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轮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3(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7·江苏高考)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C[材料中宰相的两种变化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
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时期,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B项错误。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但不能由此判断其决策权扩大,D项错误。
]考向二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2.(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 项。
]3.(2012·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本题以史料切入考查明代内阁制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知明代内阁制的有关史实。
【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最新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人民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专题概览西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内容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主旨(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考纲要求]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1)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2)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 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 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4.崩溃: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
[概念辨析]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新(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人民版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 帝”制度。
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 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错误!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 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 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01中国古代政治史教学案
高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01中国古代政治史【二轮考点梳理】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2.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央官制、明朝废除丞相及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3.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以来行省制和土司制度、明清改土归流)4.西周以来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5.秦朝以来的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6.(选修)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7.(选修)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二轮知识归纳】考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特点A.新人教版——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B.人民版——夏商周政治形式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朝的政治特点: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残酷性(人祭、人殉等)。
2019届二轮复习(提升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线索一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二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了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行政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四选官制度的完善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题点:宗法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
这说明()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解析据题干“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可知,族人必须在经过宗族裁判后,再向官府投诉,所以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宗族审判,“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可知,宗族司法需在国家地方司法的领导下存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族的审判效率,故D项排除。
答案 A2.(题点:分封制的深远影响)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 帝”制度。
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 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错误!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 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 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考试必备)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
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初二历史教案: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初二历史教案: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实践,掌握相关基础概念和术语;2. 掌握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优缺点及影响;3. 理解中华文化传统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4. 提高分析问题、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进化过程和分类方法,以及政治伦理和统治合法性等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2. 难点:掌握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优缺点及影响,尝试理解这些传统与现代政治制度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与辩证分析等教学方法,包括以下教学步骤:1.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政治制度的定义和基本目的,以及它与政治文化、政治形态、政治组织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挖掘学生的先验知识,让他们从中文字符和词汇中探寻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国家、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异同。
2. 探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与演变历程让学生分组拟定PPT演示,表现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社会中的主要特征和演变历程。
让他们搜集有关的诸如帝王制、封建制、官僚制、科举制、礼仪制、议论制等制度与政策,并加以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从政治战争、篡位、斗争、权力转移等方面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原因。
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揭示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性和、内在矛盾性、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紧密联系。
3. 理解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借鉴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和影响,并分析如今中国政治制度中与传统政治制度相关的模式和制度。
结合现代社会和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实践,让学生明确中华传统政治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勇于批判和思考,创新和完善。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轮复习讲学案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轮复习讲学案(2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例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规定】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命题规律】1、命题范围主要是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内阁、军机处等。
注重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以及通过具体历史事实总结出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
2、命题思路上注重考查学生从图片、古文献、艺术作品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整合】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2、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出台的目的、内容、特点、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宗法制与今天“认祖归宗”“尊祖敬宗”的联系。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统一的时间、条件、意义。
2、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
3、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影响。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二、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唐朝、元朝中央官制的新变化。
2、西汉设立内朝的背景、目的、影响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划分、特点、影响。
4、宋朝中央官制设置的特点、影响5、从汉到元中央官制演变中呈现的特点、影响。
6、秦朝、西汉、唐朝、宋朝、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7、西汉出现郡国二制并存的原因、影响。
8、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变化呈现的特点、影响。
9、察举制出台的时间、目的、特点、影响。
10、九品中正制出台的时间、特点、影响、走向衰弱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专题主线】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网络构建】一、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措施
秦朝
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全国36郡(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设 县(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开创了我国历代 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西汉 宋朝 元朝 明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 名,监视地方。
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皇帝
军机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部部部部
军机处值房
清世宗胤禛雍正帝
1678.12.13~1735.9.28 1722~1735在位 康熙帝第四子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 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记, 然后传达给中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强化。
治者(C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人治色 彩浓厚
皇帝制度
影响: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 随意性,影响着国家决策。是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
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
中考二轮复习课件
2023 年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
(奴隶制社会) (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
禅让制 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前221年—1912年)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二轮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命题方向中华文明早期,呈现出多元一体和中央权力不断扩张的鲜明特征。
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周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实现了从荒蛮无序到文明有序的转型。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制度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
战国后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有效地遏制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保障上传下达,政令畅通,提升了管理水平与办事效率,同时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维护,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交融的纽带。
可以说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连绵不断的国家,离不开中央集权制度的“凝聚”作用。
命题视角(一)中枢机构——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①从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西周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②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从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并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所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人民版[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思维发散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2.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元朝时大部分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主题一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周秦时期的政治文明1.先秦时期(1)主要政治制度①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②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③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主要特点①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②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③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秦朝时期(1)中央体制①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地方体制①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重点深化]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抓题眼商周时期用作祭祀的被视为“政治的权力”青铜器具。
找错点商周时期,青铜器比较珍贵,较少用于农具、食具、货币,况此类器具不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 B1.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教学目标: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学法指导: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
知识整合: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1、盛世局面(1)历史沿革西汉:“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
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
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
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清朝: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
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2)分类A、在长期战乱或分裂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为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治世景象。
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洪武中兴。
B、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C、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等出现的所谓“中兴”。
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的“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 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A、统治阶级目睹和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根本原因。
如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C、良好的安全统一的社会环境。
D、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盛世的物质前提。
E、科技新成果的应用。
2、乱世局面(1)古代社会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历史时期。
通常出现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末期,但也有在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初期或中期。
这些动乱大多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有的是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而导致的。
如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等(2) 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A、叛乱:西汉七国之乱,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军阀割据,西晋八王之乱,南朝梁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清三藩之乱。
B、政变:唐玄武门之变,后周陈桥兵变,明靖难之役。
C、官僚斗争:唐牛李党争,明后期东林党事件,东汉党锢。
D、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E、外戚专权:西汉、东汉、唐(杨国忠)。
3、封建社会每一朝代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共同原因除较典型的治乱现象外,仅就某一朝代而言,也普遍存在着前期强盛,后期衰败的现象。
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摆脱的一种周期率。
(1)前期强盛原因A、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B、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C、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D、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
E、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后期衰败原因A、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
B、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
C、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二、变法改革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时期,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1、历史沿革春秋:管仲改革“相地衰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各国掀起了100多年的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划时代的政治沿革。
新: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奴婢和流民问题,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公元9年,王莽篡汉并实行改制。
主要是禁止买卖土地和奴婢还改革币制。
但是由于王莽的土地制度的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币制改革又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手段,因此王莽改制不仅没有达到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反而还引起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引起了社会动荡,再加上对各地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终于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
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北周:武帝改革。
七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其中西魏又为北周所代替。
北周武帝即位后,采取经济、政治、军事等措施,国力日盛,后灭代东魏的北齐,统一黄河流域,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在位时,为革除五代弊端,增强实力,进行了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和军队的改革,增强了后周国力,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准备了条件。
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克服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
这是一次从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
这是依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
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
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
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改革分类(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并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对改革的一些认识(1)改革的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
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三春柳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读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2)改革的积极意义: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作用。
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人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
(3)对改革的理性归纳: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新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尖锐激烈的斗争。
4、改革成败原因改革有成有败,究其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1)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2)失败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新法反而危害百姓利益等。
(3)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
这是因为:A、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