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丝的困境——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中的爱情叙事

合集下载

孤独的复仇者解读希思克利夫

孤独的复仇者解读希思克利夫

希思克利夫记忆中难得的缠绵
h
14
怕连众多男性作家都自叹弗如,
无怪乎会有络绎不绝的崇拜者们
在英国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寻觅
三姐妹留下的痕迹。
h
2
艾米丽·勃朗特
艾米丽·勃朗特于1818年出生在英国北部的克的霍华镇。 她和姐姐夏洛特·勃朗特都是19世纪英国很有影响的女性作
家。艾米丽幼年丧母,父亲是个贫苦的牧师。由于家境贫
寒,艾米丽只在慈善学校上过学。不过艾米丽从小就喜欢
h
9
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
老了的凯瑟琳
h
——杰拉尔丁·菲茨杰拉德
10
复仇中的希思克利夫
心理变态的希思克利夫给整个世界带来了 “恨”,给所有人,甚至他所爱的卡瑟琳带来了灾 难。报复最痛恨的人,这是希思克利夫最为突出的 表现。
h
11
希思克利夫的复仇,有其正义的,令人同情的一面。 他是为了被践踏了的人生权利和被剥夺了的爱情复仇, 他向曾经残害过他或压去他幸福的人生进行疯狂的报复, 他的人性泯灭了,变态地以折磨人为能事。
h
8
希思克利夫凭着他那烈火般的感情对林敦所能奉 献给卡瑟琳的柔情表示极端的藐视:“凭他那瘦小的 可怜的身子,即使拼命地爱,爱上八十年,也抵不上 我一天的爱!”
而卡瑟琳即使已经去世了十九年,却始终占据着 希思克利夫的心。
卡瑟琳一旦去世,希思克利夫并不仅仅是一个撕 心裂肺、痛断肝肠的绝望的恋人而已。他爱得发狂, 恨得也发狂。他的爱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为谋求 自我实现而趋向心理反常,甚至心理变态。
小 希 思 克 利 夫
h
7
“爱”“恨”两极端
作者用无比的激情描写了希思克利夫与卡瑟琳之 间的真挚爱情。这种爱情是在相互支持,共同反抗中 建立起来的,是判逆的心灵的结合。

亲情与正义的冲突:《厄勒克特拉》的伦理意蕴评析

亲情与正义的冲突:《厄勒克特拉》的伦理意蕴评析
为躲避 埃癸 斯 托 斯 的 杀 害 , 俄 瑞 斯 忒 斯 逃 亡 到 了
说 明什 么是 “ 多行 不义必 自毙 ” 。
但是 , 对 于克 吕泰 涅斯 特 拉 的被谋 杀 , 欧 里庇
国外 。厄勒 克 特 拉 到 了待嫁 年 龄 , 为 了 防止 她 和 贵族 结婚 生 下 的 后 代 杀 死 埃 癸 斯 托 斯 , 在 克 吕泰
人 的情 节设计 中 , 表现 了欧里 庇 得斯 不 同的认 识 。
表 现 了对复 仇 必 要 性 的怀 疑 , 使 氏族 之 问 的仇 杀
故事 降到 了微不 足道 的 地 步 。俄 瑞 斯 特斯 兄 妹不 再 是人 们认 可 的英 雄 , 而是 性 格 相 对 比较 偏 执 的 普 通人 , 在谋 杀亲 生母 亲 这个 问题 上 , 他 们 前 后矛 盾 态度 的表 现 , 是 作 者 对 战争 以及 其 他 类 型 的仇 杀 带来 的血 腥 结 果 的厌 恶 , 尤其是对“ 诡计 谋杀”
点的合理。克 吕泰涅斯特拉被 J h - k - 所谋 杀 , 是 来 自正义 的惩罚 , 但 又有悖 于亲情伦 理 。在 亲情与 正义之 间, 正 义 大于亲
情, 但也 必须 维护 亲情伦理的规约及稳定性 , 这样 才有助 于建立和维护正常的伦理秩序 。
关键词 : 欧里庇得斯 ; 《 厄勒克特拉》 ; 亲情 ; 正 义; 伦理秩序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 0 U R N A L O F C H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1 7 No . 4 Au g.2 0 1 5
亲情 与正 义 的 冲突 : 《 厄 勒 克 特拉 的伦理 意 蕴评 析
韩 霞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初探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初探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初探
岳国法;李自新
【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4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知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她的作品常常表现为一种"哲学的诗化"模式,即以文学的形式探讨诸如人的存在、永恒价值等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类型"是她用于叙其"思"的重要修辞手段,同型异构的叙事模式使每一部小说都成了她向读者展示人与偶在世界相逢的一次境遇.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岳国法;李自新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艾丽丝·默多克文学创作类型化的动因 [J], 岳国法
2.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研究--从《一次相当体面的失败》谈起 [J], 岳国法
3.论艾丽丝·默多克类型化创作的动因 [J], 岳国法
4.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实验主义 [J], 张若昕
5.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类型化人物研究——从《一次相当体面的失败》谈起 [J], 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初探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初探

An Analysis of Type Creation in Iris Murdoch' s
Novels
作者: 岳国法;李自新
作者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中州大学学报
页码: 32-34页
主题词: 艾丽丝.默多克;类型;模式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知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她的作品常常表现为一种"哲学的诗化"模式,即以文学的形式探讨诸如人的存在、永恒价值等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类型"是她用于叙其"思"的重要修辞手段,同型异构的叙事模式使每一部小说都成了她向读者展示人与偶在世界相逢的一次境遇。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的哲学根源探讨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的哲学根源探讨
性存 在” 的人发现 的结果 。
于同时代的作品并没有太大好感。 反对枯燥》 在《 中她 指出 ,O 纪的小说或 者是“ 2世 晶体式 ” 的小 说 , “ 是 一种 描述人类处 境 的半寓 言式小作 品 , 不含有 l世纪作 品 9 中那样的 ‘ 物 ”; 人 ’或者是“ 新闻式 ” 的小说 , 一种不 是“ 成型 的半 文献式长篇 作品 , 是 l世纪 小说退化 的结 这 9 果 , 平铺直叙地讲 述某个充 满 了直接 经验 的事 实的 它 故事 , 其中都是些俗 透 了的传 统人 物” 页 。 她看 …(2)在 来。 在这些作品 中, 生活或者是“ 作者 自我幻象 的投影 ” ,
或者是“ 一篇告知性 的散文 ”至于人 的实在居于何处 , , 以及人能够或应该 以何种方式来展示人 的这种处境 , 他 们并未作答 。 这些作 品“ 不再把人和社会融汇于一 幅广
阔而厚实的图景 。 我们不再看到 以价值标准和超验现实
默多克 的这种 观点源 自康 德对 “ 崇高” 的论述。 康
的现 实力量 战胜 客观 自然对象所产 生 的恐惧 感 , 从而 显示 出的道德精神力量的胜利 。
说创作却是大加褒奖。 她在《 重访崇高与美》 中指出, l 9 世 纪 的小 说体 现 了一 种“ 非黑 格 尔特性 ”uH gln (n eea i nte , 它们都含有好几个不 同类 型的人 物”都是 a r)即“ u ,
南 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o N nagN ra U i r t(oi c ne ) or l f ayn om l n esySca Si cs n v i l e
V 15 o 5 o . N . Ma .2 0 y 06
艾 丽 丝 ・默 多 克 小 说 观 的 哲 学 根 源 探 讨

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叙述分析

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叙述分析

摘要有着“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之称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因其精湛的写作而举世闻名,她的作品屡获各种大奖,包括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与198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爱的进程》同名的开篇之作讲述了普通人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与婚姻。

该作中隔离观察与楔入观察的交错使用展示了门罗精湛的写作技巧,不稳定的故事也为读者凭添了几分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爱的进程》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不可靠的叙述《爱的进程》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着“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之称的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发表于1986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并获得了当年的加拿大总督文学奖,这也是她第三次获此殊荣。

与此部小说集同名的开篇之作《爱的进程》向读者讲述了普通人家祖孙三代人的爱情与婚姻:费玛的外婆因外公的外遇而假自杀,费玛的父亲对母亲的呵护,费玛自己的婚变与情感认知。

本文主要就此短篇小说展开叙事分析,拟对可靠与不可靠叙述下的不稳定的故事、不同观察角对叙述的影响,以及生活化与文学性兼具的叙述语言进行尝试性探讨。

一不稳定的故事――可靠与不可靠叙述为了避免因全知视角叙事的封闭性而可能造成单一的叙事结构,在《多维的世界》中,《爱的进程》与艾丽丝?门罗在与许多作品中一样采用了顺叙和倒叙相结合的发散式叙事结构:从故事的中间开始叙述,中间不断穿插回忆,当回忆结束后,就接着按故事正常发生的时间顺序继续叙述。

在这种顺叙和倒叙并重的叙事结构中,门罗巧妙运用了时空的转换。

事件在阐释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变化。

卡法勒诺斯在《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中提出:叙事不只是一组事件序列的展开,也是一组与事件序列平行的阐释序列,而阐释序列与事件序列的不一致性是由于阐释程序的矛盾性质造成的。

费玛的外婆(玛丽埃塔的母亲)的上吊自杀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尚年少的母亲玛丽埃塔认为是邻居家的萨克里夫太太成功说服了自已的母亲不要上吊。

成家立业后,贝瑞尔姨妈的一次上门走亲戚却对此上吊自杀事件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说法。

厄洛斯和普叙刻读后感

厄洛斯和普叙刻读后感

厄洛斯和普叙刻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爱情,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2.普叙刻: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典范3.厄洛斯:痛苦的爱情和难以捉摸的角色4.爱的主题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正文(篇1)爱情,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它在文学作品中被描绘得如诗如画。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厄洛斯和普叙刻》的短篇小说,深深被其中的爱情主题所吸引。

这篇小说讲述了普叙刻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厄洛斯痛苦的爱情故事,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普叙刻,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位女性角色,她对爱情的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叙刻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她始终坚定地相信爱情的力量。

她勇敢地向厄洛斯表白,尽管厄洛斯当时并未给予回应,但她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地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普叙刻的勇敢和坚定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明白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

另一方面,厄洛斯是一个在爱情中痛苦挣扎的角色。

他的深情和执着让人感动,但他的爱情却充满了痛苦和悲剧。

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爱情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厄洛斯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也让我们明白,爱情是一种成长,需要我们去经历和面对。

在《厄洛斯和普叙刻》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普叙刻和厄洛斯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美好和挑战。

这个主题在文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

通过文学的描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情的本质,以及如何面对爱情中的挑战。

目录(篇2)1.爱情,永恒的主题2.厄洛斯和普叙刻,一对悲欢离合的恋人3.爱情与命运的抗争4.厄洛斯和普叙刻带给我们的启示正文(篇2)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中,它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古希腊神话中,厄洛斯和普叙刻是一对悲欢离合的恋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因此成为了爱情的一个代表。

厄洛斯和普叙刻是两个年轻人,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

但是,厄洛斯的父亲是一位国王,他对女儿的婚姻安排有着自己的想法。

他想要将女儿嫁给一个富有的王子,而不是一个贫穷的木匠。

世界文豪.高尔基妙语大全(下)

世界文豪.高尔基妙语大全(下)

世界文豪.高尔基妙语大全(下)品德优秀的人物,总是远离世俗的,而不是在罪孽的浊流里浪荡。

——《旧事》优秀的人,应该是在人民的劳动和苦难中产生的。

——《旧事》他和他那派人反对人类的愚蠢、凶狠和贪婪!他们是好人。

——《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只要人们愿意做好人,并且有功夫来做好人的话,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变成非常好的人。

——《苦命的巴维尔》要么相信上帝,要么相信魔鬼,就是别又信上帝又信魔鬼。

一个好的坏蛋总比一个坏的正人君子强。

——《因为烦闷无聊》魔鬼利用人类思想的分歧,来加强它的残酷统治……——《夏天》残酷接连着愚昧,狡诈紧随着天真。

——《马卡尔生平一事》你们监视一个心地纯洁的人,而自己的鼻子总是插在粪堆里,弄得稀脏。

——《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无论偷鸡或是摸鸭,都不是好勾当。

——《夏天》坏人总是比好人更能得到我们的关注。

这是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同坏人相比要比同好人相比更有利。

——《扫烟囱的人》只有穿上了虚伪的、无赖和厚颜无耻的铠甲的人才会在自己良心的审判面前无动于衷。

——《读者》他这个人既没有悲伤又没有欢乐,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悔恨和傲慢。

他好象是一个在墓地追荐亡魂唱圣诗的老神甫:唱起圣诗来倒背如流,但这些圣诗却一点也打动不了他自己的心。

——《忏悔》这个本是女人生育抚养长大的人在凌辱、践踏自己的母亲,把女人说成除了肉欲之外就一无是处的愚蠢畜生,真叫人吃惊,反感。

——《忏悔》在制造卑鄙龌龊的事情方面,有的人已经赛过魔鬼了。

——《三谈魔鬼》苍蝇不象狼,用枪是打不死的,它们比狼更难办。

——《我的大学》骗子,魔鬼!你们在欺骗自己,也在欺骗上帝。

——《三人》你们爱的尽是着火,流冰,暴风雪,哪条街上有打架吵嘴的,你们就往哪条街上跑。

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是这样!你们需要扰攘动乱的时代,否则你们就活不下去。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象只苍蝇一样,在任何东西上都要留下自己肮脏的足迹。

形式与偶然--评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形式与偶然--评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形式与偶然--评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岳国法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4)001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文坛上有名的哲理小说家,她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从默多克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入手,结合她小说的叙事特点阐明其小说观为:理想的小说要保持叙事的"形式"和内容的"偶然"之间的张力,体现人物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岳国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的哲学根源探讨 [J], 岳国法
2.善与自由——再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J], 宋艳芳
3.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恶"
——艾丽丝·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 [J], 戴筱筱
4.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实验主义 [J], 张若昕
5.描绘他人:重访艾丽丝·默多克的道德现实主义 [J], 徐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式与偶然——评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形式与偶然——评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Form and Contingency--An Analysis of Iris
Murdoch's Viewpoints on Novel-writing 作者: 岳国法[1]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7页
主题词: 艾丽丝·默多克;形式;偶然;善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文坛上有名的哲理小说家,她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从默多克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入手,结合她小说的叙事特点阐明其小说观为:理想的小说要保持叙事的'形式'和内容的'偶然'之间的张力,体现人物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偶在世界的诱惑:默多克《断头》中的叙事伦理

偶在世界的诱惑:默多克《断头》中的叙事伦理

偶在世界的诱惑:默多克《断头》中的叙事伦理
岳国法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15)2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着力于描写一些充满离奇爱情的故事,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心的爱情架构过程是她小说创作中的重要观照点。

她的小说《断头》,在叙事进程方面,考察故事中人物关系的不稳定性及其在话语层面表现出来的叙事张力;在叙事判断方面,探讨故事如何实现从社会伦理维度向宗教信仰的转换;在叙述语言方面,研究故事的叙述模式和语言的转喻性,揭示其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塑造的积极性。

【总页数】5页(P113-117)
【关键词】默多克;《断头》;伦理
【作者】岳国法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偶在世界的向善之旅——从《黑王子》中看艾丽丝·默多克的人文关怀 [J], 刘晓莹;
2.道德成长之旅——评默多克的《断头》 [J], 罗家如
3.《断头台》与《狼图腾》的叙事比较——从《断头台》与《狼图腾》看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之一 [J], 王彦彦
4.个体偶在呢喃:通向生命美学的叙事伦理批评 [J], 戴玉竹
5.偶在世界的向善之旅——从《黑王子》中看艾丽丝·默多克的人文关怀 [J], 刘晓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创作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关于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创作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关于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创作观的社会文化语境默多克早年怀着极大兴趣阅读古典文学名。

战后初期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师从维根斯坦,也是柏拉图道哲学的热心倡导者。

她曾“英国最聪明的头脑之称”。

她小说创作和哲学思考不可分。

默多克式的小说成了种特指,她的小说在写实的细节人物描写之下隐藏着复甚至晦涩的哲学思考,用她自己话说,她的小说是“精神探索事”。

默多克的小创作有自己的指导原,她对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社会功用、小说创造的则和标准以及价值断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

这些见解散见在她的讲稿散文和访谈录中。

默多克为艺术如果不为生活服务就毫无价。

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道德的。

喜欢托尔斯泰、狄更斯的现实主义作家,为他们能够向读者揭示一些关于社现实的真理。

文学关乎我们的存方式。

艺术家不能逃避揭示理的任务。

好的艺术家对现实世的认识要知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知其所然。

在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上默多克支持模仿说。

艺术是仿,是对自然的最的模仿。

但模仿绝不是简单的复制。

在谈到艺术与哲的关系时,默多克提出哲学目的是单一的,即清和解释;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式,往往是多义的、立体的。

所带来的愉悦在于让欣赏者认识到前模糊地意识到其存在却从没有认清的东西。

艺术不是说教性,它是启发性的。

默多认为,作为一门语艺术,小说相对松散的结、叙事的特点使得它哲学,比诗歌都更适于述和反映人的生存境遇。

哲学与艺术尽管有壤之别,但它们的核心理念都真实。

“真实”首先是去除我中心,慷慨地容纳他人的客观存。

这一概念对默多克来说是个人的德追求,也是艺术追的终极目标。

它就像柏拉图洞里面毕生被囚禁在山里面面对着自己的影子的犯费劲周折终于看到的阳。

太阳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要放弃一直都占据着人们头脑的幻的自我的影像需要艰的努力。

这个努力过程一种对善的追求。

默克用“幻想”来代表差的小说作,用“想象”来表好的创作。

“幻想”是自我陶的个人行为,是虚假的。

而想象”是一种智慧,是对我之外的个体存在无私的、具体的认识好的小说家应始终能够被自私的焦虑蒙蔽的通人看到更多。

《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节选)翻译报告

《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节选)翻译报告

《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节选)翻译报告本翻译报告主要选取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的小说《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The Sacred and Profane Love Machine,1974)的119–154页进行英译汉的翻译报告,而后据此写成的翻译报告总结。

《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是默多克早期作品,全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主人公布莱斯拥有一个
幸福的家庭,妻子哈丽特和儿子大卫。

后来结识艾米莉,艾米莉仰慕他,两人顺理成章的在一起多年,并育有一子卢卡。

本文选取的翻译选段主要是主人公布莱斯在向妻子坦白事迹,左右摇摆的心理挣扎;与友人蒙蒂对话探讨,蒙蒂对身为心理医生的布莱斯不客气的指出他“自我”意识过强;以及妻子哈丽特知道真相后,面对过往幸福人生假相破灭的不安与煎熬,生动展现人物之间的纠缠,预示最后人物的命运。

翻译实践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翻译任务描述,包括任务背景、所选翻译文本、小说风格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翻译任务过程描述,即翻译过程的再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事项,如何确保翻译质量。

第三章,文本分析,针对原语文本本身,运用文本分析理论,从人物象征、哲学隐喻、词汇和句型特点入手。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案例分析,即理论联系实践部分,面对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第五章,实践总结,包括翻译心得、经验教训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完善未来的翻译工作。

艾丽斯·默多克与后现代叙事语境

艾丽斯·默多克与后现代叙事语境


47
当代外国文学 No . 2 , 2 0 1 5
a wa r e n e s s o f k n o wl e d g e a n d i l l u s i v e ul t i ma t e t r u t h. I n de e d ,s he i s a v a n g u a r d o f h e r t i me . Ke y wo r d s : I r i s Mu r do c h, po s t mo d e r n i s m, na r r a t i v e , e t hi c s
些 主 流 文 学创 作理 论 的批驳 或 颠 覆 。表 面 上看 , 默 多克 的 小说 理 念和 道 德 哲 学思 想 显得 与时代 有 些格格 不入 。然 而 , 她 虽对各 种 元叙 述和 概括 性 理论 提 出质 疑 , 其 小 说
作 品中却不乏后现代主义风格 的游戏、 戏仿和反讽。在其作 品中, 读者可以感觉到, 事实具有不可靠性、 清晰而深刻 的认识只在瞬息之间、 最大的事实始终都是虚幻不定
j l 。 雷 黜
赜夸
艾丽斯 ● 默多克与后现代叙事语境
马惠琴
内容提 要 : 英 国著 名 作 家艾 丽 斯 ・默 多克 的很 多小说 作 品都 极具 实验 性 , 给 人 一 种 与 时俱 进 的感 觉。 但 细 细 品味 之 后 , 人们 会 发 现这 些 实 验特 征 恰 恰是 对 同时期 一
Ti t l e :I r i s Mu r d o c h i n t h e Co n t e x t of Po s t m od e r n Na r r a t i ve
ABS TRACT: As o n e o f t h e mo s t p r o mi n e n t c o n t e mp o r a r y Br i t i s h wr i t e r s I r i s

奥斯卡玛尔克斯的文学风格及其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体现

奥斯卡玛尔克斯的文学风格及其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体现

奥斯卡玛尔克斯的文学风格及其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体现引言1.1 概述奥斯卡玛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是哥伦比亚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被普遍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奇异幻想、夸张与讽刺手法、丰富的象征意味等特点。

其中,《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堪称是奥斯卡玛尔克斯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探讨奥斯卡玛尔克斯独特的文学风格,包括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夸张与讽刺手法以及象征与隐喻意味等方面。

随后,将详细分析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这些文学风格在叙事结构、情节交织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体现。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奥斯卡玛尔克斯作品中所展示出的独特文学风格,并通过《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一具体案例,展示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通过本文对奥斯卡玛尔克斯文学风格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分析,读者将更全面地了解并欣赏奥斯卡玛尔克斯的作品,进而认识到其对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

2. 奥斯卡玛尔克斯的文学风格2.1 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奥斯卡玛尔克斯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在小说中巧妙地将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超越常规认知的虚幻世界。

他描绘了荒诞离奇但又似乎真实存在的情节和人物,使读者产生一种梦境般的感觉。

在他的作品中,奇异和超自然事件常常穿插其中,比如《百年孤独》中出现了很多神秘而异常的事情。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对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物进行探讨和思考。

2.2 夸张与讽刺手法的运用玛尔克斯往往通过夸张和讽刺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或个人行为等方面的观点。

他运用夸张将情节和人物塑造得十分夸张荒诞,突显了他对人性中的荒诞和荒谬之处的思考。

同时,讽刺也是他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他通过讽刺来批判某些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揭示出其中的虚伪、愚蠢或可笑之处。

善与自由——再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善与自由——再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善与自由——再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宋艳芳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0)003
【摘要】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以道德哲学和小说创作而闻名,但她在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有关小说的种种问题:小说何为?小说该怎样写?小说
应该关注什么?小说该往哪里去?本文选取默多克的经典文论和相关访谈,参考国
内外前期研究,结合当前语境重新探讨默多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而提出默多克的
小说观与其整体哲学观、文学观相呼应,致力于对“善”和“自由”这两个关键词
的理解和阐释.她表示,小说创作应以“自由”为导向,宣扬自由言论、塑造自由人物、揭示人的本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宋艳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561.074
【相关文献】
1.善:走出困境的光明之路——析艾丽丝·默多克的善的概念在《独角兽》的女主人
公汉娜的人物刻画上的体现 [J], 张之春
2.艾丽丝·默多克小说观的哲学根源探讨 [J], 岳国法
3.形式与偶然--评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观 [J], 岳国法
4.浅议佛教对艾丽丝·默多克“善”的理念与小说创作的影响 [J], 殷玮;
5.对善的追求——论艾丽丝·默多克在《独角兽》中的道德关注 [J], 魏兰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偶在世界的诱惑:默多克《断头》中的叙事伦理

偶在世界的诱惑:默多克《断头》中的叙事伦理

Seduction from the Contingent World: A Study of Narrative Ethics in Murdoch's A Severed Head 作者: 岳国法
作者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3-1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默多克;《断头》;伦理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着力于描写一些充满离奇爱情的故事,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心的爱情架构过程是她小说创作中的重要观照点。

她的小说《断头》,在叙事进程方面,考察故事中人物关系的不稳定性及其在话语层面表现出来的叙事张力;在叙事判断方面,探讨故事如何实现从社会伦理维度向宗教信仰的转换;在叙述语言方面,研究故事的叙述模式和语言的转喻性,揭示其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塑造的积极性。

一个悖逆伦理道德的悲剧——试论《洛丽塔》中的厄勒克特情结

一个悖逆伦理道德的悲剧——试论《洛丽塔》中的厄勒克特情结
异 性 双 亲 而讨 厌 同性 双 亲 。于 是 , 孩 把父 亲 当作 性 爱对 象 而 女 把 母 亲 当作 情 敌 , 样 就 产 生 了 恋父 情 结 【 6 这 种 恋 父情 结 主 这 :。 ] 9 要表 现 在 与 父 亲 之 间 的 无 限 亲 密 和 对 母 亲 的憎 恨 ;延 伸 到恋 爱层 次 上 便 体 现 在 愿 意 选 择 和 父 亲 的 年 龄 和 特 征 相 仿 的 中年

气 喘 吁 吁 , 后 扑 进 了 我 的 怀 里 … … 。”3 而 [ ] 些 迹 象 表 这
明 , 洛丽 塔 的 内心 , 渴 望 自 己长 期 缺 乏 父 爱 的生 活 中能 有 在 她

个 父 亲般 的情 人 来 爱 她 、 心 她 、 爱她 。 关 疼
情 绪 。弗洛 伊 德认 为 , 人格 发 展 的第 三 阶段 . 在 即生 殖 阶 段 , 儿 童 身 上 发 展 出 一 种 恋 母 情 欲 综 合 感 。这 种 心 里 驱 使 儿 童 去 爱
关键 词 : 勒 克 特 情 结 : 丽塔 ; 洛伊 德 厄 洛 弗 中 图分 类 号 : 1 . I 24 7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2 0 ) 0 0 4 — 2 1 7 —19 ( 0 9 1 — 1 8 0
作者 简 介 : 宋晓 ( 9 4 , , 东 临沂 人 , 1 8 一) 女 山 南京 航 空航 天 大 学 ( 苏 南京 2 0 1 ) 士研 究 生 江 10 6 硕
她 的腿 伸 到我 的大 腿 上 。” ]“ 抬 头 望 来— — 而后 冲 回房 间 [ 她 3 m
… …
不 同 的 角度 用 不 同 的方 法 来评 论 。纵 观 对 此小 说 的 评论 , 多 大

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恶”——艾丽丝·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

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恶”——艾丽丝·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

第38卷第5期2020年10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Q u a n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8㊀N o .5O c t .2020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 恶艾丽丝 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戴筱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㊀210097)摘㊀要:默多克在«黑王子»和«大海,大海»中对形式的解构指向其伦理观念的建构,忏悔反思式写作在她看来是一个真诚的起点,但个体需要完成真正有效的忏悔才能通往真实和至善的境地.同时其小说中也存在着恶的维度,除了以自我利益为动机的恶之外,文本背后涌动着另一种 平庸的恶.关键词:艾丽丝 默多克;«黑王子»;«大海,大海»;伦理;恶中图分类号:I 106.4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G8224(2020)05G0048G04收稿日期:2019G10G22作者简介:戴筱筱(1996-),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生,主要从事20世纪欧美文学研究.一㊁引言英国女作家艾丽丝 默多克(I r i s M u r d o c h ,1919-1999)曾凭借«大海,大海»(T h eS e a ,t h eS e a ,1978)获得1978年的布克奖,并被评选为1945年以来英国最伟大的五十位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26部小说,著述颇丰,而其哲学家的特殊身份为其小说文本蒙上了一层艰涩.评论界普遍认为她的早期小说延续了英国小说的讽刺传统,但没有能够在小说的整个进程中维持住这种滑稽范式,致使小说很快陷入平庸之中.20世纪60年代,有评论家曾预测默多克早期的五部质量参差不齐的小说似乎是在为一个将会综合喜剧元素和悲剧语调的伟大作品做准备[1]260 265,事实证明,这一敏锐的预言指向的正是默多克中期小说«黑王子»(T h eB l a c kP r i n c e ,1973)和«大海,大海»的出版.这两部作品融合了她成熟的道德哲学思想,因而国内外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多以伦理角度为主.但由于默多克特殊的哲学家身份,在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时,评论家容易陷入一种以作者观念为主导的意图谬误之中.诚然,得到过默多克亲自盖章的善与爱㊁洞穴喻㊁责任与自由等思想在这两部小说中清晰可见,但我们也应当试图脱开这种预设的哲学思想,也正如默多克本人所坚持的那样,小说必须介入社会,但不应让社会关照过度干扰艺术.本文旨在厘清这两部小说所表达的伦理观念,同时试图脱开一种预设的目的论,在文本中寻找其他可能的伦理解读.二㊁形式构筑与伦理目的默多克在访谈中自述是 依照英国和俄国小说的传统在写作 [2],但她中后期的作品却开始加入元小说㊁戏仿等后现代元素,引发了学界对她写作类型界定的争议.但我以为默多克大体上仍可归入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类别,因为她所坚持的始终是悲悯人道的介入立场,与一些旗帜鲜明的后现代作家不同,默多克的解构是为了建构,她的文本背后不是虚空,而是她的哲学实体,也就是说,融有后现代元素的形式上的构筑,实际指向了同样的伦理目的.首先,默多克在这两部小说中解构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和忏悔体写作.由于掌握了话语权威,第一人称这种霸权式的叙述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客观事实进行有利于叙述者自身的裁剪和变形.例如«大海,大海»中查尔斯夸大渲染对初恋情伤的描写,借此说明自己滥情纵欲的情有可原,«黑王子»中布拉德利在对自己与友人之妻出轨行为的描写中放大了蕾切尔单方面的主动意愿,以掩盖他内心的嫉妒情绪.这种话语权威在情节进程中很快得到了瓦解,从忏悔体写作呈现的矛盾现象中,读者逐渐认识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查尔斯自述要隐居,但扬言弃绝一切权力的他仍想占据人际关系网络的核心.从细节来看,两位主人公都很怕身边的人脉关系发生交叉,他们希望自己处于权力运作的中心,而不同方向上权力辐射点的交集很可能威胁到权力中心,因此他们竭力阻止这种处于掌控之外的交流发生.另外,查尔斯坦言到海边独居是想忏悔自我中心的人生,在小说前部所谓的忏悔不过是避重就轻地表面陈述,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讨.而当詹姆斯参与情节后,查尔斯的自我反思被他的话语解剖了, 虽然他(查尔斯)垄断了文本,但他被迫承认其他人的反言 [3]71,如此一来,话语层与故事层就开始脱节,与叙述者行动与言语的悖反一样,带来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大量书信与对话的频繁插入也成为这两部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他人物有限的话语权,参与了对叙述者话语权威的消解.而从自传到书信再到对话,从隐含读者的身份落实,再到对话者的直接在场,信息的指向性逐次明晰,叙述者的意图便不可避免地清晰起来.此时,三套话语体系分裂开来,两两相较,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张力拉扯着叙述者的伪装面具,最后,主人公的自我中心主义特征暴露无遗.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和布拉德利都因为主观的臆想和自我的偏执而忽视了对周遭人事的关注,这恰是默多克所针对的当代人的伦理困境.对此,默多克在其哲学论著中提出了 去自我 (u n s e l f i n g )的概念,即 意识通过关注现实世界和他人,超越自我中心式的幻想来摆脱利己主义的过程 [4]191.当目光离开个体利益转而关照他人时,自我就得到澄清,人们能够跳脱出个人主义的桎梏,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因此,上述种种的形式构筑,指向的是同样的伦理目的,默多克解构了第一人称和忏悔体写作,揭露叙述者的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建构起自己的道德哲学体系,为当代人类的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方向.三㊁有效的忏悔反思从真诚到真实前文已经提到默多克解构了忏悔体写作的真诚,因为这种真诚仍是以纠缠自我的姿态出现的,忏悔主体在言说中不时提及自己的真诚,并洋洋自得于其坦白直率的态度,全然忽视对他人和周遭世界的关照,带着这种含混的真诚性,忏悔主体自以为达到了至善境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诚无法取代真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默多克所呼吁的是 从 真诚 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转向 真实 这个以他人为中心的概念 [5].但她也并非全盘否定这种忏悔反思式的写作方式,«黑王子»和«大海,大海»这两部小说就是在为忏悔反思式写作开辟出一条自真诚通往真实的路径.«大海,大海»的 史前 部分以片段的日记体展开,逐渐过渡到 历史 部分的自传体写作.刚开始紧密贴合的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在书写进程中逐步分解开来,直到查尔斯在小说后半部分开始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每一段关系时,启蒙之旅才进入高潮阶段,而当查尔斯在后记中写下对前文的批判性评价时,通往真实的大门终于真正洞开.默多克在这部小说中有意设置了洞窟与光的意象,以此指向柏拉图的洞穴喻.查尔斯将年少时对哈特莉的爱提纯为圣洁的火光,认为自己的过去都是这一纯洁情感的投影,最后在詹姆斯的启发和自我反思之下,查尔斯终于走出洞穴,找到真正的光源.«黑王子»的主体 爱的庆典 部分完全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主人公的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从始至终都是分离的.所以布拉德利在小说前部就反思了创作时的个人情绪,直言 阿诺尔德的形象是偏见的产物,而关于普丽西娜的描述又是何等肤浅 [6]73,这种批判意识贯穿了整个文本.尽管叙述过程中的布拉德利没能认识自己到对朱莉安的爱蒙蔽了他的心智,但小说完成后布拉德利放弃上诉的做法,表明他最终意识到自己爱欲的盲目性,破除了幻象,在反思中寻得了洞穴外的真实.因此,无论是在写作之外完成反思的布拉德利,还是在叙述进程中实现启蒙的查尔斯,都是从真诚走向了真实.尽管默多克解构了第一人称和忏悔体写作,并在小说中强调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可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体的回顾与反思是向善过程中不可约减的重要步骤.反思过程中的真诚尽管不等同于真实,却代表了主体的向善渴望,以个体忏悔反思时的真诚为起点,取消自我中心的关注,真正将94㊀第5期戴筱筱: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 恶 ㊀05㊀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0月㊀目光投射至他人和周遭世界,才能同柏拉图笔下走出洞穴的人一样看到真实的光源.忏悔反思是向善的一条途径,但默多克也借哈特莉这一人物暗示并非所有的忏悔都通往善途.哈特莉不间断地向周围人诉说歉意,把他人的罪恶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恰与«黑王子»中布拉德利的埋怨相合 毫无节制的悔恨,既无良心又无判断力可言,实在是令人厌烦 [6]93.哈特莉几乎没有具体的行动来补救过失,她依循基督教的逻辑,企图以神义论的方式来 证成 自身的苦难.她把自我包裹在悔罪情绪中,作为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似乎只要她承认错误,担起罪感,持续忏悔,就能得到基督的救赎.然而以包揽罪恶的方式求善是无效的,罪恶感只是她慰藉自我的一种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哈特莉也参与了对提图斯的精神谋杀,她忏悔的内核永远是自我,从来没有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因此基督教的神义论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毫无节制的忏悔只会让个体沉浸在自我的悔罪情绪中,而真正有效的忏悔是在有指向性的反思基础上,正视苦难和过失,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并付诸行动.四㊁人性阴暗面 潜伏的 恶 与 平庸的恶默多克对人性的看法是悲观的,她曾在访谈中提到 自私自利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2],在其小说中也时常插入对人类悲剧性的评述.例如在«大海,大海»中默多克借查尔斯之口吐露对人性的无奈, 我们都是受制约的生物,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 [7]492.默多克认为人类的自私心理是一种非条件反射,面对利益冲突时,人总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如果说海怪是查尔斯的自私㊁嫉妒等阴暗面的具象,而海豹是善的象征物,那么大海意象就指向人类暗流涌动的潜意识.尽管最后查尔斯看到了成群的海豹,再也没有见过海怪的身影,但海平面以下始终潜伏着不可知的阴暗面.人性之恶无法根除,人类在有生阶段要永远与阴暗面作斗争,正如小说中所言 生活却总是以恼人的方式跌跌撞撞和一瘸一拐地继续下去.它会推翻既有的谈话,质疑已得到的解答,证明人想永远过着快乐和有德的生活乃是不可能的 [7]477.默多克在小说结尾处并没有为这一朝圣之旅画上句点,而是叙写了查尔斯对未来之路的憧憬和惶惑,将弃恶向善的斗争从文本空间延伸到现实层面.但除了这种以求取自我利益为动机的㊁根植于人性阴暗面的恶之外,另一种或许连默多克本人也没有注意到的恶在她的文本中生成了.«黑王子»中有一个细节,当布拉德利得知妹妹普丽西娜死讯后,回到暂居地对朱莉安进行了暴力的侵犯,两人发生多次性行为.学者们普遍将这一细节作为布拉德利陷入极端自我境地的证据,认为他是被爱神 厄洛斯 (E r o s)蒙蔽了双眼,只顾自身欢愉,无视至亲的离世.而相关篇幅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交杂了叙述者的声音,使得我们难以明确筛选出主人公当时的心理体验.很明显默多克是想要通过这几段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行为处理为过度自我化㊁逃避责任㊁忽视他人的表现,然而在这里文本似乎挣开了既定轨道,开始自发言语.我们可以暂且抛开模糊的心理描写,着眼于主人公当时的实际行动.布拉德利一开始被妹妹的死讯怔住了,懊悔㊁恼恨㊁悲伤一股脑儿涌上大脑,使他发呆自语,而后他忽然命令弗朗西斯隐瞒他的住址,回去后立刻对朱莉安实施暴力侵犯.在这里,死亡㊁暴力和性形成了一个循环.死亡给予的重击让布拉德利想通过狂暴的行为向命运发泄愤怒,这种发泄在对朱莉安的暴力和性行为中得到了释放.而性高潮在法语里读作 u n p e t i t em o r t ,意为 小小的死亡 ,所以性行为本身又指向与死亡类同的体验.因而此时的主人公是听从了当下的生理指令,他的行动甚至没有经由理智的思考,和加缪(A l b e r tC a m u s)笔下的默尔索一样,他们的行动不带有某种指向明确的动机,处于理性可理解的范围以外,似与汉娜 阿伦特(H a n n a hA r e n d t)所谓 平庸的恶 相合.一反自奥古斯丁以来对恶的传统理解,阿伦特认为存在着某种无法以动机解释的恶,在面对这类恶的时候,理性注定要遭遇挫败,因为这种恶没有深度,仅仅存在于表面.我们 无法追溯到作恶者的邪恶㊁病态或意识形态信念等特殊性上,作恶者仅有的个人特点或许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浅薄 [8]267.阿伦特是在极权统治机器的运作背景下,以艾希曼为样本讨论 平庸的恶 ,她得出的结论是极权机器对个体进行去人格化,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不思考的纯粹命令执行者.因而 平庸之恶 是产自 一种非常真实的不能思考的奇特状况 [9]163,但这种不思考的场景却可以超越极权背景,被置于更为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来加以审视.在不思考的场景中,思维与行动的联系极大弱化,于是自由意志的空间就被挤压掉,此时的个体沦为一个自由但非自主的 盲动 者.以布拉德利为例,我们难以从意图方面去解释他的一连串行为,只能说他在瞬时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盲从了当下的生理指令.然而默多克在其小说中进行的伦理演绎默认了人在任何时刻都有能力去自主选择向善或趋恶.在她勾画的完整有效的向善之旅中,自由意志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同时,在默多克那里,对恶的体验接近于大海和潜伏在海平面下的海怪这些意象所营造的直观的纵深感,似乎恶在思维的检省下能够呈出自己的纵剖面,交由人类循着恶的深度动机去对应地发挥自由意志的效力.但她忽略了停止思考的时刻,在那些场景中,平庸的㊁浅表的恶把思维的寻究范围限制在现象层面,它拒绝思维的介入,因为它不提供任何可供探索的深度.于是在面对 平庸之恶 时,自由意志的空间相应地压缩了,先前的向善策略便也束手无策了.针对小说中明确点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恶,默多克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然而关于如何涤洗后一种 平庸的恶 ,默多克并没有给出答案,这种越过她创作意图的恶潜伏于文本中,与其他作家半自觉的小说创作遥相呼应,甚至与20世纪纳粹带来的苦难一起构成了文学和历史上的有关平庸的恶 的版图,它们一起等待着更多的讨论.五、结语默多克以小说㊁戏剧㊁文学批评㊁哲学等形式多方位地展示了她的伦理观,她的小说是在高度自觉的创作意识下完成的,因此文学文本与哲学形成了几乎完美的对称.然而,有学者敏锐地认识到 她(默多克)的哲学很容易被框架化,并且经常被 放置 在文学作品中 [10]57,在解读过程中,我们会觉得似乎 哲学 总是已经就位 [10]58.如果对默多克作品的解读总是以其哲学思想为指引,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其赖以绵延的活力,文学批评也会失去它的创造性.尝试脱开预设的哲学观,贴近文本作更具延展性的解读,或许是当下默多克研究中亟待深入的方向之一.参考文献:[1]㊀F r e d e r i c kR.K a r l .A R e a d e r sG u i d e 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n g l i s h N o v e l [M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an dR e s e a r c h P r e s s&F a r r a r ,S t r a u s a n dG i r o u xL L C ,2005.[2]㊀[法]S .B .塞格瑞.艾丽丝 默多克访谈录[J ].朱璇,译.当代外国文学,2002(3):157-165.[3]㊀B r a nN i c o l .I r i sM u r d o c h :t h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f i c t i o n [M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M a c m i l l a n ,2004.[4]㊀M a r i aA n t o n a c c i o .P i c t u r i n g t h eH u m a n :T h eM o r a lT h o u g h t o f I r i sM u r d o c h [M ].N e w Y o r k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000.[5]㊀洪峥.真诚与臆想: 无我 路上的绊脚石 默多克小说观管窥[J ].外国文学研究,2008,30(3):103G107.[6]㊀[英]艾丽丝 默多克.黑王子[M ].萧安溥,李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7]㊀[英]艾丽丝 默多克.大海,大海[M ].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8]㊀[美]理查德 J .伯恩斯坦.根本恶[M ].王钦,朱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9]㊀[美]汉娜 阿伦特.反抗 平庸之恶 [M ].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㊀N i k l a sF o r s b e r g .L a n g u a g eL o s t a n dF o u n d :O nI r i s M u r d o c ha n d t h eL i m i t so f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D i s c o u r s e [M ].L o n d o n :B l o o m s b u r yA c a d e m i c ,2013.(责任编辑㊀如意阳)T h eE f f e c t i v e J o u r n e y t oG o o d n e s s a n d t h eN e g l e c t e d E v i l A nE t h i c a l 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o f I r i sM u r d o c h sT w oN o v e l s D A IX i a o x i a o(S c h o o l o fL i t e r a t u r e ,N a n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i a n s u21009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u r d o c h s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f o r mi nT h e B l a c kP r i n c e a n dT h e S e a ,t h e S e a p o i n t s t o t h e c o n Gs t r u c t i o no f h e r c o n c e p t s o f e t h i c s .F r o mh e r p e r s p e c t i v e ,w r i t i n g w i t h c o n f e s s i o n a n d r e f l e c t i o n i s a s i n Gc e r e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B u t o n l y w i t ht h e r e a l a n de f f e c t i v e c o n f e s s i o n ,c a no n e r e a c ht h e t r u t ha n d g o o d Gn e s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r e i s a l s o a d i m e n s i o n o f e v i l i nh e r n o v e l s .E x c e p t f o r t h e e v i l w h i c h i s r e v o l v i n g a Gr o u n d s e l f Gi n t e r e s t ,t h e r e i s a n o t h e r k i n do f t h eb a n a l i t y o f e v i l f l o w i n g b e n e a t h t h e t e x t .K e y w o r d s :I r i sM u r d o c h ;T h eB l a c kP r i n c e ;T h eS e a ;t h eS e a ;e t h i c s ;e v i l 15㊀第5期戴筱筱: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 恶 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现代道德哲学及其与人的生存境遇二者之间的辩证
的职业和美满的家庭。妻子哈丽特心地善良.充满爱
思考。
心,就像“她的乳房里永远都有那么多的奶水”。她支持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爱情叙事无我
丈夫的工作.相信他时常夜不归宿的理由是为了给病
人看病。即使在布菜斯向她坦白私情后.她不仅没有要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世界是简约化的世界.人是
一定的象征性.但是.它可以用来解释“潜在于梦中想 法中的特别的部分。’’“死”、“修女”、“瞎眼”促成的怜悯 和恐怖毋庸置疑是他梦的共同点.
此外.布莱斯的儿子大卫也是个自闭型的人物.他 总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痛苦和恐惧,他憎恨艾米丽夺 走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却又不时地其他女人同居.而且 时常陷入对女性的性幻想中。即使是牛津大学的学者 埃德加在得知三位女性都愿意和自己交往时也是十分 得意。从故事层面看.他们都面临着爱情上的困惑:但 从深层次看.他们实际上都只是爱欲的代表。自我保护 式的婚姻如果是种资产阶级的文化.那么自欺欺人的 爱情恰恰从反面证实了唯我论者自闭的视野与偶在世 界的不相容.
蒙特哥的自我性虐待也反应在了他的创作中。起 初的一系列成功的侦探小说掩盖了他内心深处自我的 痛苦.但是从他笔下翅造出来的嘲讽式的英雄人物身 上,那个瘦削个子、爱嚼着巧克力的侦探掩盖他真实生 活中的柔弱和不堪一击。他不断地梦到小怪物在为大
怪物的死而哭泣.梦见妻子变成了修女,梦到自己是瞎 眼的怪物.等等。虽然并不是梦中出因工作关系他结识了一个仰
多克的本意。因为对于柏拉图来说.良马最终将引导人
厄 洛
慕他的女孩子艾米丽,并与她同居生有一子鲁卡。布菜
的灵魂走进理念世界:所以哈丽特放下自我,抛弃一切

斯也因此不得不常常奔波于这两个家庭之间。在这个
恩怨.邀请艾米丽一起维持这样的家庭,虽然从故事层
‘的一
参考文献: f1]Murdoch,Iris.The Sacred and Profane Love Ma— chine,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74. 【2】conmdi,Peter J.Iris Murdoch:the Saint and the Artisl.London:Macmjllan Press。1986.
唯物主义立场来看.这种偏执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是:
鲁卡的生活.还把他看作是生活的累赘。与充满理性的
人物及其生存背景脱离了他们出乎于其中的社会历史 文化条件.故事层面表现出来的纷繁芜杂的社会关系
哈丽特相比.她是“劣马”的象征.永远郡不满足于现 状。她不仅拒绝了哈丽特的和解要求,还强迫布莱斯与
只是一种有意识地、平面化的偶在论.一切都被“现象
过程是人的心灵必走的路程。
制,认为它由两匹飞马驾驭,其中,一匹是驯良的.一匹
二、“无我”:走出人生困境的爱
是顽劣的。前者引导人向善,受理性控制.而后者诱惑
如果布莱斯的灵魂处于一种困惑中,始终都要在
人的欲望,所以,人的心灵常常在这两者之间挣扎、反
哈丽特(良马)和艾米丽(劣马)之间进行选择的话.那
万方数据
很显然.默多克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与当下流行 的非理性人性论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或者更确切 地说是种反相位思考。同理,她小说中的爱情叙事也并 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爱情.而是一种“无我”的能 力。当你爱对方的时候,就会奉献自我.放弃自我,而更 愿意关系你的爱人,因此,爱是“对个体的一种知识”, 是对事实的发现。
准新娘要了解的婚纱四大流行趋势
又是一年中的浪漫婚嫁时节。现代女性讲求生活情调及品位,这样 一生中的重要时刻,除了新郎要百里挑一,仪式要浪漫特别,穿什么去 结婚自然也成了心头一 桩放不下的大事。如今的婚纱摄影机构深谙准 新娘们的心理,懂得用店制的礼服搭配橱窗陈列来吸引眼球。白色木马 的梦幻世界和绿色植物环绕的热带风情中展示的 是灵感来自 T 台大牌 的华丽婚纱。更换速度之快,贴合潮流之紧,婚恋交友网令逛街时浏览 婚纱店也成为一桩趣事。与其挑选店家的二手拷贝不如直接参考一手资 料,从 2009 秋冬时装秀天马行空的时尚创意中寻找那件 The one dress。
说.艾米丽从最开始的与布莱斯的爱欲式交往.到最后
理探讨.而不是嘲笑社会或者嬉笑人生的俗套。正如布
成为正式的妻子.是哈丽特(善)引导的.这也证明了默
莱斯所说的.“哈丽特是神圣的爱,而艾米丽是亵渎的
多克为了实现人心灵的转向而不得不牺牲了哈丽特。
爱”,从布莱斯对爱情的划分可以看出.他的心灵始终
虽然许多论者认为.“哈丽特的死不可思议而且有点人
【3]Murdoch,Iris.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Ed.Peter Conradi.London: Chatto&Windus.1997.
故事中的侦探小说家蒙特哥也是一个唯我论者。 不同于布莱斯的占有欲.他属于一种自虐式的自我保 护。他自恋般的控制与妻子不断结交新朋友的挑衅.让 他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妻子的生活.以至于当初介绍 他们认识的学者埃德加都被他怀疑与妻子有染。终于 在一次过激的吵架中.他忍无可忍窒息了她。但他并没 有因此而解脱.仍然生活在妻子的阴影中.他喜欢不断 地听妻子在癌症死前的~段录音.磁带里他听到的声 音并不代表一种爱,而是他的一种幻想。他不断地让妻 子与其他人的町能性的爱折磨他的生活.但他记住的 只是声音.而不是妻子本人。在拒绝了其他人声音的同 时,他也忽略、拒绝了其他人的善.尤其是哈丽特的爱。
在这部小说中,布莱斯想同时据有两个家庭。即使 是当事实败露之后.他依然在考虑如何能拥有“两种真 理,因为她们的生活都很有价值、是真实的”。这里.婚 外恋的“罪过”变成了自己的“光荣”和“善”。厄洛丝支 配下的爱欲已经掩盖了他向善的路。当他的妻子哈丽 特负气离家出走时.他痛不欲生希望能挽留妻子.认为 他爱的是妻子。当他认为自己与艾米丽的生活是一种 补偿时,却把她的悲惨生活当作了自己的胜利品:欲望 让他不再把别人看作是“人”.而成了满足他梦想的一 部分。即使当自己被妻子宽恕后.他仍然是用欲望支撑 着他的婚外恋.双重的忍耐加剧了他生活中的自我欺 骗性。他试图让自己成为救世主.让两个家庭都同时因 为他而存在。
么我们的解读只是对她作品的一种柏拉罔式解读.因 为故事里的“爱情三角”只是靠偶然的事件来解决的. 或者说.修辞手顿只是应主题的需要.而对于默多克文 本中“爱”的本质没有给予关注。其实对于默多克来说, 人似乎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愿意被一种神秘不可测 的力量机械般地推动着。这种力量就是“厄洛丝”,它不 愿意面对现实.更喜欢白日梦。“我们都成了充满焦虑 的动物,不断地、积极地虚构一个充满焦虑的、常常是 以自我为中心的、虚假的面纱来掩盖这个世界”。从本 质上讲,厄洛丝“更多的是性.它晦暗不明,且很难为主 体所理解和控制”。但这种力量具有强大的转换性。它 表现为“性、爱情和欲望——欲求权力。欲求占有,欲求 知识、欲求上帝——它使得我们变好或变坏。没有这种 力量,就没有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人类。没有厄洛丝, 人就是魔鬼.但如果有了厄洛丝,就可能是魔鬼.可能 是苏格拉底。”可以这样认为.厄洛丝的本能常表现为 性.但它可以以其难以控制的力量把任何人和物转化 成自己所需要的幻象.而且在从魔鬼向苏格拉底代表 的智者转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求与布莱斯离婚,还宽恕了他,坦然地接受了艾米丽的
单向度的类型化,社会是平面化的“现实”.读者感同身
存在,主动接近鲁卡。帮他转个好学校。但是,在另一
受的是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引起的人的心理变化.而
边.年轻漂亮的艾米丽明知道布莱斯不会抛弃自己的
这一切主要归于默多克对“爱情”的某种偏执。从历史
家庭与她结婚,还孥持与他同居并生有一子。她不关心
美的.惟有理念世界才是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人的心 灵就像一架马车.驾车人必须有高超的技艺才能让灵
东西.也是所欠缺的。如果厄洛丝总是对美而不可能是 对丑的爱欲.那么.厄洛丝所爱的恰恰是他所欠缺的,
魂马车驶向理念世界.而不会一直沉溺于现实的困境
它也必将从爱欲走向爱情.再到爱神。这个逐步渐进的
中。在这个神话寓言中.柏拉图提出人灵魂的操作机
/Story/Index.aspx 这些年婚纱的传统颜色不断受到挑战,相亲网而着白纱嫁人还是众
多女人坚定的梦想。嬉皮或摇滚范儿都要在此刻统统让位。毕竟,有什 么比这样更纯洁无瑕,更神圣 呢?白色也是明星们选择嫁衣的首选色 系。想当年辣妹 Victoria 穿着价值 10 万美元的 Vera Wang 洁白裸肩礼服, 在都柏林附近的 Luttrellstown 城堡下嫁万人迷 David BeCKham,惹得多 少人羡慕得咬牙切齿?十年过去了,不论多少人试图揭露这段婚姻的虚 假内幕,那个纯美的瞬间已经记录在了大家心里。事实上,婚恋网站用 白纱营造唯美也是众多设计师的拿手好戏。Robert Abi Nader 的这件婚纱 如云雾般散开,衬得新娘犹如天上来人。然而细看之下,胸口的交叉绑 带设计又带些凡间的诱惑,这个食得人间烟火的仙女,愈发真实可爱。
“厄洛丝”的 困境
——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中的爱情叙事 口岳国法
摘要:“爱情三角”背后臆藏暑柏拉图式的一口灵
复。
困惑.唯我论者身上彰显着史丽丝.默多克的“无我”关
《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中的布莱斯面临着同
怀。通过分析默多克小说世界里的爱情叙事,揭示出她
样的困境:一边是体面的“资产阶级生活”.他有着正当
后的窘迫和吵闹。即使如此.布莱斯不安分的灵魂还是
《神圣的和亵渎的爱情机器》发表于1974年,曾获 得惠特.布莱德奖。它讲述的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主
愿意放弃体面的生活,到艾米丽那里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哩.我们为了凸显这两个人物的“良”与“劣”、善与
人公布莱斯是个心理医生.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
恶.把哈丽特和艾米丽作了结构性阅读,但这并不是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