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3.曹丕《典论.论文》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 ,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__ "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___________是其内容,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

2021.6·学术姜天一(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江苏南京211199)摘要:《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从成书直至今日,一直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研读刘勰对于“道”的定义是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试以《原道》为核心,辅以全文各篇以及各家之言,试论《文心雕龙》中“道”之所指,以及其思想成因与古今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道文论发展儒道融合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1)06-0084-05DOI:10.13525/ki.bclt.202106033作者简介:姜天一(1997—),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分校小学部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学、古代文论学。

浅论《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思想内涵2021年6月语文教学通讯June,2021第1154卷第6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54No.6◆古典品藻《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文学理论专著,一向以“体大而虑周”的特点标榜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其共分四部分、总计五十篇的体量。

其中,从第一章《原道》至第五章《辨骚》,乃是刘勰认为的“文之枢纽”部分。

在这五章中,刘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总的指导原则,即以“五经”雅正文风为倚重,辨析、吸取纬书和《楚辞》之辞采。

这五章虽然并称“枢纽”,但其在《文心雕龙》核心思想中还是有轻重之分的。

按照写作顺序及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本书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主,《正纬》《辨骚》为辅的。

刘勰更是直接在《原道》中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提出了其“道、圣、文”三位一体的写作原则,刘勰对“道”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如何理解刘勰“道”的思想内涵就成为理解“文之枢纽”乃至全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文心雕龙读书报告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历程的启示初读刘彦和之《文心雕龙》,只觉其文均用骈文偶文写就,文字艰涩难解,加上用典繁多而古奥,实不知其所云,唯有以“无法读懂之天书”喻之。

故在此,我就其创作历程谈谈个人的一点感受。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座丰碑,它以开拓性、创造性的理论造诣,奠定了自己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的诞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重大标志。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那么,成就如此卓绝的《文心雕龙》,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第一、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关键不在出身,而在于:首先要精心研读,消化吸收前人的理论精华;其次要寒窗苦读,孜孜不倦的夯实其文学功底,提高其文学修养。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断定,他曾和著名的佛教徒僧佑同住在定林寺里;他一面协助高僧整理佛经,一面自己也读了许多古书。

他读的书具体都是哪些,固然无从考证,其中肯定有佛教著作,但从《文心雕龙》看来,他读的更多的却是儒家经典和历代文学作品。

第二、无论做文章,还是做学术理论研究,必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提出创造性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单纯的借鉴,更不是人云亦云,甚至抄袭。

刘勰精通佛学佛理,但他在《文心雕龙》中却发展儒家古文经学派的唯物因素,摆脱了佛学佛理的唯心主义学说。

这里并不是说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创作没有积极作用。

从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正是从佛学思维缜密,论证严密等立论有据的推理中吸取了不少营养,从而使得《文心雕龙》这部著作写的更加精密严谨。

但那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非自觉时期,文学的样式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这些是学者们考证得出的结论。

那些口头相传的文学以及后代典籍中零星存在的只言片语只是向人们透露些初始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信息,至于文学理论的创作是不大可能有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时尚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一)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一)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一)《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

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

儒道互补:体用之道的文化渊源《文心雕龙》是对齐梁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总结,所以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来探讨它的主导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道哲学同源而异流,两家既双峰对峙、势如水火,又相互联系、相互呼应,从而构成支撑传统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

儒家哲学以学而不厌、身体力行著称,强调文质彬彬、以立德、立言、立功,参与社会政治为己任;道家哲学主张弃文就朴、探本究源,以明达万物之本,洞晓宇宙之体为理想。

具体而言,道家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的本体,而对社会人生的物事则采取超然齐一的态度。

故庄子说老聃的哲学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天下》)。

唯其如此,才能灵府自由、天君和豫,而以艺术代人生,将人生艺术化、理性直觉化。

庄周梦为蝴蝶而忘物我,庄周与惠子在濠梁辩论鱼乐等,皆以艺术心态对待人生。

儒家哲学注重研究社会伦理问题,而对宇宙构成之类的道体问题则悬置不论,即庄子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

他们以人生代艺术,将艺术人生化、直觉理性化。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皆以道德观点对待艺术。

儒道两家对自然、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态度不同,因而,两家尽管都讲道,但各自所说的含义又有根本的区别。

子产言:“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

儒家尚实重用,故主“人道”,常从具体细微处入手,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以“修身为本”(《大学》);道家尚虚重玄,故究“天道”,常从抽象本体处悟入,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中,以道为本。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本章选择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至第三章两篇“经典文本”作为学习的重点,对相关问题做出描述。

通过学习,了解两个问题:第一,文学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第二,文学理论具有什么性质。

一、《文心雕龙•原道》(一)作者简介1作者生平概述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

祖籍山东东莞,今山东莒县。

其祖在永嘉之乱时南迁,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人生轨迹如下:(1)刘勰早孤,家境贫寒,未婚娶。

刘勰从小就很好学,跟随当时的高僧学习并校订编订佛经,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经论”。

(2)天监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请”,开始做官,曾当过昭明太子“东宫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识者,求助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沈约认为“深得文理”。

(4)刘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订佛经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庙中。

2《文心雕龙》与佛学影响刘勰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第一部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观点深刻的文论著作,是与他早年整理、修订佛经密切相关的。

佛经从印度传入的,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

刘勰从佛经里吸取了构建体系、框架的本领,并把它运用于文论的著述中。

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心雕龙》是中外交流的产物。

这也说明,一种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这时就需要外来思想加以撞击。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儒、道、佛三种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识1题解《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首篇,它与《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构成刘勰所说的总纲,即“文之枢纽”。

所谓“枢纽”即是“关键”、“纲领”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

“原道”就是本于“道”。

《原道》这篇文章就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回答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

2《文心雕龙》写作背景刘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内乱不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最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最新

《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10篇】《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

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明诗》是《文心雕龙》第六篇,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诗的定义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简单的梳理了从先秦到晋宋的诗歌发展状况,第三部分在总结诗歌发展情况下还提出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特色和历代诗人的不同成就,最后还简单论述了其他类型的诗歌起源,如三言诗、六言诗、杂言诗等。

阅读《明诗》篇,让我对刘勰更加钦佩。

我觉得《明诗》篇可以看做是诗歌的一部简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从先秦到诗歌的发展状况时,对每个朝代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而且很到位。

不过有一点略微有些奇怪,刘勰在论述五言诗时,论述其实很全面,例举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却只字未提陶渊明的作品。

现代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当时陶诗没有编定出来,所以刘勰没有收录其诗,二是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是“田家语”,在刘勰那个时代还没有真正的受到重视。

但其实从刘勰和陶渊明的生活年代来看,刘勰应该是可以看到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大致生活在晋宋之际而刘勰大致生活在宋梁之际。

而且陶渊明作为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的诗歌注重写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诗风自然浑融,几乎代表了魏晋以来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刘勰看过陶渊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

再者刘勰在《明诗》篇中,反复提及诗歌的本质源于自然,即“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应该符合他的这一要求,但是刘勰未提及陶诗确实让人疑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对于诗歌的定义与传统儒家诗学对诗歌的论述略微有些不同。

儒家诗学中对诗歌的经典论述不少,有些明显反映出儒家的诗教观,比如“美刺”“匡谏”;也有一些字面上并不那么明显的说法,比如“言志”。

朴素唯物主义在《文心雕龙》中的哲学体现

朴素唯物主义在《文心雕龙》中的哲学体现

朴素唯物主义在《文心雕龙》中的哲学体现作者:王倩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4期内容摘要:《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

而“道”作为我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术语,从古至今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在《文心雕龙》研究过程中,各学家对刘勰的“道”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和见解。

构成其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是儒家道家的思想。

刘勰肯定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认为宇宙是不断运动、更新和变化的,因而所谓的“道”有着唯物主义成分,然而同时他认为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着先天地而生的“道”,并过分注重文作的形式和政治用途,也使得其唯物主义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偏差和局限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道《文心雕龙》朴素唯物主义《文心雕龙》在我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的理论观和思想观集中表现在《原道》、《征经》、《宗经》三篇之中,《原道》为《文心雕龙》中“文之枢纽”这一部分的开篇之首,专门论述的是“文”的本原问题,突出的表现了刘勰论文的最根本的观点和主张。

其中肯定了文与天地自然产生的客观物质性。

一.深受《易传》影响,肯定天道自然刘勰《文心雕龙》的哲学思想深受《易传》的影响。

《文心雕龙》之“道”是“《周易》的阴阳变化之“道”。

在《易传》的理念中,世界和宇宙是不断运动、更新和变化的,且运动和变化是源自物体本身的客观性,并非人或其他主观力量的结果。

《原道》中述:“傍及万品, 动植皆文。

”即动物植物,自然万物都有“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意为而这些都不是外加的修饰,而是自然形成的。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竿瑟;泉石激韵,和若球蝗;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则表现了文源于自然之道的唯物主义理念。

《物色篇》把自然界的变化描述为“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丽辞篇》把天地如何运动说明为“宛转相承”、“日月往来”,《时序篇》还把文学的不断发展形容为“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等等。

可以看出,刘勰不但认为天地万物是变化着和发展着的,而且还认为这一发展是多样的和无穷的。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雕龙》的写作观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雕龙》的写作观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雕龙》的写作观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由圣人来阐述的,圣人通过文章来说明道的内容。

这句话反映了刘勰对写作的看法,他认为文章是用来表达道理的,而圣人则是通过文章来阐述道的内涵。

在他看来,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传达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

因此,作家应该以道为基础,通过文章来传达真理和智慧。

总的来说,刘勰的写作观强调了文章与道的关系,认为文章应该以道为基础,通过文字来传达真理和智慧,同时也注重写作技巧的运用。

这种写作观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文心雕龙读书笔记一、关于《文心雕龙·征圣》中圣人之道是检验文章优劣的唯一标准的论述《文心雕龙·原道篇》已给这本探讨文学理论的著作指定了基本的方向。

一个大大的光环套在它的头上——道。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虽然不是提倡先道德而后文章,但是本质的思想还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一个人在写作之前就要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将世界中的道如实地反映出来,“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是为圣人文章。

只有圣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才是好的,因为只有圣人才有能力感悟天地间最本质的道,只有是在对道进行阐述与遵从了道的基本规律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换句话说,道是文章的充分条件,文章是检验道的必要条件,道与文章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很牢固,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事例来对这一推论进行论证和阐释。

《征圣》、《宗经》是对《原道》的承袭和发展。

“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在文中刘勰再一次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阐述文学对道的承载作用,以及对学习符合圣人道德的文辞对现实的知道意义“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他们都是按照先王圣人的礼法来办事情,所以取得了成功。

在《原道》中只是说了有了道的文章就自然有了文采,在这里则具体讲述了文采对生活的反作用。

后来韩愈提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就是这个意思的发展和演变,文辞是以道为依仗的,但是掌握道我们要先从掌握圣人的文辞开始。

道与文辞辨证关系的阐述也为后文创作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征圣》一篇中第一次正面提到技巧,“‘****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诗缘情,在写作当中真情实感对写作的帮助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巧妙的文辞来修饰这样的感情,一篇好文章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试论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

试论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

试论荀子“以道制欲”的文艺观张泰【摘要】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荀子·乐论》中提出了“以道制欲”的文学思想。

“道”既指自然之道,又指社会之道;反映在文学上,就是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合乎礼义;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这种文艺观对后世的文道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Xuncius was an prominent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He put for-ward a literary thought of“Controlling Desires with Tao”.Here,the Tao relates to both nature and society;reflected in literature,it means that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need to be in accordance with not only the laws of nature,but also the ritual philosophy;and reflected in aesthetics,it means“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harmony”.This view of litera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ao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荀子;以道制欲;中和之美【作者】张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网络出版时间:2015-07-07 11:03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不仅继承了前代儒学的思想,而且广泛吸收其他各家思想成果,成为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儒家艺术观之----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人格魅力的修炼)

儒家艺术观之----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人格魅力的修炼)

儒家艺术观之----⽂质彬彬、尽善尽美(⼈格魅⼒的修炼)⽂质彬彬:“⽂”、“质”作为对艺术、⼈格的观念范畴,源⾃《论语•雍也》:“⼦⽈:‘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孔⼦本是就其理想⼈格“君⼦”发论,后世论者⼀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便已注意到了⽂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所说的“⽂”,指的是外观形式的⽂采。

孔⼦所说的“质”,有⼈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

也有⼈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谓“⽂质相半之貌”,或谓“⽂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质彬彬,即⽂质并茂。

尽管后⼈释有歧义,但孔⼦提倡“⽂质彬彬”,就是强调⽂质统⼀,则⽆疑义。

《论语•颜渊》云:“棘⼦成⽈:‘君⼦质⽽已矣,何以⽂为?’⼦贡⽈:‘惜乎!夫⼦之说君⼦也。

驷不及⾆。

⽂犹质也,质犹⽂也。

虎豹之鞟犹⽺⽝之鞟。

’” ⽪去⽑为鞟。

⽑所显⽰的不同花纹,不仅是质的表现形式,⽽且本⾝就是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说⽂》释“⽂”⽈:“错画也,象交⽂。

”这可以与《国语•郑语》所记史伯语“物⼀⽆⽂”以及《易传•系辞》“物相杂,故⽈⽂”相发明。

刘勰《⽂⼼雕龙•原道》“天⽂”、“地⽂”、“⼈⽂”三者共举,并将⾃然之⽂区分为作⽤于视听的“形⽂”与“声⽂”。

《说⽂》释“质”⽈“以物相赘”。

从《礼记•礼运》的“还相为本”、“还相为质”可以看出,“质”即“本”,是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根本。

⽂与质的关系,既有统⼀的⼀⾯,也有⽭盾的⼀⾯。

就统⼀性⽽论,必有其质,⽅有其⽂,所谓⽪之不存⽑将焉附;就⽭盾性⽽⾔,⽂可以反作⽤于质,⽽对质产⽣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就构成了传统⽂论中的⽂质统⼀论。

先秦诸⼦百家中也有把“⽂”与“质”的对⽴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甚⾄持“⽂灭质”之论。

《庄⼦ •缮性》⽈:“⽂灭质,博溺⼼,然后民始惑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

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

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

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

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

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

“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

“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

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

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

《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的意思是启示、感发;“观”意为通过诗来考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沟通感情,增进团结;“怨”即批评时政,抒发怨情。

这里说的是学诗对于修身的好处。

学诗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也就是诗的功用了。

2“文道合一”的文学观对文的孜孜追求同时表现了儒士们处世求达和极积入世的人生态度。

之所以要有言,言之所以要行而远之,从表面上看是追求言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潮。

折射出的是儒士们“有为”的人生追求。

为这一理想“上下求索”,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就是他们心中的“道”,并且要求“文”和“道”达到高度的统一,这一对“道”的信仰实际上已化作他们“入世”事业的行为规范,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上,成为激励一代代儒士们自觉的思想认识。

二、刘勰心中的文道观纪昀在眉批《原道》时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

识其本乃不逐其末。

”借此,我们可以将刘氏的观点归纳为两点:一是文原于道,二是文以明道。

关于第一点从文题即可看出,刘氏认为大自然之所以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皆源于道。

“玄黄色杂,方圆体分。

日月叠壁,山川焕绮。

”此皆“道之文也”。

自然万品“动植皆文”。

文之广、之大,天、地、人、文皆源于道,道是造世主。

谈文而论道表明了作者探究文源的思想倾向,援道论文表明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即“文源于道”。

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自然万物皆源于道。

这里便有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了。

如同黑格尔心中的“绝对理念”,在客观世界抽象出一种精神元素,说它是万物之母,玄得像道家头脑里概念,“道可以生无,无可以生有,有可以生万物”。

但刘勰的思想毕竟和道家隔了一层。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后”。

可见,“文源于道”并非无迹可寻。

道也并非自然流成文,它们之间有一个桥梁,就是圣人。

有了圣人,便可理出文道来。

至此,诸君豁然,刘勰之所以将文说的如此玄之又玄甚,至不惜借道家思想来混淆视听,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圣人说的玄乎些,尽可能地把光环套在他们的头上。

因为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和崇拜那些未知和神秘的东西,就连作者也不能够超脱。

这就是文论的支柱之一“征圣”思想。

刘勰著《文心雕龙》之缘起,他自称:“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

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迷崇孔子之心,追随孔子之志,溢于言表。

为什么要“征圣”呢?“征圣”的出路何在?大家知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界定了文学的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所谓圣人就是儒家思想的发言人,他们代表着集团形象,理应受到集团内部的敬仰。

那么如何追随?作者说道:“敷赞圣旨,莫若注经。

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经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

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

公旦多材,制《诗》缉《颂》。

夫子继圣,熔钧《六经》。

”这些都是所谓的圣道,圣道以经典呈现,圣道即在经典中。

“征圣”的途径之一就是“宗经”。

圣人经典曾经在历史上造就过非同凡响的号召力,产生过推枯拉朽的思想力量。

这股力量激励着儒士们,使他们纷纷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满腔热情、一股作气准备有所作为。

而作为儒家忠实粉丝的刘勰也期盼着这种力量的复归,重塑圣人事业。

所以作者愿意宗经,也相信“宗经”的前途。

说到底,追求儒家“有为”理想社会才是刘氏文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文以明道”最终注脚。

通过“写天地之辉光”的文,实现“晓生民之耳目”之现实追求。

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线索出来。

“道——文——道”。

刘勰认为,万物源道,文亦源道,文因圣而生,圣因文而出,故文应明道。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问题,而是一个逻辑盘旋不断升华的过程。

这两个“道”存在明显区别,前一个“道”是作者思想中不含任何价值成分和情感体验的观念元素,是作者主观世界上固有的,是一个混沌元气,是纯天然的。

而后一个“道”则是圣人之道,是经过提炼的价值伦理观,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

两者之间的联结点便是“文”,操作手是“圣人”。

圣人们自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重整社会统治秩序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也是儒士们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是儒家思想中“尚文”和“尚用”思想的历史呼唤。

三、儒家文学观和其他学派的区别1、儒家与道家文学观的区别道家学派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无”,在“贵无”思想的支配下形成了“寡胜多,无胜有”哲学定律。

他们认为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都应生活在原始社会,都应当自由自在而不应被人为的粗暴干涉。

统治阶级应“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社会之所以不治,都是圣人惹的祸。

反映在文学上,道家认为,文和用没有直接关系,没必要给文强行下达社会任务,文应和世间万物一样自由自在的存在,不要受约束,就像人的思想一样,在广阔的时空里“任逍遥”。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所以道家的文章写起了扑朔迷离、漂泊不定,在自觉放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同时给人以无边无际的空间美感,反而增添了文学性。

这可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意识流”文学的思想滥觞。

显然这些都是儒士们不愿意看到的,这是圣人们无法容忍的事情。

于是两派互相攻击,争论不止,喋喋不休。

社会影响很深很广,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组织了几次公开辩论会。

可能是因为儒家思想更符合部门利益,结果是作为正方的儒家险胜对手,而道家又回归到他们崇拜的大自然去了,继续着他们逍遥的梦。

儒士们经过这次学术辩论,士气大振,纷纷扼腕立志,认为大显身手的机会来来,更觉得社会可爱了,更觉得圣人可敬了,更觉得经典可读了,更觉得圣道可用了。

理论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一爱好古今同是)。

《文心雕龙》就是儒家文学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被统治阶级证实了的科学的、好用的理论体系。

在当时文学流派纷争、学术观点芜杂的情况下起到了文学批评上拨乱反正的作用。

《原道》篇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儒派文学观才是唯一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文学观。

号召社会各界多读儒家经典以便在实际文学创作和鉴赏中认真贯彻执行,形成指导方针。

2、儒家与墨家文学观的区别比孔子稍后,成为另一派显学,就是墨家。

《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他和儒家本是比较接近的,但是他取的是反对的态度,至少也是批判的态度。

近人称“墨子及其弟子是接近手工业者的士,也可以说是手工业者出身的知识分子”。

所以孔子可以接受古代文化的诗书礼乐,而墨子只接受诗书而反对礼乐,把礼乐看作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这样对于西周文化所谓制礼作乐这一点来讲是不合的,所以《要略》说他“背周道而用夏政”。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的态度,而墨子是背周道而用夏政的,所以儒家尚文,墨家便尚质。

可是,他们毕竟都是“学儒者之业”的,毕竟也是属于“贤人作风”一流的,所以儒家尚用,墨家也尚用。

问题就在这儿:儒家文学观中的尚文与尚用是一致的,是不冲突的;墨家文学观中的尚质与尚用,当然也是一致的,也是不冲突的。

可是他们却是不同阶级的发言人,思想的阶级基础不同,所以形成观点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区别到底在哪?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点。

第一、对“用”的理解不同。

因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文学观并不矛盾,所以儒家的尚用和墨家的尚用也就不可能是同一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儒家的尚用是“非功利”的尚用,是为复古的尚用,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用,更多地作用上层建筑,更多地作用于思想认识领域,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和“纲常”信仰来重塑封建阶级道德体系。

说到底是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普教活动。

“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欲把影响造得更大些,则进一步“原道心以设章,研神理而设教。

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

”到这里便是鼓励人们去顶礼膜拜了,拜天拜君拜圣人。

所以与尚文思想不相冲突,文也正就是用;墨家的尚用是绝对功利主义的尚用,是强调百姓人民之利的用,所以充其量可成为极端的尚质。

这是儒墨文学观不同的一点。

其次对“文”的态度不同。

前面说过儒家为了使其统治阶级思想外显,需作大量的粉饰工作,所以对文有着特殊的需要。

另一方面,对文的重视可能还和士大夫的“阶级趣味”有关。

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完全脱离劳动生产的阶级,他们需要一种声音来美化自己,需要把“官腔官调”说的漂亮些来强化宣传效果。

“道因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这些任务自然而然落到了文学作品上,自然而然地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提出了要求。

站着说话的人往往更容易把话说的漂亮些,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发言人的儒家也愿意站着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