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轮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2018届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 教案

2018届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 教案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专题二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

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以发展为近代科技。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专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古代希腊城邦的差异

1.希腊城邦始终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2.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精讲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精讲+精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精讲课件)-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精讲+精练)

归纳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演变历程的特 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或君主专制不断 加强,或皇权不断 加强。
百度文库
朱元璋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利。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核心考点03-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不断强化
皇帝制,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推恩令、独尊儒术
三省六部制
控兵权,分化事权 ,重文轻武 废丞相,权分六部
202 2历
2023
史课 程标 解 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
中考历史选择题 题 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了解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
准 指 伍 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导
解题指导-本质、实质类选择题
类型:本质、实质类选择题 本质、实质类选择题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的准确解读,特 别是对该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实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题目 难度通常较大;主要考察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一类历史试题 ;常见词: “反映出”、“说明了"、"表明了”、"揭示了"等
现象
通过—了—解珍《妮中机国、蒸政汽治机制、铁度路史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了解早期工人阶级的斗争,马

2018年高三下学期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讲练测导学案(含解析)

2018年高三下学期第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讲练测导学案(含解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轮复习讲练测导学案

讲考点

考点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例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变式探究】《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答案】B

【举一反三】《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

【答案】A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

例2、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

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适用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

(适用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

深化拓展
拓展1 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四个转变 早期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制都适应 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优劣之分
拓展2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四大手段 分割宰 相权是皇权的最大威胁,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宰相权力的分割, 相权力 以分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这一做法宋朝最为典型 中央机构 内侍化的机构并非国家正式权力机关,仅仅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 内侍化 正式的中央机构反而成为执行机关,比如,汉代的内朝、明代的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郡县史, 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路、 省则变化很大。
拓展4 素养要语 (1)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 制与宗法制,形成了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2)封建君主专制:秦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之后,历朝不断削 弱宰相权力,皇权不断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通过历朝对地方权力的 削弱,到了宋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基本解除。
阁等 加强监 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监督机构也不断完善,明 察监督 朝甚至出现了兼具监察、监视和审判功能的特务机关 控制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完善,选官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对官吏 官用人 的思想控制也不断强化,“忠君”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原则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优秀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优秀课件)
8
具有防止外来殖民势力的目的;实施范围对象也不一 样,前者主要针对海内,后者主要针对海外;政策的 影响有别,前者在推动封建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遏制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后者主要是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 流,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当然,在历史的 某个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实施也 并不是铁板一块,如宋元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即有 所放松,而“海禁”政策常常禁而不止,“缘 (沿 )海 之人,往往私下与诸番贸易香货”。
【解析】C 。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 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 A 。中央集权否定分 封血缘,排除 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封建 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 维护皇帝的特权。
练习:(2011·海南单科)《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 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 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
A.岭北行省 C.甘肃行省 B.辽阳行省 D.云南行省
【解析】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 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 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 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
“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是一回事
“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都是自 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内在要求,以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为其基本内容,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但另一方面,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和背景不同, 前者开始实施于封建社会初期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目的有别,前者 为发展地主经济,后者为巩固地主经济的同时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轮复习)

【左图右史】 主题: 君主专制的强化
两汉时期
材料一:
宋朝时期
明清时期
宰相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图一、图二统治者分别采取怎样的措施?(2分)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分)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2分)性质是什么? 清朝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 征? (4分)
(4)综合上述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 作用?(1分)
国家制度、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制度和政策的选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国家政策、制度应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任意一点1分)
君主专制强化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三 公 九 卿 秦 地方: 郡 县 制 汉 魏晋 三 省 六 部 隋唐 宋 元 行 省 制 设 废 内 丞 阁 相 明 设 军 机 处 清
材料三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 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 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 (1946年11月26日)
(3)简要分析材料三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2分) 直接影响: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 启示:根据国情,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 深远意义:促成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等。(答出其中1点即可,2分) (4)上述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2分)

人教课标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必备】

人教课标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必备】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第一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备考导航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

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

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科举制

计划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

1、基本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

1)、分封制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共58张PPT)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共58张PPT)

[深化历史理解] 3.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
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 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 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 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 矛盾。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 除,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深化历史理解]
2.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 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 体系。 (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 重罚。 (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 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 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 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主旨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夏商 西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秦至清时期,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课件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01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课件

(3)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素质。要求监察官员既有刚正不阿的品质, 又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根据政绩对监察官员进行 考核。
(4)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察官员品级不高,但可“风闻 奏事”,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 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4)儒学对皇权的制约;儒家的“德治”“仁政”从道德层面制约皇 权;“孝顺伦理”从价值观层面制约皇权;“天人感应”和“天理” 的主张则从敬畏层面制约皇权。
微点3 轻重相济——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机制 1.古代中央掌控地方治理的主要方式 (1)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 央。 (2)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3)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 避。 (4)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清 朝
京察和 大计
三年一次,分别考察京官与外省文官
3.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位卑权重。为了保证监察的有效性, 赋予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显著特点 之一。 (2)单线垂直,监察机构自成系统。从中央(皇帝)到地方的各级监察 机构形成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 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行使权力 的高效。
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系列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为主岳麓兼人教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点津】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变过程中,夏商周继承较多部族统治方式,形成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代表的西周古代宗族国家政治制度。秦汉大一统,建立起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秦汉制度的建立、隋唐制度的完善、宋元制度的加强、明清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伴随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被强化到空前高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标考点1】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明确宗法制特别是西周的

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与分封制又

是到为表里的,这就构成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专权。这

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解析考点1】

1.分封制的定义、特点及历史作用

(1)定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同姓异姓的封国制度。

(2)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

在一起。

(3)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臣属关系更

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高频考点 精准把握 归纳专题历史发展脉络 总结规律 提升认知 疑点突破
第一部分 高频考点 精准把握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把握一个主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四个 阶段(先秦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发展→明清强化) 2.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个核心(选贤任能方面,形成一套能上 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机制,以维护皇权统治),两个角度(选拔与管 理),三大制度(选官、考核、监察) 3.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一个主题(德治与法治的发展及两者关系演 变),两个核心(法治与德治),三个阶段(先秦儒法之争、秦汉至唐以 礼入法、宋元至明清礼法融合)
(1)地方分级管理:郡县、州县二级制,州郡县、路府(州)县、道府 (州)县三机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2)分割地方权力: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彼此制约。 (3)特殊管理制度:汉武帝推恩令,元代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 规定任期年限和籍贯回避 3.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点及影响 (1)特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到行 省制) (2)影响:积极性:在征发赋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及管理地方治 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消极性:地方对中央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发挥管理 的实效。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中考真题演练
(2022·吉林省·15)(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
(1)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建制”是由谁首创的?写出材料一中“?”处的官职名 称。这一官职在哪一朝代被废除? (2)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元朝时,统治者实行的 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 西欧封建制
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
共同点
1、权利和义务相交织 2、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3、都为了维护统治
不同点
纽带: 血缘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纽带: 土地 不可越级统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
——《战国策》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 附庸。
——《查理 马特改革》
中考真题演练
(2022·北京市)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 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 力,也北瞰燕翼,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诸侯王位世袭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拥兵自重。
初期有利于稳定政局;后期诸 侯势力崛起,引发诸侯争霸。
郡县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 辖的地方行政机构。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 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4.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
近 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代 民主共和制 辛亥革命:1912,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 工业文明冲击下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

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

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

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

学法指导:

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知识整合:

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1、盛世局面

(1)历史沿革

西汉:“文景之治”。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清朝: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分类

A、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为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中兴。

B、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C、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的“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

A、统治阶级目睹和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C、良好的安全统一的社会环境。

D、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

E、科技新成果的应用。

2、乱世局面

(1)古代社会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历史时期。通常出现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末期,但也有在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初期或中期。这些动乱大多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有的是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而导致的。如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等

(2) 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A、叛乱:西汉七国之乱,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军阀割据,西晋八王之乱,南朝梁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清三藩之乱。

B、政变:唐玄武门之变,后周陈桥兵变,明靖难之役。

C、官僚斗争:唐牛李党争,明后期东林党事件,东汉党锢。

D、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E、外戚专权:西汉、东汉、唐(杨国忠)。

3、封建社会每一朝代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共同原因

除较典型的治乱现象外,仅就某一朝代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现象。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摆脱的一种周期率。

(1)前期强盛原因

A、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B、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C、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D、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

E、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后期衰败原因

A、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B、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

C、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二、变法改革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1、历史沿革

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衰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各国掀起了100多年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政治沿革。

新:王莽改制。西汉末年,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奴婢和流民问题,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公元9年,王莽篡汉并实行改制。主要是禁止买卖土地和奴婢还改革币制。但是由于王莽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币制改革又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手段,因此王莽改制不仅没有达到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反而还引起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引起了社会动荡,再加上对各地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终于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武帝改革。七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其中西魏又为北周所代替。北周武帝即位后,采取经济、政治、军事等措施,国力日盛,后灭代东魏的北齐,统一黄河流域,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后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在位时,为革除五代弊端,增强实力,进行了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和军队的改革,增强了后周国力,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准备了条件。

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克服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从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这是依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改革分类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并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