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物技术资料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一、概念与名词1、植物离体快速繁育——又称微快繁,简称微繁,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把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放在人工操纵的环境中,使其分化、繁育,在短时刻内产生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完整新植株的技术。
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一种营养繁育方法,是常规营养繁育方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
2、试管外生根技术——试管外生根技术是指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与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截了当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
该方法舍弃了组织培养苗在试管内生根这一环节,不仅躲开了瓶内生根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和节约了育苗成本。
3、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技术。
〔P8〕4、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P26〕5、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形成层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和各种器官组织以及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6、胚珠培养——胚珠培养是将授粉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后,取胚珠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的过程。
有时也把胚珠连同胎座一起取下来培养。
7、离体叶的培养——在自然界,专门多植物的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从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植物,离体叶培养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
它大多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和根。
其中叶片培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8、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材料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即对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进行离体诱导使其称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林业生物技术ppt(经典)
一、基因工程概述(一)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上世纪70 年代初,基因工程诞生,经过短短40 年的发展已取得惊人的成就。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重组DNA 技术在短时间内改造生物遗传性,填补了生物种属间的鸿沟,使人类可按照需求定向培育新品种。
基因工程成为了生命科学中最有生命力以及最引人瞩目的前沿科学之一。
1、理论上的三大发现(1)上世纪40 年代确定了生物遗传物质是DNAAvery 报道了著名的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实了DNA 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还证明了DNA 可把一个细菌的性状转给另一个细菌。
该结果是生命科学的革命开端。
(2)DNA 双螺旋结构及半保留复制1953 年,Walson 和Crick 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并且提出DNA 复制以半保留方式进行。
(3)60 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确定了遗传信息以密码子方式传递,每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coden),代表一个氨基酸。
2、技术上的三大发明(1)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1970 年,Smith 和Wilcox 在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纯化了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使DNA分子的切割成为可能。
为基因工程提供了技术基础。
(2)DNA 连接酶的发现1967 年,发现了DNA 连接酶,该酶参与DNA 缺口的修复;1970 年,美国发现了T4DNA 连接酶,具有更高的连接活性。
(3)基因工程载体的发现具有切割酶与连接酶还不能完成DNA 体外重组,DNA 片段不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
为了使其在寄主细胞中自我繁殖,需将DNA 片段连接到一种特定的、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DNA分子上,这就是基因功能载体(Vector)。
197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Berg 在体外重组了猿猴病毒SV40 和λ噬菌体的杂种DNA分子;1973 年Cohen 将抗四环素的质粒与抗新霉素及磺胺的质粒通过EcoRI 酶切后进行重组,得到了同时抗四环素和新霉素的新质粒。
基因工程从此诞生。
(二)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 ):将体外核酸分子组合到任何病毒、细菌质粒或其他载体系统,形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进入到原来没有这类分子的宿主体内,而能持续稳定地遗传。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林业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之一,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林业中也面临有害生物的威胁,它们会给森林健康和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平衡,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有害生物主要指对森林造成危害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
它们能够寄生在森林植物上,危害树木的生长和品质,还会引起营养物质的流失和病害的传播,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防治有害生物对于维护森林健康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针对林业中的有害生物威胁,科研人员和农业专家们研发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些技术的应用和相关案例。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天敌是指对有害生物有天敌作用的其他生物,比如昆虫对昆虫、寄生性真菌对昆虫等。
病原微生物则是通过感染有害生物从而导致其死亡的微生物,比如昆虫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利用生物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来防治有害生物,可以实现精准打击,达到控制其数量的目的,同时又不会对森林环境和其他生物造成损害。
许多国家都广泛应用了生物防治技术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美国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叫做“白绦虫”的昆虫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加拿大,科研人员利用一种叫做“白僵菌”的真菌来控制松墨天蛾的数量,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我国也在这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和应用,通过引进外来的天敌和病原微生物,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农药是一种专门用于防治或者杀灭有害生物的化学药剂,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化学防治技术能够通过杀灭昆虫、真菌和细菌等有害生物,从而减轻其对森林的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污染、残留等问题。
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时需要谨慎,必须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标准和方法来进行,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基因组:指某种生物体或一个细胞所携带的全部DNA序列的总和。
2、克隆: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3、基因的差别表达:生物个体育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发生的不同基因按一定时间和空间有序表达的方式称为基因的差别表达。
4、限制酶:一种能识别特殊短核苷酸序列并在DNA的某些位点上切割的蛋白质。
5、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照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在体外构建成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表达的操作。
6、DNA聚合酶:连续地将脱氧核糖核苷酸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3‘-OH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从而合成一条互补链的酶。
7、酶的固定化: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
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
8、T—DNA:能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的一段DNA。
9、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催化合成互补DNA的酶。
10、克隆载体:可携带插入的外源DNA片段并可转入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的DNA分子。
1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通过DNA互补双链解链、退火和聚合延伸的多次循环来扩增DNA特定序列的方法。
12、蛋白质工程:通过对天然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修饰,以获取比天然蛋白质更理想的新型蛋白质。
13、细胞工程: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遵循细胞的遗传和生理活动规律,有目的地制造细胞产品的一门生物技术。
14、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5、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两种异源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人工诱导下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经培养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株。
16、细胞培养:在体外条件下,用培养液维持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技术。
17、发酵: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发酵。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
为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效果,保障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病原菌、线虫、螨类等。
它们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影响树木生长:林业有害生物通过取食、寄生、繁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早衰甚至死亡。
2.破坏森林生态平衡: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
3.引发次生灾害:有害生物危害导致的树木死亡、生长不良等现象,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部分林业有害生物还能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疫与监测技术检疫与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苗木、种子、木材等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同时,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资源,通过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长效、无污染等特点,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3.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诱杀、捕杀、隔离、高温处理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于局部和应急防治。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广谱等特点,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
林业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
林业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正迅速崛起。
其中,基因编辑技术成为了林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为林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机遇。
本文将详细介绍林业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的相关内容,探讨其影响和前景。
一、林业生物技术的概述林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手段,用于改良、提高林木种质资源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森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林业生物技术主要包括遗传改良、组织培养、基因编辑等多种技术手段。
遗传改良是林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选择与育种,改良良种,提高林木的经济价值和抗逆能力,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和更新。
传统的遗传改良主要依赖于自然杂交和选择育种,但其效率较低且周期较长。
而基因编辑技术则为林木的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组进行精确修改来改变其遗传特性的一种生物技术手段。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方法有CRISPR/Cas9系统、TALENs系统和ZFNs系统等。
这些方法能够直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实现创造具有特定特征的新品种。
在林业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是基因编辑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主要目标之一。
通过编辑特定的基因,可以增强林木抗逆能力,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并获得更好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帮助林木增强对害虫和病原体的抗性,降低林木受害程度,减少林业经济损失。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用于改良林木的木质素合成过程。
木质素是林木主要的细胞壁成分,直接影响着木材的力学性能、抗病性和耐腐性。
通过编辑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可以调控林木的木质素合成,从而实现改良木材的目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三、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林业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林业生物技术
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社会的技术。
2、生物技术领域三个里程碑:首先是1952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第二个里程碑是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y 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Kary Mullis等人提出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3、标准PCR技术三个步骤:1、DNA变性:双链DNA模版在热(90~96℃)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系统温度降低(55~65℃),引物与DNA模版结合,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在适当温度(70~75℃)下,Taq酶使DNA序列从引物的5’→3’端延伸,合成与模版互补的DNA链。
4、形成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
(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林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其中生态产品成为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6、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⑴、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树种、竹藤、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指纹鉴定,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⑵、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林业生产的关键是良种培育和优质种苗生产。
包括老树幼化和快速繁殖,老树幼化是良种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成为名特优新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⑶、有益天然产物离体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产物造福人类;⑷、其他林业生物技术:包括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
林业生物技术总复习资料
林业生物技术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根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可以划分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定义:将来源于不同生物的DNA在体外经过酶切、连接,构成重组的DNA分子,然后转入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得到表达的过程。
细胞工程定义: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或基因移植以及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创建新的种质、改良品种、改进繁殖方法及大规模生产生物产品的技术酶工程定义:酶学原理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应用技术领域,它是在一定的反应装置里,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为有关物质的技术。
发酵工程定义:将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工程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蛋白质工程定义: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改良天然蛋白质的学科,它需要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学科的配合,通过对天然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修饰,以获取比天然蛋白质更理想的新型蛋白质。
生物技术现状及展望美国:1999年政府投资高达180亿美元。
美国现有1300多家专业生物技术公司和15.3万多从业者,其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在1998年就达到了134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362亿美元。
1996-2010年,生物技术为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带来了同样的累积经济效益(均为390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集中在大豆、玉米和棉花上。
第一阶段:抗病虫和耐除草剂;第二阶段:提高作物的品质。
比如:全球第一例转基因食品--calgene公司的延熟番茄(1993);抗玉米螟的转基因玉米,抗棉铃虫的棉花、耐除草剂的大豆等。
在美国,经GM修饰或改造的作物或食品,1999年已达7000万英亩,目前大约有50%大豆、33%棉花、大量的玉米、少量的马铃薯、油菜和南瓜均是GM。
中国:1986年启动“863”高技术规划的提出,农业生物技术列为优先发展项目。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1.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生物技术在林业中最早得到应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科研人员可以改良林木品种,使其具有更快生长、更高产量、更好品质等特点。
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培育出抗病虫害、抗逆境的新品种,从而提高了林木的抗逆性和生产力。
2. 基因编辑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开始在林业中得到应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研人员可以精确地修改林木的基因,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例如提高木材的质量和产量、增强抗病虫害能力等。
基因编辑技术为林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有望为林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3. 生物制药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林木的生物制药。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林木,使其具有生产药物或化学品的能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产生抗癌药物的林木,从而为药物生产提供新的来源。
4. 生物能源生产二、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影响1.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这有助于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培育出具有特定生态功能的林木,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2. 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和生产力,从而提高了林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快生长、更高产量的新品种,从而提高了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为林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林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更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新品种,从而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挑战和风险尽管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益处,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
转基因林木的引入可能会对原生生物造成潜在的生态风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林业中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资源产生危害的昆虫、病害、杂草等生物,它们会破坏森林生态平衡,影响森林的健康和生长。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森林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展开相关介绍。
一、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危害1.昆虫:褐飞虱、松毛虫、松墨天牛等;2.病害:松材线虫病、木霉病、根腐病等;3.杂草:茅草、竹草、三尖草等。
这些有害生物会直接威胁森林的生长,破坏森林的结构,降低森林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严重时还会引发森林火灾,对环境造成威胁。
二、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其他生物的天敌、寄生蜂等方法,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群体的繁殖和发展,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生物防治技术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森林的生态平衡维护效果更为明显。
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农药等化学物质来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
这种技术对有害生物快速杀灭效果明显,但也容易引起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产生危害。
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时,需要严格依照使用说明书施用,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如利用捕捉器、粘虫板、草帘等器具进行捕捉有害昆虫,用网罩、防护罩等器具进行隔离。
这种技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较为安全有效,但工作量较大,需要人力物力投入。
生态防治技术是指通过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的抗逆性和恢复力,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
这种技术是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有害生物的控制和防治,兼顾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综合防治技术是指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和生态等多种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这种技术以多种手段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较为全面地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三、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意识的增强,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林业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
04
02
03
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目的是提高林木的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等
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木材品质等
05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森林资源保护:通过生物技术提高森林资源的抗病、抗虫、抗旱等能力
林业生产:通过生物技术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品质和产量
环境保护:用于改善环境质量,如修复污染土壤、治理水污染等
遗传改良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19世纪末,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
05
21世纪初,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CRISPR/Cas9技术,使得遗传改良技术更加精准和高效
03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启了分子遗传学的大门
02
20世纪初,遗传学的发展,包括染色体遗传和基因遗传
应用案例: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提高林木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应用案例: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提高林木的抗旱性和抗寒性
应用案例: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提高林木的抗盐碱性和抗风性
林业遗传改良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案例
应用效果: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应用案例:通过遗传改良技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0世纪初,林业生物技术开始快速发展,主要研究树木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
20世纪中叶,林业生物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主要研究树木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
20世纪末,林业生物技术开始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主要研究树木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
21世纪初,林业生物技术开始进入基因编辑阶段,主要研究树木的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
挑战:技术人才短缺,研发团队建设困难
机遇: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培养,企业与高校合作加强技术研发
林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促进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包括林木遗传改良、林木组织培养、林木基因工程等具体技术
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林业生物制药与生物制品开发
林业生物能源开发与利用
林业生态修复与重建
林业遗传改良与育种
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高效地编辑植物基因,提高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效率
评估内容:基因稳定性、环境影响、食品安全
评估方法:实验室测试、田间试验、风险评估
林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管理
01
制生物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建立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评估体系
提高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
0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安全挑战
林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风险
科研机构:负责开展林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林业局:负责制定和实施林业生物技术监管政策
地方林业局:负责执行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监管政策
企业:负责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社会组织:负责监督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保障生物安全
林业生物技术的监管政策
监管目标:保障林业生物技术的安全、有效、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结论
07
林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关系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生物工程等,可以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带来生物安全问题。
林业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需要平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生态风险: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破坏生物多样性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其他昆虫、微生物以及寄生植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在松树林中使用松毛虫的天敌蛾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还可以利用喇叭菌、硫磺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来对抗腐朽菌和其他病原体。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在林业中常常会使用诱捕网、黏虫板和捕虫灯等器具来诱杀昆虫害虫。
还可以利用草坪修剪机、割草机和喷火炬进行物理镇压和焚烧。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在森林中常常会使用杀虫剂进行杀虫和防治。
还可以使用除草剂来控制野草的生长,从而减少有害生物的栖息环境。
综合防治是指在林业中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在森林中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松毛虫等害虫的数量。
还可以利用疏伐、云斧、采果、灌溉和修剪等措施来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环境,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
不同的防治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生物特性和环境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以达到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还应注意防止过度使用化学药剂,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三)选育抗性树种
造林时选用抗病虫性强的树种,是一种经济而 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 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技术,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讲,生物防治是最好的有害生物防治方 法之一,有以下优点。
1、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
2、对林业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且不易产生 抗性问题。
(一)农药分类
1.农药按原料来源及成分分为无机、有机、生物农药
无机农药,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配制而成的农药。由于其残留毒性较 高,目前已较少使用。无机杀菌剂包括石灰、硫磺、硫酸铜等,常用的有 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无机杀鼠剂有磷化锌。 有机农药,主要是由碳氢元素构成的一类农药,目前绝大多数农药属于这 一类。通常又根据来源和性质分为植物性农药、矿物油农药、微生物农药、 人工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
3.注意事项 在释放花绒寄甲的林分中,花绒寄甲已寄生在死树中松褐 天牛上,不要立即将诱木和枯死树清理出林地,以利于花 绒寄甲繁殖、扩散。
三、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等防治林业 有害生物的措施。
这种措施通常比较费工,效率低,一般作为辅助防治措施。 但当其他方法难以取得有效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林业病虫 害大发生的时候,往往又是一种有效的应急防治手段。
(二)造林技术措施
1.适地适树。造林必须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造 林设计中,应该把防治病虫害问题考虑在内。适地 适树是提高林木抗病力,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2.营造混交林。注意合理安排树种搭配比例和配置方 式,尽可能多地营造混交林,可提高人工林的自然 保护性能。
3.林分抚育措施。加强中幼林抚育,及时清理林间 枯死木、濒死木及枯枝,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可 以增强林木的抗虫性。优点是能够促进森林健康而 避免化学药剂等防治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林地中的有害生物进行防治和
管理,以保护和提高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有害生物包括各种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等,它们
对林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林业中常用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1.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物理隔离、热处理、冷藏和电热虫害等。
物理隔离是指通过建立屏障、罩网等来阻断有害生物的侵入。
热处理指将木材或林产品进行高温处理,以杀灭潜伏
在其中的有害生物。
冷藏是通过将木材或林产品冷藏而抑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电热
虫害是利用带电的金属板和铜环等来防治一些木材中的有害虫。
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和病原体等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发展。
常见的生物防
治方法包括引入适应环境的外来天敌和病原体,培育和放养天敌,以及利用微生物制剂进
行病害防治。
这些天敌和病原体可以破坏有害生物的生长环境,抑制其数量和繁殖力,从
而起到防治作用。
3.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农药等化学物质来杀灭有害生物。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喷洒、喷雾、熏蒸等方式施用在林木、森林地面或种植地上,以达到防治目的。
使用化学农药必
须严格遵守农药使用的规定和标准,以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4.栽培管理技术:
栽培管理技术是通过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来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
这包括选择
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树种;调整林分结构,增加树种间的间隔,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适
时修剪、清除病虫害树木和枯枝败叶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林木生物技术研究
林木生物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日益重视,林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对于林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巨大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林木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与前景。
一、林木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林木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和技术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繁殖与培育等一系列操作的综合科技。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遗传改良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等方面。
1. 遗传改良技术遗传改良技术是指通过选择、留种和杂交等方法,优选适应性强、生长快、木质素含量高以及抗病虫害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林木品种。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增加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是利用体外培养的方法,通过分离、培养和再生植株等过程,快速繁殖林木种苗。
这种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林木种苗的育苗速度和质量,满足林业快速更新的需求,同时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
3.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引入林木细胞中,使其具备某种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林木中导入抗虫基因、抗逆基因等,提高林木的抗性和适应性,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利用特定的分子标记,如DNA序列或蛋白质序列,对不同林木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评估。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林木种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实现种质资源的优胜劣汰,同时促进林木的遗传改良和种质资源的保护。
二、林木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林木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科技,已在林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林木遗传改良通过选择优良家系、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以及木材质量优良的林木品种。
这些品种在提高林木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减少对农药的需求,降低环境污染,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 林木种苗繁殖与培育利用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高效地快速繁殖林木种苗,解决传统种苗育苗速度慢、数量不足的问题。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病害和虫害。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一、生物防治技术1. 天敌引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扩散。
在松树林中引入松毛虫的天敌-松毛虫寄生蜂,可以有效降低松毛虫的种群密度。
2. 微生物防治:利用特定微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利用烟草花叶病菌来防治松材线虫病,可以通过松材线虫与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和扩散。
3. 化学拮抗:利用化学物质与病原微生物或虫害之间进行拮抗,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在林区喷洒杀菌剂可以控制树木的真菌病害,避免大面积的疫情发生。
4. 病虫害土壤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壤环境,增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活性,改变土壤生态系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二、管理措施1. 引进抗病抗虫品种:通过引进抗病抗虫品种,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引入抗白粉病的欧洲黑杨,可以减轻杨树白粉病的危害。
2. 科学喷药:喷药是控制病虫害的常见方法,但需要科学使用。
根据各类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量感关系,科学确定喷药时间和剂量,避免喷洒过多或不足。
3. 农事措施:加强森林的修剪、清理、除草和疏伐,增加森林树冠和空间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4. 生态调节: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增加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提高林地的生态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三、管理经验1. 定期监测:定期对林分进行病虫害监测,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 林分间距和树种搭配:合理设置林分间距和树种搭配,增加树种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3. 综合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应用,提高防治效果。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森林从业人员的病虫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病虫害防治的意识和能力。
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应用
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林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森林生物的干预、管理和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的一门技术。
作为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木育种、森林保护、木材加工等方面。
在森林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林业生物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林木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利用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精细调控和改变,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例如,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特定的基因修饰或删除,能够使得林木免受虫害和病害的侵袭,生长速度加快等。
这可以提高林木的生产力和木材品质,从而推动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森林受到日益严峻的威胁。
林业生物技术在森林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林业生物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研发了一批具有高抗性、抗植物病害的新品种,如超级松、抗斑点松、抗松树毛盘孢等。
研究表明,这些新品种不仅能提高森林生产力,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木材加工木材加工是林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林业生物技术在木材加工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使木材的性能、外观、耐腐蚀性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木材的价值得到提升。
例如,研究表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木材的物理、化学、机械特性,使其耐磨、耐火、隔音等性能得到提升。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还可以改变木材的颜色、纹理、光泽等外观特性,使得木材质感更好,更加美观。
总结:林业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林业生物技术将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编辑、转基因、生物育种和生物材料等方面。
在林木改良方面,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组,使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强,抗逆性提高,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生物育种技术也对改良植物的品质和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生物材料技术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和降解性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对林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木材和竹材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材料的基因,可以提高木材和竹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植物疾病对林木的危害,进而提高木材和竹材的产量和品质。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生长速度。
在气候变化频繁的今天,改良植物的基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且能够更快地生长,这对于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木材和竹材的质地和性能。
通过生物材料技术改良材料的基因,可以提高木材和竹材的利用率和降解性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保护环境,提高木材和竹材的可持续利用性。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
不同的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材料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能会引起环境污染和影响生态平衡。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担忧和抵制。
由于公众对于生物技术的认知程度不同,可能会有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或基因编辑产品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其抵制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需要面临政策和伦理道德的考量。
在推广生物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生物技术的应用安全可控,同时也需要考虑生物技术应用的伦理道德问题,确保生物技术的应用不违背人类和社会的利益。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对于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改善木材和竹材的质量和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非与选择
1、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有益天然产特离体生产,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其它林业生物技术。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需经过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2、试管外生根技术
——试管外生根技术是指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与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接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该方法舍弃了组织培养苗在试管内生根这一环节,不仅避开了瓶内生根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和节省了育苗成本。
3、林业生物技术
——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技术。(P8)
8、优良变异的筛选方法有:直接筛选法、间接筛选法。
9、细胞变异的类型包括:自发产生的变异、诱发产生的变异。
10、分裂素/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比例高时产生芽,比例低时产生根。
11、由完整的植物器官分离单细胞,叶片是分离单细胞的最好材料。
12、成功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悬浮培养物分散性良好,均一性好,细胞生长迅速。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重点
一、概念与名词
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
——又称微快繁,简称微繁,
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把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使其分化、繁殖,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完整新植株的技术。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一种营养繁殖方法,是常规营养繁殖方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
7、简述组培中细菌污染的症状与致因
答:组培中细菌污染的症状是:菌落呈黏液状或浑浊的水渍状痕或出现泡沫的发酵状等情况,颜色多为白色,与培养基表面界限清楚,接种后1~2天发现。
17、玻璃化
——实践表明,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迹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
18、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按着人们的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在体外切割,拼接形成重组DNA,然后将重组DNA与载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将其引入到没有该DNA的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31、茎尖培养与脱毒中,能否培养成功关键在于培养基。(×)
32、平板培养是花粉培养的一种方式。(√)
33、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5-30℃。(√)
34、环境的相对湿度可以影响培养基的水分蒸发,一般要求80%-90%的相对湿度。(×)
35、无病毒植株实际应用中最大的问题并非重复感染。(×)
19、根据诱导子的来源可将其分为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真菌、细菌、病毒,还包括一些病原体的非致病性生理小种、选择过的非病原体、弱致病性病原体、强致病性病原体以及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毒性产特;非生物因子包括一些物理和化学因子,如损伤、电击、高温、紫外线、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
20、从实践得知有些植物在B5培养基上生长更适宜,如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
——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系统,包括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植物个体为工厂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生物制品的方法。
15、诱导抗病性
——诱导抗病性是指利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处理植物,以改变植物对病害的反应,并产生局部或系统抗性的现象。
16、反义技术
——反义技术是指根据碱基互补原理,人工合成或生物体合成特定互补的DNA或RNA片段,以抑制或封闭某些基因表达的技术。
12、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中除去细胞壁具有细胞全能性的裸露部分。
13、转基因林木
——转基因林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林业生产或者林产品加工的森林植物。包括转基因森林植物、转基因森林植物产品、转基因森林植物的直接加工品、含有转基因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其它相关产品。
14、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
4、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 5、遗传稳定性
3、植物离体快速繁殖中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
答:影响外植体褐变的因素有:
(1)植物种类和品种(基因型),含有单宁、酚类化合物、多酚氧化酶活性大、色素含量多的植物较易发生如苹果。(2)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成年期>幼龄期,老熟组织>幼嫩组织,夏季>春冬季。(3)取样时间不当,培养时间过长,长时间不继代。(4)培养基,无机盐浓度过高,细胞分裂素过高。(5)温度,过高(6)光照,高光。(7)外植体受损程度,受伤严重,消毒剂毒害。
3、培养基(1)基本培养基,(2)碳源,(3)氮源,(4)植物激素,(5)培养基中其它因子
4、培养条件 (1)光照,(2)培养温度,(3)容器内气体成分,(4)湿度
2、植物离体快速繁殖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答:1、污染, 2、外植体褐变 3、试管苗的玻璃化
(3)内、外源激素在果实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4)生产上也可用于珍贵品种的扩大繁殖。
6、简述种子培养的技术
答:种子培养技术包括:
(1)种子灭菌:种皮厚或不饱满的种子,宜用0.1%升汞消毒10-20min。幼嫩的或发育不全的种子,宜用饱和漂白粉消毒15-30min。若种子上有绒毛或蜡质,应先用95%酒精或吐温80处理,提高消毒效果。对壳厚难萌发的种子,可去壳培养。
克服措施有:
(1)外植体选择的时间、季节、部位,遮光处理。 (2)适宜的培养基。(3)合适的培养条件。(4)加入抗氧化剂,使用VC,PVP,活性碳。(5)缩短继代时间。(6)减少外植体受损程度及合理使用消毒剂。
4、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8-9)
答:(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
9、外植体
——外植体指植物组织培养中用来进行无菌培养的离体材料,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10、细胞悬浮培养
——细胞悬浮培养是将游离的植物细胞按一定的细胞密度,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
11、花粉培养
——花粉培养也叫小孢子培养,是从花药中分离出花粉粒,使之成为分散的或游离的状态,通过培养使花粉粒脱分化,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7、离体叶的培养
——在自然界,很多植物的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从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植物,离体叶培养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它大多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和根。其中叶片培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8、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材料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即对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进行离体诱导使其称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36、机械法分离原生质体的主要缺点是原生质体的产量很低、方法繁琐费力。(√)
37、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培养,又可以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这一过程称为脱分化。(×)
38、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PH值都在5.8-6.0之间。(×)
39、花粉培养是将花粉从花药中游离出来,成为分散或游离态进行培养。(√)
(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花器官培养的意思有哪些?
答:花器官培养的意义有:
(1)通过离体花芽培养可了解整体植物和内源激素在花芽性别决定中所起的作用;
(2)可以了解花器官各部分对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作用;
19、驯化
——驯化是指试管苗移植前可将培养瓶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3-10d,让试管苗接受自然光的照射,感受自然温度的昼夜温差现象,使其壮实,然后再开瓶移植,经过较低温、湿度的处理,以适应自然温、湿度条件。
20、脱毒苗
——脱毒苗是指不含该种植物的主要危害病毒,即经检测主要病毒在植物内的存在表现为阴性反应的苗木。
3、根据起因不同,植物细胞的死亡分为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
4、器官培养程序包括:无菌外植体的获得、初代培养物的建立、培养物形态发生、植株再生等环节。
5、植物营养器官培养主要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叶培养。
6、植物繁殖器官培养主要包括:花器官培养、幼果培养、种子培养。
7、原生质体培养的体细胞变异大于细胞培养的变异,而细胞培养的变异又大于组织器官培养的变异。
23、植物离体培养常用的主要糖类是蔗糖。
24、无菌操作接种时,在操作前和操作期间要经常用于擦拭双手和台面的酒精浓度是70%。
25、根、茎、叶、花、果、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中柱鞘等植物体细胞均可作为培养材料,诱导形成完整植物体。(√)
26、以小孢子和大孢子细胞等植物性细胞为培养材料,可诱导形成完整植物体,该植物体叫单倍体,能正常开花结实。(╳)
4、细胞全能性
——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P26)
5、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形成层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和各种器官组织以及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6、胚珠培养
——胚珠培养是将授粉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后,取胚珠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的过程。有时也把胚珠连同胎座一起取下来培养。
27、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温度、光照(如紫外线、湿度、通气状况)均会影响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28、愈伤组织是尚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团,其生理年龄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