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被中国人视而不见的粮食危机

合集下载

粮食危机测试题及答案高中

粮食危机测试题及答案高中

粮食危机测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粮食危机通常指的是什么?A. 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B. 粮食供应不足C. 粮食需求的增加D. 粮食生产过剩答案:B2. 粮食危机可能由哪些因素引起?A. 气候变化B. 战争和冲突C. 经济制裁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3.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A. 中国B. 美国C. 巴西D. 火星国答案:D4. 粮食危机对以下哪个群体的影响最大?A. 城市居民B. 农村贫困人口C. 儿童D. 所有以上群体答案:B5. 根据FAO的数据,以下哪个地区在2023年面临最严重的粮食危机?A. 撒哈拉以南非洲B. 中东C. 欧洲D. 北美洲答案:A二、填空题6. 粮食危机可能导致_________的增加,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答案:饥饿和营养不良7. 粮食储备是应对_________的一种重要手段。

答案:粮食危机8. 国际社会通过_________来协调粮食援助和支持粮食生产。

答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9. 粮食危机可能导致_________价格的上涨,增加家庭的生活成本。

答案:基本食品10. 为了减少粮食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采取了_________政策。

答案:粮食安全三、简答题11. 简述粮食危机对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粮食危机可能导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它还可能影响国际贸易,因为一些国家可能会限制粮食出口以保障国内供应。

此外,粮食危机还可能加剧贫困和不平等,特别是在那些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

12. 描述一个国家如何通过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来应对粮食危机。

答案: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来应对粮食危机,包括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和精准农业技术;推广高产种子和作物品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和储存设施;以及提供农业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结束语:粮食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粮食安全忧思录(1):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粮食安全忧思录(1):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粮食安全忧思录(1):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作者:方略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02期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直言:“粮食和能源,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

粮食依赖进口将给中国经济资源造成紧张,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粮食是战略物资,是民生之本。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粮食安全问题,是悠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问题,不仅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也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随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逐步浮出水面,人们也越来越担心粮食问题是否会演变成中国人的厄运?中国现在粮食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哪些方面?何为“粮食安全”与“粮食危机”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粮食(有效供给);要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这两者的可靠性。

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粮食危机,是指全球性的粮食短缺、产量锐减、价格涨幅过快,以至造成粮食恐慌,给人们生活和生存带来威胁的一种粮食紧缺状况。

2008年,“全球米贵”让粮食安全成为与次贷危机并列的世界热点话题,以至造成了近40年来前所未有的粮食恐慌与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粮价上涨已在37个国家引起粮食危机。

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指出,世界饥饿人口已达10.2亿,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疫情时期应加快绿色农业发展

后疫情时期应加快绿色农业发展

后疫情时期应加快绿色农业发展郭晓鸣骆希王萍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我国绿色兴农战略实施取得显著进步,绿色生产水平日渐提升、绿色产业布局逐步优化,绿色治理成效不断显现。

然而,此次疫情暴发对全国农产品供给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反映出绿色兴农发展仍面临以下突出挑战: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孤岛化。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不均衡特征突出。

相较于东部较为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的市场开发起步较晚,绿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

尽管近年来全国农业规模化生产比例持续加大,但小农分散生产仍是主要方式。

大量绿色农产品产地分布在交通不便、相对边远的地区,加之地形复杂,货运铁路不发达,大量农产品运输主要依靠公路交通。

因疫情而实施的公路交通管控,导致不少农产品产区形同“孤岛”,严重影响了应季农产品向中心城市消费市场的正常运输,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保供给的难度。

四川广安种粮大县备耕忙邱海鹰张启富摄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小农为主,经营方式粗放的特征明显,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难以适应绿色农业标准化的市场供给需求。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从事绿色农业开发的相对较少,且普遍不具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能力。

在疫情防控下,农村集市的暂停以及农业经纪人难以到地收购,导致分散经营小农所依赖的传统销售渠道受阻。

同时,大量农业经营主体非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尚未达到大型商超、农产品电商等销售渠道的基本标准,因此面临滞销困境。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滞后。

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整体滞后,尤其在产后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产品预冷和储藏保鲜能力不足,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破解。

能够从事果蔬清洗、分级、拣选、包装、预冷等产地初加工的企业和经营主体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加之受疫情影响多地封闭式管理导致物力、人力在短时间内难以周转,构成此次疫情中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的关键瓶颈。

粮食战争:霸权之柱背后的隐秘武器

粮食战争:霸权之柱背后的隐秘武器

粮食战争:霸权之柱背后的隐秘武器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20年第7期如果说大国博弈是打游戏,那么工业制造业就是装备,金融服务业像是提升装备属性的buff,农业则是墙角那根不起眼的网线——如果连网都连不上,你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文|张纬杰南京大学世界史硕士除了能装90架舰载机的核动力航母和印刷成本只有5~20美分/张的绿色钞票,美国控制全球的方式还有一种:粮食。

上溯到二战刚结束那会儿,粮食短缺是全球普遍现象。

当时法国每人每天只能领取两块面包,英国直到1949年还在实行面包、马铃薯和糖果的配给,而整个欧洲更是有数百万人饱受饥饿折磨。

此时,附带政治条件的粮食援助,便成为美国的重要地缘政治手段。

在欧洲,美国把粮食以赊账的方式提供给法国和意大利,以免其倒向苏联。

在南亚,巴基斯坦一遭旱灾美国立刻给予粮食援助,听起来充满人道主义的味道,但主要目的是钳制苏联南下。

而隔壁的印度就没那么幸运,因为它在当时反苏战略里的重要性要小得多。

1954~1956年,粮食援助占了美国对外援助的一半以上。

不过要想吃美国人的饭,就不能砸美国人的锅。

在苏联解体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几乎一颗米都没捞着,而通过以粮食援助这种手段,美国既稳定了其在东西半球的基本盘,也收获了一批抱大腿的小弟们。

当然,随着战后经济复苏,自己能吃饱饭的国家越来越多,美国的粮食武器也紧贴潮流,持续迭代更新。

从冷战开始至今,粮食武器一共迭代了三次。

01.粮食武器1.0:塑料友谊+联合禁运所有武器的1.0版本,通常都是简单粗暴,粮食武器也不例外。

1973年,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宣布了一系列石油禁运措施,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一年内翻了近4倍,这导致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美国在危机爆发后,给汽车加油都得凭票。

为了避免被阿拉伯人“卡脖子”,美国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国——苏联。

当时,石油已经成为苏联撬动欧洲地缘政治的一把利器,但老大哥却有一个致命弱点:缺粮。

津巴布韦粮食危机中的中国使团

津巴布韦粮食危机中的中国使团

环球视野_袁南生在有些国人的想象中,外交官的工作和生活,是西装革履、美酒佳肴和轻歌曼舞。

真实的情况并非这样。

外交官的工作和生活有时难免会有缺衣少食、进退维谷甚至枪林弹雨的情况发生。

2006年,我出任中国驻津巴布韦特命全权大使。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津巴布韦出现全国性粮食危机,一直延续到2009年,粮食和其他食品奇缺,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不仅大米、面粉、玉米等主食买不到,肉类、蔬菜、鸡蛋、牛奶断供,连油、盐、醋等所有调味品在市场上都见不到,其饥荒程度,非亲历者难以想象。

作为使馆,当时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既要稳定使馆馆员的情绪,应对好食品奇缺带来的严峻挑战,又要帮助津巴布韦战胜饥荒,还要在应对粮食危机、处理中津关系的过程中,平衡好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及与津巴布韦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

津巴布韦这场粮食危机史无前例。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粮食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

西方指责当时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大选中作弊,宣布在继续对津巴布韦实施原有制裁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经济制裁。

其次,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

当时,津元如同滚雪球一样,从一周一贬到一日数贬,津元面额也由100元、1000元、10000元迅速发展到1万亿、10万亿、100万亿、1000万亿。

到2008年7月时,通胀率竟达到天文数字:2.31亿。

从1美元兑换3万津元一路飙升到了250万亿津元!由于通货膨胀太快,买一个面包有时需要几十上百万津元,面值几十上百的钞票,要装一竹篮才能把一个面包买下来。

越到后来,人们越不愿意接受津元。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形式的以货易货贸易便卷土重来,以致有人甚至连搭车都拎着两只活鸡充当车费。

再次,是粮食危机与安全危机交织。

当时津巴布韦有的地方公开抢劫、团伙抢劫,中资企业、华人华侨商店成为被抢劫的对象之一。

当时湖南省派出的驻津巴布韦医疗队被抢,湖南省卫生厅派出的前往津巴布韦慰问医疗队的出访团组又被抢。

不少人不顾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法令,为了渡过危机,公然猎杀大象、犀牛、狮子等保护动物。

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作者:丁平刘言肖雯来源:《企业导报·上半月》2010年第04期【摘要】由于受到美国生物能源,经济危机以及近年来气候的影响,全球性粮食危机最近变得愈发严重,在粮食市场上存在着一场关系到市场、权利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

分析了粮食上涨的原因,对我国应对粮食危机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粮食危机;生物能源;经济危机;中国;对策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科学本身,而是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还是一切其他生活的基础。

在2008年以来,粮价不断飞涨,作为全球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3月每吨涨到了760美元。

达到了20年的最高点,在其他发展中国家,除了大米外,我国于2008年3月28日宣布,两次提高粮价最低收购价格。

粮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民富则国强,粮食与一国的政治稳定以及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息息相关。

一、粮食危机仍在持续(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对“三农”的关注日益增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如果没有粮食来保障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空谈。

纵观历史上的多次粮食危机,自然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粮食歉收,以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这些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粮食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粮食安全问题首次被纳入到国际安全合作体系中,粮食问题在20世纪后期除非洲的少数最不发达国家外,基本得到了解决。

(二)2008年以来,粮食问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30多年来首次全球性匮乏2007年全球粮食价格上升40%,这种趁势在苏丹、海地等国相继爆发了“粮食骚动”,千万大量人员伤亡。

2008年7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札幌出席发展中五国领导人集体会唔时指出:“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粮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

”中央电视台2008年7月21日播出的《中国财经报道》节目中,外经贸大学教授夏友富指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年来全球粮食一直在温和增长,并未出现歉收。

食品危机根在农村衰败

食品危机根在农村衰败

食品危机根在农村衰败最近,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5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称,中国9成食品含有添加剂。

加上在4月份集中曝光的染色馒头、毒豆芽、毒生姜、牛肉膏等食品安全事件,民众突然发现,中国食品安全已经到了濒临失控的边缘。

“凑合着吃”开始向“还能吃什么”转化。

眼下,媒体和社会将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监管渎职和道德滑坡,鲜有人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农村的衰败联系起来。

“我们GDP成为全球第二,但农村还停留在原始状态。

最近出现的墨染粉条、毒奶粉、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农村,只把目光盯在城市,忘记了农村的生产有多么低水平。

”说出上面这段话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位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刻体验、正在大力养猪的亿万富豪,网易的CEO丁磊。

当我首次在报纸上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心灵深处极度震撼,在铺天盖地的分析评论中,唯独他的分析直指了中国食品危机的根源,彰显了企业家的悲天悯人情怀。

虽然类似于染色馒头这样的食品安全事件,纵使没有农村的整体衰败,在城市里一样会发生,把食品危机根源完全归咎于农村衰败过于苛刻,但是当下的农村真实的经济萧条,绝对是加速过去这些年食品安全不断恶化的重要根源。

如果农村没有那么多的荒地,农民务农积极性较强,劳动力没有全部外流,中国的食品安全绝对不会呈现出今日这般的惶恐不安。

每逢春暖花开的时节,很多南方人都会想念“老家”的那金黄一片的油菜花。

每年春天我回安徽老家的时候,都会被这美丽的油菜花所吸引,儿时在花地里面嬉戏的情景历历在目。

可如此美丽春光之下的农村,只剩下了常年缺乏母爱的留守儿童和医疗保障不全的老人,只剩下了符号性的房子,只有了臭烘烘的水沟。

我常常与身边的来自农村的朋友聊天,他们都在感叹“老家”的面目全非。

的确,中国农村现在真实的衰败和萧条状况,绝对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

由于农村近20年,尤其是刚刚过去这10年的急速萧条和破落不堪,农村的生产水平已经十分低下,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在外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粮食危机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危机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粮食供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来探讨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粮食危机会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直接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粮食供应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粮食危机可能导致粮食供应不足,使得粮食价格上涨,给普通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粮食供应不足还会导致粮食进口增加,增加国家的经济压力和对外依赖程度。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供应的不稳定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增长。

此外,粮食危机还会导致食品行业的困境,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整个食品产业链的运转。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粮食危机还会对中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粮食供应的不稳定会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

粮食危机可能导致粮价上涨,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生活负担,增加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因素。

此外,粮食危机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困难,进而引发农民工等群体的社会问题。

因此,保障粮食供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粮食危机还会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粮食危机可能导致农业过度扩张,加剧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压力。

因此,粮食危机的解决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粮食供应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应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同时也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六年级作文800字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六年级作文800字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六年级作文800字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了粮食,我们就很难生存。

节约和爱惜也成为人们的话题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珍惜粮食从我做起的作文,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珍惜粮食从我做起六年级作文1一天早晨,刚吃过早餐,我和同学正在校园里散步。

突然,一个软软的东西打在我的脚跟上,朝地下一看,咦,原来是一个馒头!这馒头刚咬了两三口,还冒着热气……“多么可惜啊!”我叹道,随后,我将馒头捡起来,丢入“食渣专用箱”内。

同学见我这样做,笑道:“老弟,你怎么这么土啊,连这点东西都要!”我本想说他一顿,但我知道大家历来都乱丢惯了,说了也没用,只好作罢。

上面的事情看起来虽小,却清晰地反映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粮食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基本小康的社会里,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很少受过苦,很少挨过饿,因而不懂得爱惜粮食;加之学校、家庭教育不够,这种现象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记得爷爷以前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为了充饥,经常吃一些树皮、野菜,如果谁家的粗粮能填饱肚子,那就非常幸运了。

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吃饱,能够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饭。

爷爷的这种愿望和同学们的做法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

在同学们眼里,吃剩的馒头充当“武器”去“打仗”,刺激而又不会伤人;但在爷爷眼里,这种行为是绝对错误的,令人痛心的。

学校里如此,社会上更是如此。

在一些宾馆,不论大事小事,人们习惯大操大办,摆排场,讲阔气,很多的时候,整肉、整鸡、整鱼未动一筷就扔了;宴席上,啤酒、白酒贱如水,胡乱地灌,拼命地呕;吃剩的饭渣随便地倒入垃圾桶,白花花的米饭成了垃圾……这些现象,无一不让人为之震撼,为之痛心!“民以食为天”,为了粮食,人类曾一次又一次发动战争;为了粮食,农民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为了粮食,文人曾一遍又一遍地吟出了“粒粒皆辛苦”的感人诗句……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

邱秋,一匹“头狼”的饥饿感

邱秋,一匹“头狼”的饥饿感

邱秋,一匹“头狼”的饥饿感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人》 2011年第4期依江宁一个名叫邱秋的年轻人,在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节目的舞台上,用12分钟的精彩表现,现场为他的创业项目“乐奇足球”赢得了8000万元的投资意向。

新东方的俞敏洪说他像一匹“头狼”,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说他充满了“奋发向上的饥饿感”。

这头在央视舞台上咄咄逼人的“头狼”,其实是一名刚从深圳大学毕业不久的90后。

山穷水尽之处,自有灵感自小在深圳长大的邱秋,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2008年,他考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刚上大学的时候,邱秋非常迷茫、焦虑,甚至严重失眠,他一直在想,未来我要当一个怎样的人?要做一件怎样的事?《硅谷传奇》这部讲述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创业故事的电影在邱秋心底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论成功失败,总得干一件能让人记住的事情,哪怕就像烟花,‘啪’地绽放—下。

”从大—下学期开始,课堂上就很少能看见邱秋的身影了,他开始自学软件开发和编程。

他最大的爱好是踢球和编程。

大三的时候,他通过舍友的女朋友的表哥的同事的儿子等等很复杂的关系图,神奇地找到了一个很牛的技术搭档,成立了深圳大学米诺奇工作室,开始琢磨创业的事儿。

恰好,有一家新加坡的公司将一个技术项目外包到深圳,项目经理人正在程序员圈子里寻找接单的人。

很多技术团队设计一个程序开出的价格是十万、二十万,邱秋艺高人胆大,几万块就把单子抢下来,然后招了一帮90后的大学生程序员,在学校旁边租了一栋复式套间加班加点地干活,年轻人没有家庭负担,有的就是拼命做事的激情,大家很快就把活儿漂亮地完成了。

因为邱秋团队接单价格的便宜,做完这个单子,类似的软件外包单子源源不断地过来。

到年底的时候,邱秋和搭档一核算,一年下来,他们竟然赚了100多万,对于一帮大学生的一个小小工作室来说,算是一笔了不起的收入了。

原本,靠软件外包赚的快钱,邱秋和团队完全可以过得很舒服。

但是邱秋创业一开始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求财。

关于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32篇)

关于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32篇)

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关于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通用32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粮食安全的心得体会篇1“节约”,是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词,几乎随处可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等。

节约,是一种美德。

例如,节约粮食。

因为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我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我要提倡“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其实,在我刚看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这8个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曾经闪过一丝疑惑,节约二字说的容易,可是做起来会不会很难呢?节约粮食对农民伯伯来说是否有好处呢?不过,很快我就想明白了,节约其实做起来并不难,相反可以说还很简单,只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来就可以了,比如说在出去玩的时候赶紧吃完碗里剩下的那几粒米,几根面,几口馒头就可以了,这样,即便是对农民伯伯没有任何的好处,对我们来说渐渐的也会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而且还不会让农民伯伯那一滴滴的汗白流,那一口口气白喘,那一声声的“好累”白说,那一份份的力气白使,那一次次望着庄稼成熟的笑容白笑。

粮食,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浇灌而成,是农民伯伯一次次辛勤施肥而成,是农民伯伯,总之,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粮食的来之不易,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而影响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懂得节约粮食。

锄禾日中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在很早的时候,古人写一首诗叫《悯农》,如果先不看内容,光看诗名,悯农就是怜悯农民的意思,这里的怜悯并不是可怜的意思,而是要理解农民的辛苦,他们每年辛勤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杀虫,可是即使这么的辛苦,有时候遇上天灾,收的粮食也就只能够一年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农民虽然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但是他们却是最伟大的人。

所有的种。

种就是希望我们不要浪费一点一滴的粮食,因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008年粮食危机

2008年粮食危机

2008年4月15日新京报综合报道:尽管持续疲软的美国经济可能拖慢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各国财长还是将注意力转向粮食危机。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们上周日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经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些来自穷国的财长对西方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燃料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因为这推高了玉米、甘蔗等食品的价格。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这个周末,从各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部长口中,我反反复复多次听到这个话题。形势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必须为食品供应投入更多的钱,希望借此有食物进入那些饥饿的嘴中。”
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关系本世纪全球的安全性问题。为此,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联合国粮食高峰会议。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安全性问题,更影响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因此,历来为世人关注。粮食问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起,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五大核心问题。当前粮食问题凸现,并不完全是供求上的问题,而是要求人们反思粮食生产能力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5亿—3亿。这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复杂的现实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就有九亿多的农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却面临着体制上、发展战略上和思想观念上等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一是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就业不合理的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有关农民外出人员务工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转移难度大。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有关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工作不力、效益不高。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目前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下岗分流压力大,交通、通讯、金融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六是由于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土地摞荒和粗放经营。

1996——中国的粮食问题

1996——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

中国有12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

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国政府经过科学论证,现就这些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

一、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

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年均递增3.1%。

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含豆类、薯类),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

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

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

谁来养活中国

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面临着两难选择"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1994年的报告《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2001年,他的《生态经济》一书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质疑。

一段时间内,布朗的观点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在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水资源短缺、农田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布朗逐渐被中国人接受,他来中国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对布朗先生进行了专访。

他说,"谁来养活中国"目前仍是个问题,他的观点没有改变。

中国面临着两难选择环球时报:14年过去了,凭着您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回想"谁来养活中国"这一命题,您最大的感慨是什么?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例如:提供给农民的谷物价格补贴提高了40%;为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增加了一倍;对农业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投入。

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

虽然偶尔会有少量进口,有时候还会出口一些谷物,但基本上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

但是,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张的问题。

环球时报:您所在的地球政策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曾说,在粮食、肉类、钢铁、石油和煤炭等5种产品的消费上,中国正逐项赶超美国。

目前中国在各项上的排名如何,您怎样看这种现象?布朗:在这5种基本商品中,现在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消费量都已经超过美国。

中国肉类的消费量已经相当于美国的2倍。

今年,中国钢铁的消费量将是美国的3倍,煤炭的消费量就更多。

我们看到的是,随着中国人收入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消费国。

在我这一生中,我经常说的和听到的是,美国以拥有全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世界1/3或40%的资源。

但是过去这是真实的,现在已经不再是这样了。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又会发生什么呢?以这个速度计算,到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会和美国现在的水平持平,如果我们假设那时候中国的消费者像现在美国消费者那样消费的话,那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以纸张消费为例,中国纸张的消费量将是世界现有产量的2倍。

中国粮食危机,人民10年痛苦才开始

中国粮食危机,人民10年痛苦才开始

中国即将失去十年江柳青青美元购买力和人民币的购买力,相信很多人都比较过了,按照购买力而得出的汇率应该为1:20.而我们官方的结汇是:1:6.44,传说是按照自愿公平原则买卖的。

那么,你在什么时候,明知被骗了,还要高兴的鼓掌欢呼呢?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你说看魔术表演或者说,在中国生活的时候,都对。

按照目前的汇率,到底是谁赚了大钱呢?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结果,缓解了资本的外流,同时,也减低了国内百姓购买美元的愿望。

其实质,就是防止国内经济突然崩盘,产生不可控的危机。

目前来看,目的是达到了。

众所周知,楼市泡沫,股市泡沫无疑是随时会启动的炸弹,而真正的投资家,绝不会冒这个风险,但是,人民币的升值,无疑延迟了国际资本的撤退。

通过升值,国内公司结汇时,也减少了纸币的发行数量。

主流们的思维,应该是想用时间换得经济转型的空间。

其实,不过在装傻充愣而已,目前的体制根本不支持经济转型。

时间换空间的美好奢望,是建立在百姓的财富持续缩水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中小企业持续失血,失业大军不断壮大的痛苦之上的。

未来,大家会发现:我们的时间没有换来发展的空间,换来的是二次探底,而且,这一探,将是10年。

这是我们当时负责任的结果,大投资,大发纸币,忽略民生的结局。

我们早就耽搁太多的时间了。

坏掉良心的医生,本来2天可以医好的病,他一定要拖到10天,或者多少个疗程才能医好,美其名曰:渐进式发展。

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巨大风险就是粮食。

风险源自西方世界的清洁能源计划。

因为很多粮食用来做汽车的燃料,所以,出口量自然减少,世界上很多地方要开始闹饥荒。

这算不得什么阴谋,人家自己种的粮食,当然有权自己支配。

笔者自己推算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粮食自给率不到75%。

2010年,全年进口5480万吨大豆,同时进口687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大豆含油率为19%,折合大豆3615万吨大豆。

美国大豆平均亩产170公斤左右,上述大豆需要5.5亿亩良田才能产出。

经过简单的计算,我们知道是18+5.5=23.5亿亩土地养活了今天的中国人民。

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摘要: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08&zD016)的阶段性成果。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尽管这次危机有着众多的诱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非农产业的高附加值和增长的快速性对后发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力,这时,农业的战略位置常常容易被人忽视。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转变近年来,世界粮食形势的严峻,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

国务院2008年7月2日讨论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关于粮食生产的具体目标。

同时,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粮食安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争议:中国粮食安全的多重思考1992年中国政府在萨乌马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认为粮食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并形成不同的观点。

林毅夫和蔡昉从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的角度对中国粮食战略提出反思,认为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会影响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黄季琨则在总结和评估中国粮食生产增长过程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未来25年内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发展趋势做了综合的论证,并提出了“口粮安全”的概念;卢锋指出中国长期以来在粮食问题上存在过分强调自给自足的“泛政治化”认识误区,认为中国未来在保持基本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应实行较为自由化的农产品和粮食贸易体制;潘岩认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稳固,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益突出,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观点:朱希刚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实现途径;而柯炳生、王德文等则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及政策做了全面的回顾与剖析,并指出应实现基本机制市场化;丁声俊等认为,粮食安全涉及需求者、需求时间、产地来源、所需粮食、粮食数量与质量以及购买力六个要素;翟虎渠等提出粮食安全应当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陈锡文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以及低收入人口的定向补贴五个方面来理解粮食安全;蔡防认为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转折”之后,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发展面临激励机制的转换,应适时提出主动的粮食安全战略;等等。

粮食内外因

粮食内外因

粮食内外因作者:童大焕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年第25期近期,世界性粮食危机使人们再次将目光盯在农业上面。

本次粮食危机已使数个非洲国家、印尼、菲律宾以及海地等国家发生粮食骚乱。

越南也因为油价和粮价高涨导致严重通胀,股市折腰、楼市低迷、越南盾随美元走势疲软。

中国短期无忧,供需基本平衡。

但是,粮食危机仍然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有没有能力、要不要采取措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只要放开粮价,就可通过粮食进口等方式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笔者对此却不敢乐观。

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一旦粮食问题演变成国际普遍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就会采取粮食禁运的办法以求自保。

在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中,中国的城市化浪潮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也最深远。

1995年,一位名叫布朗的美国人出版了轰动世界的书《谁来养活中国》。

13年来的事实表明,中国人自己养活了自己。

但这光荣只是过去。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粮农的种粮比较收益已经越来越低,土地抛荒现象也愈演愈烈。

今年5月至6月末,“铁老大”要完成一项特殊的运输任务,60天内,被指令从东北向南方抢运1000万吨大米。

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还要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保证粮食供应,一旦国际粮食供应持续吃紧,而国内耕地面积和实际耕种面积继续减少,情何以堪?未来谁来养活中国?是主要指望用钱购粮的进口方式,由外国养活中国;还是主要靠自己种粮,以自己的田地养活中国,这是事关国家生存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可以说,中国粮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忧与外患。

外患是国内粮价太低,有可能导致即使国内供应不足仍然难以阻止粮食外流。

前些日子新华社发布消息,说政府将严禁国内大米出口,可全球最大粮商——中粮集团(央企)的一位高管公开对媒体声称“中粮集团将继续出口大米”。

原因何在?出口大米有大利可图也。

为限制国内大米出口,从3月份起,13%的出口退税被取消,并加收5%的出口税。

一减一加相当于增加大米18%的出口成本,但国内出口大米离岸价每吨已暴涨至970美元,计入18%的税负,出口价格仍然高出国内近2倍。

1956-1957年农民闹社闹粮事件

1956-1957年农民闹社闹粮事件

1956-1957年农民闹社闹粮事件作者:暂无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12期罗平汉1956年4月2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初级农业合作化。

到1956年12月,全国农村96.3%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初级社者占农户总数的8.5%,高级社者占87.8%,意味着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但是在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相当多的初级社还来不及巩固,就匆匆忙忙地转为高级社,甚至还有未经初级社阶段,而直接由互助组进入高级社:再加上经营管理、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引发了1956年底至1957年春部分地区农民闹退社闹粮食的事件。

退社风潮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初级社与高级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作为农民的股份参加合作社,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为个人所有,产品分配按所占生产资料与社员劳动工分的比例进行分红:而高级社,农民则需要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交给合作社,在分配中生产资料不参与分红,而是完全按社员的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高级社创办之初,由于管理经验不足,一些农业社对农民的管理和限制过严,这对于长期以来自由散慢惯了的农民来说一时还难以习惯。

至于干部的强迫命令作风,更是引起了社员的不满。

1956年11月,中共河北省委在报送给中共中央的《关于农村干部强迫命令作风的报告》中说:“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的强迫命令作风是日益发展的一种趋势。

”“基层中干部工作中命令主义,不但是大量的,而且情况也是严重的,有的已经发展到违法乱纪的地步。

”报告中例举了四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许多农业社干部,在工作中不同群众商量,不听群众意见,多是少数人或个人作主,甚至发展到独断专行。

对于群众的不同意见,任意扣上“落后”“反动”“破坏合作社”的帽子,使社员有话不敢说。

高阳县耿庄乡因受水灾,社员忙于个人种菜、打鱼,对社里的集体生产不是很积极,社干部便擅自举办所谓“落后分子训练班”,受训社员达100多人。

潜伏的中国粮食危机

潜伏的中国粮食危机

潜伏的中国粮食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国内农业生产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如土地利用、人口老龄化、水资源短缺、农民生产水平低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难以跟上国内市场的需求。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民负担着粮食生产的重任。

他们承担着生产、种植、管理、销售等多项任务,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却很低,导致粮食生产难以提高,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而且由于政策不足,许多农民面临着土地流转难的问题,那些没有耕地的年轻人更是无力承担农业生产这一重任。

除此之外,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生产。

疫情过后,由于物流等因素,导致农产品的销售不畅,许多农民说费了劲也卖不出去,这种状况还在持续。

而且,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外国同行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了其进口量,这也使得农民的出口渠道减少了很多。

然而,这种潜在的危机并不意味着无从解决。

从农村地区的发展,到耕地的整治,再到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有着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扶持,让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在粮食流通上加强政策的引导、加强信息的共享,推行“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最终达到产销对接。

总之,在全球粮食市场日益紧缺和价格上涨的环境中,中国作为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应有意识地意识到这些挑战,并采取紧急措施来防范、减缓,乃至打赢粮食安全保卫战。

最后,希望政府越来越重视粮食危机的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扶持和政策上的保障,同时也对粮食生产的环节进行管理与监管,从而自力更生,打造粮食生产提高以及粮食安全的坚强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林被中国人视而不见的粮食危机
作者:邱林时间:2012-07-13 浏览次数:75 次
【核心提示】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

如果我们对粮食危机“故意看不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执行者所推崇的政治理念,更是中国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有迹象表明,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其特征是,一边是中国粮食丰收,而另一边却是粮食进口的猛增。

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顺利实现了“八连增”,今年的夏收也进展顺利。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粮食进口也开始了大幅度增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似乎已经岌岌可危了。

农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中国共进口谷物621.6万吨,同比增长377.3%;其中,小麦进口197.6万吨,同比增618.8%;出口10.9万吨,同比降5.9%。

玉米进口187.7万吨,去年同期进口仅2.5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令人咂舌的74倍;稻谷和大米进口97.3万吨,同比增17.1%。

一个基本事实是,进入21世纪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还能达到95%,之后逐渐下滑。

虽然去年国内粮食实现了“八连增”,但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把大豆、玉米包括在内,核算下来,实际上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

想想看,作为13亿人的大国,中国粮食缺口达到10%是什么样的结果。

很少有人想到未来的某一年,由于自然灾害,中国粮食产量大幅降低,库存粮食仅够吃几十天甚至几天,那时的中国人该怎么办呢?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有人向我反映,国家粮库存在虚报现象,至少有两个地方粮库是空的。

下面到底存了多少粮食,建议国家好好查一查!”
之后,媒体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袁隆平院士的担忧:有的粮库“去年秋天就已清仓了,没有一粒粮食”。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一旦各地粮仓的粮食所剩无几,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一些专家总以中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城市建设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以及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人随时面临“吃饭”问题,但真正的原因却是,农民不愿意去生产粮食,因为“种粮比较利益”低。

这些年,政府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鼓励种粮政策,不过由于补助幅度低,而且落实经常不到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例如政府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少缴的那几百元农业税,却由于近几年各种农资费用的大幅上涨抵消。

粮食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政府都对农民种粮实行大量补贴。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占了农民收入的40%,欧盟多国政府补贴也占了农民收入的35%左右,日本对农业的补贴也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1.1%。

在这些国家,农民的收入至少跟城里人差不
多。

但是在中国,随着种子、化肥、农机、水费、电费的不断攀升,农民辛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净挣两三千元,不及进城打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比城里人更差了四、五倍。

目前中国农村的强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农民工数量达到2亿多,未来可能还会增加4亿。

人们不愿种田,这是未来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

这让我们联想起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当时这本书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由于总产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费却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9年出现粮食求大于供的局面。

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进口大米、小麦、大豆等来弥补这一缺口。

然而,粮食进口量的猛增已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已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中国大豆进口的教训,玉米进口量上去了,恐怕就下不来了。

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玉米年进口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这一数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将会产生影响。

曾经能够与美国比肩的第二大玉米出口国中国,2010年反而累计进口了157万吨玉米。

而今来看,玉米进口逐步“常态化”,已成难逆之势。

什么都可以缺少,但粮食不可少。

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

如果我们对粮食危机“故意看不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执行者所推崇的政治理念,更是中国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
根本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