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合集下载

四书五经的概述

四书五经的概述

四书五经的概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书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也记录和总结了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

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名篇,表达了古代思想家的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学、民俗等诸方面的情况。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这些经典书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瑰宝。

四书五经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之用和为贵”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书籍也对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书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文化瑰宝。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称呼,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四书,而战国诸子对于封建礼制、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则成为了五经的内容。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反映了儒家强调教育和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倡让每个人都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善。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平衡和谐的原则,认为只有在心思和行为上保持平衡,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典范。

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寓言,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孝道等重要价值观念。

《孟子》则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和他的弟子们集成的一部分论文。

它以孟子的名字来命名,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提倡仁爱和道德修养,宣扬人们对社会和政治的积极参与。

五经中的《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被誉为"诗经万事通"。

《尚书》是记载古代政治、历史和法律制度的文献,反映了古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

《礼记》是关于礼仪制度和礼节的规范的文献,深受后代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的影响。

《易经》是古代哲学和预测的重要著作,讲述了宇宙和人类的变化规则。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记载,也是古代史书的开端。

四书五经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们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四书五经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现代世界也具有巨大的价值。

《大学》与《中庸》讲述的是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对自己的修养和家庭的管理,个人可以达到“大成”,并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谈论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问题。

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语句。

《孟子》讲述了人与人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要想走向完善,就必须抱有善的本性,不断努力奋斗。

五经中,《诗经》是一部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诗歌集合,其中不乏关于人生、命运等的探讨。

《尚书》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记载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礼记》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涵盖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周易》讲述的是宇宙自然和人的命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春秋》是中国史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记载了东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发展的历史。

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历史的规律。

四书五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代表。

它们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于现代中国以及世界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个人前程增色而且更为发富有意义的人生。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一、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四书五经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四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1 《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大学》讲求个人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美,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它也教导人们如何管理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治国方面,《大学》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使人民得到福祉。

2.2 《中庸》《中庸》是《论语》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中庸》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思想、行为上保持中庸的状态,才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它也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不偏激,不走极端。

2.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道德修养、学习和行为规范。

《论语》中的各种格言和故事,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要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的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包括仁爱、义、礼、智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它教导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美,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义为准则行事。

《孟子》还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

它包含了从古代各个时期的民歌、宫廷歌曲和赋诗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四书五经里的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里的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四书五经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

四书五经全文四书:四书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典之一,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些经典被视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四本经典的全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民莫不畏其至矣,而骄且吝。

自反而不缩,自前而不躚,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以笃厚者,以其不居其位也;其所以辍学问者,以其恶乎小节也;德之厚者,志之大者也。

立志行道,守其德不忘,持其志不忍,由民而上。

夫受乎上者,不离礼仪;安乎上者,固序;率乎上者,效法;致乎上者,显德。

夫著乎前者,不可待以察其臧否;揖乎左右者,审以辨智愚;辩乎前者,不可不慎也。

《诗》曰:“审己度,以遏不能。

”未可去也!从其至也!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原思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集合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士人学子的必修读物,也是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之源。

四书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和《中庸》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勤思明辨,致志笃行”的道德要求。

《论语》和《孟子》则主要以对话和言行记录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五经则包含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和宗教文化;《尚书》是殷商和周王朝的政治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礼记》则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天人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原理;《春秋》则记载了鲁国国君及其周围列国的政治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决策、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抉择。

因此,四书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说明。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

首先,本文分为大纲、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先概述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在何种背景下撰写这篇文章。

四书五经的名词解释

四书五经的名词解释

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的九本儒家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被认为是儒家经典之一。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收录了先秦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经典文献。

《礼记》是对儒家经典《仪礼》的详细解释,是一本关于礼节的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著作,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爻象和卦辞、爻辞等内容。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人物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是指儒家经典中的四部书和五部经的总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以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政治理念而闻名于世。

首先,四书中的《大学》是后来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的“格物致知”思想的重要源头。

这部经典强调实践与思考的结合,提倡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真知。

它强调了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视,被认为是建立正确心态和完善个人修养的基石。

第二部经典《中庸》强调了人的内外和谐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中道”和“中和”的思想,即在各种冲突和困境中均能保持平衡。

《中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性的充分发展以及政治领导者的守法和公正。

《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禁令与教育理论。

这本经典强调了仁爱、忠诚和诚实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个人修养和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论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思想,强调了孝敬父母、敬重老师、友善待人等美德。

最后一部四书经典是《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录。

《孟子》主张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实现和谐社会。

这部经典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性本善,受到良好环境的培养和积极的努力可以使善性得以发展。

《孟子》中的概念如“仁”、“义”和“忠”等,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五经中的《诗经》是最古老的一部,以其优美的韵文和深刻的意义闻名。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爱情和抒情诗歌。

《诗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非常重要,同时也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资源。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编纂的历史文书,对后代的政治理念和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

《礼记》主要介绍了古代的礼仪和仪式。

它强调了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333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333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333名词解释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具体来说,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1.《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是一部有关教育与修身的经典。

强调通过学习和修习,人们可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中庸》:也是《礼记》的一篇,它传达了“中和之道”的理念,即在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方面都要保持平衡,避免过分和极端。

3.《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文字。

它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系统地整理和阐释,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诲和政治智慧。

4.《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学生编著。

主要讨论人性善恶与天理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5.《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以五言句式为主,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等的感悟与思考。

6.《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文献,里面记载了周朝及其前后的历史以及一些国家制度和政治理念,被视为古代君主政体的权威。

7.《礼记》:是一部关于礼制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的仪式、礼节和规范。

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仪式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

8.《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预测和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一种卜卦的方法。

它由64个卦爻组成,通过阐述卦象和爻辞的含义来揭示人类生活和宇宙万物的规律。

9.《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经典。

因为编辑者是鲁国的一位官员,所以这部书多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战争和社会变迁。

也因为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写而被人们用作评价人物品德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书五经涵盖了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它们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更是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石。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

四书五经原文与译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有四书五经这一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介绍四书五经的背景、内容和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一、背景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内容1. 四书《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学生明白个人修养对社会的重要性;《中庸》是孔子的言行录,强调中庸之道,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教诲和思想,对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强调人性善恶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五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三个部分,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尚书》是周朝的政治文献,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礼记》是记载了古代礼制和仪式的著作,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是古代卜筮的经典,通过卜筮来预测未来,也包含了一些哲学思考;《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出了一些治国理念。

三、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四书五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四书五经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人际关系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问题。

其次,四书五经强调了中庸之道和中道思想。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中庸之道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平衡点,不偏不倚地处理问题,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称,它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些书籍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正文:
1. 《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篇,也被称为《中庸》。

它的主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来治国平天下。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2. 《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篇,也被称为《论语》。

它的主题是“中不偏,庸不易”,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在不偏不倚地行事和不变通的情况下处理问题。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道理,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

3.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它的主题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间的互动,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仁、义、礼、智、信”来完善自己。

4. 《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的主题是“仁、义、道、德”四德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仁、
义、道、德”来完善自己。

5.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制度。

它的主题是“礼乐、礼制、礼运”,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践行“礼乐、礼制、礼运”来完善自己。

四书五经名词解释

四书五经名词解释

四书五经名词解释
四书五经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四书以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合称。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思想及道德准则,强调仁义、孝顺、忠诚等美德。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之一。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主要关注人性的善恶及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强调天道和仁义。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中庸之道,即保持中正之道,避免过分任性或过分拘泥的倾向。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视为古代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记录,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音乐的重要参考资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公共事务的记录和政府法规的编辑,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有重要价值。

《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丧葬仪礼、周公制度及社会规范的文献。

《易经》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卜筮和卦象的典籍,也被视为哲学和文化的重要著作。

《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和重要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被视为古代政治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对于研究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于四书五经

关于四书五经

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
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 不要自夸知道。
《周易》: 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
关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三圣”、“三古”之说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
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中期邹国(今
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著有《孟子》一 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
《孟子》一书共7篇,计261章,约3.5万字,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 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 影响。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敖:同“傲”,傲慢。从:同“纵”,放纵。极:达到顶点。狎:亲近。安安:满足于平安 的境遇。迁:改变。临:遇上,面对。苟:苟且。很:争论,争执。质:判定,证明。直:
明白。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 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

四书指什么范文

四书指什么范文

四书指什么范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曾子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孟子及其弟子的《孟子》;五经:《诗》(《诗经》)、《书》(《书经》,即《尚书》)、《礼》(《礼记》和《周礼》)、《易》(《易经》,包含《周易》)、《春秋》(发挥阐述《春秋》的史书有三部,称为“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春秋》或《公羊》、《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春秋》或《谷梁》)。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四书五经书评

四书五经书评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些书籍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它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达到对世界的理解。

2. 《中庸》: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庸之道,即遵循中道的原则来处理事物。

它强调了适度、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3.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和教诲。

它强调了仁爱、忠诚、正直等美德的重要性,并提倡君子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4.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的著作,主要讲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它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天命所赋予的本性。

5. 《诗经》: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和古代祭祀歌曲。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民生活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尚书》: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它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7. 《礼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礼仪和仪式的规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它强调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和保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具有指导意义。

8. 《易经》: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提出了阴阳五行的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达到和谐。

9. 《春秋》: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它以孔子的笔法写成,强调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政治智慧的重要性,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简述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是分别不同的著作,四书所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五经所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书籍都是儒家的经典,脍炙人口,从古至今,一直都深受学者们的喜爱。

一、四书的主要内容
在今天能够看到的四书,其实比古代的时候内容要丰富一些,因为在里面还加进了朱喜、程子的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都能够体现出中华的文化以及传承的方式,并且这些书籍在现代进行印刷,与古代有很大的不同。

有单行本,也有古文字体。

“四书”里面所含有的文章,实际上只有八篇。

在论语里面所记载的就是弟子之间的言行,在孟子里面主要记载的就是孟子本人的言论,在大学里面所记载的就是,孔氏以及初学者的德行。

所以这些书都是在教育人,也是在教大家如何去生活。

到了现代,出现在课本里面最多的就是论语里面的文章。

在论语里面介绍的孔子,与现在人们所了解的的孔子有一些不同,因为当时的孔子的确是大文学家,但是,由于家庭比较贫寒,所以,有一种得不到赏识的悲哀。

二、五经的主要内容
五经主要的内容以诗歌为主体,因为在诗经里面收集了305篇的诗歌。

在尚书里面所记载的是一些古代的历史,在周易里面记载的是一些风水。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比较迷信,所以非常相信周易,到了现代人们会认为这是迷信,相当于算卦。

在春秋里面所记载的是一些春秋战国时的人物以及历史,还有战役。

这些战役经常会出现在电视剧以及电影里面,但是与书本里所记载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尽量要以书本的内容为主。

当然,电视剧的题材也来自于书本,只有少量的内容进行撰改。

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总称,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它们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下面将对每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孔子的弟子编撰的。

《大学》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即平衡、中正之道,强调在各种事物中保持平衡和中庸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本书。

它以孔子的言行为主线,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主要论述了人性的本善以及如何培养人的良好品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教育来培养良好品性。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一千多首古代诗歌。

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思想,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周朝早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它是研究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是一部记载了礼仪制度和仪式的书籍。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卜筮典籍,记录了卜筮的方法和解释。

它通过卜筮的方式来预测未来,被认为是一种与天地自然规律相联系的方法。

《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书籍。

它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山之作,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政治有很大的价值。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集合,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

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之《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五经――-原为六经。

《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经》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
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

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

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诗》,又称《诗经》。

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

毛公亦传,未得立。

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

《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

《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

《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

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别名: 唐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

"后因称《诗经》为"葩经"。

《书经》者,孔壁藏书也,又名壁经.易经,羲经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经"。

《礼记》,.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经".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

因此《春秋》叫"麟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