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颤笔
李斯《论用笔》与蔡邕的《笔论》

李斯《论用笔》与蔡邕的《笔论》李斯《论用笔》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此理当自见矣。
李斯《论用笔》译文:书法在用笔上是有法则的:起笔收笔时的回锋不宜滞重,行笔时的顿挫、运转,要力求快速;写出的字画,要像雄鹰凝望那样神态劲猛,像大鹏远逝那样气势扶摇.不论是起笔收笔时的回锋,还是行笔时的顿挫、运转,都要顺其自然一笔而就,不得重复修改。
直笔画的用笔,要像游鱼得水那样活泼;曲笔画的用笔,要像景山兴云那样自然。
总之,对各种运笔,都要深思怎样体现自然美,自然就可以使写出的字成为书法艺术。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将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李斯还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模板,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蔡邕《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译文:书法,是抒发书者的性格、情操的。
病笔大全——精选推荐

病笔⼤全书法有毒,沾染难戒来⾃神秘侠客书法 00:00 01:03⽩蕉先⽣曾在其《书法⼗讲》中说到:“书法应俱备的条件,不外乎神⽓、筋⾻、⾎⾁六个⼤字。
三者之中,如果有⼀⽅⾯出现缺陷,作字便有⽑病了。
”并且他还图⽂并茂的例举出了⼆⼗⼋种病笔,⾮常具有参考价值。
今天,我在⽩蕉先⽣的基础上再抛砖引⽟,重新详细整理了⼀套“书法病笔”,并⽤⽩话做了讲解注释。
掌握好这⼀套理论,⽆论是从书法技法还是鉴赏能⼒上,都有极⼤的帮助!同时,欢迎各位转发,让更多⼈受益。
⼀、点的病笔1.凹腹:落笔时笔锋偏向上兜,着重于先解决背部,没有沿中线向两边铺毫。
2.⽜头:笔法不明,把模糊当浑厚,疙疙瘩瘩,形同⽜头。
3.葱头:笔锋⼊纸太轻,铺毫不⾜。
4.拖尾:下半部缺少回锋之笔,出锋不够轻捷。
正确⽰范欧楷⽰范⼆、横的病笔1.粗头:落笔过重,或者不明确横画运笔应直落笔⽽成。
2.长喙:落笔随便,留出细尖部分,形同鸟嘴。
3.柴担:两头顿得太重,腰不实,通体弯,形同柴担。
4.横折⽊:缺少收笔动作,形似折⽊。
正确⽰范欧楷⽰范三、竖的病笔1.钉头:落笔过重或直落笔时交代不清,成钉头状。
2.尖头:没有逆锋取势,写时太随便。
3.折⽊:犯了偏锋运笔的⽑病,收笔也没有回护收锋,像折断的⽊⽚。
4.⽵节:⾸尾顿得过重,中间过细,形同⽵节。
正确⽰范欧楷⽰范四、钩的病笔1.尖钩:竖画写好后,没有提和蹲的动作就急速转锋作钩。
2.垂钩:出锋时迟疑⽽下垂所致。
3.散锋:笔锋未调整好,就匆忙挑出。
4.蜂腰:写“⼄”字钩时落笔太重,转弯处太快太细。
正确⽰范欧楷⽰范五、挑画的病笔1.尖薄:出锋太快,⼒未达锋尖。
2.钝软:起笔向右上出锋太慢,送⼒不够,笔毫未收拢。
六、撇画的病笔1.钉头:落笔顿得太重。
2.垂尾:腕肘未悬,活动范围受限,尾部笔下垂⽆⼒,不能提笔撤出,使撇尾失态。
3.⿏尾:撇的下半段笔毫未铺开,收笔时也未送到尖端。
4.锯齿:偏锋运笔,笔锋在上,笔肚在下。
七、捺画的病笔1.散尾:出锋太快,笔锋收不拢。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

王羲之名著《笔势论》原文、译文古韵国学 2020-02-11 11:27:23这是中国书圣王羲之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
王羲之在《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本文共12章,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的书法理论,是书法爱好者的宝贵指导纲要。
王羲之序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译文: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译文: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òu,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李斯《论用笔》

李斯《论用笔》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病隙碎笔经典句子摘抄加赏析

病隙碎笔经典句子摘抄加赏析1. 史铁生《病隙碎笔》的精僻名句名短史铁生名言:要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
《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生命的秋风里,从黑暗中飘转进明亮,从明亮中逃遁进黑暗。
在明亮中的,我看见他们,在黑暗里的我只有想象他们,依靠那些飘转进明亮中的去想象那些逃遁进黑暗里的。
我无法看到黑暗里他们的真实,只能看到想象中他们的样子——随着我的想象他们飘转进另一种明亮一个幸福的位置,其实就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位置。
李斯 论用笔

李斯《论用笔》原文、注释和译文李斯《论用笔》【作者介绍和题解】李斯(?一公元208年)字通古,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政治家、文字改革家、书法家,著名思想家萄卿的学生,秦始皇的丞相。
在书法上,其玉著篆立后学之宗祖。
这篇《论用笔》,虽文字简短,却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基本理论——体现自然美的问题。
写出的字画,既要“如鹰望鹏逝”、还必须“若游鱼得水”、“如景山兴云”,不论是“或卷或舒”,还是“乍轻乍重”,都要体现出由自然美创造为艺术美的理。
此文虽是就篆书而论的,对其他各种书体,也有普追、的指导意义。
【原文、注释和译文】李斯《论用笔》原文:夫用笔之法①,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②,不得重改。
送脚③,若游鱼得水;舞笔④,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⑤,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⑥。
李斯《论用笔》注释:1法:法则。
2信:听凭、随意。
3送脚:指直笔画的用笔。
4舞笔:指曲笔画的用笔。
5卷:指收笔。
舒:指行笔.轻:指提笔。
重:指捺笔。
卷、舒、轻、重:概指各种运笔.6理:事物的特殊规律。
此处指由自然美创造为艺术美的特殊规律。
见:同“现”,体现。
李斯《论用笔》译文:书法在用笔上是有法则的:起笔收笔时的回锋不宜滞重,行笔时的顿挫、运转,要力求快速;写出的字画,要像雄鹰凝望那样神态劲猛,像大鹏远逝那样气势扶摇.不论是起笔收笔时的回锋,还是行笔时的顿挫、运转,都要听其自然一笔而就,不得重复修改。
直笔画的用笔,要像游鱼得水那样活泼;曲笔画的用笔,要像景山兴云那样自然。
总之,对各种运笔,都要深思怎样体现自然美,自然就可以使写出的字成为书法艺术。
什么是书法中的颤笔?及颤笔写法与特点

颤笔 ,亦称“战笔”,书法术语。
用笔的一科技法,因笔画呈颤动状,故名。
《谈荟》载:“南唐李后主(煜)善书。
作 颤笔 摎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亦称“金错刀”。
《宣和面谱·花鸟三》载:“唐希雅初学李氏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
”书写者往往注意点画的起笔和收笔,而忽视中间的行笔。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
”战笔主要用于点画的中间部分,使之丰满而不空怯。
颤笔 就是通过适当的提按、顿挫动作、加强笔与纸的磨擦,逆势往复地行进,表现在点画上的形状呈鳞状起伏,线条的边缘不光滑而有“毛”状,在行进的线中有停留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点画的内在变化。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留得住笔,就不会犯“率直”的毛病。
但是,逆势往复与纸面磨擦要协调自然,动作不可过大,不要出现做作的扭屈之态。
要保持线条的整体感,在流动的线条中含蕴一定的涩感,不要为毛而毛,为涩而涩,使边缘产生生硬的齿牙状。
所以,战笔的运用,不能只注意线条表面的形状,更要注意内在的神采、气韵、笔势和力度的表现。
颤笔 还要解决运笔的“徐”、“疾”问题。
用笔过快,动作浮滑,势不能涩;用笔太慢,容易做作、板滞,势不能疾。
所以,必须通过中锋用笔,控制好运笔的速度,达到势要疾,行而不滑,留而不滞的效果。
战笔是笔力、笔速、笔势、顿挫等的结合运用。
结合得自然,协调一致,才能写出笔势生动,而又笔力遒劲的点画来。
特点如同很多书法人不懂书法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一样,很多书法人也不明白“颤”或“抖”写出的笔画有哪些特点,也说不清楚“颤”或“抖”笔写出的笔画具体形状。
由于颤或抖是不由自 主频率相同的机械式的重复动作,所以是一种没有变化的简单重复。
韦诞笔经原文

韦诞笔经原文摘要:一、韦诞笔经的背景与起源二、韦诞笔经的主要内容三、韦诞笔经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影响与地位四、韦诞笔经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正文:【韦诞笔经的背景与起源】韦诞笔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书法技巧的经典著作,作者为韦诞。
韦诞,字孟诞,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生活在公元三世纪,师从书法大家张芝。
韦诞笔经是他在书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韦诞笔经的主要内容】韦诞笔经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笔论”,主要论述了毛笔的制作方法、毛笔的分类以及使用毛笔的技巧。
后一部分为“笔法”,详细讲解了各种笔画的书写方法,包括横、竖、撇、捺、折、钩等各种笔画。
韦诞笔经对每一种笔画的起笔、运笔、收笔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为学习书法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韦诞笔经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影响与地位】韦诞笔经是古代书法教育的经典教材,对我国书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书法是文人必备的技能之一,韦诞笔经的出现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韦诞笔经强调笔画的规范与法度,对于提升书法技巧、培养书法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韦诞笔经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书法家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韦诞笔经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虽然书法不再是必备的技能,但是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韦诞笔经作为古代书法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书法技巧、研究书法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韦诞笔经中的笔法讲解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韦诞笔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技巧与审美,从而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韦诞笔经作为我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颤笔
作者:林燕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9期
摘要:颤笔是书法中的笔法,富有独特的金石韵味。
晚清时期纵多书法运用颤笔书写,书作显得浑厚苍劲。
当今书坛也有不少书家运用颤笔作书,但由于功力不深厚反而显得造作。
颤笔的审美展现需要书家不断地练习及运用,方得自然。
关键词:颤笔;碑刻;金石气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97-01
颤笔又名“战笔”,是书法中的笔法之一。
它是笔在纸面上逆势往复的运行,使线条出现颤动、呈鳞状起伏。
使用颤笔书写出的线条斑驳苍茫,不免使我们联想到屹立于旷野中的碑刻字迹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由完整光滑走向沧桑粗旷,呈现出岁月洗礼后的苍劲古拙,富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晚清时期,书坛掀起崇碑的热浪,大量的书家从帖中走出,转向从碑刻中吸收养分。
书家们对碑刻中的的字体细微的研习,为了追求碑刻中线条的斑驳韵味,颤笔便在此时大量的运用。
晚清碑学书家邓石如、何绍基、李瑞清、胡小石等他们书作中都可见到颤笔的运用,富有金石韵味。
如邓石如的《草书五言联》一反其书作的平和简劲的气息,呈现出一派浑朴苍茫,奇肆跌宕的博大气象。
如“龙”字,不仅结体奇妙而且线条紧涩凝重,笔锋与纸在相互推阻中颤抖运行,使线条力量沉着,古朴浑厚。
邓石如草书中的颤笔是来自其深厚的碑学功力的滋养。
再看胡小石先生晚年倾注于草书创作,但草书难于凝重。
为了克服这一点,他便纳碑入帖,用颤笔写草书,笔势艰涩顿挫,线条柔中寓刚,笔笔如铁铸。
使草书别开生面,不再是魏晋时期的柔美之气而多了一丝金石味,更加浑厚苍劲。
然而有些书家并未像胡小石、李瑞清那样将颤笔大胆的表现于面上,而是将其含蓄于比划的运行之中,似蜻蜓点水却恰到好处。
如碑学大家康有为书作《五言诗册》笔墨浓重,结体自如,运笔艰涩,线条空灵率真。
部分笔划用含蓄的颤笔来调节气息,线条抖动变化虽小却亦能给人以沉浮跌宕的审美快感。
可见,运用颤笔可以使比划线条更加丰满,避免直率溜滑的用笔的单调枯燥,赋予书体沉着的金石味,备受青睐。
但若未能正确的把握颤笔的本质,只是抓住了颤笔的外表形式,便会使书写陷入刻意做作之态。
当今的展览会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书家展示出来的书作过度运用颤笔线条抖动夸张化,他们刻意追求金石气而在书写时重复机械地颤抖,不免使书写落入俗套。
有些书家虽年纪轻轻,但咋一看其书作便会误以为此人年岁已高,如若书写功力不深厚更会显得线条滥觞,毫
无生气。
自古书家作书多以简单的提按顿挫为主,如此方能将笔下的气运行贯通,脉络通畅。
颤笔只是碑学书家从碑中领悟出来的用于富书写表现形式的一种用笔方式,然而当今很多书家却把它作为主要的用笔方式。
虽然夸张地运用颤笔能够在当今竞争力如此大的展览中吸引注意力,却无法让人细细玩味,少了一丝文气多了一些粗野,让人感觉只可远观而不可细玩。
须知书法的魅力在于简单的线条之下却能蕴含大气象,溢南朝烟水于笔端。
因而,要想在书写时能自如的运用颤笔来调节和丰富线型便要认识到颤笔本质以及如何真实自然地展现。
首先,颤笔是人们在书写时,笔锋蕴含笔力在逆势运行中调节出现的自然的颤抖。
也有一些书家作书时年岁以高,生理上的原因出现的无意识的颤抖,绝非有意识的机械的重复。
其次,颤笔的使用需依托于深厚的书写功力。
颤笔虽然能带给人一股古拙的金石气,但若无浑厚的功夫,绝对无法达到苍茫的境界。
何绍基做隶书时年岁已高,其隶书运笔缓行涩进,多时露颤笔.部分原因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已有几十年的魏碑书写功底,久而久之形成的书写习惯——颤抖地运笔,逐渐便形成何绍基独特的风格。
可见,颤笔是其深厚的书写功力下的自然的流露,机械肤浅的颤抖无法含蓄笔力,只会使线条显得粗头乱服,不成体统。
最后,颤笔起的是画龙点睛的功效。
颤笔能有丰富线条的表现力以及空间感,适当地运用颤笔能够给长期顺势欣赏的读者带来新的审美快感.但是由于颤笔是笔与纸在逆势中运行,笔力不佳者容易使线条气息断断续续,若过多运用颤笔便容易暴露这样的弊端。
颤笔的使用也是过犹不及。
书作中的金石味并非简单地运用颤笔就能达到。
吴昌硕作《石鼓文》,通篇未见颤笔的运用但其书作尽显骨力,这与其深厚的碑学涵养分不开。
不可为了追求金石味而一味地运用颤笔,颤笔运用需恰当。