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比较

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比较

乐” 、文学上 能超乎言意 之表的境界 ,作为 文学 艺术 的最 高理 想 。然 而 ,道 家的 这种观 点 ,并 不否认 文 学是 人 的心灵 之创 造 ,只是认 为 人的 心灵最 终也 是 自然 之道 的一 种体 现 。故而 主 张文源 于道者 ,但 也 常常 以人心 作为 中介 。
以孔孟 为代表 的 儒家思 想和 以老庄 为 代表 的道 家思想 共 同奠定 了 中国传统思 想 文化 的基础 。 作为 中国古 代最 重要 的两大 学派 ,他 们 的思想学 说存 在 着 明显 的差 异 ,而儒 、道两 家 的文艺思 想作 为他 们 思想学说 中的一部分也就存在着某些差异 。当然 ,这 些差 异 只是儒 道两 家 关注的 问题不 同和 解决 问题 的 方式 不同而 已,因而并不是互 不相容 、截 然对立 的 , 并 不构成激 烈 的冲 突 。下面从 四个 方面对 儒 、道 文 艺思 想作一 个 简单 的 比较 。
◇ CEO A RR RH E
职 时 业空
儒 家 与 道 家 文 艺 思 想 的 比较
马 倩
( 云南 国 防工 业职 业 技术 学 院 ,云南 昆明 6 0 2 ) 5 2 3
2年月 04 1 0
摘 要 :儒 家和道 家是 中国古 代最 重要 的两大 思想 学派。 文章 从文 学产 生 的根 源 、文 学价 值 的取 向、 审美观 、创作 心理 等 四方面对 两家 的文 艺思想 进行 了比较 。通过 比较可 以看 出儒 道两家 的文 艺思想 实 际上存在 着一 种相反 却 又相通 的关系 ,可 以互为 补充 求得 共存 。 关 键词 :儒家 ;道 家 ;文 艺思想 ;比较
四 、两 种 不 同 的创 作 心 理
儒家的创作心理是 “ 有为 ” 。儒 家是积极进取 的, 对社会 现实有 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 ,以天下为 己 任 ,主 张积极 干预事物 ,提 倡为人生而艺术 ,因此儒 家认为文艺创作要带有 目的性 ,作者在创作时心理上 要有忧患意识 ,作 品要 能讽刺 社会、干预生活 ,所 以 孔子 曾说 :“ 诗可 以兴 ,可 以观 ,可 以群 ,可 以怨。 ” “ 兴观群 怨”说 ,用现代 的话简 单地讲 :兴 ,就是说 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 , 就 是说 诗歌可 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 的作用 ,能看 到世 风的盛衰得 失 ;群 ,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 , 达到和谐 ,起 到团结 人的作用 ;怨 ,就是说诗歌 可以 干预 现实 ,批判黑 暗的社 会和不 良的政治 。 道 家的创作 心理 是 “ 为” 无 。道 家对社会超 然视 之 ,主 张 听其 自然 。在个 人 的心灵 净化 中实 现无 我 的和 谐超 脱 。所 以 ,在创 作心 态上 ,道 家主 张首 先 必 须保持 虚静 的状 态 ,“ 虚静” 即必须排 除一切外在 因素和 内心杂念 的干扰 ,内心虚 静 ,然后 方 能洞察 宇 宙 ,览知 万物 。而道 家 的哲学观 和 他的文 艺观 是 相 通 的 ,所 以在 创 作时 ,道 家强调 要 把心理 调整 到 空 灵 、宁静 、无 知 无欲 、 与物合 一 、摆脱 功名 利禄 等 世俗 观念 的侵 扰 ,这样 就 可 以不 假人 力 ,直接 地 再 现 自然 的原始 状态 ,保 有全 美 ,才 能创作 出和 造 化 天工 完全一 致 的好 作品 。 从 以上 四方 面的 比较来 看 ,在 文艺 思想 上 ,儒 家重 视文 艺 ,但忽 视文 艺 的审美 特性 ,对 政教 功 能 的片 面强调 束缚 了文艺 ;而道家 则从 根本 上否 定文 艺 ,但 其审 美态 度 、艺 术 眼光和 自由精 神 ,及 其对 “ ”独特 的 阐述 方式 ,却特 别契 合于 文艺 。 道

儒家与道家对当今影响

儒家与道家对当今影响

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推动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从而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实际上,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可以说,这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世俗化或大众化。

道家则是另一番景象。

它要清心寡欲,见素抱朴,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知、无为、无欲、不争,它贵柔、守雌、主静,不象儒家心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而是纯任自然,抿灭主体能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致胜。

用恬淡生活的追求来自娱,来保持品节,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相通。

进取与退守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土仁人,就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家人生态度与儒家迥然相异。

他们睥睨万物,“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

他们齐是非、齐万物,“游乎尘埃之外”,要做超脱人世的圣人、神人、真人。

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这个执著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包孕着不同的人生态皮: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尘外、情欲沉寂、自甘落寞的隐士。

正因如此,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

恒常与变动儒家看到的是稳态的东西,是“经”,是“常”。

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意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道家看到的是另一面。

他们眼中的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没有质的稳定性。

当然,他们也认为有恒定的东西,这恒定的东西便是“无终始”的“道”.这刚好与儒家人生哲学的思维趋向相映成趣。

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的改变和塑造,而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虚空,认为人性是自然之中一部分的产物,应该尽可能地跟随自然。

因此,两种思想的人性论也有所不同。

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这是基于他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察和
思考,他相信人性的善良本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治理来发掘和激发的。

儒家思想还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可以让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体现。

另一方面,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恶”。

道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和贪婪的,这使得
人们总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损害别人的权益。

然而,道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错,因
为这正是自然的本性,是人们不能逆转的。

其实,尽管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渴望塑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儒家
认为,社会可以通过教育和治理来改善,而道家则认为,社会应该尽量跟随自然,实现
“无为而治”。

总的来说,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上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社会和教育等手段,可以引导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而道家则认为,人性
本恶,并且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一样行动,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自然本性。

虽然有所不同,但两种思想都试图探寻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也使得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的萌生期,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和理论处于草创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它又一下特点:第一,文、史、哲、道德、宗教不分,文艺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和哲学、历史、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第二,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论争而展开;第三,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的各个部门的理论想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意识形态最为活跃、最为开拓创新的一个时期,而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治,同时他创立了“仁”学,强调以“仁”为核心与灵魂,对旧礼制进行一次夺胎换骨的改造。

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

对“道”多层次、多侧面的反复论述,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无形无象;既无始,亦无终,是自然无为、原始混沌的。

老子的“道”论中体现出来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老子》一书中的哲学思想,不仅深深地启发和影响了先秦道、儒、墨、法诸家的学说,对中国封建时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构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儒道互补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文学上,儒家的影响主要在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如文学的社会公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等等方面。

文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因为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可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是因为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文学只有在社会中,只有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某一方面,达到了“美刺”的效果和作用,文学才成为文学,文学才有了文学存在的价值。

在儒家的文艺观中,文学的功能是远远重于其本质的,它的价值就体现它具有讽柬功能。

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

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

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问题上的比较一般认为,儒家因为关注社会人伦关系被认为是入世的,而道家由于偏向隐遁而被认为是出世的。

其实不然,“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治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孔子也表达过隐退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用之, 万物将自化”则表达了老子对侯王应持有的治国之道的看法,老子也曾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形象。

事实上,关于儒家与道家在入世与出世的问题上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即既不能简单地把儒家看成是入世的,也不能简单地把道家看成是出世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儒、道在入世与出世上的关系。

本文将从目的、行动和对人、自然与社会的不同关注这三方面分别阐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入世”与“出世”问题进行比较。

首先,从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目的来看,两家的思想都是入世的。

虽然儒家也讲过“无为”,但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无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春秋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等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一部分原来身为下层贵族的士丧失了贵族身份而沦为庶民,而拥有一技之长的庶民则晋升到士的行列来;另一方面,周天子的权力不断下移,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威,诸侯竞相争霸,变王天为私田、变分封为郡县,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之中。

孔子这时提出的“克己复礼”、“正名”与仁爱的思想就是为了挽救周王朝的统治,为了维护奴隶社会里的等级秩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礼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儒家关注的是社会、人伦,其思想是完全入世的。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的探讨。

一、基本思想理念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的本性,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道、德、无为、自然”等理念,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的本质,主张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的本性的解放。

二、处世之道儒家和道家在处世之道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而道家则主张消极出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追求自由和独立。

三、文化价值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认为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才是人类的最高法则,应该通过回归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育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的教育,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应该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五、政治观念儒家和道家在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和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道家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六、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来生活和发展。

七、个人与社会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摘要】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大思想流派,对人性观持有不同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仁义礼智信;而道家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无为。

虽然两家在人性观上存在异同,但也有共同点,例如都重视修养道德品德。

儒道两家人性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修养途径的不同。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的重要性在于为后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启示。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虽有异同,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人性观,异同,共同点,影响,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儒家和道家作为两大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中各自提出了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伦理规范,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完善的;而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然的表现,应该随顺自然去发挥自我。

虽然儒家和道家对人性有各自独特的观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比如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都认为人性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不过,在具体的修养方式和达到境界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完善人性,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人性观儒家人性观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人性本质的理论观点。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完善。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感,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两种思想是儒家和道家。

这两个学派中的代表性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就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一、缘起和大前提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一种思想体系,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的根本前提是:人性的善良天赋,强调人本主义。

儒家思想要实现其理想社会,需要以仁义礼智作为道德标准,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实现。

相比之下,道家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其认为人类通常不会寻求自己的利益,因为人类不明白自己的意愿和本质的所在。

因此,道家思想的主要前提是道,其认为宇宙之中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指出正确的道路,而道本身就是真理和最终的目标。

二、人的本性和修养道家思想的人类本性主要是由人的本质和道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道家思想强调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因此,修养的过程中,即必须减少自我欲望的影响, "采取柔和的方法",也就是:“用柔弱胜过强硬,以谦虚克服傲慢”,“静观其变,随遇而安”, "以柔克刚",从而人能够获得“虚静无为”,到达人生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儒家修身之道强调的是通过行为来实现善举。

儒家更关注道德义务和行为道德,认为行为是提高人的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儒家的思想体系认为,通过正确地行为,人可以改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美好和谐。

三、家庭、社会和政治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儒家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更注重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的真正目的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建立管理国家的方式。

于是,儒家提出了“仁”的理念,认为仁是治理社会的基础。

道家则认为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本身不好,世界上的事情实际上是由自然的安排和组织调整和安排的,可以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四、知识和学问儒家认为学术知识,论辩以及修养都是崇高之道。

并认为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知识的推广,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学海无涯,并主张读书治国、教育出人才。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流派先后相继出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演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儒家和道家两派思想各有特点,虽然都关注道、德、人、天的问题,但其观点和方法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认识论:儒家注重学习,道家强调悟道儒家思想重视人的认识、学习和修养,认为人要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得到智慧和谋略,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儒家的思想强调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经典来修身养性,从而遵循人类的本性和天道,完成自我完善和道德约束。

道家思想则认为,人应主动去寻求大道和真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认为通过内在的力量去寻求真理是更有效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强调从冥 contemplation 中得来的洞见,它是超越日常人类生活物质的谦虚,通过沉静和冥想,从而达到洞察和领悟大道本质和神秘力量的境界。

伦理学:儒家注重道德规范,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伦理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个体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提倡仁义道德,讲究社会和个人责任和义务。

儒家的“仁”就是指对他人心存关切,助人为乐来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对于人的感情和行为的规约,通过天人合一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家的伦理学观念完全不同于儒家,其根据道德道义来行事,强调推行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和个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认为社会的改变和发展应自然发展,而不是由人们的决定和干预导致。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看似无所不为却又不掩盖真实情感和内心的行为。

宗教信仰:儒家多祭祀祖先,道家信奉道教儒家经常进行祖先的祭祀和崇拜,特别是针对祖先的牌位仪式。

这些祭祀和崇拜活动强调祖辈传承和家族传统至关重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方式。

儒家更多的是面向现实的社会,旨在维持现实秩序。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儒家强调礼仪、伦理和家庭观念,而道家注重个体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

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本文将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有许多派别,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流派。

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而道家学说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注重人的自由、无为而治和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礼仪、仁爱和孝道。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提倡的“仁”观念强调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和互助关系,认为通过尊重他人和善待他人可以实现社会的良好发展。

孔子还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培养,人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行为的人。

他倡导的"三纲五常"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秩序和和谐: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守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2.伦理和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培养,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行为的人。

3.家庭观念和礼仪:儒家强调家庭关系和孝道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家庭和睦和善待父母,可以形成社会的良好风气。

4.教育和学习: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道家以老子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宇宙的道构成的,而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和谐。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两大主流思潮。

两家主张各异,但对于理想人格的探讨均颇有建树。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中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本文将对两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思想比较儒家强调“人之为人也,必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方才是真正的人”,强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

儒家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诚信、善待他人等美德才是合格的人。

同时,儒家也追求自我完美,认为适度的奢华、美食、美酒等,表现出对自己的合理关爱是必要的。

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道家认为,人类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悉心照顾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强调,追求自我完美,不应该在外在材料上追求,而应该在自我内心修养中寻求。

他们认为,自我修行只有在内心境界完善,达到“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完美。

二、现实意义探讨1. 追求真正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中,被称作“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在儒学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强调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更加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 解决沟通障碍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在职场及个人境遇中,人们之间的沟通遭遇越来越多,而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都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解决冲突,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尊重他人隐私权和观点,这样与他人交流时就不容易出现误解。

3. 用平和心态面对孤独现在的社会杂乱无章,人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变得浅薄,而道家的理想人格追求,暗示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

在人生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独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独自反省,自我修养的方式,寻找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完善。

在独居时,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心灵,令精神得到提升,以达到完美的自我。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则注重自然和谐和个人修养。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的起源、思想内涵、实践方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异同点。

一、儒家和道家的起源儒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提倡“仁爱”、“礼治”、“忠诚”、“孝悌”等伦理道德,认为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四书五经”等经典文化。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追随大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本性。

庄子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执念,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道家思想在汉代得到发展和整合,形成了《道德经》、《庄子》等经典文化。

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儒家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人伦道德、礼仪文化、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认为人应该遵守“仁爱”、“义利”、“忠诚”、“孝悌”等伦理原则,尊重长辈、敬爱师长、友善相处,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儒家还强调礼仪文化,认为人应该遵守规范的礼仪和仪式,以体现社会的尊严和秩序。

儒家的政治哲学主要体现在“君权神授”、“仁政”、“民本”等方面,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儒家的教育思想则强调“以教为本”,认为教育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道家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哲学、个人修养、道德观和政治思想等方面。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按照天道自然规律运行的,人应该顺应自然的本性,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的规律。

道家还强调个人修养,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执念,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无为而治”、“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方面,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自我意识,顺应自然的规律,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先秦儒道比较

先秦儒道比较

先秦儒道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两大主流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其代表人物是老子。

儒家重视道德、礼教和仁义,并要求“尽善尽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比如重视道德礼教,启示我们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对于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积极的作用。

“尽善尽美”,启示我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严要求自身,以求精益求精,注重形式与艺术的结合,不顾此失彼。

道家强调的是“自然”,认为一切都应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这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我们要注重文学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要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抒发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感情。

在其他方面,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这也对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启示。

同时“德治”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政治要以人为本,做到民主社会。

道家更多注重“自然”,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的理论主题可以说是唤醒人对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人的自然处境的自觉,呼唤人归向自己的真正的根源,归向自然。

这也对于我们如今环境破坏很严重的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如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知常曰明”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意识,“知和曰常”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崇尚和谐思想,以及“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适度观念等,深刻地启发着我们当今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由此可看出,发掘道家哲学思想文化渗透于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积极的社会价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所谓文艺思想,是指对于文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艺思想,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文艺思想也有差异。

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文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并且主要体现在其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先秦道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其著作中少有直接体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隐含的文艺思想,并且相当深刻,值得咀嚼和学习。

两家文艺思想各有特色,都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着重对比两家文艺思想的异同:一.不同点:1.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孔子一直都在推崇“文”。

先秦时期的“文”有几个不同含义:包括礼乐典制等在内的广义的文、文献典籍、文辞文采等。

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完全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经常敦促和考验他的弟子乃至他的儿子孔鲤学诗的情况。

如《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是指孔子思想里的政治、伦理内涵。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要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学习则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学习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要把治国安邦摆在第一位。

另外,孔子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孔子是一位热爱文艺的人,积极肯定文艺的作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认为,文艺是由心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由外在事物影响导致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萌动,就表现为声音。

并且,声音也是有区别的,它跟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在和平时代和在动乱年代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放郑声,远佞人”。

儒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研究

儒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研究

儒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两种代表性思想流派,一种是儒学,另一种则是道家思想。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后世的哲学研究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儒学与道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价值观上的不同儒学强调的是“仁”,即人的道德素质,儒学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其道德的高尚性,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儒学认为,人须要通过不断修炼,方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儒家的眼中最高的境界是“仁义礼”的三德统一。

道家思想则不强调这些方面,而是强调追求自然、追求自我。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本原是自然界所概括的“道”,道是自然规律,与万物共生、共存,人应沿着这条路前进,遵循自己深层次的内心和直觉,化繁为简,追求内心的升华与纯净,从而达到身心的完美境界。

二、哲学态度和问题关注的异同儒家的哲学态度重商重实用,体现在“事必有因,因果报应”的理念上,重视道德的实践作用,而且注重团体的效益,比如关爱家人、关注身边的人及人伦,把握自己的社交能力。

强调实践,倡导以身作则的行为规范。

道家则更注重哲学思考,强调思辨和追问“神秘诡谲”的世界,探究宇宙本质所在,不用“是非对错”来判断万事,而用“道”来普遍适用。

无论是哲学历程还是实践之流,都强调尽量摆脱生命的种种束缚之外,将信仰的内核确立在“自由、自然、合理”的地位上。

同时,还融合了其他诸如神话、宗教、科学等等元素,实现思想的升华和观念的进化。

三、对于人的看法上的异同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关键要素,应当崇尚仁、礼、孝、信、义等道德观念,并尽力达到人性的完美境界。

在儒家看来,人的自律意识和道德重建非常重要,甚至高于自身利益,这是因为人的完美是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的。

而道家则认为,人无“我”,无限延伸,人的存在是一个自变量、一个牵引力,不同于其他万物。

由于人对宇宙有着重要的深度体验,因此它可以具有独立性,脱离其他万物,感性地探讨世界的奥妙,丰富和豁免自己的感悟能力。

浅析先秦儒道思想的和而不同

浅析先秦儒道思想的和而不同

浅析先秦儒道思想的和而不同摘要:长久的认为儒道是很大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思想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同样的,虽然儒道两家学派在主体上有着很大很多的差别,但是二者还是有一些相似相关的观点。

下面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四部作品为例对儒道学派在名利方面、统治者方面和渴望和平三个方面的态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儒道思想和而不同长久的认为儒道是很大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道家思想的消极出世独善其身,而在《庄子》里更是批判儒家道德规范和理论价值对人的精神的束缚,如《庄子·大宗师》一章中“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摇荡恣睢转徙之途乎?’”“君子和而不同”,同样的,虽然儒道两家学派在主体上有着很大很多的差别,但是二者还是有一些相似相关的观点。

下面本文以《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四部作品为例对儒道学派在名利方面、统治者方面和渴望和平三个方面的态度进行分析。

一、名利方面的外化和淡然:道家学派的思想是外化名利的。

他们认为名利会引起人的竞争、产生纷争。

他们对物欲持批判态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则无不治也。

”(《老子·第三章》)本章主旨是无为而治。

但也体现了老子对名利的态度: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名利引起人的争逐,财货引起人的贪欲,他们引起了巧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层出不穷,这是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这里老子论证了身体和名利的关系,说明生命重于名利。

但是这里的反对名利并不是放弃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对过分的贪婪而不顾及身体甚至生命。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宝贵时期,儒道两家思想的兴盛也为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核心概念,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和谐。

孔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但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变坏,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规范和改造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培养这些品质可以达到人的修养。

而孟子则更加强调人性的善,他认为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受到外界的干扰。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的,通过自我修养可以使这种善得以发扬光大。

道家则对人性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人性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善恶之分。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他强调“道”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只有顺应道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而庄子则更进一步,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不受外界的束缚,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可以看出,儒家和道家对人性的理解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修养,认为人应该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是自然的,没有善恶之分,注重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人性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来改进的,都注重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两家思想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真正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人性的理解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注重道德的培养和修养;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是自然的,注重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儒道两家思想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来改进的,都注重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这些不同和相同之处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后世的哲学思考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的关系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作为中国占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而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作为他们思想学说中的一部分有相同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某些差异。

当然,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

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关系是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相同之处1.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都批判了社会现实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两大思想流派,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语》中礼坏乐崩的状态感到痛心疾首,希望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所以在政治上,主张继承和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道家学派的庄子,同样也在文艺思想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逍遥游》里面通过对绝对自由的渴望反对现实社会的人身束缚。

2、道家和儒家在文艺思想方面都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修养,主张通过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从而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主张“知言”“养气”,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所谓“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必须用正义与圣人之道相配合去培养子这种人格修养,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浩然正气。

从涵养个人“浩然之气”达到儒家所谓的“君子”境界。

而道家学派的庄子主张“虚静”“心斋”与“物化”,顺应自然万化,达到物我合一,最终达到道家所谓的“真人”境界。

3、道家和儒家的文艺思想注重“和”的思想。

儒道都说“和”。

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重视礼乐制度的规范作用,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也说“和”,但是道家的“和”是出于“道”的共同本源。

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以道家说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的不同之处1.文艺产生的认识不同儒家认为文学来源于人心。

儒家很注重人心在艺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虽然它在次序上后于外物,但在重要性上却先于外物。

古代中国的道家与儒家思想比较

古代中国的道家与儒家思想比较

古代中国的道家与儒家思想比较在古代中国,道家和儒家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学派。

尽管两者在很多观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道家与儒家思想,并讨论它们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不同。

一、政治观点比较在政治观点上,道家更注重无为而治,主张不干预个体的行为,而让事物自然进行。

道家认为,人类社会的问题可以通过消除私欲和权力欲望来解决。

相反,儒家则提倡仁德和孝道,并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则来维持社会秩序。

他们相信通过道德教化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伦理观点比较在伦理观点上,道家主张功利主义,认为个体应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提倡“无为而治”和“自由自足”。

儒家则提倡道德伦理,重视个体的责任和义务,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他们强调孝道、仁爱和忠诚,强调个体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教育观点比较道家和儒家在教育观点上也存在差异。

道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内在素质和自然道德,通过观察自然和寻找道的方法来实现。

儒家则主张通过正统的经典教育和传统礼仪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传统的经典文化,个体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文化修养的人。

四、社会影响比较道家与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强调尊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提倡“非为而治”。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领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中国的文化自觉和个体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儒家的思想则更加注重社会秩序和责任,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为普及,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

综上所述,道家与儒家思想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道家注重个体自由和自然,儒家则更加强调社会和家庭的和谐。

两者的思想都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性。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兴起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儒家和道家都是由亚圣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础,崇尚仁义礼智,强调个人修养以达到社会和谐,道家则强调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自由自在。

两种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差异。

一、人性观儒家的人性观是先天的,崇尚天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和职责,而道家则有所不同,认为人的本性是空无、自由的,需要追求自由和自在,摆脱尘世束缚。

二、社会价值观儒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的,重视道德、礼节、忠诚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崇尚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是儒家思想的追求目标。

道家则不同,强调自在自由,倡导“无为而治”,认为社会的和谐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通过人为方式。

三、修养观儒家强调修养,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归宿,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性思考、学习经典,获得道德规范和思想的指引。

道家则对此显得淡然,反而更加强调自然、自由和人生哲学。

道家思想中的“道”,便是与天地宇宙自然相融合的“道”。

四、政治观儒家政治思想中政治权力以贤能为核心,国家治理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发展和和谐。

道家的政治观则主张政治体制通达,灵活变通,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性。

五、宗教观儒家对于宗教的态度相对淡漠,虽然他们信奉天命,却不认为自己是神的代表。

道家则更加宽容,接受各种宗教信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方式和方式。

六、人生观儒家重视家国、尊重父母、孝子悌弟等传统美德,但略显局限。

道家则追求形而上的自由以及在这种自由中追求追求真实的生命意义。

七、哲学观儒家认为世界是理性的,也是有序的,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来实现人的价值,而误入歧途的人则必然崩溃灭亡。

而道家理念相对自由,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序和随意的,而人们在寻求自然和谐的道路上正是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对比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所谓文艺思想,是指对于文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艺思想,不同流派、不同时代,文艺思想也有差异。

先秦儒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孔子和孟子的文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并且主要体现在其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以及《礼记·乐记》中;先秦道家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老子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老子为代表,但在其著作中少有直接体现。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子隐含的文艺思想,并且相当深刻,值得咀嚼和学习。

两家文艺思想各有特色,都对后世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着重对比两家文艺思想的异同:
一.不同点:
1.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与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孔子一直都在推崇“文”。

先秦时期的“文”有几个不同含义:
包括礼乐典制等在内的广义的文、文献典籍、文辞文采等。

在孔子时代,诗已经完全从乐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孔子非常重视诗的教育作用,经常敦促和考验他的弟子乃至他的儿子孔鲤学诗的情况。

如《论语·阳货》: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是指孔子思想里的政治、伦理内涵。

《论语·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学习要以修身实践为本,艺文的学习则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在儒家的思
想体系里,学习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且要把治国安邦摆在第一位。

另外,孔子认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孔子是一位热爱文艺的人,积极肯定文艺的作用,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认为,文艺是由心产生的,人心的萌动是由外在事物影响导致的,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萌动,就表现为声音。

并且,声音也是有区别的,它跟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在和平时代和在动乱年代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要有选择地学习,“放郑声,远佞人”。

孔子认为郑声多为“淫”,学了就是离经叛道。

虽然老子一再言说“道可道,非常道”,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帮助后人对其“道”的理解。

《老子》把“道”作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来阐述,并将其提高到宇宙万物之本的地位。

老子“道”的特征则是“四无”:
不仁、无味、无用、无言。

即无所偏爱,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和无互相转化,有即无,无即有;无用即是有用;道不可言说,“不言之教,无为之治”是最好的政治。

也就是说,道家是崇尚自然的,“道法自然”。

因此,在文艺方面,道家也是主张自然,认为既然万物都要“法自然”,那么自然人也要“法自然”,而当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心灵也应该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这也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

由此进而提出要在人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文艺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并且在言辞表达上也要合乎自然,“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与儒家所提倡的“兴于诗”是刚好相反的。

另外,他痛恨巧言令色,主张“希言”,并偏激地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儒家“诗可以兴、观、群、怨”与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兴观群怨”的核心内容是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创作与鉴赏,而要和当时政治和社会相连,它不是独立的。

孔子的艺术批评标准是: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主张文学艺术在思想政治上要符合儒家的标准。

由于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因而在文学
艺术方面,也被附加了政治内涵。

从这一点可以说,儒家的文学思想是功利主义的,因为它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对于“兴观群怨”各自的意思,从古至今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如“兴”,就有“引譬连类”(孔安国)、“感发志意,托物兴辞”(朱熹)等说法;“观”,有“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朱熹)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并能帮助人们认识到风俗的盛衰,相互切磋、提高修养,交流思想和情感,也可以用诗歌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学习诗歌是为了治国安邦和提高个人修养,反映当前政治状况。

总之不是纯粹的诗歌,一定是带有更深一层含义的,这也才是真正的优秀的诗歌。

老子在论述“道”的玄奥莫测时,用了“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所谓“大”,在文学领域则是指高潮的审美艺术境界。

关于“大音希声”,意思大致是说,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的能量积蓄,所以一般听不到。

或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就是有,无用就是有用,就是最美的最自然的,用平常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关于“大象无形”是说“道”法象,它没有具体的形状。

从文艺方面来理解这两句话,就是“无言”。

即无声。

最高尚最自然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或者说不是用耳朵能听到的,要用心去慢慢领会。

所以,最好的诗歌不用写出来,也不必唱出来,它应该存在人的心里,由有一定“道”的修养的人才能融会。

3.儒家提倡“尽美尽善”与道家提倡的“法天贵真”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要集“美”和“善”于一身,即艺术形象和内容都要足够完善。

如他评价《韶》乐和《武》乐时说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虽然《武》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艺术形象塑造非常完美,但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为《武》乐是讴歌杀伐征讨的,充满了不和的气息,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与其“礼治天下”的政治目标还有出入,因此“未尽善”。

道家则提倡“法天贵真”。

庄子反对做作,推崇的是自然,认为在人的情感表达方面,要的就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无需隐藏和隐瞒。

人的真性情受禀于自然,也就带有自然的特征,是不可更改的,那种虚情假意、言不由心生的艺术形式应该被否定。

二.相同点
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虽然有几点截然不同,但还是有类似的地方。

儒家提倡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跟道家提倡的“言不尽意”意思是大致相同的,都是说形象和艺术有密切关系,即人们在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总要借助外在形象的力量。

语言是体现心意的,但不是所有心意都能或方便用语言表现出来,有时就需要隐晦,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体会作者的心境。

这就是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处理方式给了读者以很大的想象和回想空间,并且有耐人寻味的感觉。

如孔子《曳杖歌》: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前两句描绘了两种意象:
泰山要崩塌了,屋梁要毁坏了。

非常简洁,为而后的表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时子贡正好来看望老师,听到老师唱这首歌,想到“哲人其萎”的悲惨景象,不仅黯然神伤。

不仅子贡,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读这首歌,也能感受到当年子贡的悲伤和难过。

这就是“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

三.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重视道德、礼教和仁义,并要求“尽善尽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比如重视道德礼教,这一方面比西方的宗教和神学论死心爱那个要先进得多,启示我们以人为本,顾全大局,对于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有积极的作用。

再如要求“尽善尽美”,启示我们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严要求自身,以求精益求精,注重形式与艺术的结合,不顾此失彼。

但过分追求文学与政治结合,则破坏了文学的纯粹性,给文学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并且,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让人失去了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压抑了
人的个性和性格的完善发展,由此将会带来没有创新意识的不良后果。

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不能一味继承。

而庄子强调的是“自然”,认为一切都应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文学也不例外。

这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学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而在形式方面则要求不高,认为只要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唱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心声就是美的。

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要“我手写我心”“我口唱我心”,要言为心声,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但从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自然”,也会有不良影响。

比如文学本身就不是纯粹的文学,它一定是在一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发生的,而这大背景又无一例外地会影响每个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所以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政治性或者社会性。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要跟身边的事物打交道。

因此,对于道家的文艺思想,我们也不能一味赞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实际的调整。

总体来说,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要认真分析,再有选择地批判继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走的更好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