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解析:《清平乐》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解析:《清平乐》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解析:《清平乐》
清平乐·春归何处
【作者】黄庭坚【朝代】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释义】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简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赏析清平乐是唐代诗人黄庭坚最为著名的一首诗作,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唐代写景诗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介绍和赏析,以及对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黄庭坚(688年-744年),号太虚,是唐代两大诗体创始人之一,诗风宏伟抒情,又被称为“赋比诗祖”。

他的诗歌博采众家之长,既有古典经典之典籍,又有民间古诗之习题,也有宋代宋文公等流行诗歌之素材,使他的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古典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黄庭坚在唐代诗歌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赋比诗”大都是由比喻构成的、包含丰富意象的古典隽诗,其风格宏伟壮观,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平乐》,它大致上可以分成相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景象的篇幅,主要内容是景象的叙述,第二部分是抒情,主要是抒发感慨,第三部分是思想,主要是为当时官僚政治提出批判性意见。

《清平乐》采取“千里明月,何处报玄宗”的句式,借助景物来表现思想。

诗中描写了夜景中清晰、凛冽的月光,叙述了满园春色、空谷幽鸟;诗中细致描绘了岸边残月、碧波细流,表达了凄凄切切的情怀;诗中所用的比喻和象征也是有力的,比如“山色有无中,江声咽不绝”,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月出山头,晴明空中”,意象活灵活现;“春草倍翠绿,燕子双双飞”,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清平乐》把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连接起来,以清新的语言立体地表现出景物的美,体现出诗的气韵和韵律性,在唐代诗坛上独具特色,很受欢迎。

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身临其境的艺术感悟,从而把诗的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的影响甚巨,影响了一批诗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从宋词到明词,从李白、杜甫到苏轼,都有诗人模仿黄庭坚,写出了优美抒情的诗篇;至今,人们仍在赞叹《清平乐》的美丽,在古典诗歌的海洋中再流传着黄庭坚的奇绝。

综上所述,《清平乐》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传奇的诗情,以及深远的审美和思想影响,成为唐代文学史上一座高峰,为读者缔造了一种永恒而经典的诗情。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②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③【注释】①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②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③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到哪里去了呢?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就应把它召唤回来住在一起。

春天无影无踪,有谁能知道它的去向?除非问取枝头的黄鹂。

可是,黄鹂宛转地啼叫着,它顺着风势,飞过了蔷薇。

【集评】宋·胡仔;“《复斋漫录》云:“王逐客送鲍浩然之浙东长短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用其意以为诗,断章曰:‘明日一杯愁送春,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记归路。

’苕溪渔隐曰: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赏析】这首词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精神。

古典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者比比皆是,作者立意新颖,构思曲折。

以丰富新奇的想象,把对春光的眷恋、珍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黄鹂掠过蔷薇作结,余味无穷。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1。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2。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1. 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2.唤取:唤来。

取,语助词。

3.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呵,渐渐消失了你的脚步悄悄地,谁也看不见你的归路。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呼唤春神归来,与我同住。

可是,谁又知晓春的踪迹?除非,去问一问黄鹂。

谁人解得黄鹂的百啭千啼?顺着风儿,它飞过了蔷薇。

【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春”的咏调。

其意境似乎很熟悉,在王观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欧阳永叔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中都可看到此词的影子,但细细品味,此词又不是前哲之词的简单综合与复制,而是在揉进了黄山谷的个人遭际,对前词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新词。

黄庭坚在作诗方面提倡“点铁成金”,此词之作,也有此意,而且可以视为点金银而成为更宝贵的宝石。

如果说,王观之词妙在以美人与美景之间比喻的新奇,永叔之妙在揭示一位贵妇人心灵深锁之“深”字,山谷此词则妙在将“春”字赋与某种品格,深刻刻画了她的寂寞无奈。

至于这种品格到底喻指什么,却又让人有似此又彼,既确定又不确定之感,而不似前二者之或写山水、或写贵妇之明确。

此词若设题目,当作“咏春”,或作“春之寂寞”,故词人起首便发问:春,你就要归去了,你要归往何处呢?可是,世人又有谁能知道春的归路呢?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

受到人类顶礼膜拜的“春”却无人知其归处,此诚可悲可叹之一也;而春只得独自寂寞地走在自己的归路上,可悲可叹之二也。

“寂寞”二字为全词之眼,亦是春这总体形象之概括;词人明知无人可知“春”之归处,偏偏去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的话,请你务必留住美好的“春”吧!明知其不可却偏要作此假设,更增加了可悲可叹的委婉深曲,此为其三。

《清平乐》诗歌鉴赏

《清平乐》诗歌鉴赏

《清平乐》诗歌鉴赏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

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

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解析】词人运用丰富想象,畅言他遨游月宫的情景。

但他虽在月宫,还是忘不了人间的凉热,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段写他御气乘风,很快到了万里之外的月宫,第二段写他到了月宫之后,身在九重天上,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

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

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

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意。

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

下片写身到月宫。

俯看积气濛濛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

从俯看积气濛濛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

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

用醉字、偶字好。

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

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天上,一举一动都对人间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既可造福人间,也能贻害人间。

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全诗都是费气力写的。

刘克庄这首《清平乐》则写的轻松明快,与王令的《暑旱苦热》诗比较,用意相近而表现风格不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9] 。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20]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21] ,因风飞过蔷薇 [22] 。

注释:[19]无行路:没有留下回去的行踪。

[20]唤起归来:唤了回来。

[21]百啭:鸟鸣声宛转,形容鸣声美妙。

[22]因风:随风。

“飞”,《汲古阁本》作“吹”。

译文: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问一问黄鹂鸟。

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转的啼鸣声。

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片蔷薇。

评析: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赶上”“和春住”,“唤起归来同住”,千古一对情痴,可思而不可解。

通体精譬,意境清逸。

结语暗喻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平(1067)进士。

因苏轼荐而知名。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大逐元祐党人。

庭坚累遭贬逐,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庭坚多才艺,精书法,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以矫轻熟圆弱之习,开一代宗风,为江西派宗主。

词作约二百首,格调亦不尽一致,大体早期近柳,多写艳情;晚年近苏,深于感慨,镕清壮冶艳于一炉。

有《山谷词》,今存二百首左右。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注: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3、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

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哲宗立,召为秘书郎。

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

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

清平乐送黄庭坚译文

清平乐送黄庭坚译文

清平乐送黄庭坚译文清平乐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诗,此文中的清平是指清静平和的状态,寓意着安宁和谐。

该诗为朱熹选学的课文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宋代文豪黄庭坚对该诗进行了翻译和解释,以下为黄庭坚翻译的清平乐及其注释。

◎清平乐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物外音书绝,事中心转生。

知忧何及此,感慨自难名。

固知一般好,必有偏成惊。

◎译文及注释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孤清:单独的清净,指心灵的平和。

物外音书绝,事中心转生。

心转:即心情转变,从忧虑的状态走向平和。

知忧何及此,感慨自难名。

自难名:自己难以形容和表达。

固知一般好,必有偏成惊。

偏成惊:过分或偏激的好,会引起震惊或反感。

◎翻译及注释孤眠于幽室之中,独自沉浸于内心的清净和谧中。

烦恼、焦虑沉积着我的思想,如泥淖般纠缠不休。

此时我心灵中那些不属于物外世界的各种声响都变得静默无声,原本嘈杂的思潮也随之而退,我的内心随之得到了还原和解放,由此心情得以转变,喜悦与欢乐渐渐升腾起来。

我深知这种心情的美好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本就不属于语言和文字所能完全表达的范畴。

但是,我同时也认为,即便拥有这样的心情,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警觉,避免我们个人好恶的偏激阻碍我们对真理的认知,防止过度的迷恋和快感所引发的偏见和反感。

◎评析黄庭坚对白居易的清平乐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但有的词语充分反映出黄庭坚“明理通情”的特点,尤其是对一些抽象概念的描述表达得更加明快、恰当。

例如,译文中把“物外音书绝,事中心转生”表示成“心转”一词,更能贴近意境,也更突出了清平状态下内心的变化。

此外,黄庭坚还对诗中的“一般好”和“偏成惊”进行了更具体的解释,提供更多理解诗歌的线索,对学习和欣赏唐诗赏析都有极大的帮助。

整个译文精于情、通于理,准确且自然,寓意深厚,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赏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词,作者黄庭坚。

此词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发问起调。

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

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

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

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清平乐宋黄庭坚的意思

清平乐宋黄庭坚的意思

清平乐宋黄庭坚的意思宋黄庭坚的诗《清平乐》在《宋诗百科全书》中被称为象征性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经典的一首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充满深刻的哲思,传达着宋黄庭坚对家国及社会的思想、理想和追求,其中更蕴涵着宋文化中古老文明的精髓。

宋黄庭坚《清平乐》的核心意思是希望宋朝能够达到和平、安宁、完美的完满,认为此时正是宋朝变革、发展的好时机。

诗中以典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深沉而美丽的理想景象:“云深不知处,柳色烟光里;山长水又断,桥残月明中。

”这不仅展现出作者的宿命主义精神,更有着强烈的哲思意义,暗喻着长期的战争不仅会摧毁家国,而且会让人民丧失理想,陷入黑暗的境地。

宋黄庭坚的诗歌把宋朝的和平及安宁描绘得如此美丽动人,他把宋朝的理想描绘得深刻而又宏伟,表达了自己对伟大理想的坚持与追求:“拂尘梅苑晓,玉殿明月初;神州景物静,王庭风俗疏。

”他希望和平与安宁日渐深入人心,人们不再经历战争的苦难,社会中的文明也能够得到弘扬:“昔年珍重威,今宵韵安静;把酒新花开,醉觉别离情。

”通过这首诗,宋黄庭坚把宋朝和谐安宁的理想深深埋入人们的心底,为后人们指明了伟大的道路。

宋黄庭坚的《清平乐》可以说是宋朝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用高超的诗歌把宋朝文明古老的历史启示传达了下来,告诉人们要实现自身理想,必须和昔日一致,须以和平、安宁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有完满的美满。

宋黄庭坚的《清平乐》虽然只有三百字,但他的论述具有深度和广度,它把宋朝文明的历史启示与思想意义做了充分的表达,有力地唤起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思考和追求。

经历近千年变迁,宋黄庭坚的《清平乐》及其蕴含的哲思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不仅成功传达了宋朝文明的思想意义,更被后世的文化家所认可,其代表性的作品受到众多中国文化人士的推崇。

《清平乐》的思想宣言鼓舞着无数伟大的精神,让人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身的理想。

也许,宋黄庭坚的《清平乐》为后世指明了宋朝人民达成安宁、和平的伟大理想的道路。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作鉴赏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

黄庭坚《清平乐》

黄庭坚《清平乐》篇一:清平乐_黄庭坚清平乐黄庭坚一.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戈尔巴乔夫进共退,屡遭贬谪。

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治理念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获罪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上片:.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盛夏走到之中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月夜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好好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白齿黄鹂鸟千啼百啭抑扬顿挫多变,没有人想像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天鹅蔷薇。

三.词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初夏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觅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陨落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哀求。

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则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湮没忐忑而感到寂寞,不已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行为人感受,反映出高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阐释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无比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从前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神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黄庭坚写的清平乐的意思

黄庭坚写的清平乐的意思

黄庭坚写的清平乐的意思清平乐简介清平乐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创作的一篇词作,属于宋代唐诗继承传统的边塞田园词。

黄庭坚以其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意境,赋予了清平乐深远的内涵,使其成为后世文人所铭记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词曲结合:山水画般的境界清平乐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宜人的乡村画卷。

黄庭坚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结合,通过具象描写和抒情手法,将清静、宁和、和谐的氛围传递给读者。

1. 山水之美清平乐中,黄庭坚以景物描写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崇敬与赞美。

他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美丽的山水画面。

例如,他写道:“酒泉子,西陵路,岁暮归休。

”这一句中,黄庭坚用简洁精练的词句勾勒出了夕阳下的山水美景,给人以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他运用韵律和声音的变化,将读者带入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其中的宁和之美。

2. 乡村田园风光清平乐中,黄庭坚将乡村的宁静和平和与繁忙的城市生活做了对比。

他在词中描绘了劳作农田的农民,以及他们与自然相依相扶的场景,展现了一种乡土情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 清平乐的意境与思想清平乐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对清静、宁和、和谐的追求上。

黄庭坚通过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追求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和谐。

清心寡欲与人生哲理清平乐不仅仅是一副美丽的山水画,更寓意着黄庭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追求。

他通过词中抒发的情感和语言的表达,传达了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独到见解。

1. 清心寡欲清平乐中,黄庭坚倡导了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而非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

他写道:“贪欲过,骄傲发,曾未足,何深达!”这句词句,表达了黄庭坚对贪欲和骄傲的批判,并呼吁读者以静心、少欲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2. 人生哲学清平乐中,黄庭坚对人生的理解和反思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态度上,也体现了对命运和摆脱束缚的思考。

他通过词中的音韵和意境,表达了人生百态和对现实的反思。

乐观的态度与人生哲学清平乐中,黄庭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黄庭坚的诗词《清平乐

黄庭坚的诗词《清平乐

【导语】《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学家黄庭坚的⼀⾸感叹时光去⽽不返的惜春词。

写于作者被贬的路上,黄庭坚被新党排挤,屡次被贬之后⽣活艰难,但始终处之泰然。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黄庭坚的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欢迎赏析!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路。

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踪迹谁知,除⾮问取黄鹂。

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词以⼀个问句开篇,对春的去处提出疑问。

“春归何处”,春天到底去哪⾥了呢?“⽆⾏路”,连同⼀个“归”字,将春天拟⼈化,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眷恋不舍的感情。

“若有⼈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写得很有情味,作者忍不住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若是知道,把“春天”给叫回来,我要和它住在⼀块。

这当然只是作者的⼀种美好想象,春天是⼀个很抽象的事物,并不是⼀个⼈,作者有意使⽤曲笔来表现⾃⼰的惜春之情,进⽽使词的情节波荡起伏。

词的下阕写得更加有趣,“春⽆踪迹谁知,除⾮问取黄鹂”,没有⼈可以知道春天的去处,除⾮问⼀问春天的⼩精灵——黄鹂。

黄鹂⼀般是在春末夏初出现,对春天的归去⾮常敏感,所以词⼈就想当然,说只有黄鹂才能知道春的去处。

可是黄鹂⼜不是⼈,整天叽叽喳喳,谁能晓得它的意思呢?“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尾两句写得很灵动,妙趣横⽣。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轻快地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夏天已来临,词⼈恍然⼤悟,原来⾃⼰所喜爱的春天已经不见了,惜春之情,可见⼀斑。

这⾸词容易令我们回想起⼩时候的⼀⾸⼉歌“春天在哪⾥呀春天在哪⾥,春天在⼩燕⼦的花⾐⾥……” 薛砺若《宋词通论》:“⼭⾕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句不俏丽,⽽结句‘百啭⽆⼈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意境尤觉清逸,不着⾊相。

为⼭⾕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 扩展阅读:黄庭坚的⽂学造诣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祖三宗”)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赏析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清平乐》是黄庭坚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清平乐》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7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句注释】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呼唤。

取,语气助词,无实义。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白话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白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清平乐》原文赏析

《清平乐》原文赏析

《清平乐》原文赏析《清平乐》原文赏析1原文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赏析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

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

此词定稿后关键字句有较大改动。

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

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

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

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

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

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

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

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

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_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_黄庭坚清平乐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_黄庭坚清平乐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是一首优秀的惜眷词,黄庭坚《清平乐》是他于1105年在宜州所创作的。

该如何翻译和赏析黄庭坚的清平乐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黄庭坚清平乐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黄庭坚《清平乐》是他于1105年在宜州所创作的。

两年前,黄庭坚因幸灾谤国的罪名被监管在宜州,用《清平乐》这首惜春词暗示当时朝政的混乱和黑暗,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清明。

写完这首词的同一年,黄庭坚本来要转去永州看押的,却在宜州就去世了。

黄庭坚《清平乐》翻译:楚天要归到哪里,周围一片寂静,找不到她的归去的路。

倘若有人知晓春天回到哪里的消息,请喊它再回来和我同住。

但是春天回得这样没有踪影,又有谁会知道呢?除非是去询问黄鹂。

黄鹂千百次的婉鸣没有人能听懂,顺着风势飞越了蔷薇。

整首词通过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寻春,用问句向别人人讨教春天在何处,在没有得到答案后,就转而向鸟,看似有希望却无法理解鸟鸣的意思,鸟儿的离开更让词人的希望彻底破灭,表现了恋春、惜春的情节,充满感伤,同时又进一步隐射了时局如这“春去”一般,曾经的清明不在。

黄庭坚清平乐赏析黄庭坚《清平乐》是一首优秀的惜眷词,以词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了恋春、惜春的情感,充满了深沉落寞的氛围,用笔婉转含蓄,意境优雅美妙。

词的上阕描写春在悄然中过去,下阕以夏的到来表现春去无法寻回,惜春的情感层层递进,还通过拟人进行精妙的构思,想法奇妙新颖,情绪有起伏,体现词人向往美好的事物。

上阕开头就用问句抛出了春去的质疑,表达了春归的无处可寻,“归”、“无行路”则是将春天拟人话,增加情趣。

第二句是词人展开的一种设想,用绕笔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惜春的情绪,富有变化。

下阕在问人无果后,把请教的对象转到了物象上,只能去问黄鹂。

黄鹂是春末夏初的标志,想必是知道春去到了何处。

这种设想饶有趣味,也更为新奇,体现词人寻春的执着。

尾句是写实的句子,用黄鹂婉转鸣叫声打破之前的沉静,鸟语并不是人所能理解的,或许黄鹂知道,但是词人无法知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08广告朱婷婷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江西诗派开山。

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词集(即《山谷词》)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

其词成就虽不如诗,但亦颇受世人推重。

晁补之称许黄词"高妙"(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谓:"今代词手,唯秦七(观)黄九(庭坚)耳(《后山诗话》)",李清照推山谷为北宋知词四家之一,苏轼赞赏其"清新婉丽"(《能改斋漫录》)。

后世词家和论者也多有褒扬:或云"精妙可思"(先著《词洁》),或曰"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蓼园《蓼园词评》),或称"妙脱蹊径,迥出尘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

晚年词风一改少年的风流艳俗,著有不少以摅布政治情怀、表现谪居生活、送别赠答、品诗咏物、思亲念友、议论人生等等为内容的雅作。

其书法成就最高,擅长行书与草书,著有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
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解析与鉴赏: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和表达其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的人生态度。

词人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一些人特有的动作名词来将风拟人化,如“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

词中表现出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而词人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问,春天去哪里啦,寂寞的没有同路的人啊!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思念和留春之情,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可此词的点晴之句,予以春天生命的动态,意境深远,意味隽永,词人的思念、词人的执着、词人的遭遇、词人的感叹、词人的追求尽现于此。

上片以发问起调,下片第一句以反诘句承接。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词人仍存一线希望,黄鹂不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许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下片头两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一问一反诘,一进一出二进,而将词人的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人情鸟语难通,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

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是一曲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也是一首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词人近乎口语的质朴而清新细腻的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词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