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与分层机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因为生活经验、社会地位、文化
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一个社会中,由于
各种原因,人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收入、职业、地位
等方面,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层次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反映了个体
差异,更表明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权力、资源和利益的分配
机制。本文将探讨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社会分层分析
首先,社会分层的主要产生原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收入获取是人们竞争群体地位、获得资源和社会
认可的根本途径。由此,占据相对优势的人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
收入,相对劣势群体则容易陷入贫困或较低的收入水平。因此,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增大都导致了社会的分层
的产生。
其次,社会分层也源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生活经验以及社会地位所造成的社会身份和群体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出现。
社会分层的主要形式包括财富、地位、权力、文化等层次,同
时在每个层次里还会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在这些层次中,财富
和地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财富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拥有的
货币、资产、奖励等物质财富的数量,而地位主要体现在职业地位、社会认同、社会关系、政治权力等方面。
对于社会分层的分析,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通过量
化研究,对社会分层的各要素、各层次进行测量和判定;二是通
过分析,揭示出形成社会分层的深层次机制和规律;三是从实证
和理论两个方面,阐述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社会流动及其影响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发展”的过程,
社会分层与职业流动性的研究
社会分层与职业流动性的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社会分层指的
是根据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身份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层次。而职业流动性则关注的是个体在不同阶级或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迁移。这两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并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动态。本文将探讨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流动的机制
非常重要。社会分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在经济资源、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职业流动性则是一种社会机制,被认为是缓解社会不平等和提供社会公正的途径之一。通过职业流动性,个人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社会上升。因此,对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和变化趋势,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就业政策等途径提高社会流动性和公平性。
然而,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社会分层的复杂
性使得研究者在定义和测量上面临困难。社会分层涉及到多个维度,如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这些维度相互交织复杂。因此,研究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和因素,以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此外,职业流动性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阶级和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异和障碍。例如,社会流动受到家庭背景、性别歧视、地理限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流动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面临挑战,对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
些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通过了解社会分层和流动的机制,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减少不平等和促进社会流动性。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改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来帮助个人实现职业上升和改善生活质量。其次,对社会分层和职业流动性的研究也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
第五章 民族社会分层
三、职业流动的族际差异
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
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 的机制之一。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 的程度密切相关。
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社会,
社会原因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这是人类历史上社会流 动的一个常见原因。 (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这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 的原因。 (4)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前三种原因都是由它派生的。
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分化,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的利
益结构,使之向着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转变,而且也引起人 们利益意识的觉醒。
社会阶层分化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从身份向契约”的转
化,强化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社会阶层分化促使民族地 区社会出现相对独立于原来体制结构的以“个体户”、私 营企业主等为主的市民群体;社会阶层分化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社会权力结构,有助于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 设;社会阶层分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了 各民族成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
(3)各少数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数分层 发达层次。有乌兹别克、塔塔尔、锡伯、达斡尔、朝鲜、 满、蒙古、哈萨克族等8个民族。这些民族的文化综合指 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识字率都在70%以上,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在8.25%以上。 次发达层次。有回、毛南、京、纳西、仫佬、壮、土家、 裕固、柯尔克孜、白族等10个民族。这些民族的文化综合 指数高于全国少数民族平均指数水平,但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识字率为58%~69%,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3%~7%之 间。 一般层次。有维吾尔、黎、畲、基诺、塔吉克、侗、布依 、羌、土、仡佬、傣、瑶、苗、珞巴、彝、水族等16个民 族。这些民族识字率在30%~55%之间,专业技术人员较 少,90%以上的人从事农牧业。
城市社会流动人口的分析
城市社会流动人口的分析
摘要:在参考广泛的城市社会学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联系贵阳实际,系统地介绍了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农民工的社会现实,流动人口的历史、发展,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社会保障、法律遭遇状况,目的在于披露城市流动人口的生活现实,引起社会重视,制定政策措施,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生活现状,促进城市流动(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法律遭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联系起来,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人口分层的产生,导致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经济体制不合理,分配机制、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薄弱,社会分化加重。
一、城市流动人口概述
农村人口或农业人口通过就业,升学,联姻等方式迁徙流入城市,形成非城市人的流动人口。比如贵阳的背篼军,重庆的棒棒军群体,大部分是为了就业谋生。
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社会的分层(分化)变动。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边界壁垒已经遭到严重的削弱.其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了谋生,离开依赖的土地,涌入城市寻求劳动的机会,这样就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市
化发展道路;农村的劳动力通过进城就业谋生,形成了特殊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进城已不再更大地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政府反而
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农民工的发展壮大,农村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作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曾华或差异现象,尤其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这里之所以采用“社会资源”概念,是因为造成地位差异的因素是多发面的,社会资源是对人有价值的资源的总称,它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等。)
社会流动指人们的地位、位置的变化。更准确地说,它包括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和在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两个方面。社会学更注重研究前一个方面,即社会地位高低的变化。
形成社会分层的机制:第一,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定义了社会资源的价值。第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这些资源在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第三,社会分层机制形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社会流动”。
构成社会分层的两个基本方面:1.社会地位差异结构(社会的不均等结构)。2.地位准入机制。(历史上出现过的准入机制:一,血统的等级的“地位准入”。二,通过关系网或私人介绍。三,推荐制度。四,考试制度。五,文凭制度、学位制度。六,选举制度。七,市场竞争或经济竞争。)(3~7 属于竞争型)
社会分层的十种标准:1.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剥削与被剥削划分社会阶层。(马克思、米尔斯、布雷夫曼2.按照收入划分社会分层群体。3.按照市场地位划分阶段。这是微波的观点。所谓的市场地位是指人的生存机会或控制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人们在市场中可以得到的或交换到的经济资源。(运用这种标准有助于区分社会上因交换关系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4.根据职业划分社会阶层。(涂尔干)5.根据政治权利划分阶层。(韦伯的三元分层理论、达伦多夫、普兰查斯)6.按照文化资源区分阶层。(凡勃伦、布迪厄)7.社会资源(社会关系资源)。(沃纳)8.因社会声望资源不同而形成的分层群体。这是一种主观分层模型,社会学历来重视主观评价对社会地位的影响。9.民权资源的分配。10.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分配。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A部分:个案类别
• 大型国有企业高层主管 • 政府机关中层领导干部 •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大学教师,律师,工程
师等) • 私营企业主 • 个体工商户 • 国企普通职工 • 城市下岗失业者 • 种地为生的农民 • 农民工(从事工业、服务业或者自雇散工等)
B部分:具体讨论问题
– 教育程度 – 个人的收支状况(收入构成,月收入或者年收入) – 家庭财产状况(例如拥有哪些电器产品?) – 住房类型与居住条件(类型,面积,设施,周围环境
• 9.1%的就业者为29-31分。多为农民工和乡镇企业工人。
• 10.3%的就业者为33-38分。各类运输服务业以及商业从 业人员、修理装配等人员。
• 43-45分的白领阶层占2.3%,主要为幼儿小学教师,普通 行政业务人员,普通办公室人员以及营销人员等。
• 68-69分的就业者占2.6%,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的各类企业 的经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中 等教育的人员,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 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社会类型,社 会成员是按照一定的分层体系进行安置排 列的。
收入与财富
• 财富和收入是衡量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重 要标准,但其分配总存在不平衡的情形。
• 1997年土耳其的人均生产总值是3130美元, 美国是28740美元,是土耳其的9倍多。
• 除了国家间的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之外,在 同一国度之内,不同的居住地、民族、性 别的收入也存在着收入的不均。
第五章 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
大。
5.3.2 职业流动的决策
1.确定职业流动目标; 2.选取适合的用人单位; 3.分析接收单位状况; 4.离开原单位的可能性; 5.“流出”与“维持现状”的比较; 6.完成流动。
5.3.3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
计划渠道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资源配置(由政府、市场和
民间团体共同支配)。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5.3 职业流动
5.3.1 职业流动概况 5.3.2 职业流动的决策 5.3.3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
5.3.1 职业流动概况
Ⅰ.职业流动基本分析 ⅰ.职业流动的概念 ⅱ.职业流动的原因
Ⅰ.西方社会分层思想的发展 Ⅱ.西方社会分层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
Ⅰ.西方社会分层思想的发展
1. 选择职业分层作为社会分层的基础 (1)阶级的作用并非维系不平等和再生不平等现象
的唯一因素,文化实践也是这种不平等得以维系和再 生的深刻原因。 (2)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机会关键取决于 社会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或生产资源的需求状况。 2. 中产阶级的壮大推动西方社会分层思想发展 (1)企业技术含量提高、管理难度加大; (2)产业结构升级; (3)社会管理复杂性加剧。
5.4.2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分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根据个体的权利、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划分成不同的社会层级。这种分层现象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因此人们对社会流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首先,我们来探讨社会分层的原因。社会分层通常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出生背景和家庭背景,二是个体能力和个人努力。出生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影响是最显著的。一个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关系网络和经济支持,为子女的成功铺平道路。相反,一个贫困的家庭可能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此外,从个体方面来看,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也对社会分层起着决定性作用。天分、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是决定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然而,社会分层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指个体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迁移的过程。这种流动可以是上升的、下降的或水平的。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因素和个体努力。
结构性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政府政策等。社会制度是决定社会流动的基本框架,例如教育制度、就业机会和财富分配。经济条件的改变也会对社会流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经济衰退时的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下降。政府政策也可以通过税收、福利和教育等途径来促进社会流动。
另一方面,个体努力也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越高,越有可能从一个社会阶层迁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教育是个体努力的直接体现。通过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一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此外,职业培训、追求额外的学位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也是提升个体社会地位的途径。
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与分层机制
[ 关键词 ] 职业分层 ; 流动人 口; 户籍
[ 中圈分类号 ] 93 2 C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5—39 (00 0 0 1 0 [ 10 4 2 2 1 )6— 15— 4 收稿 日期 ] 2 1 0 o 0 0— 3一 3
[ 作者简介 ] 朱静 , ,杭州人 , 女 复旦 大学社会学 系博士生 , 浙江理工大 学法政 学院社会 工作 系讲 师 , 主要 研 究方向为社会
另一种分析模式将农民工群体内部再分层。一些实证
意味着户籍与职业有着极高的一致性 , 户籍决定了人们的职 研究发现农民进入城市后 , 他们内部也开始分化, 了占 出现
有相当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 业主、 占有少量资本的自 我雇
控制流动向公平流动转变( 宋洪远 , 0) 2 4 。大批的农民离开 用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等。谢建社从 0 农村来到城市 , 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劳动的转变, 在职业结 政治、 、 经济 社会、 、 生活 价值观、 文化和职业等因素考虑, 将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有效管理社区内的流动人口,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该制度旨在解决流动人口对社区生活带来的种种问题,例如社会秩序、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本文将探讨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背景、目的、具体实施措施以及其带来的益处。
背景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社会的流动性与日俱增,流动人口成为现代城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流动人口指的是那些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进出社区的人群。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常常面临社区服务不足、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保障缺乏等问题,这对其自身权益和社区秩序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目的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流动人口的融入度和生活质量。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既符合流动人口特点,又顾及流动人口需求,可以实现社区共同发展和长久稳定。
具体实施措施
1. 登记注册制度: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登记注册制度,要求流动人口在进入社区后必须及时进行登记。登记信息包括个人身份证明、工作学习证明、住址等,以便社区管理部门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
2. 社区服务保障:针对流动人口的特殊需求,社区要提供相应的服
务保障,如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同时,鼓励流动
人口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3. 社区管理协调:社区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加强信
息共享和协调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流动人口管理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各项政策的顺利落地。
4. 安居环境改善: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改善,为流动人口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阶级分层和阶层分层。
2、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阶层变化的过程。换言之,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3、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是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它具有流动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4、获致性特征:指的是靠个人后天的努力而获得的特征,比如学历或者专业技能等。如果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是靠获致性特征取得的那么这种社会就会比较公平。
5、布劳-邓肯的地位实现(获得)模型:是社会流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分析方式,它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如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家庭背景及一些先赋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经济分层;但个人的一些致获性因素如个人的系列经历与运气,对社会分层也起决定作用。
6、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是指不存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本土私有财产者阶级,“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占据着权力结构的顶端,并且与新政治官僚和民意的知识分子组成了联盟的一种资本主义形式。
7、社会封闭:指的是某些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社会精 英问题
中间阶层 走向问题
阶级范畴和 阶层范畴概念
关系问题
弱势群 体问题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精英问题
社会精英问题,即谁是社会最大的受益者?存 在的政治势力社会利益和文化传播将极大制约着分 层模式的变化,时常平等化效应是相对的,是存在 时常转轨的初期,不能脱离制度背景抽象讨论市场 转轨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主观法
主观评价法包括自我评价法和他人评价法。 优点:第一,简便易行,可运用于大城市 甚至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第二,适合于对人 们的社会态度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 缺点:第一,排列分层的结果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问卷的提问方式;第二,回答人的主 观态度和立场影响他的回答。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 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 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 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 的流动。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产生社会流动的原因
自然 原因
第六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机制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根据财富、权力和地位等因素而形成的不平
等关系。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个人或群体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与差距。社会流动机制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流动与转变。
社会分层通常分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经济分层是指根据个人或家庭
的财富和收入水平来划分社会地位。社会分层则着重考虑社会地位、职业和教育等因素。文化分层则是根据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资本来评估个人的社会地位。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成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基础。
社会流动机制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不同层次之间实现上升或下降的机制与途径。
社会流动通常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水平流动指的是在同一层次中的变动,例如同一工作岗位的不同收入差距。垂直流动则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流动,如从一个社会阶层向上爬升或向下滑落。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分层的存在使得社会流
动变得困难,较高层次的人群往往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使其在社会层次中保持优势地位。而较低层次的人群则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和障碍,很难在社会层次中得到进步。这种不平等的存在使得社会流动机制受到限制,让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更加凸显。
然而,社会流动机制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和可能性。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教育
普及等因素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和条件。社会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政策与措施也为较低阶层的人群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他们有机会逐渐迈向更高的社会层次。
社会分层与流动基本理论.
• 根据教育资本(社会资本)理论, 教育资本 是人的社会资本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个人通过教育经历与背景而获得的资本, 具体包括个体受教育的年限、学历、学识、 文凭、毕业的学校名气、学校就读期间建立 的关系网络等。教育资本在一定程度决定一 个人的获得社会资源的程度、进一步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个体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成败。 • 社会现实很多例子都很好说明了教育资本理 论、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解释力,如当今社 会是个讲求学历、崇尚教育的社会,如中国 古代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现在是社会下层 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当然随之高等教育的 大众化,教育资本的作用在日益减弱。
★社会资本理论:
• 社会资本指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 资源,如权力、财富、声望等。 社会资本存在 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 往才能获得。 • 社会关系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 各种关系。 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 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越能获得 较高的社会地位。 • 现代社会越来越个体化,使得人际关系趋于淡 漠,社会资本的形成愈加困难;个人也越来越 多的占有着可供支配的、可利用的资源,人们 不愿建立社会资本;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得 人们不愿在对社会资本做过多的投资。
★其他社会流动理论:
• 弗兰克· 帕金社会封闭理论: • 社会封闭是社会集群通过把资源和机会获得局限于有 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之内以达到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过 程。 • 社会封闭通过“排他”与“内固”两种相互作用的机 制来实现。 • 排他是某一社会群体把为了维护增强自身特权而企图 制造一个在它之下的阶层或群体。相应地,受到排他 而在这一群体或阶层之下的群体或阶层同样制造一个 在它之下的群体或阶层,一次类推,下面的阶层也因 此产生,这样社会分层的主导模式。 • 内固是受排挤的群体或阶层强化阶层内部的联系和团 结,以对抗上层阶层。 • 社会群体之间存在一个“社会和文化的缓冲地带”, 绝大多数的社会流动大都流出或流入缓冲带的的运动, 而非跨越阶级两端的运动。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化的原因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来看,造成社会分化的原因有生物原因和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这些本来是先天性的因素在某种条件下却成为社会地位差别的来源。
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政策和制度、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他集团的区别,它们对人们地位的影响是直接的。
2.社会分层的涵义、类型
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层。社会阶层应该是社会成员聚集成有明显差别的层级。在社会的纵向结构中,不但可以划分为作为其有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阶级,而且可以划分为没有对立,但有差别的阶层。
3.韦伯的分层标准
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它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的多少;韦伯很看重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权力是一种强制力,作为一种支配关系,权力分配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由于人们占有的权力资源不等,在社会结构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声望是指个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具有相似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身份群体,而不同身份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声望,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第11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资料
❖
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
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这艘巨轮大约在三个小时内才完
全沉没。不幸的是,救生船不够。人们后来非常重视这样一
个事实:尽管很多人遇难,但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注意遵
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也许这一说法是必要
的,英国公众和政府面对这一巨大灾难,也可以找到一些安
等。
很弱,呈“弥漫状态”。其社会不平等称为扩散性不平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 移动。意指向上移动或社会地位的改变。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 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 社会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 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等类型
民乘坐。如果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生还率按照性别和社会阶级
计算比较的话,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
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中乘客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
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
一点。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实践的社会规范也许这样表述可
能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泰
❖ 水平分化: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 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 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10. 08 103 201. 5534
22
8. 74 459 192. 2723
20
6. 91 274 138. 1022
21
6. 52 286 136. 9038
17
6. 70 197 113. 8223
wenku.baidu.com
资料来源 :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 。
三 、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层
根据职业分层指数 ,职业阶层依次划分为上中下三大
职业 平均受 频数 分层指数
声望 教育年数
78
13. 29 68 1036. 368
70
12. 78 74 894. 8649
60
14. 47 53 868. 3019
68
12. 28 246 835. 2114
65
11. 21 628 728. 7659
55
12. 27 243 674. 5988
10. 06 394 392. 3261
43
8. 92 138 383. 5725
41
9. 32 99 382. 0455
38
9. 23 294 350. 5952
38
9. 22 350 350. 1971
40
8. 75 3680 350. 1196
40
8. 71 1285 348. 5136
38
8. 76 243 332. 8519
2010年 第 6期 总第 201期
兰 州 学 刊 Lan zhou xue kan
No. 06 2010 General. No. 201
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与分层机制
朱 静 候慧丽
(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 ,上海 200433)
[摘要 ] 文章运用职业分层指数这一社会成员共同的分层标准来分析流动人口的职业阶层结构 。通过对农业流动人口 与非农业流动人口职业分层结构的比较 ,发现 :流动人口从整体来看多处于中下层职业 ,非农业流动人口处于中上层职业的 比农业流动人口多 ;从职业类别来看 ,流动人口集中于技术类职业和简单劳动类职业 。由此推论 ,户籍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正 在由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和农业与非农劳动的高度一致性转向本地与非本地户籍和权力与非权力职业之间的重合 ,这样的结 果必然导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融入只能是功能需求性的融合 ,而不是同质性的融合 。
改革开放前 ,中国存在着明显的身份化的户籍 —职业分 层体系 (陈光金 , 2004) 。这种分层体系包含着两层涵义 :一 是人们出生时的户籍由父母 (尤其是母亲 )的户籍身份来决 定 ,这使得人们被分隔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 ;二是职业状 况 ,户籍身份将人们限定在户籍地 ,根据户籍性质 ,产生了拥 有农业户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拥有非农业户籍从事工 商业生产经营的工人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和从事 政治 、行政 、经营管理工作的干部四个阶层 。这种分层体系 意味着户籍与职业有着极高的一致性 ,户籍决定了人们的职 业地位和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人口流动已经逐渐由 控制流动向公平流动转变 (宋洪远 , 2004) 。大批的农民离开 农村来到城市 ,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劳动的转变 ,在职业结 构中 ,实现了从处于底层的农民阶层向上一个阶层流动 。虽 然他们的职业性质发生了变化 ,但他们的户籍身份并没有改 变 ,由此不禁要问 :流动之后的户籍与职业是否还有很强的 一致性 ? 户籍在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分层中到底还在多大 程度上起作用 ? 这就需要在了解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层结构 及其形成流动人口这种职业分层结构状态的机制基础上 ,考 察户籍身份与职业的关系 。本研究将利用 2000年人口普查 数据 ,采用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的分层标准来划分流动人口 的职业结构 ,通过比较不同户籍性质的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 差异 ,找寻户籍对职业分层结构的影响 ,从而能有针对性提 出相关的政策措施 ,以提高流动人口向上流动的几率 ,实现 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 。
另一种分析模式将农民工群体内部再分层 。一些实证 研究发现农民进入城市后 ,他们内部也开始分化 ,出现了占 有相当生产资本并雇用他人的业主 、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 用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等 。谢建社从 政治 、经济 、社会 、生活 、价值观 、文化和职业等因素考虑 ,将 农民工分成五个阶层 :准市民身份的农民工 、自我雇佣的个 体农民工 、依靠打工维生的农民工 、失业农民工和失地农民 工 (谢建社 , 2006) 。
本文借鉴这种思路 ,在原有的分析模式上 ,将流动人口 视为城市中普通的城市就业人员 ,用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的 分层标准来观察其职业分层结构 ,并且将非农业流动人口也 作为分析对象 ,从非农业流动人口和农业流动人口的比较中 来讨论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层结构和分层机制 ,进而推论流动 人口在大量涌入城市后 ,他们的户籍与职业的重合程度究竟 有多高 。
简单体力劳动人员 针织人员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人员 餐厅服务人员
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 包装人员
环境卫生人员 园艺作物生产人员 保育 、家庭服务人员
32
7. 66 1136 245. 0563
29
8. 25 126 239. 3651
31
6. 65 299 206. 1656
23
8. 89 626 204. 5016
一 、研究背景 关于流动人口职业分层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分析模
式 :一种将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单位 ,讨论这一群体 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大规模农民从农村流动到城市 , 由于他们的年龄 、教育程度等基本特征非常相似 ,有很强的 同质性 ,进入城市后 ,受到政策及自身人力资本等条件的限 制 ,所从事的职业比较集中于底层 。为此 ,研究者往往用同 质性来概括和说明这一群体的突出特征和形成的阶层特点 。 李强将这一流动人口群体称为“底层精英 ”(李强 , 2004) 。
54
11. 62 39 627. 2308
48
9. 50 159 455. 8491
46
9. 87 197 453. 8122
46
9. 80 248 450. 9113
41
10. 02 178 410. 8062
46
8. 71 141 400. 7872
43
9. 27 294 398. 7738
39
这两种模式的解释逻辑虽然不同 ,但他们都预设了流动 人口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并没有将他们放在与其他社会成员 共同的环境中去分析他们的职业阶层结构 。事实上 ,如果只 是简单地把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去分析 ,将无法体现 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化程度和他们垂直流动的状态 ;但如果仅 仅在流动人口内作职业分层研究 ,就无法观察到流动人口整 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由此 ,需要整合总体和局部对流动 人口分层的认识 。张展新所提出的区域分割视角 (张展新 , 2007)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它将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分 层 /分割机制由单一的城乡分割式的“本地 —外来 ”二元结构 向“双二元结构 ”转换 (张展新 、郭菲 , 2005) ,从而扩大了流
1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动人口的内涵 ,更清楚地看到存在着本地 —外来人口的分 层 ,而不仅仅是外来农业人口和本地城市人口的分层 。
类 ,每一类又划分上下两小类 ,共形成 6个职业阶层 。在职
业分层表中 ,流动人口职业表现出这样几点特征 :
34
7. 89 724 268. 384
31
8. 65 651 268. 0238
30
8. 58 242 257. 5413
30
8. 53 449 255. 8352
11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4
9. 67 272 328. 75
28
10. 79 548 302. 1496
34
8. 68 556 295. 0845
34
8. 55 111 290. 6847
32
8. 96 318 286. 5912
34
8. 32 173 283. 0058
32
8. 72 457 278. 9322
30
9. 18 467 275. 4283
可能是一样的 。
图1
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后获得 。
职业声望和平均受教育年数之积 ,称为分层指数 ,用以 表示职业分层和阶层地位 。表 1显示了部分具有日常代表 意义的流动人口职业的分层指数 。从表中 ,可以看到流动人 口的职业分层特点 。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占有量越大 ,职业 分层指数就越高 ;而技术含量越低 ,人力资本需求量越低的 职业 ,职业分层指数也越低 。
[关键词 ] 职业分层 ;流动人口 ;户籍
[中图分类号 ]C91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3492 (2010) 06 - 0115 - 04 [收稿日期 ] 2010 - 03 - 03
[作者简介 ]朱静 ,女 , 杭州人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 学理论 ;候慧丽 ,女 ,新疆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问题 。
表 1 “五普 ”中部分流动人口职业分层指数
职业
西医医师 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中学教师 会计人员 企业负责人 行政业务人员 护理人员 电气元件及设备装配人员 电子设备装配 、调试人员 电子元件制造人员
生活 、生产电力设备安装 、 操作 、修理人员
日用机电产品维修人员 机械设备维修人员 检验人员 日用机械电器制造装配人员 印刷操作人员 机械冷加工人员 机械热加工人员 营业人员 裁剪 、缝纫人员 五金制品制作 、装配人员 饭店服务人员 推销 、展销人员 装饰 、装修人员 土石方施工人员 美容美发人员 混凝土配制及制品加工人员 鞋帽制作人员 治安保卫人员 砌筑人员 中餐烹饪人员 玩具制作人员 木材制品制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