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e831e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c.png)
粮食危机[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粮食危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正在全球蔓延。
当然,粮食危机并不仅仅由于人口的激增造成的,它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气候变暖的影响。
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气候变暖现象,使一些病虫害加剧,同时也增大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比如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大旱灾,使当地的农作物大幅减产。
第二,水资源短缺的威胁。
全球水资源普遍短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淡水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缺水。
水资源的普遍短缺给农作物带来的一个最大威胁就是使农作物难以得到灌溉。
世界银行曾指出“15%的印度粮食是靠抽取地下水生产的”,而目前对地下水的抽取已经超过了降雨对地下水的补充速度,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应的短缺,从而造成粮食短缺,进而引发粮食危机。
第三,耕地面积的减少。
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土壤的质量,加上过度放牧和砍伐,使地表植被被告破坏,土壤荒漠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最直接的威胁。
如何扭转粮食危机呢?这是人类面临的又一个相当大的课题。
从宏观上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及自然生态的失衡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环保的观念和意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以减少碳的排放量。
当然,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第二,要保护土壤和耕地。
粮食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土壤,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比如植树造林等以防止土壤的沙化,保护土壤,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
第三,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首先要继续推行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其次要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再次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以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
第四,树立粮食安全意识,实施节约粮食工程。
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加上粮食的连年丰收,使一些人少了危机意识,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频繁的自然灾害及水资源的缺乏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应该树立危机意识,保持节约粮食的传统习惯。
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原因及启示

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原因及启示(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室)在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尤其是今年夏粮喜获丰收,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为我国总体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创造了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影响我国经济回升的外部需求下降明显、内部基础尚不稳固。
为此,分析近几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原因,总结其对我国的启示,对于做好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实现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的原因从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国际粮食价格经历温和上涨、加速上涨和高台跳水的动荡历程。
2003年年初到2005年12月,国际粮价小幅度温和上涨,FAO谷物价格指数从98.5上涨到106.9,涨幅为8.5%;2006年1月到2008年4月,国际粮价加速上涨,该指数从106.9上涨到最高点274.3,涨幅为156.6%;2008年6月到2008年12月,国际粮价高台跳水,在短短的6个月内该指数从273.7下跌到174.3,跌幅为36.3%。
国际粮价巨幅波动的影响巨大、原因复杂。
实际上,这次粮食价格巨幅波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粮食供需格局变动是国际粮价动荡的内因粮食供需格局变动并不必然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如果配合金融、贸易、投机等方面的一些因素,则很容易引发粮价的急剧波动、甚至是全球粮食危机。
全球人口日益增长、经济日益发展、食品消费升级,推动全球粮食需求持续上涨,生物能源产业则进一步扩大了粮食需求。
如果出现粮食明显减产,则很容易出现全球粮食供给偏紧的局面,进而成为国际游资发动攻势的机会,容易引发全球粮食价格波动。
在这次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中,粮食减产是影响特定粮食品种价格的重要内因。
在2005~2006年间,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连续两年遭遇气候灾害影响而减产,美国的小麦比往年减产14%,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小麦也由于气候因素而减产。
如此严重的减产,加之粮食刚性需求,全球粮食库存走到谷底,2006/2007年度全球粮食库存与消费量之比为15.55%,是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成为引爆国际粮价进入加速上涨阶段的导火索。
粮食危机事故分析报告

粮食危机事故分析报告粮食危机事故分析报告一、事故概述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而粮食危机事故是指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导致粮食供应紧张或中断的事件。
本次报告分析了一起粮食危机事故,对事故原因、后果和教训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二、事故原因1. 天气灾害:该地区遭受了连续的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田间作物受损,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
2. 人为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在监管和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和不力,未能及时对天气灾害进行预警和救助,也未能做好粮食储备和调配工作,导致粮食供应出现短缺。
三、事故后果1. 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粮食供应紧张,居民的日常饮食受到了严重影响,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普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 经济损失: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作物减产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企业也因原料不足而停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事故教训1. 加强天气灾害预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天气灾害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布信息,让农民和公众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损失。
2. 健全粮食储备机制:政府要建立健全的粮食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充足的粮食,稳定市场价格,维护社会稳定。
3.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强化监管和管理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田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种植、施肥、灌溉等环节符合科学技术要求,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五、总结通过本次事故的分析可以得知,天气灾害和人为因素是导致粮食危机事故的主要原因,食品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是其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引以为戒,加强天气灾害预警,健全粮食储备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同时强化监管和管理工作。
这样才能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粮食危机的原因

粮食危机的原因
从地球上有人类生存以来,粮食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世界各地发生的粮食危机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
如果要探究每次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很难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原因,比如战争、极端天气等,通常是一些列原因的综合。
以下是几乎每一次全球粮食危机背后的8个主要因素,虽然不会同时出现,但你几乎总能找到其中几个因素的身影。
石油和运输成本增加
当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时,粮食生产和运输的能源成本就会飙升。
当粮食价格种植成本更高时,传导至终端销售的成本就会更高,而这些不断上涨的成本,使得当地的居民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比更大,甚至很难购买到食品,而农民也很难将农作物出口到工业化或对粮食依赖进口的国家。
此外,石油成本的增加,会导致许多国家大力投资生物燃料的开发,生产更多的生物燃料,意味着更少的食物。
例如,发生在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当时的石油价格翻了一番,这导致化肥和与粮食系统相关的运输成本大幅增加。
包括美国、欧盟、巴西在内的很多粮食生产大国,都加大了对生物燃料的生产补贴,仅在美国,2007年谷物总产量的20%被用来生产乙醇,可以想象其它国家的情况。
这会导致生物燃料生产与食品生产直接竞争,进而减少全球粮食供应量。
就是这样。
从世界粮食危机中重新思考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从世界粮食危机中重新思考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当前,世界正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在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并频繁波动。
因此,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当前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此次粮食危机成因之后,论述了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对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补贴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应对国际粮企的挑战,还应该提高国内粮企的全产业链发展,从而有效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标签:粮食危机粮食安全补贴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世界粮食危机让粮食安全问题重新突显,也让我国在粮食连续9年丰收之后,依然需要采取对策来应对粮价上涨的局面。
粮食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在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当前粮食价格不断上涨、频繁波动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自2003年开始,国际粮食价格开始大幅上涨。
有些地方的粮食价格在几年内翻番,有些地方甚至在数月内就翻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这次粮食危机上涨的最高峰时期——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全球的粮食价格增长了74%(大部分地区的价格在数月内就大幅增长);而小麦的同期价格更是上涨了130%,翻了一倍还多。
另外一些地区的价格更是涨得惊人。
一系列长期和短期因素使得粮食的产量在增速缓慢下降的同时,粮食的需求却在增强,供需因素共同影响造成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1.能源价格能源价格的上升对粮食价格的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是石油和化肥价格的上涨导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
在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石油价格和玉米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
石油价格上涨了1倍多,玉米价格的涨幅与石油价格的涨幅大体相当。
高涨的能源价格也增加了生产、加工、运输粮食的成本,并且刺激生物燃料产业扩大规模。
2.生物燃料产量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和欧盟开始了生物乙醇的生产。
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增加了对谷物和植物油的需求,这影响到了整个粮食体系。
全球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全球粮食危机对 中国的启示
王仲辉 徐 丹
形成 了多级储备 、 直运行 、 头管理等特点 。 垂 多 但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我 国 的粮 食 储 备 机 制 完 美 无 缺 , 为 了能 够 提 高 我 国粮 食 安 全 的 系 数 , 需 要 在 机 还 制 、 行 过 程 上 加 以 改 善 。 粮 食 储 备 机 构 在 我 国 运
民 间 积 累水 平 也 不 高 。
●
1 .保 证 我 国 国 内 的 耕 地 面 积 , 大 农 业 基 加 础 设 施 投 入 。 在 我 国 的城 市 化 进 程 中 , 国 各 地 全 有 很 多 的农 民 为 了能 够 在 短 期 获 得 高 收 入 , 纷 而
各 地 发 展 还 不 平 衡 。 有 些 落 后 地 区 的 储 备 粮 只
大 众 媒 体 中发 布 信 息 , 农 民 下 一 季 度 的 生 产 起 为
一
扩 大农 民收益做 起 , 能 避免 受 到 国际市 场粮 食 才
价 格 的冲击 。
( 陈摘 自《 农业 经济 ) 0 9年第 1 《 20 0期 全球 粮食危
机 的 成 因 分 析 及 对 中 国的 启 示 )
此 , 家应该 积 极 引 导 对 粮 食 的合 理 消 费 , 整 国 调
农 产 品消 费 结 构 , 当 控 制 生 物 能 源 的 发 展 规 适 模 。首 先 要 保 证 居 民对 粮 食 的 需 求 , 时 对 生 物 同 能 源 的发 展 采 取 引 导 措 施 , 使 其 发 展 不 与 人 并 争粮。
个指导 性 的作 用 。除此 之 外 , 可 以在 主要 粮 还
食 产 区开 展 粮 食 价 格 咨 询 服 务 等 公 益 性 的 活 动 , 进一步引 导农 民的粮 食 生产 和 贸易 活 动 , 进 粮 价 提 供 服 务 。 为
国际粮食危机加剧

国际粮食危机加剧: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引言近期,国际社会频频发出关于粮食危机的警报。
全球多地的极端天气、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正在导致粮食供应链的严重中断。
这一系列因素叠加,使得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粮食危机背后的原因,以及国际社会为应对这一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冲击1. 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粮食生产。
近几年,全球多地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现象,如欧洲和北美的高温干旱、亚洲的暴雨和洪水、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化等。
这些气候异常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还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2. 作物减产与粮价上涨气候变化引发的作物减产已成为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主要威胁。
例如,小麦和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在多个主要产区的产量显著下降,导致全球粮价持续上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2024年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已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这种价格上涨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供应,还增加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负担。
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粮食供应链危机1. 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乌克兰和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尤其是在小麦和葵花籽油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冲突地区的农田被摧毁,粮食生产大幅下降。
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导致的制裁和贸易限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
这场冲突不仅直接导致了粮食短缺,还波及全球市场,推动了粮价的进一步上涨。
2. 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除了乌克兰危机,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也在加剧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
例如,中东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内战和政治动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中断和粮食进口渠道的封锁。
这些地区的局势动荡使得本已脆弱的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对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而言,粮食短缺的风险急剧上升。
三、新冠疫情的长期影响1. 供应链中断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全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粮食安全拉响警报反应的哲学道理

全球粮食安全拉响警报反应的哲学道理粮食危机迫在眼前,不仅是对于全球粮食安全,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尽管近年来全球粮食供给总体充裕,但目前全球仍有1.13亿人在遭受饥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四分之一的人口食物不足。
资料显示,当前全球谷物供给量26.19亿吨,超过全球谷物26亿吨的需求量。
在全球完全无产量的情况下,全球各类的粮食储备仍能满足5到6个月的需求。
尽管当前全球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仍然难以避免以粮食进口为主的部分地区因疫情而引发的粮食短缺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对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战略意义不用多言。
真正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仍须以自主生产、自给自足为根本准则。
当前因疫情而引发的粮食危机预警对我国粮食生产也是一种警醒。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人员近日表示,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据了解,一方面我国主粮自给率高。
据资料显示,从进出口占比来看,大米进口率(进口占需求的比重)为3.86%,玉米进口率为1.32%,小麦进口率为3.26%,粗粮进口率为5.81%,中国主要粮食的自给率超过九成,受进出口影响较小。
但大豆的进口率为88.52%,因大豆并非主要粮食作物,故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储备充足。
据报道,当前我国大米库存1.09亿吨,足够满足全国9个月的需求;小麦库存1.31亿吨,足够满足全国13个月的需求;粗粮库存2.23亿吨,足够满足9个月的需求。
可见粮价或因疫情短期波动,但并不具备资本炒作的价值。
目前,我国短期主粮无忧,但仍需谋及长远。
谋及长远的原因在于,我们还需直面一个根本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个话题说起来荣耀,但回到根本,却暴露出我国农业的短板。
目前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产量能实现基本的平衡,但由于地少人多,这种平衡具有一定脆弱性,可以抗击风险的能力还不是十分完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王仲辉, 徐丹
作者单位:王仲辉(南京财经大学WTO研究中心), 徐丹(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南京,210046)
刊名:
农业经济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
年,卷(期):2009,(10)
引用次数:0次
1.农业部:全球粮食危机原因根本不在中国和印度.[EB/OL] 2008年04月30日18:43
2.综述:拉美和欧盟国家商讨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EB/OL]/news/gjspzs01/200851995236808.htm
3.朱险蜂.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展望[J]农业展望2(308(4):14-16
4.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6):28-29
5.程路连,安彤.环境恶化可能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J]环境科学动态1998(4):30-32
6.Mac Margolis,房辉,周惠萍粮仓里的危机--世界粮食生产面临的巨大威胁[J].生态经济.2006(9):18-23
7.白木,子荫粮食背后潜伏着安全危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3)9-10
8.Leister Brown,陈一茗地球环境恶化与人类粮食危机[J].世界科学.1998(10):26-29
9.珍妮.全球性食品与粮食价格上涨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3):82-83
10.李永强,伍娟花,江传敬.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价格走势[J].中国统计2006(2):16-17
11.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监测中心.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走势预测[J].中国物价.2008(5):12-13
12.农辕.在口粮与能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关于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对话[J].广西电业2006(3):6-7
13.崔荣会.粮食危机迫近中国[J].财经界2004(1):27-31
1.期刊论文高翠元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36)
本文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政策、国际金融投机炒作以及美元疲软等三个方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驳斥了某些发达国家把粮食危机嫁祸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荒谬言论.
2.学位论文李亮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土壤盐渍化演化规律和成因分析2008
土壤盐渍化是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是土壤退化、生态环境失稳的主要表现。
其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当今全球粮食危机日显突出的背景下,开展有关土壤盐渍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盆地是“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的目的地,旨在改善该地的农业和生态状况。
然而,近年来该地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在部分地区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的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为此,掌握该地土壤土壤盐渍化现状,分析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揭示其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在充分收集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特征,进行了土壤盐分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与累积特征,评价了土壤盐渍化现状;运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通过综合对比“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1993年调查成果以及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2000年、2006年),揭示了研究区近15年来的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成因。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和示范性,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 一、通过对研究区10个采样点,61个土壤样中土壤特征及可溶盐分的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1、土壤含盐量区间为0.192-1.614%,平均含盐量为0.558%,土壤含盐量显著偏高。
各边界点土壤平均含盐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北边界(0.238%)和西边界(0.336%)土壤含盐量远低于东边界(0.773%)和南边界(0.858%);研究区土壤平均含盐量呈现出北部和东部较低,中部和东部、南部较高的格局。
2、土壤的岩性不同,含盐量亦不同:砾砂的含盐量最高,为0.886%;粉土的次之,为
0.571%;粉质粘土的最低,为0.485%。
3、土壤含盐量随深度呈现出:持续增加型、先减后增型、M型、先增后减型、持续减少型等规律性变化; 4、盆地南端出口处土壤含盐量最高,系有地下水作用参与形成的次生盐分加入,北部次之,为基岩影响的弱度盐渍土;中、南部为弱、中度盐渍土;缓岗地带为非盐渍土。
二、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分区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即:以TM遥感影像数据源做光谱分析,根据不同的盐渍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以盐渍化分类指数为非监督分类依据,运用ERDAS软件中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处理后的影像图进行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分类。
三、通过对比1993年、2000年、2006年“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三个时段的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揭示了研究区15年来土壤盐渍化的演变历程。
结果显示,该地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呈增加趋势。
北部非灌溉区盐渍化区域范围扩大,主要是原生盐渍化区域小边缘发展扩大;中部和东部灌溉区盐渍化区域呈片状集中分布,但不同时间伴随着分布区域的迁移,土壤整体含盐量在升高,区域南部盐渍化以次生土壤盐渍化为主,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面较广,局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升高。
四、研究表明,秦王川盆地内主要的盐渍化问题是由于“引大入秦”灌溉渗水排泄不畅引起地下水水位普遍升高而导致严重次生土壤盐渍化。
以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为代表的原生盐渍化土主要成因是盆地地质构造过程中土壤中原生盐分经过沉积一淋滤一再次沉积过程不断积累在某些土壤层中。
五、随着今后“引大入秦”引水灌溉工程继续灌溉,以及该区域内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秦王川盆地内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都将发生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yjj20091001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