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学原则
下列属于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
《学记》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教育理论的宝库之一。
作为一部涵盖了丰富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经典之作,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在《学记》中,作者提出了诸多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探究等。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和能力。
这一原则强调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循序渐进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避免跳跃或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
启发式探究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这些教学原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避免跳跃或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提高其认知能力。
最后,启发式探究的原则鼓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将这些原则融入现代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差异化作业布置等。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基础概念开始逐步引入高级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记教学原则
学记的基本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尊师重道。
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
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尊师,其次是重道。
3.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 "。
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4.豫时孙摩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
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
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
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所以《学记》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是指教育中的一种记录方法,通过记录与总结,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是指在进行学记活动时应遵循的方式和方法的总结。
一、真实性原则学记应该真实地反映学习的内容和过程。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简单地复述教师的讲解。
学记的真实性原则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知识点,还要深入思考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学记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系统性原则三、个性化原则学记应该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习惯,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记活动。
有的学生喜欢文字记录,有的学生喜欢图表和图像,有的学生喜欢口述和讲解。
个性化原则要求学生在学记活动中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四、灵活性原则学记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学记方式和方法。
有些学习内容适合文字记录,有些学习内容适合图像和图表,有些学习内容适合口述和讲解。
灵活性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学记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五、可持续性原则学记应该具有可持续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学记活动,持续积累和复习知识。
学记的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学生要定期回顾和总结学记内容,做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六、创造性原则学记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创造性地学记活动。
可以通过绘图、设计、口述、讲解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提高学习效果。
七、参与性原则学记应该具有一定的参与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学记活动,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主动地思考和表达。
学记的参与性原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的总结。
学生在进行学记活动时,应该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记活动,并对学生的学记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1、学记的教学原则?【答案】《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是:1.教学相长的原则2.预防性原则3.《学记》主张及时施教4.循序渐进原则5.观摩性原则6.启发性原则7.长善救失原则8.藏息相辅原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
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
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2.预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
一般的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
3.《学记》主张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
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
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
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一、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二、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五、观摩性原则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六、启发性原则《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11)“喻”,就是启发诱导.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七、长善救失原则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八、藏息相辅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1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强调,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乃至“大语文教育”的倡导,同这一原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何况“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等是对古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学记
主要内容:
一、《学记》中主要的教学原则 二、启示
一、《学记》中主要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2、藏息相辅 3、豫时孙摹
4、善喻
5、长善救失 6、尊师重道
1、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原则更是理念
2、藏息相辅
“藏”,原为“臧”,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 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
在这里做为比喻讲解教育原则,即不能死记硬背, 学生要把教师的讲解同个人的理解及实际操作相 结合起来才能消化知识的原则。
该原则揭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接受知识与 消化知识、学习知识与休息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3、豫时孙摹
豫,是预防性原则。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
摩,即学习观摩则。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启示:
1、在教学中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 2、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3、掌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培养教育机智。
4、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丰富其具体的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5、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 理念和态度。 6、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程序,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地位。
4、善喻——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 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中启发式教学的一个表现:问答式教学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吴宣德1. 《学记》的教学原则继志原则《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
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长善救失原则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记》把人在学习上容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
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
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的人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
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
2. 《学记》关于“大学”实行原则的观点一是“豫”,即在不好的的行为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二是“时”,即能够在人的最佳受教育时间而对他施行教育;三是“孙”,即按照学生的长幼大小实施教学;四是“摩”,即同学之间应当以切磋学问相交往。
《学记》认为,这四者,是教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所在。
但是,如果在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后才去禁止它,就会相互抵触,难于克服;过了最佳的年龄阶段而去接受教育,就会费时费力而难于成就;不按照长幼大小的顺序而胡乱去教,就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独自一个人学,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学问,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狐朋狗友的嬉戏玩耍,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究心于邪僻之事的搜集传播,就会浪费自己的学业。
《学记》认为,这六点,是教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所在。
3. 《学记》关于“学”的价值的观点《学记》认为:单纯在立身行事上循规蹈矩,只不过能获得一点点好名声,并不足以得到民众的拥护;能够亲近贤人并能够关怀不在自己统治范围之内的人,虽然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但尚不足以感化他们。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要想感化民众、改变风俗,就必须借助于“学”。
而要求“学”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不学,不知道”。
这个“道”,显然是指一种统治策略。
所以古代的圣主贤君在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时,都把教人、学道当着头等大事来抓。
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有其合理性和重要意义。
《学记》不仅是一部教育著作,而且是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教育问题论述得比较集中、完整,涉及了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其教育教学思想和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1】德行并重原则。
德行并重原则也称“礼学并举”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把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德智都得到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喜爱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习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同时,好学乐学又能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德智体美各育并举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学生品德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注重思想道德认识的灌输。
管理就是必须使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灌输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课或课外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质。
使学生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人。
实施德行并重原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这种认识既包括理性认识,又包括非理性认识。
德行并重的主体是学生,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 2】全面发展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也称为“因材施教”原则。
要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全面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德育的评价,往往看重德育的目标是否实现,忽视了德育的过程和效果。
如果只看重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必然会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
全面发展原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全面发展。
阐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则
阐述《学记》中“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是孟子的一篇教育学著作,讨论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
其中,孟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强调教师与学生应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以下是对这一原则的详细阐述。
“教学相长”是孟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记》中,孟子指出:“子之所教也,以王道;其人而不学:亦以王道。
子亦勉之。
”意思是说,孟子所教的是王道,如果有人不学习,那也是因为没有将王道传达给他们。
作为教师,孟子也要努力地去教育那些不听课的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即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但同时也要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教学相长的原则,首先是教师要以身作则。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努力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高。
孟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教师应该时刻秉持人格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榜样来影响学生。
同时,教师也应虚心向学,与学生相互交流,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
孟子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教师要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应倾听学生的声音。
孟子认为,学生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认为,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性来获取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论《学记》中的教育原则
《学记》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教育著作,其作者是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
《学记》
本身是一本教育手册,其中包含了齐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法以及目标设定等方面的内容。
一、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学记》提倡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
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潜力,以及情感需求。
要求教师不应当强迫学生,而是应当
尊重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状况,帮助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
平等和和谐,要求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必须是平等的,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和主动学习
的态度。
二、以导向为核心
《学记》要求教育导向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
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
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养成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其拥抱未来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三、注重德育教育
《学记》认为,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教师应当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
准和行为规范。
要求学生具备道德修养、守纪律、有责任感以及对人对事有关爱护的精神,形成他们一生的处事原则。
教育体系的完善,要建立具有战略眼光的德育教育、课程设置
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
综上所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以尊重学生、导向为核心及注重德育教育为方向,
是引领中国古代教育的文化财富,它依旧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教育思路与教育目的,同时
也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构建提供了借鉴。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阐述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 言传身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授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掌握知识。
2. 以道为教: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通过理解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贵以专:教学应该注重专业化,让每个学生都专注于自己的学科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 授之以渔: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和实践来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掌握表面的知识和技能。
5. 大同而小异:教学应该注重个体差异,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平等的教育和机会,实现共同进步。
6. 尊其师,拜其道:教育应该尊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学习,遵循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除了以上原则,《学记》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讲解、讨论、实践、观察、记忆等,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拓展: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借
鉴《学记》中的原则和方法,注重个性化教育、专业化教育、实践教育、尊重教育等,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学记中的六个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六个教学原则学记是一种基于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中和组织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学记的教学过程中,有六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们是:积极学习、深度处理、有目标性、个体差异、及时反馈和合作学习。
1. 积极学习积极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度。
在学记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积极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深度处理深度处理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学记中,教师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整合。
学生在深度处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推理能力,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有目标性有目标性是指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在学记中,教师会在教学之前明确地告诉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完成的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学生在有目标性的教学中,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 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学记中,教师关注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 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有关学习成果的信息。
在学记中,教师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口头反馈、书面反馈和评价,向学生提供具体和明确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及时反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6.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互相合作、共同学习的活动。
在学记中,教师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合理分工、共同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学原则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
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即抓住教学的关键期。
如:【20XX江西教招】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
A.关键期B.依恋期C.混沌期D.最近发展期【20XX福建】《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B.互补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3.循序渐进原则【重点】:"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
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因此,要"学不躐等"。
如:【济宁事业单位】《学记》中说:"学不躐等"。
下列那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0XX龙口事业单位】"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20XX福建教招】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A.时教必有正业B.君子之教,喻也C.藏息相辅D.不陵节而施【20XX福建教招】《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
下列属于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
下列属于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
摘要:
一、引言
二、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温故知新
4.学思结合
5.教学相长
三、结论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对于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进行梳理和分析。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学记》中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下得到最好的发展。
2.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原则强调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通过温习旧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5.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原则强调教师和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要勇于质疑、追求真知。
在这种相互促进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成长。
【结论】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学记的教学原则口诀
学记的教学原则口诀
学记的教学原则口诀,是一组简洁易懂、常用于教育培训领域的经
典原则。
以下是学记的教学原则口诀的详细说明:
1. 学以致用:在学习中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地
服务于实际工作和生活。
2. 循序渐进:学习顺序应该根据难易程度逐步提高,防止过度学习和
学习效率低下。
3. 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
更好的掌握知识。
4. 周而复始: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重复巩固所学内容,避免遗忘。
5. 温故知新: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需要反复温习,以便更加熟练地运
用它们,并在新环境中不断升华与更新。
6. 多样化:学习需要具有多样和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满足不同
学习者的需求。
7. 体验式:课程内容需要具备实践性和体验性,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
地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8. 互动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互动和合作,促进知识分享和交流。
9. 重视反思:在学习中需要重视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
改进和提高自身。
学记的教学原则口诀涵盖了教育培训领域中的主要原则,可以有效地
指导学习者、教师和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使得学习和教学更加系统、有效和有意义。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论《学记》的教学原则《学记》的主要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中心:《学记》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
2.建立基础知识:《学记》的教学原则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需要先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建立扎实的基础。
3.强调实践与应用:《学记》的教学原则倡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应当注重实际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4.提倡启发式教学:《学记》的教学原则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注重合作与互动:《学记》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和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总之,《学记》的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合作与互动。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
孙,可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龄的顺序。
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因此,要“学不躐等”。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
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所以,《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
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怨恨老师,并很快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创作的一本教育著作。
这本书中包含了孔子对教学原则的思考和总结,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简述《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并进行拓展。
1. 顺应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孔子强调,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而不是一刀切地教导。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才能,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拓展:现代教育理论中也强调顺应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教学,提倡个性化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孔子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他认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舒适和自主。
拓展:现代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被认为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注重实践与体验: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他提倡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拓展: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4. 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孔子强调,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他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拓展: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
总而言之,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并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著作之一,是一部系统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重要著作。
其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为标题,简要介绍其内容。
第一,明确教育目标。
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才智双全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二,尊重个体差异。
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这一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
孔子在《学记》中提倡实践教学,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孔子认为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一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课程。
第四,重视教育方法。
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还提倡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这一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角色模范。
第五,注重教育环境。
孔子在《学记》中强调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他还提倡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这一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试论《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它涵盖了广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
本文将论述《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并探索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1. 概述《学记》是由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曾参编写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它系统地总结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思想2.1 以德育为先《学记》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2 尊重个体差异《学记》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这种差异化教育观念为今天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2.3 全面发展《学记》提出了“三继承、四维融”的教育原则,即学生应当继承前人的知识与智慧,发展自己的才能与潜力,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智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情感和社交的全面发展。
这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
3. 教学原则3.1 师生关系《学记》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师者爱其弟子,弟子敬其师。
这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尊重为今天的师生关系建立了基石。
3.2 敦品修业《学记》主张敦品修业的教学原则,即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业。
它强调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
3.3 知行合一《学记》倡导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当代意义《学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德育和个性化教育。
此外,它也提醒我们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扮演引导和榜样的角色。
总之,《学记》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将其思想与原则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的教学原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着,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着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着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着,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
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
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一.教学相长的原则《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
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
(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着中亦属罕见”。
(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
一般的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
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
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
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
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
(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
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
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
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
(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
《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
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
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11)“喻”,就是启发诱导。
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
(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
(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
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道而弗牵”。
道即导,引导,指导。
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
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
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
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
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
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
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
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
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
”(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
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
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
开,开启,使露其端倪。
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
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
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
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
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
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
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
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
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
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
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
救其失,则善长矣。
”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八、藏息相辅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
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
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
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从预习的角度说。
“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
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
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
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
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
(1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