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共42页
幼儿园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园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幼儿园也逐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幼儿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二、案例分析1. 幼儿园环境美化在江西省某乡村,当地的一所幼儿园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环境美化工作。
他们在幼儿园周围植树种花,布置了美丽的花坛和小树林,改善了周围的环境。
与此幼儿园还发动了全体师生一起动手,用废弃的物品进行再利用,打造了富有创意和特色的装饰品,使得整个幼儿园焕然一新。
2.乡村文化传承在广东省的一个乡村,一所幼儿园联合当地的文化部门,开展了系列的文化传承活动。
他们在幼儿园内设立乡土文化馆,陈列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绘画和音乐作品,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了解并感受到了自己乡村的历史和文化。
幼儿园还组织了一些乡村文化主题的活动和游园活动,使得幼儿园充满了浓厚的乡村风情。
3.乡村教育资源整合在湖南省某乡村,一所幼儿园积极倡导乡村教育资源整合,与周边的农业种植基地合作,开展了“田园课堂”活动。
幼儿们可以走出教室,亲身参与田间劳作,并由农民带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使得幼儿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幼儿园还与乡村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开展一些跨校的活动,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上面的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在环境美化、文化传承和教育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为更多的幼儿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从深入的实践案例中了解到,幼儿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得孩子们在成长中更加积极向上和具有责任感。
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案例,分析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探索其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该地通过改造农村道路、修建供水管网和改善电力供应等措施,实现了乡村交通更加便利、生活条件更加舒适的目标。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部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重点是农业发展。
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对旅游农业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开发农家乐、果园采摘和种植观光等项目,中山市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部分:农民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第三个重点是农民素质提升。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该县通过开设农民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政府决策和社区建设,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第四部分: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的第四个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了农民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部分: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的第五个重点是环境保护。
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为例,该县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和推行有机农业,改善了农田环境质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部分: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第六个重点是科技创新。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通过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七部分: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的第七个重点是文化传承。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心。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1.2
规划的意义
体现先进、科学的价值取向
全面关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 问题,呼应 “五位一体”; 农村视角下的综合规划,一定程度上突破 了两类规划的局限; 以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全面的内容,综合 的视角研究农村,有利于营造协调的城乡 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丰富了城乡规划的内容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城乡统筹
深奥村:古建筑、排水系统 深奥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26处,有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还有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的独特排水系统。 深奥村以保护发展为主,除历史文化街区外围有部分设施建设外,老街区基本 保留原貌,为以后更好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荻浦村:打造“古风荻浦”品牌 荻浦村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重点开 展了“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 四大工程,整体提升了荻浦村文化底蕴和环境质量。
1.3
规划的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
“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村民需求,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发展;
“文化特色原则”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弘扬现代文明风尚;
“因地制宜原则”
分级分项小任务、17个方面
美 丽 乡 村 建 设
循序渐进 美丽乡村先建什么后建什么很有 讲究,点和面都需要涉及,点和 面的内容深度有所不同,概括起 来就是“点要走得进去,面要看 得过去”。
配套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还需要资金、 管理等一些列配套政策、 措施的配合。
2.2
以人为本
关注村民需求,尊重村民意愿,重视村民发展。
2.3
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分析
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分析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而提出的科学战略,文章从阐述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问题,最后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措施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美丽乡村;发展模式;问题;措施前言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要求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建设,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这一目标。
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却存在经济薄弱、缺乏农村基层建设、乡村建设缺少整体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1.美丽乡村发展模式1.1旅游开发模式建设美丽乡村,其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推进我国农业向环保、绿色、新型农业发展,同时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为了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要求,部分地区通过引进一些产业的措施类发展休闲农业,加大力度开发旅游产业,加速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激活了乡村经济,进而实现了产业的转型与互动。
图:乡村旅游1.2历史传承模式在部分农村,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发展历史文化来传承历史,将历史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将当地农村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转变为具有历史的文化。
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息,同时人们也可以欣赏到当地生态环境方面的历史文化。
1.3生态环保模式根据各地区所处环境的自然优势进行发展,指的是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根据当地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生活风貌进行全面的规划,将当地的产业转变为具有乡村化和具有经济生态化的地方产业,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当地生态的力量,将其转化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拓展美丽乡村的建设空间。
2.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问题2.1经济薄弱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农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可能不足,这就要求大量的政府拨款,政府财政支出不得不因此面临较大的压力。
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家底薄,缺乏充足的可用资金,因此暴露出严重的自身“造血”能力弱问题。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案例剖析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案例剖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其中,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这个篇幅中,我们将通过剖析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经验和问题。
二、案例背景该示范村位于广东省某县,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人。
村庄周边以耕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蔬菜,兼有果树种植。
房屋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
三、村庄规划与设计该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规划和设计,村庄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居民居住环境优美。
村庄内部道路干净整洁,绿化带广阔,打造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农业发展示范村注重农业发展,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引进了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五、基础设施建设该示范村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大,修建了村级公共卫生院、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设施,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示范村还配备了高标准的路灯、下水道等市政设施,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六、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示范村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育质量。
村里还建设了文化广场和图书馆,组织了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增加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示范村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采取了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推行农田水利和污水处理工程,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示范村还开展了植树造林和水源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村庄。
八、农民收入增加示范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示范村还开展了培训活动,提高了农民们的就业技能,促进了就业和创业。
九、社会管理与民主建设示范村完善了社会管理和民主建设,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加强了村民的参与和监督。
并通过法治宣传和公平正义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
十、问题与展望尽管该示范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美丽乡村案例解析报告
光砸钱造不了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开发失败案例反思!看“空心村”如何锐变成高富帅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
很多只重政绩不重运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是也有很多实现转型,体质升级,实现旅游乡村、产业乡村,带动了乡村人口的回流和收入的大幅增加。
其背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成功案例一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莫干山民宿如何做到年营收3.5亿元?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
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
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
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Grant Horsfield)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
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
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拥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
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案例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地方都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模式,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示范案例。
本文将以某农村为例,分析其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案例。
二、基础设施建设该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修建道路、建设排水系统和改善供水设施等工作,改善了农村交通状况,提升了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该农村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畜牧养殖、果蔬种植等农业产业,并引进农村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教育与医疗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该农村相继建设了学校和医疗中心。
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医疗中心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解决了农村居民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农村文化振兴该农村注重农村文化的振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设立农民文化馆,激发了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六、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不仅关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也注重环境保护。
该农村建设了生态农田和污水处理厂,改善了农田环境和水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七、社区建设为了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该农村注重社区建设。
通过建设健身器材和公园等公共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服务,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八、农民组织建设该农村积极推动农民组织建设,形成了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
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和产权流转,提高了农民的组织程度和发展能力。
九、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给予了该农村充分的政策支持。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提供财政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成效评估该农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总结以某农村为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案例分析,展示了一种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该农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文化振兴、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农民组织建设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以杭州市西湖区双灵村村庄整治工程为例
2020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相关政策影响下,杭州市近15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美丽乡村”建设和实践。
据《浙江日报》报道,截止2015年,杭州市每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基金打造“美丽乡村”,改善了民生。
农村居民和乡村旅游收入提高。
随着杭州市政府提出“三江两岸”综合打造,西湖区提出“美丽西湖”行动,西湖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杭州市政府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围绕“做美生态、做优环境、做强产业、做好生活”[1],开展了新一轮村落景区的打造,其中就包括双灵村。
1项目概况双灵村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西部,从属于灵山风景区,距杭州市中心约20km,北面有320国道,西面与富阳市接壤,东南面有杭富沿江公路。
据《之江历史文化丛书———之江胜景》记载,2002年行政村撤扩时,大岭与上堡两村合并。
村民在酝酿取名时认为,村庄与灵山毗邻,以生产红、绿两茶而著称,取名“双灵”[2]。
双灵村现有农户200余户,人口700余人,山林约300hm2,耕地约67hm2,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
村内有西湖区最高峰如意尖,西湖区最大水库板壁山水库。
根据上位规划文件,《杭州西湖区生态控制区单元(XH20)控制详细规划》中规定双灵村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及生态农业观光园。
《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规定双灵村以耕地、园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未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2现状分析2.1建筑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以农居为主,有少数服务建筑和厂房。
多数建筑质量较好,少数建筑颜色过于鲜艳突兀。
此外,违章建筑和搭建较多。
2.2围墙每户庭院都由高围墙与外部隔开,不仅造成空间拥挤封闭的视觉感受,也不利于邻里沟通。
2.3庭院绿化面积较少,铺装破旧,庭院景观杂乱。
2.4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少,现有活动场地设施陈旧,功能和景观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2.5水系灵山溪沿灵山线公路贯穿双灵村,流经长度约2.9km,设有多个滚水橡皮坝,水质较好但驳岸景观较生硬,另有多条溪水支流汇入灵山溪。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模板
一、经验借鉴(一)桐庐美丽乡村:设计先行,重点示范1、概述桐庐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距杭州城区约80公里,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市)。
县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自然地形以“八山半水半分田”为主。
常住人口40.2万人,县城常住15万人,财政收入30.3亿元,地方财政17.19亿元。
桐庐区位与美丽乡村精品带2、特色经验⏹制定科学的定位与可操作的计划,实施“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战略。
⏹完善村庄导则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
⏹将保护乡村地域生活方式的理念贯穿在设计-改造-管理的全过程中。
⏹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细节塑造。
⏹凸显重点村打造示范样板,“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论高低”。
桐庐美丽乡村现状图(二)安吉美丽乡村:产村联动,全面铺开1、概述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距杭州约60公里,距上海和南京约200公里,是长三角经济区新崛起的一个生态经济特色县。
北倚天目山,森林覆盖率达71%,有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
2009年GDP159亿元,人均GDP5120美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1436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319元,已连续多年增长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安吉区位与美丽乡村规划2、特色经验⏹从县域高度整合各类资源,县域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
⏹综合整治村庄环境与设施。
⏹注重乡村产业与本地要素的结合,培育“竹文化”等生态文明品牌。
安吉美丽乡村现状图(三)仙居美丽乡村:绿色农产,推广品牌1、概述仙居县隶属台州市,县域面积 2000 平方公里,人口 48 万,辖 700 个行政村,是浙江山区欠发达县。
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 77.2%,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至杭、甬、温 2-3 小时。
2009 年仙居生产总值 82.9 亿元,财政总收入 9.3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976 元(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303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落后临安和安吉 4-5 年。
通过实例浅析“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法
通过实例浅析“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法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的主要抓手。
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从景观设计师角度出发,浅析“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美丽乡村;实例;实施方法1 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在全国动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广东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响应中央号召,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
2 指导思想首先,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近年来广东省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其次,为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注重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3 实施方法广东省汕尾市近年也在大力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近期本人参与到汕尾市捷胜镇军船头村、大流村、南门外村、埔尾村、沙坑村等五个乡村,以及红海湾开发区东尾村、东二村两个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概念规划设计方案,现将以军船头村及东尾村为例,从景观设计师角度出发,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法。
3.1 前期调研确定团队人员,并开动员大会,带着任务以及目的深入到各个村子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内容包含现状采集,民意调查,数据分析,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收集等。
并做好调查总结报告,为后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自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
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
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
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
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
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为了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新农村建设模式被提出并逐渐得到推广。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例,分析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运作和影响。
二、案例背景此案例选取的是江西省某小县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该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地理环境较为艰苦,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县政府决定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
三、项目规划与设计该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旨在改善基础设施、农田治理、农业产业升级等方面。
项目设立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利用资源的农村居住区,并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项目实施与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资源、整合资金,并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
团队负责组织实施、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协调沟通等事项,以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五、农田治理与农业发展该项目中农田治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治和灌溉改造等。
通过提高农田的水肥利用率和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水平,农业产能得到显著提升,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六、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民就业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农业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动农村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不再需要外出务工。
七、基础设施建设与便民服务为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该项目还着重建设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方面的设施。
农民可以方便地出行,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服务设施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利。
八、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也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通过推动农田治理、农业产业发展等措施,实现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
同时,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也注重节能环保,推广使用环保型材料和设备。
九、社会经济影响通过新农村建设项目,该县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
village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Br ⏹内涵特征: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集中体现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等四大基本表征。
其中,“产业美”是美丽乡村的前提,“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目的,“环境美”是美丽乡村的特征,“人文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创建目标:根据农业部2013年5月下发《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美丽乡村”目标体系分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总体目标: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分类目标: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目标,并将原则性要求与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
Village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开发模式BrVillageBr 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2014Village十大模式 1 2 3 4 5 678910 产业发展型模式 生态保护型模式 城郊集约型模式 社会综治型模式 文化传承型模式 渔业开发型模式 草原牧场型模式 环境整治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模式 高效农业型模式Br 产业发展型模式1 概述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典型案例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Village特点Br 生态保护型模式2 概述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典型案例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最新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精品课件
第八页,共42页。
VillaBgre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 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bǎohù)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 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 在保护(bǎoh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 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 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 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 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 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 农民生产、生活。
第五页,共42页。
VillaBgre
高职院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案例分析与探究
270高职院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案例分析与探究■王 维 土巨鸿/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摘 要:十六届五中以后,美丽乡村建设被提上日程,在十八大以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省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快发展,产生了许多美丽乡村典型案例,也总结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法。
文章从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出发,以实际参与的案例为依据,重点阐述高职院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服务好美丽乡村建设,并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项目加强专业建设,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人才培养 规划设计一、研究背景(一)研究缘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即2005年10月下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被看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始。
在“十一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纷纷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开始行动。
如浙江省安吉县在2008年,正式出行动纲要,提出用10年的时间打造中国最美乡村。
在“十二五”期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海南、天津、安徽、青岛等地也纷纷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美丽乡村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打造不同特色的乡村。
2015年,结合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卫计委等部委,在借鉴前面各省份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美丽乡村的最基本要素作了统一。
美丽乡村有十大创建模式: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业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
①自2013年财政部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云南省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1.5亿,实施了1361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其中,88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实施项目986个,占项目总数的72.5%。
②2015年12月29日,在腾冲举办了云南省美丽宜居村寨规划建设培训会。
从2015年起,每年计划500个村(连续5年共2500个),平均每村安排200万元,每年共10亿元省级统贷专项资金,用于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对每年1000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三年共3000个)的选址、规划及建房指导,5年共计将引导建设5500个“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乡村。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调研报告的启示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调研报告的启示以下是一篇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调研报告的启示的范文,供参考: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旨在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繁荣。
本调研报告通过对若干典型案例的考察,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二、典型案例分析1.XXXX县以竹产业为依托,打造“全域美”的乡村旅游。
通过生态修复和村容整治,实现绿色发展。
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增收,形成“绿色经济+美好环境”的发展模式。
2.XXXX市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XXXX市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通过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增加村民收入,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三、成功经验总结1.因地制宜: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有个性化的乡村品牌。
2.生态优先: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3.村民参与:通过引导和扶持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4.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问题与挑战1.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相关部门和村民筹资能力有限,影响建设进度和成效。
2.人才流失:城乡发展差距导致农村人才外流,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建议与展望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自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
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
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
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
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
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大荔县安仁镇为例
243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大荔县安仁镇为例作者简介:林茹钰,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2015级本科生;梁子群,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审计专业2015级本科生;安鸽,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审计专业2015级本科生。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大荔县安仁镇为例林茹钰 梁子群 安鸽(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十九大提出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全国整体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大荔县安仁镇大力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已取得成效。
大荔县安仁镇的成功实践为正处于急剧变革的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个案启示。
关键词:美丽乡村 “三村”建设 大荔县安仁镇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43-02建设美丽乡村是十九大提出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及民生、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工程,对提升农业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文化概念,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进步概念。
在这一点上,大荔县委敢为人先地闯出了一条富有个性特色的希望之路。
从全域整县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的1.0版,上升到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4.0版,大荔在全县15个乡镇272个行政村同步展开“四个美丽”和“五个唱响”主动战。
位于大荔县城东北的安仁镇为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进行了生动而准确的诠释。
安仁镇大力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幸福乡村”建设。
安仁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方面的支撑,更注重人的文明素养与现代意识的全面增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每个大荔人内心的和谐。
大荔县安仁镇的成功实践为正处于急剧变革的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个案启示。
一、大荔县安仁镇简介安仁镇位于大荔县城东北,有22个行政村,207个村民小组,12899户,5.3万人,镇域面积12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万亩,以冬枣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