远处朋友的方向,只说:“我真想到外边去呢!”虽然我自己也全然不知道上哪儿去好,如果朋友问我说:“你要上哪儿去呢?”当我们低下头来,台底下走过了一个骑驴的乡下人。
(《登城》)一、《登城》的古典阐释1.与古典诗歌的契合首先,从古典诗歌成规来看,登高意象在唐代就已经变成一个常用公式或母题,用以表达沉思或悲伤。
奚密在《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如果说在意象层面上,高处为诗人提供了一个空间的全景视野的话,那么,在象征层面上,它拥有同样开阔的时间视野,对过去、现在、未来做宏观的描述。
”卞之琳写“登城”,有意与古典诗接通。
其次,《登城》写于1932年10月,“城”指的是当时卞之琳求学之地北平。
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更名为北平,失去首都和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20世纪30年代前期,北平的形势动荡不安,地方政府更迭,经济形势恶化。
如诗如画——卞之琳诗歌的古典意象运用之浅析
如诗如画———卞之琳诗歌的古典意象运用之浅析收稿日期:2018-03-29作者简介:刘屹然(1990-),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张传敏。
提到中国现代诗坛,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祖籍江苏南京,作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的卞之琳,以一首《断章》为世人称道。
一、卞之琳及其诗歌风格卞之琳出生于1910年,童年时期的私塾学习经历,和从小耳濡目染的古典文学的熏陶,让卞之琳在字里行间都饱含古典的韵味。
1929年到1933年卞之琳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这一期间,卞之琳接触过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的诗歌。
这些使得他既有中国古典传统文学的思想底蕴,又有西方现代象征主义的思想特质。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卞之琳的诗歌简洁凝练却不失表现力,字字如珠玉被雕琢,却又自然无工巧之痕。
二、古典意象的简介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给意象定义为“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组合关系以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令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
而在南北朝时期,刘勰更在《文心雕龙》中指明了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千百年的创作和流传中,产生了无数的经典意象,这些意象为诗人所发现、运用,却深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
也正因为这些意象在文化中的代代相传,不断运用,我国的古典诗歌具有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美学特质。
深受古典文学熏陶的卞之琳,也继承了这一点。
他的许多诗歌都大量的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意象,呈现出浓浓的古典韵味。
赵毅衡曾赞美卞之琳的诗歌如是:“我个人认为,卞之琳三十年代的诗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一是中国传统的继承,二是西方现代诗学的吸收。
这两者,再加上婉约词与玄学诗的美妙融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诗。
”[1]冯文炳在《谈新诗》中说:“卞之琳的新诗好比是古风,他的格调最新,他的风趣却最古了……”[2]三、卞之琳诗歌中的古典意象卞之琳也自己曾在《雕虫纪历》里提到“我前期诗作里好像也一度冒出过李商隐、姜白石诗词以至《花间》词风味的行迹。
卞之琳诗歌创作中对象征主义的异变
诗养分时, 又融入 自身深刻的审美体验 , 这种审美体验更多地 到了我的手里/ 却有一千种感情” “ ,浸透于一糊烟雨” 之中,
是与华夏美学联系在一起的 。卞之琳对象征主义 的异 变主要 “ 时间磨透 于忍耐 ” 在忍 耐 中被磨 损 销蚀 , 为 F至 真至 , 成 反映在 : 的诗 , 他 很少象征主义的那种神秘式 的说教 和思辩 式 美 的自螺壳 。白螺壳这 一返 朴 归真的 意象 , 裁尘 世的烟 雨 承 的 阐发 , 而是把哲理思考完全融入 到象征性 的平凡 意象 中; 其 和 困顿 。生命在尘世 中辗转 , 白螺壳 依 旧. .又如《 投》由小 孩 诗的审美风格多为含蓄 、 冷隽 而非 象征 主义 的晦涩诗 学 , 在 扔石头 向山谷 , 引发出投 与被投 和命 运无 法把握 这 样的深 划 古典意境中透露 出现代感 ,格 凋最 新” “ “ , 风趣 最古 ” 最 重要 思考 ; 叫卖》 ; 《 则摄 取小 贩 叫卖这 样 司空 见 惯 的场景 , 叫卖 将
● 汤 彩 飞
(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 浙江 金华 3 10 2 04)
摘 要: 卞之琳善于把握 中西诗歌 中的相通特质 , 并将诗歌进 行智性的选择 与转化 , 中国新诗 的发展做 出了独特 的贡 为 献。卞之琳在接 受西方象征 主义过程 中所 出现 的异 变主要 体现在吸 收艾略特 、 瓦雷里等诗歌 养分 时 , 又融入 自身深 刻 的审美体验 。卞之琳对 象征主 义的选择 和异变是 大意诗歌领 域的一个再创 造 , 中国新诗 的发展 提供 了某些新质。 为
天、 夕阳、 月舟等这些具有生命本真意义的文化符 号, 都是来 自 人们 日常生活中能感知到 、 接触到的事物 , 却让我总趋 势。“ 天下 雨 , 天 自从你 走了 , 自从你来 了 , 天天下雨 。 ( 雨同 我》 于是 , 我 的忧愁 岁绿草 ”《 ) “
论中西诗学影响下卞之琳现代新诗的创作
论中西诗学影响下卞之琳现代新诗的创作
一、中西诗学影响对卞之琳现代新诗的创作
1、影响方式
卞之琳现代新诗的创作受到中西诗学的不同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中西诗歌术语:卞之琳学习了中国传统诗歌写作技巧,如“押韵”、“对仗”等,并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西方诗词技巧,如“失物归还”、“失物等待”等,使现代新诗注重“艺术美”和追求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2)受中西诗歌的灵感启发:卞之琳善于利用中西诗歌的特色,借鉴抒情、诗性、技巧等,无不让新世纪的现代新诗具备了传统诗歌技巧,使歌诗中蕴涵着灵性、美性、哲性;
(3)借鉴中西诗歌的论述技巧:卞之琳注重文字的流畅性和表达性,利用中西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诠释法则,来激发思想感受和新诗风格,抒发情怀与思想,使现代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卞之琳新诗作品具有不同的流派特色
卞之琳的现代新诗具有不同的流派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夸张与感慨:卞之琳的现代新诗,以极端表现手法来表达“乐观”、“悲观”等感受,使作品充满了思想感慨,使现代新诗更具创新性和深度;
(2)追求新诗的讽刺效果:卞之琳利用极端的文字语言与思想,让新诗增添讽刺意味,让人重新审视现代生活,更好地追求真理与智慧;
(3)强调重复性与主题性:卞之琳的现代新诗散文中,强调重复性与主题性,通过重复的句式以及主题的突出表达,使现代新诗具有极强的表达力,使作品更具有打动力。
三、结论
卞之琳现代新诗受到中西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使现代新诗更加注重艺术美、抒情性、对仗术语以及讽刺性,这些都成为现代新诗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卞之琳的现代新诗激发了读者的思想感受,使他们能够从传统中感受到文化的美,从创新中获得精神的抚慰。
分析卞之琳诗歌的融合美
分析卞之琳诗歌的融合美卞之琳的诗,以平凡冲淡的现实为依托,发掘况味,将人间烟火气息拔擢为琼楼紫雾,朦胧地暗示着深层的意味。
废名评价《道旁》,它古朴得好,新鲜得好,句子是真好,意境也是真好,把作者的个性都显出来了。
他的诗歌与时代相应,中西合璧出诗歌的朦胧美,并探求新诗的格律,凝萃出中国新诗美的新篇章。
一、西方的象征,中国的意象,是所谓中西交融卞之琳的诗歌不是咆哮的,而是婉约的,像是古时候婉约派的词人,用克制的笔调营造绝妙的况味,让人感同身受,这是中国古典式的意象,也像西方现代诗论述中常说的象征。
冷血动物也是卞之琳对自己创作态度的评价,卞之琳的诗作与本人一样,总是有些冷眼旁观的态度,而这种冷眼旁观不是真的冷淡,与西方后期象征主义有很大差别,卞之琳的冷静重在于静,讲得准确一点,似乎应当叫做平静。
平静的实质就是个人生存意志的稀释,是对内在生命冲动的缓解。
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冷峭曾经给了卞之琳较大的启发,引导他走向了艺术的成熟,但是,在精神结构的深层,他还是更趋向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平静。
卞之琳的平静决定了他必然走向主知在诗的精神内层,卞之琳具有更多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新文化运动后主张全盘西化的践行者们用冷淡的笔触或是狂烈的热情书写着现代诗的冰火两重天,而他在其中调和,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象征主义诗篇的过程中,用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作为基底,对象征主义进行了描摹,在此基础上平静地书写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意向况味交织的个人诗特征。
二、新诗的形式,格律的求索,是所谓古今与共卞之琳始终坚持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破除了古代格律的套路,而对其内在实质音节和谐的美感进行探求,阐发了自己的格律理论的同时,对新格律不断探索。
闻一多称他为技巧专家,袁可嘉在评价他诗歌的语言时指出,卞之琳在新诗口语化、现代化上做了种种试验确实为新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新诗口语化推进了一大步。
卞之琳用日常化的语汇、科学词汇、文言词汇入诗,嵌用具象词和抽象词,更新了语言表达程式,为现代诗歌带来新意象、新内涵与新观念。
卞之琳诗赏析
卞之琳诗赏析卞之琳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同我】"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於巢吗?人安於客枕?想在天井裏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入梦】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著玻璃窗片上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著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想著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
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灯虫】可怜以浮华为食品,小蠓虫在灯下纷坠,不甘淡如水,还要醉,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齐发,白帆篷拜倒於风涛,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化的秀发。
赞美吧,芸芸的醉仙,光明下得了梦死地,也画了佛顶的圆圈晓梦後看明窗净几,待我来把你们吹空,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鱼化石】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墙头草】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从镜意象看卞之琳对中西诗歌的借鉴与融合
从镜意象看卞之琳对中西诗歌的借鉴与融合作者:吴思颖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8期摘要:作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性诗人,卞之琳醉心于西方象征派,同时又从中国古典诗学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精巧玲珑、意蕴深远又富有理智和哲理的独特诗风。
本文基于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镜意象,探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镜意象及其对中西诗歌的借鉴与融合,更加深入了解其诗歌中的意蕴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卞之琳;镜子;意象;现代派;中西融合一、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镜”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西方象征派诗歌,意象都作为一种诗歌独有的语言符号而广泛存在。
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象征派诗歌这两种诗学资源无疑都是生产意象的温床,纵然整体上使用意象的范式有很大不同,但对于某些意象又有着重合之处,镜子就是中西诗歌意象选取上的一个交汇点。
对于镜子这个意象古今中外有着纷繁复杂的阐释,但我们可以总结出中西方对于镜子这一意象的理解范式。
西方现代哲学家普遍将镜子隐喻的“看”的现代性哲学范式当作是镜子主要传达的内容,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对自验主义的反动,否定对外部世界的机械摹仿,提出表现内心世界并认为这是更深刻的现实,这实际上就是要打破洞察一切的冰冷的“巨镜”,对追求确定性、主体性的现代性哲学的一种反叛。
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镜在后期受到佛教的“空”和道教的“静”的影响,更多的则是指向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认同或是“比喻向作者提供作者自我形象的周围环境”,多在虚静玄空的语境中使用,具有形而上学的意味。
于是镜子成为了对中国形而上学的古典诗学追求的隐喻。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后现代哲学虽然本身有不同层次的哲学思考,但在打破主客对立范式的共同指向上存在契合。
但由于中国诗学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影响,镜的含义也呈现出其他丰富的文化含义。
如《诗经·大雅》中“殷鉴”的典故表明镜又照见得失之含义;从“破镜重圆”之典故中可以看出镜子还象征着爱情。
综上所述,在镜这一意象上既有大体上的中西方意象使用传统的差异,在具体蕴含的哲学思想上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但又有着各自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琳本身 的性格 特征 同我 国传统 的文 化精神 有着 内在 的暗合 。 在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作底蕴 的同时 , 卞之琳 不断受 到法 国象征 主义诗 人们 的影 响。早在 中学 时代他 已经
接触 到我 国初期象征派诗人 的作 品 , 为这些象 征主义 在
“ 四” 五 运动的浪潮 下对 中国传统文 化采取 了决绝 的态 度 。然而 , 父亲对古 典文 学文化 的偏 爱 、 年进入 私塾 幼
《 恶之花》 被翻译介 绍 , 由于对法文 的学 习 , 卞之琳 对西 诗 的兴趣彻底 由英 国浪漫 派转 向了象 征派 。而其 中瓦 莱里所强调 的要从诗 中洗掉个人情感 的诗学观念 , 因正 迎合诗人 内向腼腆 的个性而直接影 响了他 的诗学 取向。
Ke r s r d t n h n s o t ; y oim; o ee c p e i i g r ;mp i ain; l so y wo d :t i o a C i e e p er s mb l a i l y s c h r n e; o t ma e i l t c y c o al i n u
早在中学时代他已经接触到我国初期象征派诗人的作品在为这些象征主义作品与我国传统诗歌内在相通而感叹之时他却也在为它们炫奇立异而作践中国语言的纯正规范或平庸乏味而对其迷离恍惚的感伤滥调刘祥安2007
2 0年 9月 01 1 8卷 第3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O r a fXi a I tr a in lSu is U 如P u n lo ’ n n en t a td e n o
Ab ta t mb e i r dt n lC i e e c l r t e l e a ywo k fB a h l r s y if e c d b ep s.y o - s r c :I u d w t ta i o a h n s ut e, h tr r r so in Z i n o e mo t l n e y t o ts mb l h i u i i l nu h i wo k e rs n e y E it n le i wh c k sh rp e ain y f au e t I h r ce i iso oh smb l s m r sr p e e td b l d Va r oa e. ih ma e e o ms sle t e tr d wi t e c a a t r t fb t y o— l h l sc
的影响。使其诗歌 兼具 象征主义和 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质。其 中以“ 契合” 意境 ” “ 与“ , 含蓄” 与“ 暗示” 最为明显 , 为 成
沟 通 中西诗 歌 的 两 大桥 梁。
关键 字 : 中国传统诗歌 ; 象征主义 ; 契合 ; 意象 ; 含蓄 ; 暗示 中图分类号: 1 3 0—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39 7 (0 0 0 - 7 -4 17 - 6 2 1 )3 0 1 8 0 0
上悲哀 。如此我们 看 到正是 对我 国初期 象征 主义 的兴 趣与不满激发 了卞之琳对象征 主义的探究 。其后 , 因为
国诗歌传统与现代象征 主义 的沟通 。
一
、
卞之琳所受影响及 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歌 美学观
卞之琳的少年 时代正 值西方 的坚 船利 炮打 开我 国 国门之时 , 笼统 的讲 , 那一 时代成 长起来 的诗 人们 都在
im n r dt n lC ie e p er rt g Amo g t o e c aa t r t s o e o ms s a d t i o a h n s o t w i . a i y i n n h s h r c e si fh r p e ,“c h r n e’a d “ o t ma e y i c o ee c ’ n p ei i g r ”, c “ mp ia in ’a d “ l s n a emo t ain .w ih b c met r g s ta f ci ey c n e t h n s d we tr o ty i l t ’ n c o l a u i ” r s s e t h c e o o l wob d e t e t l o n c ie ea sen p er . i h e v C n
出西方现代诗歌底精神。 ( ” 陈太胜 20 :6 ) 05 13 那么我们
就不妨从这样 国际性 的视野人 手 , 一看卞之琳 诗 中中 看
作 品与我 国传统诗歌 内在相通而感 叹之时 , 他却 也在为
它们 “ 炫奇立异而作践 中国语言的纯正规范或平庸 乏味 而对其迷离恍惚的感伤滥调 ” 刘祥 安 2 0 :0 这一点 ( 071 )
S p . 01 e t2 0
V0 . 8 1 1 .N . o3
论 卞之 琳 诗 歌 中 中 国传 统 诗 歌 同西 方 象征 主义 的 交 融
许 晶晶
( 西安外国语大 学 研 究生部 陕西 西安 7 0 2 ) 118 摘 要: 在积 累了深厚的 中国传 统文化底 蕴的基础上 , 卞之琳较 多地接 受 了以艾略特 和瓦莱里为代表 的后期 象征 主义
了研究课题 。对于他的诗歌 , 我们 多研究西方 象征 主义 对其的影 响, 然而 深挖 开来 , 可见 弥漫在 其诗 歌 中的 更 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古 典诗歌 传统 的底 蕴。冯至在 评价 卞之琳 的诗歌创 作时说 : 戴望舒 和卞之琳 融合 西方 象 “ 征派诗人 的诗 的艺术和 中国 旧诗词 的传统 , 出来 的诗 写
作 为中国现代派重镇诗人 的卞之琳 , 对诗歌 “ 主智”
的倾 向及 其对诗 歌形式技 巧 的醉心 为无数 研究 者提 供
世事 变迁 , 继而 只在 自己的内心 中情感 澎湃亦或 者是深
沉思 考。不会像蒋光慈那样直面用 诗歌描 写世 事 , 更不
会任凭郭沫若式情感 的突然爆发 。如此 , 便不难 看出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