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的文体与文体观念_1000003863504911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以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不仅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作家和作品,同时也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得以体现。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分析其内涵与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在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道德修养,重视社会秩序与和谐。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义则是指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义;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智即智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则是言行一致,讲诚信。

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仁爱之情仁爱之情是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展现了仁爱的精神。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关爱与体贴,以及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厚意。

这些情感表现出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之心,成为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道德品质的塑造,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如《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

又如《儒林外史》通过对范进、周进等儒生形象的刻画,暴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社会秩序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与和谐,许多文学作品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这一思想。

如《水浒传》中描绘的梁山好汉们,他们原本是社会上的一员,却因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被迫走上反抗之路。

作品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动荡,以及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阅读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我们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篇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探讨其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并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提供一些启示。

篇章一:《论语》中的《为政》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为政》篇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部分。

这篇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善于治理的政治家。

通过读这一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如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等;同时也可以领悟到古代文化中所倡导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等。

这些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章二:《红楼梦》中的《葬花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葬花吟》是一首描写花谢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花凋零、生命易逝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一篇章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轮回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这样的思想启示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篇章三:《诗经》中的《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叙述一个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也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篇章不仅展现出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样的篇章,我们可以思考和审视当代人对于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并以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以上所述仅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经典篇章,每个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找到对当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生活的启示。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古代文言文的学习与传承,将其美好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并借助古今结合的方法,发展出适合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

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体现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基础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强调人伦关系、仁爱之道等重要价值观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写人物间的相处之道和对社会秩序的反思来阐述儒家思想。

例如《孟子》中的"孟子之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即表达了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观念也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二、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价值,通过陶冶人性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素质的提升与社会治理的完善。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追求。

例如《礼记》中的格言"有教无类,有方无形"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塑造高尚人物形象的方式得到诠释,通过描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社会关怀儒家思想注重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阐述社会道德关系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是儒家思想的常见方式之一。

例如《红楼梦》中通过对贵族家庭的描写,透露了封建社会的虚荣与庸俗,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改革的呼唤。

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怀,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进步的关注和呼唤。

四、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人性拷问儒家思想关注人性的问题,探索人的本质与情感的表达,传达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倾听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性的探索是儒家思想常常呈现的一个主题。

例如《红楼梦》中对贾宝玉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人性的细腻描写开创了新的高度。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不仅影响了社会伦理道德,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分别是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作品的主题往往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

儒家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与互助。

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家选择以家庭、友谊、师生关系为主题,传递出温馨、团结和互助的价值观。

例如,鲁迅的《家》,以家庭为背景,通过母爱的表达,描绘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与关爱,强调了家庭和睦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而陈忠实的《百年孤独》则以家族为线索,展现了家族成员的情感纠葛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家族观念”。

其次,儒家思想在文学中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儒家思想追求道德的完善与人格的培养,因此,儒家的人物形象往往塑造得仁义礼智四德具备。

仁者具备宽容、仁爱和关爱他人的品质;义者具备正义、公平和忠诚的特质;礼者注重礼貌、规范和孝道;智者通常才思敏捷、智慧过人。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英雄人物都具备儒家思想的特质。

如郭靖的仁爱、杨过的孝道、射雕英雄的勇敢正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富有正能量,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了师徒关系的描写。

师者具备智慧和学问,而徒者往往是虚心学习和敬重师长的人。

这种师徒关系的描写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因素,也传递了尊师重道、传承文明的儒家价值观。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师长贾母和贾敷对他的教育与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良师益友的形象。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作品主题以及人物形象都表达了这些价值观的力量。

儒家文化的文风

儒家文化的文风

儒家文化的文风
儒家文化的文风
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影响遍及民风、人心、思想和教育,在影响范围以及内容方面都有着无限的例外和力量。

儒家文化主张“仁”义,主张伦理教化,性情谦和。

以弟子见主,自身要把一
切不正当的行为归入自己身上和大家一起成长,为和谐的关系出一份力。

文风方面,儒家强调谨严严谨,细腻入微,讲求沉稳庄重,文以载道,寥寥数语,却又蕴含着庞大的意境。

比如,《孟子》的“子曰:仁之实验兮,莫之勿忘”,内容简单,但内涵却颇为深刻。

又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言两语,勾画出学习时要刻苦钻研之意。

此外,儒家文化注重文体,把写作作为一种高贵的艺术,文体多变,典章整齐,文字间承载的气度也具有相当的品位和文采。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的文风以其脍炙人口的文字、GET着高雅的文章以及强调
伦理教化的精神,在历史上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成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

儒学文化的作文

儒学文化的作文

儒学文化的作文你知道吗?在咱们中国的文化宝库中,有一颗超级闪亮的明珠,那就是儒学文化。

这儒学啊,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已经默默守护和影响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啦。

咱先说说儒学的老祖宗孔子。

这位孔老先生啊,就像是一位超级明星导师,带着一群弟子到处传播他的思想。

他穿着一身长袍,带着温和的笑容,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奔波,那场面就像是现在的巡回演讲。

他的那些话啊,简单却又深刻得不得了。

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多实在啊!就好比你不喜欢吃榴莲,那你就别硬塞给别人吃呗。

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换位思考,可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却经常忘记这一点。

像在学校里,有些同学自己不想被别人嘲笑胖,可转过头就去笑话别人长得矮,这就违背了孔子的这个教导啦。

儒学文化还特别强调家庭关系。

什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那孝顺可是有很多讲究的。

像什么晨昏定省,早上要给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虽然现在咱们不用这么刻板地做这些事儿,但孝顺的本质不能丢啊。

现在有些家庭,子女长大了就忙着自己的事儿,把父母扔在一边,几个月都不打个电话,这可不行。

要是按照儒学的观念,这就是不道德的。

不过呢,咱们也可以把孝顺变得很现代,比如带父母去旅游,教他们用智能手机,陪他们一起看个老电影,这些都是孝顺的新方式。

再说说儒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吧。

儒学提倡的“礼”,可不是那种繁文缛节的形式主义,而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大家都遵守了,社会才会和谐有序。

比如说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就是一种基本的“礼”。

要是大家都在图书馆里大喊大叫,那还怎么看书学习呢?可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电影院里有人打电话,在餐厅里有人光着膀子,这些人啊,就像没学过儒学文化似的,缺少了那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公共秩序的维护。

儒学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学儒学,不是要完全照搬古代的那一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说文解字儒家文化中的文字与文化解读

说文解字儒家文化中的文字与文化解读

说文解字儒家文化中的文字与文化解读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字的解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经典《说文解字》中,文字的解读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对字形的分析,更是透过文字的形、声、义、用,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说文解字》为切入点,探讨儒家文化中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儒家强调文字的形,认为字形的构造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说文解字》中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而且还通过对字形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字形背后蕴含的哲学意义。

例如,《说文解字》中对于“人”字的解释,将其字形比喻为直立的姿势,表达了人作为天地间的主体,应当垂直而立,稳定而有尊严的思想。

这种解读方式使得儒家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道德修养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

其次,儒家注重文字的声,认为字的读音对于理解文字的意义至关重要。

《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声调和读音进行了详细解释,通过对字音的分析,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儒家强调言语的准确与美感,重视言辞的功夫。

通过深入研究文字的声韵规律,儒家思想将语言视为传播道德和智慧的重要工具。

儒家学者常常通过修炼声德,提高声音的准确性和美感,以达到与他人更好地交流与理解。

再次,儒家强调文字的义,认为字的意义对于理解文字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说文解字》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义项,并且通过对义项的解读,深刻阐发了儒家的价值观与思想。

例如,《说文解字》对于“仁”字的解释,将其解读为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全人类之间的亲亲之情。

这种义项的解读方式凸显了儒家文化中重视人伦关系与社会和谐的核心思想,传达了“仁者爱人,知者爱知”的哲学精神。

最后,儒家关注文字的用,认为字的使用方式对于文字的价值和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说文解字》中对于每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说明了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正确用法。

儒家文化中,文字的使用被视为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以及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正确使用文字,儒家追求着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

论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论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

论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通过文学的形式传播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

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天道。

这种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物形象,他对待他人总是以宽容和善良的态度,这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族道德。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在《红楼梦》中,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贾府的衰落正是由于家族成员的道德败坏和家族伦理的破坏。

这种家族伦理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通过描写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家族的兴衰变迁,传达了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此外,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

在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关注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水浒传》中,有很多英雄人物的形象都具有儒家的精神,他们以义气和忠诚为准则,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种儒家思想体现了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

通过对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道德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影响不止在政治和社会的层面,还深深地渗透到文学创作中。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人伦、孝道等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观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首先,在古代文学中,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孝经》中有“孝悌忠信,举事有天下”之说,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姐妹、忠诚朋友、言行诚信是自谦,这一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如《红楼梦》中贾芸与凤姐就是以孝道为灵魂的典型人物。

同时,孝顺亲长的故事也是文学中的常见主题,如《史记》中重义轻命的卫青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例子。

其次,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有所呈现。

这一理论认为,朋友之间不应该因为金钱、地位等差异而疏离,而应该永远保持淡淡的情谊。

这一思想在古代文学中被称为“琴瑟友谊”,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的关系就充满了君子之交的情趣。

此外,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以礼相待,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体面,主张在礼节的框架内展示自己并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思想不仅被运用到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体裁中,还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之心”也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

这一思想认为,“仁”是人类之间互相关爱的本性,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这一思想在文学中被反映得淋漓尽致,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就揭示了仁爱之心的力量和伟大性。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总结儒家的文学观

总结儒家的文学观

总结儒家的文学观引言儒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文学观是儒家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本文将总结儒家的文学观,探讨儒家对文学的要求、评价以及文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关系。

儒家对文学的要求儒家对文学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符合道德规范儒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因此儒家文学必须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儒家重视人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因此,儒家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应该以弘扬正义、崇尚道德为中心,有助于塑造良善的品格和道德风范。

崇尚古代经典儒家崇尚古代经典,尤其是《论语》、《大学》等。

儒家文学要求对经典文献具有深入的理解和崇高的敬仰,并且通过对经典融会贯通,借鉴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反映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弘扬家国情怀在儒家的文学观中,家庭和国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儒家文学应该弘扬家庭美德,倡导齐家治国的理念。

同时,儒家文学也要有愿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的情怀和行动,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关注人性与情感儒家强调关注人性,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文学要表达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教育。

儒家文学要以温情、情感和理智的叙述方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儒家对文学的评价儒家对文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价值儒家重视文学作品的道德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品质,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道德启示和警示。

儒家认为文学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通过真实而艺术化的描写,使读者有所感悟和体味。

形式美和修辞手法儒家对文学的评价也注重作品的形式美和修辞手法。

儒家认为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应该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儒家强调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章法,注重形式美的统一和协调。

反映社会现实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并且以文学形式反映和解读社会现象。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深入揭示社会问题,唤起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并激发改变现实的决心和行动。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伦理: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至上,追求社会和谐秩序,在文学
作品中常常体现为人物道德品质的塑造和道德教育。

2.礼仪文化:儒家思想重视礼仪文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为人
物礼仪习俗的描写和礼仪道德的弘扬。

3.家庭传统: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传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为家
庭关系的描写和家庭教育的弘扬。

4.国家和平:儒家思想追求国家和平稳定,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
为治国理政的描写和国家繁荣的呼吁。

5.自我修养:儒家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为人
物追求成长和进步的故事情节。

6.兼收并蓄:儒家思想主张兼收并蓄,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为人
物汲取优秀思想和文化的故事情节。

7.师生关系:儒家思想重视师生关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为师
徒关系的描写和师徒之间的情感关系。

8.社会公平:儒家思想主张社会公平,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为反
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故事情节。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包括:道德伦理、礼仪文化、家庭传统、国家和平、自我修养、兼收并蓄、师生关系和社会公平等方面。

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作者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来展示儒家思想,同时也可以使用成语来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

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宝的一部分,而儒家思想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重要理念之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还是价值观念方面,儒家思想都得到了充分表达。

一、儒家思想在文学主题中的体现儒家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将这些主题作为重点展开。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府众多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家庭矛盾,展示了儒家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另外,《西游记》也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之间的相互成长和磨合,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友爱和亲情。

二、儒家思想在人物塑造中的表现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君臣父子之道,因此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儒家经典中的各个角色。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都以儒家中的君子形象为代表,注重仁义道德,尊重礼法规范,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再如《孔子家语》中,孔子不仅是作者的灵感来源,也是作品中重要的人物形象,通过孔子的言行传递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三、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价值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表达。

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名言,影响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在散文创作中,儒家思想提倡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成为作家们追求的文学境界,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的形象,同时也使作品中透露出崇高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以多种形式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论是在主题、人物塑造还是价值观念方面,儒家思想都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道德等理念,都为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涵,为后世人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儒家关于文质关系的讨论

儒家关于文质关系的讨论

儒家关于文质关系的讨论
儒家学派的关于文质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孔子的《论语》中。

《论语》提出了“仁义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只有仁政才能达到“文”的境界,也就是说,文质关系是仁义之道的核心。

《论语》中孔子提出:“文以载道,礼以成德”。

这句话表明,文是载体,载体中蕴含着道德,而礼则是文的具体体现,是文的实践。

也就是说,文质关系是仁义之道的实践。

孔子还提出:“君子之道,贵以正,贱以施”,这句话表明,文质关系是仁义之道的责任。

文是表达仁义之道的方式,而责任则是施行仁义之道的具体行动,文质关系是仁义之道的责任和行动的结合。

总之,儒家学派认为文质关系是仁义之道的核心、实践和责任的结合,是实现仁义之道的基础。

儒释道文论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儒释道文论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 “文,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班班,万物粲然。” (《太玄· 文首》)
• “务其事不务其辞,多其变而不多其文也。不约则其旨 不详,不要则其应不博,不浑则其事不散,不沈则其意 不见。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观其施辞,则其心之 所欲者见矣。” (《玄莹》) ——这正是后世真正文 意义上的文质论的滥觞。
•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 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 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 也。
• ——《庄子· 外篇· 至乐》
(二)“体道”过程与艺术精神
• 从此一理论的间架和内容说,可以说 ‘道’之与艺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但是,若不顺着他们的思辩地形而上的 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 达到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 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 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 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 所谓艺术精神之上。也可以这样说,当 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 们也只从观念上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 思辨地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 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 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 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 (徐复观《中 国艺术精神》)
(二)儒家的人格理想和诗性追求
• 1.文质彬彬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论语· 雍也篇》)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 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 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鞹,犹犬羊之鞹。” (《论语· 颜渊》)
•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 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 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 像个书呆子。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 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 正的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 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 想。

《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

《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

《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名流,他的著作《荀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荀子除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外,他对文体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着重探讨《荀子》的文体特点以及荀子对文体观念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荀子》的文体特点。

《荀子》采用的是散文的表达方式,而非当时主流的韵文。

与诗歌相比,散文更加灵活自由,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思想和观念。

荀子所倡导的政治和伦理思想需要更为宏大而深入的阐述,散文正好能够提供这样的空间。

在《荀子》中,荀子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寓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表达方式易于理解,也便于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荀子对文体观念的研究与思考。

荀子认为文学是传达思想和观念的重要手段,他主张文学要具备严肃性和智慧性。

在《荀子》中,荀子通过启发性的故事和比喻来传达自己对政治、伦理和人性的理解,这种启发式的文学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同时,荀子也非常注重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他认为文字应当简洁准确,避免夸张和空洞的修饰。

他追求的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观念。

此外,荀子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也有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文学可以通过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来引导人的行为和塑造人的品德。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即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化和道德规范的引导,才能使得人性变得善良和高尚。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荀子通过他的散文作品,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于善恶、道德和责任的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散文的方式传达了荀子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见解,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瑰宝之一。

荀子对于文体观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语言的选择、对启发性文学的追求以及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的思考上。

儒家经典与艺术经典智慧在文学与艺术中的表达

儒家经典与艺术经典智慧在文学与艺术中的表达

儒家经典与艺术经典智慧在文学与艺术中的表达文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表达。

而在文学与艺术的创作中,儒家经典与艺术经典智慧的融入,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乐趣和心灵的满足。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和艺术经典如何在文学与艺术中展现智慧。

一、儒家经典在文学中的表达儒家经典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大学》等经典作品中所传达的智慧思想,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借鉴的重要资源。

在文学作品中,儒家经典展现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受到《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影响。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表达友情、忠诚和人际关系上展现了儒家经典的思想深度。

同时,儒家对于仁义道德的强调也使得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亲情的表达更加真挚与动人。

此外,在叙事中运用儒家经典,也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故事深度和人性思考。

例如,古代小说《红楼梦》中,通过对于家族传承与家庭道德的反思,进一步凸显了尊卑有序、尊儒事亲的传统观念。

儒家经典的融入赋予了小说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艺术经典在艺术中的表达艺术经典如古代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经典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学观念,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的方向,也为观众提供了审美的愉悦和思考的空间。

在绘画艺术中,经典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等有影响力的作品,通过构图、色彩等艺术手法展现出了华美与庄严的气质。

这些作品中融入的艺术经典,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体现。

艺术经典的表达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古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也是将艺术经典在现代艺术中表达的重要方式。

例如,电影《水浒传》的改编,不仅展现了浩气长存、英雄豪杰的史诗意境,更将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与当代视觉效果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中 国 传 统 文 化儒家部分讲义

中 国 传 统 文 化儒家部分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人文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任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物质文化:实体文化。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精神文化: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制度文化: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行为文化: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主要概括如下:①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共用。

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②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中说:“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也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③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文化的涵义是很广泛的。

④蔡元培在湖南演讲《何谓文化?》,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事。

⑤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目录》中,指出文化包括朝代、种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宅居、考工、农事等,认为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

儒家的文学观

儒家的文学观
25
与民同乐
17
二、批评方法之一:“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 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 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 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 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 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
14
5.论雅乐和郑声 《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 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5
·第二节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乐论》:故人不能不乐,乐则 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 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 之声以道之。……凡奸声感人而 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 而治生焉。
音乐(文艺)→人心→治乱
24
本章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 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 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3
4.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 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 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ray光来探讨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文体及文体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五经为“文章之渊府”“文本于经”、“文体原于五经”等观念是在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五经”之说,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典籍,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文学批评中便出现了依经立论的风气,如王逸认为“《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明确提出《离骚》与五经的关系。

魏晋之后,人们往往以文论经,从经书中发现文章之美,遂使五经成为文章写作之渊薮。

如晋傅玄称“《诗》之《雅》、《颂》,《书》之《典》、《谟》,文质足以相符”,“浩浩乎其文章之渊府也”,陆机“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等,都是主张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写作养料。

至刘勰作《原道》、《征圣》、《宗经》篇,将天道、圣人、儒家经典三者明确联系起来,高倡五经为“文章奥府”、“群言之祖”,构筑了文学批评史上系统的宗经说。

文本于经,五经为群言之祖等,遂成为文学批评史和文体学史上的基本观念。

刘勰、颜之推等,于五经,如《文心雕龙·宗经》说:“论、说、辞、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则《礼》统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启疆,所以百家腾越,终入环内者也。

”此即“不断补充、发挥刘勰的观点,如元郝经《来58种文体,分别系于《易》、《书》、《诗》、《春秋》艺流别》则将古今150余种文体归入《诗》、《书》、《秋》六艺之下,构建了以“文本于经”实事求是地说,五经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记载的思想观念与文章形的影响。

五经本身具有文章的特质,且为早期文章的典范,也必然在后世文章写作中打上不可磨灭的烙印。

就文体言,诗、歌、盟、铭、诔等文体成熟极早,大量载入儒家典籍中,已成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至于后世各种文体因素的萌芽,在儒家经典中更是不胜枚举。

传统诗文文体,很少有不受儒家典籍影响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于经”、“文体原于五经”等说法,都有一定合理性。

当然,文体之发生渊源复杂,不能绝对化与简单化。

如果把历代所有文体的渊源一一归于五经,则不免失之牵强。

二、儒家经典中的文章文体先秦儒家经典是中国早期文明的记载,包含着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的文字制作和作为其载体的相关文体。

以诗歌文体为例,《周易》保存了不少远古歌谣。

如《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周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这种简短的二言诗体是与当时简单劳动和思维相对应的原始诗歌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人类思维、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歌的句式逐渐发展,如《尚书·皋陶谟》载帝舜君臣倡和之歌曰:“元首明!”“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通,诗歌表现力和抒情特征大为增强。

西周以后,这,最早的诗歌文体至此已完,大多数保存在《诗经》中,按风、雅、颂三类编排,在、表现手法、审美风貌等方面,奠定了古代诗歌文,我国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就有了书,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

《周易》本为占卜之书,在占筮过程中,形成,自然就产生了问对体作品;又如,是后世论说文先总说、后分说结构的始祖。

《尚书》中的誓、诰、训等文辞,都是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文书,其体制对后代中央王朝的公牍文体影响深远。

孔安国《尚书序》认为《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并认为这些文体的产生都有“垂世立教”的目的和功用。

孔颖达《尚书正义·尧典》疏进一步提出“十体”说,在原有六体基础上增加了“贡”、“歌”、“征”、“范”四种文体。

《左传》本为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记载先秦史实最为详尽,所含早期文体也最为丰富。

宋陈骙《文则》总结了《左传》八种主要应用文体及其风格特征,分别为命、誓、盟、祷、谏、让、书、对。

事实上,《左传》所载文体远不止八种,如《昭公二十年》晏子之论“和同”,《襄公二十四年》穆叔之论“不朽”,属于辩论体;《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告诸侯,属于诏令体。

又,《襄公四年》载:“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

我君小子,朱儒是使。

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

’”是为诵体。

《桓公十一年》载虞叔之语:“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是为谚体。

此外,《左传》所录,还有讴、歌、谣、箴、铭、诔等,足见当时文体类目之丰富。

先秦时期,各种文体的产生与礼制关系密切。

特定的礼仪场合,往往要应用特定的文体。

儒家经典对此的记录最为详尽权威,如《周礼·秋官·司约》:“司约掌邦国及万民之约剂。

治神之约为主,治民之约次之,治地之约次之,治功之约次之,之。

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

”“约剂是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常用文体,有治神、治民、“六约”。

又,《周礼·春官·宗伯》有大祝作“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诔。

”所谓“六辞”,即大祝必须掌握的六种文体形态为辞,谓辞令也。

命,《论语》所谓‘为命,盘庚之诰之属也。

盘庚将迁于殷,诰其世臣、卿大功,故曰以通上下亲疏远近。

会谓王官之伯,为其命也。

祷谓祷于天地社稷宗庙,主为其辞也(德行,以赐之命,主为其辞也。

”“六辞说”师培《文学出于巫觋之官说》提出“六祝六祠”为文章各体的渊源。

由于儒家礼制极为繁缛,与此相应的文体名目也特别繁多。

如大祝掌管的祝辞,又可细分六类:“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祝。

”(《春官·宗伯》)大祝所掌祈辞,也可分为六类:“一曰类,二曰造,三曰,四曰,五曰攻,六曰说。

”(《春官·宗伯》)大祝之外,又有小祝、丧祝、甸祝、诅祝等职官,各自掌管特定的祝辞。

职官分工之细,促成了文体类形态和类目的多样化。

三、儒家经典中的文体观念早期的文体意识,主要表现在文体分类上。

《尚书》记载的各种文诰,仅从篇名看,已有典、谟、训、诰、誓等区别,这种区别,是以文体分类意识为前提的。

《周礼·春官·宗伯》载,“太史掌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可见,图书档案和公文的性质不同,史官的分工和职责也有异。

这种分工和分类,伴随着潜在的文体分类观念。

文体分类的前提,是对不同文体性质、功用、体式特征等有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一旦以理论形态表述出来,便成为文体批评。

先批评内容。

如《尚书·尧典》:“诗言,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揭示质特征以及早期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诗,而是先秦时代人们的普遍观念。

如《左传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

”《庄子·天下当然,对古代文艺思想影响最大的,还是《尧典》的序》以为“诗之道放于此”,近人朱自清《诗言志辨“开山纲领”。

又《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门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同篇又美矣,又尽善矣’。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涉及诗歌文体的政治教化、抒情性、感染力、审美理想和认识作用等特征,奠定了古代诗学的基本格局、风貌,也决定了古代诗歌文体发展的基本走向。

除了诗歌文体外,早期儒家典籍中还时有对其他文体体性的论述。

《礼记·檀弓上》记载鲁庄公与宋人作战,其御者县贲父战死,庄公“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

《礼记·曾子问》还对诔文的使用范围作了说明:“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

唯天子称天以诔之。

诸侯相诔,非礼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载孔子卒,鲁哀公为之作诔,孔子弟子子赣评论说:“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称一人,非名也。

君两失之。

”从礼制出发,批评哀公作诔的行为是“非礼”;从诔文出发,批评哀公所作“非名”,即不得体。

又《左传·哀公十二年》载:“公会吴于橐皋。

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

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

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

若犹可改,日盟何益。

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

’乃不寻盟。

”指出诸侯结盟,是严肃庄重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结信遵守,不可随意更改。

在对结盟行为的阐释中,的文体性质、功用等的看法。

又《礼记·祭统》:“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

铭之义称美不称恶,此唯贤者能之。

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

夫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谓恭矣。

”对铭体之名称、特点与功能等作了全面系统的铭体专论,在早期文体批评中特别引人注目。

先秦还没有学术分科,文学思想往往与政治、伦理、哲学、文化、语言、艺术等思想融为一体。

儒学经典中的文体学,总体上只能说还处于观念的萌芽形态,尚非自觉的、系统的文体学研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新 书 架《明词话全编》(全八册)本书作者邓子勉教授在广泛翻阅大量的明人诗文集、笔记以及各种丛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搜集明代词学相关资料,共收录700多位文人的词话万余则,计400多万字。

本书是学术界首次对明代词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因此该书的出版对推动明代词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凤凰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国际32开 邓子勉 辑校 精装 定价78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