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译文
方山子传
• 第五段
•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多不平常的人,他 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 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
O(∩_∩)O你来猜一猜
• 文章大约写于何时?(依据) • 贬官黄州其间
• ①光、黄间隐人也 • ②余谪居于黄 • ③光、黄间多异人
俯而不答,仰而笑?
• 渲染
• 耸然异之?
• 扑朔迷离 耐人寻味
回首往昔❤揭示谜底
• 富有特征性的细节 具体描绘
• 卓然不群、侠气弥胸
• “自谓一世豪士” •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而岂山中之人哉
• 叙说家世:贵且富 • 皆弃不取?
• 有所得必有所失,反之亦然!
• 皆有自得之意
敬佩
• ①对人世、世道看得透彻,有先 见之明
传状
《方山子❤传》 苏轼
重点句翻译
• 第一段 •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
• 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游侠朱家、郭解 的为人,乡里那些讲侠义之人都敬重他。
• ②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 终不遇。
• 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 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时干一番 事业,可是始终没有机会。
• ②真正有文武才干,却宁肯杂于 渔樵。
寻寻觅觅
• 异人 • 入世——出世 • 阳狂 • 掩饰,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
矛盾 • 方山子的彻悟、先知先觉 • 惺惺相惜、同类相求 • 苏轼的自悲不遇、悔恨冥顽
现实意义
• 现实社会,像陈慥这样的一批真正有才干 的人隐于山中,却让一些二三流,甚至是 更低下的人来从事政治。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
《方山子传》原文及译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译文: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 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 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 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闾里:(lǘ)乡里 宗:尊奉,尊崇,敬重 稍:逐渐,渐渐
折节:改变志趣 以:凭借 遇:得到信任和赏识 遁:隐居 庵居蔬食:
住草房,吃素食 闻:交往 著:(穿)戴 耸:高起,矗立 岂:表测度,或许,莫非
遗像:遗留下的老样式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 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 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 因:于是,就
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几日:几天;多少年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 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 之人哉!
精悍:精明强干
见:同“现” 岂:怎么,难道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 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本名不 详,民间称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 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 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 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 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 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 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 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导语: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其文章也非常优秀,被后世所推崇。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方山子传》原文和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张氏【题解】陈慥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
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陈慥。
此时陈慥已成隐士,号方山子。
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了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号方山子,贵公子出身,终生不仕,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两人过从甚密。
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朱家、郭解:西汉游侠,事详《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
)闾里:乡里。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宗:尊奉,尊崇。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驰骋当世:在当代施展怀抱。
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
遇,得志,见赏。
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隐居。
遁,隐去。
岐亭: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
庵,小草屋。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抛弃毁:撤除,废除。
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
(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方屋:帽顶呈方形。
(方屋,形方而突起。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有皱纹的纱。
)做成,既高又方。
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原文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2011年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_文言文《方山子传》译文及赏析
2011年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_文言文《方山子传》译文及赏析新高考新题目2011-04-06 12452011年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言文《方山子传》译文及赏析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jué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题解】苏轼在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出任凤翔签书判官,与其上司知府陈希亮之子陈慥相识。
陈慥不但豪爽,而且喜论佛理,自号为龙丘居士。
由于性情相投,二人结为挚友。
然而,不久他们就各自东西。
直到十九年后再度相见,人生已入晚景。
这次相见,正是苏轼谪居黄州之际。
对此,苏轼在《岐亭五首》诗序(收于《东坡七集·前集》卷一四中)中记载道“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季常也。
”这次,苏轼在陈?家住了五天,老友久别重逢,自然感慨万千,这正是苏轼撰写本文的背景。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⑧,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注释: 1、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闾里:乡里。
4、宗:推崇,归附。
5、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6、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7、使酒:酗酒任性。
8、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9、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10、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凤翔.11、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
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2、岐下:地名,指凤翔。
13、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14、屋:帽顶15、精悍:精明强干16、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17、等:等同,相类似18、佯狂:假装疯癫。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 逐句翻译
方山子传逐句翻译第一段: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第二段: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翻译: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第三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翻译: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方山子传》原文译文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解释与鉴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注〕方山子:即宋陈慥(狕狅造),字季常,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光、黄:即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方屋:方顶。
屋,古人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每喜戴之。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时任凤翔签判。
岐下:指凤翔,因其地东北有岐山,故云。
阳狂:佯狂。
傥:或许。
【文章鉴赏】人物传记,如果不是出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如受人请托等,则定是有为而作。
换句话说,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因而愿意将其记录下来。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苏轼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作者:苏轼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或注释: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
功勋之家
假使
营谋任职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或许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 叙述方法?
2.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 景? 3.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异人”意在何用?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怎样的 叙述方法?
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思考讨论二: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 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 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涵
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
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 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 同情。
5、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的特点的 一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②③⑤⑥ B.②⑥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D ②⑥是描述他的“隐”。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拓展探究
2.哪种人生更加精彩?
•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种生活态度,选 择哪种呢?
•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终不遇:不得志,不被重用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解析: 选A。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 D.遗留下来的样式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练习题《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方山子传》原文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译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 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 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 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 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 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 样子。 •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 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 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 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 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 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 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 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 呢?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 ⑤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 一代豪杰: •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译文: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方山子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 州、黄州一带 B.方山子出身贫寒,但凭自己的能力,受到时人尊敬,本可享受 荣华宝贵,但他弃之不取,宁可居山野,处自得其乐 C.作者记起十九年前的方山子,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如今已是晚年,失去了旧时的威武豪放之气,成为山中淡泊的异人 D.作者贬居黄州,与方山子不期而遇,当方山子了解到作者“所 以至此”,不答而笑,接着作者写方山子的家境,以及其家人的 “自得之意”,突出了方山子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 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 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 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 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 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 情
《方山子传》译文
•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 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 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 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 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 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 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 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 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 就称他为“方山子”。
• 24.翻译下列句子 • ①过岐亭,适见焉 • 译文:路过(经过)岐亭,正好遇上他(重点理解:“适 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 译文:方山子惊讶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也到这里来 ③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译文:偏偏来到这荒僻的山中,难道没有得到较高的造诣和修养就能
做到这一点吗? 自乐的样子
• 2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 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 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 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 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 “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 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 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 假如他能跻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 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 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 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 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 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 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 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 ⑦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 有交上好运
阅读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 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 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 婢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 用财如粪土 D.余闻光、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 垢污,不可得而见
• 2、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 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③从两骑, 挟二矢,游西山 •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 不取,独来穷山中 •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3.下面四组中全都是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 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 步往来山中 •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 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