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_文学_观

合集下载

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文质观

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文质观
注解 , 孔子 的话 可 以理解 为 : 一个 人如果 缺少 文化修 养 ,
言辞朴拙 , 不讲 礼 仪 , 便 如 同草 野之 人 ; 相反, 如果 没有
战 国后期 苟子也提倡 “ 文质彬彬 ” 的思想 , 但他强 调
作者简介 : 杨佳宁 ( 1 9 9 1 一

) , 山西临汾人 , 西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会政 治学说 , 对 后世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关键 词 : 文质观 ; 文质彬 彬 ; 质文代 变; 道德伦理 ; 社会政 治
文章编号: 9 7 8— 7—8 0 7 3 6— 7 7 1— 0 ( 2 0 1 3 ) 0 1— 0 4 6— 0 2
文质论是 中国古代文化 理论 中的重 要 内容 , 它 不仅
仅是一种文学 思想 和 文学 批评 理论 , 在 先秦 两 汉时 期 , 它首先是作 为一种 道德 伦 理方 面和社 会政 治 方面 的重
质朴的德性 , 而是过分 地文饰言 辞 , 讲 究 繁文缛节 , 就 如 同那些掌文 辞礼仪的官吏 , 多 虚华不 实之语 。文与质 相
半, 不过 分偏 向一方 , 那才是 既有文 化修 养 , 又不虚浮 的 君子 。这 时的 “ 文” 、 “ 质” 是对 人 而言 。孔子 所立 下 的
4 6・
“ 文” 的作 用 。《 苟子 ・ 礼论》 指出: “ 文理 繁 , 情用 省 , 是
礼之隆也 ; 文理省 , 情用繁 , 是 礼之 杀也 ; 文理 情用 , 相为 内外 , 表 里并 行而 杂 , 是 礼之 中流也 ; 故 君 子上 致 其 隆 , 下尽其杀 , 而 中处其 中。 ” [ 4 勰 从 整体上 看 , 儒 家 文 质 观 的 内涵 一 直 处 于 发 展 之 中, 但 由于时代理论 环境 的限制 , 先 秦 时期 儒 家 文质 观 的核心还是 以文质并重 、 仁礼 中和的视角为 主。

先秦儒家文艺观 -回复

先秦儒家文艺观 -回复

先秦儒家文艺观-回复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形成阶段,而儒家文艺观则是儒家思想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体现。

儒家文艺观强调个体的修养、道德伦理的追求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对于先秦时期的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出发,逐步探讨儒家对文艺观的塑造及其对当时文艺创作的启示。

首先,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伦,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将个人修养与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相结合,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儒家文艺观注重塑造和弘扬道德价值观。

其次,儒家文艺观追求的是“仁”。

儒家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认为“仁者爱人”,人应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他人。

这种关爱他人、影响他人的思想对于文艺创作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文学创作方面,儒家强调作品要有教化作用,承担起道德教化的责任。

文艺作品应通过情节、人物塑造等手法,让人们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追求“仁爱”的品质。

这种“育人”的性质体现了儒家对文艺创作的期望。

此外,儒家文艺观还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儒家重视经典的学习和教育,主张通过对经典的研读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在文艺创作中,儒家思想强调作品要基于古代经典的启示和借鉴,通过承袭古人的智慧,来传承和发展文化传统。

除了对经典的传承,儒家文艺观还追求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拓展。

儒家主张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内心世界的升华。

在文艺创作中,儒家文艺观倡导作家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示个体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追求。

这种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文艺创作方式,为后来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文艺观注重社会责任的担当。

儒家认为,个人的行为应服务于社会和国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体应该为社会的繁荣和和谐做出贡献。

因此,儒家文艺观强调文艺作品要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社会弊端,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来说,先秦儒家文艺观是儒家思想在文艺创作方面的体现。

试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建构

试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建构

〔摘要〕从原始巫术时代至西周时期周人建构“德”“礼”思想体系,包括孔子以“仁”学思想贯穿礼乐文化的思想学说,即从“神”之“文”到“德”之“文”,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奠基和形成阶段。

从“德”之“文”到“心性”之“文”,即孟子思想学说中强调“心”“性”与诗乐统一关系的言说,为先秦儒家文道观之深化阶段。

再到“化性起伪”之“文”即荀子思想学说及其以“心”“伪”绾合性情与诗乐之关系的言说,为先秦儒家文道观之拓展阶段。

以《诗大序》《礼记·乐记》为代表的汉代儒生对先秦儒家文道观的整合与重构,为先秦儒家文道观的总结定型阶段。

先秦儒家文道观本质上是“道”,即以“德”“性”为本体和本原概念派生出的用以制约、规范“文”与“道”的关系、用以形塑“文”的价值共同体。

先秦儒家文道观是在对先秦思想传统的接受与演变过程中逐步整合建构而成的,为后世儒家文道观、文学价值思想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根基和基本依循。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之一的先秦儒家文道观,对当下文化、文学思想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传承弘扬意义。

〔关键词〕文道;德文;诗乐;心性;情志;文以载道〔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36)〔作者简介〕党圣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3)04-0185-09党圣元刘伟无论今人如何认知和评价传统文艺思想中的“文道”说和“文以载道”说,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却是“文”与“道”“德”等观念的统一是古代儒家“一以贯之”的文学立场,并且成为中国文学价值观的内核或曰基因。

“文”在古代思想中有多重语义,其中一种便是可以涵盖所有文体的大“文”观。

而如果仅仅将“文以载道”置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语境中,以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愈为起点,以古文、散文等具体形式来理解“文”,实际上是相当狭窄的,无法触摸传统文道观的根系,更不能体认传统文道观发展演进的思想谱系,以及理性地评价其对传统文学价值观形成所发挥的建构和规范作用。

先秦儒家教育观

先秦儒家教育观

先秦儒家教育观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儒家教育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以孔子为先祖,儒家教育观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教育观影响着中国成文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教育的每一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首先,先秦儒家教育观强调立身行善,以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为准则,认为家庭教育是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主要场所,以“孝”为最高立身之道。

“孝”是儒家的最高境界,认为从小学习以“孝”为主要教育内容,可以使孩子学会自律,善良行为。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先秦儒家教育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最重要的内容,其本质就是尊重老人、尊重礼仪,合乎潜规则,实行自律。

其次,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政治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礼乐”为基础,具体而言,要让孩子从小具有尊重礼仪的意识,不断坚持和深化礼乐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他们还认为,通过礼仪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极性,提高好奇心和观察力,也有利于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再者,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过程必须以“至诚”为原则,让学生能够从小就学会、心理和行为上的心和真诚,如此,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起自律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身体行为上自觉地去接受规范性的教育,从而从根源上从社会中消除恶习。

最后,先秦儒家教育观认为,受教育者应该学习“义”,以爱国主义为准则,实施“四义”,培养社会文明素质。

首先是“孝”,这是孔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孩子的利益为准则,以孝顺子女的长辈为宗旨,来培养子女的个性特质,像仁慈,仁爱,勤学等。

其次是“悌”,指在社会上与他人交往时,应当谦虚有礼,为人处世有原则,集中精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让自己与众不同,社会文化水平也就因此提高。

再次是“忠”,即对国家忠心耿耿、坚定不移;最后是“信”,也就是诚实守信,做到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允信他人。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先秦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先秦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
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
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

前5世纪由孔
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
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它不仅提供了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而且还在诗歌、散文、章回体小说等中典型地体现出来。

本文以《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为题,从儒家伦理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视角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儒家伦理价值观是先秦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

儒家伦理价值观以“仁”为基本原则,认为要将“仁”含义贯彻到政治、社会、文学中。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代表了这一价值观,经常提倡“仁、义、礼、智”等崇高道德境界,要求人们拒绝“贪、欲、恶、暴”等恶习。

这一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从古代就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楚辞》、《史记》、《水浒传》等,都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观。

其次,儒家伦理价值观体现在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上。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学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以“温文尔雅”、“端庄典雅”、“精炼简洁”的文学精神来表达情感。

从古典诗歌到散文、小说,以及一些新兴的文学体裁,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最后,儒家道德价值观也是先秦儒家思想影响的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仁者无敌”,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仁义礼智”,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高度普遍性和深刻意义。

古代及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长恨歌》、《朝花夕拾》都体现了儒家道德价值观,其中抒发的是人们对于理想与现实及道德与社会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儒家伦理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在先秦时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还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使中国文学更具有了伦理色彩。

因此,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儒家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先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也是儒家文学思想的兴起阶段。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分析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先秦时期儒家发展的总体趋势。

本文从儒家文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趋势,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来探讨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演变及其启示。

一、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兴起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已经发展到所谓“三家”时期,即儒家、法家和道家。

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看,儒家文学思想最为普遍。

儒家文学思想应归功于秦汉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在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先秦时期儒家文学思想的普及和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若以《论语》为标志,可以确定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兴起要归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们的学术奋斗。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贤臣、思想家和文化家出现并留下了文学及其相关学术著作,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尤其重要。

例如,孔子、墨子、庄子等人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后世的儒家文学思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先秦儒家文学思想渐渐由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秦汉时期,其中融入了新的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繁荣发展,重视统治者的君权思想,认为统治者在社会文化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儒家文学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政治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儒家文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到汉魏时期,这一时期的儒家文学思想更加成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汉魏时期,儒家文学思想的内容更加多元,它的思想学术研究也更为深入和充实。

其中,著名文学家韩愈引领了文学变革,赋予儒家文学思想更多的可能性和实用性,大大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实践及其相关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共同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与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儒家经典和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

儒家经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经典记录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政治、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构建了一种道德伦理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这是一种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关怀和关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修养和教育培养出善行和道德操守。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的思考,即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君子”,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和社会的和谐才能得到实现。

《孟子》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君子要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通过这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境界,也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

除了仁和君子思想,儒家经典中还包含了很多有关教育、政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和《中庸》分别论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和安天下的道路。

儒家强调个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个人可以达到至善的境地,同时也可以影响和改善社会。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统治者们广泛采纳,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经典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这些思想也被一些邻近地区的国家采纳并成为了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也被世界其他文化认可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文艺观

儒家的文艺观

儒家的文艺观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分别出于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和文学观,而儒家的集大成者就是孔子和孟子。

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但在这种总方向下,孔子和孟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文艺观进行了阐述。

孔子从人的内心情感的内容和规律方面入手,在理论方面就有会意的意思,体现了“仁”得思想;而作为儒家的另一位大师的孟子,他是从人的外在外在行为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他的基础是“义”。

孔子是一个很讲究道德规范的一个人,所以不难看出儒家的文艺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孔子还提出了艺术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兴观群怨”说,所谓“兴”就是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所谓“观”就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所谓“群”就是指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它还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与此同时孔子还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第一就是艺术上主张“中和”之美。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还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所谓中和之美,是孔子哲学理论上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应,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的建立。

第二就是“思无邪”说,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它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文学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学思想是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的有力补充。

本文将从四方面来研究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分别是哲学、儒学、文学创作和表演艺术。

首先,先秦儒家哲学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通过时代变迁哲学家对其影响以及实践活动,先秦儒家哲学以“四书五经”为代表。

例如:《论语》、《孟子》、《礼记》、《春秋》、《周易》等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文献。

其中《论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例如它提出的“仁义礼智”,是中国古代伦理和道德的核心。

其次,先秦儒家儒学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儒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论语》。

在儒学中,《论语》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伦理和道德的精英、宽仁和友爱的思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仁”的概念,它强调人们要热爱社会,通过仁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义。

第三,先秦儒家文学创作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古代儒家文学的创作,早期的是《诗经》,古书上有关孔子的文学创作也不少,例如《论语》、《大学》、《荀子》、《庄子》等,它们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儒家文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文学写作中,通过文学的方式传播儒家精神的思想。

最后,先秦儒家表演艺术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古代儒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舞蹈和戏曲,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道德的思想,使它们更具有文化特色。

在戏曲中,也可以看到儒家文学的影响,它们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发展的研究。

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它们在文学、哲学、文学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学思想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国家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居民生活的变化,是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文化宝贵的遗产。

近年来,儒家文学思想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开展了深入的探索。

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品格教育。

儒家主张“以德治世,以身行道,以义传授”,强调以德修身,自觉践行规范品德,以表示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负责。

儒家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品德修养的思想内容,如《论语》提倡“忠孝之道”,《大学》中宣扬“敦厚仁义,孝悌友爱”的八项核心价值观,《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等。

二是崇尚礼仪之美。

儒家主张崇尚礼仪,把“礼”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规范。

在礼仪之中,要求凡事从“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多种关系中加以把握,以此示人尊敬、自律。

儒家的礼仪固然崇高,但过分强调“礼”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僵化,如成语所说:“一本正经,就象一座坟墓,死气沉沉”。

三是注重思想引导。

儒家文学作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思想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塑造得性格鲜明,在儒家文学思想中,“仁”、“智”、“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它们在人们的思想认知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论语》中记载的“孝”、“悌”以及“仁”,都属于传统的核心价值;《孟子》中的“爱贤”、“廉耻”等思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是重视功利思想。

儒家文学思想注重功利,强调以实际利益为准则,重视灵活性、有效性和实进性。

例如:《论语》把功利思想体现在政治思想上,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适应变化,施行政策必须讲求功利;《大学》提倡“善仁义君”,即尽责而亦谋利,使其任何一个行动表明他的重视适当的结果。

此外,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学思想,还有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如“事业与利”、“爱民”、“安民”、“宽恕”等,这些也都是当时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深思的思想内容。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学思想是一种充满智慧、智慧与深邃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对我们理解古代儒家思想,还是对今日儒家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先秦儒学的概念

先秦儒学的概念

先秦儒学的概念先秦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学主要涵盖了儒家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文将从儒家的起源、根本概念、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先秦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儒学最早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动荡,社会秩序失序,道德风气败坏。

孔子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通过教育和修身来改善人们的道德品质。

在先秦儒学的体系中,核心概念包括仁、礼、孝、忠、信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仁是一种道德伦理的原则,它要求个体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秉持博爱、宽容、公正的态度。

礼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礼节。

孝尊敬父母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准则,儒家认为孝是一种美德,是对上天、祖先和父母的敬仰与尊重。

忠和信则是儒家要求每个人在言行举止中要忠诚和真实。

先秦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体修身可以达到外化社会,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修身、立心来实现道德修养,通过以身作则来引导他人。

个体修身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塑造良好品质,只有个体修身才能影响他人和社会。

同时,儒家追求至善,强调实践和行为,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道德理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成为一种习惯和习性。

先秦儒学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的政治、教育和伦理方面都有重要地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倡导君子之治,提倡了君权与民主的结合,建立了基于礼治的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

在教育方面,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准则。

在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律和道德修养,提倡以德治国,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理关系。

总而言之,先秦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简述先秦儒家的礼法观

先秦儒家的礼法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礼治: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通过实行礼治,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 德治:先秦儒家认为,德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礼治的基础。

只有通过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他们自觉地遵守礼的规范。

3. 仁爱:先秦儒家认为,仁爱是人的本性,是实现礼治和德治的关键。

只有通过发扬仁爱精神,才能使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等差:先秦儒家认为,社会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结构体,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遵守相应的礼的规范。

这种等差观念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等级制度。

总之,先秦儒家的礼法观强调了礼治、德治、仁爱和等差等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四个字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四个字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四个字
先秦时期的义利观,主要表现为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合一、义利双弃四种理论形态,其内容丰富,立论高远。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为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对确立中国文化根基,明确社会道德价值指向,规定做人做事底线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当代社会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重利轻义现象甚为严重。

充分继承和发扬重义轻利思想的精神内涵,会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起到良好的矫正作用,更会对当代价值观的构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先秦儒家文艺观

先秦儒家文艺观

先秦儒家文艺观
先秦儒家文艺观是儒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基于先秦时期儒家经典和代表人物的文艺思想。

1.以“仁为本:儒家认为文艺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思想,而这种情感和思想的根源在于"仁。

所谓"仁”。

就是关爱和同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因此,儒家认为文艺应该表现这种仁”的情感和思想。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和谐。

2."文以载道”:儒家认为文艺是社会道德教化的工具,应该承载道义和价值观。

这种道义和价值观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因此,儒家认为文艺应该以高标准的道德标准为指导,以引导人们向善和遵守道德规范。

3.“中和之美”:儒家强调和谐、平衡的美学观念,认为文艺应该追求中和、适中的审美标准。

这种标准要求文艺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和谐统一。

避免过于极端的表达方式。

同时,儒家也强调文艺作品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4.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儒家认为文艺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儒家认为文艺应该服务于社会道德教化的目的,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先秦儒家文艺观强调文艺的情感表达.道德承载、审美标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旨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性观
先秦儒家的人性观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其伦理道德的基础。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是指人天生具有一种善良、正直的本性。

儒家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良知(即“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能够产生内省心理,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人性本善还体现在人之间具有亲和力、同情心、善良心等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具有互助、合作的性格特点。

儒家人性本善的观点与其他思想流派不同,如道家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墨家则认为人性本善本恶都有,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来。

而儒家强调人性本善,意味着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修养等方式培养自己的良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自己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一点也可以从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来看出来,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人的本性引导向善,使人真正成为一名品德高尚、有利于社会的人。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也反映在他们对社会的期望和治理思想中。

儒家重视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认为家庭是人性培养的第一课堂,通过家庭的规范和教化,可以使人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而在社会层面上,儒家强调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仁爱、礼义、和谐等价值观,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的幸福。

先秦儒家的人性观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同时也强调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和发展。

人性本善的观点对于
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先秦儒家文艺观 -回复

先秦儒家文艺观 -回复

先秦儒家文艺观-回复儒家文艺观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对于文艺创作和欣赏的理论观点。

儒家文艺观关注的是人的修养和德行,鼓励人们通过文艺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情操。

在儒家文艺观中,艺术被视为一种教化和启迪人心的手段,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塑造自己的品格和道德,提高自身修养。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在文化和思想领域具备重要影响力。

儒家文艺观正是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强调人的修养、礼仪和道德的培养,提倡“仁者爱人、知者乐人”,使用文艺来教育和启迪人心。

儒家文艺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文艺观重视用文艺来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在儒家看来,艺术作品可以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仁心。

例如,《诗经》中的诗歌描绘了君子的美德和人情世故,通过作品的传播和演唱,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这种以文艺作品来教化人的理念,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其次,儒家文艺观注重文艺作品的审美教育和启发作用。

儒家认为,文艺作品应当追求美感,通过欣赏美感的艺术作品,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美与善的关系,并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儒家学者以《论语》、《孟子》等经典文学著作来阐述儒家的思想观点,这些经典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和形象描写,使得儒家思想得以在文学中得到表达,进一步提高了文学的教育功能。

再次,儒家文艺观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在儒家看来,文艺作品不仅应该满足审美的需要,更应该具备社会价值和导向。

例如,《史记》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不仅具备历史记载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向后人传递历史的教训、启示和价值观。

儒家文艺观强调作品的社会功能,在塑造公众意识和价值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后,儒家文艺观强调文艺创作的艰辛和要求。

儒家认为,文艺作品需要作者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心的洞察力,才能创作出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

儒家对于作品的要求极高,追求创作的真实性、深度和内涵。

这种追求完美和艺术的态度,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先秦
时代, 文学 的含义宽泛, 指付 诸政治实践的文 治教化之学 , 为哲学、 历史、 文学等书面著作的统 称。
[ 2] ( P73- 74)
当时的文辞 , 不外乎韵文、 散文二类,
以韵文抒情 , 以散文述学, 抒情的韵文为 文 , 即 邢昺所说的 文章 , 其意义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 学 ; 用来述学的散文为 学 , 相 当于邢昺所说的
注释 : ∋ 舍伍德 ∀ 安德森 : !小城畸人 #, 吴岩译。上海 译文出版 社 1983 年版。文 中加 引 号且 未 注明 出处 的 句子 或词 语 , 均引自 !小城畸人 # 。 参考文献 : [ 1] 张怀久 , 蒋慰 慧 . 追寻心 灵的 秘密― ―现 代心 理小说
论稿 [ M ]. 上海 : 学林出版社 , 2002. [ 2] 西格蒙德 ∀ 弗 洛伊 德 . 弗洛 伊德 论美 文选 [M ]. 张唤 民 , 陈伟奇译 . 上海 : 知识出版社 , 1987. [ 3] 虞建华 . 美国文学的第二次 繁荣 [ M ]. 上海 :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 2004 . [ 4] 西格蒙德 ∀ 弗 洛伊 德 . 弗洛 伊德 后期 著作 选 [ M ]. 林 尘 , 张唤民 , 陈伟奇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 社 , 1986 . [ 5] 埃 ∀ 弗洛姆 . 爱 的艺术 [ M ]. 合肥 : 安 徽文艺 出版 社 , 1986. [ 6] 赫伯 特 ∀ 马 尔库 塞 . 爱 欲与 文明 [M ] . 黄勇 , 薛民 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7.
始确立的。后来 , 经过董仲舒、 王充、 刘勰等人的 发展, 最终使 原道 、 征圣 、 宗经 等理论成 了文学活动的教条与戒律, 其作用是具有积极与 消极二重性的: 既有重视现实人生、 服务于社会政 治的一面, 又有将文学变成政治斗争工具和道德 说教载体的倾向。 总之, 先秦儒家眼 中的 文学 , 虽然 包含今 天所说的文学作品 , 如 !诗经 #, 但由于文史哲不 分的时代环 境, 文学 和 学问 的界限始 终不 清 , 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广义的文学 , 即 和 文化 内涵相近的大文学。这种文学观, 经过董仲舒、 王 充、 刘勰等人的提倡, 和唐宋古文家、 宋明理学家 的进一步发挥,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的形成和确立, 和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 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是密切相关的。 至于现代意义的纯文学 , 徐复观先生认为是 由 !论语 ∀ 先进 #中所说的孔门四科中的 言语 发展而来, 他说: 孔门四科中的所谓 %文学 & , 乃 指古典文学而言。四科中的所谓 %言语 & , 则发展 为后来的所谓文学。因为在孔子时代 , 表达人的 思想和感情的, 主要还是语言而不是后世所谓文 学或文章。当时及其以前的文字记录 , 多出于史 官或学徒之手。孔子曾说 %不学诗, 无以言 & ( !论 语 ∀ 季氏 # ) , 我想 , 这是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 推广 了说, 也即是注重 文学的艺术。 徐 先生所 说的 孔门四科中的 %文学 & 及其所指的 古典文 学 , 均是具有广义含义的大文学 , 而孔门四科中 的 言语 则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纯文 学。这种 观点, 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
第 28 卷第 4 期 2008 年 8 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 l o fH uanggang N or m a lU n iversity
V o.l 28 N o . 4 A ug . 2008
先秦儒家的 文学 观



(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徐州 221116) 要 :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 中心的思想 意识的潜移 默化的作 用 , 中国 古代正统
汉民族文化的早期, 即史学上所说的先秦时 期和文学史上所讲的上古文学的前期 , 文学与学 术不分 , 文学观念比今天的纯文学观念宽泛, 这种 文学观可以称之为和 文化 内涵相近的、 广义的 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是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 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的长期潜移默化 作用下的产物。而先秦儒家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 的重要代表 , 在确立这种和 文化 内涵 相近的、 广义的大文学观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 种文学观在唐宋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文 学观, 并对中国古代文学长生了深远影响。 在大文学观念的确立过程中 , 孔子和荀子起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学 一词最早见于 !论语 ∀ 先进 #: 德行: 颜渊, 闵子 骞, 冉伯 牛, 仲弓。言语: 宰 我, 子 贡。 政事: 冉有, 季路。文学 : 子游 , 子夏 。孔子在这 里将文学与德行、 言语、 政事并称为孔门四科, 邢 昺 !论语注疏 #释之为 文章博学 。
[ 4] ( P29 )
责任编辑
张吉兵
( 下转第 104 页 )
∀ 104∀

冈师范学来自院学报
第 28 卷
选择投身其中, 这是不是表明作者对于大工业时 代的矛盾心态呢? 如果人力无法改变社会变迁, 以人为鉴, 以事为鉴, 在喧嚣的人群中多与人交流 沟通, 让自己适应变化的时代, 走出自己心灵的藩 蓠 , 畸人 的悲剧应当不再重演 !
参考文献 : [ 1] 李学勤 . 十三经注疏 ( 标点本 ) ∀ 论语注 疏 [ Z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 社 , 1999 . [ 2] 王 齐洲 . 呼 唤 民 族性 ∃ ∃ ∃ 中 国 文学 特 质 的多 维 透视 [M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0 . [ 3] 郭绍虞 .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 ( 上编 ) ∀ 先秦儒家之文 学观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3 . [ 4] 徐复 观 . 中 国艺 术精神 [ M ]. 沈阳 : 春 风文艺 出版 社 , 1987.
[ 1] ( P143)
博学 , 其意义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学术。
[ 3 ] ( P 149)
继孔子之后 ,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文学观, 使之 更具有实用 性。荀 子的文 艺思 想主要 见于 !荀 子 #一书中的 !劝学 #、 !正名 #、 !儒效 #和 !非相 # 等篇。 虽然 与 先 秦诸 子 一样 , 荀子 所 讲 的 文 学 , 是广义的, 是包括文献典 籍在内的 , 可仍明 确地反映出他对文学艺术的基本观点 ∃ ∃ ∃ 文以 明道 , 这也正是荀子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 荀子 !儒效 #篇有言: 圣人也者 , 道之管也。 天下之 道 管 是 矣 ; 百 王 之 道 一 是 矣 , 故 !诗 #、 !书 #、 !礼 #、 !乐 #之道归是矣。 !诗 #言是 , 其志 也 ; !书 #言是 , 其事也; !礼 #言是 , 其行也; !乐 # 言是, 其和也 ; !春秋 #言是 , 其微也。故 %风 & 之所 以为不逐者 , 取是以节之也; %小雅 & 之所以为小 雅者, 取是而文之也; %大雅 & 之所以为大雅者, 取 是而光之也 ; %颂 & 之所以为至者, 取是而通之也。 天下之道毕是矣。 儒家学派的主导倾向, 使荀子 认为 !诗 #、 !书 #、 !礼 #、 !乐 #、 !春秋 #之所以成为 经典, 就因为它们都表现了 天下之道 。 道 无 疑是 文学 的首要内容。但对所谓 道 的阐释 上 , 荀子又对孔子 天道 理论有所突破。他一方 面从言辞上推崇儒家经典, 另一方面又针对儒家 经典已 不合时用的实 际, 强调 应 变 、 顺修 、 法后王 , 把 道 与法制、 与王道霸道兼用的政
责任编辑
张吉兵
W here is the way for D isform ed P eople ?
JIANG Yue , LIN Guob ing
( Schoo l o f Fo re ign L anguages in H uanggang N o r m al Co llege , Huanggang , H ube i, 438000, China Schoo l of Ch inese L iterature in Huanggang N or m a l Co llege , H uanggang , H ube,i 438000, Ch ina) Abstrac t : The Industr ia l R evo lution brought the prospe rity to the U. S, and chang ed hum an be ing& s ro le in soc ie ty as we l. l Hum ans becam e parts of m ach ines , w hich m ade hum ans a lienated the m selves fro m each o ther and the who le soc ie ty . The g ro tesques in W inesburg had m uch stronger desire for love than o thers , though they see m ed v ery co ld and abnorma l in appearance . Pe rhaps the only way that they could get r id of the lone liness was to comm un icate w ith o thers , so as to understand othe rs and ad just the m selves to the soc ie ty . K ey word s : Sherwood A nderson, W inesburg Oh io , grotesques , loneliness , des ire , love .
的文学观是和 文化 内涵相近的、 广义的大文学观。这 种观念 最早是 由作为 汉民族 早期文 化重要代 表的先 秦儒家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的确 立过程中 , 孔子和荀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 先秦儒家 ; 孔子 ; 荀子 ; 大文学 观 ; 影响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8078( 2008) 01 0064 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