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思想家,是唐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当时传统的思想模式中提出了崭新的观点,秉持着儒家思想,他的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都表现出儒家文学观的精髓。
其中,《与元九书》便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儒家文学观。
白居易在书中提到“为礼而行,孝乃本”,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书中的文字也寓意着缅怀父母、孝敬长辈、尊重两性,以及认真实现社会道德义务等,这是儒家主张的基本内容。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的思想也贯穿了宽容厚恕的智慧,反对妄断 mob一种任意干预适得其反的行为。
因此,《与元九书》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儒家文学观的精髓。
白居易以其儒家文学观为基础,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崇高哲思的诗歌,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他所创作的《与元九书》体现了他的儒家文学观,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怀和哲学思想,使读者受益颇多。
白居易的作品及其儒家文学观仍然对当今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他不仅是唐代,而且是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与元九书》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传统文学观念,他以其经典之作不仅为唐代文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仍然是受文学界所钦佩的作家。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加入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诗人,其作品一直以其时代的名流之一而被广泛提议,他的诗歌更被称作“唐诗的三个宗师”,他的诗歌具有弥漫的思想精髓,其诗中透露出浓厚的儒家思想精神。
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实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用以表达灵活的思想观念,其中儒家思想有其独特的影响力,白居易有其独特的理解,这样一些经典就催生出一种宽广而深刻的思想。
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本性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以德治世”将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灵魂。
白居易认为以善治人的法律可以避免暴乱活动和政治运动。
对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激烈,他推崇“以德治世”,反对苛政猛烈,认为政府应当以“仁义礼智”为理想,尊重人民的权利,这正是以善治人的法律,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精神。
其次,“尊重历史、仰德贵贱”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认为,历史有自己的法则,在进步的过程中,要仰慕古德,尊重历史,以传统的礼节和仁慈的态度来衡量和确定一切事物,这正是古代儒家尊重历史,仰贵贱的思想理念,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文化基础。
第三,“重视习俗和道德”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把习俗当做仁义的法则,认为习俗的老练才能让人心智成熟,以保持高贵的道德和良好的态度,白居易认为讲礼仪是一种传统文化,这展现在他的诗歌中,他认为习俗和道德是一个时代的根本性,这种思想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最后,“把智慧当作道德的指导”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认为,只有通过智慧的指导,人们才能够正确认识正义,并在他的全部诗歌中多次提及,认为只有善良的智慧,世界才能更加美好,这也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也是白居易对儒家思想的承认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本性是以“以德治世”、“尊重历史、仰德贵贱”、“重视习俗和道德”、“以智慧指导行为”为主要精神的思想观念,这是白居易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也是白居易思想中最重要的因素,影响深远。
论《与元九书》的认识价值
论《与元九书》的认识价值
崔萍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2
【摘要】《与元九书》是研究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和人格思想的重要资料.《与元九书》包含着白居易渴望恢复"诗三百"之义的诗道传统、兼济独善的独特个性以及忠君的政治情怀,是认识白居易讽喻诗和闲适诗创作思想的重要参考.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崔萍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论《与元九书》所体现的儒家文艺观 [J], 马虹
2.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新乐府”问题考论 [J], 陆楠楠
3.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讽喻诗学的理论缺陷 [J], 刘淑珍
4.论《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思想及认识价值 [J],
5.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认识、审美价值 [J], 付兴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与元九书》中的文论观
浅析《与元九书》中的文论观作者:赵博来源:《剑南文学》2013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体现白居易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论述和经验介绍,但是再这篇文章中白居易自己的文学理论观点,却有着矛盾、不合理,或者说偏离文学本质的一面。
这种观点在对全文进行分析以后,就能看到,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所表达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片面性的观点,而本文探讨的中心,就是如何正确的利用这种观点,合理的对待文学理论。
关键词:白居易;文学;文论;儒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白居易做《与元九书》时,自己四十四岁,正值自己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到江州之后,编写诗集十五卷,然后写下了这封给元稹的信,畅论自己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所得出的关于诗歌的创作论,也是白居易自己写作讽谕诗歌的理论总结。
但是白居易自己的诗歌创作和他自己所认为的创作理论,也是有矛盾,或者说有不相吻合的地方。
白居易是一位忠实的儒家弟子,在文章开端就明确的指出:“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根据白居易自己提倡写讽谕诗的观点,他对于《六经》,尤其是对于《诗》的看法,也和孔子最早提倡的一样,在“兴、观、群、怨”之中,将《诗》看做一种社会的文献,并将“怨”的功能作为其首位。
这种观点在后面还频繁出现,但是白居易自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对于创作的起点他却又说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这便又带出了“文”与“质”的关系,虽然孔子早就提出要“文质彬彬”,讲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是儒家功利性的主张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始终要求着人作为一种可以自觉的以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自己的人,并将这种要求化为了一种无意识的“信仰”。
这样的人就是“然后君子”的典范。
由此,虽然白居易作为大诗人,他的创作经验使他承认“情”、“言”、“声”的重要性,但是最后还是要到达“义”上面去。
浅谈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浅谈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或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
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
“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
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是为此服务的,有人将此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
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为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
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这是强调诗的实际功用。
“实用主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用以表述儒家文学理论特征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的白居易事实上也确实属于这一派,“是基于文学是达到政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概念”。
我们将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代表《与元九书》来看其中所表现出的儒家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观。
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诗论的思想基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通过个人品德的完善,最终能够达到“兼济天下”的最高目标。
这是每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这也白居易行事的思想基础。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与元九书》)白居易从小家贫,但“苦节读书”,“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作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对民间的疾苦是深有体会的,又因为他有“独善”和“兼济”的人格理想,这促使他能够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渴望能够改善人民的贫苦。
《元九书》所体现儒家文艺观论文
论《与元九书》所体现的儒家文艺观摘要:作为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就是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
从《与元九书》可以看出,白居易继承了儒家文艺观,主张诗歌创作要补察时政,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嘲风雪,弄花草。
白居易的文艺观不仅对其本人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后代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儒家文艺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52-02作为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不但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突出,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思想很复杂,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
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三家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早年他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中年曾耽于道教的烧丹炼汞,晚年沉迷于佛教。
由于人生观的变化,在不同时期白居易的文艺思想也不完全一致,而是有所变化。
但不论怎样,在白居易的文艺思想中,始终贯穿了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
而白居易的文艺思想在《与元九书》中有集中且系统的论述,那么《与元九书》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白居易的儒家文艺观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艺创作的理论基础儒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主张知识分子应当内圣外王,兼济天下。
但这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能达到的,需要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配合。
纵然一个知识分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绝世的才华,也未必一定能达成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因此儒家同时也主张在理想遇到挫折时能独善其身,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对于儒家的这一主张,白居易诗十分赞成的。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论《与元九书》中的诗学思想
论《与元九书》中的诗学思想作者:司若兰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主要强调了儒家诗学的政治功利主义思想,推崇“美刺”和“风雅比兴”,提出“讽喻诗”的诗歌概念,同时也涉及到道家主张的审美性诗学思想。
本文将从儒道互补的诗学思想浅析白居易的诗学观。
[关键词]与元九书诗学儒家道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00-01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提出的系统性、有纲领的诗歌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有着深远影响。
一方面他继承了“诗言志”的儒家诗学思想,要求诗人的眼光集中在人民疾苦、社会弊端等现象上,认为诗歌是奏折的补充。
另一方面,境遇的变迁也让他追求道家诗学的审美功能。
一、儒家的实用性诗论观自唐代始,陈子昂以“风雅兴寄”倡导《诗经》的创作精神,杜甫也以“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高度评价元结。
二人对艺术手法和内容方面都有着类似的要求。
白居易继承了前人的儒学诗歌理论观,推崇《诗经》中的“风雅比兴”和“美刺”。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
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白居易最为重视的则是“风雅比兴”,他将自己所作诗歌分类,有“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一类。
白居易反复强调“风雅比兴”是“六义”的精髓,是《诗经》现实主义的精神的实质,而“美刺”又是风雅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就是说,无论作诗还是评诗,“风雅比兴”都是衡量诗作的有效标尺。
儒家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
所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就是儒家对诗歌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立场。
白居易也强调诗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治道缺失,发挥针砭时弊的政治批判作用。
他不能接受魏晋六朝以来逐渐高涨的浮靡文风和嘲风弄月的创作内容,并认为脱离了社会现实的创作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美刺”即对君主的歌颂以及对政治的讽刺。
《论语·阳货》中孔子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思想及认识价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年第6期论《与元九书)中的诗论思想及认识价值雷晶晶(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在汉儒政教诗学传统和白居易政治家身份的双重加持下,白氏在《与元九书》中表现岀因诗参政的原始动机,用比兴托喻的艺术手法传递诗歌观念,凸显岀白诗观下为政教目的而创作诗歌报道的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儒家思想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坐标在《与元九书》中进一步表现为“讽谕”和“闲适”两种类型的诗歌创作倾向一一忧患的“讽谕”和娱情的“闲适”,文如其人、人文合一的古典文学批评思想在白居易这里体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
透过白诗客观传播效果与主观传播意愿的冲突,可窥见乐天对自己因诗获罪的怨愤情绪,以及空间的开放性、人口的流动性、文化的积聚性等人文地理要素与文学之间的互动等问题。
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因诗参政;比兴寄托;传播与接受《与元九书》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他在信中结合历史传统、现实功用和个人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
这些诗歌创作观念,历来受到重视。
前辈时贤在对《与元九书》的研究过程中,多侧重以诗人身份的白居易解读白诗观,在对白居易诗学思想继承性来源深入关注的同时忽视了白居易的政治家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对《与元九书》中诗歌观念的影响,由此便易偏离白诗观的核心要义和本来面貌。
本文拟从诗歌之于政治家身份的白居易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以求发掘《与元九书》中白居易诗歌观念的根本动机和必然要求,以及能够反映文学人文地理要素与文学传播之间的互动问题。
一、参政渠道的补充与诗教认识的深化白居易的诗歌观念有着强烈的现实功用,诗歌内容往往就是白居易政治立场和政治见解的委曲表现,这一方面源于乐天的政治家身份,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诗经》时代的“采诗说”与汉儒的政教诗学。
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有力支撑。
传统的惯性力量和现实的政治诉求使得白居易对诗歌的功能效用和艺术标准的认识在继承中有了新变,以上集中反映在白氏“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的《与元九书》中。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白居易(772-846年),晚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作品中渗透着儒家的思想观念,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当时的儒家思想的理论架子。
白居易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高度赞扬和珍视儒家文化,在他的诗歌中彰显出儒家思想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为题,旨在探讨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显而易见,其中的一些诗句更是隐喻和象征性的体现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他的诗句:“耻乎世风,仇乎民心”,表达了儒家责任观的旨趣。
他的诗中经常提到“重道德,轻财富”,他强调责任、礼仪、担当以及克己律己,这都是儒家思想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此外,白居易更在他的诗歌中提醒读者以服从上司和礼貌为及格标准,从而体现出儒家关于“任其职,礼其位”的理念,使社会风气和法律严肃起来,也使个人心服口服。
白居易的诗句中不仅有大量儒家思想的内容,他在自然观念中也有所表现。
他提到:“落花处处晓,绿水无时来;羌管沧海声,鹤唳静山坞”,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拜,而这也是儒家文化重视的。
儒家文化重视大道,认为自然界蕴含着德行的光芒,这个观念也贯穿于白居易的诗歌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不仅表达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更是提倡理想化的思想。
他在《琵琶行》中写道:“世间不多无聊客,有好景难久憩”,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诗句中不仅有一个客观的审视世界的视角,更有一种释然的境界,那就是把握个人命运,心态积极,不畏黑暗,从容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
这种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中深刻的思想体系,表现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增添了更多的意义。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思想内容十分充实,他高度赞美儒家文化,从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的诗句表达出了儒家责任观的旨趣,他强调责任、礼仪、担当以及克己律己的观念;在自然观念中,他也有所表现;此外,他还提倡理想化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儒家对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
【经典论述】——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是中庸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二、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
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
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三、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
《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四、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白居易的诗学理论白居易的诗学理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集中展现了白居易的诗学观,那么关于白居易的诗学理论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的诗学理论,欢迎阅读!白居易将创作经验总结为诗学理论,详尽地表述《与元九书》中。
本文从《与元九书》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思想情感的重视、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和向通俗化推进四个方面分析白居易的诗学理论。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首先,白居易提出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原则。
白居易推崇《诗经》,因为《诗经》“六义”植根社会,具有现实主义写实的传统,能够让人听诗了解社会现状。
所以白居明确提出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后重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讽谕时政。
用诗反映社会现实在杜甫的创作中多有体现,但还是白居易将这一实践上升到诗学理论高度。
其次,白居易认为诗歌应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功效。
白居易用“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效:诗歌应该让上位者补救考察政事的`缺失,让平民宣泄疏导感情,针砭时政。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重视思想感情白居易强调诗歌创作中思想感情的抒发。
感慨于“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开门见山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将诗歌比拟为树,将“情”,即思想感情比作树根,而“言”、“声”、“义”都是由“情”衍生出的。
而“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所以语言、声韵使得情见”而“感易交”,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
但“情”不局限于诗人的个人之情。
白居易反对只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他评论屈原、苏武、李陵“各系于志”的诗是“止于伤别”、“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
所以白居易在提出“情根”后又做了补充: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文要】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
“新乐府”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乐府诗中对会的关注,同时使个特点成为新乐府的心。
白居易的诗论其诗歌创作紧密相,充分地表现了其儒家文学理论观他认为,诗歌的作用是察时政,泄导人情,除此外,评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准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六义”,文章试通过《与元与书》来简要论述白居的儒家文学理论观。
白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人,可以说,杜甫后,在实用主义(或曰现实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
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期诗坛名噪一时。
“乐府诗”本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题”,到白居易,将加以改造,并名之曰“乐府”。
这里所谓“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学观作一表述。
孔子思的核心是“仁”,其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为此服务的,有人将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
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
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怨。
”(《论语阳货》)这是调诗的实际功用。
“实用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中文学理论》中用以表儒家文学理论特征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的白居易事上也确实属于这一派,“是基于学是达到政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种概念”。
我们将从白易的诗歌理论的代表《与元九书来看其中所表现出的儒家实用主文学理论观。
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下——白居易诗论的思想础“穷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通过个人品德的完善,终能够达到“兼济天下”的最高标。
这是每一个儒家知分子的理想,这也白居行事的思想基础。
古人云:“穷则独善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白居易(772~846)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之一,极具影响力,其思想在唐宋文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文学家之一。
本文以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为中心,讨论其中的根本性。
白居易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多个方面,有“仁义之道”、“自强不息”,以及尊师为首的尊老敬师等。
白居易在《山中祭拜辛亥》中表达了他的仁义之道:“天下孰能先求仁义,ロ放狂热以容和气”;在《自述》中,他论述了自强不息的思想:“无论孰强孰弱,当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外,白居易在文章《伤礼颂》中提出尊师为首的尊老敬师思想:“教子不可不孝,更重要的是要尊师”。
白居易的儒家思想不仅表现在他著作中,更表现在他的生活中。
他一生朴实无华,活得朴素,安于现状,不企盼财富,只想安家淡泊,淳朴自然,虚心接受社会变迁。
他以清高的态度守护着儒家伦理道德,通过日常的诵读经书修养身心,淡泊名利,从不妥协和攀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他的儒家思想。
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在于“以道德养人”。
他在《道德经》中,以坚定至真的信念,将“以道德养人”作为他的口号:“君子学以聚之,德以护之”。
他认为,必须坚持修德养心的道路,而不是物质的欲望,才能达到“终身平安”的高尚理想。
在《山中祭拜辛亥》中,他以“仁义安抚天地”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心愿,表明他的儒家价值观视野。
从白居易的作品及他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实践极具深度,他以“以德养人”为根本,严守传统道德规范,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家庭、学校、社会中,把儒家思想和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统筹融会,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综上所述,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在于“以德养人”。
白居易一生坚持传统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白居易(768-854)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创作被中国文化永远地铭记在心。
此外,白居易的思想也给中国哲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他的诗歌中,白居易充分表达出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分析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对于了解和研究白居易诗歌,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有重要的意义。
一、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1.礼仪为王。
礼仪是儒家的根本原则,在白居易的思想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白居易在《管仲尼》中写道,“天下正道,安于礼仪。
”他把礼仪放在首位,强调行为必须遵照礼法。
在白居易的《大雅》《小雅》等诗歌中,也可以看出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2.仁义为先。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一种至上的道德,是一种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准则。
白居易在《山园小梅》中写道,“仁义为物根本,公道为宗旨;慎守职官,体忠信者,德行也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
”这表明,仁义在白居易的思想中是很重要的词汇,它是礼仪的基础和权威。
3.尊重传统。
儒家的传统不仅仅包括礼仪和仁义,同时还具有某种家族传统。
白居易认为,尊重和遵循礼俗,才能够联结现实与传统,并使传统能够流传下去。
他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传统是人们崇敬的标准,要遵守礼仪,应当尊重传统。
”这里白居易明确指出,尊重传统是礼仪礼教的有效实践,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重要性1.倡导传统文明。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他大力宣传和倡导传统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
他在《小雅》的诗歌中写道:“古文明之宝,有其可崇尚者。
”白居易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古文明的崇尚,同时促使当代人们要求自己追求传统文明。
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白居易通过他的诗歌,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倡导把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坚韧精神融入到当代的社会环境中,以培养当代人的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
在《山园小梅》中,白居易写道,“中国文化历史有悠久的渊源,意蕴深邃,以指导当代人持守传统,以维护人性。
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评析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与元九书》是他的一篇诗论,其中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主张。
本文将对《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进行评析,深入探讨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观点,并共享个人对他的诗歌主张的理解。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诗歌应追求“新鲜”、“清淡”、“朴实”、“平淡”的创作主张。
他认为诗歌不应浮夸华丽,而是应该朴实自然,表达真挚情感。
他强调诗歌应当避免华丽而追求清新淡泊,正如他在诗中所言:“清淡寻常即中味,华丽装饰只外形”。
这一主张与当时流行的骈文、豪放派等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白居易对诗歌简约、淡泊的追求。
白居易强调诗歌应具有情感真挚、自然流畅的特点。
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昔人书生非敢言,吾今歌妓转能言。
言者风流意态写,歌者飘飖体裁传”。
可见,白居易注重诗歌的真挚性和表达力,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还提出“雅言”之说,强调诗歌应该遵循雅俗之别,语言应当真实自然。
这种创作观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还在《与元九书》中强调诗歌应该具有自然之美、朴素之美。
他赞扬了道家思想,并试图运用道家的自然观念来审美诗歌。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山水之间的自然之美,以及朴实无华的朴素之美。
他倡导“禅境”诗风,追求超脱的诗意和淡泊的境界,这种境界与他主张的“平淡、朴实”相得益彰。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宝贵心得之作,他强调诗歌应当朴实、清淡、情感真挚,并追求自然、朴素之美。
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个人对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深有共鸣,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真挚、朴实,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同时追求自然、朴素之美。
这种哲学意蕴和诗学追求,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通过对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评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主张。
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认识,审美价值
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认识,审美价值
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认识,审美价值,《与元九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白居易25封书信体文章甚或全部文学作品中位居前列,具有不容忽视的多元价值。
从文学价值看,《与元九书》对唐前诗歌演变历程进行了勾勒、批评,对现实主义诗论进行了阐发、总结,文本体现出严谨缜密、叙议兼举的艺术特色。
从认识价值看,《与元九书》为后世提供了了解作者成长历程、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美誉度、与诗人相关的诗坛佳话及唐人诗歌生产的方式、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评判的文献依据。
从审美价值看,《与元九书》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人文情怀,读者于其中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元稹的倾情晤谈,以及他对唐代诗人成就的赞赏与遭际的同情。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精选资料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然而,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及黄老术的盛行,遂演为魏晋时期的三教合流。
唐王朝继承了前代“三教齐立”的政策,而且在态度和措施上更为主动和积极。
白居易作为生活在唐代的诗人,不能不受到三教调和思潮的影响。
虽然他受到三家思想的影响,但儒家思想是根本性的。
一、三教调和思潮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宗教的神权从来没有取得超越于世俗政权之上或独立于其外的地位。
相反的,是世俗政权君临于宗教之上,决定着它们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外来的佛教和本土产生的道教都要向现实统治力量靠拢。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不但是佛教徒的自觉,也是所有欲求在中土发展的宗教必然要走的道路。
[1]在佛教未传入中国、道教没有形成以前,中国不存在定型的教会宗教,还处在某种宗教真空的状态;先秦“百家争鸣”的理性思潮直到后来一直对于宗教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抵制作用,也形成了整个民族宗教意识相对薄弱的状态。
后来佛教输入,道教形成,统治阶级对待它们往往是“利用”重于“信仰”。
这种种现实条件,使得六朝时期南北各王朝和佛、道二教之间逐渐调整关系,世俗政权崇重、利用宗教,宗教则借助世俗政权的荫庇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
这样,在封建集权的环境下,佛、道二教都必须也必然取更主动地适应现实政治需要的姿态。
南北各王朝则基本执行以儒术为主导的“三教齐立”的政策。
这也就造成了三教不管如何矛盾、冲突但基本趋于调和的大趋势。
唐代是新兴的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
它在历代积累的统治经验基础上立国,执行着更加完善、成熟的统治政策和策略。
在对待佛、道二教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环境,都要求唐代统治者重视佛、道二教的存在,充分发挥其辅助现实统治的作用;又无论是历史形成的潮流,还是统治者自身的认识,又都要求他们积极协调三教关系,引导它们到统一的、有利于“政治”的方向上来。
所以,唐王朝继承了前代“三教齐立”的政策,而且在态度和措施上更为主动和积极。
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
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作者简介:朱彩霞、宋佳,扬州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 摘要:白居易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一文中。
文中他首倡“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注重诗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讽谕作用;强调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白居易秉承传统儒家诗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发,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为时事而作;讽谕作用;文质并重,白居易不仅是我国诗歌史上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主要为其讽谕诗理论,散见于《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策林》与《与元九书》中,其中《与元九书》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于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时写给好友元稹的信,写信旨在粗略陈述诗歌大端并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经验来表明自己写文章的意图。
信中白居易对传统儒家诗论进行深一步的阐发,进而提出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诗论主张。
,一、“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经验,首次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发。
第一,白居易认为社会的“时”和“事”可以感发诗人进行诗歌创作。
在白居易以前,传统的儒家诗论也注重现实对人的感发,但大都侧重于自然生活,较少论及社会生活对人的感发作用,这是白居易的一个突破。
第二,白居易认为诗歌不应该是被动的反映现实,而应该主动的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此之前,传统的儒家诗论只是在论及诗歌作用时提到一时之诗歌可以反映一时之盛衰,白居易则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诗歌应该反映时事。
,这种创作观念的提出与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一部分文人选择逃避现实,过隐居的生活,而另一部分文人则怀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准备重兴大唐盛世,白居易显然属于后者。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下面小编是了有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说:“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此所谓“诗道”,是指儒家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要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二脉相承的。
儒家论诗,从孔子开始便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主旨是强调诗歌为封建的政治、教化服务。
这就成为儒家诗论的出发点。
《毛诗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中心内容也是阐述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
它认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因为诗歌具有感染的力量,所以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政教的有力工具。
紧接着上面一段话,《毛诗序》又阐述了诗的“六义”。
“六义”是儒家对于《诗经》体制和表现手法的概括,也常被看作是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毛诗序》对“六义”的解释看来,不外是说诗歌创作应该通过美刺来维护王政⑴ 。
而刺必须有个限度,这就是“止乎礼义”。
超乎礼义的讽刺,是有损于王政的。
总之:诗歌要维护封建政教,要讽谕美刺,要止乎礼义,这是儒家诗论的主要精神,也就是白居易忽忽愤发所欲扶起的“诗道”。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是这样阐述这“诗道”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哲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与元九书;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文摘要】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人,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
“新乐府”是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乐府诗中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使这个特点成为新乐府的核心。
白居易的诗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充分地表现了其儒家文学理论观。
他认为,诗歌的作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除此而外,评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六义”,文章试图通过《与元与书》来简要论述白居易的儒家文学理论观。
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
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
“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
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是为此服务的,有人将此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
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为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
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是强调诗的实际功用。
“实用主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用以表述儒家文学理论特征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的白居易事实上也确实属于这一派,“是基于文学是达到政
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概念”。
我们将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代表《与元九书》来看其中所表现出的儒家? 白居易从小家贫,但“苦节读书”,“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作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对民间的疾苦是深有体会的,又因为他有“独善”和“兼济”的人格理
想,这促使他能够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并渴望能够改善
人民的贫苦。
所以,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这种人格理想无疑是贯穿始
终的。
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诗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